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玲珑阁第十三讲
没讲课前,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上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教过我们说宋词呢,分两派,还记得么。宋词如何分类的呢?
婉约,豪放
是呀,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讲的
豪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人物
婉约呢以晏殊李清照为代表人物
那么有个问题了,柳永属于哪一派呢
后来高中时候的老师说了,说柳永呢,擅长写慢词,写哩词
不入大雅之堂
这是我高中老师说的
其实呢对词的分类,最为客观的是胡云翼先生的分类
第一类境界说的词,第二类“奔迸,回荡”的词;第三种是 胡适先生推崇的“白话词”。
“境界说”这一类词。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下: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样的我们传统认为是婉约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属于境界词。
这类词呢,王国维先生比较推崇
这些是我们常说的婉约词
而第二类“奔迸,回荡”的词呢,多是我们说的豪放词
如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又如苏轼的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类词呢,梁启超先生比较推崇
第三类白话词呢,胡适先生比较推崇
什么是白话呢?
白话是指唐宋以来非常接近口语一种书面语,白话词呢,就是以这样非常接近口语的书面语来填写的词。这样的词呢,第一口语化,第二接地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近生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下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哈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里要说下,见字呢,在这里读现,通假于现。关于词的分类,就介绍到这里。介绍词的分类是想告诉大家填词的一个方向,不仅仅可以写的婉约,写的豪放,还可以写的平白如话,朴实。介绍词的分类呢,也要引出下面我们要讲的一个内容“以文入词”。
以文入词前,是以诗入词。大家还知道是谁提出的以诗入词的么
眉山苏轼
那么什么是以诗入词呢?
这里要说下苏轼之前的词题材很窄的,
最早多为艳笔,后来发展到了可以抒发一些爱情方面的情感题材了,再后来可以抒发一些闲愁类的
一直到晏殊时期,词多是诗余,多是用来酒宴之间演唱的曲子词
直到眉山苏轼的出现
他扩充了词的题材范围。我们说了最初的小令和中调,多是用比兴的手法来烘托主题思想。苏轼北宋的人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咏怀的作用,这样,就解放了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使它具有较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这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在苏词中,有要求建功立业的明确的爱国主题,有富于幻想的浪漫精神,有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就这些方面看,就它在词的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看,确是前无古人,说他『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成为豪放派的创始人,是不过分的,因为他给当时颓废的词坛注射了有发展前途的新血液。
例如,词里写悼亡的,第一人就是苏轼。
还可以写怀古,
苏轼的大江东去
北宋前朝的词,不论晏殊、欧阳修、张先或其他词人,不论反映的是士大夫或者市民的精神面貌,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仍旧局限于男女相思离别之情,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极少例外。
试想一下,苏轼的这以诗入词后,在当时是比较不受欢迎的
苏轼的出现,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拜托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的这种创新在北宋时期是不受欢迎的。例如北宋有个女词人,李清照就批评过苏轼,说苏轼不懂词
讲师:柳三 20:27:02
苏轼不顾一切文人的责难与讪笑,毅然打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也是和词的革新完全相应的、有意义的创举。陆游《老学萻笔记》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这个音律问题,涉及词以形式还是以内容为主、以音乐还是以文章为主的问题。诋毁苏轼的人说他不懂音律,这是近乎诬蔑之辞。苏轼爱好音乐,他的词可以歌唱的并不少,他唱过自己作的《阳关曲》、《哨边》(『为米折腰』),其它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永遇乐》(『明月如霜』)等词也都是谐音协律的歌辞。他的某些词确有不协音律的地方,问题不是他不懂音律,而是不愿以内容迁就音律。
这说明苏轼特别注重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乐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到损害,不让自由奔放的风格受到拘束。遵循这个创作原则是完全正确的。陆游说他『不喜剪裁以就声律』,可谓知言。
苏轼使词的文学地位上升到了和诗一样的高度,这点是功不可没的。
大家知道苏门四学士么
其中有一个是我最喜欢的人,他是秦观。金庸天龙八部里段正淳的形象就按照秦观来描写的
苏门四学士里没一人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宋被金国给灭了,后来泥马渡康王,出现了南宋
词发展到了南宋才是真正的发展到了巅峰阶段。词至南宋发展到了高峰。向来人们都认为宋朝是词的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如果把这话说确切一点,这光荣称号应归之于南宋前期。这时期爱国主义词作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矛盾——复杂的民族矛盾,放射出无限的光芒。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普遍觉醒,整个词坛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北宋末年人们醉生梦死的颓废情况是非常可悲的。
我们都知道,宋代是历史上政局最为不稳定的一个朝代。战争频发发生,并且宋代的朝廷还是战败的一方。所以才会有南宋偏安一临安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词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豪放派的延续,我们都知道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但是苏门四学士,虽然出自苏门。但是词风都和苏轼孑然不同,真正继承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是辛弃疾。
我们说苏轼用以诗入词,扩充的只是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和诗一样,可以抒发作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但是辛弃疾不同,他把填词的技法上运用拓展到了以文入词,辛弃疾所倡导的“以文为词”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
辛弃疾一生贡献了大量的、丰富多采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作,雄视当代,成为词坛权威和典范。
辛弃疾词的特征之一,在于作者具有坚定不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多『抚时感事』之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可以说没有例外,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作者都激烈地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对于收复失地有着高度的胜利信心。
我们认为辛派词气势磅礴的豪情精神及其所表现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正是植根与和人民大众基本上一致的爱国思想和胜利信心上,因此它不是故作豪语的无根幻想,也不是单纯的形式和风格的独创,而是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内容的。
辛派的另一特征,在于他们着重用词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不顾传统的清规戒律,搭理冲破一切词法和音律的严格限制。这一革新的倡导者本是苏轼,辛弃疾继续发扬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他以纵横驰骋的才力,自由放肆的散文化的笔调,发而为词,无不可运用的题材,无不可描绘的事物,无不可表达的意境,词的内容和范围就更加扩大了。他不是不讲词法,而是不遵循一成不变的词法。他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组织结构上的变化特别多。
这些,大家了解一下即可。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我们讲过的词的章法么,还有词的过片?
我们讲过换头多是在过片处,我们讲过六种过片的写法,我们来回顾下:
A、上片写景或者叙事,下片抒情或者议论。过片首重抒情或者议论。
B、过片,利用时空的转移,比如说过片回到过去,或者未来。
C、上片抒情,下片写景。过片重在写景,做到情景交融。
D、上片如果回到过去,那么下片换头必须回到现在。落笔要实。
E、换头不一定在下片的开头,也可以在下片的中间或者将近结尾处。
F、换头也可以和上片紧密结合在一起。
前四种,是我们讲解过的。也是大家都会使用的。但是最后两种情况,我们当时没讲,
就说了一句,等到我们学到辛弃疾的时候,就会讲解。今天我们学到了以文入词,也就是学到了辛弃疾了哈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大家看下这词的写作手法,和我们以往讲过的词的章法结构一样么?是不一样的哈。
倒是和我们以往讲过的写诗的手法雷同,先是总写,然后镜头转到细节描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刚才的破阵子,它的描写手法上也是诗惯用的手法。这两首词正好说明了,辛弃疾填词的一个手法,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
还有破阵子,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关于这个词牌,我要多说一句,破阵子最后一句是不允许孤平的。
南宋时期呢,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以入代平,
以入声代替平声的现象
但是现代不允许了哦
再多说一句,菩萨蛮的上下片最后一句,多是以中平平仄平为主的,当然也可以用平平仄仄平
我记得当代词学大家津门的王蛰堪先生词宗南宋,菩萨蛮的上下片结句就以我们说的中平平仄平,为准。他门下弟子不允许用平平仄仄平的。
我们回到辛弃疾的这首词上来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一,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第一,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并且也不存在过头换片了。
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
这点,尤其以辛弃疾的长调体现的最为突出
辛弃疾的以文入词主要表现在:
一、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二、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稼轩词豪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范开《稼轩词序》评价辛词:“果何意于歌辞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耳”。以文入词不仅仅适用在小令和中调上,在长调中也有应用。
在北宋时期的长调呢,必须要首尾呼应。但是以文入词后呢,出现了首尾可以不呼应的情况。这个我们会在长调的课程中具体讲解,先了解下就可以。
下面我们来讲下以文为词使用不好的弊端,以文为诗,就一直备受争议。那么以文为词呢,也是如此,我们来看下,以文为诗争议的地方:
以文为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话题,肯定者认为它开拓了诗歌的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否定者认为它混淆了诗文的界限,以文为诗“要非本色”。以文为诗其实不独为韩愈的诗歌创作现象,韩愈之后代不乏人;以文为诗的“文”也不仅局限于韩愈倡导之古文,它有广阔的延伸和扩展;可以说,以文为诗在韩愈之后有着绵延不绝的历史。
这个是大家争议的问题,我们只学习古人的精华,下面我们来看下以文为词的弊端:
如苏轼的《叹荔枝;怅望送春杯》、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等词,不仅古人批评“非词家本色”(文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大所喜,只能反映封建士大夫空虚无聊的心境。尽管有些词评家把它吹得玄乎其乎,冠以“开拓”、“革新”之美名,到底不是大家气象。
前人这方面都有缺陷和误区。我们现在写手也有类似的缺陷,或者说也有这方面的不足。常常忽略了词和文之间的界定。
再有就是 堆砌典故,空发议论,谈玄说理,缺乏意境美。
词是抒情文体,所表现的感情比一般的情更为细腻。这种细腻深约的心态,通过物化而形成“词境”。好的词章具有独特的词境。“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人有这方面的过错,现代人也不可避免的也会犯如此错误。我们好多写手,经常在填写长调的时候,喜欢多用典故,过多的发表空洞的议论,引以为能。
其实不然,堆砌典故,卖弄才学,缺乏意象,拼命不让读者看懂,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空且泛,抽象说教,非词之本色,尽管不是苏、辛词的主流,但也不能以丑为美。更谈不上标新立异。我们一青要求大家的作品最基本是做到易懂流畅自然,这是有道理的哦。
这点要再次重复一下:我们一青要求大家的作品最基本是做到易懂流畅自然。
再次就是 语言散文化,缺乏艺术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美也就不能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治。苏辛作品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我们现代写手这样的作品更多,常常填词就好像在叙事一样,多长的词牌,都可以写。有个朋友曾这样说过,词牌不在于长短,越长的词牌越好些,只要你会叙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以及声韵不协律,缺乏音乐美。
很多当代诗词爱好者,在长调写作上,忽略了词本身的节奏感。写出来的长调像文章一样,哪样的词不叫词,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叫韵文。有一定押韵规律的文字而已。我记得以前遇到过好多的写手,他们的长调都写的很多。认为长调好写呢,最难的是中调。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也遇到过很多的写手,长调的写的很顺手,但是写的词呢,韵味很不足。原因就是把词当文章来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