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笔者以上转写的拼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十六字母中有辅音(声母)16个,即:b(玻)p(坡)m(摸)f(佛)d(得)t(特)n(纳)l(勒)j(基)q(欺)x(希)zh(知)ch(蚩)sh(诗)c(雌)r(日);有半元音3个,即:i(衣)u(乌)u(迂),其中i重复出现;其余有16个辅音也是重复出现的。而我国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则是辅音(声母)21个。笔者以为,无论古今语音有多大变化、语音中的多种音素也可以存在古今发音上的差异,但作为语音中固有的音素之一的辅音而言,其数量(16个)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说按照古音这三十六字母原本是一字一音,不会雷同,则又未免太多,因为按照人类语音的发展规律是由简到繁、由单音节向多音节方向发展的,所以古音中的辅音数量决不会超过今音。清朝的潘耒在其《类音》中就曾指出:“知、彻、澄、娘、敷五字复出……彻与穿、澄与床异呼而同母;知与照、娘与泥则一呼,故删之。非与敷亦异呼而同母。”另一方面,这三十六字母中又缺g k h z s等5个辅音的代表字。笔者以为,即使从古今音异的角度去看,无论这5个辅音应读何音,但它们所代表的音素应该是存在的,没有它们,就意味着三十六字母未能包含汉语语音中的全部辅音音素。关于这,前人也曾论及要将三十六字母增至五十字母的,但他们都不是严格地从分析汉语语音中所包含的固有音素出发,从而一字一音地恰到好处地定出相应数量的字母,而是带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一点,我们只须从他们所提字母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了。
不过我们知道古人是不用韵头的,而韵头又并非韵母的主要成份,因此仍然不妨碍古人认为它们是同韵。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的认识:在所有的韵母中,真正以单一元音构成的并不多,而以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绝大多数。所谓复合元音,就是指一个韵母中有半元音、主要元音、次要元音、附属元音等成份。而凡是韵母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成份相同,在前人的诗词中就算押韵。如“急(ji)”、“吹(chui)”、“罴(pi)” 押韵,是因为它们的韵母中都有一个半元音i 。又如“天(tian)”和“船(chuan)”押韵,是因为它们的主要元音a和附属元音n相同。 有趣的是,古人诗词中的“户(hu)”和“女(nu)”押韵,而它们的韵母则是半元音u和u,显然不同。但古音或古人认为u 和u通韵,是因为它们的发声部位和方法极其相近,都是撮口呼。也正因此,当代的语音学家赋予它们的字形符号也相同,只是在个别情况下加上两点小小的音标;而古人诗词中的“雾(wu)”和“去(qu)” 押韵,其韵母在字形上就完全没有区别了。因此,对于古人诗词中的en eng同韵、ong iong、an uan同韵、乃至ing eng un同韵、ueng ong eng uang iang同韵,我们就也都能理解了。 这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在用韵上如有疑难,只须查一下现代词书字典中的注音也都能解决问题的。只不过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在传统诗词的创作中,是否要遵循古人的这种规范,那就要从当代人是否理解和读起来是否认为押韵为准才是。所幸在传统诗词的创作实践中,存在这种分歧的字并不多,若为当代人着想而有意避开这些字不用,也是易于做到而不会影响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