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9|回复: 0

[玲珑公告] 玲珑阁第十五讲 如何从时间上来提升诗词的意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玲珑阁第十五讲
如何从时间上来提升诗词的意境

小令中调的写作学习完了,最后的这几讲呢,主要是来讲下写作,我记得这班开课前几节的时候,我们讲过意境。那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提起意境,大家就会想起另一个词汇---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我记得讲这的时候还举了几首例子

我们来回顾一个例子: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直至孤帆消失了,依然站立在江边,若有所思,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挚意。

我记得在如何提升词的立体感一课中,讲过通过时间,空间,情景,虚实等五个方面来提升词的立体感。今天我们就如何通过时间的转换来提升诗词的意境做个全面的讲解。

一、时间的延展
  从某一特定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到往古,向后延伸到未来,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为深广,社会意义更加普遍,我们结合诗词一起来讲,说明这样的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词,同样也适用于诗。


我们先来看个词的例子

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阙写了眼前的实景,

下阙讲时间往前推了千年。

这要结合我们讲过的章法和过片来讲下

上景下情,过片时间跨度到了古代,但是要很快的将时间拉回来

所以在词的结尾处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又如 :
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处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呢,估计大家都没怎么读到过

我们先看下这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一年将尽的岁暮。此时的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西川的军阀又相互混战,烽火不断,吐蕃也在不断的侵袭蜀地。不仅是国计民生让诗人忧心不已,自己也在蜀地漂泊了七年,“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家国之情也一直萦回在诗人的心头,再加上好友郑虔、严武、李白、苏源明、高适等相继去世,世无知音,更让诗人沮丧。这一切不幸和沮丧,在年关将近之时,集中喷发了出来。

从时间说,这首诗有两次向上推移:第一次是从眼前的年关“岁暮”上溯到离开成都准备东下以来,乃至整个西南漂泊时期。前一年的四月,因好友也是上级严武去世,诗人在成都失去保护人,诗人因此买舟东下,经嘉州(今乐山市)、戎州(今宜宾市)、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忠县)、云安(今云阳),与大历元年夏到达夔州(今奉节市),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顾,暂时打消出川的念头,在夔州的西阁安顿下来。诗中所叹息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即是指不久前发生的剑南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在成都叛乱一事,以及随后的军阀混战,也包括尚未平息的安史之乱八年来给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 

至于“夷歌”则是指代宗广德二年(764)以来,吐蕃对奉天、凉州一带的不断进犯。第二次时间上推得更远:诗人在联想到三国时的诸葛亮和西汉末年的公孙策。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公孙策是西汉末年在蜀称帝,建白帝城,“跃马”是借用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从地理位置上看,夔州西郊有诸葛武侯庙,东南有白帝庙,杜甫在夔州西郊极目远眺联想到这两位古人,是很自然,但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一来这二人都在蜀地建立过一番功业,二来都在夔州留有胜迹。这样就与自己在夔州乃至整个漂泊西南的遭遇构成对比。

这个对比,表面上是自我排遣:像诸葛亮、公孙策这样一代英杰都成了一抔黄土,我在漂泊之中所遭遇的故人凋零、音书断绝又算什么呢?实际上这种自我安慰比直抒伤痛显得更加哀怨感人!由于经过这样两番时间延展,其伤痛更加深沉,覆盖面也更加广阔,已不是一己一时一事的伤痛,而是时代、百姓、家国的深哀巨痛!

杜甫是唐代比较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后世人称为诗史。杜甫哀国一身愁,说明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所以我们才会详细的讲解杜甫的诗。如果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呢,我们就会一带而过。例如: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是由眼前的岳阳楼将时间推移到安史之乱发生以来的这段岁月,由此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思亲怀乡的悲苦情怀!这些都是时间向前推移的

也有时间向后推移的作品。例如:
陆游的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临终前写了这首示儿诗,来表达他终生不能实现其理想壮志的悲愤。其方法就是将时间向后推移,设想有那么一天,北方的失地收复了,国家统一了。这个时候后人在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将这个大好消息告诉我。这种表达方式,不仅符合这位时称“小李白”的浪漫特征,也暗中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陆游希望有一天宋代可以统一,那么宋代最后统一了全国了么?

遗憾的是陆游所希望的统一,也是宋代的灭亡。因为统一的时候,是元朝的成立。陆游的这首诗影响是比较巨大的。因为,宋恭帝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大军进逼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太后率幼帝和百官投降,南宋灭亡。作为不能屈节仕元的遗民林景熙,在国破家亡之际重读这首《示儿》,真是感慨万分,写下这首同样著名的。

《书陆放翁诗卷后》
青山一发雨蒙蒙,干戈天南地复东。
儿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以上呢是诗的例子,我们下面来看词的例子,通过时间的延展,古人词中也经常适用这样的手法来增加词的意境。例如,往前延展的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就是把时空拉回到了过去,描写出了一个英雄的面貌。

这里要说下,周瑜是病故的。不是被气死的,赤壁大战是周瑜的功劳,不要被三国演义给迷惑了哦,再给大家说一个名词叫刷色。古人多是在描写英雄人物的时候,用美女做陪衬,例如这词里的小乔初嫁了,就是给周瑜所做的陪衬。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早已经成过亲了。这里说小乔初嫁了,就是给周瑜做的陪衬
我们再来看一个时间往后延展的例子: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阙自此去经年开始都是在描写未来的时刻,未来的种种心情。其实不管是描写过去还是未来多是描写的想象中的场景。那么这时候我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写诗其实最初就是一个想象力的体现”没有一定的想象力,是写不好诗词的哦。

我们来看下,现代人的例子:
临江仙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上片是将时空延展到了过去,通过时空的转换,词的韵味变的厚重了。要记住一点,上阙将时间拉到了过去,下片过片首重是抒情,然后描写现在的场景。不然就会出现篇幅失调的现象

下阙开始回到了过去,要很快的啦回来。如果将时空在结尾前拉到了过去,就无须收回来。

千秋岁 ---柳三
天清雁远,落叶随风转。人去后,珠帘卷。对斜阳晚树,流水轻烟软。追旧梦,梦回月下流萤扇。
脂粉融香汗,水殿清歌满。都去也,唯遗叹。念年年燕过,岁岁春光短。鱼沉水,何时春去韶光返。
这首千秋岁,在过片的时候,描写过去的种种,就是将时空拉回到了过去。

二、时间的凝聚
  这种手法和时间的延展相反,即把几年、几十年或千百年的经历、时态在铺叙、抒怀中突然来个
凝聚,让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情怀浓缩在一个典型的场面或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之中,类似电影中的定格或特写,实际上是截取时间流程中的一个横断面,只不过它比一般场面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代表性而已。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所体现了一个特写的画面”
如:
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句就是一个特写的镜头。而这特写早就了一成语近乡情怯

又如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结尾处用了一个镜头特写,一位久别归来时意味深长的人生感慨,而这正是所有游子返归故乡时共有的一种情感,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当然此诗成为人们吟诵不衰的名篇,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将几十年来对故乡深长的思念浓缩到踏上家乡土地这个特定的时刻,家乡儿童将这位归来的游子当成异乡来的客人这个特定的场面。通过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特定场面,通过这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特定时刻,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对人生的感慨,通过浓缩显得更加凝重,也更加深沉。

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尽管他乡的水更绿、山更清,他乡的少女更多情。然后人却更爱他的故乡,爱他的粗茶淡饭,爱他的乡音入耳、、。所以这首诗才会千古流传。

在词里就更多的例子了哦。
例如,我们熟知的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结尾用一个特写的镜头来收尾,其实就是时间的凝聚。在词里的描写中,不仅仅可以在结尾的时候用特写,在描写过去或者现在又或者是将来,都可以用的。例如:
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这就是将过去的种种美好,浓缩成了一个镜头,就是时空的凝聚。凝聚在这一刻,那么这一刻的描写就把过去的美好完全说到位了。

还有冯延巳的鹊踏枝 (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裹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将所有的愁绪都凝聚在新月上了

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三、时间的变形
  佛家说,境由心造。人们在生活中都会有这种经验:同样的时间,在高兴时会觉得很短暂,忧愁时会觉得很漫长,所谓“欢愉嫌时短,忧愁觉日长”。中国古典诗人们即利用这一生活常识,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诗篇。于心境不同,时间变长的诗例
,如:
南朝乐府中的《子夜歌》: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这首歌表达的是一位女性对情人的思念。情人是因为约会没来,还是外出不在身边,这不得而知,总之情郎不在身边,辗转难眠,黑夜会觉得分外的漫长。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把社会生活中这种常见的现象处理的很巧妙:
这位女性明明是思念情郎而辗转难眠,她却怪夜太长,怪月亮太亮,这都让她心烦意乱,都让她难以入眠。下面两句更是精彩:冥冥之中好像情人在敲门,在呼喊她,于是她不由自主地答应了一声,但只是这位女性的悬想虚拟,因为诗中点破是“虚应”,是“想闻”。产生这种幻觉的原因是深度的思念,是“想闻”,才会出现“虚应”。而这美妙的种种变现手法都基于这个前提——“夜长不得眠”。篇首的“夜长”二字正是领起全篇的关键,而这个“夜长”恰恰是时间的变形!

陆龟蒙的《王先辈草堂》:
松径隈云到静堂,杏花临涧水流香。
身从乱后全家隐,日较人间一倍长。

诗人笔下的这位前辈是位隐士,诗人夸羡其隐居环境的清幽:静谧的堂前是条白云相偎的松径,堂旁的山涧开满杏花,使流水也带着芬芳。环境的清幽再加上隐者特有的清闲,所以给诗人的感受是:时间在这里仿佛已经凝滞,岁月显得格外漫长——“日较人间一倍长”。当然,诗人对这位前辈隐居环境的夸羡,也暗含自己的人生追求。陆龟蒙也是位隐者。
以上的作品呢是说时间在变形中,变长了。

也有的变短的。与友人相聚、与情人相会,也都会有这种感受,时间好像变的好短暂。下面这首南朝乐府《子夜变歌》说的就是这种感受:
打落长鸣鸡,弹走乌桕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只一晓。
  两人好不容易结合到一起,共度春宵,但天亮得太快了,转眼之间就又要分手。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不说时间过得太快,而是抱怨公鸡不该报晓,鸟儿不该晨啼,似乎鸡不叫、鸟不啼天就不会亮了。最后说出自己的希望:“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只一晓”。这种看似无理的荒诞表达方式,却反映了一种真情:两人结合如此之难,希望永远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时间变形,除了上述的形式外,还有种时间上的回环,即由某一特定时刻出发,经过一番延展,最后又回到初始,如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与公京口云水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诗人与友人在京口(今镇江市)分别,当时的明月为友谊作证。经过一番人生颠簸,诗人又回到京口这个初始之地,再往下延展就是归隐钟山。

杨万里《听雨》:“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蓬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蓬声”,亦是采取同样的手法。所不同的是王诗是昔——今——未来;杨诗是昔——今。在时间的延展上,王诗的时间延展更长。
  从时间上的转换会提升诗的意境,诗诗的厚重感,增强。用现代的话说,会使诗歌具有立体感。这样的诗歌才不会形成大白话,也是我们写诗的人,应该学会使用的技巧。提升诗歌的意境不仅仅是从时间上的转化,也有从空间上的转化,也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感而产生的变化。这个呢,我们以后会逐渐讲解。需要说的是一点,这些提升诗歌意境的方式不是我原创的哦 ,是从台湾一学者叫陈友冰先生的一些文章中借鉴过来的。

我们留个练笔,填风入松词牌。不限韵题。
风入松有七十四字,七十二三六字,四个格式。我们来写七十四字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55 , Processed in 0.0906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