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6|回复: 4

【每周练笔】(2)西江月点评贴----点评人:柳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评:两点问题比较突出
A、章法上,一般填词的手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上片抒情,下片写景。如果全篇都在写景的话,要注意三点:景物的先后、层次安排、景物的动静安排、景物要描写出一副完整的立体画面。
B、抒情的主题上,从题目荷塘月色看,无论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必须做到情景交融,做到情景交融的目的是提高词的意境。打个比方说,体育上完成一个动作例如扔铅球,不仅仅是手臂的力量完成这个动作,而是要用整个身体完美协调来完成这个动作。





1、采微客

堤上柳围灯暗,堤前芰带风柔。十分花气度芳洲,水映双星如豆。
露重疏荷摇碧,翠凝桂影萦愁。南塘长系采莲舟,吹梦一池醇酎。《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点评:采微兄这片词,我感觉有两点,第一随手的地方多了些,上片第三四句随手。第二和主题荷塘月色偏离。2、西江月·荷塘月色  ----重明堂人
.
暮霭风摇飘翠,蛙声弹奏流香。红飞绿动醉池塘,荷影月光荡漾。    脉脉罗裙难染,亭亭翠色含芳。多情莲子意飞扬,轻舞曼摇碧浪。
点评:重明兄作品,前两句很精彩。构思也很巧,把蛙声的断续和风中的清香写成“蛙声弹奏流香”很精彩。但是后面的红飞绿动指待不明,荷影月光荡漾这一句也随手。个见上片应该继续描写景物,但是要以“柔美”为主旋律。下片的描写和上片有点雷同。整体在选景上有问题,章法上没问题。象这样的描写,选景上,建议上片突出整体美,下面突出局部细微的美,重点在结句抒发下情感。
3、西江月 荷塘月色----原乡人
暮霭漫遮堤岸,轻舟送走斜阳。 藕花深处翠苍苍,断续蛙声吟唱。
皎皎一轮圆月,幽幽十里纯香。 清宵和梦到莲塘, 尽把尘机遗忘。
点评:老姐的作品,这次感觉枯燥。读了好几遍,给我的感觉就是写景单独的写景,抒情就单独的抒情。情和景是分开的,所以说枯燥。
4、西江月·荷塘月色
郭仲秋
     雨霁星稀月朗,风摇竹影花明。荷塘莲茎玉娉婷,山黛粼光潺动。    信步长廊曲径,闲情榭榭凉亭。轻舟泊岸懒归程,今夜欲眠好梦。点评:郭老的作品,动和梦失韵了。景物描写也有点凌乱。过片处也弱。5、西江月  荷塘月色----天空正蓝
斜柳盈盈轻舞,青荷淡淡梳妆。薄云分月水中央,舟横波心微荡。
蝉噪多年旧梦,蛙鸣一曲西窗。问情何故旅他乡,风里丝丝惆怅。点评:天空正蓝的词,描写的很美。感觉描写出的景物没有立体感。上片的描写是柳荷在风中轻舞,小船在水中划荡。如果能写出立体感就更好了,例如第三四句“薄云分月水中央,舟横波心微荡”看这样描写是不是会更好,建议三四句,写出舟行在月上,这个月是指水中的月影,可以尝试组织词汇改下;
下片的描写有点落俗套了,落进了一个愁的俗套。其实上片很美的描写,下片未必必须抒情,即使抒情也未必就的抒发愁情。
6、醉月东篱
挽手塘边细柳,凝眸水月团荷。香风漫起漾情歌,肩并依依来坐。
今又采莲相伴,添了小女欢多。清辉万里享平和,泥坎轻轻跳过。点评:醉月的词是描写昔日和现在的,以往和朋友在月下谈情说爱,现在已经是举案齐眉,又有了孩子,生活幸福,欣赏结句泥坎轻轻跳过。说明醉月兄家庭和谐幸福哈。不过这词有点问题
问题一、上下片前两句必用对仗,西江月不象风入松的后两句,可对可不对,有必对仗的要求;
问题二、如果不是下片今又两个字,看不出上片是描写过去的情景;建议可以在上片上做下文章,看怎么能写的更自然些,通过景物描写,自然的过度到过去,然后在下片开头处,回到现在,这样的手法会使全词增加不少立体感;
问题三、上片前两句描写不到位,还有下片第三句也和整体不怎么协调。感觉如果处理的更好,这首词绝对是好词。
7、西江月·荷塘月色
彭城奔牛    明月荷塘盈水,鼓蛙菱角兰亭。银波荡漾戏青萍,夜半蝉嘶鹊静。   几点流萤轻叹,数只苍鹭惊鸣。无眠夜半玉栏凭,独自披衣观景。
    注:青萍——水生植物。浮萍的别称。点评:A、奔牛兄的词不够严谨。首先上阕前两句,过于生硬,景物描写有点堆积的感觉,罗列景物也是写景的方法之一,但是必须做到罗列出的景物必须为要抒发的情感而服务、必须做到一副完整的画面、这副画面必须给人以丰满的感觉,否则就会给人以堆积的感觉。
     B、上片写了蝉嘶鹊静,过片在写数只苍鹭惊鸣,感觉突兀些,另,流萤轻叹感觉对全篇没多大意思。
     C、从全篇来看,上片写景,下片接着写景。景物的描写过于浪费笔墨。下片收尾处写人睡不着,独自起来看景。全词的主题不突出,看不出要表达的是什么。
8、西江月.荷塘月色步柳永原韵-----秋雨
雨后月华如洗,塘中荷叶微摇。蝉衣轻褪柳枝梢,梦醒幽香好觉。
系缆新濯莲藕,举棋试饮春醪。小亭独坐待明朝,任是情犹未了。点评:濯字入,出律。疑秋雨兄用的是新韵。
     秋雨兄作品,感觉在章法上略有欠缺。建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方式。如,本词前三句相当美,但是结句就感觉不协;过片几句描写和上片衔接不好,下片收尾的“任是情犹未了”这个情,前面铺垫的不够。
9 西江月    荷塘月色   秋风戏马月色溶溶似水,清风漫掠池塘。蛙声一片草丛藏,树影婆娑露降。
野径浑然静谧,荷花暗吐芬芳。朦胧玉影夜来香,聊发诗情荡漾。点评:单这一篇作品而言,个人认为秋风兄应能写的更美。
例如,上片前两句,用对仗的形式表现出菏塘整体美,然后接着描写两点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完全可以做到,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所以觉的蛙声描写的不够到位,露降则显的有点凑韵。另外,过片处落笔不好,全是静态的描写,朦胧一句感觉空洞些,因为前面荷花吐芳已经写过了,后面的夜来幽香就觉的多余了,另收尾出诗情荡漾,过于直接,和整体不协,个见使用“聊发诗情微漾”是否会更好些?
另,上面我提了个意见是上片写出荷塘月色的整体美,包括后面的静态和动态;下片过片如果接着抓住局部细微描写,然后以“聊发诗情微漾”是否会更好。
发表于 2010-7-29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柳三老师细致点评!辛苦!
发表于 2010-7-29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柳三辛苦了
发表于 2010-7-2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总评:两点问题比较突出
A、章法上,一般填词的手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上片抒情,下片写景。如果全篇都在写景的话,要注意三点:景物的先后、层次安排、景物的动静安排、景物要描写出一副完整的立体画面。
...
关于章法的问题,记得看过夏承焘\吴熊和的一本小册子<读词常识>,今天又到网上找了一下,不是太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词虽分数片,但仍是一首。它的上下片的关系是同首,却又好象不是同首。以作法说,上片的末句要似合而又似起下片的起句要似承而又似转。张炎《词源》卷下“制曲”条说:“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所谓“过片”就是指下片的开头)。沈义父《乐府指迷》也说:“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姜夔的一首《齐天乐· 咏蟋蟀》,是姜夔的名作。张炎举出这首词作为过片做得好的例子,说它过片“西窗又吹暗雨。一句能“承上接下”,“曲之意脉不断矣”。
    词中过片的作法也有些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把它分作六类,如下。
    (1)下片另咏它事它物的 如苏拭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2)上片结句引起下片结句的 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3)下片申说上片的如辛弃疾《玉楼春》(题序:乐令谓卫蚧曰...) 。
    (4)上下片文义并列的 如欧阳修《生查子》。
    (5)上片问,下片答,如刘敏中《沁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
    (6)打破分片定格的 这是把上下片的界限完全混淆了;最著名的作品是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打破分片定格的最奇变的例子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词文义不依词调分片格式,以这首词最为突出的了。这是由于作者有很激动的生活情感,所以冲决了文学形式,我们不可以寻常格律来衡量它。

还有这一段

词的上下片作法
  
一首词虽然分上下两片,但上下承接,还是配合完整,一气贯注,而不是割裂开来,不相照应的。双调词虽以上景下情为常格,但上下片内容的安排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现抄录前人总结的关于上下片作法的数种格式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一)上昔下今。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二)上今下昔。如周邦彦《解语花》“风消焰蜡”。
  (三)上景下情。如赵佶《燕山亭》“裁翦冰绡”、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柳永《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洒江天”、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四)上情下景。如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五)上外下内。如是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
  (六)上内下外。如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七)上去下来。如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八)上昼下夜。如韦庄《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
  (九)上问下答。如《云谣集》中《鹊踏枝》“叵耐灵鹊多满语”、元刘敏中《沁园春》“石汝来前”。
  (十)上虚下实。如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无名氏《御街行》“霜风渐紧”。
  (十一)上密下疏。如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十二)上下相连。如晏殊《蝶恋花》“祖席离歌”、李之仪《卜算子》“君住长江头”、张炎《壶中天》“瘦筇访隐”。
  (十三)上下不连。如辛弃疾《感皇恩》“案上数卷书”、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十四)上下相反。如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以上略谈词的上下片作法,大抵两两对照,情景交融。至于三片、四片作法,往往以次叙述,层层深入,中间是曲折顿挫,首尾是大开大合。

这一段我没细看,希望对大家有用,当然,法无定法,欢迎讨论和创新,呵呵
发表于 2010-8-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问好柳七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3 05:59 , Processed in 0.0593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