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4|回复: 0

[文心阁讲义] 文心阁二期课前一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课前一讲
今天呢,我们就来讲下诗词写作的三点
第一、诗词写的是什么?
我们看古人的作品,不管是诗词还是元曲,它们写的是什么呢你说下,诗词曲里写的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的,写的是感情,或者叫情感也对。
古人的诗词作品里写的是情感,但这情感又分两块。表达的情感就两种,一种是人类对于宇宙人生所同具有的感觉与印象的无我之境,属于客观描摹。这类情感写的不是很多。第二种是个人的离合悲欢的有我之境,属于主观的抒写。这类情感是百分之九十的诗人所常写的情感。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要讲这个。
因为好多人写诗词,首先看重的是格律,
当代诗词有两大团体,他们很奇怪。
第一是各地的协会,学会组织。这一大团体的写手呢,过去我们把他们的作品叫老干体,因为他们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要写的是什么,但是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仅仅满足了平仄韵律的要求
第二是各地大学校园里的诗社。如果说学会里的,没有文采,没有底蕴。那么大学里的大学生们,他们有文采,有底蕴的。但是他们总会把握不住要作品写的是什么。
我曾在一个大学校园的诗社里玩,遇到了好多作品,单独摘一句出来,都不错,但是完整的看一首诗词,都看不懂他们写的是什么
或者有人质疑了,说我就是一首写景的诗,还要加入情感么?写景的诗,游记一类的作品,也要有它的感情的。而不是单独的写
景。不要把诗写成说明文,我们常听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一片西湖水,其实不懂文学的人看了,感觉也没啥,就是风景好点而已,那到底好在哪里呢,第一人文上古往今来的诗人在西湖写了很多的诗词,又有一些关于诗词的传说,还有就是楹联。这些都给西湖的美加分了,而这些又是无法复制的。第二才是风景。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要有感情在里面,这样的作品,才会长久。用这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来说明一个道理:诗人呢,都要敏锐的观察力,对一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写出不一样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这诗取得成功的地方。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古往今来关于西湖的诗词有不少,但这些作品都没有出现雷同。说明不同人的眼里的美好是不一的。
写好诗,绝对不仅仅是文字功夫,更是一个人生命情感和人生哲学的体现。所谓,人品即诗品,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我们要讲一下,写诗其实是一种发散思维的体现
这里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宋代有一位秀才,就曾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这位秀才写了两句诗,发现写不下去了,于是就搁笔苦思。他走路的时候一直吟诵那两句诗,就好像当年贾岛的“推敲”典故。恰好,这一幕被路过的大诗人欧阳修看到了。欧阳修不禁哑然失笑,但又十分欣赏秀才勤勉好学的态度,于是送了秀才十个字。秀才拿到这十个字喜出望外,他原来的那两句诗,也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自己的10个字,加上欧阳修送的10个字,拼成了一首绝妙好诗。首烂诗,是如何被欧阳修点铁成金的呢?为什么欧阳修随口一接,就把一首“死诗”写活了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秀才写的那两句诗: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如此直白,如此大白话,根本看不出是诗。如果算是诗的话,充其量也就是首打油诗,但是又缺乏打油诗的诙谐和妙趣。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写,恐怕后两句就应该是诸如“风吹不折断,雨浇不生叶。”大抵可以表明这枯树虽枯,但不惧风吹雨打。又或者可以从树枯而心不枯,枯树也能孕育新生命入手。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手,由于前面两句写得太烂,后面委实难接。
但是欧阳修却是这样接着写的
春来苔是叶,冬来雪作花。
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
春来苔是叶,冬来雪作花。
欧阳修却一反惯常之思维,另辟蹊径,为这首诗注入了新的灵魂。前两句写枯树,已经是写到无法继续,如果继续将想象限制在枯树本身,定然难有突破。因此,首要就是突破枯树本身的意境,同时要起死回生,把枯死的树写活,最后还要提升全诗的主旨,赋予一定的生命感受和哲思。
诗写活了,枯树也写活了。不仅写活了,而且倾注了冬去春来的时光感受,赋予了枯树天然的佳趣,让全诗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如此一来,这首诗美不胜收,且富于哲思,给人以深切的美感体验和生命之思。为什么欧阳修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其实这除了因为欧阳修有文才之外,与欧阳修的精神境界,人格修为,都是分不开的。
      写好诗,绝对不仅仅是文字功夫,更是一个人生命情感和人生哲学的体现。所谓,人品即诗品,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写诗是一种思维的发散。
下面我们讲第二故事,这个故事出自西游记一个章节。
唐僧过了祭赛国,路遇一荒山。看到了一口钟见那钟鼓楼俱倒了,止有一口铜钟,札在地下。上半截如雪之白,下半截如靛之青。原来是日久年深,上边被雨淋白,下边是土气上的铜青。三藏用手摸着钟,高叫道:“钟啊!你也曾悬挂高楼吼,也曾鸣远彩梁声。也曾鸡啼就报晓,也曾天晚送黄昏。不知化铜的道人归何处,铸铜匠作那边存。想他二命归阴府,他无踪迹你无声。前四句写了钟的种种形态,高楼鸣远,鸡鸣报晓,晚送黄昏那么这钟的形象就具体了,这几句就是起承也就是说,诗词里的起承没有固定在某一句的。
也曾悬挂高楼吼,也曾鸣远彩梁声。
也曾鸡啼就报晓,也曾天晚送黄昏。
化铜道人归何处,铸铜匠作那边存。
想他二命归阴府,他无踪迹你无声。
虽然是章回体小说里的诗,但也可以看出古人是如何描写一个事物的
试想一下,换我们来写是不是首先要考虑写这钟的形状呀
估计不会去考虑来描写种种钟声的场景
因为我们被这个钟给束缚住了,思维给束缚住了,就不会考虑这些。
这也是我们和古人的不同。古代咏梅的名作有多少,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名作是不是单一的写梅花的傲骨,梅花的高洁呢
刚才唐僧咏钟的故事还没完
我们要接着讲一下
长老高声赞叹,不觉的惊动寺里之人。那里边有一个侍奉香火的道人,他听见人语,扒起来,拾一块断砖,照钟上打将去。那钟当的响了一声,把个长老唬了一跌;挣起身要走,又绊着树根,扑的又是一跌。长老倒在地下,抬头又叫道:“钟啊!贫僧正然感叹你,忽的叮当响一声。想是西天路上无人到,日久多年变作精。”
贫僧正然感叹你,忽的叮当响一声。想是西天路上无人到,日久多年变作精。

贫僧正然感叹你,忽的叮当响一声。
西天路上无人到,日久多年变作精。
这说明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都要适当的体现一些情趣出来。
第三、关于起承转合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可见起承转合的重要。
起承转合指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那么起承转合,出自哪个朝代呢?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大家要记住,起承转合是写诗的结构技巧之一,不是全部。写诗呢,有很多结构方式,起承转合只是其一。
一首诗里未必都要全部体现出起承转合的
旧日曾看朋友评别人的作品,说这诗不对,根本没有体现出起承转合来,说第三句该转,咋没转呢
其实这样是片面的理解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是杜甫的绝句,如果按照起承转合来讲解的话,就会发现杜其实杜甫甫的诗有问题,只是把四个景给描绘出来了,四句四个景,这四个景是并列的关系,中间没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不能说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就可以有这特权么?还有一首杜甫的诗,虽然有起承但没有转合,还出律了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句,千朵万朵就出律了
这诗也没有全部体现出起承转合
关于这出律的问题,我们以后会讲到的。这里先不讲
今天只是阐述一下,起承转合未必全部都要用在诗里的
今天只是试讲,只是给大家先灌输一些常识。
下节课,我们会进入律绝写作的课程中,先讲绝句,后讲律诗。
从诗的技法,诗法,章法讲起,还会讲下情景、虚实、含蓄以及修辞手法
绝句,我们安排了十四个课时。
希望大家能坚持下来哦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16:32 , Processed in 0.0568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