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85|回复: 2

清风雅韵老师 第十二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修辞手法(二)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比喻、比拟、夸张、衬托、对照、借代、用典、排比、设问、反问、集句等十二种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对联修辞手法的第二部分。由于今天内容较多,我讲课的速度可能要比平时快一些,希望各位能够适应。
修辞是指运用汉语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修饰文字、词语,使作品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活、生动、有力。修辞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遣词造句。楹联中的遣词造句同一般诗文中的遣词造句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因楹联本身固有的特点,有些在诗文中常用的手法,在楹联中却不常用甚至不可用;而在楹联中常用的,在诗文中也可能用得不多。即使在诗文和楹联中都常用的,在楹联中使用时,又常常别具特色。
因此,讲解这类知识就只能从楹联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谈,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一般的修辞理论。下面所谈的种种技巧,就是从具体的楹联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对联都有个“对”的基本特征。在具体创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联,常见的就有拆字联,双关联,连珠联,重言联等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知识连出句都不能读懂,显然更不要说对句了。所以学习遣词造句也是读懂出句的基础。
遣词和造句的技巧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区别。这是因为有的楹联所用的技巧从这个角度说也许算遣词,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又可能是组句。尤其一副对联中兼用多种技巧是很平常的事,那么它的区别就不大可能划分得很清楚。因此,就写作技巧而言,我们的着重点也不在于它的归属,而应在其本身。
遣词就是指楹联的用词在形和声上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古汉语中,一般地说,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遣词的技巧也就包含着用字的技巧。
属于遣词技巧的有以下几种:拆字、同旁、同韵、绕口、转类、混异、选词、飞白、拟声、双关、用数、衬托、夸张、比喻、借代、比拟、假称、用典、隐切、对反,等等。
组句是指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的某些特色,并用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组句技巧的有以下几种:换位、嵌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等等。
十三、析字
先说一个故事:传说过去有个穷秀才,屡试不第,好容易才得在一个财主家设馆。有人见他失意的样子,悄悄在他门上写了一句话:
  此木为柴山山出;
意思是说,看他不稂不莠,好像山里的木柴,这样的人哪里找不到!秀才见了,知道是奚落自己,也在门上回敬了一句:
  白水作泉日日昌。
意思是说,你们莫看我时运不济,我的学问多得像泉水一样,不但不会枯竭,还会一天比一天增长。从此,人们便不敢再小视他了。这一副对联,上联“此”和“木”为“柴”,“山”和“山”为“出”;下联“白”与“水”成“泉”,“日”与“日”成“昌”。可谓出得好,对得也好。
  这副对联,所用的技巧就是析字。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析字法。
用析字法制作的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析字法所制作的谜语一样,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再看这个联: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
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
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
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凤”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
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我们再看一联: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县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瞒下,横行不法,人称其为“柳剥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这样一副拆拼式楹联送给他。
上联拆隐“儒”字,因为“儒”字可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装作雷公模样,而——却少三分面目(面去三为而);
下联拆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惯开私卯,“艮”——绝无一点良心(良去点与艮近似)。
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与描划,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挞入里。这副楹联既是一则谜语,也是拆拼联中的绝妙之作。再看下面这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又添丁。
这是一副婚联。夫妻二人分别姓潘和姓何,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在拆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战”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踏破磊桥三板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上联就是从把“磊”分成三个“石”的角度来说的,下联就是从把“出”分成两个“山”的角度来说的。
拼和拆在一联中可同时使用: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在这副清时禁烟衙门征对的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当为“入”)和“王”又是拆。全联是前拼后拆。
在一般情况下,表示“零”(如“此”和“木”)和“整”(如“柴”)的两部分,总是一起出现的。但有时候,也可以只出现“零”的部分而不出现“整”的部分: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休想望功名。
这副对联,乃清嘉庆年间蜀中文士为嘲讽督学吴省钦在主考取生时偏执受贿而作。上联“少目”为“省”,下联“欠金”为“钦”。而“省”、“钦”二字在联中都没有出现。这种拆字,若不了解其事实上的背景,是很难看出来的。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心今点念,清风无水自当青
也有辗转相拆的情形: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副对联,上联“寸”和“土”为“寺”,“寺”又与“言”成“诗”;下联“木”和“木”为“林”,“林”又与“示”成“禁”,都连拼了两次,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拆字在使用时,还可有一些权宜处置。
  根据内容的需要,叙述可以不完全按照字的书写顺序。例如: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百年匹配,己酉两命相当
上联中的“孩”,若按其书写顺序,当为“子亥”。但干支纪时,“亥”是一天末尾的时辰。“子”是一天开头的时辰,彼此交接,总是由“亥”到“子”,这里写作“亥子”。“配”字也一样。干支相配,只有“己酉”没有“酉己”,所以这里也是把“己”写在“酉”之前。
为使上下相应,有些说法也可以变通。例如: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这副对联见于明祝枝山的《猥谈》。冯驯,乃一郡守名。五马诸侯,封建时代对郡守的尊称。“冯”字的左边并非“二”,“驯”字的右边也并非“三”。但“冫”是两笔,“川”是三笔,分别包含有“二”和“三”的数,于是加以变通,说成“二”和“三”。“二”和“三”说得过去,后面的“五”自然也没有问题了。
有时甚至可以只讲一个字的一部分。例如:
  氷冷酒,一点 两点 三点;
  丁香花,百头 千头 萬头。
  这副对联,上联只讲头三字的左边,下联只讲头三字的上部。一点、两点、三点,是说“氷”(而今写作“冰”)是一点水,“冷”是两点水,“酒”是三点水。百头、千头、萬头,是说“丁”是“百”字头(“—”),“香”是“千”字头(“丿”),“花”是“萬”字头(“艹”)。这种只讲字的部分的情形,虽与正规的拆字差别较大,但它还在“拆”的范围,不过别具一格而已。
由于过去用的是繁体字,拆字也是析的繁体。有的若写成简体,那就不好理解了。像上面的“萬”,若写作“万”,那就无法得出与“花”字同头的结论。再看下面一副:
  鸟入風中,啄去虫而为鳳;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成驴。
下联中的“马”、“芦”和“驴”,写繁体简体都没有关系;上联中的“鸟”、“风”和“凤”,就只能写繁体。尤其是“风”若不写繁体,“鸟”进去就无虫可啄;“凤”若不写繁体,“鸟”在里头无法存身。可见,分清繁简体,对拆字来说是很重要的。
写拆字联,当然不是把一个字简单地拼拢或者拆开就算完事。拼也好,拆也好,都是为了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意思。据说明代大学士杨溥少时,父亲被县官捉去服劳役,杨溥上前哀请释放,县官傲慢地说:
  四口同圖,内口皆从外口管。
  这句话就用了“圖”(“图”的繁体)的拆字。言下之意,杨溥的父亲既是他的属下,他有权作任何处置。谁知杨溥听了,恭恭敬敬地答道: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句话也用了“傘”(“伞”的繁体)的拆字。言下之意,还要望父母官多多照顾、周全。县官见杨溥小小年纪,不但把他的话对得工工整整,而且意思也得体,心里一高兴,就把他的父亲放了。这是表达得巧妙的一个例子。还有的对联,一联连析好几个字:
  岳麓山,山山出小大尖峰,四維羅绕;
  汉阳口,口口回上下卡道,千里重关。
上下两联各析三字。上联“山”和“山”为“出”,“小”和“大”为“尖”,“四”和“維”为“羅”(“罗”的繁体);下联“口”与“口”(当为“囗”)成回,“上”与“下”成“卡”,“千”与“里”成“重”,读起来波澜起伏,兴味无穷。
十四、同旁
将偏旁相同的字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谓之同旁。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同旁有二种用法。
一是竖同,即偏旁相同的字分别处于上下两联相同的位置上。例如: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这副对联题于广东虎门,所用的手法就是竖同。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上下两联各用金木水火土偏旁。
二是横同,即偏旁相同的字都排在同一联内。例如: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出了“琴瑟琵琶”这个上联让征求下联,有人对以“魑魅魍魉”这个下联,给以有力回击。“琴瑟琵琶”,上部同“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
我们再看一例: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还是可以的。
上面两联,都只是部分字同旁,还有上下两联全部同旁的。如过去有人题一上联,皆为“宀”字为头。对者问可让一点否,许之。于是得如下一联:
宦官寄宿穷家,寒窗寂寞;
冢宰安宁富宅,宇宙宽宏。
这副对联,仅“冢”字头上少一点,其余都同头,是即“让一点”之意。
还有的同旁联里面只有若干字是同旁的。如: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诙谐,令人发笑。
还有一种同旁联又叫迭架,即把各部分都相同的字,按其相同部分的多少,依次排列成联。如:
日昌晶□(四日相叠)通天下,
月朋□(上月下朋)朤正乾坤。
这副对联出自贵州安龙县德卧地区。相传东汉末西方有个恶人叫乃支,带一支人马来到这里,烧杀虏掠,搞得四乡八寨不得安宁,驻扎在广西境内的四名汉族将领得知这一消息,就率军把乃支消灭,四名汉将也战死了三名。后来,修祠庙以纪念他们。这副对联是称颂阵亡汉将的。上联“昌”,盛也;“晶”,明也;“□(四日相叠)”,通圆。下联“朋”,同也;“□(上月下朋)”,通辽,月照远也;“朤”,通朗。联中由“日”和“月”组成的字,都按一、二、三、四的顺序排列。全联大意是:你们像又圆又亮的太阳,放出灿烂的光辉,使天下都得到温暖;你们又像那皎洁的月亮,映照着九州四海,使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人们平时写作对联,常常自觉地以同旁见趣。从前有位戏剧家,就曾以三国东吴二乔为内容,出过如下一联征对: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此联除前五字为拆字而外,后五字“胭脂胶肖脸”均同为“月”旁。据说此联公布后先后收到一千五百多个下联,所用手法当然都同此联一样。下面三联即出其中,读读也可对同旁有进一步的了解:
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人言虽可信,但防渭水混泾江。
主人留小住,岂嫌酵醃配醇醪。
十五、同韵
上联的字都属甲韵,下联的字都属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属某韵,谓之同韵。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明初一郡守所出,五个字皆入声;下联为徐希所对,五个皆字平声。此为第一种。
吴恭亨《对联话》所载湖南石门黄碧川的一副对联属第二种。相传黄少时见一小儿以锄击蛙,锄下蛙跳,破土而出瓦,因得句:
娃拖蛙出瓦。
二十年未能成对。后按察陕西,一日骑马外出,坐马逸入路边麻田吃麻,被麻田老妇大骂,黄顿悟而得对曰:
妈骂马吃麻。
此联除第四字外均同韵(仅声调有异),且上下联同属一韵,亦属难得。同韵的例子尚有可赏者。《坚瓠八集》卷一“一韵对”载,尚书边贡,有继妻胡氏,能通书义。边多侍姬,胡尝反目。一日宴客,客举酒令曰
讨小老嫂恼。
边不能对。胡氏用片纸书五字:
想娘狂郎忙。
并云何不以此对之。座客大笑。娘,此指年轻女人。
上联平仄交替而两联平仄对立,这是对联的通例,不能违反,否则就不协调。以上诸例之作者,并非不懂这个道理。他们使联语同韵完全是有意为之,结果反而使人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风味。
十六、转类
转类也称异音,是指对词性的灵活运用。也就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效能,使联中某些词性得以转化。严格地说,仅指一个词语由一类活用作另一类的情形。例如: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说苑•贵德》,下联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联中的第二个“衣”、“食”、“风”、“雨”,由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严格的转类。
但现在,一个词语只要在同一联中按不同的词性来使用,有的书就归入转类之列,这就把兼类也包括进来了。例如: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对联题于山海关孟姜女庙。上联的“朝”字可作两读:一读zhāo,作“早晨”解,是名词;一读cháo,可作“朝拜”解,亦可作“涨潮”解,是动词。下联的“长”字也有两读:一读cháng,表示“两端距离大”时是形容词,表示“经常”时是副词;一读zhǎng,意为“增加”,是动词。“朝”和“长”平时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副词“长”是与“常”谐音所得。这里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起来也像是一类转为另一类,因此也说得过去。
由于在读音和词性上有这些变化,这副对联就有许多种念法,至少可以列出十六种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a.
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长(涨),长长长(涨),长长(涨)长消。
b.
海水朝(潮),朝朝朝(潮),朝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仅举两例
转类如果是名词转动词时,常常改变读音。前面第一例的第二个“衣”、“食”、“风”、“雨”,就都要改读去声。
但也不是说凡是名词转为动词,读音都要改变。如下面这个例子:
刘戡戡内乱,内乱未戡戡身死;
徐保保宝鸡,宝鸡不保保成仁。
戡乱,是平定内乱的意思。刘戡为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徐保为原国民党整编师师长。上联用四个“戡”字,前后两个是名词,中间两个是动词,读音就完全一样。下联四个“保”字也是如此。
转类的效果,在下面的对联中显得特别明显: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对联为明代文学家徐渭所题。乍看起来,两联完全一样,不知何意。但将“好”字一转类,按不同的读音念,内容就清楚了。
上联第一个“好”读hǎo,第二个“好”读hào,联意是:在年轻正好读书的时候,却不喜欢读书。下联第一个“好”读hào,第二个“好”字读háo,与上联正好相反,联意是:等到老来喜欢读书了,却又不是最好读书的时候了。
下联是一副讥讽清代科举考试营私舞弊的对联: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镜
顾司空指正主考官礼部侍郎顾祖镇,戴学士指副主考官翰林学士戴瀚。二人接受贿赂,将贿赂者列为解元,于是众生哗然。有人便撰此联,予以嘲讽。第一个“顾”为名词,第二个、三个变为动词。下联的“戴”字也同,使人读之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十七、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清乾隆年间,有父子二人同于戊子年考中进士,有人为此写了这样一个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父,读fù;戊,读wù,声不同而韵同。读快一点,“父”与“戊”就有些搅扰。下联据说是纪昀对的: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师,读shī;司,读sī,与上联技巧一致。读快一点,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这样的对联,成都望江楼也有一副。相传其上联是清代一江南名士游览望江楼薛涛故居时所题:
  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楼,读1óu,流,读liú。据说这位名士写了上联之后,再也对不出下联。1964年,望江楼举办“工农兵赛诗大会”,一位青年工人是这样对的:
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台,读tái;才,读cái。对仗和技巧都合,内容也好,只可惜句脚的平仄不合规则。
还有一种说法,那位名士的上联是这样的: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30年代有个叫李吉玉的什邡人,发现城外珠市坝有井一口,旁有清嘉庆年间所立石碑一块,上书“古印月井”四字,于是由景生情,得了这样一个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井,读jǐng;影,读yǐng。这个下联,不论从哪方面说都对得绝妙。这副对联,因音近的两字交错重复的次数更多,读快了,“楼”与“流”、“井”与“影”更容易搅扰,因此也更为有趣。
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前面讲到的同韵对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收到绕口的效果。也可以说有相似甚至是交叉的部分。
十八、混异
故意把音同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使听起来难分,看起来明白,就谓之混异。例如:
  扬子江头渡杨子,
  焦山洞里住椒山。
  这副对联是明代杨继盛游江苏镇江焦山时戏作。初读很难理解。杨继盛号椒山。他在这里利用“扬”、“杨”同音与“焦”、“椒”同音,把自己的大号和所游之处寓于联中,使人一看就知道游者何人,游于何地,其手法可谓非常高妙。
这副对联每联只用了两个同音字,还算比较简单。下面这些例子就复杂多了。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这副对联,上下联都用了三个同音字,就比上一副进了一步。
  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这副传为宋代贾仁赴京赴考路过一家农舍时被一老翁所难而后终于得对的对联,每联用了三组,每组两个同音字,这比上副又进了一步。后来有人添加事例,将此联加以扩充,如:
暑鼠凉梁,唤匠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拾石打饥鸡。
  暑鼠凉梁,请画师笔壁描猫惊暑鼠;
  饥鸡盗稻,呼童子沿檐拾石打饥鸡。
有时候,几个同音字不只使用一次,且不是平行排列而是互相交错的:
  黑糜峰,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白沙路,路边栖鹭,露降鹭寒路亦寒。
这副题于湖南望城黑糜峰的对联,上联“峰”用三次,“枫”用两次,“风”用一次,下联“路”用三次,“鹭”用两次,“露”用一次,都是交错
使用的。
有时候,这种交错又在几组同音字之间进行: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贴翰林书。
  这副对联相传为唐伯虎所写。除前后用字完全相同而外,上联的两组同音字“上”、“尚”与“荷”、“和”,下联的两组同音字“临”、“林”与“汉”、“翰”,也是交错使用的。这样交错的结果,间或碰到一个同音字,好像层层波浪,时起时伏,读起来很有韵味。
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叫姑箍。
  这副楹联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两件烦事,联中的“嫂扫”、“叔束”、“姨移”、“姑箍”皆为双声兼叠韵,相间出现于联语中,则生发出奇趣,使联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油然而生。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这副楹联中的“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1981年,《中国青年报》曾以“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为题征联,应征者多有妙对,如“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等,与古对“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九、飞白
清末有一次科举考试,出了《昧昧我思之》这样一个题目,用的是《尚书□泰誓》中一句:“昧昧而思者,深潜而静思也。”明白一点说,“昧昧”就是想念深切的样子。有位考生粗枝大叶,把题目抄为:
  妹妹我思之。
将“昧昧”误作“妹妹”,并据此大作文章,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主考官看后,哑然失笑,并提笔批道:
  哥哥你错矣。
两句话刚好成对。这位考生将“昧昧”写作“妹妹”,虽非故意,但飞白的情形,也就是这样的。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做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
用飞白成联,常可于戏谑中达到嘲讽的目的。
  清初,苏州有个秀才叫韩慕庐,未考取进士之前,曾在蒙馆任教。该馆主人虽识字不多,却不懂装懂,常亲自上课,以致把经书中的许多字句都教错了。一天,韩外出,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篇,把其中“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的“毋”字读作“母”字。适逢一名士路过,听了暗自发笑,以为是韩先生所教,于是高声念出一联相讥嘲:
  《曲礼》一篇无母狗。
韩慕庐刚回馆,随即应对道:
  《春秋》三传有公羊。
《春秋》是一部编年史,传为孔子所作。解释《春秋》的有《左传》、《穀梁传》和《公羊传》,合称“三传”。名士将错就错,将“母狗”直接取代“毋苟”,是为飞白。下联以“公羊”对之更是妙语惊人。
民国初年,四川陆军第三镇镇将孔兆鸾,是个胸无点墨却喜爱抛文的人,闹出的笑话更是车载斗量。向人祝寿,说人家“真算得人面寿星”,误“兽”为“寿”。劝老母吃药,说应当“饱暖思饮药”,又误“淫”为“饮”。斥人妄杀,则言“草管人命”,将“菅”讹读为“管”。对士兵训话,则云“我们军人应当丧命疆场,马革里尸”,又将“裹”讹读为里的繁体“裏”。如此等等,不一而举。有人在一次宴会中,参合《葬经》上谓坟墓所向山雄厚则子孙多、墓前水势平盛则财源旺的意思,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
  皮裏袍子布裏裤,马革裏尸。
“裏”用为动词,意思是做衣服的内层。将“菅”飞白为“管”,将“裹”飞白为“裏”,对孔兆鸾无疑是绝妙的讽刺。席上人听了,笑得前俯后仰,可这个草包并不解其中之味,当作者恭请“镇将指正”时,他还一本正经地说:“做得好,做得好。”
民国时成都“怪人”刘师亮所作的一副,也很有名。刘师亮便将“民国万岁”和“天下太平”两句口号飞白为这样一副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岁”同“税”,“平”同“贫”,意义迥别,而西南官话读音一样。这么一飞白,用极反讽。
二十、迭词
将某个词语加以重迭,就叫迭词。迭词在对联中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对联在使用迭词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联中只有部分词语重迭。例如:
晓钟历历,晓磬泠泠,细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幻;
岚气重重,云峰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上联只重迭了“历历”、“泠泠”,下联只重迭了“重重”、“乙乙”。乙乙指难出的样子。
另一种是一联中每个词语都重迭。例如: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湖湖山春社。上联“翠”、“红”、“处”、“莺”、“燕”,下联“风”、“雨”、“年”、“暮”、“朝”,每一个词语都重迭了。这些词语若不都加以重迭,念起来连话也不通;重迭之后,不仅自然顺畅,展现的画面也非常清晰。由此也可以看出迭词的一些功用。
这样的对联,还有一副典型的: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这副对联意在说民国时军阀混战的惨况,读起来非常真切。唯上联句脚一律用仄声字,下联句脚除第三句外一律用平声字,有点单调。
迭词一向都要求上下对应。上联某个词语重迭了,下联相应的词语也要重迭,否则就会失对。但是各联自对时是个例外: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锁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康有为题于河南开封龙亭的这副对联,上联用了迭词,下联没有用,就在于“白日悠悠”同“黄河滚滚”、“城郭犹是”同“人民已非”是分别自对的。
在对联中,迭同常常表示总括:
  我若有灵,也不致灰尘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这副拟“神仙”自白口吻的对联题于某地仙人庙。般般,指每一样;件件,指每一件,都带有总括性。
迭词也常常表程度: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湖湖心亭。“曲曲层层”表总括。晴雨,看不出什么程度,“晴晴雨雨”表示时晴时雨,程度就显出来了。上一副对联中的“处处”指一处一处地,“块块”指一块一块地,也属于这个类型。
前面几个词语所表的程度,都足由浅变深的。有时也可以由深变浅: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且到这凉亭坐坐;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暂把那笑话谈谈。
  这副对联旧时题于某地一路亭。单是“坐”和“谈”,表示的时间可以比较长,但“坐坐”和“谈谈”,表示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暂,程度就由深变浅了。
选词还常常表示性状:
  俯看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
  遥临恒岳,苍苍峦嶂屹如屏。
  这副对联题于山西应县木塔。桑乾,指桑乾河,流经应县西北。滚滚,表示桑乾河一泻千里的气势。恒岳,北岳恒山,在应县之东。苍苍,表示恒山万木葱茏的情态。全联用这两个迭词,一动一静,把登上木塔远眺的景色描绘得有声有色。
有的对联乍看起来很像用了迭词,实际上却不是。“乐乐乐乐乐乐乐,朝朝朝朝朝朝朝”之类,就只是连续重言,而“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之类,又只是词与词连珠。这两类词语都没有重迭,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关于重言和连珠这里提一下,注意一下则可。
二十一、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
  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初看上去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可能不是浙江的同学理解起来不太明白。
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 “当”拟小锣声, “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川剧锣鼓乐谱皆用符号注其音节。小锣音当;小钹音庆;大钹音情;大锣音狂。巫师驱邪送葬,若一二人,用一小锣一小钹,其声为“当庆当庆当当庆”;若数人十数人,用大锣大钹,其声作“情狂情狂情情狂”。“情狂”,俗语作男女秽声,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意指袁世凯及其追随者祸乱国政。
二十二、双关
双关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次之分,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的形式主要有谐音、借义两种。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一是谐音,谐音法就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别具情趣。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
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粟、藕为两种食品。上联“缝黄”,乃缝中的黄肉,谐凤凰。下联“露丝”,为露出的藕丝,谐鹭鸶。
园门不紧,跳出孙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
湘水横湍,浮来猪八戒,死畜牲流落长沙。
  这副对联,传为旧时善化和长沙两县县令互宴时相讥而作。上联为长沙县令朱某所出,下联为善化县令孙某所对。“猪八戒”影射朱某.
二是借义。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不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发人深思。如: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这副对联,清道光间已有,几十年前又题于长沙北门一家理发店。毫末,说的是毛发,指的是细小。顶上,说的是头上,指的是最好。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末王夫之曾仕南明桂王,任行人司行人,主管朝觐、聘问、交际。抗清失败隐居之后,仍忠于明朝。不但至死不剃发,而且不管晴雨,出门都要打伞穿屐,以示与清朝不共天地。清朝官员去拉拢他,也遭到严辞拒绝。这副对联就是他在退回衡州知府崔鸣鷟所赠帛粟后所题。联中的“清风”指清朝,“明月”指明朝。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联语简洁却富于哲理。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须指等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起义前,为广西贵县城内李文彩(后为石达开部将)开的作为起义联络点的剃头铺题的这副对联,表面看讲的是剃头,实际是说等起义一爆发,他就要率领队伍杀尽天下贪官污吏。联中既不谐音,也不借形,所寓之意,人们可以根据写作背景去推想。只要弄清了写作背景,也是不难推想出来的。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这是一副应答联,有人出上联讽刺老师,联中“杂种”、“先生”语意双关,问得可谓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恼,以“正经”、“老子”的双层语意,堂而皇之地回敬了讽刺者,可谓妙语天成。
双关在关顾两个不同事物时,因要表示两个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语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词性或者不同的结构。这一点,只要略加比较,就可以看出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这副对联的作者,传为一武一文大臣。上联为武将所出,言下之意文不如武。下联为文臣所对,言下之意武不如文。橹速,意为摇橹迅速,谐三国东吴名臣鲁肃;帆快,意为风帆行得快,谐西汉大将樊哙;笛清,意为笛声悠扬,谐宋大将狄青;箫和,意为箫声柔和,谐西汉名相萧何。“橹速”、“帆快”、“笛清”、“箫和”都是主谓结构,而所谐的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却都成了专有名词。这又是一个结构变成了一个词。
二十三、用数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副楹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这副对联见于《唐伯虎纪事》,全联包含六个数。上联三个:七、半、三;下联三个:九、中、五。“中”表示一半,“半”和“中”分别用了两次。从这里可以看出,数的运用,在对联中是很经常的。
数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对联的用数,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文章的用数,没有什么不同。但普通文章的用数,比较自由,而对联的用数,却要受到限制。比如上联用一个数,下联一般(自对或两个名称只一个含数而又避不开者除外)也必须而且只能用一个数;上联的数字在哪个位置,下联的数字也只能在哪个位置,否则就不能成对。这样一来,对联的数字,就不能不作一些特殊的处理了。
  这种处理有种种方式,下面择要谈一些。
省略和并写。例如:
  收百八景于目前,数山水林峦,万叠芙蓉环薄雾;
  登卅六峰之顶上,看画图烟雨,半天楼阁启凌云。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上联“百八”表示“一百零八”,就省略了“一”和“零”。下联“卅六”表示“三十六”,“三十”就用了“卅”这样一种并写形式。这类并写形式,还有“廿”(表示“二十”)和“卌”(表示“四十”)等。
只取整数。例如: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这副对联说的是云南曲靖《爨宝子碑》。该碑共388字,立于东晋大亨四年。为便于对仗,且合平仄,这里用“三百”、“二千”,就只取整数。
将一个整数变成零散的数来说。例如:
  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
  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上联的“七”和下联的“尺”都是整数,而“三双一只”和“九寸十分”,就是零散了的数了。
两数相乘,用其积。例如:
  二七慈悲喜舍身,感湘土群声持诵;
  四八庄严微妙相,应麓山万众瞻依。
  这副对联题于长沙岳麓山古麓山寺观音阁。上联“二七”,即“一十四”,指观音出家的年龄。下联“四八”,即“三十二”,指观音的化身。“二七”、“四八”都是用其两数相乘之积。
以数字代名称。例如: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九”和“五”,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位名。九,阳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术数家释为人君之象,后即以“九五”指帝位。因直接用“帝位”二字与“三千”对不上,便以“九五”代之。“龙飞九五”,这里指洪秀全登基。以“二八(‘二元’、‘八恺’的省称)”指贤臣,以“三九(‘三公’、‘九卿’的省称)”指公卿,亦属此类。
有人对数的认识,常常局限于一、二、三、四之类,因此,一见联中有这样的数,而另一联相应的位置上没有类似的数,便认为“对得不工”。那是不知道有些隐含着一定数量的词语,也是可以拿来当数使用的。下面几类就是这种情形。
  某些表存在的词:
  姊妹花残,青草湖边双断雁;
  珮环月冷,紫藤墙外有啼鹃。
  这副对联题于岳阳小乔墓。“有”在这里至少含有“一”的量,所以能同“双”相对。
某些表限度的词。例如: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这副对联题于南岳半山亭。“绝”,在这里含有一个“不能再大”的量,所以能与“半”相对。
某些所带的数为“一”的量词。例如:
  青冢芳魂留片石,
  白波明月照双娥。
  这副对联题于湘潭雨湖双女墓。在汉语中,“一”在量词之前虽然常常省去,但数量仍包含在量词中。“片”即一片,所以能同“双”相对。
某些习语。例如: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花甲,专指六十岁。古稀,专指七十岁。这两个都是习语。这副对联是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时为贺一位老人一百四十一岁而作,除习语而外,还用了积算。花甲重开,即两个六十。三七,即二十一。古稀双庆,即两个七十。两联说的都是一百四十一岁。
某些替代性的词语。例如:
  笛弄一声,八百洞庭秋月冷;
  酒经三醉,大千世界故人稀。
  这副对联题于岳阳楼。下联的“大”是个形容词,一般情况下,根本不能同数词相对。但考虑“大千世界”即“三千大千世界”之省,也常说“三千世界”,“大千世界”与“三千世界”完全同义。为避同联重字,这时便借“大”替代“三”来同“八”相对。“大”字本身从程度上说亦隐含有数。
此外,像唯、诸、独之类都隐含有数。
  在各联自对等情况下,数在上下两联才可不以数对。如:
  三分水,二分竹,一舟屋;
  前听钟,后听笛,里听书。
数字用得好,可给对联增添许多色彩。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这样一副: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全联用了四个数字,把三潭印月“三面”、“四围”、“一帘”、“十里”的“湖光”、“山色”、“松翠”、“荷香”,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给人以十分清新的感觉。
某地十佛寺的一副,也别开生面:
  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对联由“十佛寺”写到“四仙桥”,上联“万”、“千”、“百”、“十”逐步递减,下联“一”、“二”、“三”、“四”逐步递增,两事多物,静动相生,又显出一种交错和谐而又自然古朴的美。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有巧夺天工之妙。
二十四、假称
故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就叫假称。
  借以假称的,可以是“神仙”: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这副对联题于旧时某庙庙门。本意在叫人不要迷信,就是借“神仙”之口来讲的。好像是“神仙”自己而非作者在对人们说话,听起来感到十分真切。凡假称的对联,都有这个特点。借以假称的,也可以是死者:
  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
  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
 这副对联题于浙江上虞曹娥庙,传为明书画家徐渭所作,就是以死者曹娥的口吻来写的。曹娥,东汉上虞人,其父失足堕江溺死,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号哭而寻父尸,七日不得,投江而死,时人以为孝女。对联叫人行孝要真,不要只做样子,讲得入木三分。借以假称的还可以是活着的人:
  入吾门千差万错,
  要我诊九死一生。
  这副对联为嘲一庸医而作。作者以庸医愧悔的口吻,叫病人不要再登门找他治病,讽刺异常辛辣。上面几副,神仙也好,死者也好,活人也好,假称的对象都只有一个。还有两个对象的。如: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无老贼不到今朝!
清道光年间,阮元曾在杭州重铸秦桧夫妇跪像于岳飞墓前。一游人题了这副对联,上联挂在秦桧颈上,是用秦桧抱怨王氏的口吻来写的;下联挂在王氏颈上,是用王氏不服,回答秦桧的口吻来写的。
二十五、隐切讲隐切,就先得讲分咏。分咏,是做诗的一种方式。若以五七言律句为限者,叫做诗钟。据清徐兆丰《风月谈馀录》所云,乃文人墨客汇聚一处,分事分字为题,“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线.下承盂,火焚缕断,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也有的说以敲钟为限,当场完卷,评定甲乙。分咏所规定的字,可以嵌在句里,也可以不嵌;规定的事,可以直接言明,也可以用相关的话去暗指,只看怎样要求。若不将要讲的事物言明,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这就叫隐切。比如以“尺”、“峰”为题,做成“灯下量衣催五夜(尺),房中酿蜜正三春(蜂)”,就是一个隐切的例子。只是隐切可以用分咏而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产生,不见得每做一联都非得燃香或敲钟限时不可。对联的隐切有两种表示法。
  一是欲说偏藏。例如: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这副对联系宋时京口韩香所题。擒虎,乃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乃唐代文学家韩愈。两人都姓韩,作者想切的也是“韩”,但“韩”字都没有在联中出现,这就是“欲说偏藏”。“欲说偏藏”的结果,是“欲盖弥彰”。二是描述特征。例如:
  瘦骨临风真秀色,
  小心怯月故来迟。
  清时有女子姓童名珊珊,其美艳号南徐第一。这副对联,上联写其形貌,下联写其“小心”、“怯月”、“来迟”,均为珊珊特征,乃取成语“姗姗来迟”之意。全联隐切“珊珊”,也是通过描述特征来表现的。
隐切当然是既隐又切。如果切而不隐,会使人读起来索然寡味;要是隐而不切,又会使人不知所云。若作隐切对联,这两种偏向都要防止。
二十六、对反
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趣味,就叫对反。
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
  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这副对联传为古时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的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云“大小姐”,亦说因小姐排行第一;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子时长时短,没有一定,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对反。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而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
对反与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对比不同。对比只是互相突出,并无矛盾统一现象;对反则只有矛盾统一现象,而没有互相突出的作用。二十七、换位
  过去,宫廷门外或帝王陵寝之前,常立有许多威武的石人,名曰翁仲。有一次乾隆皇帝到十三陵游玩,见陵道石人,想考考随行人员,便问:“这叫什么?”有一翰林匆忙中脱口而出:“这叫仲翁。”乾隆见他将“翁仲”说成“仲翁”,立即借题发挥写了一首诗:“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从今不许房书走,去到江南作判通。”这位本为“上书房行走”的翰林,因此便被赶出宫廷,到外地做芝麻官去了。
  乾隆在这首诗中,故意把“工夫”说成“夫工”,把“书房”说成“房书”,把“通判”说成“判通”,用的手法就是换位。
换位,就是把句中词语的位置加以对换以适应某种需要。在对联中也可以找到许多例子。例如:
  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
  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奋起,都学这秀才先生。
  这是冯玉祥题于山东益都范公亭的对联,意在通过称道范仲淹对西夏的斗争,以鼓励人们起来抗日。联中的“范小老子”,本为“小范老子”,乃西夏人送给范仲淹的尊号。这里为避免“小”意过于突出,将其移于“范”字之后。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一是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上面一副就是如此。再看下面一副: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下联没有换位。上联中的“梅黄”,既可作梅子黄时解,亦可作“黄梅”解。若作“黄梅”解则是为使“梅”同“李”相对,“黄”同“白”相对,才将“梅”字换到“黄”字之前。
二是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例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这副对联是彭孙遹于1790年重九随乾隆巡行热河驻跸万松岭时,出给纪晓岚对的。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下联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对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三是两联互换,即换位在上下两联之间进行。这种换位的特点是:上下两联都用了某几个词语。但在相同位置上,上联用甲的地方,下联用乙;上联用乙的地方,下联又用甲,刚好相反。尽管只是一联对另一联的换位,但看起来却像是两联互相换位。例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儿时骑在父亲头上去上学,一日答塾师的戏词所作。下联的“父”与“子”就是上联的“子”与“父”的换位。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再次提醒各位多看讲义。现在下课!
下面布置第十二讲作业:
出句1:秋色丹枫染 [清风雅韵]
出句2:天寒梅骨傲 [清风雅韵]
出句3:水心印月修禅意 [清风雅韵]
出句4:飞花入墨添香韵 [清风雅韵]
出句5:孤寂清风闲戏柳 [清风雅韵]
出句6:青丝缕缕相思落 [清风雅韵]
出句7:咬出一个金秋色(今)[清风雅韵]
出句8:野鹤云端闲放牧 [清风雅韵]
出句9:夜雨孤灯深竹暗 [清风雅韵]
出句10:守住清贫,清风两袖耕桃李 [清风雅韵]
发表于 2012-7-5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7-22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老师了  整理也是件很辛苦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19:15 , Processed in 0.0631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