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3|回复: 0

[玲珑公告] 玲珑阁第十六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30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玲珑阁第十六讲

上节课,我们详细讲解了如何用时空的转换来提升诗词的意境

这节课呢,我们来讲解 第十六讲 从空间的变换来营造意境的手法,阐述一下喝火令的写法

上节课呢,我们讲了从时间上的把握意境,其实上节课的内容,大部分是在过去讲如何体现填词的立体感中讲过的,只不过,上节课要扩大了很多,扩大到诗里。从时间上的变化来营造意境的手法有三种。
第一、时间的延展,从某一特定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到往古,向后延伸到未来,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为深广。其实这类手法呢,诗中最为常见。我们的写回忆,或者写未来的展望都属于这类手法。

从现代时刻想到了过去,或者是畅想未来。这都是时间上的延展,柳永的雨霖铃下阙就是在畅想分别后的场景,这是时间往后的延展。苏轼的大江东去,遥想公瑾当年,这里是往前延展,具体的方式呢,我们要去看上节课的讲义,同时结合我们讲过的立体感的第一种方式,这里只是在复习。
  这种手法和时间的延展相反,即把几年、几十年或千百年的经历、时态在铺叙、抒怀中突然来个凝聚,让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情怀浓缩在一个典型的场面或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之中,类似电影中的定格或特写,实际上是截取时间流程中的一个横断面,只不过它比一般场面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代表性而已。

第二、时间的凝聚,是说,我们在写诗填词中,突出某一个细节,这个时候,就是时间的凝聚,例如,我曾经的作品,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这就是对过去时刻的一个特写镜头,也就是时间的凝聚,一个特写镜头,尤其是在绝句的后半部分,也就是第三四句,体现的 最多。

第三、时间的变形。佛家说,境由心造。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种经验:同样的时间,在高兴时会觉得很短暂,忧愁时会觉得很漫长,所谓“欢愉嫌时短,忧愁觉日长”。中国古典诗人们即利用这一生活常识,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诗篇。
例如,眼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个就是时间的一个变形,
又如
打落长鸣鸡,弹走乌桕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只一晓。
  一年就只天亮一次,看似荒诞,其实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同时这也是一种时间的变形,将一晚变长了。下面进入今晚的讲课主题,利用空间的转换营造意境的方式,从空间的变换来营造意境的手法(包括三种)。中国古典诗人是相当聪明的,他们常常通过人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反差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感情。这种空间变化主要有空间的大小比衬、空间的扩展与浓缩、空间位置的转向这三种主要方式。

我们具体来分析下:
但是这次分析呢,多是以诗为例子,因为以词为例子我们在讲“立体感”的时候讲过了。
  1、空间的大小比衬
  主要是通过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这种比衬的依据主要出自一个视觉原理,即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以黑板做背景,居高临下会显得很高大;如果站在操场上,以周围的四百米跑道为背景,他的形象就会缩小很多倍;如果是站在万里长城上,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那他就会显得十分渺小。

中国古典诗人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来表现人生的孤独感,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条上下的历史纵线,其“古人”已不限于礼贤下士的燕昭王,也许包括三顾茅庐的刘玄德,也许包括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其“来者”也不仅仅限于帝王,也应包括武攸宜这类执政为上者。“念天地之悠悠”则是一条横线,是诗人遥望悠悠的地平线而生发的无限感慨。历史纵线和地理横线构成了交汇点,交汇点上有座幽州台,台上站着一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者,他正在抚今思昔、怀古伤今,满怀感慨而怆然涕下。

一面是阔大的背景,那种纵深的历史沧桑感和广漠无声的天地,一面是背景之中孤独渺小的诗人。由于背景的阔大而纵深,就更显得画面中的人物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种孤独、这种无助,这种哀苦无告,不仅通过一个“独”字点破,更多的是通过这种空间大小的比衬给人留下的深刻感受。

杜甫有一首七律,历来被公认是他七律中最好的一首,《登高》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登幽州台歌》一样,诗人首先刻意营造一个阔大的背景,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孤独:“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画面的上部之景。高天之下,瑟瑟秋风中不时送来凄厉的猿啼,这是仰视;“渚清沙白鸟飞回”则是俯视,画面下部之景,飞鸟盘旋在洲渚的白沙之上。这两句一写高台背景的上部,一写高台背景的下部,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近景。
  这里要强调的是,杜甫非常擅长这种手法,在他的诗作中曾多处使用,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用一片影与万里云形成大小比衬,更显出这只雁之“孤”。

《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诗人称赞诸葛亮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同样是运用空间大小的比衬,将诸葛亮“廻出尘表”的清高风致表现的十分明晰,再加上“万古”这个历史的纵深感,更显得诸葛亮的勋业,千古以来无人出其右。
当然,擅长此法的也不仅是杜甫,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都是采用了此法,如马致远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是采用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达到天涯孤旅的抒情效果:倦于宦游的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背景是西下的夕阳,是衰草连天的西风古道。诗人的人生疲敝感、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被反衬得十分明晰。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为了表现戍守生活的艰苦、单调,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是为国舍家的豪情,边塞诗往往以大漠雪海来反衬戍守中的孤城,如隋代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杨素是开隋的四大名将之一,很少人知道他会写诗的。除此外,大家还对他有过什么了解么?

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 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重见之日。

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这或许是杨素唯一做过的一件可以名留千古的好事哦。

隋唐演义里的靠山王杨林,历史上没这人的。据说他的原型人物就是杨素。昔日和朋友一起到淮北的濉溪县石板街溜达,于是看到了一首诗,好多人都不知道这诗是谁写 ,

一副书法作品,里面写了一首诗。

上面就是杨素的一首诗

范仲淹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唐代的边塞诗这更已成为一种定式,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翁绶《关山月》:“笳吹远戍孤城灭,雁下平沙万里秋”;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等等。

范仲淹在宋代知名度很高的,要远远超过苏轼等人。并不是说他诗词造诣比苏轼高,因为范仲淹还是一个出名的军事家,我记得宋代有一句民间谚语,军中有一范,西军闻之惊破胆-----
  这是当时北宋和西夏的战争,西夏人最怕的就是范仲淹,当时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其后是苏轼,他们都不长于军事。

2、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空间变化的第二种手法,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后者则是不断的放大或缩小;前者是静态的对比,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前者是利用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这样一个视觉原理,后者则是运用另一个视觉原理,即:当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

首先讲空间的浓缩,我们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与柳宗元《江雪》手法类似的还有
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中第三首。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其诗歌在十才子中却别具一格,比起钱起等人,他的诗作更多反映军幕生活,也更多一些豪宕雄浑之气,这可能与他多年生活在浑瑊军幕之中,熟悉边戍生活并有很深的体验有关,其代表作便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空间的转换其实就是写景手法之一,其次是空间的拓展,这是与空间的浓缩截然相反的一种空间关系处理手法。它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如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旄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这个就是先写局部然后延伸到整体,诗人在将空间逐层推展的同时又结合动静相成:前两句是静态的写生,后两句是动态的渲染,把这位刚毅果敢有深孚众望的军帅气质、声威刻画的惟妙惟肖,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

类似的还有
戴叔伦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前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追悔当年没有“踏阁攀林”随友人同去,以至今日隔着沧海云山留下无尽的思念。第三句则将这种思念放大至“数家”。秋天到了,很多人家都在砧上捣杵准备冬衣,这时也更容易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挂念。
王昌龄的《芦溪别人》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亦是由眼前的扁舟、溪水拓展至荆门和三峡,将离别的忧伤和深长的思念成百倍地放大。
王安石的《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血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由初夏时节坠落在沙地上楝树花的点点落瓣,拓展到楝树旁的槿篱竹屋,再拓展到竹屋边的乡村小路,并一直延伸到小路尽头城郊的卖酒人家。于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他的名作。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空间的回旋
  空间的浓缩是由整体或全局逐层缩小,最后突显一个细部的特写;空间的拓展则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然后慢慢放大,最后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全局。空间位置的回旋则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即先由细部逐渐放大,然后在逐渐缩小回归这个细部,形成一个回环。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首先显现的是一叶扁舟,扁舟中是位在深秋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诗人。寒霜之下,乌啼声中,从月出东山到玉兔西坠,他面对瑟瑟的枫叶和点点渔火,愁绪满怀,彻夜无眠。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虑?
  诗人并未就此作出回答,仍然接着描叙:首先点出地点:“姑苏城外寒山寺”,然后点出此时此地的独特景观:“夜半钟声到客船”。直到最后两个字“客船”,我们才明白诗人此时的位置,此时的处境,才明白他要抒发的是“客愁”——一个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这里要给大家解答对愁眠的当时的意思,苏州城外有山名曰愁眠。所以当时张继写这诗的时候,只是体现了远景和近景的相对。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愁眠山没了,而这句诗的韵味反而提高了。
因为我前几年又去了下苏州旅游,枫桥夜泊,又游览了下。看到了这一解说,才知道对愁眠的意思。或许张继写的时候是一语双关吧,两层意思都有。

这个估计没去过苏州的人都不知道愁眠山,

这个了解下就可以了。不要深究
因为唐代离我们太远了

下面还有时空和空间的交融。这个多是用在诗里的,词里很少用。

这里简单的讲下,大家看下就可以了

时间空间的交融,以上两节,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解析中国古典诗人们处理时空变化的一些手法。实际上,这种处理往往是同时存在或交错进行的,即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扩展或浓缩。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采取位置旋转的手法,其中有空间变化也有时间变化:从时间转换来说,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这将在下一讲提及;从空间转换来说,是巴山——西窗——巴山的回环转换。
在中国古代作家诗词创作中,采取这种手法者很多,如陆游《逍遥诗》:“州如拳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上句是对空间的改造,属于空间的浓缩;下句是对时间的改造,属于时间的延展。
王安石的《萧然》也属于这种时空改造的组合,而且排列得很整齐“
萧萧三月闭柴荆(时),绿叶荫荫忽满城(空)。
自是老来游兴少(时),春风何处不堪行(空)。

 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整齐的时空组合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一句之中时空的交织,规则之中又有变化,如杜甫的《洞房》:
洞房(空)佩环冷(时),玉殿(空)起秋风(时)。
秦地(空)应新月(时),龙池(空)满旧宫(时)。
系舟(空)今夜远(时),清漏(空)往时同(时)。
万里关山北(空),园陵(空)白露中(时)。
  这诗大家这样看比较直接。无需在过多讲解了。毕竟手法运用的并不多,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也采取同样的手法,只是时空变化更为繁富,变化多于规则:
六朝文物(时)草连空(空),天淡云开(空)古今同(时)。
鸟去鸟来山色里(空),人歌人哭水声中(时)。
深秋(时)帘幕千家雨(空),落日(时)楼台一笛风(空)。
惆怅无因见范蠡(时),参差烟树五湖东(空)。

说到底必经以上例子属于比较少见的手法。时空和空间的转换最多是用于两联,例如:
温庭筠的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颔联:通过景物堆积,体系的是空间的变换,颈联是时空的变换,通过今昔对比。一般时空转变和空间的转变,很少结合使用的。最后一节的时空交感使用频率不高的,大家了解下就可以。

下面呢,我们来讲一下,喝火令这个词牌

这个词牌呢,属于独体,但是由于这个词牌比较奇怪,下阙呢有一个摊破句,一般觉的不好写

后来呢,今人又给这个词牌加了很多的限制

后来我们一青呢,在试剑山庄里专门讨论过这个词牌

我记得观澜兄,还专门的把现代人的一些规定,讲了下

观澜兄给归结到了一句话上,说这个词牌呢需要做到“两仗三枪一破一衬一应”

后来呢,大家如此写发现了束缚太多

有人问我,这个词牌是不要要有这么多的限制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词牌就是一个普通的中调而已

后来呢,我也写了两首

喝火令  祝我徒弟晋中安琪生日快乐
素月窥窗小,香衾锦梦温。那年心事已成尘。堪叹好风如水,消逝是青春。
久失琴中趣,今朝偶寄君。此时祈愿祝芳辰。谨愿身康,谨愿梦成真,谨愿梦成真也,细雨度晨昏。

这个是安琪生日时候,我写的,

其实大家发现了么,

没有了这些束缚,反而很好写。

这个词的难点在于下阙的第四五六句的写法

谨愿身康,谨愿梦成真,谨愿梦成真也,

祝愿身体健康,祝愿好梦成真,祝愿好梦成真的时候,由这句引出结句

原先的结句是携手度晨昏。后来安琪说了,我不能这样写,当师父的自重不许玩笑,所以后来就改成了细雨度晨昏

在说下一首

喝火令  拈韵蛙字
欲扫烦心事,还需到酒家。遍邀知己咏蒹葭。歌到夜灯初上,云海月乘槎。
块垒皆消尽,心如美玉邪。愿君珍重此生涯。记取相逢,记取折梅花,记取那年池满,笑语共闻蛙。

这首呢是我和朋友之间约酒的一首,酒后拈韵写的

遍邀知己咏蒹葭。歌到夜灯初上,云海月乘槎。这里明明是大家一起开心畅谈,但是写到诗词里就不能按照实际写了,把那些天南海北的胡侃,不能按照实际来写

所以就写了一句 遍邀知己咏蒹葭

如果只是谈诗的话,哪里会谈那么久

E03:凤笙
老师这句最后一字怎么理解

其实就是心如美玉

邪在这里没有什么实际意思的

古同“玡
和之乎者也一样,

用在韵字里,一般没有什么实际的意思的

记取相逢,记取折梅花,记取那年池满,这是写三段记忆
最美好的三段记忆,第一相逢时候,这个是指初逢

折梅花呢,指的是共同经历 的一些雅事

从初逢到经历了一些雅事后,自然就成了好朋友了,所以下一句是

记取那年池满

然后结句,就更据这池满而来的

这期我们就留这个词牌做为练笔
不限题不限韵了,大家自由发挥

下周我们同一时间讲评。


大家晚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1:14 , Processed in 0.0565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