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玲珑阁第十八讲
上节课,我们初步的讲了下长调的铺叙。也做了次练笔
这节课呢,我们就长调里的一些基本的铺叙手法
来讲解几首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柳永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晏、欧一派,受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影响不大。他善于向民间词吸取营养,从许多优秀的民间词里学会了怎样写闺怨,怎样适用俚俗语言,怎样运用铺叙的手法。他成功地运用铺叙的手法,为北宋文人写长调开辟了道路。
作为一首长调,必须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因此,如何铺叙便成为关键性的课题。柳永词的特征主要是尽情描绘,不再讲究含蓄;他把写景、叙事、抒情打成一片,而在机构上却又有一定的层次,前后呼应,段落分明。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称他的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中调和小令会出现一些节奏比较紧凑的写法,长调里会不会也出现这写法呢?
词开始的时候,以婉约为主,苏轼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则。
长调开始的时候呢,也是如此,
柳永严格说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长调开始也是以舒缓的节奏展开的
都说词旺于两宋,其实词的巅峰时期,还是在南宋
因为在南宋的时候,由于民族矛盾的加巨。出现了很多的词人,他们都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词作。
这个是后话了。不属于今天的课
今天呢,我们主要是讲解几首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大家都不陌生
《雨霖铃》中,他对“别前”、“别中”、“别后”的情景分别铺叙,融情于景,以景增情。
这个铺叙,我们结合,铺叙的手法来看下
按时空顺序铺叙。
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
我们先来赏析下这首词
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
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
“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这些是上节课时简单的介绍了下。谁还记得我们过去讲过的顿挫?
说在写景之间加入叙述(不当紧的句子)来增加情感的起伏
要注意两点:
第一,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景和叙之间不能脱节,过度要自然
第二,情感表达要有起伏
顿挫呢是在中调时候讲过的。当时就是以这首雨霖铃作为的例子
例如这首
前三句情感节奏很平缓,从第四句情感开始起,然后到想看泪眼处达到,第一个高处,然后在无语凝咽降下来
在念去去处开始升起,在上片结尾处情感落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情感的起伏。
我们在讲词的章法结构的时候,曾讲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那么过片应该如何写?大家还记的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那么过片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过去所讲过的章法,不仅仅适用于中调也适用于长调的哦。
过片首重抒情。
过片不管是用叙事还是写景句,都要体现出抒情来。
过片首重抒情
大家看下这首词的过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多情句,就是抒情哈
刚才我们讲了,长调铺叙要注意写景和叙事之间的穿插,其实叙事和议论也可以一起穿插的,或者抒情,写景,叙事也可以穿插一起的
这个以后我们遇到这样的词再讲解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长调词牌要首尾呼应。
要注意,做到首尾呼应,但也要记得不是所有的长调都必须要首尾呼应的(在以文入词,这手法上很少有做到首尾呼应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个是结尾,同时也照应了上片的内容
大家还记的,我们在讲词的章法结构的时候,我们说了,词上片结尾用景语,下片结尾一般用什么方式呢
还记的么
词上片结尾用的是景语结尾,那么下阙多采用情语。
这里提出了上结的问题。长调的结尾要多注意上阙结尾的写法。
至于上结的写作要点,我们暂时不多说。等再讲几课后,会重点介绍的。
大家在以后的阅读词中和讲评课上多注意下上结。上阙的结尾
词上片结尾用的是景语结尾,下片呢多采用情语。这个是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是上片抒情,下片写景,的时候要使用的
我们来看下另一首
望海潮中,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
这个铺叙手法,是我们上节课说的,由点到面的方法,也就是说由局部到整体望海潮,作者:柳永。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重湖叠巘清嘉。这句是在下片的。
从这开始分段的哈
宋代是战争不断的朝代。
先是和辽,后又和金。
也就是因为这首词,金人才会起了侵犯宋朝的心思。
这也说明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也从侧面的说明了,柳永的才名。
问大家一个问题哈
历史上那个朝代的皇帝不只烧香,不拜佛?
宋代呀
宋代推崇的是道教。
宋太宗在庙里礼佛的时候,曾问随行陪驾的僧人,说皇帝要不要拜佛
这个和尚很聪明,说了一句话,
现代佛不拜过去佛
从那以后这个当做祖制,所以宋代的皇帝哈,都只烧香不拜佛。
所以有时候看电视剧宋代的皇帝竟然叩拜佛了,就是可笑哈
我们回到词上来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想想金国当时是生活的环境,看到了柳永笔下如此场景。怎么能不起侵略之心呢?
当时的金国是现在的 秦岭淮河以北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联邦的远东地区。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这是一篇写景的词。大家要注意体会下,如何把一些景物串联在一起,构成一副整体的画面。如果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来描写的,而中间层次又十分分明,这个靠的是笔力,说白了就是构思能力。
我们再来看一首柳永的玉蝴蝶。
柳永——《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汀!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这首《玉蝴蝶》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
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
这首词,大家要注意观察,如何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景物描写中,如何使词的篇幅不应为篇幅长而不松散
这个要注意使用对仗的手法。
虽然说词里没有严格的对仗规定,但是对仗的好处就是在于能使句式整齐,增强节奏感,也能更好的将语句衔接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这个是隔句对大家看下,由景起,然后在景物的描写中,穿插抒情---堪动宋玉悲凉---然后利用两个扇面对,来写景,是文体不松散,并且韵味十足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然后以抒情结尾,
这样铺叙是长调最 长用的手法。
下片也是
不过下片结尾是用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景语结尾的
体会这个呢,要多看赏析
长调的写法,包括铺叙的使用手法,我国至今没有专业的理论书籍出来,所以建议大家在赏析中,结合讲解的一些个人写作经验来体会。
我们再看一首秦观的满庭芳。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呢还有个故事
宋代的文人呢,多喜欢和歌姬交往。
秦观的特点就是多情不滥情,
金庸在天龙八部里的一个人物,就是诠释秦观。段正淳。
他们的共同点是见一个爱一个,多情。但不薄情。
据说秦观的词也和柳永的词一样,被一些歌姬演唱的。但是有一次一个琴操的歌姬开头唱错了一句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
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
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
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
魂伤。
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
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由于唱错了韵,于是她就即兴的给改了个韵。并演唱完了这首
这也说明了秦观的词流传度还是很广的
记得今年有次和玉瑶闲聊的时候,玉瑶发了一首她的词,我也给改韵了哈
这些都是故事,我们还是回到词上来
这首词写别情。上片主要写景,写秋日黄昏凄迷黯淡的景物以渲染离情之苦;下片着重抒情,通过对分手时情景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眷恋之情,其间亦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由写景渐入,“抹”、“粘”,下字精美传神,远景入画。角声报时,停棹点地,“离尊”说出暂对别筵,一派暮色苍茫、行色匆匆的场景。“蓬莱旧事”三句,追想旧情,多少缱绻,无限低徊,顿涌心头。插写外景,烘染凄凉况味,浓化别绪。香囊、罗带,缀以“分”、“解”,告别刹那间,密意柔情难以割合之状,宛然在目。“谩赢得”、“何时见”,思前念后,自怨自艾,无可奈何,逼出泪染襟袖,离情达到高潮。旅船远驶,城不见,夜已深,而仍回首凝望,眷顾不休。笔触精细,思绪缠绵,画景诗情,一往而深。
秦观的这首长调的铺叙手法,就是我们说的,写景中穿插叙事或者抒情 。这样的手法,不仅仅适合中调,也合适部分长调。
但是只是部分长调 我们来看下这首词的两结 全是用景语结的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刚才我们说上片结句用景语,一般来说下片用情语。但是也有用景语结尾的。 第一,长调比小令中调,篇幅来说增加了
第二、我们讲的章法结构,只是总结前人使用频率高的章法,不代表是填词的全部章法。
我们再写个词牌作为练笔吧,上节课,我们写了九十多字的了。这节课我们写一百字的。
念奴娇。以当地的雨中场景,来写一首词
念奴娇,有十二个体。这个不限制用哪一体了
大家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