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讲 孤平和拗救
这个是我们班 的第七讲
一、关于孤平
近些年,网络对孤平争议很大。不少新手,对孤平的定义很模糊。这样简单的解释下。我们先看下孤平的定义:
在一句诗里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孤平的句式有以下两个 五言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这个是一个完整的孤平定义。
关于孤平呢,网上的争议好多。据我所知,网上关于孤平的战争都打了好多年
因为诗词格律一书是王力先生所写的,但是讲诗词格律呢,不止王力先生一人,包括启功先生也讲过,台湾那边 也有专门的书籍来阐述这个。
林正三先生也有关于孤平的解释。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台湾的林正三先生?林正三先生是民国三十二年生人,台湾瀛社的老社长,现在是名誉理事长。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他正好得到了联合国的一个国学的奖
孤平 的定义呢,大同小异,不管是台湾的还是大陆的定义。都是一样的
孤平的定义:
在一句诗里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孤平的句式有以下两个 五言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这个是一个完整的孤平定义。
我们具体可以理解成一下三点:
1、根据定义里“在一句诗里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这句我们可以理解成近体诗孤平的禁忌只在押韵的句子;
醉欲与天近
仄仄仄平仄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促织甚微细,哀鸣何动人!(杜甫:促织)
不押韵的句子是没有孤平的禁忌的。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把仄仄仄平仄,这样的句子当做小孤平。王力老师的书中也讲过,这样的是小拗句,可救可不救的。所以对待孤平的认识,还是以押韵句为主
2、根据定义里“五言平起平收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这个说明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个,其他都不是,如仄仄仄平平,这个不是孤平。
又如 仄仄仄平平,
八九十枝花。仄仄仄平平。这本身就是标准句式。不是孤平哈
3、根据定义里“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时就叫孤平”也就是说七言仄起平收句式不管第一个字是平还是仄,只要第三个字是仄就是犯孤平。
例如,古人有句诗,百岁老翁不种田
这个是典型的孤平句,如果第一个字换成千:千岁老翁不种田。这个还是孤平句么?
是的,因为七言句式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所以七言里第一字的平仄无关紧要的
二、关于拗救
1、我们先来看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
这个是古代人写格律诗的一个口诀,方便与记忆绝句律诗的各种格式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
五律和五绝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因为五言里,没有第六个字哈
我记得曾有学员问我,说我的一句诗,君去南疆何日还。问我,第五字咋变成平声了呢?其实这个当时我们没讲到。现在大家应该可以更好的记忆格律诗的16种格式了哦
但是使用这句口诀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第一、不能犯孤平。指的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式,和七言的仄起平收句式。
第二不能犯三平尾。
三平尾是指一句诗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这个是写格律诗的大忌,和孤平一样,多是大忌。
三平尾又叫三平足,又叫三平落地。
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时候,只要避开孤平和三平尾就可以了
2、必须救的拗句----也就是拗救,两种拗救方式。
第一种 孤平拗救(本句救)。
孤平句式里的
五言 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为仄,第三字必须为平, 即: 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字为仄,第五字必须为平 即 (仄)仄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又叫本句救
第二种 对句救
五言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 平平仄仄平
出句第四字为仄的时候,对句第三字必须为平 即:
当出句为(仄)仄平仄仄,对句必须为 平平平仄平也可以这样理解,出句第四字少了一平声字,对句第三句仄声变平声做为补偿。这个就是对句救。
这句五言里经常会遇到(仄)仄仄仄仄
古人李商隐就有一句,向晚意不适
起句五个仄声,但是在对句里,驱车登古原
对句第三字救的
平平平仄平
我记得曾写过一首五律,最后一联是:
江汉一叶落,斯人何以堪
当时好多人都说这是大手笔啊,出句四连仄
我就乐了,难道不知道这是拗救么
七言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当出句第六字为仄的时候,对句第五字必须为平 即:
当出句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个七言的和五言一样
七言平起仄收句式 的第六字,本该用平,用了仄后,那么对句第五字就要用一个平声来补偿一下
例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个就是典型的拗救
这个是拗救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也有同时使用的时候。五言当出句为(仄)仄平仄仄,对句为仄平平仄平对句第三字本来为仄,现在变成了平声,既救了出句第四字,也救了对句第一字。这个就是本句救和出句救同时使用的情况。七言当出句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句 (仄)仄仄平平仄平对句第五字本来为仄,现在变成了平声,既救了出句第六字,也救了对句第三字。这个就是本句救和出句救同时使用的情况。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我们看出句,第六字,本身该用平声的,但是却用了仄声,万字。
但是对句,第五字无字,本身该用仄声的,这里用了平声,这补救了出句第六字的万字的拗
同时又补救了,本句 “双鬓向人无再青”第三字,本该用平声的,这里用了仄声,但是第五字无字呢,又补救了本句的拗。
所以关于拗救就有个口诀了: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一字救双拗,佳例要记清。
明白这个歌诀,拗救的问题就明白了。
那么有人或许要问我,如果我们写诗都按照平仄格式来写,拗救还要学习么?
如果都没有错,哪就不存在拗救了。这 也是好多人,偷懒的方式呀
既然拗不存在,那么拗救也就不存在了
例如,前几天我写了绝句,借用了前人句子“众人皆醉我独醒”
那么这句就拗了,需要对句来补救
如果这句我改了下,改成 众人皆醉我何醒
那么这句就不拗了,不拗了,对句就不存在救了
以上呢就是关于孤平和拗救的解释
既然学习古典诗歌,就要知道古典诗歌的一些名词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关于古典诗歌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孤雁入群 指首句押韵用临韵,唐末以及宋代至今使用的比较多。也叫孤雁出群。
格律诗的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或称孤雁混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题图 柳三
孤红一剪笑东风, ---------------一东
枯树花开春正浓。---------------二冬
到此人生方得意,
纵然飘落亦从容。--------------二冬
这个是就首句用邻韵也就是孤雁入群格式
还有一种方式是格律诗最后一句用邻韵
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
挈妇将雏鬓有丝。(支韵)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支韵)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支韵)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微韵)
唐.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一东
宫花寂寞红---一东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二冬
题图 柳三
浑浑噩噩一孤身,-----十一真
百态人生看未真。-----十一真
过眼云烟如逝水,
淡观风雨度晨昏。------十三元
清末有这样的说法,说首句用了邻韵,那么就叫做孤雁入群;末句用了邻韵就叫做孤雁出群
我觉的叫什么无所谓,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三点:
第一,格律诗首句可以用邻韵,或者是末句可以用邻韵;
第二,不可以首句和末句同时用邻韵;
第三、至于如何辨别韵部是否邻近的问题,大家可以查询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就是合并了诗韵中邻近的韵部而成。
【乐府】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例如,
长歌行,短歌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一首,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最常见的联句是这样的。如红楼梦里的,例如,起句者出一句,第二个人吟出对句,然后给第三个人吟出出句,例如:
一夜北风紧,凤姐
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李纨
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香菱
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探春
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李绮
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李纹
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岫烟
这样看就可以看明白联句是怎么一回事了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集句后来多运用在元曲里, 我曾也题过一篇集句诗
集句诗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
更逢晴日柳含烟。苏颋
林梢一抹青如画,秦观
暗喜风光似昔年。 韦庄
【古风,古体】,我们都讲过了,按照格律来化分,一般来说不符合格律的诗我们都归纳在古风,古体当中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例如,曹孟德的短歌行 观沧海
都是四言诗 。诗经里的一些也是。例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要问下,君子好逑,好字是念第三声呢,还是念第四声?三声。
这句的意思是美貌的女子,只有君子才可以去般配。而不是男子见到美貌的女子上杆子去追,所以念第三声是对的,而不是念第四声哦。
【五言诗】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六言格律诗在北宋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没流行起来。
例如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这个是王安石的。
六言格律诗的格律很简单,就是七言格律诗去掉第五个字。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