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7|回复: 0

[文心阁讲义] 文心阁二期第一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3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二期第一讲
今天是我们文心阁二期的第一课
我们先从绝句开始讲起
绝句起源是在什么时期呢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有古绝和近体绝句,我们主要是来讲解近体绝句的,也就是格律诗中的绝句
那么我们先来讲一下初学绝句的三个要点
绝句写作的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确定情感主题
第二、合理布局
第三、写好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

这个要求大家要牢记
先来讲下,这三个要点
1、确定情感主题
就是诗词的立意。诗词的立意,就是诗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把这个主题思想,一般叫做主题情感。
我们初学写诗,有个习惯。就是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千丝万缕,但是诗歌受字数的限制,无法表达全。所以呢,不知道如何落笔,其实呢,我们心中想的有千丝万缕,但是要表达的只能是一丝一缕。这里需要大家记住一点,诗中的主题情感只能有一个。所有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情感而服务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不同,
现代诗歌,一首诗中,例如以秋为题,可以写秋之思念、秋之收获,秋之喜悦,秋之、、、、
这些情绪都可以写入同一首诗里,但是古典诗歌不同,古典诗歌一首诗要表达的情感只能有一个
2、合理布局
这个就是要采用合适抒发主题情感的章法

我们以后会详细的介绍诗的布局,也就是绝句的章法结构。这里只简单的介绍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这个就是诗的立意。要知道诗人写的是秋天的什么,是哀愁,还是喜悦,还是思念?
“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鹤排云上”,“排”,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解。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拿刘禹锡的这首绝句来分析,就是先议论然后再写景。写景不是单独的写景,景是为了抒情而服务。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把诗人要抒发的情感,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而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3、写好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
如何写结句。那么结句应该如何写?我们都知道小说,由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组成。我们所说的结句,就类似于小说的高潮部分,要把结句写好,就是说要在结句处升华诗的主题情感。结句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我们简单的讲下,第一种是就题目做结。这个叫首尾呼应,第二题外做结。展开想象。
这些呢,我们会有详细的课程来讲解。
下面我们来讲下今天课的主题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赋比兴”
古典诗歌写作技法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就三种写作技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现在成为诗词创作的写作方法。
一、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例如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里就是用的赋的技法,这里就是描写,我们现代叫白描。
又如
《再游玄都观》
唐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里也是用赋的写作技法。前两句是对眼前之景的描写,后两句是由景而产生的感叹。用赋体写诗,是古典诗歌比较常用的手法,不仅仅使用与写诗,还使用于填词。
下面我们来看下在词里运用的例子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这里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用的是赋的手法来描写的。我们讲赋比兴是古典诗词的写作技法,这举例是说明不仅仅是适用于写诗,同时还适用于填词。
再如宋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些都是用赋体手法写的诗词。赋就是铺陈直叙,即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感叹,也可以写景。
二、比

比,比这里不仅仅是说比喻,因为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的比呢是一种写作手法。比是说把诗人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
一般在写诗中有两种表达手法:
第一通过恰当的比喻,把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秋浦歌之十五》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前两句说愁生白发,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后两句把镜中的白发比作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感叹。
又如:《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的颔联、尾联都有比喻,尤其是颔联,比喻精美,把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仅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并能加强抒情气象,使所抒之情真切感人。
再如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把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用桃花潭水深来表达出来,说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
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了,古人要想千百年后还有人能记住他,无外乎两种办法,一是在历史大事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二就是借助文人的诗文得以流传
汪伦在唐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因为李白的这首诗,直到现在还被人知道
我们常拿桃花潭水来比喻文人和世人的交往之情
常闻管鲍义分金,又说桃花潭水深。
管鲍分金这个大家知道不
桃花潭水就说的是李白和汪伦
管鲍分金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二人做生意,管仲每次都多分给自己一些,而鲍叔牙从来不说管仲人贪,而他知道因为管仲贫困
另在说个真事,李白是诗仙,但是李白的诗尤其是描写山水的作品,千万别信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面写到,天台一万八千丈。后来呢明清时候有人读了,根据诗呢,跑到了天姥山,发现这山才二三十米高,于是大呼上当。
说这个是玩笑,同时也要说明事物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加工。
比的手法不仅仅使用在诗里,还使用在词里。因为我们讲的赋比兴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当然包括词了。例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的第二种呢,用景物来抒发主题情感,但是不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一般运用在绝句中,绝句前两句叙事或者抒情,那么后两句写景,这个时候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情感抒发的延续。这个延续是把抒发的情感具体化了。
我们刚才讲的刘禹锡的秋词一诗就是这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面有一诗,陈家洛写的。说陈家洛在江南偶遇到了微服出游的乾隆,两人一见如故。乾隆索求一首诗,让陈家洛题写扇面上。
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
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
我们这里不讨论诗词的格律,因为金庸先生不精通格律。我们只看诗的写作技法。
诗中的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其实是在借景抒情。这个时候大家要问了,怎么感觉这种方法和赋体一样呀。其实我们要学习的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而不是去区分这技法归与哪一种。同样的写景句,放在诗中不同的位置,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会在讲解章法的时候详细讲解。
大家知道谁是古代的第二才女么?
第一才女是李清照
第二才女和书剑恩仇录里的陈家洛还有点关系呢
在书中,陈家洛的母亲是谁呀

陈家洛是金庸虚构出来的人物
根据书里介绍,陈家洛的母亲是徐灿
是继李清照之后被人称为第二才女的
另外,再次说下,陈家洛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没这人的哈
我们回到课上来
赋法容易产生平直散芜的毛病。所谓“平”,就是平板、单调;“直”就是一览无余,缺少蕴藉和含蓄;“散”,就是散漫,形象不集中、不鲜明,感情不能一气贯通;“芜”就是芜杂,内容不精炼。
所以,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又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赋、比、兴三法兼用为好。所以说诗中有赋有比,很正常的。
三、兴
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起,是诗的开端,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

《国风•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就是兴,诗人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一对睢鸠在河中小洲上相对鸣叫作为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

君子好逑的好,是念第几声呀,是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三声
好逑,是说只有淑女才好与君子匹配的
要是读第四声,就意思错了。君子好逑,这个是说看到美女,就应该上杆子去追呀
在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哦
诗经里诗,只有两个意思最为突出:国破则思良将,家贫则思贤妻。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前两联完全写景,颈联忽转,即景生情。前两联起到造境的作用。也是抒情的联想点。
前四句的写景,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抒情。
前面的景就是兴
牧牛图诗
明 黄荣
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前两句就是起兴,后两句根据这两句而展开的抒情。和其他作品来说,区别是在于抒发的情感和前两句的景,不统一。这个主要是看第三句,作者是如何转的。
不管事因景还是触景生情,那么这个景物的描写都是在为要抒发的主题情感而服务的。绝对不能情景分离。我们要注意这点。诗中的景和情的关系,景是为抒情而做的铺垫,两者密不可分。
我们常说的诗的意境,诗的内涵说白了就是我们写诗人的想象力,表现力。通过诗人的对事物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通过想象力来把对事物的观察写出常人所不能的感受。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晚课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一、绝句写作的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确定情感主题
第二、合理布局
第三、写好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

二、赋比兴
1、赋是指平铺直叙。
2、比是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两种方式,一是借助比喻的手法,二是直接描写;
3、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起,是诗的开端,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

留个作业:每人写一首七绝,以冬日离别为题,不限韵。下周三同一时间,我们在课上来讲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16:50 , Processed in 0.0963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