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14|回复: 32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5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嘉莹先生说李商隐诗〔二〕上一次我们讲了两首李商隐的七言绝句,一首是《海上》,另一首是《瑶池》,李商隐
在诗中所用的典故都是人世间所没有的,都是出于神话的。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诗人
在他的诗里面所用的形象。一般说起来,杜甫诗中的形象,通常都是现实中的形象,他
在《秋兴八首》中说,“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织女”虽然是神话故
事中的神女,但是在昆明池的旁边,真的有一个“织女”的石像。李商隐在《海上》和
《瑶池》两首七绝中,所写的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形象,都是神话。但他也不是不写现实
,他也有写现实的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看他的一首诗《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    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的生活。“东下三旬”就是说他向东走,走了差不多将近三十天了。
古代交通很不方便,路都是黄土路,中国西北部的风沙是很大的,所以他说“苦于风土
”。他骑着马走路的时候,在马上作了这一首诗。“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
”,他说,我绕过函谷关向东走,“东复东”就是不停地向东方走。我们说,诗的好坏
不是看你写的是什么内容,而是看你怎样写,要看感发的力量和表现的方法是怎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征马”,就是一个行走的、前进的、在路上的形象,而李商隐在“马”前用了一
个“征”宇。我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曾经说过,杜甫有—首很有名的诗叫《北征》,“征
”不一定是打仗的意思,在这里,“征”是远行的忘思,就是走很远的路。“马”字本
身给人的形象就已经是路上的奔波的形象了,“征”宇也是指远行的、长途的奔波。李
商隐说,我所骑的就是这样的一匹马。骑马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可是他说,我是骑在
“征马”之上。他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他人生的这种奔波的感受。这还不说,他说,“路
绕函关东复东”,这“东复东”三个字给人一种不停地奔波,一直向前走,从没有停下
来过的感觉。骑着“征马”到什么地方去?回家?不是。他说“身骑征马逐惊蓬”,我
所追逐的是什么?是蓬草。中国古人常常用蓬草来表现一种飘泊的感受,蓬草是一种草
,它的茎很细,上面有一个很大的“头”,秋天的时候,风一吹,它的茎就折断了,蓬
草就随风乱转,像蒲公英一样。这是一种飘泊的、没有依托的形象。中国诗人常常说人
生好像是“飘蓬”,或者是“转蓬”,所以蓬草给人的感觉是飘泊无依。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做“惊
蓬”呢?这是说,本来就飘泊无依的蓬草,现在又被惊风吹起来。“惊风”是什么风呢
?不是夏天很凉快的微风,而是忽然间刮起的一阵大风,一阵旋风。“逐”就是“随”
,他说,我长途奔波,漂泊无依,我骑的是征马,我所追随的是在惊风之中飘泊的蓬草
,我到底要到哪里去呢?“天池辽阔谁相待”?我有一个目的吗?将来等待着我的,有
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天池”的传说是出于《庄子》中的《逍遥游》,讲的是人的精神
可以脱除世界上的一切约束,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所表现的是一种哲理的思想。
《逍遥游》里边有一则寓言故事,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海有一条大鱼,它的名字叫“鲲”;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它的名字叫“鹏”。鹏
飞起来,翅膀一张开,像垂在天上的一片云彩,可以上沖九万里。鹏要飞到哪单去呢?
它要向南方飞去,南方有一片很大的海,叫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南冥这个地方
叫做天池。这条鱼变成鸟,要飞到南冥去,做什么呢?庄子说“去以六月息者也”,说
它是到南冥去,六月在那里休息。所以天池是鹏鸟的一个目的地,在那里它是可以得到
休息的,是可以得到安居的。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可以真的使你的身心都得到休息和安居
吗?李商隐说,我就是在追求这样一个地方,“天池”对我来说究竟在哪里呢?那真是
太辽阔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过,李商隐所表现的他的悲哀总是更深一层的,像上次我们所讲的《海上》,他说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不用说世界上没有神仙,就算世界上有神仙,
就算你见到了神仙,神仙和你也有了可以给你搔背的密切的关系,你真的就能长生不死
了吗?在这里他说,天池是辽阔的,就算你到了天池,怎么样?“天池辽阔谁相待”,
你有一个伴侣吗?就算你到了天池,你也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没有人在那里等你。
李商隐说,他的人生就是“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就算到了天池,“天
池辽阔谁相待”,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日日虚乘九万风”,我每天都在这可以
转到九万里高空的风中,就是《庄子·逍遥游》中说的那种风,是狂飙吹起来的那样强
大的风。他说,我就如同乘着风一样的飘泊,我有一个目的吗?有一个目的也好,但是
我没有一个目的,就算我有一个目的,将来得到了那个目的,也是虚空的,所以说“虚
乘九万风”,“虚”是白白的。李商隐写的神话是悲哀的,而且是怅惘哀伤的,他永远
在追求,永远是失落,这就是李商隐。这种怅惘和哀伤的情调,这样的境界,是最能够
代表李商隐诗的特色的。我以前曾经说过,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在唐朝诗人的绝句里边有
特殊的一种成就,他不是像李太白、王昌龄的诗讲究那种音节的抑扬、起伏,讲究那种
飞扬、高远的气象。他也不是像杜甫那样沉重。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我提到有一本书叫《千首唐人绝句》,里边有批评李商隐七言绝句的话,我可以摘
抄几句给人家看一看:       义山佳处,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一唱三叹,余音嫋嫋,绝句之神境也。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调必极响,语必极艳,味必极永,有美皆臻,无微
    不备,真晚唐之独出,即一代亦无多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中这些批评的话没有包括李商隐其他体裁的作品,他其他体裁的作品有另外的特殊的
成就。对于李商隐,虽说很多人认为他在品格、道德上不能跟陶渊明、杜甫这样的人比
美,可是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非常有特色的。《千首唐人绝句》上说“义山佳处,不可
思议”,这是说李义山七言绝句的好处,是你所不能想象的,怎么会有一个人能写出这
样的诗来,而且很难加以说明,所以说“不可思议”。“实为唐人之冠”,说他是唐朝
人七绝里边的“冠”,就是最高的,是“一唱三叹”,“一唱三叹”是形容唱歌的,说
你发出的声音有婉转的余音。“余音嫋嫋”,是说飘动不绝的样子。书上还说他的绝句
是“绝句之神境也”,是绝句里最高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山七言绝句,意必极工”,这句话是说,他的诗有很深刻的意思,像我们上次所讲
的“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都
是有很深刻的意思的。“调必极响”,就是说李义山七言绝句的平仄念起来声调起伏。
我常常说,中国近体诗的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感发,不只是说字的意思里边情意上的感发
,而且声音的本身也要带着一种感发。我现在只是诵读,并不是吟诵,中国的诗可以吟
咏,就像唱歌—样,这样就更能把诗的感发传递出来.“语必极艳”,我们以前所讲的
那几首李义山的诗,还很难说是如此的,其实李义山的诗,说到“艳”的话,是因为他
的七言律诗里边写男女爱情的诗比较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唐诗三百首》中,七言律诗这个体裁里,
选了很多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的诗都有一个题目,可是李商隐的很多诗没有题目
,我们刚刚讲的《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是诗的题目,但是《瑶池》就不见
得是题目,只是因为诗的第一句里边有这么两个宇,所以就把这首诗的题目叫做《瑶池
》了。李义山所写的诗歌里边常常表现的不是某一个事件,因为他不给你指出一个题目
来,不是确指哪一个事件,他所写的是他自己的感情,他心灵中的一种境界,他的追求
,他的失落,他的怅惘哀伤。我们所讲过的《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首诗,好
像写的是在行程中的事件,可是他在诗中所写的已经不限于这一个事件,他要表达的是
他感情、心灵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常常以诗的第一句的两个字做题目,或者就真的没有题目,比
如他说“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无题四首》之一),蜡烛的光笼罩下
来,照在翡翠这样一个形象之上,“翡翠”一般指的是佩戴的戒指、耳环上的翡翠装饰
,但我们以前在讲陈子昂诗的时候说过,他有一句诗是“翡翠巢南海”(《感遇》三十
八首其二十三)。“翡翠”指的是—种鸟,古人把翡翠鸟很美丽的羽毛拔下来装点在衣
服上,或者是床上、被褥上作为装饰。我曾经到长沙的马王堆看了挖掘出来的女子的坟
墓中的殉葬品,我真的是看到了殉葬品上面有羽毛的装饰。“蜡照半笼金翡翠”,蜡烛
的光一荡,照在有金绿颜色的翡翠鸟的羽毛上。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我说了,翡翠鸟的羽毛可以装饰在
女子的衣裙上,叮以装饰在衾被上,李商隐告诉你装饰在什么地方了吗?他没有说,他
只说了那个形象,就是那金色的翡翠鸟的美丽的羽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
芙蓉”,“麝”是一种动物,麝香就是它身上的分泌物,麝香的香气就是熏香,“微”
是淡淡的,“度”是飘过来,麝香的香气慢慢地飘过来,从绣着芙蓉花朵的那个东西上
面飘过来。“金翡翠”是什么?作者没有说。“绣芙蓉”是什么?作者也没有说。“翡
翠”和“芙蓉”就是衣服、衾被上的装饰。李商隐写的是在深夜里的一个孤独寂寞的女
子的闺房,“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写得非常美丽。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有的诗的词
句写得非常艳丽,而且“味必极永”,就是说句子的滋味是很长的,能够给你很多回味
。“有美皆臻”,这是说凡是一切艺木的美的境界,李商隐“皆臻”,“臻”是说他都
达到了。“无微不备”,无论多么细小的那种艺术,他都没有不完备的。“真晚唐之独
出”,称赞他是晚唐非常杰出的诗人。其实,李商隐不只是在晚唐是一个杰出的诗人,
就是把他放在整个的时代来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李义山诗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我只是给大家讲了李商隐的七言绝句。我上次也曾经说过,我们介绍作品有几种
不同的介绍方法,比如说杜甫,就一定要结合他的生平来讲他的诗;而韩愈的诗,像他
的《山石》之类的诗,像王维的《栾家濑》之类的诗,就不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讲,
只讲他的诗就好了。所以说,有的作者我们一定要讲他的生平,你才能懂得,有的作者
不讲他的生平,你就可以直接掌握,他对于大自然中景物的感受,你就可以直接体会,
不需要讲他的生平。可是,我们现在讲李商隐这个诗人,就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像我
们以前讲过的他的那些诗,我们都没有讲他的生平。很多人常常认为李商隐的诗有一种
“内力”,有一种感动你的力量,你就是不懂,也会喜欢他的诗,他在直觉上就给你一
种吸引,给你感动,所以我在讲李商隐的生平之前,先讲了他的诗,你们也觉得不错。
然而,对于李商隐的诗,你不知道他的生平可以用直觉去体会。但是,当你知道了他的
生平以后,你就可以有更深刻的体会。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为什么总在追求,总在失落,总在怅惘哀伤之中呢?我曾经说过,一个诗人的形
成,一定是有他本身的心性、禀赋的原因。在这些方面,每个人生来一定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天性就比较刚强,有的人天性就比较柔弱,虽然说后天可以有一点影响,但是先
天一定是不同的。先天的心性、禀赋和后天的环境遭遇,造成了李商隐的这种风格,一
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他说得不清楚,所以
他给人一种孤独感。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一个结果呢?我们现在就要讲他的环境的遭遇
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的一生是很不幸的。他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浙
江附近做事。他父亲在他九岁(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是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死在了
浙江。李商隐后来写过一篇文章叫《祭裴氏姊文》。他的姐姐死去以后,他回想他们小
时侯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他在文中说“年方就傅,家难旋臻”,一个九岁的孩子,正是
应该送到小学去念书的时候,李商隐说,我刚到入学的年龄,“就傅”,“傅”就是师
傅,指的是入学。“旋”是很快的。他说,我刚到入学的年龄,就遭遇到家里最大的灾
难。李商隐是家里最大的男孩,他马上就要负起责任来了,所以他说“躬奉板舆”,“
板”就是木板,“板舆”就是木板车,木板车上是他父亲的棺枢。“躬”说的是他自己
,“奉”就是陪着。当年,李商隐一个九岁的小孩子,就要亲自把父亲的棺材运回河南
的故乡去。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引丹旐”,在我们中国,人们常说,人死去了,会有一个魂魄转世,所
以就有了引魂幡,这就是“旐”,从前北京的俗话称“打幡儿的”,“打”就是举起来
,举着“幡儿”,这是儿子应该做的事。他说,他们那个时候孤苦零丁的,“四海无可
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李商隐的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开河南老家很久了
,在河南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住,四海之内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九族之中所有的亲戚里面
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亲人。根据李商隐的文章来看,唐朝也有“户口”,当时他们要回
到河南去,可是河南没有他们的“户口”,真的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他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成长起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古时候,父母之丧是三年,作为儿子,这三年要守孝,而且基本上不能出来工作,李
商隐说“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等到脱除了丧服,就是守孝期三年满了的时候,马
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谋生。李商隐的父亲做官时也许还有一点点钱,可是沿途运灵
柩回来,守孝三年,也用得差不多了,所以他说,丧服一脱,“旨甘是急”,“旨甘”
是好吃的东西,是他自己要找好吃的食物吗?不是,这里说的“旨甘”指的是奉养,因
为李商隐是家里的长子,他的父亲已经死去了,他要奉养母亲。当时,如何谋生奉养他
的母亲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九岁的孩子,守了三年孝,不过十二岁左右,他能做什么工作呢?“佣书贩舂”,
“佣”就是雇工,李商隐被人家雇去做抄写的工作。因为在唐朝,印刷的版本还不流行
,还不发达,敦煌发掘出来的很多是唐朝的写本,唐朝都是抄写的本子,到了宋代,刻
版才流行起来。李商隐除了给人家抄写还做什么呢?“贩舂”,“贩”就是卖,卖东西
是卖,出卖劳力也是卖,李商隐出卖劳力去做什么呢?“舂”就是给人家 舂米。他“佣
书贩舂”以奉养他的母亲,维持一家的生活。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李商隐仍然坚持苦
读,因为他不得不奋斗,他希望有一天真的能够改善他们的家境。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大官叫令狐楚,他做了河阳的节度使。河阳就在诃南,就是李商
隐的老家。令狐楚来到河南后,读到了李商隐所写的诗文,他认为这个年轻人有才学,
很欣赏李商隐,就让李商隐来到他的幕下。当时,凡是从中央政府出来,到地方去做事
的官员,都有一个幕府。李商隐来到令狐楚的幕下做事以后,令狐楚就开始训练他。这
种训练对于李商隐来说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人生的遇合是很难说的一件事情,你遭
遇了一件事情,也许当时是幸运的,对于以后来说,也许就是不幸的。也许从这一方面
看是幸运的,从那一方面看就是不幸的。令狐楚对于李商隐就有着多种的影响,一个是
对他文学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在他仕宦方面的影响,而这两方面,对于李商隐来说都有
幸与不幸的际遇。先从文学上来说,李商隐从小就写诗文写得很好,可是李商隐原来是
写古文的,就是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古文,就是那种文言的散文。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记载着说,
他十几岁就写过《才论》、《圣论》。我们说一个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杜甫开
笔的诗写的是什么?他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李商隐写的是《
才论》和《圣论》。我们可以从他选择的题目了解他内心所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
到他从小就有一个追求,有一个理想,有一种反思,什么叫做“才”?怎样发挥你的才
?怎样使用你的才?怎样成全你的才?什么叫做“圣”?怎么样做才是一个品格完美的
人,“圣”的标准是什么?成为“圣”的过程是什么?李商隐从小写的古文就代表了他
的一种追寻,追寻一个最高的完美的理想。《才论》和《圣论》这两篇文章没有收到李
商隐的文集中,历史上只是记录下来他曾经写过这两篇文章,可惜没有传下来,我们现
在读不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2:23 , Processed in 0.0686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