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6|回复: 0

“中国式家教”如何突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社会上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中国青年报12月15日)        在笔者看来,以上三大焦点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这就是当下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让孩子获得优秀的成绩,包办代替了孩子本应该做的事情,将亲子关系异化为功利的分数关系。其结果就是忽视孩子的人格、身心发展,在对孩子提出严苛的学习要求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物质享受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从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走出的学生,很有可能在独立性、责任心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就是与父母的情感,也很疏远——孩子并不会认为父母的物质给予,是父爱、母爱,而会认为是“利益交换”,只要自己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就算对父母有了交代。       对此,不少家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认为如此下去,很难让孩子真正成才,最多成为考试的机器,可是,他们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比如,现在的升学竞争太激烈了,孩子的学习不好,有前途吗?现在的孩子学得太苦了,还怎么可能让他们做家务呢?包括体育锻炼,有的家长也认为挤占学习时间。于是,很多家庭都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父母则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充当作业辅导员。本应该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家庭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教育。从这一角度说,我国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已经消亡了。        毋庸置疑,我国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套上了枷锁,要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需要改革我国的升学评价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升学体系不变,父母就没有空间对孩子进行独立性、责任心的教育,家长只要注意方式方法,改变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和孩子取得学业上的优良表现,并不是背离的。         最近一所小学校长遭遇困惑,该校有一条规定,要求每天每个班留几名学生打扫教室卫生,这是一条推行了多年的规定,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最近二年级一个班却出了麻烦,该班的家长们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打扫卫生,而且打扫卫生十分费时,还有孩子打闹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家长们跑到学校,代替孩子打扫卫生,学校拦也拦不住。
不得不说,这些家长的做法,太疯狂了。在我的记忆中,我读小学时,学校就有这种规定,我实在想不出,学生打扫教室卫生,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又需要多长时间?家长们跑到学校为帮孩子执勤,无非是不想让孩子做打扫卫生这类事,并觉得这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在家里,他们都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何况在学校呢?       在这一事件上,有人说,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我觉得,不能给予“理解”,应明确制止他们的行为,告诉他们是错误的。家长可以说,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自己也愿意做,有什么不可以。从校规角度,学校规定学生完成的打扫卫生的任务,与其他作业的性质是一样的,其他作业家长不能代做,打扫卫生自然也不能代做。事实上,除要求孩子认真完成学科作业之外,有不少家长代替孩子做了很多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事,包括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手工活动,家长们觉得让孩子做这些浪费时间。        近年来,诸多调查均显示,对于我国的教育,老百姓的满意度并不高,大家都把问题的症结归为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十分紧迫,可是,怎样启动教育改革呢?在笔者看来,力量正来自于每个对教育不满意的老百姓,这就需要家长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做起,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能否让孩子回家做一些家务?能否每个双休日给孩子半天的锻炼时间?能否每周与孩子有一个小时的平等对话、交流?这不但可以防止应试化的学校教育弊端在孩子身上过多体现,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也为推进教改,营造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3 00:47 , Processed in 0.0561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