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6|回复: 13

[三期绝句讲义] 华夏一青绝句班讲义汇总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8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三期绝句班第一讲 一诗三读与化用以及写绝句的三个基本要素
我们说过,学习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是一个阅读的过程,要求我们要多阅读古典诗歌,然后是一个感悟的过程。这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所以作诗的诀窍只有四个字“妙手偶得”。“妙手偶得”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学习古典诗歌,其实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分析古人是如何写诗的。要把古人写诗的经验学到手,那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就需要不断的练笔,从实践中才能进步。所以我们从绝句班开始,会增加作业,增加练笔。
一、  一诗三读    我记的在基础班的时候,我们讲过一诗三读里的部分内容。那么我们绝句班就从一诗三读开始讲起
一诗三读首先要抛开个人喜好去读,一读:首先要分清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熟悉诗中的典故,了解古典诗歌里的意象。熟悉如何遵循平仄而应用词汇;记住一些韵部里的韵字,记住一些入声字。要了解到这篇作品的中心是什么。


这个有利与新手去积累词汇和运用词汇。 这个是帮助大家积累词汇,积累韵部里的韵字,还有记住入声字的方法 。同样也是增加古典诗歌积累的过程 。

二读:看作者运用的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表达的效果如何。积累一些写作手法和词汇;增加对语感节奏的练习。这个有助大家增加写作手法,如修辞,炼字等最好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读。这样能分析出来我们和古人有什么样的区别。要客观的分析古人作品中的优缺点。
这个是以写作的眼光去读古人的作品,去继承古人的优点。因为我们和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大家接受的背景文化也不同。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词汇已经化学了. 所以要求大家必须结合古人所处的时代来读作品,理解作品 。比如,天涯何处无芳草.本身字面的意思就是说春天即将远去,还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也只是形容春意怏然,这样的词汇和句子到了现代都已经化学了。
在论坛藏经阁栏目中的子栏目诗词资料里,我发了不少帖子,其中有唐诗鉴赏大词典,这个可以作为我们班的早读。
由班长安排发给大家早读

三读:如果同一题材,你来写会如何?如何去临摹古人的作品,如何去化用古人的句子,如何去沿用古人诗里的意象来自己联系写作。这个不是去临摹古人的诗,是学习借鉴其手法,技巧等。好比是学习书法,多是从描红开始,那么初学者也多是从临摹开始,但是要注意要知道该如何去临摹,不然就成了抄袭或者仿写了。

二、  化用
下面我们来讲解下什么是化用。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说古人的作品中某句是化自前人作品中的某句
例如,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自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个就是化用。

我们先看下什么叫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这里要说下,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
A.我们来看下化用几种常见的使用例子
1、原句借用:有的一字不改,有的稍改一二字。如:毛泽东在1929年10月所写的《采桑子重阳》里,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句。是从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转化而来的。到1949年4月,毛泽东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直接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毛主席是化用唐代李贺的句子
辛弃疾《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上片讲他们在耒阳道中相遇时的情景,耒阳属衡州,正在湘水之旁,故借用梁柳浑《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的成句作结,意境、字面都很吻合;
下片讲他们都有怀才不遇之感,于是借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纨袴 不
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成句煞尾,十分贴切。

以上例子很多,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本是五代翁宏诗中的句子,但是晏几道用在了临江仙中;还有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本是湘灵鼓瑟中的句子,分别被宋代两大词人所借用。一个是秦观的临江仙,腾宗谅的临江仙。
2、改字借用:既能保存原句精神,又能适应词句格律,较一字不改地袭用方便得多。
例如:周邦彦《瑞龙吟》:“前度刘郎重到”,改字借用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句;
张元干《贺新郎》:“十年一梦扬州路”,改字借用唐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句;
辛弃疾《水调歌头》( 醉吟)
“池塘春草未歇,高树变鸣禽”,改字借用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等等。
3、套用:与借用稍有不同。它是套取或活用前人的成句而改变句法、变换字面,结果与原句差异明显,乍看起来似乎是词人的创作。
“观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显然是套用唐韩翊《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句。辛弃疾《太常引》“斫去桂婆娑,人道清光更多”,套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这个化用怎么听起来像抄袭呢?这里要讲下,抄袭和化用的本质区别
化用前人的句子,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化用前人的句子,形成我们自己的句子,这些句子是为我们诗中主题情感抒发而服务。
而表达出来的主题情感和前人诗中的情感绝对不相同
抄袭呢,只是盗版古人的诗或者是诗句,甚至和古人诗中抒发的主题情感一致,那么这样写出来的事是赝品。是不值得提倡的写作方法。
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谢庄的月赋里的一句,隔千里兮共明月。 古人这样化用别人句子是比较多的现象。 我们刚才讲的化用,只是化用前人的句子,还有就是化用或者说是借鉴古人的句法 。比如,红楼梦里的秋窗风雨词,就是化用或者是借鉴了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 。
我记的宋代有个诗派叫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有个写作方法“脱胎换骨,点石成金这个也就是化用的最高境界

B、那么如何做到脱胎换骨,点石成金呢?第一融会前人意境,用自己的言语重新组织起来,既有所本,又出新意,
苏轼《水龙吟》词就都能脱出原句而有自己的创造;特别是第三句,比唐人诗对后世影响更大。
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依前被莺呼起",即唐人诗( 金昌绪《春怨》)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即唐人诗云:
"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类似的写法如:张元干《贺新郎》"遗恨琵琶旧语"化白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句。
有时一句之中接连化用前人诗词两、三句;
如史达祖《绮罗香》"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上半句化用李重元《忆王孙》"雨打梨花深闭门"句,取那种寂静的黄昏之境,下半句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取那种久别重逢亲呢难舍的深情,融合得十分自然。
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化用前人句子,要和自己创作作品其他句子形成一个整体,不显突兀。第二就是套用。借用前人的句法,甚至包括表现手法。
例如,金圣叹在点评唐才子诗中说李白登凤凰台歌,全诗套用崔颢的黄鹤楼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套用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苏轼写的丽人行续,套用唐诗丽人行。
还有一种套用,不是套用字面,而是套用句法和意境,前后两句一比较便知后者从前者套来。
刘基《谒金门》"风袅袅,吹绿一庭秋草",套自南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种套用,一般要用同一词调和相近主题,否则很难贴切。
大家知道刘基是谁不?
明朝的刘伯温
秦观《八六子》"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套用杜牧句"正消魂,梧桐又移翠阴";
又如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天静沙里这样写到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个是把景物罗列出来,这样的手法,古人多用。这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集锦。马致远的手法是借鉴唐温庭筠的
温庭筠五律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写绝句的三个基本要领

下面我们来讲下绝句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是一种律绝。古绝和律绝最大的区别是,律绝必须符合格律,而古绝只要求押韵,不讲究平仄,一般归属为古风。绝句有时也称截句,”、“断句。
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有人这样说过,唐代诗歌是古诗发展的巅峰时期,而唐诗最精华的就是绝句。
我们讲的绝句写作是指格律诗中的绝句,五绝和七绝。
绝句写作的三个基本要领:

1确定情感主题
2
合理布局
3
写好结句今天只是简单的介绍。以后我们会逐步加深。
1确定情感主题。就是诗词的立意。诗词的立意,就是诗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诗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我们把这个主题思想,一般叫做主题情感。
我们初学写诗呢,有个习惯。就是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千丝万缕,但是诗歌受字数的限制,无法表达全。所以呢,不知道如何落笔,其实呢,我们心中想的有千丝万缕,但是要表达的只能是一丝一缕。这里需要大家记住一点,诗中的主题情感只能有一个。所有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情感而服务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不同
现代诗歌,一首诗中,例如以秋为题,可以写秋之思念、秋之收获,秋之喜悦,秋之、、、、
这些情绪都可以写入同一首诗里
但是古典诗歌不同,古典诗歌一首诗要表达的情感只能有一个

2、合理化的布局诗的布局=叙事或写景+议论或抒情;诗的布局=议论或抒情+叙事或写景。
我们以后会详细的介绍诗的布局,也就是绝句的章法结构。这里只简单的介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作品,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这个就是诗的立意。要知道诗人写的是秋天的什么,是哀愁,还是喜悦,还是思念?
然后,我们来分析下诗的布局。
“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那么诗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做下解释。诗的布局=叙事或写景+议论或抒情;诗的布局=议论或抒情+叙事或写景。
拿刘二十八的这首绝句来分析,就是先议论然后再写景。写景呢不是单独的写景,景是为了抒情而服务。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我们再举个例子:
孤红一剪笑东风, 枯树花开春正浓。
到此人生方得意, 纵然飘落亦从容。
哪么这首诗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呢,先写景,后抒情。诗的布局=叙事或写景+议论或抒情;诗的布局=议论或抒情+叙事或写景。当然诗的布局千变万化,这个不是全部,只是常用的布局方法。

3、如何写结句。那么结句改如何写,我们都知道小说,由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组成。我们所说的结句,就类似于小说的高潮部分,要把结句写好,就是说要在结句处升华诗的主题情感。结句呢,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我们简单的讲下,第一种是就题目做结。这个叫收尾呼应,第二题外做结。展开想象。韩偓【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即为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却不脱范围,就题反面发挥,议论、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今天只是粗略的讲下绝句的内容
作业:七绝 以 清凉一夏。以这四个字展开联想。时间8月8日前完成
统一发到 论坛 半月笔谈栏目,我们以作业的形式参加这次笔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绝句班第二讲—赋比兴
我们学诗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汇----意境。那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提起意境,大家就会想起另一个词汇---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象就是寓,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直至孤帆消失了,依然站在立江边,若有所失,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挚意。
又如杜牧诗“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一个典型的景物描写蜡烛滴下来的烛泪,把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升华。
又如,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写诗呢要学会用意象说话,就是说把我们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出来。切忌直接的说出。所以毛主席与陈毅元帅通信中就诗词写作上有这样一段“、、、、、写诗词要多用形象思维,少用逻辑思维、、、、、、、、”
也要正确的理解这样一段文字“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这里只是简单的讲了下什么叫意境。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古典诗歌的写作。   我们讲了一诗三读,讲了写绝句的三个基本要领。今天我们来讲下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古典诗歌写作技法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就三种写作技法---赋比兴
我们来分别阐述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现在成为诗词创作的写作方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例诗1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写出了山村的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如同一幅田园风景画。
例诗2.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例诗三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用赋体写诗,是古典诗歌比较常用的手法,不仅仅使用与写诗,还使用与填词。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这里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用的是赋的手法来描写的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以及欧阳修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些都是用赋体手法写的诗词。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感叹,也可以写景。
比 比这里不仅仅是说比喻,因为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的比呢是一种写作手法。比是说把诗人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一般在写诗中有两种表达手法
第一通过恰当的比喻,把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例如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前两句说愁生白发,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后两句把镜中的白发比作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感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的颔联、尾联都有比喻,尤其是颔联,比喻精美,把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地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仅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并能加强抒情气象,使所抒之情真感人。

赠汪伦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把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用桃花潭水深来表达出来,说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  说句题外话,桃花潭具考证只是一个水池。比的手法不仅仅使用在诗里,还使用在词里。因为我们讲的赋比兴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当然包括词了。例如,李后主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呢,用景物来抒发主题情感,但是不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一般运用在绝句中,绝句前两句叙事或者抒情,那么后两句写景,这个时候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情感抒发的延续。这个延续是把抒发的情感具体化了。
例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作者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我记的年轻的时候看过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面有一诗,陈家洛写的。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
我们这里不讨论诗词的格律,因为金庸先生不精通格律。我们只看诗的写作技法,

诗中的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这个时候大家要问了,怎么感觉这种方法和赋体一样呀。其实我们要学习的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而不是去区分这技法归与哪一种。
因为用赋法也容易产生平直散芜的毛病。所谓“平”,就是平板、单调;“直”就是一览无余,缺少蕴藉和含蓄;“散”,就是散漫,形象不集中、不鲜明,感情不能一气贯通;“芜”就是芜杂,内容不精炼。所以,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又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赋、比、兴三法兼用为好。所以说诗中有赋有比,很正常的。我们来看下兴。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起,是诗的开端,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
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
《国风·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就是兴,诗人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一对睢鸠在河中小洲上相对鸣叫作为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前两联完全写景,颈联忽转,即景生情。前两联起到造境的作用。
明代黄荣的牧牛图诗。明&#8226;黃榮《牧牛圖》:
  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不管事因景还是触景生情,那么这个景物的描写都是在为要抒发的主题情感而服务的。绝对不能情景分离。我们要注意这点。诗中的景和情的关系,景是为抒情而做的铺垫,两者密不可分。
开课前我们讲的意境,也就是诗的内涵,说白了就是我们写诗人的想象力,表现力。通过诗人的对事物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通过想象力来把对事物的观察写出常人所不能的感受。
02年左右,在QQ聊天室里曾有人问过我,说柳三你的诗词都有真情实感的么,你表达的情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我反问她琼瑶女士的言情小说,影响了一代人,那么她说描写的感情故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同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那么金大侠绝对不可能有亲身经历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作家呢 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不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顺便说一句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好的作品并不是非的用华丽的辞藻。这个需要大家注意,因为网络上甚至古人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就是用词用句过于精巧。过于精巧的诗,不值得提倡,
我们写诗一定要首先做到自然 ,然后通过锻炼做到天然工巧而不见斧凿的痕迹
记的当时在聊天室,还有一个朋友问我,说写诗词先要注意什么
我说你先要把诗词写的自然点,易懂点。别老是花前月下,所有的情感都是这样的,也别老是使用冷僻的典故。所以这里也要求大家,做到三点。自然,易懂,流畅。

我们上节课要求大家写绝句有三个要点。确定下来主题情感,合理的布局以及要写好结句。
那么今天我们在以上三点要求再增加三点要求


A、注意语感的自然,不过于强调使用优美的句子B、要用真情实感去写,不要以文造情C、要注意体现生活情趣。
A、自然,流畅
我们初学写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然流畅,且条理清晰。这个要求大家做到几点,第一用词不要过于生造,第二 用的典故或者词汇不要过于冷僻,第三、要注意诗的语感节奏
B、情感真实
不写一些虚无的情感,不过多的写一些老干体即歌功颂德,要注意用景物的描写来抒情。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要学会用景物的描写去体现情感的表达。即用意象来说话、传情。尽量不要直接表达出来(直白地说出来)。

C、要注意体现生活中的情趣。
    诗歌来自生活,适当的体现生活的情趣,或者体现一些理趣,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我们写诗,未必篇篇都是可以传诵的名作,我们做不到,古人也做不到。 这个呢我们以后会详细的讲解。但是现在需要大家考虑的是如何发挥想象力。

作业:七绝  限韵一东。以夏天的月夜为题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青三期绝句班第三讲----起承转合 上篇
绝句班第三讲
上绝句班第二讲,讲了下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赋比兴。
我们第一讲的时候讲了绝句的写作三个基本要点,那就是 确定明确的主题情感,合理的布局以及写好结句。
而我们在上一讲,讲完赋比兴的时候,在写绝句的这三个基本要点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三点要求:
A、注意语感的自然,不过于强调使用优美的句子B、要用真情实感去写,不要以文造情C、要注意体现生活情趣。
在这两讲之后有同学私下问过我,说有两个疑问点:第一,我们说合理化布局,也就是绝句的章法结构,而我们只是简单的讲了下,景情叙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感悟,而没有详细的讲解。
那么我们以往的讲义中,提到了很多的关于章法的问题,例如 起承转合,例如起承承合等等,
我们之所以没有开始给大家讲解绝句的章法布局有哪些方式,是因为不想让大家把章法当成了写绝句的方程式,所以要大家先从阅读中去进行感悟
等有了感悟后,我们在给大家详细讲解绝句的章法问题。
问题二呢,大家可能会奇怪。我们到现在都没有讲过起承转合的问题,
那么我给大家先简单的说下:关于起承转合,预计会用三个课时来讲解。第一个课时,我们会详细阐述下起承转合。第二个课时呢,我们会在我们讲解过绝句章法的时候,再一次的结合我们讲过的章法来讨论起承转合
那么当我们第三个课时,则是讲解起承转合的原理及为什么写诗要运用起承转合。这个第三个课时估计会是我们绝句班的最后一课。
今天我们先讲下起承转合的第一个课时。也就是我们今天阐述下起承转合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
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
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
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起承转合的具体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下起句
起句分为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
一:明起---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

如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二: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焉。

如黄巢【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然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三:陪起—-借他事物引出本题,如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四:反起—--不从题目正面,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五:引起—--不先说题目,由眼中所见景物,引出正意。

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六: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
如明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起句的方式很多,这六种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我们初学写诗必须了解的
下面我们来看下承句
承句讲起来比较复杂。绝句和律诗的承句写法不同。起句的写法转句和结句的写法雷同,但是承句写法不同。我们先来简单的看下承句该如何写
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我们今天来讲下绝句的承句的几种方式
A、承句和起句并列。
例如,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时候,起句和承句属于并列出现,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起句和承句以互文的形式出现我们先来讲下什么叫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这个是《江上逢李龟年》的起承两句
又例如
七绝 初春随感
塞北风寒雪未匀,江南水暖嫩芽新。
蓝桥折柳声声问,可忆深闺月下人?
起承句互文,点题初春我们来看下承句和起句以并列形式出现,一种方式是使用互文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 起承句都在描写同一类事物
例如都在写景,或者都在感叹
刚才的杜甫的绝句就是都在写景
那么我们来看下另一个例子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那么这个就是在感叹承句的第二种写法 是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我们刚才说了,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也有两种方式
第一直接进行补充,要求承接要紧密
例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个时候承句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也就是弥补了起句的不足,因为诗句受字数限制,不可能一句中表达很多的意思第二种方式呢是间接的进行补充,要求承句承接起句的时候舒缓。一般情况下,承句这个时候是在造境,为营造氛围而进行铺垫。
例如
且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
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
花吐清香月拂襟。
这句就是在造境
这两大类承句的写法是绝句中最为常见的方式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重要地位,也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互相照应。
转的技法有四种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

三: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题目本意为喜会故人,而于「欢笑情如旧」中,却感叹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由喜转悲矣又如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题旨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兄弟,即为扩转法。下面我们来看下结句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诗为第四句,于律诗则为第四联。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或三联,作一总结即为收束结句。要不着迹,或就题作结、或题外作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张说【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又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君问…,…入浦深』,从解带弹琴,宕出远神也;
1、用景语结句,例如 乌衣巷的结句飞如寻常百姓家又如 江城五月落梅花又如 满阶梧叶月明中
用景语结尾最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用情语结尾比较出名的一首,又得浮生半日闲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是第二种方式。用情语结句。用情语结句,要注意结句不能写的晦涩,这样大家看不懂不成,要做到言浅情深

3、第三种收尾方法 是 根据题目收尾根据题目收尾一般也有三个方式A、就题目收尾根据我们诗的题目来收尾,一般是指命题诗的扣题

B、从题收尾  也就说根据题目我们写出的某些情感或思想来收尾。
C、就题目用虚笔来收尾,比如老杜的画鹰结尾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意思是说鹰从画上下来去搏击凡鸟,来衬托画鹰的人的高超画艺诗词的起承转合,不能拘泥于少数的几种形式,容易呆板滞重;应一气呵成,不就羁缚,开合动荡,首尾一线贯注,生动圆润,自然从容,方称佳作 今天只是简单的阐述下起承转合是怎么回事。下一次我们再讲起承转合就是讲起承转合的具体运用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这次不布置作业了。由于最近天热,上次的作业完成率不高,要求大家继续完成上结课的作业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青三期绝句班第四讲讲义--绝句的章法结构上 柳三老师记的以前有个诗友在聊天室里和我讨论诗词写作的问题,当时我给总结了五个要点
A、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古人也常会这样讲,说若没有高人一等的才学,不要去用诗词写梅花,因为好的诗句都被前人写完了
其实这句话,有点片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同样的事物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习古典诗歌写作,首先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观察自然景物
B、 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在华美,句子在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 。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他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
成篇是古典诗词写作的基础,那么什么是成篇呢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也就是说我们在写诗前要知道我们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要在写后,知道表达的是否到位
还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
给大家讲个笑话,
说世界上先有的伯乐,后有的千里
伯乐相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呀,伯乐的儿子问伯乐,那千里马有什么特征呢,伯乐说了,第一叫声洪亮,第二弹跳力强
于是伯乐的儿子,很快的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并带给伯乐看
伯乐看后呢,哭笑不得。因为他儿子带回来的是一只青蛙
虽然这个是笑话,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初学写诗的时候,都会犯这样的毛病,都会把诗中某一句写的精彩,但是忽略了诗的整体却不精彩
这个是新手通病之一
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一首诗的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
C、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
这里需要讲三点。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是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
也就是说我们要正确认识格律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出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也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
不要错误的认识,古人的情感和现代人完全不同
D、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
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先继承,然后再推陈出新。
E、诗贵浑涵。
  蛇足: 唐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这点需要大家去领悟。领悟古典诗歌的写作要多使用形象思维这个道理
我们用一刻钟的时间,主要给大家谈了下一些个人的经验
下面我们开始步入今天的讲课主要内容
我们讲了化用,讲了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讲了什么是意境,讲了绝句的起承转合
我们第一讲的时候讲了绝句的写作三个基本要点,那就是 确定明确的主题情感,合理的布局以及写好结句。
讲完赋比兴的时候,在写绝句的这三个基本要点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三点要求:
A、注意语感的自然,不过于强调使用优美的句子B、要用真情实感去写,不要以文造情C、要注意体现生活情趣。
在这两讲之后有同学私下问过我,说有两个疑问点:第一,我们说合理化布局,也就是绝句的章法结构,而我们只是简单的讲了下,景情叙议,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感悟,而没有详细的讲解。
今天我们来讲下绝句的章法
以前都是让大家在古人的作品中去感悟
那么下面我们来详细的阐述下绝句的章法
按照金圣叹先生的分解唐人律诗的方式,我们来分解下绝句的章法结构
我们把绝句一二句称为上半部分,绝句的三四句称为下半部分
那么根据诗歌的内容: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把这四部分内容,分别用在绝句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那么我们可以推演出绝句的16种章法结构
绝句的布局:
上部                           下部
写景                           写景
抒情                           抒情
叙事                           叙事
议论                           议论
大家全屏看,这样比较直接
那么我们来把这16种章法结构详细讲解下
1、   写景+写景
例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又如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又如
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绝句的上下部分全在写景。
这里要注意一下三点:
1、写景要注意顺序的安排,。
2、写景要把景物组合成一副完整的画面,或者用几副完整的画面来演示共同的一个主题。
3、要适当的使用对仗。
我们以韦应物的诗为例子,大家看下: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
那么全诗都是在写景,我们要记住一点。诗中的景语,不单纯的作为景语出现。而是为某一个主题而服务的。韦应物的诗表达了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时间万事万物,在诗人的眼里是具有生命力的,通过诗人的笔来把这个生命力体现出来。这个就是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通过两种形式来体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过程和结果。当然结果这个词过时了,用当代流行语来说,就是过程和产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我们诗歌的体裁,说这个的原因呢,就是要告诉大家,要善于扑捉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然后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用诗词的形式体现出来。
我们来总结下,写景绝句的特点,一般来说前两句总写的话,后两句最好用一个特写镜头来展示景物的特点
2、写景+叙事
我们来看下几个例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还有种桃道士归何处,一首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这两首玄都观,都有一定的寄托。我们抛开寄托来看,这两首的意境仍然是完整的。第一首,上半部分在写景,下半部分在叙事。虽然是叙事,但是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通过这朴实的语言来含蓄的抒情。第二首也是如此,从诗家语来看,这个是诗家语的特点之一,含蓄。从写作来看,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叙事和写景,来含蓄表达。
我们再来看首例诗: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这个我们来看下,通过这个简单的叙事,含蓄的诉说,出“南山虎食牛”的社会现象。当然这个虎食牛,未必是真的有老虎来吃了牛。
我们总结下写景+叙事的布局方式,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委婉的抒情。
3、写景+抒情
这个是大家常用的方式。
孤红一剪笑东风, 枯树花开春正浓。
到此人生方得意,纵然飘落亦从容。一般来说这个写作方式,从转句开始转入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也是。
如果说写景加叙事是委婉的抒情,那么写景和抒情就是直接抒情
要求写景是为抒情做的铺垫,二者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要选取适合抒情的场景进行描写
情景要结合,不能情景
4、写景+议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绝句前两句在写景,后两句在议论。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体现。第一景物是议论的论证,议论则是论点。
第二议论是一种感叹
也是一种抒
绝句前两句在写景,后两句在议论。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体现。第一景物是议论的论证,议论则是论点。
第二议论是一种感叹它们的共同点是,这类诗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理趣。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宋包恢《答曾子华论诗》一文说:“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宋诗受理学影响,加上以文为诗的时代风气,重说理而忽视形象塑造,包氏此论正切中时弊,与严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之说大体相同。
这个大家了解下就可以。但要掌握如何体现诗的理趣
利用如何在描写一些现实中的常见的小事物去阐述一些道理。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也可以像这首诗一样,发挥想象力,
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以上就是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分别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四种章法结构
大家有疑问么可以提问下
时间关系,下一讲,我们讲绝句上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这四种方式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还在办公室,
提前下课,回家
布置作业
要求按照我们这次讲解的绝句的章法结构来写一首绝句。
要求 七绝 以七夕为题吧。限韵 四支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青三期绝句班第五讲讲义--绝句的章法结构(下)上周我们讲了绝句的章法结构,
我们讲了,如果绝句的前两句在写景,后两句分别是在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这四种章法结构
曾经有朋友问过我,说我们的讲义出自哪里?
其实我们以前讲绝句的章法结构,多是借鉴台湾林正三先生的诗学概要一书
去年我在徐州开办最后一期诗词写作班的时候,改变我们的讲义。借鉴清康熙年间金圣叹先生评唐代才子诗一书中分解律诗的方法,得来的我们诗班的讲义。
经过去年班里的实验,发现这种讲课的方法比较实用,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二期三期班的讲义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绝句的其他章法
我们知道诗的内容有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根据这个我们把绝句的一二句,叫做绝句的上半部分,三四句叫下半部分。
上部                           下部
写景                           写景
抒情                           抒情
叙事                           叙事
议论                           议论
全屏看,比较直观于是我们得出了,绝句的十六种章法结构
我们讲过了绝句的前两句在写景,后两句分别是在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这四种章法结构。今天我们接着介绍其他章法结构
5、抒情+写景
上节课我们讲了,绝句上部分写景,下部分抒情。颠倒过来也是可以的。区别是,上写景,下抒情,要从第三句开始转入到抒情。那么上部分抒情,下部分写景。要从第三句开始承接情感,把竟敢(情感)寄托于景物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用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抒发的情感我们来看下例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市诗坛名宿年近八旬的黄新铭老师,年轻的时候和王力老师书信往来时,曾有一片绝句。《离京南下途中口占》: “布衣蔬食走天涯,处处行吟处处家。 北国风沙南国雨,雪花写罢又桃花。
我记的我在呱呱班讲这个章法的时候,引用过金庸先生的作品,金大侠不精通诗词格律,但是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以陈家洛的口吻也用这种章法写过一种诗。携书弹剑走天涯,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这种章法,前人使用频率比较高。一二句抒情,三四句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抒发的情感。这样写的诗,韵味比较足。6、抒情+抒情
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这个全篇都在抒情。使用频率不高,大家了解下就可以。
7、抒情+叙事
明谢榛《怨歌行》:“长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别调为谁凄。君心无定如明月,才绕楼东复转西”。
先抒情后叙事,这个要求通过叙事要温婉含蓄的情感升华。不能简单的句是叙事。
8、抒情+议论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我们再来看首例子
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绝句的前两句在抒情,后两句在写景的时候要注意,景物是用来渲染抒发的情感的。后两句在叙事或者是议论,这个时候一般是在升华情感。
我们接着讲其他章法9、叙事+写景
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的上部分不管是在抒情还是在叙事,甚至是在议论,下部分在写景的时候,这种手法,很值得大家玩味。写景多是在承接上部分,用景物来把情感抒发到位,或者是把提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明白。这样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予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10、叙事+抒情
这种布局方法,多是以事引起的情感抒发。事和情不能分离。否则这诗写的不成功。
这个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样,前两句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只要后两句是抒情,那么这个写的景和叙事,一定不能和抒发的情感分离开来。因为写景或者叙事是在为抒情而铺垫我们来看下例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其实这种手法最出名还是李白的那首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看首例子
“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我们来说下,不管是因景生情,还是因事生情,这个抒情要注意多使用我们讲过的化虚为实。也就是我们说的诗词写作技法赋比兴之比这个方法此外,我们以后还要讲移情和移觉的方法。
11、叙事+叙事
绝句上部分在写景或者抒情再或者叙事,那么绝句的下部分也就是三四句在叙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个是在间接抒情。
这种方法比较出名的例诗是 偷得浮生半日闲一诗
登山一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我们再来看下明归有光的诗初发白河
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12、叙事+议论
这个是因某事产生了议论或者是感叹。
刘克庄 莺 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我们在上节课说过,一般来说这个绝句的三四句在议论,表达的是一种理趣或者是意趣。拿这首诗来说,说的是莺穿梭于树枝之间,就好像在织梭,然后接着表达阳春三月繁花似锦,这个要多少工夫才能织成。13、议论+写景
韦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个写景,就是在用景物的描写来渲染主题情感。
14、议论+抒情
七绝 偶 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残莫怨燕归迟。
这个议论就是先抒发一些感叹,然后再抒发情感。
白居易《后宫词》:“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前两句是议论,说明皇帝只是一人,怎能把他的宠爱施及宫廷中数千宫女呢?其后两句举出三千宫女虽然是红粉佳人,但一年到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而时时哭泣的事实,来证明他的论点,这就言之有据了。
这个就是议论+叙事。
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叙事来证明论点
这个是第十五种绝句的章法
我们来看下16、 议论+议论
《金缕衣》 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个不解释了,这个诗大家都熟悉
今天就只简单的介绍下绝句的章法结构。
下节课,我们来讲解下诗法。
然后再综合讲解下绝句16种章法。布置作业:七绝  中秋  限韵十三覃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青三期绝句班第六讲------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们学习传统诗歌的写作,首先要了解传统诗歌的写作技法,我们讲过了赋比兴;讲了写绝句的几点基本要求
然后我们又讲解了绝句的起承转合,讲了绝句的16种常见的章法结构
那么我们今天来讲下,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法古典诗歌的诗法千变万化,但是常用的诗法就只有四种
1、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适用与记事、写景、咏物)我们来看下几首例诗
七绝  小女
莫是精灵天外来,娇憨顽劣总难猜。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
泪飞一霎倾盆雨,忽又浮莲水上开
这个就是局部一个描写,用来彰显整体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个是刘禹锡的绝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一个局部特写,
这个也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个也是。
以点带面,以局部彰显整体。这种诗法运用的最为普遍,不仅仅适合在绝句中在律诗和词里也可以使用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也是运用的这种手法
试看 词中描写过去的场景中,只写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描写现在的场景中,只用了一句泪满春衫袖把情感抒发的很到位
其实写诗要做到,话说七分,切忌话说十分
要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在描写上要做到,以点带面。重点落笔在局部,因为诗歌受字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文章一样可以叙述完整我们在描写上尤其是写景上,要注意运用这样一个手法
叫 同时反衬现象
同时反衬现象,原是心理学中的名词,意思是说    在十分寂静的情况下忽然有一点声音反衬,在反衬之下,场景更显得幽静。    “同时反衬现象”还可以用在描写旷远荒凉的景色时,用动景反衬。例如,鲍照《芜城赋》里边写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王维《使至塞上》诗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清代刘熙载《艺概 诗概》中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说的就是这个同时反衬现象
其实这个现象还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
例如用乐景写哀愁,那么更容易感染人古典诗歌的诗法最常用的方法除了刚才我们讲的以小见大,还有化静为动
2、化静为动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一联其实描写的是一个静态的场景,但是却是用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心依流水不沾尘,写罢新诗佐酒醇。一枕松风鼾入梦,此生胜做武陵人。
    
这首绝句是我昔日写的一个小诗,一枕松风鼾入梦。这个描写的一个静态场景,说一个人在松树下睡着了。但是鼾入梦,却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场景
宋朝诗人曾公亮在《宿甘露寺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我们来欣赏下这首诗歌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在化静为动这个诗法中,我们还要讲解一个名词
叫移情
    “移情”是西方美学理论,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从而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后两句历来被认为是“移情”的代表句。
    这两句诗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把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寂静”的境界,所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古人使用移情的作品很多,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书 事
  王 维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是诗人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出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也使这首小诗变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其他还有  戴喻让有句云:“夜气压山低一尺。”周蓉衣有句云:“山影压船春梦重。”皆妙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袁枚《随园诗话》)3、化虚为实
这个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种诗法
没讲前,我们要简单的讲解下虚实的问题
    何谓虚实?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要表达的内容,其实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实景表现出来了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化虚为实第二种用法,就是我们讲过的写作技法赋比兴中的比,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宫 怨
李 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个也是
我们试讲解一个
李白把王伦对他的情谊,这个情谊是抽象的情感,但是用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出来,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化虚为实的第三种表现手法,就是运用移觉的手法
移觉又称通感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所写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琵琶行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以具体描摹抽象。视、听、触觉的“通感”运用。
第四种诗法 4、携禅入诗这个禅是说理,说写一些人生的感悟,写一些平实无华的人生道理。而不是写佛理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唐代不少山水诗都是禅诗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人与自然化而为一,亦儒亦佛亦道。《唐贤三昧集笺注》云:“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从表面看,所写的多是“空山”、“日色”、“翠竹”、“鸟啼”等,实际上所表现的是一个圆满自在、和谐空灵的“真如”境界。其中的禅意与山水之灵秀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平淡自然的艺术效果。
我们现代人写禅诗,首先要有禅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
用平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体现出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个就是禅我们文人笔下的禅
而不是佛教中的禅红袍包裹黑心肠,星火燃来势便狂。

可惜片时喧闹景,终归破碎作尘扬。
这个是现代人写的一首绝句,题目是炮竹,
这也属于禅诗的范畴
诗法最常用的四种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了下布置作业  七绝 不限制韵部和题目,写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物,来彰显一些朴实无华的道理。这期的作业练习写禅诗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一青三期绝句班讲义第七讲.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我们开始今天的讲课
今天我们的课很简单,主要是给大家讲下古典诗歌的修辞手法
另外通知下,下周我们班放假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意蕴含蓄、语言凝练,故诗人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创造意境,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此外还有比体、衬托,反衬和陪衬,反说,用典用事、
还有层第,复迭错综、精警和回荡等等
今天我们先讲一部分,这部分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 1、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
这个就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因为人的头发不可能有三千丈的
又如千里莺啼绿映红
莺啼千里,那得有什么样的耳力才能听到呀,这个也是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仅仅能扩大事物,也可以缩小
夸张还有时候会借助一些贴切的比喻
例如,元代有人写了这样一首作品
元代无名氏的《嘲贪汉》,讽刺一个吝啬鬼: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着用。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一粒米针穿着吃等,这些都是使用的夸张的手法
作者借助贴切的比喻进行夸张,把贪财汉的举止、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夸张的手法结合辛辣语言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下面我们要讲下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在诗词里的运用,
第一、诗人在描写时使用的夸张有两种
A、照形象描写,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
我们分别来讲解下
A,照形象描写,例如白发三千丈,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些都是照形象进行描写的
B、就是客观意想描写和主观意会相结合的夸张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四十围”粗的树直径相当于七尺,而树高却达到了“二千尺”,如此一来,这棵树岂不是太细长了吗?
这么细的树,怎么可能有两千尺这么高哈。其实,杜甫这里用的也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是用“四十围”、“二千尺”这两个泛指的数字来形容古柏的又粗又高
刚才我们讲的是夸张用在描写上,那么我们来看下夸张用在抒情上
第二、夸张用在抒情上
也有两种常见的手法
A、明写,例如 试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是说,宫漏接通了大海,永远也滴不完。 B、不明写,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夸张
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里的“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就是夸张,我们来看下第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设问
2、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就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其中问句是为了制造悬念,答句是为了别开生面,是美化、升华意境的需要如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一句发出疑问,使得读者浮想联翩,后句别出意境,让人眼前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主题也得到了深化。类似的还有王勃的《腾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
设问除了自问自答外,还有反问。反问: 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 看是没有回答,其实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对于表达强烈感情十分合适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类似的句子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宴殊的《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
设问,是古人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在写诗填词里,使用设问结尾,容易回味无穷;问句开头也是,很容易引人入胜。
杜甫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诗的开头李商隐诗”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这个就是设问使用在结尾,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留意下这种修辞手法。
3、 双关:就是近音字或同音字使某个词语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的修辞手法。借助这种手法可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能为诗词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还有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丝双关情思的思4、 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对于借代来说,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陈毅的《梅岭三章》“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代指部队。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借用“芳菲”来代替“花”。
还有一种是当时诗人为避讳一些事,例如唐代的人,写唐代的事,一般以汉代唐,
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实际指的是唐皇,也即当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不是白居易故意使用或者写错的,是当时没办法的事情5、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几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深化主题情感
在敦煌词里有一首菩萨蛮的内容和这个差不多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6、 反复:重章叠唱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格律诗中不多。7、比喻
诗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写景状物形象生动,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强化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从而渲染出特定的意境,深化诗歌的主题。第一种是以一样东西即一个词来作比。如秦观《千秋岁》“落红万点愁如海”,用海来比愁
第二种是用词组和句子来作比,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来比“几多愁”
第三种是贺铸《青玉案》用三样东西来比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就是用三个比喻来比一样事物,
第一种我们能直接看出来是比喻的,我们叫明喻,第二种有时候不能直接看出来,我们叫暗喻
第三种呢,叫博喻
“博喻”,它有以下三种发现手法(一)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使这样事物突显出来(二)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三)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多用在古代散文里,诗词里很少见
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采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那么第四中比喻的方式叫曲喻。
曲喻比一般的比喻要转一个弯,李商隐诗:“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把莺啼的啼转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泪,联到沾湿最高的花。通过曲喻来表现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写到莺身上,又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
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草是绿的,从草的绿联想到罗裙的绿,从绿罗裙联想到穿绿罗裙的人,于是看到绿草就联想到那人,因为爱那人也爱绿草,可以用来说明诗人的这种联想。
曲喻好比是在从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从而像听到流水的声音,这样的联想,就丰富了诗的意境。那么我们还要讲下喻之二柄。意思是说同样的比喻可以是贬低,也可以是褒奖。这个要根据内容来定。8、互文和互体。这个我们在讲解绝句的承句的时候讲过了,现在重新复习下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杜甫《狂夫》诗:“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写微风中的绿竹,一句写细雨中的红荷花,句里点明风和雨。说风的句里也含有雨意,在细雨中绿竹更显得洁净美好,所以说“娟娟净”。说雨的句里含有风意,所以闻到红荷花的冉冉香气
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互体是说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刚才的两句互文就叫互体9、列锦又叫集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个是比较著名的例子
这诗是谁的,大家知道不
这个是宋代邵康杰的蒙学诗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使诗词的凝炼美、含蓄美、简远美(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境美、空灵美、雄壮美得到更好的体现、彰显。例如,陆游的诗“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诗“鸡声矛店月,人迹板桥霜”
中间不用谓词,只是使用名词的罗列。还有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0、倒装倒装”又叫“颠倒”,即古人在写作时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的一种修辞手法。关于“倒装”在古诗中的形式古诗词中倒装的出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倒词、倒句、倒叙。
倒词主要指古诗词中的词语因作者表达需要出现颠倒的现象。这个多是由于格律的原因例如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重霄九,倒装九重霄还有就是为了营造出诗词的意境而刻意为之簌簌衣巾落枣花”,其正常语序应为“簌簌枣花落衣巾
倒句又称倒装句。倒句是指诗人因表达的需要而改变诗歌句子的关系,一般是倒置诗歌当中相临两句的顺序。
大家要记住,倒装句,一般是在临近的两句倒装。如李白词《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这里出现了因果倒装,作者为了与下句“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形成对仗和韵律上与后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形成顶真修辞的需要而改变语序。又如我的一首词中,相恋古苏州,缘识燕子楼。应该是想认识,再相恋。这里就使用的倒装句。倒叙与顺叙相对,就是将正常的叙述方式颠倒,把结果前置原因后置。倒叙,在长篇叙事诗里极为常见。例如,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就运用了倒叙,开头一句“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倒叙有时候还因为突出主题而使用的手法这个要根据诗词中表达的主题形象来使用今天的修辞手法介绍,就讲到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十种修辞手法,我们最常使用的是夸张,比喻,互文,设问等
重复排比,这些都使用的频率不高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绝句班第八讲2013-10-13讲义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

                                                                  讲师:柳三老师



     今天的课主要讲解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以往讲过起承转合,当时我给大家说过,关于这个我们要讲三次,今天我们来讲第二次。
我们绝句班第三讲的时候,简单的介绍了如何起句,如何承接,如何转折,如何来收尾的几种方式。那么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是什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先看几首例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
    那么我们都知道,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结合我们以往讲过的绝句的布局章法。这诗使用的是什么章法呢。写景+议论的章法。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时候呢,我们把绝句的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那么要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
    我们来看下这首凉州词,起句在写景,承句在补充写景,使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转句,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进行转入抒情。转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合要点睛。这个就是说,绝句的结尾很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新奇。我们经常举例的一首诗金昌绪的 打起黄莺儿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
    那么是不是绝句四句中都要体现出起承转合呢?未必。
    起承转合,也可以 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    我们来看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
【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
所以很多人喜欢写诗就用一个起承转合,看到绝句中第三句没有转折的,就喜欢说,没有转句就没有章法。这是不对的。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三种方式---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这个有人叫做并列方法
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又如老杜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第四种运用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
    这种方法上看不到转句和合句。 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其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第二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   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    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    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
    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法---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

我曾经也写过类似的绝句
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 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 春残莫怨燕归迟。
    前两句并列的形式出现,后两句转合,一般来说,前两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这样的手法。例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
    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其实在以往我们讲解章法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    以上五种方式,就是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   【群人大常务理事 :那我们写的时候遵循哪一种章法呢?感觉古人怎么写都有章法  】
    理事问的很好。我们炼笔的时候,要每种运用的方法都要练习等我们熟悉掌握这些运用的手法之后,写的时候,无需去考虑运用哪种手法,而是考虑如何能把主题情感刻画的更到位    【群人大常务理事 :每种运用的方法都要联系】
    是呀,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而不是去了解,如果只了解的话,永远学不会掌握哦,看人挑水不吃力,自己挑水压断肩哦。我们试想下,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的时候,是不是记叙文,议论文都要学。但是考试的时候未必都要考哦。是不是这样呢?
    【E01在线杀毒:  是】    练习的时候,肯定要每种方式都要掌握下,当我们掌握熟悉后,在以后的写作中才能熟练运用。写作是在不断的练习当中才能进步,而不是不断的听课中才能进步的哦。我们虽然讲了那么多的章法结构。但是我们写一首绝句的时候,不可能同时运用16种章法哦。这个也是学习写诗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学习阶段,要面面俱到,但是写作的过程中,却不可能把所有学过的东西全部运用上去。所以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化简为繁的过程。从不知道,到初步了解,然后再逐步锻炼。但是写作的过程却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那是因为写作的时候只需要考虑如何能把要表达的东西,更好的表达出来,而不去考虑运用哪种章法,哪种修辞手法了。    我们绝句班剩的课不多了,下面我们要进入练习阶段,从下节课我们就开始上点评课。
    布置作品,七绝 以重阳登高为题材,七阳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第八讲作业 柳三老师主评再没点评大家作业的时候,我们先简单的谈下诗歌,就当是餐前甜点吧。
有人说了,唐诗精华所在就在于绝句。意思是说当代诗歌里绝句最具有代表性的体裁。那么唐代诗歌到底好在哪里呢?有人这样说过:唐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
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诗贵在含蓄。诗人把要表达的主管情绪,通过客观存在的事物表达出来,从而使主管的情绪和客观描写的事物产生了完美的交融。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我们常听过这样一个词汇---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意象说话,把要表达出来的情思,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出来。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情于景并且古人经常喜欢把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而是转了一个弯说出来。
江西诗派有个人叫韩子仓。曾有人问他写诗的技巧。
这个韩子仓哈,举了诗例,说你要看懂这首诗,你就明白写诗的技巧了。还说前人写诗多用此法。那么他举了的诗例是哪首呢?金昌绪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诗大体意思是说:为什么要打?因为它在啼。为什么不让它啼?因为它惊醒了我的梦。惊醒梦有什么要紧的?因为它中断了我的美梦!原来是梦境中有可能到辽西会见征战的丈夫,连梦也不让我做完,你说不该打吗?古人写诗喜欢从一件题外事物开始,这件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
或者呢,喜欢把心里要说的话,用其他事物来隐含的说出来。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诗贵含蓄      其实诗词写作都是如此,都主张含蓄,忌讳直白。唐代才子中有个叫朱庆馀的,我记的全唐诗里收录他的作品有两首
第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还有一首: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个呢,就是非常含蓄的写出来宫女的形象。
古代宫女的言语是受限制的,不像我们现在言论自由哈。所以即使再鹦鹉面前也不能轻易说宫里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鹦鹉会学舌哦。
我们再来看一首作品
崔国辅《怨词》“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崔国辅《怨词》写宫女对秦王的忠贞,不从正面写,却从一件好像没有关系的罗衣讲起,说这件罗衣是秦王生前替她作的,因为在春风中舞得多了,在秋天里不能著了。说明在秦王生前,这个宫女好像生活在春风里那样,到秦王死后,她过的是萧瑟凄凉的生活。不再著秦王给她制的罗衣,也表示她对秦王的怀念,从而表达出她对秦王的忠贞来。
我们回过来再说韩子仓,他说只要读懂了金昌绪的哪首诗,那么就知道写诗的法度了。
其实说阐述了一个道理----古典诗歌写作主张含蓄,忌讳直白。以前教过一个朋友写诗,就举过以上的例子。我哪朋友当时也写了一首诗。我们来看下她的作品
七绝 初春随感
楼头酣梦未知辰,几日桃红记不真。  
惊起只将高柳怨,恼它枝上燕声频。
我们来看下转结句,转句说怨高柳,那么为什么会对高柳产生埋怨呢,结句正好体现出来
餐前甜点,我先品尝到这里。我们今天主要的目的是来点评下,我们以往的作业
第八讲作业 七绝  以重阳登高为题材,七阳韵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作品
梦笔生花 重阳
限韵七阳   
院里菊花半露黄,金秋时令话重阳。
登高远望秋风劲,异地思亲泪成行。
菊字是入声字,是仄声。所以第一句孤平。、
我们讲过绝句呢,要写好,首先要做到三点。明确要表达的情感主题,采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然后就是写好结句。
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重阳思念亲人的情感,主题情感明确了,那么就要看下采用什么样的章法和如何写好结句。
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结句的作用是什么。结句好比是电影里的高潮部分。诗中最感人的部分。
这诗结局太平常。前面的描写并没有为泪成行进行有效的铺垫。我们要学会用意象来说话,那么该如何利用景物去表达情思呢
其实这诗简单的调整语句顺序会更好些。我们来试着调整下异地思亲泪成行,又逢佳节近重阳。
登高远望(秋风劲)?,故宅菊花几许黄?
这个就是正常构思绝句的手法,把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当然这诗还需要在改,刚只是简单的调整下语序。
在重阳时节快来临之际,登高远望故乡,不晓得家里的菊花是否已经盛开?大体是表达这个意思。思路提供好了,关键的修改还是要这诗的原来作者去修改了哦。平白的描写,不能放在最后两句,要放在前面两句,景物的描写不能是简单的描写,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这个就是简单的谋篇构思
咱可不敢和老兄并肩哦,重阳
文 雪峰
晚照红霞映暖床,梨黄满院溢芬芳。
重阳又聚登高处,共叙当年意徜徉 。
雪峰的这首,格律上没问题。但是有些景物出现并没有多大用处。例如暖床,这个有凑平仄的嫌疑。其实这诗在推敲下不错的。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在一起叙说着过去的种种美好时光。
诗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这个,建议再琢磨下。给个建议。修改下最后一句,使其放在首句,或许更好些。首句点名了,重阳聚在一起,然后用梨黄满院溢芬芳。作为趁景。要重新考虑下转结句了哦。重阳
文 馨香
(一)
九九登高望远方,金兰难聚水流长。
人生知己抒情趣,翰墨飘香竞芬芳!
(二)
九九登高望远方,人生难聚水流长。
欣逢知己抒情趣,翠柏青青赋华章
我们来看下这首金兰难聚水流长。人生难聚水流长。这两句,有些问题哦,不管是人生难聚还是金兰难聚和水流长在一起要表达的意思过于浅显了哦。这两首诗都比较直接,并且语句都松散了下。不信,我们可以去掉每句前两字,看下登高望远方,难聚水流长。
知己抒情趣,青青赋华章!
遣词成句过于松散。并且华字是平声。这个也出律了哦。芬字也出律了哦。这个建议重新写过。不要笑,每个白天鹅的童年都是丑小鸭。重阳
文 无名指
雨打重阳秋落黄,小河流水葬花忙。
遥望天涯君不见,长夜难眠暗神伤。
转句 平仄错了        转句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前面的描写和后面的思君不见黯然神伤,没有多大的关联哦。前两句的铺垫其实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做的铺垫。
重阳文   梦蝶兰露霏霏菊蕊黄,丹霞十里桂飘香。
登高不负秋风意,照水斜阳似故乡。
梦蝶的这绝句前两句写的很精彩,但是结句没结好。从前面两句的描写看这首诗的情绪,应该是喜悦的情绪。描写秋之喜悦才是,建议 修改下结句。重阳文 黄金九九登高望菊黄,满山挚友觅花香。
幽云伸手搀翁上,一路欢声笑语长。
黄金的这首,整体表达不错。但是有三个问题       第一第三句不押韵句的最后一字,上字撞韵了,影响了整体的节奏。第二遣词成句上,松散了些。第三呢,转句很形象,但是结太空泛了。
柳含烟
重阳思乡
芦花飞雪叶经霜,云淡风轻秋菊香。
又是重阳思念日,登高遥想望家乡。
前两句,铺垫的不错。但是转结两句,描写的太差了。这首要修改的是转结句。面写了秋天的景象,如果能由景到情进行一个过度?要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前面的景物描写又能更好的衬托出思乡的情感。
写景,不是单独的写景。要把主题情感藏里面,我们刚也说了,一切景语皆是情语。
-桃李--无言
      重阳
易渡韶光又重阳,登高望远任徜徉。红黄叠翠山千色,美景良辰漫举觞。
易渡韶光?这个生造了些哦,全诗没有突出的主题形象。我们说了诗人写诗要使用诗人的语言。那么诗人的语言有三个特点
第一可以省略不多说的就不说,在叙述上可以适当的跳跃,第二诗贵含蓄,第三诗句中要有突出的形象重阳
文 雁过无痕云锁秋山万里香,雁鸣幽谷自成行。
一年一度登高日,枫叶又红望故乡。
无痕的这首,包括我们前面几个诗友的作品,都是使用逻辑思维的语言,也就是过于直白,行似老干的写法。不值得提倡这种写作方法。我们看下无痕的这首,起句承句,都可以、但是在转合句上,没写好。并且过于落实了哦。所以要仔细考虑下,如何在转结上抒情。本来 作业
重阳节在泰山南天门遇雨
雾漫天门山色茫,彩衣隐显顺风扬。
雨中好似游仙界,胜过凡间戏一场。
我们看下这首。先不说这首写的好坏。单独看着首的构思是正确的。前两句描写,后两句抒发主题  构思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抒发的是否正确,有待考证。雨中好似游仙界,这个比喻不恰当哈。前面的描写,没有体现出仙界的景象哦。胜过凡间戏一场。结句要表达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重阳
文   无波
一片云烟峡谷茫,重重野菊绕山梁。儿时种下株株橘,梦里依然醉及肠。
前两句的描写缺少画面的美感,感觉在描写上需要下功夫。转结的关联上也弱了。例如醉及肠和儿时种下的这些橘树,有关联么,并且和前面两句的描写有联系么?G组听雨作业
七绝《重阳登高》七阳韵
儿时不解过重阳,岁岁嘻哈误孝娘。
花鬓方知双老累,也扶父母赏秋光。
听雨的这首,表达上抒情上都可取,都不错哈。但是有些词汇使用的有问题。嘻哈、孝娘。这些词汇太生硬了。
重阳文C21游走画卷其一彩蝶翩翩轻诉苍,碑前谁伴我如翔。
何时独醉愁云眼,只是如今梦远扬 。其二江南不见重逢日,九月如今梦远扬。
多少金秋和醉柳,复年待看奉酒光 。
其三书写登高瀚墨扬,轻风伴我过重阳。
炊烟多少酒诗洒,告别依然人海茫 。其四纪念亲人忆故乡,多年盼望泪彷徨 。
春秋历史相逢日,竟是依稀梦醒扬。其五九月炊烟满面苍,遥听世外若池塘。
秋风多少胡轩墨,划过幽幽是艳阳。其六重提旧梦泪飞扬,九月人间伴酒香。
多少回眸环水据,登高亲念弄飘狂。
这哥们一定是专业做批发的哈彩蝶翩翩轻诉苍,碑前谁伴我如翔。
何时独醉愁云眼,只是如今梦远扬 。
我如翔?生硬了。整体要表达的情思没有表达清晰明了。其二
江南不见重逢日,九月如今梦远扬。
多少金秋和醉柳,复年待看奉酒光 。转结句上有问题。奉酒光表达的意思不明了,醉柳也表达的不妥。其三
书写登高瀚墨扬,轻风伴我过重阳。
炊烟多少酒诗洒,告别依然人海茫 。六首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要表达情感,都不完整。重阳
文 初之。筱言
其一
金风过岭又重阳,摇曳几枝小菊香。
何处秋声惊我梦,几行胡雁几痕霜。第二句是孤平句。几字只有做名词的时候才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几字也重复的太多了。并且结句对抒情上不够直接。
其二
辽阔霜天雁几行,登高览胜赋华章。
才吟枫岭风光好,又插茱萸盈梦香。
这首不错。是点评到现在感觉比较成功的一首。
七绝 重阳登高
文 花姐
秋高气爽雁双行,曲径寻香少年狂。
坎坷难成多少梦,人生能渡几重阳?
双行?这个双字凑平仄了吧。少年狂,平仄不对哦,应该是年少狂吧。花姐这首转句和结句,隐约能看懂意思。但是表达不完整。试改下。秋高气爽雁双行,曲径寻香年少狂。
坎坷皆为昨日梦,今朝携手度重阳?秋高气爽雁双行,曲径寻香年少狂。
坎坷皆为昨日梦,今朝携手度重阳。这样才有少年狂的意境哦本来 作业
重阳登高
风吹残叶又秋凉,独上孤山路见霜。
遥忆别时寒树下,也曾夕照土飞扬。
这首构思不错。诗法可取。但是结句土飞扬大伤风景哈。选这个土飞扬来表达过去的景象,不好哦。换个会好些。梦醒无痕
重阳
暮染层林叶含霜,南迁离雁恐膏荒。
登高望断归乡路,重九菊黄瘦影长。
含字出律,膏荒,用的也不妥。最后一句孤平,菊字是仄声。重阳
文 红袖添香
绽芬吐翠菊傲霜,步步登高胜春光 。
何日共饮桂花酒,枫红秋茂话重阳 。
傲字出律,春字也出律,饮字出律,出律太多哦。重阳文  B03晓风重九东篱赏菊黄,金风拂袖雁南翔。
常于此节眸盈泪,游子丹心念故乡。 转结描写的太直白了。既然出现了雁南翔,为什么不想象下,大雁可以捎书到故乡呢?
东篱菊灿又重阳,倍念家乡九十娘。
天晓登山千里望,愿您老快乐安康!
这个都是平白语言,不是诗哦。东篱菊灿又重阳,步步登高望远方。
情醉夕阳无限好,魂牵梦绕是家乡。
这个转句太笼统了,结也太直接了。
光阴荏苒又重阳,萧瑟西风剪叶忙。
美景夕阳山顶赏,昙花一现惹人伤
这个也是如此。赏字也撞韵了西风送雁倍凄凉,远去乡音染旧裳。
我借茱萸筹故里,登高把酒醉重阳。
乡音如何能染旧时衣服呢?西风送雁描写的也不够贴切,一般是雁啸西风。
孑影重阳
入目萧条鬓结霜,风寒无计累重阳。
今时再把茱萸做,不语登高浮日长。
累重阳,不解?茱萸做也不通。结也不通
七绝.重阳忆
秋书雁影又重阳,孤酒南山忆未央。
欲寄心笺何处去,长天似水一茫茫。
这首乍看不错。但经不起推敲。建议修改下前两句。如何能配合转结句,使这诗更能完美的表达出来重阳忆人,并且表达出相思欲寄无从寄的情感。
《重阳登高》
1;
九九登高接碧穹。轻霜染叶满山红,
不知秋韵归何处,菊酒飘香醉意浓。
2;
满山枫叶染轻霜,昨日繁华何处藏。
闲步登高寻旧梦,菊花酒里醉重阳。
第一首没按照规定的韵部写,秋韵归何处,和结句醉意浓,中间缺少一定的关联。第二首呢,枫叶染霜,繁华何处藏,这个应该是说春景不知何处吧?结弱了。青峰隐隐接天苍,万里长河野菊香。
但使故园山水丽,何须观景去他乡。
但使一句表达的不妥,至于观景去他乡,要表达的意思也不够到位。
七绝 重阳 登高   
重九登高在异乡,眼观四野倍凄凉。谁人与我同斟酒,聊解愁肠一寸伤。这首也不错。所谓不错,是在这期作业里,写的不错的,这次点评就到这里。还有一首白纸作业题网校同学咏重阳登高
清芬菊桂斗重阳,漫步诗山句一囊。
黉序才人学王粲,登高能赋韵生香。白纸的这首也不错嘛。起句一个斗子很形象哦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绝句班第九讲 诗的含蓄九章及诗家语主讲        柳三老师
上周我们在点评作业的时候,简单的说了下诗贵含蓄。今天我们来讲下含蓄九章--主要是从诗的立意,诗的造景、诗的炼字上讲下如何做到含蓄。
我们先来回顾下,上周我们简单的讲的诗贵含蓄。
说宋代有个诗派,叫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中有个叫韩子苍的诗人。有人曾问过他写诗的技法。韩子苍举一前人作品。唐人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绝句。他说你知道读懂了这首诗,就明白了写诗的技法了。
  
意思是古人写诗喜欢从一件题外事物开始,这件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
或者呢,喜欢把心里要说的话,用其他事物来隐含的说出来。这种手法古人用的最多。
     这里要给大家说下,黄莺儿的儿字,这个字在平水韵里是平声。那么是不是说明金昌绪的这首诗第一句孤平了呢?
三平了呢?
金昌绪是唐代人,儿字在唐韵里是平仄两用的字。
刚才韩子苍举金昌绪的诗为例,就是要说明写诗贵在含蓄上。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讲下写诗分别在立意上,写景上以及炼字上如何做到含蓄的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
            
    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古人要表现节操,一般喜欢用松竹梅菊荷等具体事物来代替。为什么呢,如果直接说出人的某些节操,而不使用借物言志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诗太直接,很容易写成老干体。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以反面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含蓄是古人使用的最多的手法。司马相如最出名的长门赋中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法,不写陈皇后的冷宫凄惨生活,反而写其他地方的欢歌笑语,从而反衬出陈阿娇在长门宫内的凄苦。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反衬手法不仅仅适用在绝句中,其他文学体裁也照样适用。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
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唐代有个诗人叫朱庆馀的。曾写了一首“画眉深浅入时无”名扬天下。全唐诗收录他的作品两首,还有一首是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宫》表达 的效果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首例诗
王维的《秋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我们再来看首熟悉的作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8226;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
用景句是作为诗词的结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结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结的有味。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我们在讲修辞手法的时候讲过设问,用问句做结,更容易做到结的深远。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这个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
以上就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含蓄九章。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诗家语。
我们常听说,写诗呢要用写诗的语言。这样写出来的诗才有味道。那么什么是写诗的语言呢
古典诗词是音、形、义相结合的语言艺术,有着严格的格律,不但要辞藻丰美、富于变化,而且由于字数的限制,更应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所以在字句的锤炼、推敲上,在表达的比兴象征、化典渲染上都应力求精妙。
“诗是语言的艺术”,写诗要有写诗的语言,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写诗的语言,这样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用心。也能更好的理解诗词那么我们来看下诗家语的几个特点:(一)形象性。写诗词要用韵文,属于艺术语言;其思维多用形象思维,寄情于景物,状物抒怀。用形象表现概念,是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所谓形象语言,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牵动读者从对形象的体味和感受中,领悟诗的思想并接受美的熏陶。如李商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说明爱的真与深。
这个形象性就是说我们写的诗中要有突出的形象。而诗中这突出的形象就是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
(二)精练性。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十个字,就把诸葛亮的卓绝功绩及其卓越军事才能概括出来了。
诗呢和文章不一样,受字数的限制,所以在叙述上,无关的话,不要描写。并且叙述上还可以有一定的跳跃。(三)跳跃性。诗为了精练,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叙述可以有跳动。
如崔护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了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但两件事之间似缺少交代,结构上呈现大幅度的跳跃。然而绝句只能写四句,其中的连接部分要靠读者去联想补充。(四)含蓄性。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有人说诗词与其它形式的文体在语言上最大的区别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理解这一点是解读诗意、领悟诗情的又一个层次。(五)反常性。诗词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诗家语最明显的特征是不肯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理。
如“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和“晓来谁染霜林醉,说是离人泪”这样的句子。但却因此而为之叫好,乃无理而妙、藏有别趣。(六)生动性。“诗家语”要让形象给人以动感,巧妙地运用动词,能使全诗生辉,产生魅力。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堪称巧妙运用动词的典范。 (七)流畅性。诗词语言要自然流畅。如李煜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语言自然流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八)色彩性。诗是抒发感情的文字,诗的语言也带有感情色彩,而色彩本身也能有力地表达感情。如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来使人胸襟豁达,清心明目,这与它巧妙地显现黄、翠、白、青四色是分不开的。
(九)音乐性。诗词要寻求节奏的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可见音乐在诗词创作中其地位之重要。 总之,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含蓄是对“诗家语”的基本要求。
人常在批评诗时说某诗直白了,嫌其不含蓄,无味可品,实际上是说诗的意境太肤浅。好诗是耐品的。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应该说是很直白了,但非常耐人寻味。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要有奇特的想象。要选择鲜活的意象。诗是含蓄的,也是空灵的,诗性决定了它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所在。
最后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一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课。“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得于先天者,才性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此得于后天者,学力也。非才无以广学,非学无以运才。
简单的解释,就是说。写诗功夫要在诗外。我们了解并掌握诗的写作技法,但是不能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写出一些可以引起多数人共鸣的作品,那是错误的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绝句班第十讲 诗歌里的情景虚实(上) 主讲    院长          柳三    最近快年底了, 事情比较多。昨天停下二期的课,补了呱呱班的课,今天我们来补上三期的课程。
我们写诗,首先要知道诗贵真实。
宋代李清照曾写过一首醉花阴。重阳。寄给远方的丈夫赵明诚。
赵明诚看到后,赞赏不己。但又不服气。于是闭门谢客三天写了十五首词,连同李清照的词一起,让朋友来品评
结果朋友说了,还是李清照的词技高一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诗贵真实写诗要符合一些自然规律,要符合逻辑符合一些客观规律。历史上写诗最多的就是乾隆大帝,但是乾隆的诗作水平如何?
后人曾说乾隆的词过于生造,惯用冷僻的典故,所以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说他到处作践山水, 他的作品是古人中最多的,但是其作品却是好的不多,用词过于生造,毫无真实可言。诗贵真实主要说三点:第一要符合逻辑,遵循一些客观规律第二要有真情实感第三就是,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是具有延续性的,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形容春光怏然,我们绝对不能使用松柏森森   。例如,古人多以折柳喻离别,这个是具有特殊意象的,绝不能用折柳来写人的欢聚。
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诗贵真实。下面我们来看下诗之体察   曾有人问过我,说“柳三你的诗词都有真情实感的么,你表达的情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这个问题是说,我们所写的所有作品都必须有亲身体会么?情感真实的作品是否都必须有亲身体会,否则就不叫情感真实么?
           
我当时并没有回答她这个问题,只是反问了下
我反问她“琼瑶女士”的言情小说,影响了一代人,那么她说描写的感情故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
同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那么金大侠绝对不可能有亲身经历的?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作家呢 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人不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顺便说一句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好的作品并不是非的用华丽的辞藻。这个需要大家注意,因为网络上甚至古人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就是用词用句过于精巧。过于精巧的诗,不值得提倡。
我们写诗一定要首先做到自然 ,然后通过锻炼做到天然工巧而不见斧凿的痕迹。记的03年的时候,那时候在聊天室,一个朋友问我,说“写诗词先要注意什么”
我说你先要把诗词写的自然点,易懂点。别老是花前月下,所有的情感都是这样的,也别老是使用冷僻的典故。
所以这里也要求大家,做到三点。自然,易懂,流畅。        我们简单的说了下诗的体察,那么我们再来说下诗的立意
诗的立意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以前写文章时候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主题。
你的立意不成功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修辞手法,再华丽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诗。要有正确的立意,才成。例如,在抗战时期,如果有个人写了一首好诗,但是立意是反对抗日。那么这样的作品再好也没用
写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          红楼梦里,薛宝钗的一番言论也是这个意思,她先主张诗的立意,如果立意不好的话,诗再好也只能算二品。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同一题材的,那么流传下来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文字华美立意低俗的作品。
         这里我们要牢记五点A、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所以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不要认为古诗已经被前人写完了。
  
B、   写诗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在华美,句子在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 。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他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关于成篇的问题,我们来打个比方。
比如我们画一棵树,无论你画的是枝繁叶茂,还是了了几笔只画出了树的轮廓,必须让人知道你画的是一棵树。这个就是成篇。
一首诗的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C、   今月亦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
这里需要讲三点。
第一点,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是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第二点,       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
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第三、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也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
例如,古人宦游在外,逢中秋都会思念家里的亲人,
那么我们现代人出差在外,在外过中秋难道就不可以想念年里的亲人了么?
所以有些情感是雷同的
雷同的情感,表达的角度不同。
这样才可以。
古人可以悲秋伤春,
难道现代人就不可以悲秋伤春了么?D、  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
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
不能完全抛开古人,任意发挥的
源流,是说有源才有流
这个说明了哈,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E、   诗贵浑涵。
这个不多讲,只用一段文字来说明。但是要大家自行领悟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
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
这个就是唐诗的特点:
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我们说了,写诗要用诗的语言,诗的语言有几个特点,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诗家语的几个特点。那么如何来做到这些呢,一般来说主要通过情景虚实来做到的。
也就是说,我们这两节课,就主要讲下情景虚实今天我们来讲下虚实的问题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写诗中的过去的景象就是虚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从第二句到第六句都是虚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下面来看一组绝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实写。
通过虚写塑造了一个形象,荆轲临行前,然后和实写作一个对比
这说明,虚实之间的关系一: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发挥的想象,是虚写
这个是虚实关系之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我们来总结下诗词中虚和实之间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补充)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清平调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个也是通过虚实结合烘托主题情感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诗中,那些句子是实,哪些句子是虚?
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后两句也是虚写,
因为逝去的景象是虚,那么未来的也是虚。这个要记住。
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实写是实在的描写,虚写是发挥的想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些都是假设,都是想象出来的。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个也是虚,这个杏花村未必可以看的见
即使看的见也未必可以看见酒家
虚实结合是写作的技法之一。
我们以往还讲过的四种诗法,大家还记的么
我们讲的四种诗法里,有一种诗法叫做化静为动。这个也是虚实结合的例子。
山居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诗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看不到的景象,例如一院香能看到么,明明是一个静态画面,却用一个动态的画面来表达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样描写,可以让人感觉到院里里弥漫了花香。
我常称这样的写法为灵动因为这样的写法,写出来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写出来的静态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
林和靖的山园小梅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也是使用的这样的手法,化静为动。茅檐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两句也是把一个静态的画面,写成动态的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静为动
所以我们学习现在的,也要经常回顾下以往讲过的心依流水不沾尘,写罢新诗佐酒醇。
一枕松风鼾入梦,此生胜做武陵人。一枕松风鼾入梦,这句也是用的化静为动的手法。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下节课要接着讲虚实在诗里的运用。
布置个作业:我们还是练习七绝。
七绝 ,七阳韵。题目不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绝句班第十一讲 诗歌里的情景虚实(下)主讲:院长            柳三                    我们上堂课讲了诗中的情景虚实中的虚实。
      我们说了,我们写诗要用诗的语言,那么我们知道诗家语的特征,那么如何体现出诗家语呢?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从情景虚实里体现的。我们上节课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诗词里的实,什么是虚?虚实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一首诗来复习下上节课的讲义。
      我讲虚实的时候,喜欢用李商隐无题诗来做例子: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诗是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那么我们来分析下,哪些句子是实,哪些句子是虚。大家都可以来分析。大家都不说话哈,那我来说。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是实写“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这两句前一句是虚写,后一句是实写。需要解释一下,墨未浓是啥意思。古人书写文字都用毛笔,先将墨倒入砚台中,以松香磨匀。墨未浓是因为作者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未磨浓。
              第三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其实就是虚实结合的体现。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这么一个写作经验“好的诗词贵在虚实结合”
那么我们下面要介绍两点虚实在写作上的运用
      (一)化虚为实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其实就是诗词写作技法中的比的方法。也叫以实写虚。
     要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这个就叫做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
      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刘禹锡有首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
                     我们下面来讲下,化实为虚。
我们刚说了,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表达出来,这个叫化虚为实。那么化实为虚是什么呢?
      化实为虚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把情思藏在景物的描写里。看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这个意思。
      例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化实为虚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 利用谓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写诗填词要炼字,这个大家都常听说到。那么炼字炼哪些字?一般是炼动词和形容词。例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连接名词之间的动词或者形容词,通过炼这样的词,来体现诗的内涵。
      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坷,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种化实为虚的方式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
       这样的例子不多。在有的话,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化实为虚的方式就是结合景物,运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和梦之间用轻似,思雨和愁之间用细如。一个轻一个细,体现出了全词的内涵.
      我们说了,体现出诗家语主要是从情景虚实,我们讲完了虚实,下面来看下诗中的情景问题。
古人说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诗中情景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有三种方式。
       一是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抒情。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句写景下句抒情.
       二是上文抒情,下文用景语铺垫.这个在诗词中最常见到。我们讲的绝句的章法中。前两句在叙事或者抒情的时候,后两句在写景。就是这个方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就是情景相生。这个通俗的说就是情景互藏。刚才我们讲的化实为虚就是典型的情景相生.
提到情景问题,很多人会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说的什么呢?
       有我之境呢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加到描写的景物里面。作者高兴时候,描写的所有景物都是高兴的。如果相同的景物,作者悲哀的时候,那么描写出来的景物也就是悲哀了的。比如“霜叶红与二月花”这一句,霜叶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只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描写的景物中去了。
       同样的景物,可以写悲也可以写喜,那么景物表达的情绪,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情绪上。
       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触景生情。看到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这个就是无我之境。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自暇”,诗人眼观寒波淡淡,白鸟悠悠,不禁由此悠闲物态联想到正在归途之人的急迫心情,闲暇与焦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为之心动。这个就是触景生情。
      还有一个名词,大家都比较常见。缘情写景。这个就是有我之境。
因为缘情写景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 这个使用的比较多,具体有三种常见的方式:
       一种是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写。比如秦观的词,诗人要表达愁苦的心情,就选择使人感到愁苦的景物来写,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二种是对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把它改造一下。比如把枫叶说成“点滴是离人泪”。经过这样改造,就把它改得适于抒情了。
      三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就更强烈了。
这三种方式,我们先了解下。以后遇到这样的例子的时候,我们在具体的讲解下。情景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会在以后开专门的课来详细的讲解。今天只是简单的了解下。
       其实情景虚实是相辅相成的
一首诗中有虚实,也有情景。这个很正常。
       写诗填词永远离不开情景虚实。所以要求我们在构思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利用情景虚实,来提升诗的境界。我们下节课讲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下篇)然后总体的回顾下我们绝句班的讲义。
留个作业:练笔 五绝。不限制韵和题目。但是要在诗词中体现出虚实。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期绝句班第十二讲: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下篇关于绝句的谋篇
主讲院长:柳三老师我们就起承转合还有绝句的章法结构方面当时说了,要讲三课。我们已经讲了两课了,今天讲第三课。
今天的课题是“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具体运用下篇关于绝句的谋篇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元&#8226;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平直是说起句可以简单些,写的平实点。春容是说,承句要弥补起句的不足。把事件的过程描写充实
转要变化是说,转句是诗的关键,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铺垫,那么转句是从铺垫进入到主题情感抒发的关键
合要渊水,这是说结句要深远。也就是说结句要有韵味。不能结的太直接。这个呢是我们以往讲过的内容,当时我们介绍了如何起句,如何转合,如何结尾。并且专门介绍了绝句的承句该如何写。我们简单的回顾下
起句分为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转法有四种方式:
A、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B、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C、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D、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关于结句,我们讲了三种方式,其实是五种用景语结句,例如 乌衣巷的结句飞如寻常百姓家又如 江城五月落梅花又如 满阶梧叶月明中
用景语结尾最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用情语结尾比较出名的一首,又得浮生半日闲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是第二种方式。用情语结句。用情语结句,要注意结句不能写的晦涩,这样大家看不懂不成,要做到言浅情深 3、第三种收尾方法 是 根据题目收尾根据题目收尾一般也有三个方式A、就题目收尾根据我们诗的题目来收尾,一般是指命题诗的扣题B、从题收尾  也就说根据题目我们写出的某些情感或思想来收尾。
C、就题目用虚笔来收尾,比如老杜的画鹰结尾是“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意思是说鹰从画上下来去搏击凡鸟,来衬托画鹰的人的高超画艺
其实虚笔收尾主要体现的是作者的想象力。那么绝句的承句我们是专门讲的:我们现在来回顾下,绝句的承句该如何写?A、承句和起句并列。
例如,杜 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个时候,起句和承句属于并列出现,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起句和承句以互文的形式出现七绝 初春随感
塞北风寒雪未匀,江南水暖嫩芽新。
蓝桥折柳声声问,可忆深闺月下人?
起承句互文,点题初春我们来看下承句和起句以并列形式出现,一种方式是使用互文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 起承句都在描写同一类事物
例如都在写景,或者都在感叹
B\承句的第二种写法 是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我们刚才说了,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弥补起句的不足,也有两种方式
第一直接进行补充,要求承接要紧密
例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个时候承句就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也就是弥补了起句的不足,因为诗句受字数限制,不可能一句中表达很多的意思第二种方式呢是间接的进行补充,要求承句承接起句的时候舒缓。一般情况下,承句这个时候是在造境,为营造氛围而进行铺垫。
例如
且将情思寄瑶琴,花吐清香月拂襟。
一点诗心悄相问,当垆可愿效文君?
花吐清香月拂襟。
这句就是在造境
这两大类承句的写法是绝句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我们在起承转合结合我们讲过的十六种绝句章法结构,讲了第二课。绝句四句中体现出“起承转合”的五种方式
我们又进一步结合我们讲过的绝句十六种章法结构。我们进行深一步的讲解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个就是典型的将起承转合全部运用到了诗里。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入抒情,第四句合句点睛。
    那么我们都知道,承句是弥补起句的不足,因为起句只是描写了一个大概,然后承句进一步描写进行补充。转句、合句呢使用了一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彰显情趣。结合我们以往讲过的绝句的布局章法。这诗使用的是什么章法呢。写景+议论的章法。我们再来看一首例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时候呢,我们把绝句的首句为起句,次句为承句,三句为转,四句为结。那么要求起,可平一点;承,要紧一点;转,要奇一点;合,要新一点。我们来看下这首凉州词,起句在写景,承句在补充写景,使起承两句描写出一个完整的景色。转句,根据前面景物的描写进行转入抒情。转不可以脱节,意思是说转句不能和起承句脱节。起承句是转合的铺垫。合要点睛。这个就是说,绝句的结尾很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诗不怕起的不好,就怕尾结不好。结的要新奇。我们经常举例的一首诗金昌绪的 打起黄莺儿也是使用的起承转合的方法。那么是不是绝句四句中都要体现出起承转合呢?未必。
    起承转合,也可以 体现出起承合,也就是说绝句可以不用转的。    我们来看下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二种方式==起承承合【贫者】:
不羡邻墙屋宇轩,庭前自爱小桃园。
枝头一日看三遍,唯恐春风不过门。
    在绝句中承句接起句,转句补充承句的不足,不转,这个也是一种长见的方法 。绝句的第三句不转的,可以补充承句的不足。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第三种方式---只有起句,不见承转合句。这个有人叫做并列方法。
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而使用这个方法最好是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例如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又如老杜的: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第四种运用方式---前两句起承,后两句并列。
    这种方法上看不到转句和合句。 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其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第二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第五种运用方法---前两句并列,起承关系不明显,后两句转合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   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    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    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前两句并列的形式出现,后两句转合,一般来说,前两句使用互文的方式,也是这样的手法。例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蓬君。”
    也是前两句先并列,后两句转合。其实在以往我们讲解章法的时候,也举过这样的例子我们用了半小时的时间,对起承转合前两课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那么下面进入今天的主题,起承转合下篇其实就是绝句谋篇的问题,我们说的谋篇其实就是我们写前的构思。古人写诗一般是两种情况比较多见,第一是一挥而就。第二呢就是先有句,后有诗。说灵感一来,偶然间想到一个好的句子,然后再把这个句子融入诗中。古代诗人故事中的李贺的诗袋,梅尧臣的诗囊,这些故事就说明的古人写诗的这种情况
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会存在一个现象,说古人写诗灵感一动,就会有一首好诗出现。说古人写诗的经验只有四个字“妙手偶得”这四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了。那么进入我们第一个话题,诗的谋篇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点评课上曾经简单的讲过------------谋篇说白了就是把我们构思的好句子,使用在合适的位置上。我们想下,当时点评三期班作业的时候,我记的是梦笔的作品
梦笔生花 重阳
限韵七阳   
院里菊花半露黄,金秋时令话重阳。
登高远望秋风劲,异地思亲泪成行。
我们不看这首诗的格律,因为这诗第一句孤平了,我们抛开格律来看,我们讲过绝句呢,要写好,首先要做到三点。明确要表达的情感主题,采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然后就是写好结句。   那么这首诗表达的是重阳思念亲人的情感,主题情感明确了,那么就要看下采用什么样的章法和如何写好结句。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结句的作用是什么。结句好比是电影里的高潮部分。诗中最感人的部分。这诗结局太平常。前面的描写并没有为泪成行进行有效的铺垫。我们要学会用意象来说话,那么该如何利用景物去表达情思呢,其实这诗简单的调整语句顺序会更好些。我们来试着调整下。异地思亲泪成行,又逢佳节近重阳。
登高远望(秋风劲)?故宅菊花几许黄?
这个就是正常构思绝句的手法,把景物描写寄托情感。当然这诗还需要在改,刚只是简单的调整下语序。   在重阳时节快来临之际,登高远望故乡,不晓得家里的菊花是否已经盛开?大体是表达这个意思。思路提供好了,关键的修改还是要这诗的原来作者去修改了哦
平白的描写,不能放在最后两句,要放在前面两句,景物的描写不能是简单的描写,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这个就是简单的谋篇构思。那么刚才我们说了,谋篇就是把好的句子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绝句中合适的位置是哪里,就是三四句。这个大家要记住。我们下面举一些实际的例子,也是我个人的一些诗路历程作为例子给大家分享下实例一、故乡月胜异乡圆。
那年我在徐州开的现实诗教班,在给大家点评作业的时候。遇到了学员,写了一个小诗。意思是问远游的朋友什么时候回来。当时我说了,用这首诗作为范例,给大家讲解下如何去构思。第一我们构思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诗词忌讳直白的表达。要把你想表达的情绪通过景物的描写或者转个弯表达出来。这个就是我们以往讲解过的要学会用意象说话。
所以我当时想了一句诗“故乡月胜异乡圆”这句是化自“宁爱本乡一捻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当时给大家示范了一首诗
心随明月照天山,君去南疆何日还?
莫恋异乡明月好,故乡月胜异乡圆。
起句可平,承句补充起句的不足。转句突起,引出结句抒情。这个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结合我们讲解过的绝句的十六种章法,这个就是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但是这个议论呢,不单单是简单的 议论,还隐含着抒情。所以我们说了,绝句后两句以议论或者叙事为主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表现。实例2:昔日娇憨今有无
   七绝 美人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这首是写给一个朋友过生日的贺诗。我当时是这样构思的,我先偶的一句“昔日娇憨今有无”,当时感觉这句诗内藏着人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是否还保留着过分的那份童真。加上大家都给我哪朋友写了很多贺词贺诗,我当时想了下,不如把这句融入一首绝句中,写其生日结束后的一个场景。前三句写,宴会已经结束,现在已经卧在床上,女主角已经微醉,这时候引出结句“昔日娇憨今有无”
这时候,我们分析下这首诗的章法结构是叙事加叙事的写法,起承转合在里面只体现出了起承承合。转句该转没转,补充承句的不足。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我们在讲的是起承转合在诗里的运用,在给大家讲解谋篇构思的例子,那么总是在讲完例子后,在总结下这诗的章法是什么什么。例如是叙事和议论结合,还是叙事和叙事结合。那么我们写诗的时候,考虑章法结构多点呢,还是考虑起承转合多些。也就是说我们讲了那么多种章法结构,讲解六种起句,四种转句的方式,讲解了三四种承句的方式,同时还讲解了五种结尾的方式。那么在具体写作的时候,该如何去谋篇呢?我们绝句班的讲义加上今天总共12讲,每讲的讲义约一千字,那么我们写一首绝句不过是20字或者28字,写不到三十字的一首诗,要考虑一万多字的讲义么?这个就是学习和应用的问题了。学习古典诗歌写作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呢,是由简到繁的过程。我由不知道开始学习,学习的时候呢要面面俱到。我们首先学习了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我们讲了赋比兴,然后学习了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接着呢,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绝句的布局章法、起承转合还有修辞手法再接着呢我们讲解了含蓄的表现手法,讲解了如何从情景虚实上体现出诗家语的方法,这个就是如何提升诗的内涵。我们刚才说了,学习呢是一个过程,要面面俱到。写作呢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繁到简的过程。那么写诗呢,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把主题情感用意象来表达出来。知道诗的内容,不过是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知道写作时如何运用起承转合在诗里。这就可以了。
再简单就是写诗呢,只要考虑好,我们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该如何表达就可以了。实例3:   七绝  偶感
        荣枯聚散有谁知?
富贵繁华能几时?
花落皆因昔日好,
春残莫怨燕归迟。写这诗的时候,是和几个朋友在一个婆婆的软件里玩,咱输了,罚唱歌的时候,由于不会唱。临屏写首诗抵唱歌。由于听到一首抒情歌曲,受到了感染。想到很多,今天的 泪水是由于昨天的欢笑太多,我想起到了盛极必衰,想到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时候信手写来的。其实诗歌来自生活,再说具体点就是来自你对生活的感悟
我曾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感悟是我们创作的源泉。我不主张去硬写,去强写。要学会感悟生活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说这诗对题了,写起来顺手,其实不是诗对题,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感悟,才会写起来顺手。可能有人要提出异议了,说我没有真实的经历,就不能写这样的题材的作品了么?其实不是。我说的感悟并非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由我们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扑捉到的感悟。我们不可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是我们可用眼睛去看,去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这个是我要举的实例四
现在网络上喜欢写题图诗,那么题图诗该怎么写?写题图诗,首先要知道,不是用诗来翻译图片,而是写出看到这图的感受。或者由这图产生的联想。不可和图过于连接密切,也不可以完全抛开图。那么关于这个图的题图作品,我写了四首。曾引起很多争论。
心依流水不沾尘,写罢新诗佐酒醇。
一枕松风鼾入梦,此生胜做武陵人。 浑浑噩噩一孤身,百态人生看未真。
过眼云烟如逝水,淡观风雨度晨昏。 红尘幻若指间沙,老去情怀似落花。
梦里春风无限好,一声轻叹日西斜。笑看红尘痴语频,上苍多弄有情人!
繁华过眼皆虚幻,留得心头一点真.
曾有人说这四首代表人生四个年龄段,第四首是少年,第一首是青壮年,第二首是中年,第三首是暮年说呀,除了第一首勉强能算题图的作品,其他都喝图关联不大,图中很多景物没写进去。还有的说,人不可能同时经历四个年龄段。这诗写的虚
们不过多的讲解这几首绝句。给大家讲另一个问题。我们描写的景物,到底是写的是景物的情感,还是我们要表达的情感呢?
同样 的景物,不同心境的人写出来的情感是不同的。其实景物和情感没有必然关系,景物只是体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有形景物的描写来体现无形的情感。这个手法就是写作技法中的比。那么不同的人心境的人看同样的图,写出来的情绪也是不同的例如古人写梅花,都是写一味道么,古人那么多梅花诗都是一个风格么,都体现的是一种情感么?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
我们要记住“写题图诗,首先要知道,不是用诗来翻译图片,而是写出看到这图的感受。或者由这图产生的联想。不可和图过于连接密切,也不可以完全抛开图。我们再次回顾下:我们开始要求大家写绝句要做到三点:明确主题情感、使用合理的布局,写好结句。那时候大家初学,后来进步了我们要求大家要做到,易懂流畅自然,情感真实。要通过情景虚实在绝句中的运用来做到用意象说话。
课后要求班长带头复习以下内容:
1、        赋比兴以及化用
2、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
3、        绝句的十六种章法结构以及起承转合在诗里的运用
4、        含蓄九章
5、        诗家语之情景虚实我们20号开始考试。20号之前,以上五个内容,由班长带着大家复习下相关讲义。

发表于 2013-12-2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完美了。全选,转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0:39 , Processed in 0.0977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