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6|回复: 31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5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08:33

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F组长-雪峰 (503550406) 10:08:48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09:04

雪峰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09:53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在艺术上比前边那几首更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种象喻的意味。

F组长-雪峰 (503550406) 10:10:01

您继续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1:44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 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 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3:58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上次我说过, 《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5:23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6:23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李商隐有—首诗说: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7:46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8:31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19:23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1:13

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应该有多么美丽、委婉!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2:13

“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就是“刻穿之”。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 “绮”是“文缯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3:16

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4:10

诗歌可以有多义,这样讲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 “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5:22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郑玄《周礼注》说, “四阿”就是后来的“四柱”。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6:30

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必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这个 “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27:39

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而且,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30:05

“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31:45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非常好。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34:17

古人常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下边他说:“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36:03

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其实她完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38:02

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寂寞的女子。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39:10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殖死,妻叹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0:11

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1:03

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着重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2:09

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寂寞之中了。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3:23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非常美。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 指的是一种曲调。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4:54

为什么呢?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 “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天,葱茏的草木遇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零了。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5:51

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哀,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姿态。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7:13

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传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唐人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而且还不止如此,越是从很高很远的地方传下来的声音,越是你不能够看见,不能够接触,就越能够激发你的想像。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48:27

王国维写过一首很好的小词《浣溪沙》,上阕是: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他说:天已黑下来了,山顶上有一个寺庙在落日的一点点余辉之中看得不很清楚。那地方那么高,高得鸟儿都飞不上去,而且半山之下已经昏暗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上去了。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0:26

可是从那个地方远远地传来了孤独的磬声——磬是用玉石做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那声音不但对人是个诱惑,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感动,经过那里的时候都停下来不走了。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1:48

当然,王国维这首词接下来讲的是哲理,我们且不去管它,我的意思是说,从高远之处飘洒下来的那种声音,总是具有一种对人诱惑和吸引的能力,它促使你想像,促使你追求。而且, “清商随风发”就更妙。因为如果没有风,声音的振动就不发生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2:36

如果有风呢?顺风的时候声音就大,背风的时候声音就小,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随着风的变化时远时近、时大时小,是捉摸不定的,这就更增加了声音的美感和对你的吸引。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3:37

“中曲正徘徊”,徘徊者,是指曲调那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徘徊;“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或者说中间那一段曲子。前边我说“清商”给人一种凄清悲哀之感,而现在所说的“低回婉转”,就不仅是简单的凄清悲哀,而是在凄清悲哀之中还有一种缠绵婉曲的姿态。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4:35

而且,人的内心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时也就是人的内心的徘徊。所以下面他说“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楼中那个女子,她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5:20

我们常说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脑子里总是回想着那美妙的声音。这里所谓“余哀”也是说,在音乐的声音结束之后,仿佛还留下说不尽的悲哀,使你继续感到激动。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6:11

我们今天使用“慷慨”这个词,一般是说某人在金钱方面很大方,但古人所说的“慷慨”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内心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这里的“慷慨”,就是指一种悲哀之中的感发激动。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7:03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是说,歌者如此投入地歌唱当然很辛苦——不但有歌唱的劳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种苦算不了什么,如果听歌的人真能够欣赏她的歌,那么即使再辛苦也值得。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8:09

但作者说,我所感到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正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有人真正认识你的价值。

班长:田宝(515770219) 10:59:30

《水浒传》里吴用到石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不要以为只有当强盗的这么说,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00:59

孔子不是也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由此可见,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那才是最悲苦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01:50

结尾两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有的本子不是“鸿鹄”,而是“鸣鹤”。要想分辨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你就必须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鸣鹤”和“鸿鹄”这两种鸟的形象含有不同的寓意,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03:57

我们先说“鸣鹤”的含义, 《易经·中孚》的爻词说: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说有一只鹤在山阴的地方呜叫,而它的一个伴侣就在旁边和它互相应答,这是一个大自然外在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一种和谐的欢聚,所以下边就联想到,假如我有一杯好酒,我当然也要和你一同享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07:45

因此,如果是“愿为双鸣鹤”,其含义就是我愿意和你做一对可以互相应答的知音伴侣。联系前边的内容,这个意思是可以讲得通的。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08:36

“鸿鹄”也有出处,《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看到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不肯辅佐自己却肯辅佐太子,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09:47

。他在同戚夫人饮酒的时候作了一首《鸿鹄歌》说: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徼,尚安所施。”意思是,太子的翅膀已经长成,他已经像一只高飞的鸿鹄跨越四海,我们虽然想害他,但他已经不是弓箭所能够伤害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1:30

那么,这里如果是“愿为双鸿鹄”,则除了成双成对的含义之外,还含有高举远骛,不再受尘世伤害的意思。古代诗人经常作这种高飞远走的想像,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2:24

李白有一篇《大鹏赋》,想像他自己变成一只大鹏,遇到了一只“稀有之鸟”,于是就“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境界,一起飞向辽阔高远的天空,把那些尘世之间的龌龊卑鄙都抛得远远的。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3:27

其实杜甫也有这种想法,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述说了那些“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失意之后,在结尾时说,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4:16

意思是:我要变成一只白鸥,消失在那烟波浩荡的大海上,离开这个使我失意和痛苦的尘世。杜甫是一个人飞走,李白是找一个知音两个人飞走。总之,远走高飞,离开这个龌龊的、勾心斗角的尘世,这是千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态。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5:43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命清高、自视不凡的心理。其实,人在心灵和品格上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以为,具有这种心理的人起码有三种类型。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6:40

第一种是:不管别人还辗转在泥土之中,我只管自顾自地飞去。
第二种是:尽管他会飞,但能抱着深厚的爱心降落下来与泥土之中那些凡俗的人们共处,而且不会沾染上那些污秽。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7:35

第三种人是最了不起的:他不但自己能够高飞,而且要教会那些辗转在泥土中的人们,带着他们一起飞。然而,我们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这么崇高呢?一个人如果在心灵上能有一种向高处飞去的向往,那已经是很好的了。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8:11

实际上,这种想法还不仅仅存在于诗人、士大夫之中,我还可以举出另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同的想法。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9:05

大陆作家告然是农民出身,只受过三年小学教育,从小就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又参加过土改。他写过一部小说《艳阳天》,男主角叫萧长春,书中还有一个女孩子叫焦淑红,她对萧长春发生了爱慕的感情,却又不能够确知对方是不是也爱她,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19:58

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两个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谈话,焦淑红就说:看到月光这么好,我真想变成一个什么飞到月亮里边去。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20:30

所以你们看,不只是诗人士大夫,即使是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挫折和烦恼的时候,也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也会产生这种高飞远走的想法。所以,这实在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心态,我们不宜对这种心态作过分求全的责备。

班长:田宝(515770219) 11:21:18

因此, “鸣鹤”的重点在于成双成对,以此比喻人世间的幸福生活;而“鸿鹄”,则包含有一种高举远骛的理想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1:48 , Processed in 0.0732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