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2|回复: 2

[玲珑公告] 华夏一青玲珑阁精研词府第一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师:柳三 20:10:03
今天我们玲珑阁第一讲 古典诗词写作的三个要点和词里的起承转合以及含蓄九章

讲师:柳三 20:10:59
词分单片的词,双片的词,还有三片的词以及四片的词,根据词的字数来分,分为:
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我们近期的学习以小令和中调为主

讲师:柳三 20:12:24
我们一青诗词讲义和核心是 学诗九章。这个是我们一青的特色。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 :
初学古典诗歌写作的写手,必须掌握的三点:
第一、要确定下来情感主题
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
第三、要写好关键句

讲师:柳三 20:12:51
这三点呢,其实是告诉大家写一首诗如何来谋篇的。这三点会是我们一直要讲的。一直会伴随着大家的写作,我们先来讲解一下这三点。

讲师:柳三 20:13:28
一首古典诗词的情感主题只有一个,诗词内所有的字句都是为这个主题而服务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文体如小说、散文、记叙文等,行文方式不同。古典诗歌有其固定的章法结构。我们学习过绝句的章法,学习过律诗的章法,同时也学过中调小令的章法结构,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写古典诗词的话,那就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讲师:柳三 20:14:09
其实所谓情感主题就是这首诗或者词的情感是什么?也有的书上是叫立意。

讲师:柳三 20:16:26
古人的诗词作品里写的是情感,而这情感呢多是两种情感。一种是人类对于宇宙人生所同具有的感觉与印象的无我之境,属于客观描摹。这类情感写的不是很多。第二种是个人的离合悲欢的有我之境,属于主观的抒写。这类情感是百分之九十的诗人所常写的情感。

讲师:柳三 20:17:47
其实说白了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无我和有我之境。或许有人要质疑了,那么古人那么多的游记诗词,或者是写景的诗词,必须多有感情么?

讲师:柳三 20:19:20
有感情是必须的。哪怕就是一篇写景的诗词,也要有它的主题情感。否则一片西湖水,不懂文学的人看了,就是一片大的水域,最多是景色美点也没啥呀

讲师:柳三 20:20:06
需要大家记住的一点是 古典诗歌的情感是唯一的

讲师:柳三 20:20:33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首古典诗歌里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只能有一个呢?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受本身篇幅所限,无法像现代诗歌一样,可以长篇大论。如果一首古典诗歌的情感主题有好多个,那么这诗准会写飘了,让读者很难把握。

讲师:柳三 20:20:55
这个呢是和新诗的区别。

讲师:柳三 20:21:22
例如写秋天的现代诗歌呢,同时可以表达秋天的喜悦,秋天的悲伤,秋天的收获,秋天的思念。但是古典诗歌却不能这样表达。最多表达一种。

讲师:柳三 20:22:21
绝句律诗词,它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谋篇方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章法。这点和现代诗歌、和散文诗、和记叙文等现代文体是不一样的。

讲师:柳三 20:23:15
关于词的章法,我已经发到了群文件里。这个每个学校都讲。大同小异。所以暂时我们不单独的开课来讲解

讲师:柳三 20:23:58
关健句及关健句的位置

那么还有第三点。第三呢,要写好关键句。什么是关键句,关键句是一首诗词作品里最容易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也是最容易吸引读者眼球的句子。好比是一场电影里的高潮部分,如果关键句写不好,那么这诗就会流于平庸;如果电影的高潮部分没有演好,那么这部电影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讲师:柳三 20:24:53
那么关键句在作品的哪个位置呢?这里可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下:

1.绝句的关键句在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
2.律诗的关键句在颔联和颈联上,这两联之一;
3.词的关键句是在靠近结句或者就是结句的位置。

讲师:柳三 20:25:47
以上就是初学古典诗歌写作必须掌握的三点:
第一、要确定下来情感主题
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
第三、要写好关键句

讲师:柳三 20:26:41
虽然没有例子来举,因为这个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写作中运用。暂时属于要求大家感悟的东东

讲师:柳三 20:27:07
下面我们要来介绍 第二、起承转合在词里的运用

讲师:柳三 20:28:25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香菱学诗这一段,黛玉说,学诗无非是“起承转合”,可见起承转合的重要。写诗离不开起承转合,那么填词也离不开

讲师:柳三 20:29:22
既然离不开,大家是否知道它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言论呢?

讲师:柳三 20:31:25
“起承转合”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讲师:柳三 20:32:00
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讲师:柳三 20:33:17
律诗里有四联,绝句有四句,一般人都是把起承转合分别对应。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写诗离不开起承转合,但也未必非的对应到某一联某一句。

讲师:柳三 20:34:28
简单的说 ,起承转合是写诗词的技法之一,但不是唯一。起承转合不用每首作品都要运用全的。一般用的最多的是起承合

讲师:柳三 20:34:52
诗词同理的,我们就拿一些词来讲解一下起承转合的应用
再次说明一下,起承转合不是说对应诗词里的固定某一句,也不是说起承转合都要用在诗词里面的。

讲师:柳三 20:35:06
我们来看一首例词

讲师:柳三 20:35:34
大家比较熟悉的苏轼的 作品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讲师:柳三 20:36:48
这词起句就说明了,喝醉回来的时候,已经夜已经深了。但这描写的不够全面,所以后面的承句就把这场景给补充完整了

讲师:柳三 20:37:11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是承

讲师:柳三 20:37:51
所以说我们在填词的时候,要注意,句于句的衔接,其实就是一种承的方式

讲师:柳三 20:38:38
词的上阙就是描写了醉饮后归来的场景
夜里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讲师:柳三 20:39:50
一般来说中调的词上阙在叙事或者写景的时候,叙事或者写景时候,最忌在中间加入一些无关的语句

讲师:柳三 20:40:12
否则就会出现句子之间的脱节。
讲师:柳三 20:41:05
这个脱节呢,好多人叫落拍。这个是我们早年上网的时候,多喜欢说的一些话,说你这词这句落拍了,其实就是这句脱节了

讲师:柳三 20:41:34
当时好多人不明白,我们也不解释,故作高深哈。现在想来好笑的很。

讲师:柳三 20:42:01
承句 ,刚说了承句要做到春容
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讲师:柳三 20:42:51
填词的章法里,双阙词。我把这发到了群空间。大家课后可以来看下。

讲师:柳三 20:43:21
必须要有细节描写

讲师:柳三 20:44:32
上阙叙事或者写景 ,下阙抒情或者感叹。这个是填词最长见的章法之一。但是这个章法要注意一点,过片的时候,首重抒情或者感叹。否则就是篇幅失调

讲师:柳三 20:44:42
我们来看下苏轼的下阙

讲师:柳三 20:45:12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讲师:柳三 20:46:25
因为上阙的描写,才有了下阙的感叹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上阙写景或者叙事的时候,下阙抒情,过片应该怎么样呢
过片应该首重抒情,而不是在继续描写,
抒情后的描写,应该是和上阙有所联系,这样全词才会成为有机的一体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句看似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中加入了景语,而这景语正好是把情感给串起来,并将情感推到高潮。“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讲师:柳三 20:47:20
苏轼的作品多有老庄的思想在内,

讲师:柳三 20:48:16
据说这词一出,当时的官员听到了这句,吓坏了。因为苏轼是贬到此地的。如果苏轼真的跑了,当时的官员要受处罚的。

讲师:柳三 20:48:45
后来派人到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苏轼,他还没醒酒。

讲师:柳三 20:49:23
过片的感叹: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
感叹后的景语: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全词情感高潮部分,也是中心句的部分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讲师:柳三 20:49:58
有人会问了,这词里体现了起承和合,没见转呀。刚才说了,起承转合未必都要用在诗词里的,也没有固定的对应的句子哦
我们再来读一下苏轼的临江仙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讲师:柳三 20:50:31
我们再看读一首当代人的作品

讲师:柳三 20:50:46
临江仙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讲师:柳三 20:51:39
起句是写风过竹林,想到了过去。如果说惊回往事朦胧。是承句的话,那么这承句也太笼统了,
所以后面的描写就是将这朦胧的往事写的清晰一些。就是具象化了
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这三句是就将往事朦胧具像化了。

讲师:柳三 20:52:25
刚才小骨提了细节描写,这个是对的。诗词里必须要有细节的描写,否则就太空泛了。

讲师:柳三 20:53:16
诗词里要有突出的形象(细节描写),这点是诗家语的特点之一。不能因为字少而忽略这点

讲师:柳三 20:54:08
填词也要符合诗家语的特点,因为词最早是叫诗余的。

讲师:柳三 20:55:21
@副班长:小骨 如果非要理解成起承转合。也可以这样理解。由于词 的写法和诗还有不同的。上景下情的章法,上下片之间有明显的脱节哦。这个是允许的哦

讲师:柳三 20:55:52
那么过片也是在抒情,
过片后的句子,当时月色已无踪,这月色是和上片里的月色相对应的。
但是不是说所有的临江仙在这里都要和上阙呼应的,这样的话,就成了万能公式了。不值得提倡哈

讲师:柳三 20:56:17
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这句是抒情,借刘禹锡 典故来写的。

讲师:柳三 20:56:45
这首临江仙是我早年的作品

讲师:柳三 20:57:27
临江仙 作者柳三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讲师:柳三 20:57:44
我们再来看一首临江仙

讲师:柳三 20:57:54
晏几道的词

讲师:柳三 20:58:09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讲师:柳三 20:58:54
晏几道的词,这是晏几道的名篇之一。
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史称这两人为大小晏

讲师:柳三 20:59:25
起句用兴,写的是眼前的景物:高高楼台阁门紧锁,帷帘重重低垂。
然后承句直接进入主题,去年春恨却来时
后面用五代翁红的句子,来将这春恨写出来了
上阙没有写出具体的人物来,所以在过片的时候,就插入了回忆的描写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依然清晰记得初次见到小蘋,穿着绣有两重心字的小衣衫。

讲师:柳三 21:00:07
过片回忆了过去,那么应该在回忆后再结尾前,拉回到现在的
不能下阙都是在回忆。那么这样的就是写错了哈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琵琶上说相思是补充回忆里的场景描写,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将回忆拉回到了现实

讲师:柳三 21:01:59
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首词,然后我们延长一下课时。讲一下含蓄九法

讲师:柳三 21:02:13
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讲师:柳三 21:03:38
第三 关于含蓄的初步讲解。含蓄九法呢,这篇文章被重庆永川诗刊当做了卷首语,但是他们发表前是给我说过的。我也同意了的

讲师:柳三 21:04:17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的诗,我们读了一遍,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再读第二遍;有的诗,却百读不厌,而且越读越有滋味。其中的原因,可能就与境界有关。前者太直、太露,诗人将要讲的话自己都讲完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回旋的余地;后者则相反,其丰富的内涵欲吐未吐,深沉蕴籍,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思考,才知其中三昧。这种境界,我们就称之为含蓄性意境。

讲师:柳三 21:05:04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都非常重视含蓄之境。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着意将“隐”和“秀”两种境界加以区别:“文之英蕤,有隐有秀。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和“文外重旨”就是一种含蓄之美。这种美感,光芒内敛,温婉深曲,读起来重关叠嶂,具有幽邃之境。含蓄的美,也特别适合东方人的传统美感和生活风范。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评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讲师:柳三 21:06:11
其实这些都是含蓄的功效哈。如何来做到含蓄呢。我们分两个课时来介绍含蓄。先来介绍含蓄九法

讲师:柳三 21:06:42
一、从含蓄立意上,有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

讲师:柳三 21:08:08
2、环顾左右,意在言他。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如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全词共56字无一“梅”字,但通篇透露梅花报春的信息。

讲师:柳三 21:09:43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渲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讲师:柳三 21:10:51
二、从含蓄造景上,有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讲师:柳三 21:11:41
2、层层布景,亦境亦情。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讲师:柳三 21:12:54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讲师:柳三 21:14:22
三、从含蓄炼句上,有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

讲师:柳三 21:15:28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讲师:柳三 21:17:03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讲师:柳三 21:18:14
最后的含蓄九法呢,我没有展开讲。就是把李坤栋整理的我们一青讲义,把例子给去掉了。因为用做卷首语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6:04 , Processed in 0.1048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