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7|回复: 1

转 黑龙江诗词前辈杨小源老师关于入声字的记忆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5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入声字

杨小源

入声字是欣赏和创作旧体诗词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当前,诗词界的人们对入声字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主张坚决不用,有的坚持使用。笔者认为,要学习和创作旧体诗词就必须研究并掌握入声字。本文即想谈谈个人的看法和掌握入声字的方法。
一、 需要掌握入声字
入声字被沈约等人作为古四声之一而确定下来,已经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这个声调虽然历代诗人词家沿习至今,但是,事实上,它到元代以后在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语里已经消失了。到了现代,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入声的地盘越来越小,消失的趋势是很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说还需要研究和掌握入声字呢?
首先,入声字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完全消失。在大江南北等地,有大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的语音;绝大多数年高名重的诗人词家,熟练而严格地使用着入声字;还有一些词牌要求用入声韵,人们在照用照填。这几点都说明入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要真正消失,还得有个过程。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可以说是过渡时期。过渡,不可能是割断式的在一个早晨就全面更新,而是一种缓慢的渐次更新。这里既需要争取,也需要等待。等待不是坐等,而应是在争取中等待。就是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它、研究它,采取相应的对策,加速它的消失。当前,在诗词界,有人对用韵的问题提出实行双轨制的主张:可以使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普通话新诗韵,或干脆用十三辙韵。这就不失为一种过度时期的积极对策。但我以为这种对策应当建立在懂入声字的基础之上。就是说,对入声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不懂,是盲目性。盲目的谈取消入声字,犹如不懂旧体诗而谈诗改革一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懂而不用是自觉性。自觉地不用入声字,会在创作实践中有意寻求替代的东西来弥补。使作品在不用入声字的情况下保持其应有的艺术效果。要想取得这种自觉,要想懂,就需要对入声字进行研究,并掌握它。
其次,入声字在现实生活中,在旧体诗词的创作中将来必然会消失的。但是即便是如此,对入声字的研究和掌握也将需要永久坚持下去。沈约以来,入声字和上、去声字一起同为仄声被坚持到现在,诗词作品以数十万计,称得起浩如烟海。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毫无疑问,后人将永远继承下去并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未来创新到什么程度,现在难以预料。但是,要学习和继承就离不开对入声字研究和掌握。“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主席的这个概括大家是公认的。可是现代人掌握的以普通话四声为基础的平仄与唐宋以来诗人们用的古四声为基础的平仄内容不同,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入声。知道以阴平、阳平为平,以上声、去声为仄,不妨碍用普通话新韵作律诗。却无法全面了解和品味唐诗和宋词,甚至还会备责古人犯声病、用错字、不守律等。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中有八个入声字:“急、白、木、不、客、百、独、浊”。按普通话“木、不、客”归为去声,“百”归为上声,仍是仄声,对诗律没有影响,可是“急、白、独、浊”四个字都是普通话的阳平声。如果把这四个字当做平声,那么这首标准的律诗就只剩下四、五个律句,不成其为律诗了。这种情况不必设想会发生在我们的后代身上。在当代,在诗词圈周围、甚至在圈内就有人在。笔者就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议论:“李白、杜甫的律诗和绝句也有不合律的。”稍一请道其详,便发现原来是不懂入声字,或者不知入声字为何物。(对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合不合律的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有的合律,读者不懂入声字,以为不合律;有的原来就是拗体;还有的原本就是古体。)今人如此,后人更可想而知了。所以,我说,对旧体诗词继承和创作也好,学习和鉴赏也好,都需要研究掌握入声字。即便入声字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语音中,在新创作的旧体诗词中消失了,但只要唐诗、宋词不失传,人们就需要有入声字的知识和修养,就象现在全社会不通行甲骨文,而还有人要研究和掌握甲骨文的知识是同样道理的。还可以预言,那时,懂入声字的人要比懂甲骨文的人要多的多。
二、 掌握入声字的方法
懂入声字对欣赏和创作旧体诗词很重要。但很遗憾,笔者对入声字的研究却很肤浅,知之甚少。为切磋起见,不惴简陋,愿意把自己平时学习入声字的几种土办法作个简要介绍。
入声字字数不多,在《佩文韵府》一百另六部中,字数也只占六分之一强,常用字就更少。但是由于我们这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只学过普通话,所以普遍感到辨识入声字难度大,有人甚至把入声字视为“拦路虎”,被吓住。实际并不那么严重。它只是一道“门槛”,只要注意琢磨,是有些规律可循,能够逐步掌握,顺利跨过这道“门槛”的。
(一)韵部排除法
这是一种可以较大面积确认入声字方位的方法。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直呼的字音都有与之相配的入声字。只有a、o、e、i、u、ü做韵母或韵尾的字中的一小部分和极少数ai、ei、ao、ou做韵母的字是入声字,而凡是韵尾是n或ng的字,都不会是入声字。以比较简便的《诗韵新编》为例,只有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七齐、十模、十一鱼这八个韵部之中有入声字,其余的六儿、八微、九开、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等十个韵部都没有入声字。由此,我们便可以确定入声字的大体方位,把没有入声字的韵部排除,只记注有入声字的八个韵部。遇到有入声八部的字,如果拿不准时,便可怀疑其声调,通过查找解决。(据王力先生研究:东、寒、庚、阳等也有与之相配的入声字。如东配屋、寒配曷、庚配陌、阳配药等,那是通过传统音韵学考证的。我们借助《诗韵新编》走的是近道,易于辨识和掌握。)   
(二)仄声排除法
古汉语的入声字到现代派入普通话四声后,其中有大约百分之四十左右归入去声,如:木、狱、较、数、物、尉、日、末、帕、屑、灭、作、壁、适、色、叶、厌、洽等;有百分之十归入上声,如:曲、笔、骨、割、阁、百、塔等。这两类字因仍是仄声,不妨碍照常应用,所以可以排除。我们要十分小心注意的是另一半归入阴平、阳平之中的入声字。如归入阴平的:说、一、鸭、叔、摘、吃、出、失、接、击、哭、黑、脱;归入阳平的:合、活、吉、急、集、夹、洁、局、决、习、学、竹、石、舌等。
(三)数字排除法
数目字在旧体诗词中常常遇到,而且用于对仗上特别敏感。数字排除法极为简单,即对“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赫”这十七个数目字,确认只有“零、三、千”三个是平声,其余十四个无须分辨是否是入声字,都做仄声看待或使用便可以了。特别要注意“一、七、八、十”四个归入平声的数字,不要用错。
(四)偏旁类推法
用做为声符的偏旁可以类推出大量同韵部的字,这是诗家常用的查平声韵字的办法。查入声字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掌握做声符的偏旁是入声字,便大致可实行类推,象滚雪球似地断定很多同声符偏旁的形声字为入声字。如:
合可类推洽、恰、恰、塔、答、姶、鸽、蛤、欱等。甲可类推鸭、押、狎、呷、胛、柙等。
白可类推百、伯、柏、帛、迫、珀、泊、泊、的等。
曷可类推葛、渴、喝、歇、遏、褐、蝎、碣、揭、谒、毼、楬等。
弗可类推佛、拂、茀、髴、艴、咈、坲等。
啇可类推敌、滴、镝、适、嫡、摘、樀、蹢等。
舌可类推活、鸹、佸、括、聒、话等。
骨可类推滑、螖、鹘、猾、搰等。
妾可类推接、椄、萋、霎、鯜等。
月可类推刖、抈、朔、肸、膝等。
谷可类推俗、浴、欲等。畐可类推福、湢、愊、副、楅、幅、蝠、辐等。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这是能够较大量地掌握入声字的一个好方法。
但此法也并非万无一失。如以入声字“谷”字为声符编旁的“裕”字古今都是去声。再如“莫”是入声字,以它做声符偏旁的“摸、膜、漠、寞、瘼、镆、蓦、幕、獏”是入声字,同样以它为声符偏旁的“摸、谟、膜(膜拜)、馍、嫫”却是平声,这就要硬记了。还有一种情况,用入声字做简化字和做简化偏旁,声调不一定相同。例如,“只”是古入声字,当做为“祗”的简化字时,是上声;做为“隻”的简化字时,是平声,而做为‘戠’的简化偏旁时,以它做声符偏旁的“识、帜、织、炽、职”又都和它们的繁体字一样是入声字。
(五)背诵名作法
背诵入声字做韵脚的诗词名作也可以掌握一些入声字。如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岳飞的《满江红》和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便可以掌握“绝、灭、雪、歇、烈、月、切、缺、血、阕、咽、铁、越”等十三个入声字。背诵陆游的《钗头凤》可以掌握“恶、薄、索、错、落、阁、托、莫”等八个入声字。熟知近体诗的格律,也可以确认一些入声字。“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王力先生的这一经验,不失为辨识和记取入声字的有效途径,
(六)查工具书硬记法
通过上述五法,可以掌握大多数入声字。但还有的入声字用上述各法都解决不了,是随着社会语音变化而归入阴平和阳平之中的那批入声字,对这些入声字,就得靠查工具书来硬记了。好在这类的字已经不多,查找与使用结合起来,逐个掌握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所谈的都是一些土办法,是解决“知其然”的,要解决“所以然”,那得去求助传统音韵字,是另一个问题了。
写于一九九零年

             原载一九九二年《当代诗词》(总二十四期)
发表于 2010-7-15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收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48 , Processed in 0.0577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