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9|回复: 3

舍得话说楹联(六)--诗钟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9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谈诗钟。
    上周末的讲座中,我说到了诗钟的嵌字格,好多好多种的类型,其实每一个都可以详细举例而论述的。但是,我却只是举了二个格式的例子,然后大致罗列了一下其余的格式,颇有点不耐烦的味道。其实,要想玩好诗钟,还真不能不耐烦。短短十四字的方寸之间,你要玩得花样翻新,变化得玲珑剔透,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情致,还真的玩不转它。街面上流行的,包括我所讲到的这些条目,大多借鉴民国初年的一位叫张西厢的先生之手笔整理。虽然个别条目解释有出入,但我们现在大体都按照这些体制来做的。
    比如“鼎峙格”,是上句嵌两字下句嵌一字,还是相反,各有不同的说法。但既然言之为鼎,我想,上少下多肯定应该为总的原则,上4加下7、14这样的对称格式,对于“鼎峙格”来说,也许更为形象。“鸿爪格”当然也该上一下二的分配,但上一应该在1或7这样的偏旁处,才有“爪”的架式,1和7的区别,只是左爪和右爪的区别的。如果,我们按数学的组合概念来分配的话,还可以编成更的的名堂来。这样,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诗钟的嵌字,还有一个规矩,就是“不连不对”。
    不连,就是任何二个题字,都不能挨着连在一起的,打乱原来的次序也不行。不对,就是命题中的任何二个题字,都不可以在上下句相对的位置上,即使固定的词组也是不可以的。当然,我们显然知道,一唱到七唱的钟法,不使用这个“不对”的原则。从一唱到七唱,是需要分别在上下句的第一字至第七字的位置上嵌题字,如果同样两个题字,要你从一唱到七唱全都嵌个遍呢?这样后构成了七个诗钟,这样的七个组合成一个整体,也有个名称,叫“下楼格”,或者叫“连环唱”。
    下面的例子,基本都是集句,采之于共享的资源,拿来给大家熟悉一下它。这是以“曲”和“行”为题字的一唱到七唱的“下楼梯”
    例1
    房春老迟归燕,径秋深咽晚蛩。(一唱)
    一清歌犹宛转,数愁泪已潺暖。(二唱)
    已是终人不见,更堪远梦犹迷。(三唱)
    苏嫂蛇堪鄙薄,王郎狗任嘲讪。(四唱)
    羸马瘦童色苦,离鸾别鹊情哀。(五唱)
    山林迢递难遁,变易缤纷自全。(六唱)
    旧调忍弹金缕,新诗敢赋丽人。(七唱)
    例2
    宫月夜伤心白,径寒花作意红。(一唱)
    两客泪愁中落,一仙歌梦里听。(二唱)
    坊中客休垂手,路上人已见心。(三唱)
    踏摇成传阿叔,歌舞当识老胡。(四唱)
    秋水江湖可念,梦云楼阁难通。(五唱)
    客已焦头思突,川虽决口利舟。(六唱)
    随缘共引阳春,当路谁歌猛虎。(七唱)
    例3
    云入梦春犹在,水流觞事已非。(一唱)
    一离鸾霜月冷,两斜雁碧天长。(二唱)
    玉树中徒寄梦,金钗外已无春。(三唱)
    示我周天有隙,传君心笔无言。(四唱)
    记腔可有娘子,数典难寻秘书。(五唱)
    粥寒只换双烛,弦断空留一琴。(六唱)
    眼穿银汉三千,梦冷金钗十二。(七唱)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一下,通过看上面这些“连环唱”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诗钟唱的两个题字,是可以不分顺序的,上下联随便安排。比如上面说的“曲”和“行”二个字,谁在上句谁在下句,都无所谓的。我们要是想增加一点做诗钟的难度,就可以要求象上面的形式那样,限做一套“连环唱”,从一唱到七唱都带上的玩法。
    好,“嵌字格”是诗钟的一大门类,内容虽然挺繁杂,名称很多,但是很好理解,不同的字,嵌到不同的位置,规则按上面说的那些种类来。多做这样的嵌字钟,对自己炼字的能力一定会有提高的。我们寻常看身边不少对联的“高手”,对起联来,又快又好,他们到底高在哪呢?主要就高在这炼字能力上了。仅仅对的快还不算什么本事,对的巧而灵动,那才是真功夫。如果我们常做这样的诗钟训练,那么,高手的境界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除了“嵌字格”这一大门类,那么,诗钟还有“合咏”和“分咏”这样的限题形式。这也是常见的类型。我们现在了解一下,这是必须知道的。说来也简单,所谓“合咏”就是上下两句说一个题义。所谓“分咏”,就是二样题义,上下句分别说。注意,这个分别说,是不论谁在上谁在下的,只要求分述即可。我们在这里着重说一下“分咏体”。
    如果说楹联里有一种对联叫“无情对”,那么,诗钟里的“分咏体”就相当于这个“无情对”了。常常是把两个互不相联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给硬拉到一付联中,形成诗联。“分咏体”也叫“笼纱格”。在前期舍得群“联”赛时,曾出过一个诗钟题《分咏:吕布·貂禅》,其实这题出的不很切的,这俩人关系很深哦,差点成夫妻呢,属于一个题材范围内的,若作为合咏的题材也许更好。假如说分咏《吕布·李白》,就比较合分咏体这样的体裁性质了。为什么呢?
    这就是分咏体的奇怪特点,化不同为一体,趣在别样风味处。但是有人说了,诗钟是要求可以入诗的,这样不同的意思拉在一起,可以入诗吗?在前面讲“无情对”的时候,我说过,无情对是不可以入诗的。这矛盾就出来。其实,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上下句的不同之处,而在于诗钟要求的另一点,须有上接之势,兼有下续之能,自己又可独立成联。比如我们看这样一付联“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上下句,可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酒债”和“人生”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对的可谓是“无情”了吧?“行处有”和“古来稀”也是毫无共通之处。上下句的统一之处在哪里呢?还是在于它们对仗的匹配之上了----上句有个“寻常”,下句有个“七十”。这两个词初看对仗也不算工整啊,有何联系?我在前一讲时说了,自己没事备一本《说文解字》翻翻,多了解汉字的字义,很有好处,看,我们这里就用上了。“寻常”二字,我们一般是把它当做“经常”或“平时”来理解,但是,这二字其实都是长度词,古来说法是,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过去说法是“寻常意谓尺寸之地”。这样看,这“寻常”二字,是不是就和“七十”对上了?我们讲修辞的时候说过,“对偶”是修辞方法之一,它的修辞效果,就是把联系并不紧密的两样物事,可以通过“对偶”这样的形式来联系起来。你是张三,他是李四,不管你们出身、相貌、习惯如何的不同,只要你俩具有“对偶”的因素,你们就可以匹对起来了,或成朋友,或成夫妻,缘分啊。具有对偶的因素,就具有对仗的可能。
    这种所谓的“因素”,就是一致性。回过头来看,我们说分咏诗钟的特点,是上下句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通过对偶的修辞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是不是又具有统一性了?其实,刚说的这一联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朋友们都很熟悉,是杜甫律诗中的一联(颔联)而已,全诗如下:
    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这一联我们分开单独看,互不搭噶,但是在诗中,却非常自然的融入了。说到“酒债”,那是前面铺垫有“尽醉归”,说到“古来稀”,后面接续有“相赏莫相违”,这是珍惜时光的意思。前后联系起来,相当于“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岁月如白驹过隙,何不珍惜呢?莫要擦肩而过徒留唏嘘之叹。把这一联抽出来,可以符合一个分咏题面,是个响钟。放回律诗中,它是上下二个佳句,诗钟的特点是这样,“分咏体”的概念,我们也通过这个例子,说的比较明白了。
    下面大致说一下分咏体的写作:
    写作方法,还是重在思路上。就是如何能把题扣紧,而且立意好,构思也巧。前面说的对偶的修辞方法,那是基本面,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题给融进去,不犯题面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如何换个方式把这题面用联的形式说出来。
    如何表现,这方法就多了。但是无外乎如下一些思路,一是直接描述法,将题义所言事物的特点或明显的外在标志说出来,使人一看就是说它。比如,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这样的例子分咏“西湖,菊”---大梦山前流水碧,重阳节后落英黄(作者:张之洞。1913年易顺鼎《诗钟说梦》)。这是被当做例句来列出的。这里的下句很精彩,重阳节后,正是秋深之时,“落英黄”,正是形象地点到了菊花的特点,那时分,也正是“我花开后百花煞”的菊花活跃期。而这个上联“大梦山前流水碧”却不怎么样,并没有形象具体的点出西湖自己独有的特点。
    “山前流水碧”,甚至脱题了。西湖的水是湖水,又不是江河水,怎么可以用流水形容呢?当然,他这里说的西湖,是说福州的西湖,而“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一个山名。若是我们在福州玩诗钟,这“大梦山”用的很恰当,若是当做例子广而论之,则比较荒唐了。说到西湖,代表性的概念当然是杭州的西湖了,你扯到大梦山,外地人谁知道那是哪啊?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来的,去参考这下句的“菊”写意,而避开这样的上句。这种例子当教材,我们只好一正一反的看,虽然这是一个失败的诗钟(舍得判)。
    因为舍得是今天刚刚现编写的讲义(舍得讲座基本都是当天现做讲义),时间关系,所以取的例子也是在别的教材上借来的,但是,咱不能盲目的借。他认为好的,我们可以客观的分析,不能盲目地跟着喊好,照着他的来。我们借例子的目的,是为了对这种体裁写作的理解。
    还有个例子是分咏“凉蓬和申报”---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作者:吴味雪。1994年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这里的下句还算可以,《申报》的特点是报道世界新闻,以欧亚概括也是得当的,纸之一字,点出报的意思。严格的说,“纸”字也属于犯题的,这里咱不多追究是,这是1913年版《诗钟说梦》里的,早年代了。上句“阴阳舒卷长绳里”却是不很切题。凉棚的重点在这“蓬”字上,绳只是扯蓬用的辅助物,主次不分,特征表述含糊,也算脱题。还长绳呢,看起来却象在放风筝。我小时候总是自己做风筝,最常做的是八角形的风筝,上面还自己画上八卦图。八卦的渊源就是阴阳(黑白),看这上联,我自然就想起了放风筝,呵呵。
    好,不扯那么远了。借鉴两个诗钟的例子,想说明的是,写作时,可以以其事物的代表特点来写,这样,既可以避开题字,又能鲜明地表达清楚题义。上面那两个例子,不管是多么有名的人写的,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分析,取其优点,避其缺点。也算好例子了。
    除直述法外,还有推述法,所谓的“推述法”,就是按事理逻辑来推述。例子是:分咏除夕·新嫁娘--- 一岁光阴今夜尽,十分春意昨宵知。我们来看一下。写除夕,用这一年之将尽头来形容,很形象,我们看到后,自己就可以推论出,这是除夕了哦。上句“一岁光阴今夜尽”非常到位,切题,精彩!那么下句呢,“十分春意昨宵知”意思也大致说到,意思是指洞房夜的浪漫春情,昨晚才品尝到,但是用这句说新郎也没错吧?新娘自己怎么制造春意呢?所以,切题不准,因为题面要求的是“新嫁娘”。
    若是用乘轿或红盖头一类的来形容,应该更为准确。这个下联写的看着俏皮,其实是不怎么样的,立意也不怎么样。我们在这里,借鉴的还是上句写除夕的那句,避免的,还是下句写新嫁娘的这句。这样的例子被当教材典例,真是令舍得纳闷了。先借来,说明咱要表达的道理就可以吧。
    还有一些方法,我在这就不罗列了。其实,方法的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切合住题,表达出好的立意,构思精巧一些。比如多借用各种修辞手段,比喻,就可以常借来写进诗钟。明喻、暗喻、借喻这类的,都能很出彩。
    还有,可以借典而发挥,用大家熟知的一些典故放在诗钟句中,令人一看即可会意,而且会增加典雅的情调。写诗钟,其实和写诗填词等写作的整体思路是一样的,那么,该借典的借典,该修辞的修辞,这些方法我们都当做工具来使用,为我们的诗钟写作作品服务。
    诗钟的形式,基本就是以这两种为主,一是嵌字,二是分咏,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同时,还可能分咏的同时再嵌字。诗钟本是个游戏类的文学体裁,但是,真要是感兴趣,而且时常磨练写作,那么,对自己造句,炼字等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
    (刚有朋友来说,我说“诗钟”,谈形式上过于多了,实际上关于形式,我还是说的最少的了。其实,诗钟玩的就是形式,以其形而达其意,其实,其他体裁也一样,形是第一的,然后再说意。)
    舍得抛砖引玉,说的并不细致,只希望能通过对这种体裁的了解,对自己诗词曲联一类的写作,有所裨益。关于诗钟,就大致介绍到这吧,谢谢各位。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得话说楹联(六)--诗钟下
http://www.huaxs.com/thread-22856-1-1.html
发表于 2013-11-29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9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聆水 发表于 2013-11-29 16: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50 , Processed in 0.0650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