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5|回复: 5

华夏一青一期升级词班第二十二讲讲义整理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节课我们回顾了,关于如何体现诗词的立体感。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回顾下,单片词和双片词的写作
我们讲了,古典诗词写作,有三个关键点。第一首先要确定下来情感主题,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第三呢,要写好关键句。这个是最基础的三点。
一首古典诗词的情感主题只有一个,诗词内所有的字句都是为这个主题而服务的。古典诗词和现代文体如小说,散文,记叙文等,行文方式不同。古典诗歌有其固定的章法结构。我们学习过绝句的章法,学习过律诗的章法,同时也学过中调小令的章法结构,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写古典诗词的话,那就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关键句呢,我们讲过,关键句就是我们讲过的绝句中的结句,律诗中的中间两联,词里的中心句。这三点,大家要牢记。

今天我们来回顾下以往讲过的内容--单片和双片词的写作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所以词分单片的词,双片的词,还有三片的词以及四片的词,根据词的字数来分,分为:
   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小令和中调填词的手法多用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由于小令和中调,受字数的限制无法长篇叙述,所以我们多这样讲,“小令中调主要是以情韵取胜”。长调的写作和中调略有不同,长调多用铺叙的手法。什么叫比兴手法?大家还记的么,我们讲过古典诗歌 赋比兴三种写作技法,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的讲,“比”就是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把词的无形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我们来看一首例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是单片词,也是小令,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这里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用的是赋的手法来描写的。举这首词为例子,是要说明,小令中调不管用哪种手法来填词,都要做到一点,“以情韵取胜”。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我们来讲下,小令和中调的词,要体现情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1、线索,2,情景,3,中心句,4.过片(双片的词)以白居易的词为例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那么好在哪,通过一个对仗句来体现。所以说,好是线索,贯穿全词的线索,情景呢,我们都知道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才有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情感,通常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景物来体现出来。中心句,是说这词的关键句,也就是说词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好比是小说电影里的高潮部分。这里要说下,我们在练笔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全篇写的四平八稳,从格律章法上挑不出多大的毛病,但是作品确实写的不精彩。原因就是这作品缺少高潮部分。关键句没写好。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赏析,诗词中的名句,是这诗词的精华部分,我们经常让大家去练习写景,其实是让的大家学习用意象说话,古典诗词的特点之一就是,话不直接说出,而是转了个弯用意象说出来。词中线索有的是明线,有的是暗线。例如,《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的线索就是一条暗线,而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呢,就是一条明线。我们来看下古代一首关于爱情的词,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爱情的殉身精神,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感动和丰美的联想。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首词的线索也是没体现在词里,我们知道了要表达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说的线索。然后还要学会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把要表达主题情感具体化形象化。这个要在情景上下功夫,还要在中心句上下功夫。这个呢就是我们讲过的单片词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下双片词的写作章法。这里说的双片词,一般是指中调。120字以内的长调也适用,如果字数再多的长调,就不完全适用了。我们来看下,双片词的章法结构。我们在小令和中调的创作上,要采用取的章法结构,无外乎三种方式。
1、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上片抒情,下片写景
3、并列式,也叫做并列结构我们分别来具体的讲解下
  
一、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或者议论;要注意三点:
A、上片的写景,主要是为抒情做铺垫的,不可和情感主线偏离
B、过片很重要,一般来说过片必须抒情,且笔落实处
C、多用景语收尾我们来看下例词1
   司马光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红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微醒,深院月明人静。
大家看例词的时候要注意,上下片结构以及过片和结尾。刚才我们说了,这类章法多用景语结尾,大家要记住,不是必须用景语收尾,也可以用情语收尾的。
过片不仅仅是下片开头的第一句,也可以是前两句,甚至更多,关键要看词牌的篇幅。
我们来看下例词2
李之仪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上片叙述,下片议论。这个呢,其实我们在诗班的时候讲过,诗词中的议论感叹甚至叙述写景,(叙述和写景在诗的后半部分,词的下片)其实都是在间接的抒情.
我们简单的来介绍下这首词好在哪里。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全词如一首情意绵绵的恋歌以长江之水起兴,抒恋情,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明白如话,深得民歌神韵,在民间流传甚广。我们举的例子多是大家熟悉的,下面我们再来举个例子,这首词是大家不熟悉的。      例子3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黾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金黾: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黾。东阳:今浙江金华“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湿花”应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法,赋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这“愁无比”三字,尽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难排遣,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之不住的。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二、上片抒情,下片写景;这个也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A、下片的写景,必须是情感的延续,或者说是使用点染的手法来深化主题情感。
B、注意结尾,最好用情语收尾。什么叫点染呢?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例如《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大家要知道不仅词里可以点染的手法,诗里同样可以用到。在使用点染手法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个要点那就是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意思是说,我们用景物的描写去渲染,中间不能插一些无关的语句。
点染的使用:
1、律诗第二联抒情,第三联写景,多用这种方式。
2、绝句中的景色渲染
3、长调中叙事中插些景物
4、上片抒情,下片写景,过片写景

我们来回顾下,点染在律诗中的运用

例如杜甫的诗《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五律的起联在叙述,说在月圆之夜,你在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然后承联笔锋一转,直接用描写感叹,我们讲过感叹也是一种抒情的方式
4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然后第三联,描写了一副画面。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那么这时候的写景,就不能是单独的写景,而是为前面抒发的情感,进行渲染,使这个情感更加的丰满我们再来看个例子作者: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我们来看下第三联的描写“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前两联是写梦醒之后,是叙述。第三联是写景,这个时候写景呢,是为前面的叙事进行渲染。

我们再来看下,绝句中的点染运用且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
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这个就是点染运用在绝句中的例子。这个是我写过的一首游戏作品,和一个朋友开了个玩笑,当时戏题的绝句。“花吐清香月拂襟。”这句景色描写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这句的点染,那么这诗情趣会消弱很多。这个就是点染运用在绝句中的例子。
B、注意结尾,最好用情语收尾
例子:
       晏几道   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由于篇幅原因,只在过片的三字句对仗处,用一些具有一定意象的景物进行了点染,这是一首思念行人的闺情词。上片怨行者:由物及人,以“旧香”比“人情”,人不如物,旧日用残的香粉,芳馥似当初,人儿的情意淡了,反恨不如从前。春去秋来,书讯渐少,人情随时光流逝而淡薄。下片述居者:衾冷枕孤离恨长,借酒舒愁愁不解,求之于虚幻的梦境,无奈好梦难成。由行者到居者,由往日到当今,步步递进,收尾更翻进一层,尤见凄婉三、并列式;上下片都是以景语兴起,用情语来收尾。A、景物不能和情感脱离;
B、景物到抒情句的过度要自然,不可跳跃太快;
C、虽然是并列式,下片要比上片情感上要升华
D、上下片属于顺承。有的表现不明显,有的表现很明显
举些例子给大家: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这个是欧阳修的作品浪淘沙
绿柳倚桃芳,莺唱新簧。门前溪水伴斜阳。细数平生多少事,点滴堪尝。
把酒叹流光,品味炎凉。镜中双鬓渐成霜。逝去情怀皆已是,淡淡沉香。

南歌子叶乱风摇影,花繁燕语频。山幽深处本无人,任我搬柴运水入深云。一径苍松老,三杯桂酒醇。无名无利乐天真,闲伴孤梅枯竹月黄昏。这些作品都是使用的并列结构。上下片属于顺承关系。但是表现的不明显。很多时候很多人使用这个章法结构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写完发现原来上下片可以颠倒过来。    不过并列式也要使用不好会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上下片一样的词牌,写不好的话,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上下片颠倒过来也可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上下片的顺承关系没处理好。

上片是在抒情,下片是情感的升华。否则上下片可以倒过来,这个就是这种章法的错误运用有的并列式章法上下片顺承关系明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微雨後,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个是双片的忆江南上片总写,下片重点写局部。这样的上下片之间的顺承关系明显

又如苏轼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这个顺承关系,以这词为例子,先写雨晴后的景象,然后接着描写听到“江上弄哀筝”后的情景。
    上下片正好  使主题表现的更丰满。

刚才那阙双片忆江南 也是如此。下片作为上片的补充,使全篇主题形象更为丰满。
刚才那阙双片忆江南 也是如此。下片作为上片的补充,使全篇主题形象更为丰满。苏轼的另一首江城子也是这样的章法结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下面看下我曾经的作品:     唐多令 感一对老夫妻相守半生(新韵)
相恋古苏州,缘识燕子楼。数十年、风雨同舟。衣陋食蔬终不弃,既携手,愿白头。 岁月去悠悠,闲愁付水流。喜今朝、美景难收。明媚春光心亦醉,也学那,少年游。
我们用两首词再来看下这个顺承关系毛滂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这个是惜分飞
8
这首呢,采用并列式的章法结构,上下顺承关系并不明显。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个呢,上下片的顺承关系,是很明显的。
我们下面来回顾下,过片的使用方法。
那么关于过片换头的6种方式:A、上片写景或者叙事,下片抒情或者议论。过片首重抒情或者议论。
B、过片,利用时空的转移,比如说过片回到过去,或者未来。
C、上片抒情,下片写景。过片重在写景,做到情景交融。
D、上片如果回到过去,那么下片换头必须回到现在。落笔要实。
E、换头不一定在下片的开头,也可以在下片的中间或者将近结尾处。
F、换头也可以和上片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过片的几种方式,并不是说一首词里只能用一种方式去写,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可以几种方式同时使用。这个要看你自己的笔力了。
我们挑几个最常见的过片方式来释例下D、上片如果回到过去,那么下片换头必须回到现在。落笔要实。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孤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这词的章法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大家看下,这词,首先以听到风过竹林的声音想起了过去种种,然后回到了过去。上片的结尾仍在过去里。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这个是写过去的片段,大家看下过片“如一梦”这就把情感从过去拉回到了现在。 那么有人问了,如果过片仍在写过去是否可以,就这个词牌来说不可以。因为过多的描写过去,那么受篇幅的限制,抒发主题情感的空间就小了,给人以篇幅失调的感觉,如果这个词牌是个长调,可以。关键是词牌的篇幅问题。A、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过片首重抒情。     这里要说下,上片不仅仅是写景,叙事也可以,下片也可以是抒情,也可以是议论。但是不管上片是在写景还是在叙事,过片必须是抒情或者是议论。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或者议论,是词的最常见的结构之一。我们来看个例子梦断廊桥,沈园风恶。溯回往事如烟。梦中犹记,相伴理云鬟。俏目流连顾盼,对瑶月、锦瑟同弹。梦醒后,千般万种,历历映心田。韶华随水去,潇潇暮雨,尽洒胸前。漫留得,黄昏孑影春残。犹恨归鸿又过,未替我、书信频传。佳期杳,倚栏望月,月白水连天。韶华随水去,从这开始算是过片。大家看,上片是在描写景物(梦里梦外),下片就直接抒情。因为上片过多的描写了梦里的景物,所以下片在继续写梦景物的篇幅就不必要了,这样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不然也会给人以失调的感觉。如果从梦醒后,千般万种,历历映心田。这里算过片的话,那锦瑟同弹来结束上片就显的韵味不够了。B、过片,利用时空的转移,比如说过片回到过去,或者未来。我们来看个例子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遥想,”从这里过片,第一承接了上片的“一时多少豪杰,”同时也利用时空的变换使词的立体感更强了。我们再看首例词:千秋岁
      天清雁远,落叶随风转。人去后,珠帘卷。对斜阳晚树,流水轻烟软。追旧梦,梦回月下流萤扇。       脂粉融香汗,水殿清歌满。都去也,唯遗叹。念年年燕过,岁岁春光短。鱼沉水,何时春去韶光返。这个千秋岁也是这样的过片手法,这个手法和苏轼的那首一样过片承接了上片,回到了过去哈,也是在利用这个时空的转换,增加词的立体感。

我们用两节课呢回顾下以往讲过的内容。但是我们只回顾两个关键点,第一词的章法,第二如何做到词的立体感。因为这两个关键点内容是我根据多年来的写作经验整理归纳出来的。以往讲过的其他内容,例如情景相生,修辞,句型句法这些都是前人的理论。大家可以自行复习
发表于 2014-3-21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何求辛苦
发表于 2014-3-2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一次受益一次,求求期期整理,真是辛苦了。我们应该好好看看,别辜负了求求还有老师的付出。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翠袖西风 发表于 2014-3-21 11:35
读一次受益一次,求求期期整理,真是辛苦了。我们应该好好看看,别辜负了求求还有老师的付出。

翠翠这会知道整理的辛苦了,多谢翠翠的支持和理解拥抱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4-4-1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馨雨灵犀 发表于 2014-3-21 11:24
老师辛苦何求辛苦

不辛苦,谢谢灵犀来跟帖
发表于 2014-4-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何求 发表于 2014-4-1 10:52
翠翠这会知道整理的辛苦了,多谢翠翠的支持和理解拥抱一个

是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亲历了,才知其中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9:29 , Processed in 0.1019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