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酒文化-----------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制度(二):  二、古代酒政的内容  远古时代,由于粮食生产并不稳定,酒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来说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主要受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要明确的是,在奴隶社会,有资格酿酒和饮酒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层人物。酒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商品,而只是一般的物品。人们还未认识到酒的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朝前期。  从夏禹绝旨酒开始及周公发布《酒诰》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酒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酒政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程度随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在禁酒,榷酒和税酒之间变来变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实行不同的酒政,往往涉及到酒利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有时,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另外,由于政权更迭,酒政的连续性时有中断,尤其是酒政作为整个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其实施的内容和方式往往与国家整个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1、禁酒  禁酒,即由政府下令禁止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禁酒的目的主要是:  减少粮食的消耗,备战备荒。这是历代历朝禁酒的主要目的。  防止沈湎于酒,伤德败性,引来杀身之祸,禁止百官酒后狂言,议论朝政。这点主要针对统治者本身而言。  禁群饮,在古代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众聚众闹事。  由于酒特有的引诱力,一些贵族们沈湎于酒,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高统治者从维护本身的利益出发,不得不采取禁酒措施。  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在此,"绝旨酒"可以理解为自己不饮酒,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绝旨酒"的目的大概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想法。  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种类繁,而且其制作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统治者是如何的沈缅于酒。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据研究商代的贵族们因长期用含有锡的青铜器的饮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战斗力下降。商代的灭亡被普遍认为酗酒成风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风气有所敛。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这大概是西汉初,新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为杜绝反对势力聚众闹事,故有此规定。禁群饮,这实际上是根据《酒诰》而制定的。  禁酒时,由朝廷发布禁酒令。禁酒也分为数种,一种是绝对禁酒,即官私皆禁,整个社会都不允许酒的生产和流通;另一种是局部地区禁酒,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粮食丰歉程度不一。还有一种是禁酒曲而不禁酒,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酒曲是官府专卖品,不允许私人制造,属于禁止之列。没有酒曲,酿酒自然就无法进行。还有一种禁酒是在国家实行专卖时,禁止私人酿酒、运酒和卖酒。  在历史上禁酒极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禁酒时,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私酒,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制度(三):  2、榷酒  榷酒,现在称为酒的专卖。即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历史上,专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专卖  这种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负责全部过程,诸如造曲,酿酒,酒的运输,销售。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酒价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全归官府。  (2)间接专卖  间接专卖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则由民间负责。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实行酒曲的专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在南宋时实行过,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3)商专卖  官府不生产,不收购,不运销,而由特许的商人或酒户在交纳一定的款项并接受管理的条件下自酿自销或经理购销事宜,非特许的商人则不允许从事酒业的经营。  西汉前中期酿酒业是很发达的。但并没有实行酒的专卖,西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实行酒的专卖酒业政策的变化,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一部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针对当时商人把持盐业,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但却"不佐国家之急"的不义之举,首先下令把盐业,铁业收归国家专营,这些措施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为实行榷酒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然盐和铁可以实行国家专卖,酒这种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专卖的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了。因为酒确实是一种可以为国家敛聚巨大财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实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还是国家财政的日益捉襟见衬。在汉武帝末期,由于国家连年边关战争,耗资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酒这种几乎象盐,铁那样普遍的物品,由于生产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生产周期比较短,投资少,原材料来源丰富,产区分布广泛,酒的销路极广,社会需求量极大,赢利丰厚,其敛财聚宝的经济价值终于第一次被体现出来了。据史料记载,天汉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汉书·武帝本纪》)。  榷酒的首创,在中国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国财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因为:(1)榷酒为国家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和镇压农民起义提供了财政来源。且这比直接向人民征税要高明,更合情理。因为酒是极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提高销售价格,表面上看,饮酒的人未受到损害。但酒的价格中实际上包含了饮酒人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这对于不饮酒的人来说,则间接地减轻了负担,尽管这也是一般人所体察不到的。(2)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因为当时有资格开设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实行榷酒,在经济上剥夺了这些人的特权。这对于调剂贫富差距,无疑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3)实行榷酒,由国家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国家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由于在榷酒期间不允许私人酿酒,卖酒,故比较容易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酒的专卖,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两代酒的专卖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专卖有多种形式.据史料记载,大体上有二种,此外还有承包制形式。  在历史上还有一种专卖,即酒曲的专卖,官府垄断酒曲的生产,由于酒曲是酿酒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垄断了酒曲的生产就等于垄断了酒的生产.民间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产场所)购买酒曲,自行酿酒,所酿的酒再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政策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如东京(汴梁),南京(商丘)和西京(洛阳)曾实行。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制度(二):  二、古代酒政的内容  远古时代,由于粮食生产并不稳定,酒的生产和消费一般来说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主要受粮食产量的影响。同时要明确的是,在奴隶社会,有资格酿酒和饮酒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上层人物。酒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商品,而只是一般的物品。人们还未认识到酒的经济价值。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朝前期。  从夏禹绝旨酒开始及周公发布《酒诰》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酒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酒政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程度随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在禁酒,榷酒和税酒之间变来变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实行不同的酒政,往往涉及到酒利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问题,有时,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另外,由于政权更迭,酒政的连续性时有中断,尤其是酒政作为整个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其实施的内容和方式往往与国家整个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1、禁酒  禁酒,即由政府下令禁止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禁酒的目的主要是:  减少粮食的消耗,备战备荒。这是历代历朝禁酒的主要目的。  防止沈湎于酒,伤德败性,引来杀身之祸,禁止百官酒后狂言,议论朝政。这点主要针对统治者本身而言。  禁群饮,在古代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众聚众闹事。  由于酒特有的引诱力,一些贵族们沈湎于酒,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高统治者从维护本身的利益出发,不得不采取禁酒措施。  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在此,"绝旨酒"可以理解为自己不饮酒,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绝旨酒"的目的大概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想法。  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种类繁,而且其制作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统治者是如何的沈缅于酒。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据研究商代的贵族们因长期用含有锡的青铜器的饮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战斗力下降。商代的灭亡被普遍认为酗酒成风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风气有所敛。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这大概是西汉初,新王朝刚刚建立,统治者为杜绝反对势力聚众闹事,故有此规定。禁群饮,这实际上是根据《酒诰》而制定的。  禁酒时,由朝廷发布禁酒令。禁酒也分为数种,一种是绝对禁酒,即官私皆禁,整个社会都不允许酒的生产和流通;另一种是局部地区禁酒,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粮食丰歉程度不一。还有一种是禁酒曲而不禁酒,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酒曲是官府专卖品,不允许私人制造,属于禁止之列。没有酒曲,酿酒自然就无法进行。还有一种禁酒是在国家实行专卖时,禁止私人酿酒、运酒和卖酒。  在历史上禁酒极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之时,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当粮食丰收,禁酒令就会解除。禁酒时,会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发现私酒,轻则罚没酒曲或酿酒工具,重则处以极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制度(三):  2、榷酒  榷酒,现在称为酒的专卖。即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由于实行国家的垄断生产和销售,酒价或者利润可以定得较高,一方面可获取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此来调节酒的生产和销售。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历史上,专卖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完全专卖  这种榷酒形式,是由官府负责全部过程,诸如造曲,酿酒,酒的运输,销售。由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酒价可以定得很高,故往往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收入全归官府。  (2)间接专卖  间接专卖的形式很多,官府只承担酒业的某一环节,其余环节则由民间负责。如官府只垄断酒曲的生产,实行酒曲的专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在南宋时实行过,叫"隔槽法",官府只提供场所,酿具,酒曲,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  (3)商专卖  官府不生产,不收购,不运销,而由特许的商人或酒户在交纳一定的款项并接受管理的条件下自酿自销或经理购销事宜,非特许的商人则不允许从事酒业的经营。  西汉前中期酿酒业是很发达的。但并没有实行酒的专卖,西汉武帝时期第一次实行酒的专卖酒业政策的变化,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一部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中,针对当时商人把持盐业,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但却"不佐国家之急"的不义之举,首先下令把盐业,铁业收归国家专营,这些措施为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为实行榷酒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既然盐和铁可以实行国家专卖,酒这种商品,到了一定的程度,提到专卖的议事日程也是迟早的事了。因为酒确实是一种可以为国家敛聚巨大财富的特殊商品。  促使实行榷酒政策的直接原因可能还是国家财政的日益捉襟见衬。在汉武帝末期,由于国家连年边关战争,耗资巨大,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酒这种几乎象盐,铁那样普遍的物品,由于生产方法相对比较简单,生产周期比较短,投资少,原材料来源丰富,产区分布广泛,酒的销路极广,社会需求量极大,赢利丰厚,其敛财聚宝的经济价值终于第一次被体现出来了。据史料记载,天汉三年(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汉书·武帝本纪》)。  榷酒的首创,在中国酒政史上甚至在中国财政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这是因为:(1)榷酒为国家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和镇压农民起义提供了财政来源。且这比直接向人民征税要高明,更合情理。因为酒是极为普及的物品,但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实行专卖,提高销售价格,表面上看,饮酒的人未受到损害。但酒的价格中实际上包含了饮酒人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这对于不饮酒的人来说,则间接地减轻了负担,尽管这也是一般人所体察不到的。(2)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一部分商人,富豪的利益转移到国家手中。因为当时有资格开设大型酒坊和酒店的人都是大商人和大地主。财富过多地集中在他们手中,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实行榷酒,在经济上剥夺了这些人的特权。这对于调剂贫富差距,无疑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3)实行榷酒,由国家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国家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由于在榷酒期间不允许私人酿酒,卖酒,故比较容易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目的。  酒的专卖,在唐代后期,宋代,元代及清朝后期都是主要的酒政形式.  在历史上,北宋和南宋两代酒的专卖是最具特色的。北宋的专卖有多种形式.据史料记载,大体上有二种,此外还有承包制形式。  在历史上还有一种专卖,即酒曲的专卖,官府垄断酒曲的生产,由于酒曲是酿酒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垄断了酒曲的生产就等于垄断了酒的生产.民间向官府的曲院(曲的生产场所)购买酒曲,自行酿酒,所酿的酒再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费用。这种政策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如东京(汴梁),南京(商丘)和西京(洛阳)曾实行。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制度(四):  3、税酒  税酒是对酒征收的专税。这与一般的市税的概念有所不同。由于将酒看作是奢侈品,酒税与其它税相比,一般是比较重的。在汉代以前,对酒不实行专税,而只有普通的市税。在清代后期和民国时对卖酒的还有特许卖酒的牌照税等杂税。  从周公发布《酒诰》到汉武帝的初榷酒之前,统治者并未把管理酒业看作是敛聚财赋的重要手段。  商鞅辅政时的秦国,实行了"重本抑末"的基本国策。酒作为消费品,自然在限制之中。《商君书·垦令篇》中规定:"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意思是加重酒税,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部佐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秦国的酒政,有两点,即:禁止百姓酿酒,对酒实行高价重税。其目的是用经济的手段和严历的法律抑制酒的生产和消费,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另一方面,通过重税高价,国家也可以获得巨额的收入。  4、唐代特许下的税酒制的提出  禁酒的结果无疑会使酿酒业受到很大的摧残,酒的买卖少了,连酒的市税也收不到。代宗广德元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唐政府为了应付军费开支和养活皇室及官僚,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据《新唐书·杨炎传》的记载,当时搜括民财已到了"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的地步。为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再次恢复了180多年的税酒政策。代宗二年,"定天下酤户纳税"(《唐书·食货志)。《杜佑通典》也记载:"二年十二月敕天下州各量定酤酒户,随月纳税,除此之外,不问官私,一切禁断。  唐朝的税酒,即对酿酒户和卖酒户进行登记,并对其生产经营规模划分等级,给予这些人从事酒业的特权。未经特许的则无资格从事酒业。大历六年的作法是:酒税一般由地方征收,地方向朝廷进奉,如所谓的"充布绢进奉"是说地方上可用酒税钱抵充进奉的布绢之数。  5、其它形式的酒政  (1)隔酿法  这是南宋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措施,方法大致是:官府设立集中的酿酒场所,置办酿酒器具,民众自带粮食,前来酿酒,官府根据酿酒数量的多少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特殊的酒税。此法实行过一段时间,得到推广。  (2)酒税均摊法:“酒随两税青苗敛之”  元和六年(811年),粮食大熟,有的地方斗米只值二钱,粮食多,必然酿酒风行,酒价必然下跌。如果再不改变原来斗酒纳税百五十元的政策,酒户就将破产。统治者在此时及时调整了其酒政,是年,"罢京师酤肆,以榷酒钱随两税青苗敛之"(《新唐书·食货志》)。《旧志》记载:"榷酒钱除出正酒户外,一切随两税青苗据贯均收。"这说明当时罢去的是官办的酒店,正酒户(官方核定的酒户,如按额纳税的酒户,他们可以免徭役等)仍然要纳酒税。青苗钱是一种地税附加税,土地越多,纳的青苗钱自然就越多。这样一来,一般的人只要交纳少量的青苗钱,就可以自行酿酒自用,不必作为私酒而被禁止了。这是向全体人民平均分摊的榷酒钱。在推行榷酒随两税青苗敛之的地区,则不再开设官办酒店。这种政策与唐前期的酒类自由经营的政策相仿,但榷酒钱已经转化成地税附加税。这样既可平息民众对官办酒坊或官方认可的酒店的怨恨,政府又有一定的财政收入。  6、对违反官府酒业政策的处罚  处罚制度是为了保证官府的酒业政策得到顺种实施的必要手段,在国家实行专卖政策、税酒政策或禁酒政策时,都对私酿酒实行一定程度的处罚。轻者没收酿酒器具,酿酒收入,或罚款处理,重者处以极刑。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
酒的礼俗概论: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婚姻饮酒习俗
祭祀丧葬与酒
其它饮酒习俗
独特的饮酒方式
少数民族酒文化
少数民族酒礼酒规
少数民族特色酒
少数民族待客酒俗
少数民族用酒习俗
少数民族节日用酒
酒德和酒礼
酒与民俗
劝酒
酒歌
酒令
酒桌风云
宜酒时节
酒道仪式
酒与佛教
酒与道教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  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3、中和节  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据清代陈梦雷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记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4、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同时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和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最为普遍及流传最广的是饮菖蒲酒。据文献记载:唐代光启年间(885—888年),即有饮“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尧藩在诗中写道:“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传。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如唐代《外台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类钞》,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及清代《清稗类钞》等古籍书中,均载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而且历代帝王也将它列为御膳时令香醪。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也有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由于雄黄有毒,现在人们不再用雄黄兑制酒饮用了。对饮蟾蜍酒、夜合欢花酒,在《女红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记载。  6、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  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  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  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  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7、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始于汉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来酿制菊花酒。除饮菊花酒外,有的还饮用茱萸酒、茱菊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8、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始于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守岁都是要饮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写有这样的诗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宴”。宋代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夕饮用的酒品有“屠苏酒”、“椒柏酒”。这原是正月初一的饮用酒品,后来改为在除夕饮用。宋代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写道:“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唐代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阿成家,椒盘已颂花”。  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婚姻饮酒习俗   南方的“女儿酒”,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坛子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置办喜酒即办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参加婚礼。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  “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礼记·昏义》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祭祀丧葬与酒   原始宗教、祭祀、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  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及其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象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其它饮酒习俗   其它饮酒习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中华各民族普遍的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志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志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用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独特的饮酒方式   独特的饮酒方式  饮咂酒: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独特的饮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许多地方流传,在喜庆日子或招待宾客时,抬出一酒坛,人们围坐在酒坛周围,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芦管,斜插入酒坛,从其中吸吮酒汁,人数可达五、六人甚至七八个人。饮酒时的气氛热烈。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转转酒”:这是彝族人特有的饮酒习俗,所谓“转转酒”,就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围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一杯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这个习俗,据说来自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座大山中,住着汉人、藏人和彝人三个结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请两位兄长吃饭,吃剩的米饭在第二天变成了香味浓郁的米酒,三个兄弟你推我让,都想将酒留给其他弟兄喝,于是从早转到晚,酒也没有喝完,后来神灵告知只要辛勤劳动,酒喝完后,还会有新的酒涌出来,于是三人就转着喝开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酒的礼俗——少数民族酒文化   粮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小麦在中国是天山南路的古代民族最先种植的;大麦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稻谷是长江下游的古代民族(“东夷”中的一部分)最早种植的;高梁最早产生于中国西南的数民族地区,宋代以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青裸是青藏高原的古代民族培育出来的。《史记·大宛列传》记安息国,说:“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史记.大传》又说:“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稽。”可见当时当地酿酒业之发达。《汉书.西域传》载,张骞出使西域后,武帝与西域和亲,公主嫁乌孙国主昆莫,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人。”乌孙族最初活动在祁连、敦煌间,汉文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左右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南北朝时迁葱岭北,辽代以后渐与邻族融合,近代哈萨克族中尚有乌孙部落。《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载:“王与之酒泉”,杜预注:“周邑”。《水经注.河水二》:“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酒泉,其水甘若酒味也。”世若无酒,不会以酒喻之,说明当时酒在民间生活中已很普遍。酒泉地区当时是少数民族地区。  葡萄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内地后,才开始在国内广泛引种的。葡萄酒的酿制法,于唐太宗时由西域传入长安。后人传说来自西域高昌国。高昌在唐代的辖地西包库车,东抵哈密东境,北越天山,南接于阗,几乎囊括今日的整个新疆地区。高昌国是今维吾尔族的先祖回鹘人的一支西迁建。《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唐延“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晋张华《博物志》称:“西域有葡萄酒,积年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隋书》和旧、新《唐书》都说西域高昌国盛产葡萄酒。当时汉族人中,只有与西域毗连的凉州(今甘肃西部)才仿造葡萄酒。北宋末年朱翼中所著的《北山酒经》中所说的葡萄酒,只是以葡萄酒酿造法为工艺,以粮食为主料,以葡萄和杏仁为辅助香料制成的酒。直到明代,纯粹的葡萄酒才在内地广泛酿造。  烧酒原本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元代经西域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主要的烈性饮料。  奶酒又称乳酒,是中国北方蒙古、哈萨克等牧业(过去主要是游牧)民族的传统饮料,以马、牛、羊的乳汁发酵加工而成。自然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不高,不易醉;以蒸溜法制成的奶酒浓度高,酒劲大。《鲁不鲁乞东游记》中记载的奶酒制法是:把奶倒入一只大皮囊里,然后用根特制的棒开始搅拌,这种棒的下端像人头那样粗大,是挖空了的。当他们很快地搅拌时,马乳开始发生气泡,像新酿葡萄酒一样,并且变酸和发酵。继续搅拌,提取出奶油,当它有辣味时,就可以当酒喝了。奶酒最初产生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他们以皮囊盛奶,在游牧颠簸的过程中乳汁变酸发酵成奶酒,被牧民发现而利用和进一步加工,流传至今。据《史记.匈奴传》称,“其攻占,斩首虏赐一壶酒”,可见当时酒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已普遍应用。匈奴人饮的酒,除汉王朝送的以外,主要是乳酒。《匈奴列传》说,汉文帝时,中行说投降匈奴,向单于献计,要他摒弃汉王朝送的酒食,“以示不如酶之便美也”。就是乳汁。蒙古人饮用马奶酒的记载,最早见于《蒙古秘史》,该书说成吉思汉第十一代先祖布旦察尔,曾在通戈格河畔游牧的一个部落中饮用过类似于马奶酒的“额速克”。《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的记述。“忽迷思”即马奶酒。清·基城主人《出塞集.塞外竹枝词》注说,蒙古人“以马乳酿酒,每饮必烂醉而后已。”可见马奶酒不仅多,而且好喝,否则不可能“每饮必烂醉”。据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马奶酒确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补肾活血、助消化,而且对胃病、气管炎、神经衰弱和肺结核等疾病有明显疗效。在元代,马奶酒已成为宫廷国宴的饮料,至现代,蒙古族男女老幼皆喜饮马奶酒。  用酒曲酿酒的技术,最早产生于中国。法国人利用酒曲生产酒精,已是公元十九世纪末的事了。他们过去造酒,是利用麦芽淀粉糖化的方法。中国人用酒曲造酒比欧洲人早3000多年,这当然与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史有关。但是以麦酿酒,却出现较晚。《唐书.党项羌传》载,党项人求大麦酿以为酒,是中国北方有麦洒的最初记载。  总的来说,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没有不饮酒的,只是饮酒者在民族人口中占的比例、饮酒场合的多少及耗酒量的大小不同而已。换言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且从体总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少数民族特色酒   女真族酒宴:  女真人是满族人的祖先,每天一项日常事务就是喝酒,每喝必劝,尽醉而归。景祖乌古酒时,女真人酗酒成风,世祖劫里钵曾醉后骑驴入定。他们喝酒的办法豪放到不用杯子,而共用一只酒桶,大家依次舀酒痛饮。每逢婚嫁,夫婿和亲戚到女家,要抬上许多酒菜待客,酒用金银瓦器盛装。将士出征,全军会饮,此时将官招人献计,共议长短。平时宫廷夜夜大家喝酒跳舞快活,以致影响朝政。  幺佬族重阳酒:  重阳酒是幺佬山乡农家最喜欢的传统饮料,重阳酒醇香扑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时醉了都不晓得,醒来头不晕。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幺佬山乡家家户户选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阳酒的制作方法与汉、壮族地区的甜酒制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开坛饮用。  重阳酒的来历反映出幺佬人民的纯朴善良的心地:不晓得是哪朝哪代了,幺佬山乡被一些有钱人霸占了,广大的幺佬人贫穷困苦,日艰月难。重阳节到来了,一对在山窝里开荒种地,相依为命的穷苦夫妻,没鸡没鸭,没肉没酒,只有半缸底米,只好熬了三碗稀粥过节。他们夫妻俩各地吃了一碗后,正在你推我让,谁也舍不得吃的时候,传来了敲门声。他俩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白发苍苍、衣衫破烂的老人。夫妻俩问道:老人家,你有什么事呀,”老人说:“主人家,我走远路经过这里,身无分文,已经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好心的人呀,能给我一点儿东西充充饥吗?夫妻俩赶忙把老人请进屋里坐下,把那碗舍不得吃的稀粥端给老人吃。“老人家呀,真对不起你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家穷,只有这碗粥了,你不嫌弃,将就吃吧!”那老人也不客气,一口气就把粥喝光了。老人暖和过来后,对夫妻俩说:“谢谢你们了,我教给你们一种酿酒的方法吧!”于是,他把重阳酒的酿制方法教给了夫妻俩,然后告诫说:“这种酒千万千万不能卖呵!”说完,就不见了。  第二年重阳节到了,夫妻俩按照老人说的方法酿制出一种酒。这种酒真奇怪,留久了不但没有像别的酒那样变酸,反而越陈越香甜。打开酒坛,满屋子飘香。喝上一口,隔几夜嘴巴还留香。夫妻俩高兴极了,把这种酿酒方法告诉乡亲们。这样,幺佬山乡家家都喝上了神仙美酒。因为神仙交待过这种酒是不能卖的,因而市面上没有卖的。”  傣族:  傣族的嗜好品有酒、烟、槟榔、茶等。几乎各地傣族都有这些嗜好,只是嗜好的程度稍有差异。  嗜酒是傣族的一种古老风俗,在明代就有咂酒之俗,酒己成为宴客必备之物。近现代以来,饮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两餐多喜饮酒少许,遇有节庆宴会,必痛饮尽醉而后快,且饮酒不限于吃饭时,凡跳舞、唱歌、游乐,必皆以酒随身,边饮边歌舞。所饮之酒系家庭自酿,傣族男子皆善酿酒,全用谷米酿制,一般度数不高,味香甜。也有度数较高的,如西双版纳迦旋寨出产的一种糯米酒,含酒精成分在60度以上,酒味香醇,倾人杯中,能起泡沫,久久不散,称为堆花酒,远近驰名,被誉为“十二版纳”之佳酿。  布衣族:  布依族成年男子爱饮米酒,妇女们爱吃糯米甜酒.逢年过节要饮年节酒,婚姻娶嫁要饮双喜酒,送往迎来要饮“迎客酒”和“送客酒”。因此,每年秋收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自酿几缸米酒和糯米甜酒,米酒既供自家平时饮用,又以之待客,特别是请客时,若席上无米酒,再丰盛的席面,客人的兴味也不浓,主人的脸上也觉得无光。布依族人以豪爽好客而著称,因此,他们饮米酒时,有三大特点:其一是酒用坛子装,将葫芦(地方土语叫“革当”)伸进坛里汲取;饮酒不大用酒杯,而多用碗,这样才显得豪爽。其二是要行令猜拳,这除了助兴以外,更主要的是与席者互相考智慧与机敏,看谁能摸透对方的心里。当然,这也是互相敬酒的一种手段。其三是要唱酒歌,这是三大特点中最主要而且最有趣的一个。酒歌的内容无所不包,诸如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族源、历史,山川草木,乃至对村寨及主人的称赞等等。你唱一首,我答一曲,对答不了的“罚”酒。这样一来二往,既对了歌,又传播了知识,真是别具民族风韵,兴味盎然。  唱酒歌的方式是先由主人端起一碗酒,向客人们边敬边唱。开场歌的内容大都是些客气词句。比如主人家的酒肉明明是摆了满桌,主人却谦逊地唱道“昨晚灯花爆,今早喜鹊叫,都说要有客,贵客真来到……本想杀头猪,猪崽瘦壳壳,田里去捉鸭,鸭被鹰叼啄;棚里去捉鸡,鸡被野猫拖,溏里去捞鱼,鱼被水獭捉……孔雀落刺林,麒麟落荒坡,贵客到我家,实在简慢多。”唱完,敬每个客人喝一口酒。客人们也一一举起斟满米酒的碗来唱歌答谢,内容是感谢主人家的殷勤,祝贺寨邻平安,庄稼丰收,牛马成群等,如“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祝愿主人家,岁岁好生活……祝愿寨邻里,和睦享安乐;祝愿牛马壮,祝愿羊满坡……主人真殷勤,让我坐上座,敬我猪腰肝,敬我鸡脑壳……多谢呀多谢,主人麻烦多,我们转回去,定把美名说。”一人唱一首,唱完,大家各饮一口酒,要是谁不会唱,就“罚”饮三杯。  布依族人生活中,还有一种饶有风趣的“迎客酒”。就是娶嫁迎亲或逢年过节,客人来到时,主人要在大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桌上放酒壶和碗,客人一到,主人急忙在碗里斟了酒,双手端着,唱起一首“迎客歌”:“风凰飞落刺笆林,鲤鱼游到浅水滩,今天贵客到我家,不成招待太简慢,献上一碗淡淡水,只望客人多包函”。客人若是能歌者,就以歌答道。“画眉飞上梧桐树,小虾游到大海里,今天来到富贵府,主人殷勤真好客,只因我的口福薄,这碗仙酒不敢诀。”如此对答几个回合以后,双方不分胜负,最后客人饮了一口酒,就进到堂屋里。若是客人不会唱歌,主人每唱一首,客人只好喝一口酒,一直要唱七首或九首。客人也就要喝七口或九口酒以后才能罢休。所以,不会唱酒歌,既要被“罚”酒,又要逗得所有围观者哄堂大笑。  进了屋以后,在酒席间,主人要请善歌的姑娘或中年妇女来向客人敬酒。她们有的拎着酒壶,有的端着放碗的方盘,来到客人身旁,先斟上一碗酒,再唱起“敬酒歌”:“客人远道来,实在是辛苦,没有鸡鸭鱼招待,喝碗淡水当鱼肉。”若客人能歌,就以歌回答道:“八仙桌子四角方,鸡鸭鱼肉摆中央,山珍海味样样有,多谢主家热心肠。”就这样主人一首,客人一首,从古至今,天南地北,内容无所不包,有问必答。当然,要是唱的时间久了,回答时不一定对题,只要能对出一首就行,这样就免罚喝酒。要是不会唱敬酒歌,姑娘们每唱一首,就被“罚”喝一口酒。真是妙趣横生,给整个酒席增添着欢乐的气氛。  布依族人不仅喜爱饮酒,而且也善于酿酒。米是自己种出来的,酒曲是自己上山采来百草根做成的。所以,原料方便,酿制容易。酿制出的米酒在十八度左右,醇香甘美,都是大坛子盛好密封的,每当打开坛子盖取酒时,香飘满屋。  平常时候,只要客人来到家里,主人就递上一杯“茶”,客气地说:“走累罗,请喝杯凉水解渴。”若是曾经到过布依族地区的客人,有过经验,就欠起身子,双手接过“茶”来,慢慢品尝,细细享用。若是没有经验的客人,由于口干,一口喝下,那就要闹笑话了,自己也只好暗暗叫苦上当。原来,这不是茶。是米酒!但一定要注意,只要是把酒误为茶喝了,无论如何也得吞下肚去。绝不能吐出,这样才是对主人的尊重,反之就是不礼貌了。要说上当,谁叫你不事先了解一下布依族的风俗呢?这不是坏心,恰恰相反,这是布依族对客人的真诚敬意,客人喝下的酒越多,就象征着长吃常有,主人越是高兴。  布依族人还用自产的糯米和自制的酒曲(当地叫“土酒药”)制作出可口的糯米甜酒。这种甜酒基本上是妇女们自食和招待女客的。要是在春三月或初夏时节,凡是在布依族地区路过,走累了,口渴了,只要见到路边地里有人做活,就去向他(她)们找水喝,一定能喝上布依人常用甘冽的山泉冲拌的糯米甜酒水,凉悠悠甜丝丝沁润肺腑,既能解渴,又能驱散一路上的疲劳。  贵阳市花溪区布依族酿制的刺梨酒,更是驰名中外。刺梨酒的酿制方法是;每年秋天收了糯稻以后,就采集刺梨果,将其晒干或炕干。接着就用糯米酿酒,酒盛于大坛中,再将刺梨干放进坛里去一起浸泡。一个月以后(时间泡的愈长愈好),酒呈酱黄色,喷香可口,约十二度左右不易醉人。  毛南族:  毛南族嗜好烟、酒、茶。成年男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抽本地产的旱烟叶,很少用外地烟。老人多用竹鞭做旱烟杆,边烧火边抽烟,节省火柴。饮茶只是办喜事、丧事和招待客人时喝,平时则喝开水或泉水。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办喜事、丧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敬祖先、走亲访友、节日、互助换工等就餐时都要有酒。平时白天劳累,晚餐也要喝酒活血,说容易恢复疲劳。客人到家没有酒招待就认为失礼,有句口头语:“好朋好友,黄豆送酒。”因此,家中常备一坛酒待客。几乎每家的主妇或男主人都会酿酒。他们酿制的白酒,酒精度数不高,一般的20~35度。酿酒的原料有糯米、粘米、玉米、高梁、红薯、南瓜等。各类酒名都以原料名冠之。如用糯米酿制的叫糯米酒,用红薯酿制的叫红薯酒。酿制的各类酒都用本地产的酒饼来发酵。先把原料煮熟,摊在竹席上,晾冷后撒酒饼(研成粉未),投入缸里或坛里发酵。冷天放在暖处或用烂棉被、玉米叶、棕皮盖上保温,待发出酒香味即可蒸制。蒸制时,底层用七拳锅装原料,中间用漏锅做蒸锅,上面是“天锅”装冷水,用微火蒸。蒸锅边有小孔将酒流往坛里。蒸酒量少的,用煮饭锅和炒菜锅即可。蒸酒用水最好是泉水,出酒率高,酒味醇香。毛南族不仅爱喝酒和善酿酒,还惜酒味比喻情意呢!如男女对唱山歌时,女的唱:“这糯粘米酒,昨夜刚酿成,味淡又不醇,哥懒把手伸。”男的回答:“这是糯米酒,秧田在门口,酒味烈又香,陶醉哥心头。”  傈僳族:  傈僳族男女青年和老人及妇女都嗜好吸烟、喝酒、饮茶。烟和茶是自己种植,水酒(“呢支”)是用苞谷、荞子之类的粮食酿成的。  每当苞谷成熟时节,开始酿制水酒,有的人索性把做酒的用具搬到地里,把苞谷摘下来就地制酒,边收庄稼边做酒,尽情地饮上几天才肯回家。等到把苞谷全收回到家里的庭院,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段时间。这样,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常常是一边酣饮一边歌舞。  这种酒,也叫醋酒或杵酒。制造方法比较简单、原料一般是苞谷、高粱、养麦、稗屑子等,以稗子为最好。制作时先把粮食捣碎,蒸熟后放凉,拌上适量的酒药,放进干净的瓦罐里,盖好,发酵十几天,等发出酒香味,说明已出了酒,启封冲饮。时间越长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饮用,酒味就更浓了。  水酒的饮用方法是,把罐内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锅里兑上温水,用木勺搅拌,待酒味和温度合适了,舀出过滤装进竹制的酒杯,就可以饮用了。要是能加上一些红糖、鸡蛋,即富有营养,又甘醇,清香扑鼻,这种酒也就是17一18度,有解渴、爽口、提神解乏的功能,还能增加入的食欲。  招待客人时,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傈僳族认为“无酒不成礼”,有酒就有了相应的礼节。主人用很精致的竹筒将酒盛满后,往地上倒一点,表示对祖先的怀念,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后将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满,双手举到客人面前请客人饮用,而后主客共同畅饮起来。  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合杯酒”了。傈僳族称“伴多”,即两人共捧一大碗酒。这种饮法只有在大家酒兴最浓的时候才出现,而且总是由主人首先邀请。主客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脸靠脸,然后一同张嘴,一口气饮完。于是酒从他们的嘴角,脸上淌下来,流到衣服上,而他们全然不顾。喝完了,互相对视,开怀大笑。合饮杯酒,只有在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进行,过去常常用于贵客来临、签定盟约、结拜兄弟的场合上,不分男女,两人共饮。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邀请你同他合饮杯酒,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谊。但是,晚辈人不能邀约长辈“伴多”,而且是长辈为晚辈人表示关心,对同辈人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爱慕才饮合杯酒。  以往,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粮食生产量较低,一年的口粮本来就不够,再制作大量水酒而耗费了许多粮食,所以,全家存粮最多能吃八、九个月,在新粮食下采之前,要以红薯、山药蛋、野菜、野养、野百合来充饥。把野养切碎放在锅里煮开,放一点苞谷面煮熟充饥。遇上灾荒或缺粮季节,傈僳族都保持着互通有元、彼此互济的风尚。如果全家族全处于粮荒光景,就得全体上山采集野生植物或狩猎来度过饥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少数民族特色酒   中国少数民族在解放前夕,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从业不同,因而所饮用的酒的来源和民间酿酒的情况也不同。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主要从事捕鱼业和狞猎业,后两个民族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他们民间无酿酒活动,饮用的酒都是从周围其他民族处交换或购入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的佤、德昂、布朗、独龙、拉祜等族狞猎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独龙、怒、傈僳、景颇、佤、布朗、德昂、基诺、拉祜、珞巴、部分黎和高山等族有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还处在奴隶制阶段,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这些民族民间很少有家酿酒。  目前,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仍生产和饮用的具有特色的酒大致有如下一些。  蒙古族马奶酒:蒙古族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得名。马奶洒的酿制历史悠久,传至今日,仍盛行于蒙古牧区。酿制的时间自夏伏骒马下驹时始,至秋草干枯马驹合群,不再挤奶时止。这段时间被称为“马奶酒宴”期。酿制马奶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挤出马奶过两三天变酸后,马奶发生分离现象,取出浮在上面的奶油,将其余部分密封于铁锅内蒸馏,反复三四次,则酒味越来越浓。这是制马奶酒的精工艺。另一法为粗工艺,用发酵方法酿制。一般是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把生马奶倒进装有酒曲的容器里,置于较温暖处,每日启封以木杆搅动数次,使之发酵,味至微酸即可。在夏季的内蒙草原上,凡是有牧民的地方,就有马奶酒飘香;只要有节目活动或亲友聚会,就会有马奶酒宴和敬酒歌舞。  与蒙古族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达斡尔族也有酿制和饮用马奶洒的传统。生活在内蒙古的部分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一起酿制马奶酒。哈萨克马奶酒,是将马奶盛入马皮制的袋子里,扎紧口使其发酵,制成半透明、略带酸味的饮料,他们称之为“克木斯”。  因为马奶酒有健身和医疗功效,所以常饮马奶酒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普遍身体强壮。  藏族青裸酒: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传说青裸酒的酿制技术是唐文成公主传授的。在西藏民间流传有端起酒杯(碗)想起公主的民歌。青裸酒的酿制法较简单:先将青裸洗净煮熟,捞出来摊在干净的麻布上降温,拌入酒曲,装进陶罐或木桶中密封发酵,酿成醪糟,二、三日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再过一两天即可饮用。酒色黄绿清淡,酒味甘酸微甜,度数较低,有人称之为青裸啤酒,但无泡沫。头道酒约15-20度,二道10度左右,三道仅5至6度。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常饮的青裸酒,一般是10度左右。另有青裸白酒,酿制法较复杂:将醪糟装入大陶罐,加入少量水。罐中以术棍架起一铜锅,锅沿与罐沿齐平。锅上架一钝锥形铛子,口径略大于罐口,罐沿与铛间用草术灰泥封严。陶罐底部以温火加热,不断将铛中升温的热水换成凉水,使罐中蒸汽凝为水珠滴到铜锅里,七八小时后,取出铜锅中的液体,即是青裸白酒,度数可达60度以上,酒香四溢,略带青味。此法可称为土法蒸馏。因为活细,一般是主妇操作。  青海土族农民也酿制和饮用青裸酒,他们一般把青裸酒称为“酩 ,土族语叫“斯拜·都拉斯”。其制作法是先将青裸做成醪糟(当地汉族方言称“甜醅”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乙醇度一般在三四十度间,最高亦可达60度。为使酒色味更佳,人们常把酒装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坛中,密封坛口,深埋在羊圈或居室炕沿附近的地下,过一年半载挖出,添满酒再埋,如是两三次,坛中酒色如黄蜜,浓如稀,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即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饮,沉醉难醒。土族是以古代民族吐谷浑为主体,吸收了羌、藏、蒙古及汉族的成分发展形成的,羌是“西戎牧羊人也”(《说文·羊部》藏族和蒙古族都是有古老游牧历史的民族。因此,土族人种植青裸和酿青裸酒窖藏于羊圈的做法,恐有相当久远的传统了。  柯尔克孜族“孢糟酒:“孢糟”是柯尔克孜语音译,可意译为黄米酒,因其原料是黄米。其酿造法是先将黄米洗净泡软,上磨推成浆糊状,装入布口袋里发酵。发酵后入锅加水煮至冒泡,再装入袋中滤挤去渣,其纯净的液体就是孢糟酒。酒色界于橙黄与浅咖啡色之间,乙醇度在15度左右。此酒酸甘相兼,有补血和助消化的功能,很受群众欢迎。当地维吾尔族群众亦喜饮,但维吾尔人并不酿制。目前,在新疆柯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些县城里,已开有“孢糟馆”,这就大大方便了各族群众的需求。孢糟馆类于内地的茶馆,不经营菜肴,顾客喝些孢糟酒,吃些烤馕即可,非常便利.  门巴族“曼加”酒:“曼加”是藏语音译,意为“鸡爪谷酒”,因以当地特产的鸡爪谷为原料酿制而得名。鸡爪谷系禾本科农作物,籽粒如白菜籽,色紫黑,穗头如猫爪,喜肥耐水,生长期四个月,亩产五、六百斤,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重要粮食作物。酿制方法简单:先将鸡爪谷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竹盘中发酵。饮用时,将发酵后的鸡爪谷(酒酿)装进底部有塞子的竹筒,加入凉水,稍候拔开塞子,以酒具接盛即可饮。曼加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提神消暑,夏季尤为群众喜好。门巴族聚居的西藏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原地区)地区和墨脱县,基本上是高原河谷地带,气候温暖。  水族肝胆酒:是将猪胆汁注入米酒中而成。以此酒待客,表示主人愿与客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宰猪时将附着苦胆的那片猪肝一起割下,以火烧结胆管口,防止胆汁流出,然后将其煮熟,再与猪肉一起祭供祖神。客人入席酒过三巡后,主人拿起猪肝,剪开胆管,当众将胆汁注入酒壶,为在座者各斟一杯肝胆酒,依长幼客主之序分先后干杯。猪胆能消炎灭菌、清火明目、降低血压。常饮肝胆酒有益健康,故在水族群众中流传成俗。  土家族甜酒茶:土家族的甜酒茶实际上不是茶,而是酒。正如解放初期广东有部分人还把啤酒叫做“洋茶”一样,这仅仅是名称上的误用。土家族以糯米或高粱煮甜酒,将甜酒和蜂蜜冲入盛山泉水的碗中,甜酒茶即成。饮之清冽甜香,消暑提神。因有些山泉水实际上是矿泉水,所以常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普米族“酥里玛”酒:酥里玛酒主要以大麦和玉米为原料酿制。先将洗净的粮食煮至八丸成熟,捞出晾温,拌以酒曲,装入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后有酒味飘逸,将其再装坛密封。数日后(一般以放坛处的温度高低来估计封坛时间的短长)开封加适量清水入坛,再盖上盖等两三小时,便可倒出清水,此即“酥里玛”。有的人是在密封的坛口插一支吸管,用酒时以虹吸原理将酒引流出来。  羌族蒸蒸酒:其酿制方法较简便。将玉米粉用杉木甑子(蒸桶)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至稍温,拌上酒曲,装入坛中,封严坛口,置于荞麦秤秸中发酵,约二十天左右,便可饮用。酒色淡黄,酒味甘甜,能去淤血、生鲜血下奶,是羌族产妇哺乳期间的常备饮料。喜客临门,主人往往让他喝饱为止。  四川彝族苦荞酒:彝族在解放前没有专门的酿酒作坊,民间广大奴隶群众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能够酿酒的是奴隶主或较富裕的“劳动者”(阶级成分)家庭。酿酒原料主要是苦荞(一种有清苦昧的荞麦)、玉米或土豆。先将酿酒用具全部洗净,不能有一点油星,再把苦荞以木甑蒸至半熟,晾温拌酒曲,装进发酵桶里。冬天为保持室温,需不断生火,促其发酵,待酒香四溢时,插管于发酵桶底的孔中,引流出酒液,第一杯敬神灵,第二杯献长者,尔后其他人方可饮用。因以苦荞为原料酿制而得名。苦荞是凉山半高寒山区的特产。彝族把用玉米、高梁和少量苦荞作原料酿制的酒叫泡水酒。现在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多饮外来的白酒和啤酒。  云南彝族辣酒:辣酒即白酒,其主要原料是玉米或高梁,其特点主要反映在制作过程中,玉米或高粱煮熟拌入酒曲后,装入外面涂有牛粪的竹箩里,并用蓑衣或麻袋片盖严实。待到发酵至将要从竹箩孔中渗出白浆时,装入坛中密封,当玉米或高粱变成细糊状时,装进甑子,上铁锅,兑水蒸馏出酒液。  纳西族合庆酒:合庆是滇西地名,该窖酒以当地的大麦和黑龙潭水酿制,香味纯正,曾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怒族咕嘟酒: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基本相同,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现在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水族九阡酒:九阡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区,因当地水族能生产一种独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来命酒名。九阡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过程中加入多种药材。酒色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微甘,酒香馥郁。九阡酒下窖的时间越长越醇。陈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时酿造下窖,直至结婚时,甚至到寿终时才饮用。因用多种药材作原料,所以有活血舒筋、健身提神的功能.  普米族大麦黄酒:该酒的酿制是先将大麦煮熟,拌酒药发酵后,装入大土陶中,以灶灰泥封好坛口,二十一天后以管子吸引出酒液,装坛存放,随饮随取。酒色桔黄,味道甘甜。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少数民族待客酒俗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  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  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家中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座主席位置上。客人不走,年轻媳妇不能休息,哪怕彻夜畅饮长谈,也得在客厅旁边昕候家长召唤,好随时斟酒、添菜、续茶。满族家中来客,由长辈陪接,晚辈一般不得同席,年轻媳妇侍立在旁,装烟倒酒,端菜盛饭。  彝族家中酿好洒的第一杯敬神,第二杯要敬给家中老人,晚辈不得先喝。凉山彝族群聚饮酒时,要按年龄大小、辈分高低分先后次序摆杯斟酒,并由在场的英俊聪明的小伙子先给老人敬酒。敬酒者双手捧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弯腰躬身,头稍向左偏,不得直视被敬者。被敬酒的老者则谦和地说:“年轻人啊,对不起了,老朽站不起来了”,或者说“借给你这一杯”,表示回敬,小伙子便立身饮尽,否则为不敬。民间谚语说:“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所以敬酒献客时,必须从老人或长辈开始,如此才合乎“耕地由下(低)而上(高),端酒从上而下”的传统规矩。  壮族请客时,只有与客人同辈的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须站在客人身旁,给客人斟酒之后才能入座。给客人添饭时勺子不能碰响锅,免得客人担心饭少不敢吃饱。每次夹菜,都得由陪客的长者先给客人把最好的菜夹到碟中后,其他人才能依长幼之序夹菜。年轻妇女一般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则可。  傈僳族在年节请客时,在酒席上,父母可以向长辈诉说儿女使他们不满意的事,做儿子的,尤其是做儿媳妇的,总是很体谅父母的心情和难处,他们听完长辈关于自己的诉说后,便马上出来请求父母公婆原谅自己不懂礼。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概念,社会习俗普遍认为,长辈不论何时何处批评晚辈都是应该的。  少数民族饮酒中的敬老习俗,从信仰的角度看,也反映在对祖先的崇敬上。例如广西毛南族,请客人吃饭时要请客人坐上席先给客人斟酒夹菜。而客人在端杯饮酒时,须先用手指尖或筷子头蘸点酒,弹洒几滴于地上,表示首先敬献主家的祖宗,然后主客碰杯,说互相祝福的吉祥话。晚辈吃饱饭离席时,要很恭敬地向客人说:“请慢吃!”   少数民族在欢聚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  凉山彝族喜欢喝寡酒,即不用下酒菜,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喝。相识者邂逅相遇,买碗酒,或买瓶酒,几个人围圈而蹲,仅用一两只酒杯,或干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轮流喝,称之为喝“转转酒”。若用酒杯,便先从最年长者开始,从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轮流,不得轮空,众人用一酒杯,称为“杯杯酒”,谁也不嫌弃谁,同乐同喜。凉山甘洛县有家酿酒的彝族还常饮“杆杆酒”,即酒酿好后,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土家族也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嘉庆年间鄂西长阳(今民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诗人彭淦在描写此酒俗的竹枝词中说:“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筋;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羌族把这种喝酒法叫做喝“咂酒”,但不是众人一吸管,而是一人一根长而细的吸管,围坛咂酒,在喝酒的过程中还穿插有歌舞。壮族喝咂洒的记载,最早见于《岭外代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书中说,单州钦州壮族村寨,客人至,主人铺席于地,置酒坛于席中,注清水于坛内,插一竹管于坛中,依先宾后主的次序吸饮。饮前由主妇致欢迎词,男女同坛同管,水尽可添.酒乃甜酒。黎族和布依族也喝咂酒,其形式与羌族相似。  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当客人光临时,在饭桌上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之后,客人才能随意饮餐。一喝交臂酒,气氛马上就显得很轻松融洽。云南傈僳族和怒族在待客饮酒时,主客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肩膀,脸贴脸把嘴凑在酒碗边,同时仰饮之。至亲好友及贵客光临,或要结为兄弟之谊,皆须如此饮酒,谓之喝“同心酒”。悚傣族又称之为“合杯酒”和“双边酒”。恫族的“团圆酒”气氛更为热烈和谐。大家围桌而坐,,每人将自己的酒杯用左手递到右邻的唇边,右手搂他的肩膀,依次形成一个圆圈,主人一声“干杯”,大家同时欢呼一声并饮尽,如此三轮,方可自由敬酒。至此,大家已觉得亲密无间,不仅谈笑风生,而且还有酒歌阵阵。  恫族还有一种交臂酒,是两人并肩或坐或立,一手搂对方肩,一手举杯递到对方唇边,同时尽饮。有些饮酒活动,比一般待客更显得情谊深厚。例如黔西南布依族的“打老庚”即是“打老庚”可理解为“结拜兄弟”或结交同年好友。异姓小伙子,不论生辰年月是否相同,只要年龄相差无几,征得父母固意便可约定日子聚饮,结拜为“老庚。”此仪式之后,双方父母即把“打老庚”。
,者都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又如四川黑水县的羌族,同辈同年的年轻人,不论男女皆可“打老庚”,只是男女分别举行活动而已。一般在农历正月择日,同龄人相约,携带酒肉到村寨野外聚餐,大家把鞋带放在一起,轮流去抽,那两人抽到了同一双鞋的两根鞋带,他们就相互结为“老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他俩要同甘苦,共命运,两家人也要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旧时蒙古族民间在结交推心置腹的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杯乃饰有彩绸的牛角嵌银杯,非常精美,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我国台湾的高山族排湾人,不仅新婚夫妇要喝“连杯酒”(也叫连欢酒),亲朋好友也要共饮“连杯酒”。连杯酒并非指连饮数杯,而是两个酒杯连在一起。这种酒具像一副担子,木雕彩绘,“担子”两头各雕有一酒杯。斟满酒后,两人比肩而立,各以外侧之手执酒具一端之把手,只能同时举杯同时饮,否则酒就会洒掉,极有象征意义,既表示必须平等(端平),又表示必须同甘共苦(不论生活的酒是甜是苦,我们都得同干)。高山族在喜庆节日里常聚饮狂欢,男女杂坐同乐。最亲近友好者,饮酒时并肩并唇,高举酒具(竹筒、瓢、木杓等〉,倾洒下泻,如仰饮山泉,流入口中,洒到地上,尽情尽兴,大为快乐.  少数民族在待客敬酒中普遍表现出礼仪隆重和坦诚真挚。  贵州苗族人家待客,在酒席上每巡给客人敬酒都是双杯,表示主人祝福客人好事成双、福禄双至,也寓有“客人是双脚走来的,仍能双脚走回去”,健康平安。若客人推辞,女主人就会捧杯唱起敬酒歌,直至客人领受他们的祝愿。  青海土族在招待贵客时,讲究“三杯酒”,即客人进门饮三杯酒洗尘,客人上炕就坐入席(有炕桌摆酒莱)饮“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辞时饮“上马三杯酒”,有酒量的一饮而尽,表现出豪爽真诚,主人很高兴;不胜酒力的,只须以左手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3次,表示敬神、领情和致歉,主人绝不勉强因为不能饮者强饮之则无快乐,可谓体察入微。  布依族在客人进门入坐后,马上捧出一碗“茶”献客,有经验者不会贸然饮,因为这是以酒当茶,客人只须慢慢吸饮,歇脚缓气即可。  高山族某些支系,当贵客来访时,部落头人带领青年人在路旁吹奏民间乐器,夹道欢迎,直至主人家中。贵客在屋中高凳上就座,青年男女围贵客歌舞,同时依客人数指派同样数量的年轻人敬酒。他们手捧斟满酒的小葫芦瓢,弓身变腰,将酒由下向上慢慢递到贵客胸前,动作谨慎,态度谦恭,对客人显得十分敬重礼貌。  赫哲族是中国唯一的以江河捕鱼业为主要经济从业的少数民族,他们待客饮酒时少不了名贵鱼馔,有向客人敬鱼头表示尊重的习惯。席间鱼肴的鱼头朝向客人,主人敬酒后,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请客人先品尝享用。若吃刹生鱼,则不上鱼头,但酒是必不可少的。  在四川|凉山彝家做客,进门入座后,主人先捧上一碗或一杯酒献客。客人若不是彝族,主人会说:“汉人贵在茶,彝胞贵在酒”。客人可依自己的酒量随意饮多饮少,哪怕仅仅报一小口,主人也很高兴,马上会打羊或杀小猪来待客.谓之“打”羊,是因为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宰杀,而是徒手捏死或以木捧捶死。打牲前要把牲口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以示敬重。若客人谢绝接酒,则有不敬之嫌,主人会感到失望。  佤族民间俗话说“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几乎家家酿酒,饮酒自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节目。喝酒时喜邀亲友欢聚同乐。主人给客人敬酒,必须给在座客人一一敬到,若有疏漏,便有违阿佤礼仪。敬酒时,双手捧竹节酒筒,走到客人面前,弓身将酒筒由自己胸前沉下,再向上送到客人嘴边。客人双手把住酒筒,将它推向主人嘴边,主人喝一口,再次敬给客人,客人一饮而尽。第一个被敬酒的人是在场客人中最被敬重者或最年长者,他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沾出几滴洒于地,口涌祝词,表示对主人祖先的敬献。拒绝阿佤人的饮酒邀请是不礼貌的表现,喝多少可以量力而行,主人是为了友谊和高兴,绝不会勉强。  到藏族家做客,讲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过酒杯(碗)后,先喝一点,主人斟满,再喝一点,主人又斟满,至第三口时干杯。若客人确实不能饮酒,可按藏族习惯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弹洒三次,表示敬天地神灵、父母长辈和兄弟朋友。主人再不勉强,并会表示欢迎。一般喝完三口一杯之后,客人便可随意饮用。客人起身告辞时,最后得干一杯方合礼节。在喜庆节日里,藏族同胞往往以歌舞劝酒,客人若能唱,要在接过酒杯唱完答谢的酒歌后再饮尽.主人会继续歌舞敬酒,客人若不能再喝,就装出醉了的样子狂歌乱舞一通,表示酒好,忍不住喝多了。众人及主人都会开怀大笑,再不强劝,因为尽兴尽欢的目的已达到了。  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在客人光临前,即把一只灌满酒的酒葫芦挂在堂屋门背后,待客人将近大门时,即刻斟酒一碗,迎上前去,一手搭在客人肩上,一手递到客人面前,说:“请饮进门酒。”客人忙说:“我喝干,我喝干。”若逢节日或喜庆,客人喝完酒后,主人还要朝天鸣放鸟枪,向全寨人通报有喜客光临。“进门酒”之后,主家全体成员出来迎客进屋。客人若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广西巴马瑶族在迎接村寨的集体客人或十分重要的单个客人时,要设“三关酒”迎接,即主家派人在屋外必经之路上设三道酒关,每经一关须饮两杯,三关之后,方进屋饮宴。传说此俗起源于巴马瑶族的祖先“卡罗”,卡罗生下三个月后父母相继过世,善良的汉人盘尧收养了他。卡罗成家后为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率家人采药物酿酒宴请二老,在迎接养父母的当天,卡罗带族人到寨外十五里处设酒关,每五里设一关,每至一关卡罗敬二老甘醇的美酒两碗,以表隆重和真诚。此传说不仅反映了汉瑶人民的团结友谊,而且寓意瑶家敬贵客如敬再生父母,其情真挚感人!   西藏门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人便用铜瓢或竹节筒盛满酒,先倒点酒在自己手掌心,当众吸啜,表示酒中无毒,自己待客以诚尔后,依次向客人每人敬酒一瓢或一竹筒,客人须一饮而尽。旧时无专门酒具,门巴人以芭蕉树皮卷成小酒槽给客人敬酒,贵客四槽,一般客人两槽。  云南傈僳族在待客时,主人用精致的竹筒斟满酒后,先往地上倒一点,表示敬祖,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请客人放心,然后再斟满其它竹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畅饮。  滇西北高原丛山峻岭中的普米族对待客人,不论生熟亲疏,都热情接待,因为他们认为客人临门是种荣耀和吉兆。当主人听到狗叫,发现有客人光临时,家人都会出来帮客人牵马拿东西,请客人进屋。当客人在火塘旁坐定后,主妇便端上水果、食品和一碗酥里玛酒。普米族以火塘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石柱代表家族祖先神灵,可称之为“锅庄”。主人先敬家神,在锅庄上滴几滴酒,若是燃起火焰,则为最吉,主人会很高兴。一般度数较高的醇酒都能接火而燃。主人看到酒燃,便念道:“客人到,福气到,贵客犹如金太阳照,给我家暗淡的房子里,带来了光明和吉兆。客人到,福气到,贵客好像吉星照,木楞房里充满了喜庆与欢笑,彩色的祥云在我头上飘。”祝颂毕,主妇捧酒献客。客人先抿一口,不得有吸饮的响声,随即说“真醉人”,以表赞美和感谢。此后客人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饮酒。若有主家的长辈在场,客人要主动请长辈坐上席,并请其先品尝酒。客人用饭,主人家人均在旁侍候,绝无不周到之处,客人吃完主人家才围坐在一起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烂醉亦无妨。给客人酒,主人则感到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示亲密到了不拘礼的程度。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大喜。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  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西藏珞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妇赶快洒水扫地(吊脚楼的二层,地面是木板或竹条板铺成),在临窗处铺熊皮或棕编坐垫,摆上长方形矮餐桌,上些常备的应急炒玉米。接着女主人把储存在葫芦里的鸡爪谷酒倒进一个吊着的竹筒中,再加入温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让过滤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锅(珞巴族有使用石锅做饭的原始石烹遗风)中。女主人右手执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双膝脆在客人面前,将碗放到桌上,再将瓢中酒先倒一点在左手心,用嘴报尝一下,尔后给客人碗中斟满。陪客的男主人双手捧酒碗递给客人,女主人同时说:“酒不好,别见怪。”夫妇配合十分默契。客人喝口酒,说“酒味很好”以表示谢忱。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后,主妇都立即将酒碗斟满,当地习俗以始终保持酒满为待客实诚。珞巴族酒席上的山珍是鼠肉。这种出没于山野的野鼠长近盈尺,重约千克,体圆肉细。平时珞巴人随捕随吃,年节前则要储存鼠干准备待客。客人在莅临,主人即将野鼠干穿上棍,燎毛刮净,扔掉内脏,切成小块,以石锅炖烂,佐以调料,肉嫩味鲜,百食不庆。以鼠肉作美食下酒敬客的还有黎族(食山鼠、田鼠和松鼠)、傣族(食竹鼠)和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一带的部分苗族。少数民族许多食野昧的经验,为扩大人类食源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是很值得发掘总结和宣传推广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少数民族用酒习俗   不论中外,有不少民族在烹饪中用酒来作调味品。在中国,有专门的料酒。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情况。怒族阿龙支系有种民间传统食品,称之为“肉、酒”。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鸡切成块,用油烹炸后倒很多酒入锅,以文火稍炖即成。肉酒外酥内嫩,酒香诱人,可口而富有营养,是老人和孕妇的食补佳肴。西藏藏族在藏历年时做一种汤食,叫“衮登”,是用青裸啤酒、红糖、奶渣、酥油等混煮成的,其味酸甜香,且微带清苦。广西象州一带的壮族,有种调味品叫“红谷糟”,是以粘米制成的。制法是:将50克米醋与水混溶,洒到微温的米饭中拌匀,然后装坛加盖捂严保温,发酵24小时后,开坛捞出米饭,以清洁的凉水冲洗,堆饭于竹簸寞中,用布盖好。米饭发热即摊开晾凉,凉后又堆起来盖布。每天以水冲洗一次,三日后米粒即成鲜红色,晾干便是糟种。糟米加盐,装坛储存。用红谷糟可以作菜、腊肉的调料,也可以作烧菜的佐料和吃熟肉的蘸料,其味甜酸,酒香扑鼻,满口留芳。广西位佬族和贵州苗族等也有与此相似的泡菜,可以称之为甜酒腊酸菜。因其酸甜香脆,生津开胃,所以一次得食,终生难忘。以酒来疗疾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少数民族中亦有此经验。藏族牧民在古代就已懂得用青裸白酒敷贴外伤患处。在盛产药材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酒泡药材医病或健身的常见。四川凉山彝族以白酒送服花椒来治疗肚胀腹泻、下坠难受;以蜡干研末的“屎克螂”兑酒饮服来治疗产后胎盘不下或堕胎。  守猎活动中用酒。鄂伦春族过去在婚宴中吃的狍子肉,是不能用以猎枪射杀的狍子的,这也许是对“动武”的忌讳,因为婚姻要求和和美美。于是,新郎便用食物拌酒来醉狍子生擒之。但是狍子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非常机警,而且奔跑飞快,因此,能醉擒生狍者必须聪明能干才行。年轻的猎人都懂得狍子的生活习性及一年四季出没的规律,而且能用桦树皮做成狍哨子,摹仿狍子的叫声,引诱母狍跑来喂奶,猎人又在下风,且头戴抱头帽,所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少数民族在节日和祭祀活动中,除敬神及人饮用之外,还有些特殊的用酒方式,举例如下。据《宁古塔风俗杂谈》记载,满族过去请女性萨满跳神求吉时,要捆缚一头猪作卜卦之用,“以酒灌其耳与霞,耳霞动即吉”。建国后信萨满教的人越来越少,萨满跳神在如今只偶尔为学术调查者表演一下。羌族村寨在举行山神祭时,众人在端公(巫师)的主持下,将酒灌入羊耳,并大吼三声,羊难受而发抖,众人以为这便是山神已接受供献(羊)的表示。端公还根据羊抖动的情况来卜当年的收成好坏。最后宰羊,涂羊血于象征山神的乳白色石英石顶端,众人煮食羊肉,歌舞而散。达斡尔族在举行“依尔登',(萨满的祭祀)和“斡米南',(萨满的盛典)时,有一节仪式是“吃血”,夜晚在黑暗中进行。将白天宰杀的三岁羊或牛血、切成块的肺、牛奶或羊奶、香块用酒拌在术碗中,众人伴唱,萨满跳神,并将血抹到挂在“神树”上的铜制神灵面具上。现在节日活动仪式已简化。  贵州印江土家族过去在祭风神时,大祭开始,先将作为牺牲的牛用酒灌醉,牛角牛尾挂鞭炮,祭毕点炮,让牛围神树狂奔,宰牛者突然偷袭将牛砍倒,再将茅草人砍倒,立即扔掉刀,跳进河中躲避,谓之“掩杀”。  中国南方有十六七个少数民族有敬牛节或斗牛节。敬牛节反映了农耕民族对耕牛的爱护和重视;斗牛节主要是欣赏牛的顽强和勇武。福建闽东一带的畲族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牛歇节,有的人家以泥锹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牛,犒劳它辛勤的耕作。滇西北兰坪一带的普米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驾牛节。清早,各家先把牛喂饱,然后带上酒菜,赶牛到自家地头犁几挠地,尔后牵牛去参加集体祭祀,祭祀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村外地头主持。各家拿点饭菜、黄酒摆在牛群前的大石板上,由一群小伙子给牛喂饭菜和灌酒。此时,主祭老人驾牛耕几境地,众人即放牛而去。习俗认为,此项活动有利于五谷丰登、家业兴旺。贵州布依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牛王节,届时各家用苦丁茶、紫泉酒、五色糯米饭喂牛,祭祀牛王,并挑选健壮善的牛进行斗牛比赛。得胜的牛被封为“牛王”,牛王主人当晚盛宴请客为贺。壮族于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脱辄节。东兰、凤山一带的壮族除在河塘边击鼓为牛洗澡及整修牛栏之外,中午各家还举行隆重的敬牛仪式:在堂屋里摆一桌丰盛的酒菜,全家围桌而坐。家长牵一头老牛登堂入室,围桌绕行,边走边唱:“牛啊我的宝咯,牛啊我的财咯,捻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嗣了,四月八到了,脱辄节来了,我把你来敬,我把牛辄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草料,听我唱牛歌。”唱到此,给牛喂口糯米饭和腊肉,接着又唱牛的来历传说,又喂饭。最后全家起立,抚摸牛背,为牛祝福,送回圈中,添好草料,全家才能进餐。苗族和恫族在斗牛前,有给牛灌点好酒使牛兴奋勇斗的,也有在斗牛之后给牛喂甜酒,使其消除疲劳的。苗族在节目吹芦笙活动中,有些地方将装满酒的葫芦悬于高杆之顶,让芦笙手吹着芦笙攀上高杆摘取酒葫芦,赢得观众的欢呼和尊敬。云南宁穰纳西族在狮子山女神会祭祀仪式之后,有赛马,谁先到达终点,便可夺得摆在终点的一坛美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少数民族节日用酒   节日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的特殊日子,节日是综合表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文化事象。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的节日按主要活动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宗教类、农业类(包括农、林、牧、渔、猎)、商贸类、文体类、社交类和纪念庆祝类。  在节日活动中比较重视饮食,是中国节日的普遍特点,酒作为高级饮料,与节日的关系自然就甚为密切。节日用酒大致有五项:祭祀、饮宴、奖赏、赠礼和特殊的节俗讲究。  1、节日祭祀用酒。除前文专列的祭祀节日用酒外,在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中,都有祭祀内容。例如在各族的年节、清明节和七月十五,多有祭祖和迫荐亡灵的活动。蒙古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或火塘前摆供品,点燃一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技入火堆中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及乳制品祭祖。达斡尔族除夕夜吃手抓肉(带骨头的牛、羊、猪或抱子肉)时,先由家中最年长者割一块尻背肉,举起斟满酒的杯(碗),用食指沾点酒,向右上方弹三次,口念颂祝神灵与祖先的吉祥词,吃下肉,喝干酒。接着,全家才能吃喝。吃完后,全家又专门祭祖和祭神佛。四川凉山彝族过年三天,每天都有数项活动内容,而祭祖祈年是天天必有的项目。第一天杀猪之后,先切几块猪肝、两个猪腰子、几块猪头和猪腿肉,在屋内火塘中烧熟,盛在一高脚木漆盘中,撒上盐,然后取一块在火塘中烧红了的小石头,浇水,冒蒸气,端肉盘在蒸气上绕3圈,供于灵台,再斟酒一杯献在灵台上,口中念诵感谢和祈求祖灵保佑全家平安.人寿年丰的视词。吃年饭前也要以酒肉烟来敬祭神灵。第三天天亮前要祭祖送年。普米族大年除夕夜的第一项活动是祭祀:家长先往火塘中加一把松柏枝干柴,然后左手端满碗清酒,右手拿一根松树枝叶,以松枝蘸碗中酒,洒向火塘和火塘上的铁三脚架,再放点肉、饭、菜和酒在三脚架上作祭品。祭毕,每人喝一小碗黄酒,吃一块猪肉,然后才开始除夕家宴.  少数民族的节日宴饮丰富多彩,特点突出。清代在满族宫廷中,皇帝于除夕夜举行家宴。未时,汤膳之后是“转宴大席”,即将宴席上的各种膳品和陈设(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自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尔后后妃依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奏祝颂之乐,家宴结束,完全是钟鸣鼎食的侈靡派场。  2、节日饮宴用酒。少数民族民间节目饮宴,注重亲朋及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因而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哈尼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札勒特”(十月年)。节日里不论谁到哈尼村寨,也不论他进谁的家,都能受到热情接待。女主人首先捧给客人的便是一碗香甜的“焖锅酒”。最有同乡亲情的是“资八多”,宴,它的直译是“轮流喝酒”,它的意译应是“全寨联席宴”。小村寨是全寨男女老少共聚同饮,各家都做一桌酒席,餐桌连接排列在村寨的主要街道上,从这一头一直排到那一头。大的村寨分为两三片,各片轮流做东,因此要聚宴两三天。人们分坐在长龙宴席的两旁,年轻人靠近年轻人,老年人挨着老年人,没有男女界限,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席间晚辈向长辈敬酒,老人忘情地欢唱古老的民歌,人们不断发出“唆!唆!”的欢呼声为豪饮高歌者喝彩助兴。天黑后年轻人又到宽敞的平坝上点起篝火,歌舞娱乐。  贵州丹寨县苗族过苗年时,初一清早各户在鞭炮声中与亲戚围着火塘吃团年酒饭。早饭后便各家轮流请酒,不论谁家的客人,都会被各家请去欢聚一番。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拉枯族在大年初三,全村人要集中起来吃团结饭。先到和尚“安占”家聚餐,然后再到铁匠家吃喝。去时每人带一包饭、一罐菜、一瓶酒和一些肉。就餐时分两大席,男左女右分桌入座。先由安占举杯向篾桌四角滴水祭祀祷告神灵,然后众人尽情宴饮。  景颇族在正月初一全寨人欢聚会餐,参加聚餐者每人要带些酒肉佳肴。  门巴族在藏历十一月初一过小年。初二,各家各户要请客,席间多有敬酒祝福。年节的夜晚,全村人集聚在广场上,点起篝火,唱“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同时畅饮节前早就酿好的青裸酒、米酒、玉米酒和鸡爪谷酒。  京族村子在每年哈节期间要举行乡饮,被轮到当“哈头”的人家要多出糯米、米酒、香烛和坐席等。  畲族在正月十五夜,由头年家中有添子婚嫁等喜事的人家出酒,全村各家出食物,举行聚餐乡饮,歌舞、赛拳(畲族武术很有名),欢庆通宵。  普米族在大年初一早上,先在家中做好饭菜,然后就提着黄酒到村口路上等候过客。见到行人,先敬一碗黄酒,接着就盛情相邀,请客人到家中赴宴。往往会出现数家人争邀一个客人,谁也不肯轻易相让的情形。谁能请到村中的第一位来客,是很荣耀和自豪的。若当天请不到行人。就把村寨中公认的正派人、待人接物很礼貌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请到家中做客。被请的本村贵宾要带点礼物赴宴,进门前向主人视福。客人酒足饭饱告辞时,主人要赠送糯米粑粑、猪头肉和黄酒给客人带走。民间习俗认为,大年初一能招待客人是家业兴旺的好兆头。  湘桂黔毗邻的侗族地区,在重大的节日(春节、打侗年、斗牛节、三月三等〉里,相邻的各村寨问要相互邀请赛大歌(俩族的一种民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赛芦笙、斗牛等。当客队到来时,作为主人的村寨都要敲锣打鼓吹芦笙,前呼后拥地迎进村寨。先是双方歌手及姑娘们以盘歌问答,接着是芦笙队吹奏,主寨先奏欢迎曲,客寨再奏感谢曲与见礼调,然后共同入席进餐,饮交臂酒,吃合拢饭(菜肴及酒是全寨各户凑起来的,大家合拢在一起吃喝)。第二天踩歌堂(在专供赛歌、赛舞、赛芦笙的场地上歌舞娱乐),进行芦笙比赛。在斗牛节中,败方的仪仗彩旗被胜方的姑娘们全部夺走。数天之后,胜方姑娘们成群结队去给败方村寨还彩旗,败方的小伙子们必得合伙设酒宴款待这些姑娘,还要陪唱大歌,赠送赎旗彩礼。  凉山彝族在年节的第二天,全村寨的男人们自动集结成队伍,挨家挨户去搜酒喝,队伍中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烂醉如泥者不得不落伍退出.“过年搜酒,,队走到哪儿喝到哪儿唱到哪儿,为村寨的年节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热闹的气氛。拜年一般在初三,路远的可初二出发。在去拜年的路上碰到相识的人,要打开酒瓶请他喝“开口酒”。他喝了酒后要给点回礼,并要赞美一番拜年者所背的猪肉等礼物才能告别。晚辈去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叫喊村寨的人来喝拜年酒;小伙子到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若没这方面的本事就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闹得又狼狈又高兴;姑娘来拜年,主人寨子的小伙子们又争着去献殷勤,凑热闹。年节的彝寨,充满欢笑,充满歌声,到处飘着酒香。  羌族过年必有聚饮“咂酒”和跳沙朗(锅庄舞)的活动。初五各家出一名男性代表出行,每人都带着酒、肉、馍馍和香,到占卡所指的方向找块平坝祭天、烤肉、聚饮。不出行的人举行射靶比赛,靶子是用面粉蒸的熊或猪子形馍馍。赛毕即聚饮歌舞。春节期间一家人还得到自己家调房顶上去给象征祖神的白石献酒、肉、饭。  3、节俗必须用酒。有些民族节目中酒是必不可少的,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端节。除汉族之外,过端午节的还有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恫、瑶、白、哈尼、土家、畲、拉祜、水、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京、毛南等兄弟民族。节目里一般都要饮雄黄酒,有的还以酒洒屋内墙角防虫,有的还要到野外采草药来泡酒。  朝鲜族在大年初一要喝屠苏酒,认为元日喝这种酒可避邪延年,故又称“长生酒”。朝鲜族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清晨要空腹喝点酒,以为如此可使人耳聪目明,一年不得耳病,常能听到喜讯,所以将此时喝的酒叫“聪耳酒”。朝鲜族在老人节(黑龙江省是六月二十日或二十四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1984年起定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日;14世纪至20世纪的朝鲜李氏王朝以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安慰日)的“花甲宴席”上,从长子夫妇起,到孙辈止,要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视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政府专门组织祝寿大会,请60岁以上的老人坐在台上,为他们献花敬酒,请他们与年轻人同歌舞,到处回荡着《妈妈,祝您长寿》的歌曲。  以饮酒游乐为主要活动内容之一的民族节日亦不少,如藏族的沐洛节、林节、望果节,苗族的姊妹节讨树苗节,新疆锡伯族的四月十八西迁节,朝鲜族的流头节(野餐、洗头),蒙古族的马奶节等等。  4、节日奖赏及赠礼用酒。在民族节日中,往往把酒当作礼品或奖品。彝族习俗中以妇女给的酒为贵,不论什么场合只要是妇女买的或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而且饮酒之后要回赠点礼物。每逢火把节(彝族重大节日,时在夏季),年轻姑娘们就会抬着新酿的玉米酒,带着漂亮精致的酒具,到节日人们必经的交通要道上布下长龙似的“酒阵”,敬给来参加节日活动的长辈、朋友、亲戚或情人。因为是姑娘们给的酒或酿的酒,所以也叫“姑娘酒”。若是在摔跤、赛马、斗牛等各项比赛之后,姑娘们发现了摔跤手或得胜者,也会拥上前去给他们敬酒,表示赞赏和敬慕。男子汉们往往慷慨地以纪念品相赠。在这种交往中结为良缘的亦有不少。蒙古马奶节(农历八月末举行)活动开始时,主持大会的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在赛马之后,众人又纷纷向骑手们欢呼,并敬马奶酒。苗族在节日赛芦笙与斗牛之后,要向芦笙手及得胜的牛主人敬酒。傣族在泼水节(傣历年节)赛龙舟之后,把优胜者请到敬酒台前为他们(也有女队)献酒。许多少数民族在节日探亲访友时所带的礼物中,都必须有酒,酒的重要性和肉、茶等生活必需品一样不可缺少。彝族、白族、景颇族、苗族、锡伯族等民族都有此俗,而且带的酒至少得两瓶或一坛酒才合礼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酒德和酒礼   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酒与民俗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酒与民俗不可分。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中心物质。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若无酒,缅情先祖、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就无以寄托;婚嫁之无酒,白头偕老、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之无酒,后人忠孝之心无以表述;生宴之无酒,人生礼趣无以显示;饯行洗尘苦无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无以倾述。总之,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
  
  早在夏、商、周三代,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密相连,并且公式化、系统化。当时,曲蘖的使用,使酿酒业空前发展,社会重酒现象日甚。反映在风俗民情、农事生产中的用酒活动非常广泛。  夏代,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七月(豳风)》)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在开镰收割、清理禾场、农事既毕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屠宰羔羊,来到乡间学堂,每人设酒两樽,请朋友共饮,并把牛角杯高高举起,相互祝愿大寿无穷,当然也预祝来年丰收大吉,生活富裕。  周代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又酒冠其中,有声有色。例如:男子年满二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在冠礼活动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中国文化史》),庆贺自己走向成熟。此间无论是味菁的醴,还是味浓的酒,都成为祝福生命的圣水。  周代的婚姻习俗,已经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由提亲到完婚,已形成系统,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讲究,男子若相中某一女子,必请媒提亲,女应允后,仍有纳采、问名、纳吉等过程。婚期至,“父醮而命之迎,子承命以往,执雁而入,奠雁稽首,出门乘车,以俟妇于门外,导妇而归,与妇同牢而食,合卺而饮。”新婚夫妇共同食用祭祀后的肉食,共饮新婚水酒,以酒寄托白发到老的愿望。周代时兴射礼,虽等级有三,但“凡射,皆三次,初射三耦射;再射三耦与众耦皆射;三射,则以乐节射,不胜者饮。”酒在射礼中成为败者的惩罚之物,情趣无穷。  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活动过程中,“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  三代风俗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它“集前古之大成,开后来之改政”(《中国文化史》,传承沿袭,不少风俗现象仍保留至今,近现代民间习尚的婚礼酒、丧葬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到源。  时推风移,民谷活动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形式乃至活动情节均有变化,然而,唯有民俗活动中使用酒这一现象则历经数代仍沿用不衰。  生期酒:老人生日,子女必为其操办生期酒。届时,大摆酒宴,至爱亲朋,乡邻好友不请自来,携赠礼品以贺等。酒席间,要请民间艺人(花灯手)说唱表演。在贵州黔北地区,花灯手要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个仙人,依次演唱,边唱边向寿星老献上自制的长生拐、长生扇、长生经、长生酒、长生草等物,献物既毕,要恭敬献酒一杯,“仙人”与寿星同饮。  婚礼酒:提亲至定亲间的每一个环节中,酒是常备之物。打到话(提媒)、取同意、索取生辰八字,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又酒肉面蛋糖果点心一应俱全,躬请姑娘的舅、姑、婆、姨,三亲四戚。成亲时,当花轿抬进男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烧酒、猪头、香烛摆上几案,新人双脆于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辞,最后把猪头砍翻而将酒缓缓洒于新郎新娘面前。之后,过堂屋拜天地,拜毕,新人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寄托白头相守、忠贞不二的爱情。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酒宴者敬酒表示致谢,此时,小伙们少不了向新婚夫妇劝酒,高兴起来,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间,婚礼酒宴充满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  月米酒:妇女分娩前几天,要煮米酒1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一是款待客人。孩子满月,要办月米酒,少则3、5桌,多则2、30,酒宴上烧酒管够,每人另有礼包1个,内装红蛋、泡粑等物。  祭拜酒:涉及范围较宽,一般有两类,一是立房造屋、修桥铺路要行祭拜酒。凡破土动工,有犯山神地神,就要置办酒菜,在即将动工的地方祭拜山神和地神。鲁班是工匠的先师,为确保工程顺利,要祭拜鲁班。仪式要请有声望的工匠主持,备上酒菜纸钱,祭拜以求保佑。工程中,凡上梁、立门均有隆重仪式,其中酒为主体。二是逢年过节、遇灾有难时,要设祭拜酒。除夕夜,各家各户要准备丰盛酒菜,燃香点烛化纸钱,请祖宗亡灵回来饮酒过除夕,此间,家有以长幼次序磕头,随及肃穆立候于桌边,三五分仲后,家长将所敬之酒并于一杯,洒于餐申述四周,祭拜才算结束,全家方得起勺用餐。在民间,心有灾难病痛,认为是得罪了神灵祖先,于是,就要举行一系列的娱神活动,乞求宽免。其形式仍是置办水酒菜肴,请先生(也有请花灯头目)到家里唱念一番,以酒菜敬献。祭拜酒因袭于远古对祖先诸神的崇拜祭奠。在传统意识中,认为万物皆有神,若有扰神之事不祭拜,就不会清静。(祭拜酒中的一些现象,因属糟粕一类,在民众中已逐渐消失。)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劝酒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酒的礼俗——酒歌
  
  布依族人民在社交中很讲究礼仪,其特点是诚恳相待,注重精神文明。佳节与喜庆,亲友们互相走访,主人必先捧酒招待宾客,客人也尊敬主人,显得彬彬有礼。吃饭时还要用酒歌来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询问与祝福。主人在歌中对宾客的来临表示热烈欢迎;客人也以歌相答,对主人的热情款待表示衷心感谢。歌词内容包含着团结互助,友好往来的精神,还带有一种农家淳厚、简朴、恬适的古风。较常唱的歌如《酒歌》、《吃酒歌》、《敬酒歌》、《谢酒歌》、《问酒歌》、《祝贺》、《要筷子歌》、《敬老人歌》、《客人来要请坐》、《赞歌》、《问姓歌》等。  例如在宴席迎客时,主人首先唱《酒礼歌》:“贵客到我家,如凤落荒坡,如龙游浅水,实在简慢多。”客人对主人家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便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唱道:“喝酒唱酒歌,你唱我来和,祝愿老年人,寿比南山坡。祝福后生伙,下地勤做活。祝福姑娘家,织布勤丢梭。祝福主人家,年年丰收乐。”宴罢,客人还要唱歌,感谢主人全家用劳动获得的果实殷勤招待亲朋。客人告辞时,主人也唱起送客歌,再次为招待不周表示歉意,并祝客人一路平安,心情愉快,希望下次来。  由于布依族是一个喜饮酒、喜唱歌的民族,因此产生了劝酒歌、定亲歌、送亲歌、接亲歌、起房歌、老人歌等酒歌,这些酒歌,朴实大方,讲礼好客,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和美好的心灵。  伴酒歌敬酒,明确地唱出敬酒为加深情谊,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酒礼酒俗的一大特色。如:“这杯酒来清又清,美酒首先敬客人。世间贫富本是有,不讲贫富讲交情”(苗族);“举起杯来好朋友,喝干这杯白米酒,别客气呀别拘束,干杯情谊多交流”(布依族):  “你左我右手,各端一杯酒,我俩手拉手,喝下这杯酒,今后日长久,永记此时候,情意胜浓酒”(侗族)。水族宴宾敬酒时唱:“酒不醇怪酿酒药,酒不香不敢多斟,敬一杯谨表心意,亲友啊请你畅饮,若不会也应接杯,不负我对你尊敬。”客举杯应对,度答酒歌:“主人家待客殷勤,酒席上意重情深,你双手把酒劝敬,喝杯酒,祝你风云”。或推让地唱:“端起这杯香米酒,我的心里好害羞,非怕醉后红我脸,如何把情来领受?”经主人再唱劝,客便唱酒歌谢饮:“这是主家粮食蒸的酒,叫人闻到就心甜,叫人喝了就心醉。”饮后,用酒歌夸赞主人:“这杯酒来黄又黄,主人修得好幢房,金色柱头银色梁。”“米酒酿满缸,九排七间房。”“酒杯斟酒酒杯青,笑在眉头喜在心,茅棚换成砖瓦屋,沙发靠椅样样新。酒杯斟酒酒杯杯黄,电灯下面缝衣裳,节日佩戴银装饰,平时穿的花的凉。”(苗族)主人得赞而举杯回敬:“尽讲礼忘了喝酒,再饮酒请莫推让,酒醉了有茶漱口,酒菜差请你原谅,喝了酒情深意长。”一些民族村寨有文化的姑娘也以主人身份伴歌敬酒:“大叔高龄见识广,敬你一杯表心肠;酒敬青年得对象,酒敬老人寿命长。”客人饮时答唱:“虚度光阴几十年,从不出村见识浅,多谢姑娘敬我酒,祝你满意结良缘。”宾主碰杯而干。酒礼也有由亲友唱酒歌代主敬客,这时,宾客在饮前唱问缘:“主家酒花亮铮铮,请让我来问一声,你是长辈是同庚?你为谁来把酒斟。”主人代表唱述后,客唱谢酒歌:“一杯酒固是情份,半杯酒也是看承,接过酒来领了情,多谢老表和主人。”唱罢会意尽饮。  用精致酒器盛酒宴宾和客赞主人酒器以谢盛情,是饮酒礼俗中的重要内容。播州安抚使杨文以宋王朝赏赐的“凤樽”、“金盏”饮宴为荣。民族村寨殷实之家酒宴多使用美观的酒具,宾客完好饮时赞唱:“马头酒壶亮锃锃,桂花米酒香喷喷”,或“酒壶像蝴蝶,顺着酒杯游”。“牛角盛酒敬客忙,牛角斟酒九两半,请君喝干别推让。”在这种热烈隆重的盛宴场合受敬牛角酒的客人,不会立即接酒来饮,而是以谦逊的酒歌相答:“一只牛角一尺长,斟满美酒喷喷香,姑娘情义千钧重,我是蚂蚁怎敢当?”再敬而饮。寓酒礼于敬献、谦让与赞誉之中,佳酿、美器、酒歌、盛情相互揉合,“酒歌多醉了山坡,宾主情深溢出酒窝。”宾主饮醉之后,客人示意将返,主人用再劝酒方式以表留客之意:“好酒九十九,才喝了九壶,还有九十壶,客人请别走。”客临行,主以歌相别并敬最后一杯送客酒:“这杯酒来黄又黄,来得忙来去得忙,再敬贵客一杯酒,路上口渴得润肠。”或赠一瓶礼酒并唱:“请你收下这瓶酒,把酒放到今秋后,五谷丰登禾满仓,那是欢庆的时候,待到再次奉举杯时,节令佳期再饮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21:43 , Processed in 0.07066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