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7|回复: 3

华夏一青一期升级词班第二十六讲讲义,讲师柳三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8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今天接着讲下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
明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我们前两讲讲了下意境。有感悟性意境,含蓄性意境等等。今天我们接着讲下,其他类型的意境。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诗词作品,不和常理。例如,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
这作品,感觉与客观不合。你想哈,桃杏如何嫁与东风呢?
但是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这个是为什么呢?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新奇性的意境。
新奇性意境,即由意境的创新,发人之所未发而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
新奇性意境,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技巧:
一是无理而生妙意。大凡理性和客观事物受到感情的改造后,不合理可变为合理,不可能会变成可能,从而产生“出人意表”的新奇性意境。
例如 唐李益词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海潮是个物,李益《江南曲》中这位思妇,居然要嫁给潮水,真是匪夷所思。但究其原委也不为无因。因为她嫁给的这个商人,重利轻别离,远在瞿塘峡不说,而且不讲信用,一再轻许诺言,让我朝朝暮暮的期盼一再落空。潮水则相反,潮涨潮落,按时而至,从不相误。从守信这点来说,我宁可嫁给潮水,这样无理就变成有理,从中亦可见这位少妇对真挚爱情、朝夕相守的期盼。
这个就是所谓的无理之妙。
张先《一丛花》的构思于此相同。桃杏还有东风相托,烂漫的青春相伴东风而去。自己却青春无依,从这点来说,不如桃杏,因而深恨。“桃杏犹解嫁春风”这也是拟人手法,自己不如桃杏,更是奇特之想,无理而妙。
再如裴说的《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柳寓“留”,古往今来,一直作为送别的信物。但作为无知觉的柳,既不会迎客也不会送别。这不过是人的情思加在其中而已。现在诗人责怪柳树无情,不会迎人只会送人,这种主观的认定,自然是荒谬的。但通过这种无理的主观认定,使很恨别的情感得到宣泄,给读者造成的则是新奇之感!

二是出奇以见巧思。
所谓出奇呢,一般是指三个方面。第一是选材,第二是用语,第三是推陈出新,这个是说某些事物,换个角度来表述
选材和用语呢,很简单。我们简单的讲解下
先看个例子
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曾大受苏东坡的赞扬,苏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选材之奇。一般人写渔翁,总爱写其泽畔垂钓之情形,就连柳宗元本人也不例外。他的那首著名的《江雪》,就是描写一位渔翁在寒江独钓。而这首诗选的时间是从昨夜到清晨,事情是夜宿、汲水、做饭,接下去是返舟回家。渔翁关注的也不是钓鱼,而是“回看天际”中所见的“岩上白云”,这就很奇特了。
实际上,这种奇特的描绘正是创作主旨所需:因为作者并不是要表现渔翁,或者是借垂钓来表现一种归隐之思
用语呢是说,平常的世俗事物,用一些比较文雅脱俗的词汇,诗句来表达
汲水做饭,是生活中的俗务,诗人却说成“汲清湘”、“燃楚竹”,时间又是朝雾未散去的清晨,这就给人超凡脱俗之感,
我们来详细的讲下,如何的推陈出新,如何的换个角度来阐述一些大家常识性的东东
一般有两种手法来表现这个
(一)是在内容上推翻陈说,表现诗人对此的独特见解和新意;二是在前人的诗句上点铁成金、翻空出奇,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来看一组诗
第一首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二首是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未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第三首是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大家都知道项羽是历史上一个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将项羽写成失败的英雄,他临死前还呜咽叱诧,辟易汉将,以证明是“天亡我,非战之罪”。并拒绝乌江亭长劝告,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宁可自刎于乌江也不过江东。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基本上按《史记》中这段史实来咏叹其不肯过江东的气节,称赞项羽是宁死不屈、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以此来暗讽既过江东又苟且偷安的南宋君臣,表露自己的民族气节。
这是我们刚说的第二个手法,
杜牧的《题乌江亭》则翻出新意,认为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目光不够远大,不懂大丈夫应该包羞忍耻、能屈能伸,这样才能反败为胜、卷土重来。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手法,换个角度来表达
杜牧还写过类似的作品,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春申君》)。这首乌江亭也是如此,在内容上推翻陈说,表现诗人对此的独特见解和新意。

王安石是位开明政治家,他对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从民心相背来评判的,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他认为项羽贪于杀戮,不惜民力,以至“百战疲劳壮士哀”,大势已去,“中原一败势难回”。今日的江东子弟虽多才俊,但还肯为一个失去民心的君王去卖力吗?识见如此深刻,使这首诗在众多的咏歌这段史实的诗篇中独树一帜,创造出一种极为生新的意境。
昭君出差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我们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闭月”,是貂婵的代称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
“沉鱼”,讲的是西施
“落雁”,就是昭君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汉元帝后宫美女王嫱(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为丑状。元帝不加召幸,昭君弹琵琶自叹。终被元帝发现其美,立为明妃,欲斩毛延寿。毛逃亡匈奴,献明妃画像。匈奴发兵向元帝索明妃。元帝割爱送妃和亲。明妃至匈奴约三事,斩毛延寿。这个是传说,我们来看一组诗歌
汉元帝遣宫女远嫁呼韩单于。宫女不愿远嫁,纷纷贿赂画工毛延寿,将其画成美女。唯独王昭君不愿贿赂,结果被画丑。昭君临行,元帝见昭君是平生未见过的绝色。追问原因,方知被画工欺骗,结果画工被砍头。

后来众多诗歌咏叹昭君故事,基本上即按此基调,如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即按此基调吟咏,最后三句论及君主易被欺骗,作为贤臣的不易:
妾身生死知不归,妾意终期寤人主。
目前美丑良易知,咫尺掖庭犹可欺。
君不见白头萧太傅,被谗仰药更无疑。
但是王安石写的作品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的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却一反俗见,独出机杼: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诗中不但为画工辩解:“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而且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皇帝,提出一种全新的爱情主张:“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并从此出发来宽慰昭君:“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不但一扫昭君“失身异域”的哀怨旧调,令人顿开心目,而且内蕴历史人物(也包括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遭遇,深含人生哲理。
这首反传统的诗作一发表,一时毁誉纷呈:黄庭坚称赞说:“荆公作此篇,可与李翰林、王右丞并驱争先矣”;范冲则抨击说:“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是“坏天下人心术”;为王安石诗作注的李壁也认为:“诗人务一时新奇,求出前人所未道,而不知其言之失也。”贺裳《载酒园诗话》则道破其中原因:“王介甫《明妃曲》二篇,持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家人(至)南北’,其后篇益甚,故遭弹射不已。”但不管是褒是贬,都承认是翻新务奇,独出机杼。这首诗在当时诗坛震动很大,众多名家如欧阳修、刘敞、司马光、梅尧臣等纷纷相和。
除了上述的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按传统基调外,其余诸人也翻出新意,如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第一首认为造成昭君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画工,而是君主的昏庸,并由此推及治国平天下的大政:“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识见不能说不高不远。第二首归集到红颜薄命,虽是传统陋见,但其中对汉代和亲政策进行批判,也暗中讽谏宋代的纳币输绢抚边之策,也能自出机杼。
关于昭君出差的诗还有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描写的。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白居易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说呀,昭君回来后,由于遍历风沙之苦,如今的容貌哈和当时画工所画的一样
当时不是故意把她画丑了么,现在不用画了,已经如此了。
有这样一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
这个是画鸡蛋的故事
我们写诗也是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同一问题,
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不同的问题
这样写诗的话才是正途
我们还经常会读到这样的作品,说诗读完后,余音不段,
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意境的延伸
意境的延伸,是指言尽而意无穷,诗歌虽结束却余音袅袅,引导读者走向无限想象的空间,使读者感到余韵不绝,徘徊不去。这种无限性和自由感,也会造成一种美的诗境。前人将这种手法叫做“实下虚成”或叫做“宕出远神”。
所谓“实下”是指诗中实实在在的叙述描景,“虚成”就是在诗歌结尾处忽然引向一个无限性的时空,这时空与上面的诗歌似接非接,实断而虚连,使得余韵袅袅,以避免“意随语竭”之弊。
前人又将此法称为“曲终江上之致”,得此名称,起于钱起的《闻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是首试帖诗,但却并未束缚住这位大历才子的才思。诗人驰骋想象,极力描绘湘灵鼓瑟所产生的神奇力量。最后两句从音乐境界突入广阔的空间,以此来表达听众的感受,与上面的音乐描绘似断而实连,使人进入余音袅袅的至美之境。
意境的延伸主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空间的延伸。即在诗歌结尾处忽然引向一个无限的空間。这种阔大的空间与前面似接非接,使诗人的思索和深厚的情感没入悠悠不尽的阔大之景中去。这个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宕出远神”
沈德潜在《说诗睟语》中,举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和杜甫《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酬张少府》的张少府向诗人询问穷通之理,诗人却不直接回答,而是宕开一笔,引入一个无限的空间“渔歌入浦深”作为回答。这个回答好像又没有回答,内中渗透深奥的佛理。黄培芳称赞说:“宕开收,言不尽意,此亦一法”(《三昧集笺注》)。《画鹰》的结句则有画鹰引入真鹰,“放开一步”,进入一个“毛血洒平芜”的广阔空间
前面说的《闻湘灵鼓瑟》亦属于空间的延伸,
杜甫的《缚鸡行》也属于空间的延伸: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人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鸡虫於人何厚薄,我令小奴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依山阁
此诗叙述诗人解救一只被卖缚鸡的经过。感慨之中浸透作者人生的无奈。全诗的神韵全在于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依山阁”
诗论家将前面八句称作“实下”,最后两句叫做“虚成”,对最后两句赞颂备至:王友宗评论说:“结句如江上青峰,秋波临去,令人低回,不能已已”。吴星叟说“末句茫茫无际”(《以上见王琦《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诠》引俞犀月评语说:“结语有举头天外之致”;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注江倚阁,海阔天空。惟公天机高妙,领会及此”。正因为得失既无了时,寒江也无尽处。所以诗人借寒江的无限注目,暗示感慨的无穷无尽,引导读者进入这个时空无限的境界。
再如杜牧的《破镜》诗:
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
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佳人失手摔破镜子,由此联想到情人的分离。破镜的恶兆,暗示团圆的无期。至于“何日团圆再会君”?诗中没有回答,接下来便引入广阔的空间:“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答案化作万里秋云,一片迷离。这种“以景截情”的写法,使深厚的感情没入悠悠的时空之中。那个不曾回答的问号,就一直在空间荡漾!
 第二,时间的延伸。即是将时间由眼前一直向前延伸到往古,或是向后延伸到未来,就像白居易《长恨歌》的结尾:“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那样,给人绵绵无绝期之感受。
如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从“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等诗句来看,似乎是深秋的凋零引起游子的故乡之思。但从诗中描绘的“野寺”、“夕阳”、“寒磬”、“空林”等衰瑟之景来看,诗人还有人生的凋零和伤感。刘长卿一生仕途蹬蹭,好不容易登进士第,尚未释褐,安史之乱即已发生,诗人南奔流落于扬州、苏州一带。这首诗极可能写于此时。诗的前六句皆是描绘在吴公台上寺远眺所见之景,并即景抒发思乡抒困之情。最后两句突然引发开来,时间上延伸至往古,追溯南朝以来的往事,忧思像长江之水流之不尽,让人产生今昔之变,沧桑之感。
陆游的《楚城》亦是延伸到往古: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五月,陆游由成都东归,途经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归州是战国时楚国旧都,诗人凭吊古迹,触发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最后两句则将笔触掠过千年,由怀古转到慨今,以大自然的永恒常在来反衬历史人事的变化无常。写得纵横开阖,笔力遥深。
 第三,时空的延伸。即将时间和空间交错延伸到往古,或是向后延伸到未来,构成阔大的空间感和悠长的岁月感受。
如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第三首。首联是由现在追溯到从前,尾联是由从前直叙到现在,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其手法是不再像中间四句去作议论,而是以时日的悠长,遗恨的无穷去摇晃读者的性灵。另外,从空间来说“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将无穷大的空间,奔赴汇聚到“明妃村”这一点上来。再由这一点,扩展向无穷的时间中去,这无限的时空换位,使明妃成了宇宙时空中钟灵毓秀的一个焦点!

王维《送别》也是时空交汇向外延伸: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人要这位“归卧南山陲”的不得意的友人无需再问,下句的“白云无尽时”则是“实下虚成”,似接非接,实断而虚连。“白云无尽时”既有广阔的空间感又有时间的无尽。
与此相类的还有武元衡《山中月夜寄朱张二舍人》:
午夜更漏里,九重霄汉间。
月华云阙迥,秋色凤池闲。
御锦通清禁,天书出暗关。
嵇康不求达,终岁在空山。
  诗中写终岁守空山,空山守终岁,都是以时空的交感,表现其无限性的意境,而令人往复徘徊。
下节课,我们讲下意境中的物我关系。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发表于 2014-5-2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翠翠,辛苦你了
发表于 2014-5-2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老师辛苦
发表于 2014-6-1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老师   辛苦管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8 14:51 , Processed in 0.0750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