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331|回复: 39

【原创】史记述赞评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记述赞评注

(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苍梧听风  著
前  言
    《史记述赞》为唐代学者司马贞所撰。
    司马贞,字子正,河内人。唐玄宗时为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一度为朝散大夫,后放外任,官润州别驾。他一生酷爱《史记》,自云“家传是书,不敢失坠”(1),因此公牍之余,手不释卷;反复研寻,多有发明。
    唐时,《史记》研习之风颇盛,因此司马贞对《史记》的探讨既有其家庭的熏染,又有其社会的影响。自汉迄唐,《史记》研究的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这部号称“史家之极则”(2)的巨著是在司马迁死后的二十多年才由他的外孙、当朝丞相杨敞之子杨恽公布的。那时的当政者以为此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3),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不宜在诸侯王”(4),便藏之于皇家秘阁石室之中,就连当时汉成帝的叔父刘宇也欲求一观而不得。刘向等史官校对史书也是得汉成帝“恩准”才看到《史记》的,一般人根本见不到,更谈不上研讨了。大约又过了五、六十年,《史记》的抄本开始流传。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与封建文化的正统观念抵牾甚多。有人攻击它“违戾五经事”(5),诬其为“谤书”(6);有人非难它“多引左氏”(7)。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传习讲授《史记》的并不多。正如司马贞所言“汉晋名贤,未知见重”(8)。尽管少数有史识的史学家称赞它为“信史”、“实录”(9),但其真实价值并未为多数人所发见。南朝时,中散大夫徐广考察当时流行的各种抄本,纂辑歧异,写出《史记音义》十三卷。这是《史记》的第一个注本,可谓《史记》诠注之发端。继徐广之后,南朝宋人裴骃“增演徐氏”(10),著《史记集解》八十卷、南朝齐人邹诞生著《史记音义》三卷、隋朝许子儒著《史记注义》一百三十卷。随着封建文化的繁荣兴盛,《史记》的地位进一步被确认,其传授、研讨蔚然成风,《史记》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刘伯庄、张嘉会等一大批史学家奋力开拓,竞先著述,从各方面推动了《史记》研究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司马贞认真考察前人及同代人的研究成果,以为很多注本“未穷讨论”、“不见旁通”(11),于是晚年发愤而注《史记》,成《史记索隐》一书。又不顾年事已高,为《史记》一百三十卷添加述赞,有补其体例不足之意。索隐、述赞合为一书,共三十卷。是书标字列注,前二十八卷为索隐,二十九卷、三十卷上半卷为述赞,三十卷下半卷为补序及说明。司马贞作赞极为认真,曾数易其稿,耄期始定。
    《史记索隐》纠正疏误,增补缺略,说解详密,列证瞻实。与前之裴骃《集解》、后之张守节《正义》鼎足而三,为“三家注”中最为杰出者。
    索隐,及寻求事物隐僻的道理。《易》有所谓“探賾索隐,鉤深致远”(12)之句。司马贞说得明白:“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故以索隐为名。”这不仅向世人明示了本书的写作宗旨,也概括了它的内容特色。显然,这和其中的一百三十篇述赞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从写作论的观点看,索隐部分属于诠释、考证,而述赞部分则完全是创作了。虽然司马贞将后者并入了《索隐》,实质上它仍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因此拙著不以索隐冠之,而唯称《史记述赞》云尔。
    述赞,是古代的一种史论文体。语词典雅,叙论相杂,或押韵或否,历代史家,几无不用。然而,现在它似乎已经被废弃了,诸多古文选本一般不入选此类体裁,倒是昭明太子的《文选》尚有涉及,也就是三两篇而已,“割据河山,保此怀民”(14),是班孟坚写汉高祖的吧,幼时所诵,还依稀记得。体裁的兴衰,原本是没有法子的事。让当今的史学家去撰“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15)的文章,使现在的摩登诗人去写“计专专之不可化兮”(16)的诗句,是不现实的。然而我们如果真的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17),于故纸堆中去寻出些有生机的东西,去“占有,挑选”(18),“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又格外分明,扩大”(19),则不无裨益。这也许就是笔者评注《史记述赞》的意旨之所在吧。
    《史记述赞》是司马贞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评注它远远没有吹几句牛皮、做几回美梦那样惬意,当初的一念,确乎让我后来吃了不少苦头。“想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环境、经历和著作”(20),单就司马老先生的经历已使我颇费筹划,而其著作,千余年来问津者寥寥。当代学者或以为《述赞》是“苟炫文采”之作而不屑一顾,想觅点直接的参考材料,实属不易。可两年的时间我竟把它做完了,惶恐中加着几丝满足,以为自己算是又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事。
    《史记述赞评注》共二卷,约四十余万字。内容编排依司马贞卷次。
    述评,或记或评,随内容而定。举凡社稷递嬗、著名战例、君臣轶闻、奸宄、诤士、上诏下策、国风里俗等撮其要记之,间或征引他书,无非补史迁所缺尔。贞之《述赞》既然是增《史记》之体例,自然会涉及到太史公。对于二人思想观点之差异、同一历史事件之不同看法则相互比较臧否某某,照实说出,不加一点讳饰的。
    注释,大多是诸词诠解,直释尤多。史事本于《史记》,词解循乎辞书。贞之所作,对《史记》内容覆盖广泛,笔者也不避拉杂予以介绍,每篇所述事件除保持相对完整外,并稍加连缀,以显示其顺序性。个别鲁鱼亥豕,识者解之,不识者存之,绝不摆出无所不知的面孔,做自欺欺人的勾当。
    诗译,初以此称之,很是踌躇。述赞属史论体裁,却并非与诗毫无瓜葛。语句的典雅不说,只是用韵就很讲究。或一韵到底,或中间换韵,虽每篇不讲究什么“粘对”,却总让人想起那干净、利索而又淳厚有味的四言古诗。不管怎样,我还是把它们当成四言诗来译了。记得在校读书时,曾读过一本二人合译的《三曹诗译》,一位是高爽,而另一位先生的名字我倒忘却了,但像“征伐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我眺望奇观;海面上微波起伏荡漾,海岛高耸峥嵘而峻险”的译诗却使我至今记忆犹新。既是翻译诗,译出的诗总该有些诗味才好。我很是佩服高先生有这样隽永的文笔。而后来又见到徐放先生译的唐诗,便觉得有些怅然,以为不该是那样子。临到自己译了,便自然做成了高先生的式样。然史论到底不是纯正的诗,那诗的清爽和飘逸在我的笔下似乎已淡得多了。见落日之西风,闻司晨之报晓,笔耕之际,面对某些让我费神的句子,念及“信达雅”的高标,又常常使我惴惴不安,退而求其次,也只能本着“宁信而不顺”(21),老老实实地直译、“硬译”了。
    《史记述赞评注》要付梓了。评的是别人的东西,流的是自己的血汗,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又何足为外人道?“但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22).几多师长、友人释疑惑于翰墨,励恓惶于坎途,殷殷真情,惠我何多!我到底不能拿名人的商标贴自己的货,故不一一具名。至于其中的疏漏、讹舛均由本人负责,怪不得别人的。
    “作品,总是有缺点的”(23),读者诸君如能“取其大,略其细”(24),予何求哉!
                                    
注释:
(1)(8)(11)(13)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趙翼.廿二史札记. 北京:中华书局,1984.
(3)(4)班固.汉书.宣元六王传. 北京:中华书局,1982.
(5)(6)(7)范晔.后汉书.范升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9)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裴骃.史记集解.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易.系辞. 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萧统.文选.史论.述高纪. 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尚书.尧典. 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洪兴祖.楚辞补注. 九辩.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18)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 鲁迅全集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鲁迅全集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1)二心集.几条“顺”的翻译. 鲁迅全集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而已集.读书杂谈. 鲁迅全集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 鲁迅全集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4)且介亭杂文二集.“文人相轻”.鲁迅全集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一九九零年一月于听风阁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  录


五帝本纪述赞第一……………………………………………………………………………
夏本纪述赞第二………………………………………………………………………………
殷本纪述赞第三………………………………………………………………………………
周本纪述赞第四………………………………………………………………………………
秦本纪述赞第五………………………………………………………………………………
秦始皇本纪述赞第六…………………………………………………………………………
项羽本纪述赞第七……………………………………………………………………………
高祖本纪述赞第八……………………………………………………………………………
吕太后本纪述赞第九…………………………………………………………………………
孝文本纪述赞第十……………………………………………………………………………
孝景本纪述赞第十一…………………………………………………………………………
孝武本纪述赞第十二…………………………………………………………………………
三代世表述赞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述赞第二………………………………………………………………………
六国年表述赞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述赞第四………………………………………………………………………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述赞第五………………………………………………………………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述赞第六…………………………………………………………………
惠景閒侯者年表述赞第七……………………………………………………………………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述赞第八…………………………………………………………………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述赞第九……………………………………………………………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述赞第十……………………………………………………………
礼书述赞第一…………………………………………………………………………………
乐书述赞第二…………………………………………………………………………………
律书述赞第三…………………………………………………………………………………
历书述赞第四…………………………………………………………………………………
天官书述赞第五………………………………………………………………………………
封禅书述赞第六………………………………………………………………………………
河渠书述赞述赞第七…………………………………………………………………………
平准书述赞述赞第八…………………………………………………………………………
吴太伯世家述赞第一…………………………………………………………………………
齐太公世家述赞第二…………………………………………………………………………
鲁周公世家述赞第三…………………………………………………………………………
燕召公世家述赞第四…………………………………………………………………………
管蔡世家述赞第五……………………………………………………………………………
陈杞世家述赞第六……………………………………………………………………………
卫康叔世家述赞第七…………………………………………………………………………
宋微子世家述赞第八…………………………………………………………………………
晋世家述赞第九………………………………………………………………………………
楚世家述赞第十………………………………………………………………………………
越王句践世家述赞第十一……………………………………………………………………
郑世家第述赞十二……………………………………………………………………………
赵世家述赞第十三……………………………………………………………………………
魏世家述赞第十四……………………………………………………………………………
韩世家述赞第十五……………………………………………………………………………
田敬仲完世家述赞第十六……………………………………………………………………
孔子世家述赞第十七…………………………………………………………………………
陈涉世家述赞第十八…………………………………………………………………………
外戚世家述赞第十九…………………………………………………………………………
楚元王世家述赞第二十………………………………………………………………………
荆燕世家述赞第二十一………………………………………………………………………
齐悼惠王世家述赞第二十二…………………………………………………………………
萧相国世家述赞第二十三……………………………………………………………………
曹相国世家述赞第二十四……………………………………………………………………
留侯世家述赞第二十五………………………………………………………………………
陈丞相世家述赞第二十六……………………………………………………………………
绛侯周勃世家述赞第二十七…………………………………………………………………
梁孝王世家述赞第二十八……………………………………………………………………
五宗世家述赞第二十九………………………………………………………………………
三王世家述赞第三十…………………………………………………………………………
伯夷列传述赞第一……………………………………………………………………………
管晏列传述赞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述赞第三………………………………………………………………………
司马穰苴列传述赞第四………………………………………………………………………
孙子吴起列传述赞第五………………………………………………………………………
伍子胥列传述赞第六…………………………………………………………………………
仲尼弟子列传述赞第七………………………………………………………………………
商君列传述赞第八……………………………………………………………………………
苏秦列传述赞第九……………………………………………………………………………
张仪列传述赞第十……………………………………………………………………………
樗里子甘茂列传述赞第十一…………………………………………………………………
穰侯列传述赞第十二…………………………………………………………………………
白起王翦列传述赞第十三……………………………………………………………………
孟子荀卿列传述赞第十四……………………………………………………………………
孟尝君列传述赞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述赞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述赞第十七………………………………………………………………………
春申君列传述赞第十八………………………………………………………………………
乐毅列传述赞第二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述赞第二十一………………………………………………………………
田单列传述赞第二十二………………………………………………………………………
鲁仲连邹阳列传述赞第二十三………………………………………………………………
屈原贾生列传述赞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述赞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述赞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述赞第二十七………………………………………………………………………
蒙恬列传述赞第二十八………………………………………………………………………
张耳陈馀列传述赞第二十九…………………………………………………………………
魏豹彭越列传述赞第三十……………………………………………………………………
黥布列传述赞第三十一………………………………………………………………………
淮阴侯列传述赞第三十二……………………………………………………………………
韩信卢绾列传述赞第三十三…………………………………………………………………
田儋列传述赞第三十四………………………………………………………………………
樊郦滕灌列传述赞第三十五…………………………………………………………………
张丞相列传述赞第三十六……………………………………………………………………
郦生陆贾列传述赞第三十七…………………………………………………………………
傅靳蒯成列传述赞第三十八…………………………………………………………………
刘敬叔孙通列传述赞第三十九………………………………………………………………
季布栾布列传述赞第四十……………………………………………………………………
袁盎晁错列传述赞第四十一…………………………………………………………………
张释之冯唐列传述赞第四十二………………………………………………………………
万石张叔列传述赞第四十三…………………………………………………………………
田叔列传述赞第四十四………………………………………………………………………
扁鹊仓公列传述赞第四十五…………………………………………………………………
吴王濞列传述赞第四十六……………………………………………………………………
魏其武安侯列传述赞第四十七………………………………………………………………
韩长孺列传述赞第四十八……………………………………………………………………
李将军列传述赞第四十九……………………………………………………………………
匈奴列传述赞第五十…………………………………………………………………………
卫将军骠骑列传述赞第五十一………………………………………………………………
平津侯主父列传述赞第五十二………………………………………………………………
南越列传述赞第五十三………………………………………………………………………
东越列传述赞第五十四………………………………………………………………………
朝鲜列传述赞第五十五………………………………………………………………………
西南夷列传述赞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列传述赞第五十七…………………………………………………………………
淮南衡山列传述赞第五十八…………………………………………………………………
循吏列传述赞第五十九………………………………………………………………………
汲郑列传述赞第六十…………………………………………………………………………
儒林列传述赞第六十一………………………………………………………………………
酷吏列传述赞第六十二………………………………………………………………………
大宛列传述赞第六十三………………………………………………………………………
游侠列传述赞第六十四………………………………………………………………………
佞幸列传述赞第六十五………………………………………………………………………
滑稽列传述赞第六十六………………………………………………………………………
日者列传述赞第六十七………………………………………………………………………
龟策列传述赞第六十八………………………………………………………………………
货殖列传述赞第六十九………………………………………………………………………
太史公自序述赞第七十………………………………………………………………………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帝本纪述赞第一

帝出少典,居于轩丘①。
既代炎历,遂禽蚩尤②。
高阳嗣位,静深有谋③。
小大远近,莫不怀柔④。
爰洎帝喾,列圣同休⑤。
帝挚之弟,其号放勳⑥。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⑦。
郁夷东作,昧谷西曛⑧。
明敭庂陋,玄德升闻⑨。
能让天下,贤哉二君⑩!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纪,是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本纪与列传对举,传以纪为本,故“纪”称本纪。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史记》有本纪十二篇。作为首篇的《五帝本纪》,记述的是传说中的五位部落联盟酋长的活动。五帝的说法历来不同,司马迁根据《世本·五帝谱》及《大戴礼·五帝德》,记的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五人。
    司马贞对于司马迁的论赞是不满意的。他在《史记·五帝本纪》的《索隐述赞》中特意表述道:“右述赞之体,深所不安,何者?夫叙事美功合有首末,惩恶劝善是称襃贬。观太史公赞论之中,或国有数君,或士兼百行,不能备论终始,自可略申梗概。遂乃颇取一事,偏引一竒,即为一篇之赞,将为龟镜,诚所不取,斯亦明月之珠,不能无纇矣。今并重为一百三十篇之赞云。”这是司马贞撰述《史记述赞》目的的最完整的说明。
    《五帝本纪述赞》褒饰了司马迁所写的五帝。肯定了黄帝攻杀蚩尤的武功及取代炎帝的做法;写放勋在位时众望所归,用了“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比喻,生动而形象。特别对于尧舜时的“禅让”,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赞慕。当然,与司马迁一样,这些赞美的内容都较多杂有自己理想的东西,个别甚至是传说的东西,这些都是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注释】
①帝出少典,居于轩丘:黄帝是少典的儿子,祖居轩辕丘。
○帝:黄帝。传说中的古帝,他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 ,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黄帝。《易·繫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史记索隐》:“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牺、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亦号轩辕氏。皇甫谧云:‘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 ○少典:传说中黄帝的父亲。《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或谓部落名称,黄帝是这个部落的子孙。《史记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如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馀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後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脩,吞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孙,贾逵亦谓然,故《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後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谯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骑常侍徵,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说也。皇甫谧,字士安,晋人,号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纪》也。”
○居于:住在。○轩丘:即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西北。黄帝祖居轩辕丘,他便以轩辕做了自己的名号。《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史记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於寿丘,长於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②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黄帝已经取代了炎帝,于是捕捉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代:替代。○炎历:指炎帝的统治。炎帝即神农。《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后来轩辕兴兵杀掉了蚩尤,被人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代替了神农氏。《史记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史记索隐》:“世衰,谓神农氏後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谓‘参卢’,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史记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神农生於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禽:通“擒”。捕捉。○蚩尤:传说中的古代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战败被杀。或谓炎帝臣。见《逸周书·尝麦》。《史记·五帝本纪》:“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索隐》:“案:此纪云‘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则蚩尤非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刘向《别录》云:‘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故曰三朝。凡七篇,并入《大戴记》。’今此注见《用兵篇》也。《史记正义》:“《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後,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③高阳嗣位,静深有谋:颛顼继承了君位,他沉静深邃,很有谋略。
○高阳:名颛顼,高阳是他的号。他与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并称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史记索隐》:“宋衷云:‘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 ○嗣位:继承君位。
○静深:沉静深邃。○有谋:有谋略。
④小大远近,莫不怀柔:大大小小的神灵因、四方的部落族群都被召来,全都各安其位,真心归附。
○小大:大大小小的神灵。大的神灵,《史记正义》认为是指五岳、四渎的神灵。《史记·封禅书》:“ 嵩、泰、衡、华、恒,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古人以为,五岳乃群神所居之处,故历代帝王常登山祭祀。《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的说法。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瀆。四瀆者,发原注海者也。”《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瀆视诸侯。”《史记·殷本纪》:“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瀆已修,万民乃有居。”古代帝王在祭祀五大名山的同时,还要祭祀四渎。小的神灵是指丘陵沙洲的神灵。○远近:指远近的部落种族。
○莫不:没有不。即全部。○怀柔:谓帝王祭祀山川,招来神祇,使各安其位。《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怀,来;柔,安。”郑玄《笺》:“来安羣神,望于山川,皆以尊卑祭之。”《汉书·郊祀志》:“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颜师古《注》:“怀,来也;柔,安也。言招来百神而安处之。”《史记·五帝本纪》:“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集解》:“王肃曰:‘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
⑤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到了帝喾以后,各位圣贤都是那样美善。
○爰:于是。○洎:及、到。○帝喾:名俊,号高辛氏,殷人称夒。他的祖父玄嚣,是太祖黄帝正妃高皇后嫘祖的大儿子,他的父亲名叫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史记集解》:“张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史记索隐》:“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皇甫谧云:‘帝喾,名夋也。’”《史记正义》:“《帝王纪》云:‘幹母无闻焉。’”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曹植《帝喾赞》:“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列圣:历代圣贤。○同休:美好,美善。此指赞美。
⑥帝挚之弟,其号放勳:帝挚的弟弟,他的号是放勋。
○帝挚:帝喾的长子,次妃娵訾氏女常仪所生。号青阳氏。帝喾死后,挚代立,他封同父异母弟放勋为唐侯。传说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他便将位置禅让给了放勋。《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正义》:“《帝王纪》云:‘帝挚之母於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於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於高辛。’今定州唐县也。”
○放勋:谥号尧。曾因受封为唐侯,故称唐尧。《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史记集解》:“谥法曰:‘翼善传圣曰尧。’”又曰:“皇甫谧曰:‘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徵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史记索隐》:“尧,谥也。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史记正义》:“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於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
⑦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人们归附他如同葵花向着太阳,人们仰慕他就像禾苗盼望着春雨。
○就:趋,归。○之:代指唐尧。
○望:仰望。如葵花向着太阳,像禾苗盼着春雨。这两句是说,尧当政时众人依附,天下归心。《史记·五帝本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索隐》:“如日之照临,人咸依就之,若葵藿倾心以向日也。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穀之仰膏雨也。”
⑧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早上,太阳从郁夷的地方升起;傍晚,太阳往昧谷的地方落下。
○郁夷:亦作“郁銕”、“嵎夷”。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张守节《史记正义》:“《禹贡》青州云:‘嵎夷既略。’案:嵎夷,青州也。尧命羲仲理东方青州嵎夷之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羲仲,主东方之官。”○作:做事。即指羲仲的“敬道日出,便程东作”。
○昧谷:亦作“柳谷”。传说太阳落下的地方。《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孔《传》:“昧,冥也。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曛:落日的余光。这两句是说,国泰民安,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⑨明敭庂陋,玄德升闻:他政绩的光辉照亮了狭窄简陋的地方,潜蓄不露的德性上闻于天。
○明:此处指政绩的光辉。○敭:同“扬”。传播。○庂陋:即“仄陋”。狭窄简陋的地方。此指偏远之处。庂,同“仄”。
○玄德升闻:本自《书·舜典》。○玄德:指潜蓄而不外露的德性。《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孔《传》:“玄谓幽潜,潜行道德。”○升闻:上闻。这两句是对虞舜的赞美。《史记·五帝本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硃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虞舜者,名曰重华。”《史记集解》:“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又曰:“皇甫谧云:‘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徵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崩。’”
⑩能让天下,贤哉二君:黄帝把帝位让给别人,尧、舜这两位君主也是那样贤明啊!
○让:禅让。这是儒家的说法。即黄帝把帝位让给别人。
○贤: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二君:指尧、舜。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禹。《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禹曾准备让夷族人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承人,然而禹死后,子启夺伯益位而自立为帝,于是传贤制废弃,世袭制开始

【译诗】
黄帝本是少典部落的子孙,他祖居于旷远的轩辕之丘。
天下民众拥立他取代炎帝,因为他荡平大乱杀掉蚩尤。
高阳氏继承了天子的位置,他胸怀谋略堪称治国能手。
五岳四渎的神灵得到安抚,东西南北的庶民听命俯首。
到高辛继承大位统理天下,各位圣贤都对他赞不绝口。
帝挚的异母弟弟便是放勋,他起初曾被兄长封为唐侯。
千民仰慕似禾苗盼着春雨,万众归心如葵花向着日头。
红日初升时人们开始劳作,夕阳西下时大家离开田畴。
政绩的光辉映照每个角落,嶷嶷圣德沐浴着江河山丘。
尧舜都曾把君位让给别人,这赫赫贤名啊将流芳千秋。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本纪述赞第二
尧遭鸿水,黎人阻饥①。
禹勤沟洫,手足胼胝②。
言乘四载,动履四时③。
娶妻有日,过门不私④。
九土既理,玄圭锡兹⑤。
帝启嗣立,有扈违命⑥。
五子作歌,太康失政⑦。
羿浞斯侮,夏室不竞⑧。
降于孔甲,扰龙乖性⑨。
嗟彼鸣条,其终不令⑩!

【述评】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据说是夏后氏部落首领禹的儿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禹以前是无阶级、无剥削的大同社会,启废除了大同社会的“禅让制”,改为“世袭制”,有阶级的社会从此产生。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又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县)。据《竹书纪年》记载,夏从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1562年,约有四百七十一年的历史。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史记·夏本纪》记载了这四百七十余年间夏朝从禹至桀共十四代、十七位君主的史迹。
    《夏本纪述赞》摄取了夏朝几件重要的史事进行评述,赞颂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不私”精神,对太康误国、孔甲毁灭表示了惋惜。

【注释】
①尧遭鸿水,黎人阻饥:尧的时候,遭遇洪水之灾,民众受困而挨饿。
○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前2377 年出生于唐地伊祁山。十五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二十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位七十年,九十禅让于舜。○遭:遭遇。○鸿水:洪水,大水。鸿,通“洪”,大。《史记·五帝本纪》:“汤汤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史记索隐》:“鸿,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黎人阻饥:本自《书·舜典》。○黎人:民众,百姓。○阻饥:受困而挨饿。《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时百穀。’”孔《传》:“阻,难;播,布也。众人之难在于饥。”
②禹勤沟洫,手足胼胝:大禹奋力开凿田间的水道,手和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禹王,黄帝轩辕氏玄孙,鲧之子。尧时被封为夏伯,史称伯禹、夏禹。时中原洪水泛滥,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鲧治水。鲧用堵的办法,九年而未成,便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以疏导的方式治水,终获成功。因大禹治水之功,舜将帝位禅让给了他。○勤:奋力(从事)。○沟洫:泛指田间的水道。《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胼胝:俗称“老茧”。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史记·李斯列传》:“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而股无胈,脛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
③言乘四载,动履四时:据说他变换着四种交通工具,一年四季在外面奔波。
○言:动词词头,有“据说”之意。○乘:乘坐。四载:指当时的四种交通工具。《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动履四时:一年四季在外奔波。○动履,谓起居作息。○履,鞋。《史记集解引王肃曰:“所以行不违四时之宜也。”
④娶妻有日,过门不私:大禹娶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他路过自己的家门却不因思念亲人而入家探视。
○有日:多日。
○过门:路过自己的家门。○不私:不做个人的事情,即不因思念亲人而入家探视。“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他“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这样才平息了水患,“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孟子·滕文公〈上〉》)
⑤九土既理,玄圭锡兹:九州的土地已经治理,帝尧赏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以表示对他治水的嘉奖。
○九土:九州的土地。《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韦昭《注》:“九土,九州之土也。”○既理:已经治理。
○玄圭:亦作“玄珪”。一种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锡:通“赐”。给予,赐给。○兹:这个。指玄圭。《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记·夏本纪》:“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史记正义》:“帝,尧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锡玄圭,以表显之。自此已上并尚书禹贡文。”
⑥帝启嗣立,有扈违命:禹的儿子启继承了君位,有扈氏不服从帝启的号令。
○帝启:禹的儿子。禹死后,他召集众部落酋长在钓台(今河南禹县北门外)会宴,宣告自己正式即位。据《竹书纪年》,帝启在位39年,78岁驾崩。○嗣立:谓继承君位。《史记·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有扈:有扈氏。古国名。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立为帝。有扈氏不服,发兵攻启,启灭之,并把这个部落的成员罚做牧奴。有扈氏子孙以国为姓。故址在今陕西省户县北。《书·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孔《传》:“有扈与夏同姓,恃亲而不恭。”《淮南子·齐俗训》:“昔有扈氏为义而亡。”高诱《注》:“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违命:指违背帝启之命。
⑦五子作歌,太康失政:帝启的五个儿子作《五子之歌》斥责太康的荒淫,太康终因朝政混乱而丢失了帝位。
○五子作歌:五子:帝启的五个儿子。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不恤民生,成天带人在外打猎,夷族首领后羿利用夏民的怨恨,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拒绝太康回来。太康的五位兄弟埋怨太康荒淫失国,于是追述夏禹的训诫而作《五子之歌》。原文久已失传。《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楚辞·离骚》:“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朱熹《集注》:“五子为太康昆弟五人。”
○太康: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二十九年。《竹书纪年》称太康的都城在斟寻(一作“斟鄩”)。据说太康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所逐,不得返国,在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居住十年而病死。《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简略记载了太康失国的事。太康死后,弟中康立。○失政:政治混乱。
⑧羿浞斯侮,夏室不竞:后羿与寒浞都轻侮傲慢,夏朝国势由此不振。
○羿浞:后羿与寒浞。后羿,有穷氏首领,本称“司羿”,乃世袭的射师。《左传》称夷羿。他驱逐太康,取代了夏朝,消灭了不服从他的伯封。并收留了伯明氏之子寒浞而加以重用。最后寒浞收买并培植党羽和势力,在一次后羿打猎回国时,寒浞发动政变,消灭了后羿,霸占了他的妻妾和财产。浞:寒浞。一作韩浞。又名漪,或称寒漪。夏朝东夷族伯明氏(今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斯侮:都轻侮傲慢。斯,同“澌”,尽。
○夏室:夏朝世室之省称。夏称宗庙为世室。○竞:强盛。夏朝君位传至孔甲,甲“好方鬼神”,“事淫乱”,诸侯纷纷叛乱,夏朝国势由此不振。《史记·夏本纪》:“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太康之後,沈湎于酒,废天时,乱甲乙也。”
⑨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夏朝向下到了孔甲,在驯养龙时言行乖张。
○降:向下。○孔甲:夏朝第十四位君主,是不降的儿子、扃的侄子。在扃的儿子廑去世后,立不降之子孔甲为帝。孔甲昏昧,不得人心。《史记·夏本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
○扰龙:驯养龙。○乖性:乖戾,言行别扭,不合情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⑩嗟彼鸣条,其终不令:可叹那鸣条成了夏桀的兵败之地,暴虐无道的夏桀终于没得到好下场。
○嗟:感叹。○鸣条: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相传商汤伐夏桀战于此地。又名高侯原。《书·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孔《传》:“地在安邑之西。”夏桀,名癸、履癸,谥号“桀”。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其终不令:言夏桀不得善终。鸣条战败,夏朝就此灭亡以后,履癸被流放至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履癸临死前说:“孤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后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夏桀与商纣王、周厉王同为暴君的代名词。《史记·夏本纪》:“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骃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史记索隐》引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

【译
诗】

帝尧当政的时候洪水泛滥,百姓们饥寒交迫失去家园。
大禹率领众人去疏浚水道,手脚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不停地变换乘具四处奔波,一年四季也没有丁点空闲。
他虽然已经娶媳很长时间,路过家门却没有和她见面。
浩大的洪水终于被他制服,尧赏他一块黑玉表示称赞。
等到启夺取君长位置以后,有扈氏部落表示极大不满。
兄弟五人在洛水以北作歌,太康从此丧失了国家政权。
羿与寒浞的行为都太侮慢,夏朝的国势一天不如一天。
孔甲本是夏帝不降的儿子,贪食龙肉显现出性情乖诞。
可叹啊高侯原上两军交战,夏桀的结局是多么的悲惨!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殷本纪述赞第三简狄吞乙,是为殷祖①。
玄王启商,伊尹负俎②。
上开三面,下献九主③。
旋师泰卷,继相臣扈④。
迁嚣圮耿,不常厥土⑤。
武乙无道,祸因射天⑥。
帝辛淫乱,拒谏贼贤⑦。
九侯见醢,砲格兴焉⑧。
黄钺斯杖,白旗是悬⑨。
哀哉琼室,殷祀用迁⑩!
【述评】
    夏朝的君位传至桀,桀是一位荒淫无度的暴君,于是商部落的君长汤率兵灭掉了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商朝曾建都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后又多次迁都。前十四世纪中叶,商王盘庚把国都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朝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确切年代已经不可考。据《竹书纪年》说是四百九十六年。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乃称高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史记·殷本纪》记述了这近五百年间,上至商祖契,下至亡国之君纣,共三十一位君主的历史。
    《殷本纪述赞》评述了五位商朝君王,简言其为政得失,褒贬分明。帝契的出身,沿用了《史记》的说法,有神话色彩;武乙出猎河、渭之滨被雷电击死,作者认为是“射天”的报应,这是“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教,反映出作者时代认识的局限。

【注释】
①简狄吞乙,是为殷祖:简狄吞食了一个燕子蛋,因此怀孕,生下了殷人的祖先契。
○简狄:人名。亦作“简逷”。相传为有娀氏之女,帝喾之妻。吞玄鸟卵怀孕而生商代祖先契。《楚辞·天问》:“简狄在臺嚳何宜?玄鸟致貽女何喜?”《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司马贞《史记索隐》:“旧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汉书·古今人表》:“简逷,帝嚳妃,生卨。”颜师古《注》:“逷,音吐歷反。即简狄也。”○吞:咽下。即吞食。○乙:燕子。“乙”是古字,甲骨文、金文中皆有出现,其字如画,画是燕,故“乙”的本意就是“紫燕”。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之“乙”即用此意。“吞乙”之“乙”指乙卵,即燕子蛋。《广韵》释“孔”姓曰:“殷汤之后。本自帝喾。狄吞乙卵而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毛《传》:“玄鸟,鸟乙也。一名燕,音乙。春分玄鸟降,汤之先族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谋而生契。”《诗经·长发》:“有娀氏方将,帝立子生商。”郑《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有女简狄,吞鸟乙卵而生契。”
○是为:这就是。○殷祖:殷人的祖先。指契。契,子姓,帝喾之子,唐尧的异母弟。
②玄王启商,伊尹负俎:契开启了商国,大臣伊尹背负鼎俎拜见汤,用烹饪的道理对汤说王道之事。
○玄王:指商代的始祖契。《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毛《传》:“玄王,契也。”郑玄《笺》:“承黑帝而立子,故谓契为玄王。”一说契由玄鸟降生,故名。《国语·周语下》:“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韦昭《注》:“玄王,契也。殷祖由玄鸟而生,汤亦水德,故曰玄王。”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商人常自称为商,而把殷都称为中商。○启商,开启商国。
○伊尹:商朝的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是汤妻陪嫁的媵臣(奴隶),后助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汤去世后历佐卜丙 (即外丙 )、仲壬二王。后太甲即位,因荒淫失度,被伊尹放逐到桐宫,三年后迎之复位。《尚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杜预《注》:“大甲,汤孙也,荒淫失度。伊尹放之桐宫。三年,改悔而复之,而无恨心。”《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命之曰伊尹。’”高诱《注》:“以其生于伊水,故名之伊尹,非有讹也。”○负俎:又叫“负鼎”。背负鼎俎。此指伊尹背负鼎俎见汤,喻以烹调致汤王道之事。《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李白《送梁四归东平》:“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
③上开三面,下献九主:走到野外,汤王让人把四面张开的网撤掉三面;回到朝中,祭祀三皇五帝及夏禹。
○上开三面:汤王有一次到野外游玩,看见张网四面,于是祝愿道:“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它让人去掉三面,又祝道:“不用命,乃入吾网!”这句是说汤王之德盛大,感动了禽兽。上:与“下”对举,表示行为的先后,有先在朝外、后在朝内之意。
○献:献祭。○九主。指三皇五帝及夏禹。《史记·殷本纪》:“伊尹处士,汤使人聘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曰:“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史记索隐》:“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或曰,九主谓九皇也。然按注刘向所称九主,载之七录,名称甚奇,不知所凭据耳。法君,谓用法严急之君,若秦孝公及始皇等也。劳君,谓勤劳天下,若禹、稷等也。等君,等者平也,谓定等威,均禄赏,若高祖封功臣,侯雍齿也。授君,谓人君不能自理,而政归其臣,若燕王哙授子之,禹授益之比也。专君,谓专己独断,不任贤臣,若汉宣之比也。破君,谓轻敌致寇,国灭君死,若楚戊、吴濞等是也。寄君,谓人困於下,主骄於上,离析可待,故孟轲谓之“寄君”也。国君,国当为“固”,字之讹耳。固,谓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若三苗、智伯之类也。三岁社君,谓在襁褓而主社稷,若周成王、汉昭、平等是也。又注本九主,谓法君、劳君、等君、专君、授君、破君、国君,以三岁社君为二,恐非。”
④旋师泰卷,继相臣扈:汤王伐桀,回师泰卷;贤臣接着又辅佐中宗太戊。
○旋师:回师。○泰卷:古地名。又作“泰埛”。汤王伐桀获胜,曾回师泰卷,发诰告民。《史记·殷本纪》:“汤归至于泰卷陶,中纻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无此‘陶’字。”孔安国曰:“地名。汤自三飐而还。”《史记索隐》:“邹诞生‘卷’作“坰’,又作‘泂’,则卷当为‘坰’,与《尚书》同,非衍字也。其下‘陶’字是衍耳。何以知然?解尚书者以大坰今定陶是也,旧本或傍记其地名,後人转写遂衍斯字也。”
○继相臣扈:即“臣扈继相”。臣扈:商朝中宗太戊在位时的贤臣。他与巫咸、伊陟等共同辅佐太戊,大修汤王之政,于是商道复兴,四夷归心,有七十二个远方的诸侯前来朝拜。继相:相继、接着。《尚书·商书·汤誓》:“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正义》:“疑至”与“臣扈”相类,当是二臣名也。盖亦言其不可迁之意。马融云:“圣人不可自专,复用二臣自明也。”
⑤迁嚣圮耿,不常厥土:仲丁把都城迁到嚣,祖乙又把都城从相迁到耿,不久耿被河水毁坏;商朝定都的地方不常在一处。
○迁嚣:迁到嚣。嚣,古邑名,又作“敖”,在今河南省荥阳北敖山南。从汤至盘庚共传二十代,屡次迁都。仲丁是第十一位国君,他即位后把商都从北亳(今河南商丘北)迁到敖。仲丁、外壬两朝皆都于此。○圮耿,耿被大水毁坏。《说文》:圮,毁也。耿,古邑名,又叫“邢”,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商的第十四为君王祖乙即位后把都城从相(在今河南安阳西)迁到耿。以后又有祖辛、祖丁、阳甲等皆都于此。《书·序》:“祖乙圮于耿。”《传》:“河水所毁曰圮。”
○不常:不经常。○厥土:那个地方的土地。此指建都之地。厥,其。《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尚书·盘庚上》:“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史记·殷本纪》:“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张衡《西京赋》:“此何与于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盘庚作诰,帅人以苦。”孔颖达《尚书正义》:“经言‘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故序言‘盘庚五迁’。传嫌一身五迁,故辨之云‘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也。上文言‘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并数汤为八,此言‘盘庚五迁’,又并数汤为五,汤一人再数,故班固云:‘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其实正十二也。’”
⑥武乙无道,祸因射天:武乙暴虐无道,他遭致殒身之祸的缘由就是射天。
○武乙:商朝君主,名瞿,约前1147年至前1113年在位。武乙桀骜不驯,生性残暴,藐视神权。○无道,暴虐而没有德政。《史记·殷本纪》:“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祸因:祸害的起因。○射天:悬而仰射血囊,以示威武,与天争衡。武乙被雷电击死,古人把这种偶发事件看作是触犯天神的结果。
⑦帝辛淫乱,拒谏贼贤:商纣王荒淫无道,他拒绝规劝,杀害贤人。
○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史记·殷本纪》:“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淫乱:荒淫无道,惑乱。帝纣本是一个有文有武的君王,曾率兵屡伐东夷,掠得大量财物。但他后期不思治国,完全沉溺于酒色歌舞之中。
○拒谏:拒绝规劝:贼贤:杀害贤人。○贼,残害。纣王为人凶残成性,屡次杀害忠臣义士。他手下的大臣微子、箕子、商容等屡次劝谏,他一概不听,其叔父比干强谏,被他破腹挖心;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汤阴)达七年之久;他为了观察胎儿,竟残忍地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脚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冷,竟让人砍掉农夫的双脚。纣王被公认为是与夏桀一样的暴君。
⑧九侯见醢,砲格兴焉:九侯被处以醢刑,炮烙的酷刑开始出现。
○九侯,商朝诸侯之一。《史记·殷本纪》:“﹝纣﹞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鬼侯’。”邺县有九侯城。○见:被。○醢:古代一种酷刑,将人剁成肉酱。《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砲格:又作“炮格”、“炮烙”。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荀子·议兵》:“纣王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史记·殷本纪》:“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史记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史记索隐》引邹诞生云:“格,一音阁。”又云:“见蚁布铜斗,足废而死,於是为铜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与《列女传》少异。○兴,兴起。
⑨黄钺斯杖,白旗是悬:手持黄钺,高挑白旗。
○黄钺,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孔颖达《疏》引《广雅》:“鉞,斧也。斧称黄鉞,故知以黄金饰斧也。钺以杀戮,杀戮用右手,用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教。其意言惟教军人,不诛杀也。把旄何以白?旄用白者,取其易见也。”苏鹗《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也。三代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武王以黄鉞斩紂头,故王者以为戒。大将军出征,特加黄鉞者,以铜为之,以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鉞,则斩持节将也。”○杖:持,执。《说文》:“杖,持也。”
○白旗:即“白旄”,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作战时主帅用以指挥全军。白色,五行为金,主征战。《逸周书·世俘》:“武王在祀,太师负商王紂县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于太庙。”前1066年,商朝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纣王“昏乱暴虐滋甚”,很多大臣偷偷投奔了周。武王于是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率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并联合了许多友邦及南方的庸、蜀、羌、髳(苗)、微、卢、彭、濮八个小国,渡过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誓师牧野(古地名,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发令讨纣。牧野一战,商军大败,纣王逃回宫中自焚而死,武王大获全胜,入其商都,割下纣王的头,悬挂在太白旗上示众,宣告商朝灭亡。○悬:悬挂。《史记·殷本纪》:“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
⑩哀哉琼室,殷祀用迁:可悲啊,商纣王建造的精美的宫室已经不复存在,商朝的天下从此结束。
○琼室:纣王所造的玉室。《竹书纪年》卷上:“﹝殷帝辛﹞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作琼室,立玉门。”张衡《东京赋》:“必以肆奢为贤,则是黄帝合宫,有虞总期,固不如夏癸之瑶台,殷辛之琼室也。”
○殷祀:殷年,殷朝。商朝称年为祀。○用迁:因此发生改变。指改朝换代。《史记集解》引谯周曰:“殷凡三十一世,六百馀年。”《汲冢纪年》曰:“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也。”《史记索隐》:“按:夏、殷天子亦皆称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贬帝号,号之为王,故本纪皆帝,而後总曰‘三王’也。”

【译诗】
简狄偶尔间吃掉一个鸟蛋,怀孕以后便生出商的祖先。
帝契是殷的一代开国君主,伊尹以汤味喻说治国关键。
商汤的德性施及到了禽兽,他又立九主神位按时祭奠。
打败了夏桀以后回师泰卷,臣扈又辅佐太戊修德至善。
商都迁移到嚣又搬迁到耿,并不是固定在同一个地点。
武乙的确暴虐而没有德政,他亡身的缘由是因为射天。
帝纣更是整日里荒淫惑乱,不理朝政而且还拒谏杀贤。
忠厚的九侯被他剁成肉酱,炮烙的酷刑也在朝中施展。
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无道,商纣的首级终于挂上旗杆。
可悲啊一片宫室化作乌有,殷朝的天下已经彻底完蛋!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本纪述赞第四
后稷居邠,太王作周①。
丹开雀録,火降乌流②。
三分既有,八百不谋③。
苍兕誓众,白鱼入舟④。
太师抱乐,箕子拘囚⑤。
成康之日,政简刑措⑥。
南廵不还,西服莫附⑦。
共和之后,王室多故⑧。
檿弧兴谣,龙漦作蠹⑨。
穨带挂祸,实倾周祚⑩。
【述评】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对商朝末主纣王评价道:“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他后期荒淫无道,残害贤良,以至于“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前一零六六年居于当时商朝西部的周国首领姬发率八百诸侯攻商,仅一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了商朝。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前七百七十一年,犬戎攻破镐京占领了渭水流域,周幽王被杀。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东周为秦所灭。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洛邑不祀。作《周本纪》第四。”《史记·周本纪》记述了周的形成、发展经过,详载了西周十二王、东周二十五王,共三十七位君王、八百一十五年间的史事。  
    《周本纪述赞》从周族始祖后稷(弃)写起,重点写了“孟津观兵”、“牧野之战”,肯定了“成康之治”;指出周召共和后周朝事故迭出,——这些都是较为客观的。至于“赤鸟衔书”、“白鱼入舟”等,多为附会,于史无证。另外,述赞的作者把周的败落认作是褒姒“蛀蚀”的结果,也是有失公允的。

【注释】
①后稷居邠,太王作周:后稷早年居住在邠,古公亶父创建了周国。
○后稷:周的先祖。《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居邠:居住在邠。邠,同“豳”。在今陕西彬县。
○太王: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邠,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山在扶风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骃案:“皇甫谧云‘邑於周地,故始改国曰周’。”《史记索隐》:“即《诗·颂》云‘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是也。”○作周:创建周国。
②丹开雀録,火降乌流:赤色的鸟衔着丹书飞到西伯昌门前传达上天的意思;一团火光自上而下变作一只乌鸟落在武王居住的房屋上。
○丹开雀録:即“赤雀衔书”,亦作“赤爵衔丹书”,又省作“雀录”、“雀箓”。相传周文王姬昌为西伯时,有赤色鸟衔丹书止于其户,授以天命。后其子武王果灭商而建立周朝。此处是说周的兴起是顺天受命。《太平御览》卷二四引《尚书中候》:“周文王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鄗,止于昌户。乃拜,稽首受取。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紂也。’”。《史记·周本纪》:“生昌,有圣瑞”《史记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火降乌流:指武王初次伐纣时发生的一件事。《史记·周本纪》:“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史记集解》引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郑玄曰:“《书》云乌有孝名。武王卒父大业,故乌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史记索隐》:“按:今文泰誓‘流为雕’。雕,鸷鸟也。马融云 ‘明武王能伐纣’,郑玄云 ‘乌是孝鸟,言武王能终父业’,亦各随文而解也。”
③三分既有,八百不谋:已经拥有长江、汉水、汝水三个流域,八百诸侯未经约定而自动前来会合。
○三分既有:西伯昌即位以后,趁纣王全力经营东南之机,迅速扩充势力,统治了长江、汉水、汝水三个流域,这些流域,合称南国,它是周的基本力量的重要部分。分,又作“份”。既有:已经拥有。
○八百不谋:八百诸侯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而来。谋,商议,约定。西伯昌的晚年自称文王,已有灭商之意,但表面上仍然臣服于商,到了武王伐纣,观兵孟津,天下八百诸侯自动前来集会。《史记·周本纪》:“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④苍兕誓众,白鱼入舟:尚父呼唤掌管舟楫的官员而誓众;武王渡河时一条白色的鱼跳进武王的船内。
○苍兕誓众:指吕望伐纣途中誓师一事。苍兕,掌管舟楫的官。苍兕,善奔突,能覆舟,故以此名官为警。《史记·齐太公世家》:“师尚父左杖黄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史记索隐》引马融曰:“苍兕,主舟楫官名。”
○白鱼入舟:《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史记集解》引马融曰:“鱼者,介鳞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众与周之象也。”《史记索隐》:“此已下至火复王屋为乌,皆见《周书》及今文《泰誓》。”
⑤太师抱乐,箕子拘囚: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乐器逃离商朝;箕子也被纣王拘押。
○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少师:官名。乐官。《仪礼·大射》:“僕人正徒相大师,僕人师相少师。”郑玄《注》:“大师、少师,工之长也。”工,指乐工。抱乐:指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乐器逃离商朝一事。纣王淫乱不止,比干强谏,被纣王残害致死,箕子佯狂为奴,仍被纣王关押起来。太师疵、少师强看到纣王已“不可谏”,便“抱其乐器而奔周”。乐,是治理国家最高雅的方法,后世便有“鸣琴而治”之说。用乐教化人民,从而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所以疵、强二人在逃离时还要抱着乐器。
○箕子:箕子,名胥余,是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纣王之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拘囚:拘禁,关押。箕子劝谏纣王,纣王不仅不听,还把他囚禁起来。周武王克殷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并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竹书纪年·殷纪中》:“(纣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王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于是作了详细的回答。
⑥成康之日,政简刑措:周成王、周康王当政的日子,政法简单明了,刑法搁置不用。
○成康:周成王、周康王。成王,名诵,西周第二代君主。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其间曾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成王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42年至前1021年。康王,名钊,西周第三代君主,周成王之子。成王去世前,曾担心太子钊不能胜任国事,命召公奭、毕公高等辅佐太子登基。周成王逝世后,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去拜祭先王的宗庙,用周文王、武王开创基业的艰难反复告诫太子,让他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治理国家。太子钊继位后,励精图治,不负众望,终于成了一位与父亲一样的名传青史的君主。○之日:当政的日子。《诗·周颂·执竞》:“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汉书·景帝纪赞》:“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政简刑措:政法简单明了,刑法搁置不用。形容政治清平。《竹书纪年》:“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⑦南廵不还,西服莫附:周昭王南征楚国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也不再愿意归附周朝。
○南廵:即南巡。天子巡行南方。廵:同“巡”。《字汇补》:“廵,巡字之伪。”南廵,是晦饰的说法,实为“南征”。《史记·周本纪》:“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周昭王,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昭王死于汉水之滨。南征的失败,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不还:没有回来。
○西服:西方臣服之国或属地。○莫附:不愿意归附。《史记·周本纪》载,穆王即位,王道衰微,强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⑧共和之后,王室多故:厉王出奔后,召公、周公二人相共同执政;周王朝从此以后事故多发。
○共和之后:西周从厉王失政,至宣王执政,中间十四年,号称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的由来,今存有两说:其一,因厉王出奔后召公、周公二人相共同执政。《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史记正义》引韦昭曰:“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脩政事,号曰共和也。”欧阳修《明正统论》:“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宣王立,是周之统尝絶十四年而復续。然为周史者,纪周、召之年谓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其二,因由共伯和代理政事。《汉书·古今人表》“共伯和”《注》:“共,国名也;伯,爵也;和,共伯之名也。共,音恭。而《迁史》以为周召二公行政,号曰共和,无所据也。”王应麟《诗地理考·共和》:“古史,共伯和者,厉王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共和,凡十四年。按《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故曰共和。”。
○王室:王朝,朝廷。《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多故:多变乱、多患难。《国语·郑语》:“ 桓公 ……问于 史伯 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韦昭《注》:“故,犹难也。”周宣王四年(前824),周与西戎交战,主将秦仲战死。次年,玁狁犯周,直至泾水北岸。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宣王攻戎,被打得大败,同时用兵东南,又遭重创。周幽王二年(前780),镐京地震,三川(泾、渭、洛)枯竭,歧山崩塌,周与六济之戎交战又吃败仗。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太子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缯、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郑桓公。从周宣王元年(前827)至周幽王十一年,战事频繁,国家多不太平,其间尽管有所谓“宣王中兴”,也不过是回光返照,西周始终未能真正振兴起来,所以述赞的作者说“共和之后,王室多故”。
⑨檿弧兴谣,龙漦作蠹:有关亡国的歌谣开始在民间流传,褒姒已经成为蛀蚀周朝的蠹虫。
○檿弧:檿弧,山桑木制的弓。○兴谣,有歌谣流传。《史记·周本纪》:“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箕服,箕木制的盛矢桶。人云此谣为后来幽王宠褒姒殃国之兆。
○龙漦:传说中神龙所吐唾沫。《国语·郑语》:“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王庭。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及周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化为玄鼋。后宫童妾遇之而孕,生褒姒。”周幽王宠褒姒,欲杀申后所生太子而立褒姒子伯服,引起申戎之乱,西周因此而亡。○作蠹:成为蛀虫。指褒姒成为蛀蚀国家的蠹虫。
⑩穨带荏祸,实倾周祚:子颓与叔带接连不断地制造祸乱,实际上已经颠覆了周王朝的统治。
○颓带:子颓与叔带。子颓为周庄王庶子,周惠王叔父。周惠王即位后侵夺一些贵族的宫室、田地和秩禄,引起强烈不满。前675年,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奉子颓以攻伐周惠王,未克,遂出奔苏氏的温邑,子颓又在苏氏支持下逃卫。子颓联合卫、燕的军队伐周,登周王之位。次年春,郑厉公居中调停惠王与子颓的关系,未果,郑遂接周惠王暂时居住在郑的栎邑。子颓占居王城,志得意满,歌舞不倦。郑厉公闻之,往见虢公,指出子颓逐惠王,居王城是“奸王之位”(《左传》庄公二十年),劝虢公与郑联合平定子颓之乱。前673年夏,郑厉公与虢公同伐王城,郑军护送周惠王从王城南门攻入,虢公自北门攻入,杀子颓及五大夫。子颓之乱前后历时3年,史称“子颓之乱”。王子颓所发动的周室庶孽之乱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实力。叔带,周襄王同父异母弟弟。襄王三年,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饹齐。十二年,叔带复归于周。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饹郑,郑居王于氾。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荏祸:接连引发祸端。
○实倾周祚:确实颠覆了周朝。倾,倾覆,颠覆。祚,皇位,国统。子颓与叔带制造的动乱,瓦解了周的内部统治,此时,齐、楚、秦、晋等诸侯国越来越强,出现了以强凌弱的并吞局面,周朝不仅无力统理天下。有时还要依靠诸侯国的保护才能维持局面。《史记·周本纪》:“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上“单”﹢下“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史记索隐》:“既,尽也。日食尽曰既。言周祚尽灭,无主祭祀。《正义》按:王赧卒後,天下无主三十五年,七雄并争。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统,十五年,海内咸归于汉矣。”

【译诗】

后稷做农官时是在邠居住,古公迁到周原重建了国都。
文王出生前赤鸟衔书传意,武王观兵时乌鸟降落庭屋。
三河流域的土地被周占有,八百诸侯不期在孟津相聚。
吕望呼喊着船官誓师伐纣,白鱼入舟显示了上天意图。
太师疵怀抱乐器投奔周国,箕子竟被商纣王寻故拘捕。
周成王与康王当政的日子,政令简明刑罚也没了用处。
昏昧的瑕南巡时坠身江底,西部民族从此也不愿归附。
到了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周朝的天下不断生出变故。
流传的歌谣暗示褒姒祸国,她会不断蛀蚀大周的梁柱。
子颓与叔带接连制造祸乱,东周渐渐走上了穷途末路。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本纪述赞第五
柏翳佐舜,皁斿是旌①。
蜚廉事纣,石椁斯营②。
造父善驭,封之赵城③。
非子息马,厥号秦嬴④。
礼乐射御,西垂有声⑤。
襄公救周,始命列国⑥。
金祠白帝,龙祚水德⑦。
祥应陈宝,妖除丰特⑧。
里奚致霸,卫鞅任刻⑨。
厥後吞并,卒成凶慝⑩。

【述评】
    秦,开始是一个古部落,赢姓,相传是柏翳的后代,居于犬丘(今陕西兴平东南)。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周封为诸侯,于是建国立号,襄公也就成了秦的开国君主。春秋时,秦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占有今陕西中部及甘肃东部。秦穆公时曾灭掉十二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国力更为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211年,秦王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帝国。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史记·秦本纪》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秦古部落至秦帝国的发展经过。秦襄公以前的部落历史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知,从秦朝开国至秦王政建秦朝,期间共四十位君主,约五百五十六年的历史。
    《秦本纪述赞》前十句分别评述柏翳、蜚廉、造父、非子、秦赢、秦仲、秦庄公等几位秦国先人、先君衷心奉国,励精图治。后十句写了襄公建秦、祭祀白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于秦穆公任用贤才、不为世俗所拘的做法,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并指出商鞅变法有残酷、严苛的一面。述赞中有封建迷信的东西,如“陈仓遇仙”、“梓树藏妖”等,这是时代带给作者的局限性。述赞最后,认为秦靠武力统一天下的同时,也种下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这反映出作者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临天下”的正宗儒家思想。

【注释】
①柏翳佐舜,皁斿是旌:柏翳辅佐舜,曾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授给他一面边缘有装饰物的旌旗。
○柏翳:舜时人,本称大费,也称伯益。古代嬴姓的祖先。相传他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史记索隐》:“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 ’,《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寻检《史记》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不疑。”○佐舜:辅佐舜。
○皁斿是旌:边缘有黑色悬垂装饰的旗子。皁,同“皂”,黑色。斿,古同“旒”,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史记·秦本纪》:“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斿。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史记索隐》:“游,音旒。谓赐以皁色旌旆之旒,色与玄玉色副,言其大功成也。然其事亦当有所出。”《孔子家语·郊问》云:“旗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所以法天也。”
②蜚廉事纣,石椁斯营:蜚廉是纣王的臣子,奉命到北方为纣王采集石棺。
○蜚廉:人名。别号处父。商纣王的臣子。是秦、赵两国两国国君的先祖,也是天下汉族赵姓、马姓、缪姓、梁姓及部分秦姓(秦氏大宗为姬姓,周公之后)的祖先。《史记·秦本纪》:“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孟子·滕文公下》作“飞廉”。 ○事纣:侍奉纣王。事,侍奉,供奉。
○石椁斯营:指飞廉为纣王采集石棺。石椁,亦作“石槨”、“石郭”。石制的外棺。古人将遗体放进木质棺材里,再将棺材放到石质棺椁中,主要是避免木材日久腐烂。营,从事,办理。《史记·秦本纪》:“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
③造父善驭,封之赵城:造父善于驾驶车马,因给缪王驾车及时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乱,缪王把他封在赵城作为奖赏。
○造父:飞廉的玄孙,西周著名御车者。○善驭,擅长驾驭之术。《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史记正义》:“《古史考》云:‘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得救乱而独长驱日行千里乎?’并言此事非实。按:《年表》,穆王元年去楚文王元年三百一十八年矣。”○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④非子息马,厥号秦嬴:非子为周朝养育马匹,因功封在秦,于是号称秦嬴。
○非子:造父之后,大骆之子,秦国的建国君主,在位四十三年。非子居住在犬丘(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善于养马。周孝王召见非子,让他在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在非子的悉心照料下,马匹得到大量繁殖。《史记·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羌渭之间,马大蕃息。”○息马:畜养、蕃息马匹。
○厥:于是。○号:号称。○秦嬴:即非子。《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⑤礼乐射御,西垂有声:秦国从秦仲开始逐渐强大起来,民众才有了车马礼乐侍御等喜好;西垂大夫在西部边陲有很好的声望。
○礼乐射御:泛指车马礼乐。《毛诗序·诗经·国风·秦·车邻》:“《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仲,秦公伯之子,嬴姓。周宣王五年(前823),周以秦仲为大夫,令其进攻西戎,次年秦仲因战败而死。
○西垂:即西垂大夫。指秦庄公。周宣王七年(前821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有声,有声誉。《史记·秦本纪》:“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⑥襄公救周,始命列国:秦襄公救助了周平王,从此以后,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襄公,名开。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救周:指秦襄公救助周平王。
○始命列国:指周才开始颁布诏令让秦国成为诸侯国。列国,诸侯国。《史记·秦本纪》:“(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秦襄公十二年(前766年),襄公伐戎至岐而死。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⑦金祠白帝,龙祚水德:秦建造祠堂祭祀西方白帝,认为国运属水德。
○金祠白帝:《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应劭《注》:“秦襄公自以居西,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畤,祠白帝。少昊,金德也。”○白帝: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 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
○龙祚水德:指秦以水德克换火德的周。○龙祚,天子。此指秦庭。○水德:五德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汉书·郊祀志上》:“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示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虞舜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后世历代帝王革命,皆沿用五德之说。
⑧祥应陈宝,妖除丰特:秦朝的吉祥应在陈宝上,后来又降服了居于丰水中的大公牛神。
○祥:吉祥。○应:照应,应在。○陈宝:陈宝,古代传说中的神名。《史记·秦本纪》:“﹝文公﹞十九年,得陈宝。”《史记索隐》按:《汉书·郊祀志》云:“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来,若雄雉,其声殷殷云,野鸡夜鸣,以一牢祠之,号曰陈宝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宝鸡祠在岐州陈仓县东二十里故陈仓城中。《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上陈仓北阪,为石,秦祠之。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昔秦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暉暉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
○妖除丰特:降服了神怪丰特。丰特,古代传说居于丰水中的大公牛神。《史记·秦本纪》:“﹝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史记正义》引《录异传》:“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輒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复上,髮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一爵九华,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亦省作“丰特”。
⑨里奚致霸,卫鞅任刻:百里奚致力于秦朝的霸业,商鞅滥施严刑峻法。
○里奚,即百里奚。复姓百里,名奚,也称百里傒、百里子、百里。或以为百里奚原名孟明,人称子明。春秋时代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政治家。致霸:致力于秦的霸业。致,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百里奚曾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作为陪嫁的奴隶送到了秦国。他逃回家乡,又被楚国边兵俘获。秦穆公听说他很有才能,将他用五张羊皮赎回,重用他为大夫,人称“五羖大夫”(羖,黑色的公羊)。后来百里奚又将住在宋国岐地(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的蹇叔推荐给秦穆公,穆公又委之以重任。秦穆公在百里奚等人的辅佐下,“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诸侯盟主,就连周天子也派召公前来祝贺。秦穆公的称霸,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局面,形成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致霸:致力于秦朝的霸业。
○卫鞅:即商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姬姓。以国为姓,故称为卫鞅。因其受封于商地、称商君,以官为姓,故称商鞅。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因其为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秦兵著名统帅。《汉书·艺文志》有《商君》29篇、《公孙鞅》27篇。其中《公孙鞅》已失传。今有《商君书》24篇传世(第16篇《刑约》、第21篇《御盗》已失传)。○任刻:谓滥施严刑峻法。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商鞅于孝公元年(前361)由魏入秦。孝公三年,他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迫害百姓,招致了普遍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后遭车裂。
⑩厥后吞并,卒成凶慝:从此以后秦朝吞并了天下,最后也埋下了亡国灭种的灾祸。
○厥后:从此以后。○吞并:亦作“吞併”。并吞,兼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并天下为三十六郡。
○卒成:最后造成。○凶慝:灾祸。秦二世三年(前207)二世胡亥被中丞相赵高杀掉,二世侄子子婴被立为秦王。月余,秦为楚汉所灭,子婴被项羽杀掉。《史记·秦本纪》:“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三年,诸侯并起叛秦,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立月馀,诸侯诛之,遂灭秦。”《史记索隐》:“(秦王政)十三而立,立三十七年崩,葬郦山。(胡亥)十二年立。《纪》云二十一。立三年,葬宜春。秦自襄公至二世,凡六百一十七岁。此实本纪而注别举之,以非本文耳。”

【译诗】

秦祖伯益忠心为帝舜做事,助禹治水获得了一面奖旗。
他的后裔蜚廉曾侍奉纣王,到遥远的北方把石棺采集。
蜚廉的玄孙造父擅长赶车,周缪王因功封他赵的城邑。
牲畜被非子养得又多又壮,周孝王便赐给他秦的姓氏。
秦仲后秦人喜好车马礼乐,西垂大夫在西部很有名气。
襄公曾于危难中救助周朝,从此后秦有了诸侯的位置。
又在西畤的地方祭祀白帝,把水德看作是灭周的天理。
秦朝的吉祥显示在陈宝上,妖孽被除牛神到丰水躲避。
百里奚致力于秦朝的霸业,商鞅的变法的确过于严厉。
秦始皇从此以后吞并天下,最终酿成亡国灭种的危机。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本纪述赞第六

六国陵替,二周沦亡①。
并一天下,号为始皇②。
阿房云构,金狄成行③。
南游勒石,东瞰浮梁④。
滈池见遗,沙丘告丧⑤。
二世矫制,赵高是与⑥。
诈因指鹿,灾生噬虎⑦。
子婴见推,恩报君父⑧。
下乏中佐,上乃庸主⑨。
欲振颓纲,云谁克补⑩。

【述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尽管他(秦始皇)是个暴君,但是,他建立地主政权代替领主政权,建立统一的大国代替割据的小国,比起秦以前的封建时代来,显然是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因此,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后来延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史记·太史公自序》:“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始皇、二世、子婴三位秦朝君主的事迹,唯始皇之事记之甚详。
    《秦始皇本纪述赞》以称许的笔调评述了秦的统一天下,谴责了胡亥窃位、赵高专政,面对秦朝末年的朝纲欲坠、群盗满山,作者发出了“下乏中佐,上乃庸主”的喟叹。能把受命于“上天”的“天子”说成“庸主”,这在当时是需要一种大无畏精神的,反映出司马贞对“君权神授”的蔑视。当然,对秦王朝横征暴敛、残酷统治,他作为封建时代的弘文馆学士,是不可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的,因而,他虽在《秦本纪述赞》中指出“厥后吞并,卒成凶慝”,但最终也未能得出秦王朝骤起暴落原因的全面、正确的结论。这是我们不能苟求于古人的。

【注释】
①六国陵替,二周沦亡:六国衰落了,西周、东周也已经灭亡。
○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战国策·赵策二》:“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儐畔秦。”○陵替:衰落,衰败。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前221年,秦灭齐。至此,山东六国全被夷灭。
○二周:西周与东周王朝。○沦亡:灭亡,丧亡。
②并一天下,号为始皇:秦国统一了天下,国君号称始皇帝。
○并一:吞并为一,统一。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派大将王贲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国齐,统一了全中国。
○号为始皇:称号是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集解》引蔡邕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诏书。诏,告也。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同号之义也。皋陶与舜言‘朕言惠,可底行’。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然後天子独以为称。汉因而不改。”《史记正义》:“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
③阿房云构,金狄成行:阿房宫高大雄伟,宫殿前整齐排列着十二个铜人。
○阿房:阿房宫。秦朝宫殿。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当地人称“郿坞岭”。秦惠文王时在此建离宫,宫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进行大规模营建,直至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仍在继续修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项羽入关,将其付之一炬。○云构:高大的建筑物,大厦。构,材木相乘架之谓也。阿房云构,言阿房宫高大雄伟。杜牧《阿房宫赋》:“(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金狄,金人。铜铸的人像。《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文选·张衡〈西京赋〉》:“高门有閌,列坐金狄。”李善注:“金狄,金人也。”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史记索隐》:“按,二十六年,有长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铜人,翁仲。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董卓坏其十为钱,余二犹在。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长安而销之也。”○成行:铸造的铜人排列成行。
④南游勒石,东瞰浮梁:秦始皇往南方巡游,每登大山便刻石记功;也曾东游,眺望东方,乘船渡河。
○南游:往南方巡游。○勒石:刻字于石。亦指立碑。《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括地志》:“始皇立层台于山上,谓之琅邪台,孤立众山之上。秦王乐之,留三月。立石山上,颂秦法也。”
○东瞰:向东方远望。瞰,远望,眺望。○浮梁:乘梁而渡。梁,舟船。《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断出巡。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出鸡头山,过回中(宫殿名,在甘肃固原县间)。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亦作“芝罘”,今山东烟台),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始皇还,过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二十九年,始皇东游。登之罘,刻石。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今河北昌黎北),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隄防。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湖北安陆县南),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今江苏省丹阳),至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东南),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亦作“琅琊”、“瑯琊”,山名,在今山东诸城东南海滨)。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至之罘。
⑤滈池见遗,沙丘告丧:秦始皇在镐池看到了早年沉落江中的玉璧,不久,就从沙丘传来他死亡的消息。
○滈池:即镐池。古池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丰镐村一带。池水经由滈水,北注入渭。唐以后湮废。○见遗:看到遗落的玉璧。《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沙丘:地名。在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大平台。○告丧:报丧。《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郑玄《注》:“告,赴也。”孔颖达疏:“此谓天王崩而遣使告天下万国之辞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沙丘告丧”意在说秦始皇病逝沙丘,而真正“告丧”,是在到达京城后。
⑥二世矫制,赵高是与:胡亥假托君命,窃取了君位,赵高参与了这场篡改始皇遗诏的阴谋。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秦制:皇帝从世次,故名。桓宽《盐铁论·非鞅》:“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矫制: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赵高:秦朝大臣,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赵高早年在秦始皇手下任中车府令,在此期间侍奉公子胡亥,教授他刑狱之学。秦始皇在沙丘病逝时,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合谋更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帝并矫诏赐死公子扶苏,囚禁蒙恬。秦二世登基后,赵高升任郎中令,怂恿秦二世清洗宗室及大臣,其中包括蒙恬、蒙毅兄弟和沙丘之变的主谋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出任中丞相,独揽朝政,因惧怕秦二世追究关东农民起义军之事遂发动望夷宫之变,逼杀秦二世后立秦王子婴,最后被子婴派宦官韩谈刺杀而死。○是与:即“与是”。参与了沙丘之变这件事。
⑦诈因指鹿,灾生噬虎:赵高用指鹿为马的诡计甄别反对自己的人,秦二世的灾祸是从他梦见白虎吃掉为自己拉车的马开始的。
○诈:欺骗,用手段诓骗。○因:就。○指鹿:即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灾:祸害,灾害。○生:从……产生。○噬虎:被虎所噬。噬,吃。《史记·秦始皇本纪》:“燕、赵、齐、楚、韩、魏皆立为王,自关以东,大氐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二世梦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沉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遂于望夷宫逼杀二世。
⑧子婴见推,恩报君父:子婴被推举做了皇帝,他执政后诛杀赵高等奸党,替父亲报了冤仇。○子婴:秦二世胡亥之侄、公子扶苏之子,秦朝最后一个君主,在位四十六天。○见推:被推举。
○恩报:即报恩。报答恩惠。这里实际是说报仇。○君父: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此指子婴的父亲公子扶苏。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应当即位为君,却被赵高等矫诏赐死。君父,追而尊称之。胡亥被弑后,赵高推荐子婴继位。子婴即位五天便设计谋杀赵高,并“三族高家以殉咸阳”。刘邦大军进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不久,项羽率军抵达关中,子婴被杀。
⑨下乏中佐,上乃庸主:上面是平庸的君主,下面连才德一般的大臣都没有。
○下:朝堂上。○乏,缺少。○中佐,才德平常的辅臣。贾谊《过秦论》:“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上:皇位上。○庸主,平庸的君主。指秦二世、子婴。《史记·秦始皇本纪》附录汉孝明帝访班固评贾、马赞中论秦二世亡天下之得失曰:“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贾谊、司马迁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
⑩欲振颓纲,云谁克补:想要救治衰败的纲纪,谁人能够挽救秦国的衰败呢?
○欲:想要。○振,挽救,救治。○颓纲,衰败的纲纪。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六章》其四:“颓纲既振,品物咸秩。”刘良《注》:“振,整也。言颓落纲纪既整,品物皆有次序。”李白《明堂赋》:“廓区宇以立极,缀苍颢之颓纲。”王琦《注》:“《谷梁传疏》:上下无序,纲纪颓坏,故曰颓纲。”
○云:句首助词。○克,能够。《尔雅》:克,能也。○补,弥补,补救。《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於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曰: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彊弩不射。楚师深入,战於鸿门,曾无籓篱之艰。於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於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於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於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译诗】

山东六国终于相继败落了,西东两周也未能逃离灭亡。
秦国风卷残云般吞并天下,这第一位统治者号称始皇。
阿房宫宏伟高大隔离天日,十二个铜人分立大殿两旁。
南游琅琊时勒石记载功业,东游之罘间登船眺望风光。
在镐池边看到遗落的玉璧,始皇终于死在沙丘的路上。
秦二世胡亥假托君命行事,这场政变都是赵高的主张。
指鹿为马本来就是个诡计,白虎咬马的恶梦昭示祸殃。
子婴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报君仇又洗雪先父的冤枉。
下面缺乏才德一般的大臣,上面是位非常平庸的君王。
想挽救秦王朝衰败的纲纪,谁人还有起死回生的良方?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本纪述赞第七
亡秦鹿走,伪楚狐鸣①。
云郁沛谷,剑挺吴城②。
勋开鲁甸,势合砀兵③。
卿子无罪,亚父推诚④。
始救赵歇,终诛子婴⑤。
违约王汉,背关怀楚⑥。
常迁上游,臣迫故主⑦。
灵壁大振,成皋久拒⑧。
战非无功,天实不与⑨。
嗟彼盖代,卒为凶竖⑩。

【述评】
    项羽,姓项,名籍,字羽。战国末期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出生于秦王政十五年(前232)。秦二世元年(前209),大泽乡起义爆发,同年九月,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不久,项梁败死,项羽继任起义军首领。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挥师北进。巨鹿大战,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全歼秦军主力。秦朝灭亡的同时,楚汉之争又拉开了序幕。直至汉王五年(前202),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一战,项羽兵败,自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五里长江北岸的乌江浦)。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不愧为是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应运而出的著名领袖。可是他勇武有余,智慧不足,只是位马上英雄。秦朝灭亡,他看不到将要成为自己敌人的刘邦的危险性,却忙着恢复旧制,分封诸王。进军关中及楚汉战争之际,他不吸取秦王朝暴虐失国的历史教训,坑杀降卒,荼毒百姓,滥用杀伐,以至逐渐丧失人心。再加上他头脑简单,性喜猜疑,听信谗言,驱逐忠臣,终于众叛亲离,陷身于四面楚歌。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史记·项羽本纪》是司马迁着力写作的一篇本纪。他详细记载了项羽毕生的事迹,肯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功勋,客观评价了他的过错。司马迁在本纪最后这样评价道:“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这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令人难以忘怀,这同《史记·项羽本纪》是有重要关系的。
    《项羽本纪述赞》对项羽的评定远远不如司马迁全面、公正。前者较多地罗列了项羽的过失,对于项羽的作用认识不足。项羽兵败,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因为他“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而直斥项羽的“天亡我”是荒谬之谈。但司马贞却拾引项羽的话,说“战非无功,天实不与”,这种“天命论”的说教是不足取的,说明二人历史观和思想认识水准的差异。

【注释】
①亡秦鹿走,伪楚狐鸣:秦国灭亡了,天下雄杰在争夺统治国家的大权;陈胜、吴广等假托○楚人,夜晚在楚人的祠堂里装成狐狸的声音嚎叫:“大楚就要兴起了,陈胜就要做王了!”○鹿走:即“走鹿”,同“逐鹿”。《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后因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伪楚:假托楚人。《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狐鸣:像狐狸一样叫唤。《史记·陈涉世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②云郁沛谷,剑挺吴城:五彩云气充满芒砀山谷,吴国城内举起了刀剑。
○云,云气。此指天子之气。古谓帝王出生或活动的地方有此气。○郁:盛多。○沛谷:小沛的山谷。即指芒砀山谷。芒砀山,即今河南永城市芒砀山,位于今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说项羽曰:‘吾令人望其(刘邦)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史记正义》引京房《易飞候》云:“何以知贤人隐?师曰:‘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贤人隐矣。’”
○剑挺吴城:即“挺剑吴城”,指项梁、项羽的吴中起事。挺剑,拔出剑。《说文》:“挺,拔也。”吴城,即今江苏苏州。秦二世元年九月,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郡守殷通,举行起义。当时会稽郡治所就在在今江苏省苏州。《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③勋开鲁甸,势合砀兵:项梁叔侄在定陶取得了胜利,刘邦攻入砀地,收编了那里的士兵。
○勋开鲁甸:此句说项梁叔侄在鲁地取得了勋绩。鲁甸,此指定陶。当时定陶属鲁。甸,野外,郊外。吴中起义后,项氏率八千子弟由吴出发,渡江而西。沿途又汇集了陈婴、英布的义军。消灭了在彭城称王的景驹之后,便于刘邦的军队会师于薛(今山东薛城),商量共立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即义帝)。这年八月,项梁引兵在定陶与秦军作战,连破秦军。
○势合砀兵:此句是说刘邦收纳了砀山的兵马。二世二年(前208)三月,刘邦破砀(安徽省砀山东南),收其兵,得五千余众。合,汇聚、合并。《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④卿子无罪,亚父推诚:卿子冠军宋义没有什么罪过,亚父范增对项羽诚心诚意。
○卿子,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史记·项羽本纪》:“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史记集解》引文颖曰:“卿子,时人相褒尊之辞,犹言公子也。上将,故言冠军。” 苏轼 《东坡志林·论范增》:“吾尝论义帝 ,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无罪:没有罪过。意即不应被杀死。秦二世二年(前208)闰九月,秦将章邯击败项梁以后引兵北上,攻击割据称王的赵王歇,歇退守钜鹿城(今河北省平乡县),向楚求救,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将兵救赵。宋义迤逦而行,兵至安阳(今河南安阳)停四十六天不进。宋义主张应先让秦、赵交战,秦胜,其军必疲,可趁机取之,赵胜,则从而攻之。项羽以为宋义胆怯,杀之,自为上将军,起兵救赵。司马贞认为宋义的谋略是正确的,项羽不应滥杀无辜,故言“卿子无罪”。
○亚父:谓仅次于父。表示尊敬的称呼。《史记·项羽本纪》:“亚父南嚮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集解》引如淳曰:“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 。”○推诚:以诚心相待。言对项羽一片赤诚。范增以多谋善断知名。他七十岁时参加了项梁的义军,主谋立楚怀王孙心争取楚人反秦。项梁死后,他一直随项羽征战,被尊为亚父。其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参谋总长,曾为项羽数出奇计。鸿门宴上,他力主杀掉刘邦,绝其后患,由于项羽的迟疑不决而坐失良机。以后项羽中了刘邦的离间计,怀疑范增暗通汉军,范增愤而辞职还乡,病死途中。
⑤始救赵歇,终诛子婴:项羽先是解救了赵歇,最后却杀掉了秦王子婴。
○始:开始。○救:解救。○赵歇:秦朝末年赵国宗室。陈胜所立的赵王武臣死后,张耳、陈余等立赵歇为赵王,定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二世二年(前208),章邯攻杀项梁,派部下王离进攻赵国,攻克了邯郸。王离围攻张耳、赵歇所在的巨鹿,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俘虏王离,解巨鹿之围。但因为陈余没有救张耳、赵歇,陈张二人失和。汉王元年(前206),项羽分封天下,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以赵王歇为代王。陈余不服,以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前205年,张耳败走,投靠汉王刘邦,陈余复立代王赵歇为赵王。赵歇封陈余为代王,但陈余不去代国,在赵国以太傅的身份辅佐赵歇。韩信灭魏豹后,与张耳出井陉击赵,杀赵王歇、陈余。
○终:最后。○诛:杀。○子婴:秦朝最后一个君主,性格仁爱且节制,在位仅四十六天。《史记·项羽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⑥违约王汉,背关怀楚: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为王是违背约定的,他不仅背弃了“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自己又怀念楚地的家乡而不愿在关中为王。
○违约:违背约定。○王汉:王于汉。指项羽将刘邦封在汉中为王。刘邦、项羽曾在楚王面前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首先入关,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出于掌控局面的考虑,便违反盟约。《史记·项羽本纪》:“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市)。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背关:背弃“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怀楚:怀念楚地故乡而不在关中称王。《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史记正义》引颜师古云 :“背关,背约不王高祖关中。怀楚,谓思东归而都彭城。”
⑦常迁上游,臣迫故主:项羽将义帝迁到郴县,又把原来的赵国君主当作臣子一样逼迫。
○常,通“尝”, 曾经。○迁,贬谪、放逐。○上游,指河流接近发源地的部分或其附近地区。这里指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史记·项羽本纪》:“汉之元年(前206)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臣迫故主:指项羽把原来的赵国君主当作臣子一样逼迫。故主,旧君。郑玄《礼记注》:“故主,谓旧君也。”《史记·项羽本纪》:“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且不听不义,原大王资馀兵,请以击常山,以复赵王,请以国为扞蔽。’齐王许之,因遣兵之赵。陈馀悉发三县兵,与齐并力击常山,大破之。张耳走归汉。陈馀迎故赵王歇于代,反之赵。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
⑧灵壁大振,成皋久拒:项羽在灵壁大战中对汉军的胜利,大大提高了自己声望,楚汉在成皋却是长久地相持不下。
○灵壁:地名。项羽破汉军于此。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史记·项羽本纪》:“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大振:又作“大震”。指项羽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成皋久拒:指刘邦、项羽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久拒,长时间相互对峙。拒,抵御。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前203)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故云“久拒”。
⑨战非无功,天实不与:不是作战没有成效,实在是上天不愿意护佑项羽。
○战:战争。○非:不是。○无功:没有成效。
○天:上天。○实:实在。○不与:不赞成,不同意。即实在是上天不愿意护佑。《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司马迁对项羽这种天命观很是不以为然,在《项羽本纪》的论赞中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而司马贞仍坚持项羽的观点,反映了其世界观的局限性。
⑩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可叹这位盖世英雄,最终只留了个凶残之人的名声。
○嗟:可叹。○彼:指代项羽。○盖代:犹盖世。
○卒为,最终成为。○凶竖,凶恶之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正义》:“和,音胡卧反。《楚汉春秋》云: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译诗】

秦朝灭亡后人们争夺统治,假托楚人模仿鸣叫的狐狸。
芒砀山间充满了五彩祥云,会稽城里举起了刀枪剑戟。
鲁国的郊外首先建立功勋,整合砀兵更增加汉军气势。
宋义本来就没有什么罪过,范增为项家更是尽心尽力。
首先解救了被围困的赵歇,后来竟诛杀已投降的秦帝。
违背入关先王的诸侯约定,改立汉王自己又思念故里。
曾把义帝赶到所谓的上游,又把赵君当臣子一般威逼。
楚汉在成皋长久相互对峙,灵璧获胜大增了项羽名气。
并不是作战没有取得功勋,实在是老天爷不把我护庇。
可叹这英雄豪气盖过世人,最终不过是个凶狠的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祖本纪述赞第八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①。
言从泗上,即号沛公②。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③。
彤云郁砀,素灵告丰④。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⑤。
项氏主命,负约弃功⑥。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⑦。
三秦既北,五兵遂东⑧。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⑨。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⑩。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姓刘,名邦,字季,西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太祖高皇帝、汉太祖、汉高祖或汉高帝。秦朝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人。秦时做过泗水亭长(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小官。述赞前四句便是追述的刘邦早年的事情。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刘邦聚众数千人,杀掉沛县县令,宣告起义。“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就是生动的写照。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从武关首先进入关中,子婴出降,秦朝灭亡。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这是违背当初“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的,所以司马贞说“项氏主命,负约弃功”。前202年2月28日,经过数年楚汉之争的刘邦终于战胜对手,登上皇帝大位,国号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高祖本纪述赞》对高祖大加赞颂,言辞多所美饰。至于“彤云郁砀”、“龙变星聚”等也都承袭了司马迁该本纪的迷信传说,实不足信。

【注释】
①高祖初起,始自徒中:高祖刘邦开始的时候,是因为释放前往骊山服役的犯人。
○高祖:开国之君的庙号多称“高祖”。此指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讳邦。”引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史记索隐》:”按:高祖,刘累之後,别食邑於范,士会之裔,留秦不反,更为刘氏。刘氏随魏徙大梁,後居丰,今言‘姓刘氏’者是。《左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说者以为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然则因生赐姓,若舜生姚墟,以为姚姓,封之於虞,即号有虞氏是也。若其後子孙更不得赐姓,即遂以虞为姓,云‘姓虞氏’。今此云‘姓刘氏’,亦其义也。故姓者,所以统系百代,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又系本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故《五帝本纪》云‘禹姓姒氏,契姓子氏,弃姓姬氏’是也。按:汉改泗水为沛郡,治相城,故注以沛为小沛也。”○初起:开始的时候。
○自:从。○徒:服劳役的犯人。秦修造骊山墓,刘邦以亭长的身份“送徒郦山”。《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
②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在泗水北岸,刘邦聚众起事,人们尊他为沛公。
○言:据说。○泗上:泛指泗水北岸一带地方。
○即:就。○沛公:刘邦起兵于沛,以应陈涉,众立为沛公。《史记·高祖本纪》:“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原更相推择可者。’萧(何)、曹(参)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旧楚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
③啸命豪杰,奋发材雄:高声命令天下豪杰,才能杰出之人奋起效力。
○啸命:高声命令。○豪杰:才智勇力出众的人。
○奋发:振作,振奋。○材雄:才能杰出。刘邦初起时,仅数十百人,攻下沛城后,收拢沛县子弟两三千人,樊哙、萧何、曹参皆追随之。攻下砀地后,整编其军,又得五六千人。刘邦听说项梁在薛,便亲自前往拜见。项梁又送他兵卒五千余人,五大夫将十人。刘邦的队伍日渐强大起来。
④彤云郁砀,素灵告丰:五彩云气在砀的上空集聚,白蛇的精灵化作老妪哭诉自己的白帝子被赤帝子刘邦斩杀。
○彤云:红云,彩云。古人云天子所在之处,上有无色云气聚集。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彤云昼聚,素灵夜哭。”李善注:“彤,丹色也。”《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郁砀:在砀山的上空聚集。砀,砀山,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
○素灵:白蛇的精灵。指刘邦斩白蛇有老妪夜哭之事。史岑《出师颂》“五曜霄映,素灵夜叹”、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彤云昼聚,素灵夜哭”、李百药《谒汉高庙》“瑞气朝浮砀,祥符夜告丰”等所咏,与司马贞《高祖本纪述赞》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在内容和手法都是完全相同的。○告丰:转告给丰人(指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史记索隐》:“《汉旧仪》云:‘斩蛇剑长七尺。’又高祖云:‘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二文不同者,崔豹《古今注》:‘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宝剑。’故旧仪因言之。”《史记正义》:“按:其蛇大,理须别求是剑斩之。三尺剑者,常佩之剑。《括地志》云:‘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⑤龙变星聚,蛇分径空:刘邦入关时,五星聚于东井;拦路的白蛇被斩杀,道路于是能够通行。
○龙变:喻乘时兴起。《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论》:“丈夫龙变。《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丈夫当时富贵,百恶灭除,光耀荣华,贫贱之时何足累之哉!”星聚:谓行星聚于某宿。此指汉高祖入关,五星聚东井。《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龙变星聚,谓其成功,乃是上得天意。
○分:断开。《史记索隐》:“谓斩蛇分为两段也。”○径空:道路被清除出来。蛇分径空,指刘邦斩白蛇而开道。见“告封”注释。
⑥项氏主命,负约弃功:项羽主持分封,违背了原先的盟约,将刘邦先入关中的功劳弃置不顾。
○项氏:项羽。○主命:主掌号令。《史记·东越列传》:“当是之时,项籍主命。”
○负约:犹背约。○弃功:无视别人的功绩。《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赵将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
⑦王我巴蜀,实愤于衷: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这种做法实在让人从心里面愤怒。
○王我:使我王。即把我封王在某地。○巴蜀:秦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
○实愤于衷:内心之中的确愤怒。楚汉交战的广武战场上,刘邦于两军阵前吐露了久压在心中的愤怒,刘邦把“王我巴蜀”作为项羽的第一条罪状:“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高祖本纪》)
⑧三秦既北,五兵遂东:三秦之地的士兵已经败北,五路大军于是合围项羽。
○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 ,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即今陕西一带。汉王元年八月,刘邦用韩信计,从故道还,击败章邯,遂定雍地。次年又继续向东进攻,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等全部投降。至此,三秦之地尽属刘邦。○既北:已经败北。北,打了败仗往回逃。
○五兵:五路大军。○遂东:于是向东进发。汉五年(前202)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汇聚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对10万楚军形成了铁壁合围之势。刘邦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阻敌于南,彭越断敌于北,韩信将兵三十万会同刘邦大军二十万,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决战,楚军败绩,项羽自尽。
⑨氾水即位,咸阳筑宫:汉王刘邦在汜水即皇帝位,在咸阳修建死后下葬的地宫。
○氾水: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从古济水分出,东北流至定陶县北,注入古菏泽。○即位:亦作“即立”。指开始成为帝王。《左传·桓公元年》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汉王五年(前202)二月,汉王刘邦在汜水北岸即皇帝位,以王后为皇后,太子为皇太子;追尊其母刘媪为昭灵夫人。同月,高帝西都洛阳。《史记·高祖本纪》:“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咸阳: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咸阳地处九峻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咸”即为“都”之意,故名“咸阳”。商鞅在此曾置“咸亭”、“阳里”,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定为“咸阳”。汉立,咸阳先后改名为新城和渭城。○筑宫:修筑地宫。即建长陵。《汉书·地理志(上)》:“长陵,高帝置”。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其地在咸阳原的最高点,即秦咸阳宫的旧址之上。长陵与长安城隔渭河遥相对峙,南北相距二十七里。北倚九山,泾渭二水横贯陵区。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陵园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咸阳遂为西汉皇室陵区。西汉十一个皇帝中有九个葬在咸阳北原。
⑩威加四海,还歌大风:大汉的威力遍及天下四方,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回到故乡沛县,与父老畅饮之时,吟唱了《大风歌》。
○威:威力,威势。○加:施加。○四海:天下四方。
○还:回归。○歌:歌吟,歌唱。○大风:即《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高祖所歌,汉人称之为《三侯之章》,自《艺文类聚》始题为《大风歌》。

【译诗】

高祖刘邦开始起事的时候,是因当初释放徒役的事情。
他当时的身份是泗水亭长,起义之后被人们立为沛公。
高声命令天下四方的豪杰,一时间群雄奋起争相效命。
天子云气在芒砀山间聚集,白蛇的祥瑞已经到处传诵。
乘势而起五星汇聚于东井,大蛇被斩前行的道路已通。
霸王项羽把持了分封大权,违背盟约抛弃立下的战功。
竟把高祖封在偏远的巴蜀,这做法实在让人义愤填膺。
三秦守军转眼间全部败北,五路诸侯一起将项羽围攻。
刘邦在氾水正式登上皇位,次年在咸阳修建长陵地宫。
汉家的威势遍及整个中国,平叛归来与乡人高歌大风。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吕太后本纪述赞第九

高祖犹微,吕氏作妃①。
及正轩掖,潜用福威②。
志怀安忍,性挟猜疑③。
置鸩齐悼,残彘戚姬④。
孝惠崩殒,其哭不悲⑤。
诸吕用事,天下示私⑥。
大臣菹醢,支孽芟夷⑦。
祸盈斯验,苍狗为菑⑧。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吕雉(前241~前180),姓吕名雉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秦末单父(音shàn fù,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孝惠帝刘盈的生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故又称吕太后。她主政期间,排斥刘邦旧臣,立诸吕为王,以侄子吕产、吕禄分掌南北军。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尽灭诸吕,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孝文帝,刘氏政权得以重新恢复。吕雉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之久。因此《史记》、《汉书》等正史以“本纪”体例记载吕后生平。
    司马迁对吕太后的评定是客观的。除如实在本纪中记录了吕氏的残暴外,也肯定了她执政的功绩:“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而司马贞的《吕太后本纪述赞》对吕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铺排的尽是恶行:毒死悼王,残害戚姬;广植亲信,滥用权势,欲变刘家江山为吕氏社稷。此不难看出,两司马的历史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注释】
①高祖犹微,吕氏作妃:高祖刘邦在贫贱的时候,和吕公的女儿有了婚配。
○犹微:还是贫贱的时候。
○吕氏:即吕后。古时候已婚妇女常在姓之后加“氏”作为称谓。○作妃:做了婚配。妃,古同“配”,婚配。《史记·高祖本纪》:“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②及正轩掖,潜用福威:等到做了皇后以后,经常在暗地里赏罚予夺。
○及:等到。○正:管理,整治。○轩掖,即指宫掖。宫中的旁舍,嫔妃居住的地方。
○潜用:暗地里使用。○福威:犹威福。指赏罚予夺。“潜用福威”或作“尚私食其”,见《史记》南宋庆元黄善夫本、元彭寅翁本、明汲古阁《史记索隐》单刻本、清武英殿本等。中华书局1959年校点本《史记·吕太后本纪》附唐代司马贞《索隐述赞》作“潜用福威”。
③志怀安忍,性挟猜疑:吕后安于做残忍的事,性格中常存有对别人的猜疑。
○志怀:胸怀。○安忍:安于做残忍的事,残忍。孔颖达《左传·隐公四年疏》:“安忍,行虐事刑杀过度也。”
○性挟:性格中带有。○猜疑,怀疑,起疑心,即对人对事不放心。
④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吕太后想毒死刘肥,把戚姬残害成“人彘”。
○置鸩:置放毒药。○齐悼:刘肥(前221~前189)。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曹氏所生。受封齐王,谥号悼惠。在刘邦娶吕后为妻之前,曹氏即已为刘邦生子刘肥。因曹氏非刘邦明媒正娶,故所生之子为庶子。后刘邦娶妻吕雉,生子刘盈。刘肥虽然为长,但刘盈为妻所生,为嫡长子,刘肥仅为庶长子。刘邦开国后大封同姓宗室,汉高帝六年(前201)正月封刘肥为齐王,定都临淄。齐国是汉初第一大国,辖70余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相对较为富庶。刘氏宗人子弟稀少,刘肥作为庶长子,故得刘邦重视。封王后,刘邦又任命平阳侯曹参为齐相国,辅佐其治理齐地。刘肥在位十三年,汉惠帝六年(前189年)逝世,谥为“悼惠王”。《史记·吕太后本纪》:“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馀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残彘:把戚姬残害成“人彘”。○戚姬:一称戚夫人,名懿,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刘邦的宠妃,曾随刘邦征战四年,她擅长歌舞,以“翘袖折腰”最为著名。汉高祖死后,戚夫人母子势单力薄,惨遭吕后毒手。吕后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双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厕中,叫作“人彘”。《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⑤孝惠崩殒,其哭不悲:孝惠帝刘盈死亡,吕太后的哀哭并不显得悲伤。
○孝惠:汉孝惠帝刘盈。他是西汉的第二个皇帝,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七年病逝。○崩殒:死亡。
○其:代指吕太后。○哭:哀哭。○不悲:不显得悲伤。《史记·吕太后本纪》:“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⑥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吕家人当权,把天下看作是自己私人的东西。
○诸吕:指吕后的亲信 吕产、吕禄等。曹冏《六代论》:“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用事:执政,当权。
○天下:指汉家天下。○示私:向人表明是自己的。吕太后擅政后,她不顾高祖生前与诸臣立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攻击之”的约定,先后封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吕台之子)为燕王,是为“吕氏四王”。以后又封吕嬃(樊哙妻)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加赵王为上将军,统帅北军,梁王为相国,统帅南军。吕太后真是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家王国。
⑦大臣菹醢,支孽芟夷:指吕太后用事,残酷杀害朝臣,铲除刘氏宗亲子嗣。
○大臣:官职尊贵之臣。○菹醢:音zūhǎi,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亦泛指处死。
○支孽:音zhī niè,旁生的树枝。喻旁出的宗族、子嗣。○芟夷:音shān yí,铲除,杀戮。孝惠帝所立皇太子,燕王刘建庶子等皆为吕太后幽杀。《史记·吕太后本纪》:“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赵王,灭梁、赵、燕以王诸吕,分齐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弗听。”
⑧祸盈斯验,苍狗为菑:坏事做多了必定有大祸临头的征兆出现,吕太后看到的黑狗摸样的东西终于为她带来了灾祸。
○盈,满。○验,征象、征兆。
○苍狗:青狗,天狗。古代以为不祥之物。○菑:古同“灾”。《 史记·吕太后本纪》:“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

【诗译】

汉高祖刘邦在贫贱的时候,娶了吕公的女儿吕雉为妻。
等到她开始管理后宫事务,暗地里好滥用赏罚的权势。
残忍的事都做得心安理得,性格中常存对别人的猜疑。
想用毒酒毒杀齐悼王刘肥,戚夫人也被她害成了人彘。
孝惠帝刘盈在忧伤中病逝,她的哭声竟没有悲伤之意。
吕家人把持着朝廷的大权,把天下变成了私人的东西。
处死那些忠于刘氏的朝臣,杀掉那些旁支庶出的子嗣。
坏事做多了必有祸身之兆,黑狗便是吕雉死亡的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文本纪述赞第十

孝文在代,兆遇大横①。
宋昌建册,绛侯奉迎②。
南面而让,天下归诚③。
务农先籍,布德偃兵④。
除帑削谤,政简刑清⑤。
綈衣率俗,露台罢营⑥。
法宽张武,狱恤缇萦⑦。
霸陵如故,千年颂声⑧。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孝文帝(前202~前157),姓刘名恒。他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薄夫人所生。高祖十年(前197)被封为代王。十八年后,诸吕被诛,他被迎立为帝。在位23年,享年47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孝文帝是著名的能节俭的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除弊兴利。曾躬耕陇亩,倡导重视农业生产,免收天下租赋十二年,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学家将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将其奉为帝王的典范。但文帝在位时,仍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匈奴入侵内地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这些问题,采取的是异常谨慎而又有效的手法。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在中央集权摇摇欲坠的时候,成功地安抚住了蠢蠢欲动的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诸侯国隐患。这些都为为后来汉景帝处理七国之乱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诸侯王和大臣。文帝还曾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孝文本纪述赞》把孝文帝作为一位贤明君主加以赞颂,高度评价了他的削减刑罚、发展农业、提倡节俭等做法。

【注释】
①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孝文帝在代国的时候为继承地位占卜,得到了吉卦。
○代:汉诸侯国,治所在在今河北蔚县。《汉书·高帝纪》:“上还洛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两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时刘恒年仅八岁。刘恒为代王十七年,直到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继任皇位。
○兆:征候,迹象。○大横:龟象。诸吕被诛,朝中宿臣商议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于是派人前去迎接。刘恒对此半信半疑,周围谋臣也意见不一。代王于是“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史记索隐》引荀悦云:“大横,龟兆横理也。”此被认为是“去诸侯而即帝位”的吉象。
②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宋昌提出让代王入京继位的建议,周勃率领大臣到渭桥迎接代王。
○宋昌:尝以家吏从高祖起山东,后任代王中尉。大臣既平诸吕,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以为不可信。宋昌独劝赵王勿疑。代王即位后,昌以功封庄武侯。孝景时有罪,夺爵一级,封关内侯。○建册:指提出让代王入京继位的建议。建,提出、倡议。册,呈给君王的文册。《史记·孝文帝本纪》:“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绛侯:周勃。勃以布衣从高祖定天下,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朴质敦厚,高祖以为可托大事。高祖崩,勃与陈平定计诛诸吕,立文帝,以功为右丞相。其事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奉迎:恭迎、接待。《史记·孝文帝本纪》:“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太尉(周勃)乃跪上天子玺符。”
③南面而让,天下归诚:代王数次辞让天子之位,但代王刘恒即皇帝位已是天下人心所向。
○南面而让:即“让南面”。○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让:辞让。《史记·孝文帝本纪》:“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硃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原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原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以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天下归诚:指得天下人心。归诚:犹归顺。
④务农先籍,布德偃兵:春季到来,文帝首先带头参加耕种;他广施恩德,罢兵休战。
○务农:从事农业生产。○籍: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诗·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郑玄《笺》:“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史记·孝文本纪》:“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古者天子耕籍田千亩,为天下先。籍者,帝王典籍之常。”又引韦昭曰:“籍,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布德:广施恩德。○偃兵:休兵,停战。《史记·孝文本纪》:“帝自太原至长安。乃诏有司曰:‘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地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亦赦之。’八月,破济北军,虏其王。赦济北诸吏民与王反者。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遣人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欲以危宗庙社稷。群臣议,皆曰‘长当弃市’,帝不忍致法于王,赦其罪,废勿王。群臣请处王蜀严道、邛都,帝许之。长未到处所,行病死,上怜之。后十六年,追尊淮南王长谥为厉王,立其子三人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十三年夏,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祕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⑤除帑削谤,政简刑清:废除收帑的法律规定,削除诽谤之罪,法令简明,刑罚公正清明。
○除:废除。○帑:即“收帑”。亦作“收孥”。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史记·孝文本纪》“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帑,子也。秦法一人有罪,并坐其家室。今除此律。”○削谤:削除诽谤之罪。《史记·孝文本纪》:“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史记索隐》引韦昭云:“谩,相抵谰也。”说文云:“谩,欺也。”
○政简刑清:形容法令简明,社会风气好,犯罪的人少。《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⑥綈衣率俗,露台罢营:孝文帝常衣綈衣,倡导节俭的社会风气;为节省开销,他还停建了楼台的工程。
○綈衣:音tí yī。用厚实而粗糙的綈布做衣服。綈,比绸子厚实而粗糙的纺织品,用丝做经,用棉线做纬。《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率俗:谓对某种社会风气加以引导提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俗厉化,圣王之制,不易之道也。”
○露台:露天台榭。○罢营:停建。《史记·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⑦法宽张武,狱恤缇萦:宽恕违法收受贿赂的张武,体恤被关进牢房的太仓令淳于公的女儿缇萦。
○法宽:在法令上放宽。《史记·孝文本纪》:“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狱恤缇萦:体恤被羁押的犯人的女儿缇萦。恤:对别人表同情,怜悯。缇萦:音tí yíng。人名,汉代孝女。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系长安狱。其少女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请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帝怜之,为除肉刑,意乃得免。《史记·孝文本纪》:“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原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⑧霸陵如故,千年颂声:霸陵的建造依照原来山川的形势不加改动;千年以来,留下了人们对汉文帝的赞美。
○霸陵:即灞陵。汉文帝陵名。如故:像原来营造的样子。《史记·孝文本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颂声:歌颂赞美之声。《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汉书·晁错传》:“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史记·孝文本纪》:“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三:“《太史公书》于高、景二纪,诏皆不书,独《文帝纪》凡诏皆称'上曰',以其出于帝之实意故也。……文帝除收帑及肉刑,求直言,除诽谤,祠官、劝农等诏,皆尔雅温厚,有典诰气象。”

【诗译】
刘恒开始被封在代地为王,卜龟问卦得到大横的吉象。
宋昌首先提出入京的建议,周勃捧玺与大臣跪迎道上。
谦逊的代王屡次推让君位,继承大统是天下人心所向。
春耕开始时率先参加生产,广施恩德中不再动用刀枪。
废除连坐诽谤的各种罪名,法令刑罚都变得简单明朗。
身着綈衣倡导节俭的风气,停建露台是嫌它耗钱费饷。
宽恕违法收受贿赂的张武,体恤缇萦没身赎父的愿望。
保持霸陵原有的建造规模,仁爱节俭的美名千秋颂扬。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景本纪述赞第十一

景帝即位,因脩静默①。
勉人于农,率下以德②。
制度斯创,礼法可则③。
一朝吴楚,乍起凶慝④。
提局成衅,拒轮致惑⑤。
晁错虽诛,梁城未克⑥。
条侯出将,追奔逐北⑦。
坐见枭剠,立翦牟贼⑧。
如何太尉,后卒下狱⑨。
惜哉明君,斯功不录⑩!

【述评】
    孝景帝(前188~前141),姓刘名启,汉文帝刘恒第四子,母窦姬,汉高祖刘邦孙,汉朝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享年48岁,谥孝景皇帝,无庙号。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景帝在御史大夫晁错建议下实行削藩,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中央政府的诸侯王们的不满,于是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诸侯王发动了七国叛乱。七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欲夺天下,景帝派大将周亚夫、窦婴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大乱。景帝崇尚黄老之学,依旧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孝文帝时候的很多政策得以延续。减少刑罚,削减赋税,兴修水利,重视农业。除平定七国之乱以外,朝廷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即使发生战争,也始终控制在小的规模内。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百姓富裕,安居乐业,一派盛世景象。文景两朝前后三十九年,整个社会的繁荣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惠帝、吕后时期,旧史誉为“文景之治”。
    《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述赞》的作者肯定汉景帝“勉人于农,率下以德”等诸多成绩的同时,对其腰斩晁错、拘禁周亚夫的做法进行委婉的指责。

【注释】
①景帝即位,因脩静默:汉景帝即位以后,继续奉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文帝二十三年(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启即位,是为孝景帝。
○因:顺着、沿袭。○脩:遵循。○静默:即清静、清静无为。《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刘向《说苑·君道》:“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浄无为。’”
②勉人于农,率下以德:鼓励人们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以美好的德行做下臣的表率。
○勉人于农:即“于农勉人”。勉:勉励,鼓励。人:黎民。于农:在农业生产上。《汉书·景帝纪》:“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率下:作下属表率。《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以德:用美善的德行。《《汉书·景帝纪》:“诏曰:‘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③制度斯创,礼法可则:景帝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礼仪法度能够为后人效法。
○制度:法令、礼俗等规范。《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孔颖达《疏》:“王者以制度为节,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则不伤财,不害民也。”○创:创造,创新。据《汉书·景帝纪》记载,对官员的监管上,颁行新的规定;刑法上,“改磔曰弃市,勿复磔……诏有司减笞法,定棰令”;行政体制上,“(六年)十二月,改诸官名”(廷尉改称大理,少府改成大匠,典客改称大行令,奉常改称太常治粟内史改称大农令,中大夫令改称卫尉)。
○礼法:礼仪法度。○可则:能够作为准则为后人效法。
④一朝吴楚,乍起凶慝:一时间吴楚七国联合反叛,吴王刘濞等七个凶恶的侯王突然出现。
○一朝:一时,一旦。○吴楚:指以吴楚为首的七国叛乱。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皆举兵对抗朝廷。
○乍起:突然发生,突然出现。○凶慝:凶残邪恶的人。此指吴王刘濞等七人。刘濞事在《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⑤提局成衅,拒轮致惑:皇太子刘启掷出的棋盘造成了亲族之间关系的裂痕,吴王刘濞盲目自大,促成了自己思想行为的迷乱。
○提:拎起来。此指投掷、砸。《说文》:“提,挈也。”○局:棋盘。○成衅:成为关系上的裂痕。衅,缝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史记·吴王濞列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籓臣之礼,称病不朝。”提局成衅,这是司马贞追述叛乱的起因。
○拒轮致惑:拒轮,犹拒辙。《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拒轮,比喻不自量力。
⑥晁错虽诛,梁城未克:即使晁错被诛杀,叛军占领的梁城依然没有收回。
○晁错(前200~前154),本传作鼂错,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汉初著名政论家。早年学申不害、商鞅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家令。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提出削藩之策,试图改变汉初各刘姓王割据、威胁中央朝廷的局面。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听信袁盎等的建议,将晁错腰斩,希望平息叛乱,但是七国并不退兵,最终汉朝廷不得不出兵才平息叛乱。虽诛:虽然已经诛杀。○诛:杀戮。
○梁城:古城名。扼淮控洛,形势险要,乃一时重戍,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李圩乡胡集南。○未克:未有攻占。《史记·吴王濞列传》:“(景帝)乃拜盎为太常,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盎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
⑦条侯出将,追奔逐北:条侯周亚夫奉命率兵出征,终于打败了叛军。
○条侯:周亚夫的封号。其事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诛杀晁错没有劝阻叛军的进攻,景帝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出将:出外为统兵的将帅。
○追奔逐北:即追亡逐北。追击败逃的敌人。
⑧坐见枭剠,立翦牟贼:眼见反叛的元凶遭到惩治,这些危害国家的的蟊贼很快就被彻底消灭干净。
○坐见:犹言眼看着。○枭剠:指元凶遭到惩治。枭,恶鸟。《说文》:“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剠,同“黥”。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汉书·景帝纪》:“(景帝)遣太尉亚夫、大将军窦婴将兵击之。……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皆自杀。”
○立翦:很快就消除。○牟贼,即蟊贼,吃禾稼的害虫。牟,通“蛑(蟊)”。语本《诗·大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毛《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此用以喻参加叛乱者。一“坐”一“立”,写出了周亚夫指挥若定、秋风扫落叶般荡平叛军的大将风度,其仰慕颂扬之意溢于言表。”
⑨如何太尉,后卒下狱:为什么后来竟将太尉周亚夫投进了监狱。
○如何:为何。诘问。○太尉:指周亚夫。
○后:后来。○卒:终于。○下狱:关进牢狱。七国之乱平定后,周亚夫继续担任太尉,后又被任命为丞相。后因太子刘荣废立和皇后兄王信封侯问题上与景帝意见不一致,加上梁王在窦太后面前不断的攻击,逐渐失宠。后以谋反罪被投进监狱,绝食而死。其事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述赞第二十七》。
⑩惜哉明君,斯功不录:可惜啊,汉景帝这一代明君,他的功勋,本纪中竟然没有记载。
○惜:可惜。表示遗憾。○明君:贤明的君主。指汉景帝。
○斯功:他的功绩。○不录:不加记载。司马迁的《景帝本纪》全文只有一千六百余字,几乎找不出一句称颂的话,就更不用说功勋的记载了。可以看出,两司马对汉景帝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

【诗译】
汉景帝刘启继承君位以后,奉行清静无为并没有改变。
勉励百姓们从事农业生产,美好德行为臣下树立标杆。
国家制度方面有很多创新,礼法规定可作为后世典范。
吴楚诸王一时间头脑发昏,竟然萌生反叛朝廷的恶念。
掷出棋盘引发了关系裂痕,不自量力终造成行为迷乱。
晁错虽然被景帝腰斩东市,朝廷大军仍未将梁城攻占。
周亚夫身为大将率兵出征,各路叛军被打得四处逃窜。
坐观首恶人人被绳之以法,立见乱贼个个未逃脱惩办。
周将军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最后竟被关进了大牢里面。
可惜啊汉景帝这一代明君,他的功绩本纪中难以看见。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武本纪述赞第十二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①。
志尚奢丽,尤敬神明②。
坛开八道,接通五城②。
朝亲五利,夕拜文成③。
祭非祀典,巡乖卜征④。
登嵩勒岱,望景传声⑤。
迎年祀日,改历定正⑥。
疲秏中土,事彼边兵⑦。
日不暇给,人无聊生⑧。
俯观嬴政,几欲齐衡⑨。

【述评】
    孝武帝(前156年8月~前87年3月29日),姓刘名彻。孝景帝刘启之子,王太后所生。四岁封为胶东王,七岁时册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登基次年用“建元”为年号,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年号纪年。以后共更换年号十一次。
    武帝在位时期是西汉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登基之初,一改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大力削诸侯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推动诸侯分封所有儿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缩减。同时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汉武帝凭借西汉前期积累的社会财富与汉景帝所完成的社会统一,再加上上他本人的雄才大略,把西汉王朝推上了鼎盛时代。
    他在位五十四年。在这五十四年里却从元光二年(前133)至征和四年(前89),打了整整四十四年的仗。巨大的军费负担转嫁到了农民身上,以至于“海内虚耗,人口减半”(《汉书·昭帝纪》),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史记·孝武本纪》是一篇经过汉时褚少孙修补的记载汉武帝一生事迹的史作。
    《孝武本纪述赞》在如何评价汉武帝的问题上,与司马迁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前者指责汉武帝好大喜功,不遵前人典制;屡次开战,“疲秏中土”。最后把他与苛政暴虐的秦始皇等同起来,认为他们“几欲齐衡”。二十句的述赞,没有对文、景那样的溢美之词,有的只是声讨和鞭挞。但实事求是讲,汉武帝时期还算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武帝本人还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政治、军事、经济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诸多大胆的革新,对经济的发展繁荣及内部的长治久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是一个庸庸无能的君主所难以做到的。当然,由于汉武帝性情上的“志尚奢丽”和好大喜功,无休止的对外用兵,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得国家流民益增,暴动时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根源还是社会制度。作为这个制度的维护者,汉武帝能考虑到改革统治措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他曾对大将军卫青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资治通鉴·汉纪十四》)他能认识到劳民,能把秦朝暴虐失国引以为鉴,这说明他的政治头脑是极其清醒的,与穷兵黩武还是有些差别的。另外,他在征和四年(前89)断然同意遣散为他寻觅仙药而靡费资财的方士,不再屯田远戍,不再对外用兵,而且下诏“深陈既往之悔”,申明“当今之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汉书·西域传》)。这是至死尚未罢建宫室寝陵的秦始皇所万难做到的。《汉书·武帝纪》:“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壇,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注释】
①孝武纂极,四海承平:汉武帝登上帝位的时候,天下已经太平很久了。
○纂极;继承帝位。
○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承平:治平相承,持久太平。《史记·孝武本纪》:“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天下乂安。”《汉书·公孙弘等传赞》:“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汉书·食货志上》:“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
②志尚奢丽,尤敬神明:汉武帝有追求奢华的志向,对神灵尤其尊崇。
○志尚:志向,理想。○奢丽:奢侈华丽。
○尤敬:尤其尊敬。○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史记·孝武本纪》:“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帝在建章宫内建神明台,以祭祀祀仙人。
②坛开八道,接通五城::筑坛修建通向八方的鬼道,接通神仙的居所。
○坛:举行祭祀用的高台。○开:开通。○八道:通向八方的鬼道。《史记·孝武本纪》:“亳人薄诱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用太牢具,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上遂东廵海上,行礼祠八神。”《史记集解》引文颖曰:“武帝登泰山,祭太一,并祭名山于泰坛,西南开除八通鬼道,故言八神也。一曰八方之神。”八神在古代被认为是主宰宇庙天地的神。《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 斗入海,最居 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琅邪在齐 东方,盖岁之所始。”
○五城:神仙的居所,比喻仙境。《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崑崙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武帝一心想与神仙沟通,故方术之士乃投其所好,“海上燕齐之闲,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武帝皆信之,于是大修楼观台榭以接神灵。《史记·孝武本纪》:“公孙卿曰:‘仙人可见,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见。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有光云,乃下诏曰:‘甘泉防生芝九茎,赦天下,毋有复作。’”
③朝亲五利,夕拜文成:早晨亲近五利,旁晚礼拜文成。
○朝:早晨。○五利:方士栾大的称号。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史记·孝武本纪》:“是时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乃拜大为五利将军。居月馀,得四金印,佩天士将军、地土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印。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江,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隄繇不息。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乾称“蜚龙”,“鸿渐于般”,意庶几与焉。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万斤,更名其邑曰当利公主。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所给,连属于道。自大主将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献遗之。于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军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示弗臣也。而佩‘天道’者,且为天子道天神也。于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潘岳《西征赋》:“武雄略其焉在?近惑文成而溺五利!”李善《注》:“文成将军李少翁、五利将军欒大,皆方术士。”
○夕:傍晚。○文成:方士少翁的封号。《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岁馀,其方益衰,神不至。乃为帛书以饭牛,详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杀而视之,得书,书言其怪,天子疑之。有识其手书,问之人,果书。于是诛文成将军而隐之。”班固《西都赋》:“骋文成之丕诞,驰五利之所刑。”“夕拜文成” 事在前,“朝亲五利”事在后,为押韵而颠倒了位置。朝夕对举,有一天到晚之意。
④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祭祀不合乎典章制度的规定,占卜出巡不吉后不能修德再卜而强行出巡。
○祭非祀典:即“祭祀非典”。祭祀,祀神供祖的仪式。非典,不符合典章制度。
巡:帝王出巡到达某地。《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于是制诏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惧弗任。维德菲薄,不明于礼乐。’”
○巡乖:出巡占卜不吉。乖,乖戾、不顺。○卜征:占卜巡狩之吉凶。古时帝王五年一巡狩,先卜问吉凶,五年五卜,都得吉兆才出行。《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修德而改卜。”
⑤登嵩勒岱,望景传声:登上嵩山,在祭祀时听到有呼喊万岁的声音;在封禅泰山的时候刻石记功,封禅的地方,白天有白色的云雾腾起,晚上有光亮透出。
○登嵩:登上嵩山。嵩:又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由此而得。班固《白虎通》:“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圣地之一。汉武帝曾“拜卿(公孙卿)东使候神于太室(嵩山太室山)”,并于元封元年(前110)三月,登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勒岱:在泰山上刻石记封禅事。岱:泰山。又称东岳、大山、岱山、岱岳、岱宗、泰岳,素有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泰山是政权的象征,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秦以后,有十二位帝王来此封禅朝拜。汉武帝前后八登泰山,封禅告功。
○望景:指在泰山封禅时,封禅祠庙夜间看到有光亮,白天看见有白云腾起。《史记·孝武本纪》:“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封禅祠,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于是制诏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惧弗任。维德菲薄,不明于礼乐。脩祀泰一,若有象景光’。”○传声:《史记·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于是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东上泰山,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
⑥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祈求丰年,祭拜天日;更改历法,确定正朔。
○迎年:祈求丰年。《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史记正义》引颜师古曰:“迎年,若言祈年。”○祀日:祭祀日神。
改历:改正朔。《史记·封禅书》:“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 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定正:确定正朔。王朝易姓则改正朔。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人在》:“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孔颖达《疏》:“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损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史记·孝武本纪》:“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
⑦疲秏中土,事彼边兵:边境的战事连年不断,使得西汉王国国力损耗,人民疲惫。
○疲秏:困顿耗损。秏,古同“耗”,消耗。○中土:即中国,当时的西汉王国。
○事:做……事。○边兵:指边境战事。《汉书·食货志》:“是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而民去本。……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汉武帝晚年在《轮台罪己诏》也感到后悔并决定改弦易辙:“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⑧日不暇给,人无聊生:武帝一天到晚忙着对外用兵,人民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下去。
○日不暇给:谓事务繁忙,没有空闲。《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人无聊生:即民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匱力尽,民不聊生。”
⑨俯观嬴政,几欲齐衡:俯看一代暴君秦始皇,汉武帝简直和他差不多了。
○俯观:从上往下看。○嬴政:即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史记索隐》引《世本》称其为赵政,后世俗称嬴政,或秦王政。因自称始皇帝,故后世称之为秦始皇。他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者。中国历代统治者大多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故对推行法治暴政的秦始皇颇多贬责,称其为“一代暴君”。贾谊《过秦论(中)》:“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而天下始。夫兼幷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奇攻之守之者异也。”
○几欲:几乎要。○齐衡:等同,不相上下。

【诗译】
武帝刘彻继承君位的时候,汉朝的天下已经持久太平。
他素来有追求奢华的志向,尤其尊敬天地间一切神灵。
筑坛修建通神的八条鬼道,还想把神仙居所早点接通。
早上正忙着亲近方士栾大,傍晚就已颁诏加封了少翁。
祭祀大多不合乎典章制度,不管占卜结果都决意出行。
登上嵩山并在泰山上刻石,看见光影并听到万岁呼声。
祈求丰年到来而祭祀天日,并将正朔的日子修改确定。
人民疲惫啊国力大量损耗,武帝接连不断地发动战争。
为打仗他忙得没丁点空闲,可百姓们早已是无以为生。
俯看那一代暴君秦王嬴政,武帝的作为几乎和他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代世表述赞第一
高辛之胤,大启祯祥①。
脩己吞薏,石纽兴王②。
天命玄鸟,简狄生商③。
姜嫄履迹,祚流岐昌④。
俱膺历运,互有兴亡⑤。
风余周召,刑措成康⑥。
出彘之后,诸侯日彊⑦。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表,是一种采用表格编纂史事的写史形式。其特点是内容安排清晰明朗,所记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有些史事是本纪、世家、列传等没有记入的,因而表又可以补述缺漏。《史记索隐》引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
    《史记》有表十则,各为一卷,《史记·三代世表》是首则。《史记·三代世表序论》:“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於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於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史记·三代世表》记述了上起皇帝、下至“共和”,夏、商、西周三代的传承、繁衍以及三代各所宗继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史事。表前有司马迁关于谱写本表的经过、目的、材料来源的说明,后附褚少孙的一段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述。
    《三代世表述赞》滥采古帝传说,加之以神化、寓言,多荒不可稽。

【注释】
①高辛之胤,大启祯祥:帝喾的后代们当政的时候,阳光明媚,出现了很多吉祥的征兆。
○高辛:帝喾的号。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喾,音kù,五帝之一,姬姓,名俊,殷人称夒。十五岁时,被帝颛顼选为助手,因功封于辛(今河南商丘)。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在位时曾诛杀共工,平定白难叛乱。相传帝喾活了一百零五岁(一说九十二岁),死后安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曹植作《帝喾赞》颂曰:“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胤:音yìn,后代。
○大启:即大晴,大晴天。上古短语,今见于商朝甲骨文。《殷虚文字缀合》81 :“翌日己酉大启。”《殷虚书契前编》7•24•1 :“既伐,大启。”《甲骨文合集》11499:“酒,明雨,伐雨;咸伐亦,它、卯鸟,大启。”《小屯殷虚文字甲编》1561:“中日大启。”○祯祥:音zhēn xiánɡ。吉祥的征兆。《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禎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孔颖达《疏》:“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国家之将兴,必有嘉庆善祥也。” 王充《论衡·吉验》:“凡人稟贵命于天,必有吉验见于地。见于地,故有天命也。验见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禎祥,或以光气。”
②脩己吞薏,石纽兴王:脩己吞吃了薏苡,在石纽的地方生下了大禹。
○脩己:音xiū jǐ。大禹的母亲。《竹书纪年》卷上:“帝禹夏后氏母曰脩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脩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史记正义》引《帝王纪》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吞薏:吞下薏苡。薏,薏苡的省称。又称“薏米”、“薏仁米”、“苡米”、“苡仁”。多年生草本植物,颖果卵形,灰白色,像珍珠,可食用,也可入药。
○石纽:古地名。夏禹出生地。在今四川省汶川县境。《史记·夏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兴王:指石纽是夏禹的出生地。
③天命玄鸟,简狄生商:是上天之意,使简狄吞吃了燕子蛋而生下了商的祖先契。
○天命:上天的意志。○玄鸟:燕子。《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郑玄《笺》:“玄鸟,鳦也。”○简狄:亦作“简逷”。有娀氏之女、帝喾之妻。吞玄鸟卵怀孕而生商代祖先契。《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索隐》:“旧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汉书·古今人表》:“简逷,帝嚳妃,生卨。”颜师古注:“逷,音吐历反。即简狄也。”参见《史记·殷本纪述赞第三》。
④姜嫄履迹,祚流岐昌:姜嫄在野外踏上了一个巨人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了后稷;以后周的王位传到了岐山的姬昌,周国逐渐强盛起来。
○姜嫄:亦作“姜原”。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帝喾之妻。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稷。《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説,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一说姜嫄为高辛氏后世子孙之妃。○履迹:亦作“履跡”。此谓踏巨人的足迹。
○祚流:帝位流传。○岐昌:岐山的姬昌。岐,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上古称“岐”。因山有两枝,故名。姬昌,即西伯昌。他是季历之子,姓姬,名昌。昌能继承祖先业绩,礼贤下士,部落日益强盛。殷纣王恐其不利于己,将其囚于里。闳夭以有莘氏美女及奇物宝马献给殷纣,纣“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以后西伯昌先后征伐犬戎、密须、耆国、崇侯虎等国,并自岐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县),为讨伐商纣作积极准备。他死后,太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完成了文王讨伐商纣的遗愿。参见《史记·周本纪述赞第四》。
⑤俱膺历运,互有兴亡:每个朝代的兴衰无不是上天的安排,相互有兴盛,有衰亡。
○俱膺:全受。膺,接受、承当。○历运:天象运行所显示的一个朝代的气数、命运。古代认为朝代的兴衰更迭与天象运行相应。
○互有:相互间存在着。○兴亡: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局势的变迁。
⑥风余周召,刑措成康:周公旦和召公奭留下了为人们称道的风习教化,周成王与周康王当政的时候刑罚废弃而不用。
○风余:即余风。传留下来的风教、风习,又指指前人的风范。○周召:亦作“周邵”。周成王时共同辅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两人分陕而治,皆有美政。《诗经·国风》的《周南》、《召南》中,有不少诗篇来自于周公旦和召公奭分治的地区,这些民歌有的赞美周的德化,有的颂扬周召美政,杜预《左传注》曾说:“《周南》《召南》,王化之基。”
○刑措:亦作“刑措”、“刑厝”、“刑错”。置刑法而不用。措,废置。《史记·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裴骃《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成康:周成王与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安宁,刑措不用,故用以称至治之世。
⑦出彘之后,诸侯日彊:自从周厉王出逃彘地后,天下的诸侯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
○出彘:出逃彘地。彘,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霍县东北。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再谏,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诸侯:指周朝所分封的各国君主。○日彊:一天比一天强大。彊,同“强”。

【诗译】

帝喾的后代们当政的时候,阳光普照到处是如意吉祥。
脩己吞吃薏苡后有了身孕,在石纽的地方生下了禹王。
上天把旨意告诉给了燕子,简狄吃下鸟蛋就生出祖商。
姜嫄无意中践踏巨人脚印,地位传承便有了贤王伯昌。
这些事都与天命紧紧相连,三代传承当然是有兴有亡。
周召共和遗留下千年佳风,成康的时候刑罚废弃一旁。
到了周厉王仓皇逃死彘地,天下的诸侯竟是越来越强。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诸侯年表述赞第二

太史表次,抑有条理①。
起自共和,终于孔子②。
十二诸侯,各编年纪③。
兴亡继及,盛衰臧否④。
恶不揜过,善必扬美⑤。
绝笔获麟,义取同耻⑥。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幽厉之後,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序的事情,上继《三代世表》。
    共和执政后,“周道缺”,诸侯之间相互攻打,以力取胜成为社会主流。齐背负东海,占据东土;晋阻三河(河内、河东、河南为三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南北一带),尚不满足;楚介江淮之间,欲向四方扩张;秦据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及青海小部地区)之固,以窥周室;他们“或力政,彊乗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周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司马迁宗其《春秋》、《国语》,删削整理,撮择其要,谱成《十二诸侯年表》。司马迁在该表的绪论中阐述了自己制作该表的目的:“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十二诸侯年表述赞》的作者赞美司马迁史表的条理性,肯定了司马迁史表“恶不揜过,善必扬美”的实录特点。

【注释】
①太史表次,抑有条理:太史令司马迁按照表格排列史事内容,显得很有条理。
○太史:汉官名。又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位在丞相之上,天下计划,先上太史令,副上丞相,其职尊贵,概与三公同列,故又称太史公。汉武帝建元初年(前140)司马谈做太史令,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两年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着手编纂《史记》。古代史官与历官不分,所以司马迁以掌天官之职而负修史之任。此处的太史即指司马迁。○表次:列表排列顺序。
○抑:而且。○条理:层次,秩序。
②起自共和,终于孔子:表中的内容从共和元年开始,到孔子去世结束。
○共和:西周从厉王失政,至宣王执政,中间十四年,号称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史记正义》引韦昭曰:“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脩政事,号曰共和也。”欧阳修《明正统论》:“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邵公共行其政十四年,而后宣王立,是 周之统尝絶十四年而复续。然为周史者,纪周、召之年谓之共和,而太史公亦列之于《年表》。”终于孔子:结束于孔子去世。实际上是从共和元年(前841年)开始,至孔子死后二年(前477)结束,共三百六十四年。
③十二诸侯,各编年纪:该表排列的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分别编写了它们的史事年代。
○十二诸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名曰十二诸侯,实为十三诸侯,吴国亦排列其中。《史记索隐》解释说:“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而叙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各编:各自编写。年纪:指分别编写了各诸侯国的传嗣、史迹、兴灭。○年纪,年代、时代。
④兴亡继及,盛衰臧否:记载了诸侯国兴盛和紧接着的衰亡,以及在局势变迁中出现的善恶得失。
○兴亡:兴盛和衰亡。或指局势的变迁。○继及:跟着到来。
○盛衰:兴盛与衰败。○臧否:善恶,得失。
⑤恶不揜过,善必扬美:如果是坏事,就不掩饰其过错;如果是好事,就赞扬其美好。
○恶:坏人坏事。《说文》:“恶,过也。”○揜过:遮掩过错。揜,同“掩”。
○善:好人好事。○扬美:称扬优点。《国语·越语下》:“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恶不揜过,善必扬美,此两句对举,意在赞美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汉书·司马迁传赞》)的实录精神。
⑥绝笔获麟,义取同耻:《十二诸侯年表》停笔于获麟的记载,意在表达和孔子相同的耻辱观。
○绝笔:停笔。《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杜预注:“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获麟: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古人认为麒麟祥瑞的象征,只有太平盛世或世有圣人时才会出现。哀公十四年春,孔子闻“西狩获麟”而落泪,表示“吾道穷矣”,于是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去世。
○义取:即取义,所想要表达的意旨。《十二诸侯年表》:“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襃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同耻:相同的耻辱观。指司马迁在孔子的行为上找到了共鸣之处。

【诗译】
太史公排列表格记述事情,在内容的编排上条理分明。
共和元年便是记事的开始,孔子去世成了该表的最终。
从前到后共排列十二诸侯,分别记录不同年代的内容。
兴盛灭亡都是紧接着到来,兴旺衰败无不因善恶邪正。
是坏事就不掩饰他的过错,是好事必然赞美他的德行。
此表之所以停笔获麟之事,旨在表示和孔子好恶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国年表第三
春秋之后,王室益卑①。
楚彊南服,秦霸西垂②。
三卿分晋,八代兴妫③。
逓主盟会,互为雄雌④。
二周前灭,六国后隳⑤。
壮哉嬴氏,吞并若斯⑥。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六国年表》是太史公参考《秦记》谱成的史表。它记述了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止秦朝灭亡(前207)共二百七十年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史事。此六国与秦号称战国七雄。《史记·六国年表》实述七国之事,因秦最后吞并六国,自成一统,,故表名只言“六国”。另外,从周元王仁至周赧王廷,九位东周君主的继嗣更替也分别表中。
    《六国年表述赞》捡取《史记·六国年表》的若干事件加以描述,其思想倾向性与该表相近,惟“壮哉嬴氏,吞并若斯”的称美似与太史公“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秦取天下多暴”等贬斥有所不同。

【注释】
①春秋之后,王室益卑:春秋以后,周王朝变得更加卑微弱小。
○春秋: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旧史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前476)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
○王室:王朝,朝廷。此指周王朝。○益卑:更加衰微。春秋以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周王朝已经失去了统治天下的能力,只作为一个小国艰难地生存着,直到秦庄襄王元年(前249)为秦所灭。齐、楚、燕、韩、赵、魏、秦相互攻打,征战不休。《孟子·尽心下》曰“春秋无义战”,盖指这一阶段。
②楚彊南服,秦霸西垂:楚国成为南方的强国,秦国称霸了西部边疆。
○彊:同“强”。○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也),故称南方为“南服”。楚自西周以来,不断扩大地盘,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威王派兵攻取了越国浙江以西的土地,并以滇池(今云南昆明)为中心,扩地数千里。此时的楚国成为七国中领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霸:称霸。○西垂:亦作“西陲”。西面边疆。《史记·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秦本是个居于西部的落后小国,秦穆公任好(?~前621)执政时,非常重视人才的选用,先后任命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一批贤臣·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提高了声望。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于是“并国十二,遂霸西戎”。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终于成了北有上郡(陕西北部),南有巴蜀,东枕黄河、函谷关(今河南灵璧)的西方强国。
③三卿分晋,八代兴妫:三位卿士瓜分了晋国,八代帝王兴起于妫汭。
○三卿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三家为诸侯国。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内容就从这一事件开始的。
○八代:八世。陆机《辩亡论上》:“于是讲八代之礼,蒐三王之乐。”李善注:“八代,三皇、五帝也。”○兴妫:兴起于妫。妫,河的名字。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向西流入黄河。《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说文》:“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妫,作姓氏读Guī。《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妫汭,妫水隈曲之处。
④逓主盟会,互为雄雌:秦与楚轮番主持盟会,相互成为雄雌之国。
○逓主:轮番主持。逓,古同“递”,顺着次序。○盟会:犹会盟。诸侯间的集会结盟。
○互为:相互成为。○雄雌:比喻胜败、高下、强弱。七国之中,秦、楚一度成为国力最为强盛的两个国家,有“西有强秦,南有大楚”之称,它们攻打、盟会不断。直到秦一统天下。前342年,诸侯毕贺秦,秦会诸侯于泽;前323年,秦与齐、楚会齧桑;前304年,楚与秦王会黄棘,秦复归楚上庸;前285年,楚与秦会宛;前283年,秦与楚会穰。见《史记·六国年表第三》。
⑤二周前灭,六国后隳:西周、东周灭亡在前,六国覆灭在后。
○二周:西周与东周王朝。西周: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东周:公元前770年,申侯等立周平王为周朝国君,平王将京都东迁至洛邑(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东周首位君王平王宜臼开始,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余年,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战国时代”。
○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隳:音huī。毁坏。此指灭亡。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内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河攻韩,俘获韩王安,灭韩;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魏王假投降,灭魏;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攻入楚都寿春,擒获楚王负刍,灭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贲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灭燕,转攻代郡,掳得代王嘉,灭赵;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齐王建投降,灭齐。至此,三东六国全部为秦吞并。
⑥壮哉嬴氏,吞并若斯:秦始皇真是强大啊,就这样把六国全部吞并了。
○壮:雄壮,豪壮。《说文》:“壮,大也。”○嬴氏:秦乃嬴姓,故以嬴氏代指秦国或秦王朝,这里特指秦始皇。○吞并:亦作“吞併”。并吞,兼并。若斯:像这样。

【诗译】
春秋以后社会发生了变动,周朝的权力变得弱小无用。
强大的楚国征服南方部族,崛起的秦国霸占整个西戎。
三家分晋已成为战国开始,八代兴起都起源妫的氏姓。
秦楚两国轮流着主持盟会,此消彼长一时间互为雌雄。
东西两周在前面走向灭亡,山东六国在后面尽被夷平。
强大啊这威震四方的秦国,就这样荡平天下终成一统!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楚之际月表述赞第四

秦失其鹿,羣雄竞逐①。
狐鸣楚祠,龙兴沛谷②。
武臣自王,魏豹必复③。
田儋据齐,英布居六④。
项王主命,义帝见戮⑤。
以月繫年,道悠运速⑥。
汹汹天下,瞻乌谁屋⑦?
真人霸上,卒享天禄⑧。

【述评】
    秦朝末年,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倾轧也已进入了白热化,最后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四方向应,龙蛇并起,秦朝的大厦很快在起义的疾风暴雨中土崩瓦解。秦亡后,楚汉相争,喋血数年,天下归于汉。《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从秦朝灭亡到汉朝兴立,这中间时间不是很长,其间扰攘僭篡,参错变易,不能够以年记事,故司马迁独创月表的形式,以适应运数急促的楚汉纷争的现实。
    《秦楚之际月表述赞》的述赞从秦朝失政写起,继而是陈涉首难,项梁、刘邦兴兵,天下群雄蜂起,武臣、魏豹、田儋、英布等自立为王,独占一方。作者特别指出了项羽诛杀义帝一事,意在责其暴虐不仁。当然,也像司马迁一样,司马贞难以搞清这种苍黄反复的历史巨变的真正原因,对五年提三尺剑而有天下的刘邦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认为这是天意。

【注释】
①秦失其鹿,群雄竞逐:秦国失去了统治天下的能力,天下豪强纷纷起来争夺国家大权。
○鹿:比喻国家统治权。《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后因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
○群雄:指据地称雄的豪强。○竞逐:竞争追逐。
②狐鸣楚祠,龙兴沛谷:楚人的祠庙里传出像狐狸一样的叫声,芒砀山谷中有真龙天子出现。
○狐鸣:像狐狸一样叫。○楚祠:楚人的祠庙。《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龙兴:真龙天子出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沛谷:指芒砀山谷。《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③武臣自王,魏豹必复:武臣在攻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魏豹向楚怀王借兵一定要为兄长报仇。
○武臣: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陈县人。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建立后,武臣等率军攻夺赵地,占有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武臣占有邯郸之后,左右校尉张耳、陈余劝其称王,遂自立为赵王。前208年,为部将李良所杀。○自王:自立为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卻;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魏豹:原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秦将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杀。他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必复:一定要收复失地,为兄长复仇。《史记·魏豹列传》:“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④田儋据齐,英布居六:田儋占据了整个齐地,英布的老家在六安。
○田儋:秦末齐国北狄人,故齐王田氏的同宗。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陈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杀掉当地县令,田儋自立为齐王,占领整个齐地。六月,秦将章邯于临济围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章邯大破齐、楚联军,于临济城下斩杀田儋。其事见《史记·田儋列传》。○据齐:占有齐地。
○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今安徽六安)人,年轻时因为犯法而受黥刑,故又称黥布。曾到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墓,后逃为盗贼。大泽乡起义爆发后,他聚众千人响应。初属项梁,后为霸王项羽帐下大将,封九江王,后叛楚归汉,又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因反叛被杀。其事见《史记·黥布列传》。○居六:居住在六安。六,音lù 。
⑤项王主命,义帝见戮:项羽在秦朝灭亡后主掌号令,分封天下,义帝被他杀害了。
○项王:楚霸王项羽。○主命:主掌号令。《史记·东越列传》:“当是之时,项籍主命。”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把原来六国的土地封给有功的部下和其他反秦军将领,而原有的魏王豹、赵王歇、燕王韩广、齐王田市则被徙封到偏远地方;又违背与怀王之约,把原本应为刘邦所有的关中,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将刘邦封到汉中当汉王。这些不当的分封措施,使得一些人对项羽不服,埋下了日后项羽多面受敌、败亡的种子。其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义帝:芈姓,熊氏,名心,是秦朝末年楚国的宗室,前楚怀王之孙,后受项梁拥立,成为反秦的起义军领袖之一。秦国灭亡后,怀王心失去了政治作用,又在封王关中的问题上与项羽产生了矛盾,于是项羽分封天下时先尊他为“义帝”,不久便把他徙往长沙郴县,暗中命令英布等人将其暗杀于途中。汉王刘邦在天下大定后毅然出兵反项,为义帝复仇便是开战的理由之一。○见戮:被杀戮。
⑥以月繫年,道悠运速:把以年记事的年表改作按月记事的月表,是因为天道悠忽,人物的运命变化太快。
○以:用。○繫:连缀、联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道悠:指天道悠渺,难以捉摸。○运速:命运变化快。此两句是说,把以年记事的年表改作按月记事的月表,是因为世事和人物的命运变化太快。陈涉起义,称王六个月后而死;武臣据赵为王,四个月后被杀;魏咎、田儋十个月后亡身。另外,五年之内,陈涉、怀王心、项羽、刘邦更换为天下主,可谓世事纷纭,让人眼花缭乱。《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史记索隐》引张晏曰:“‘时天下未定,参错变易,不可以年记,故列其月。’今案:秦楚之际,扰攘僭篡,运数又促,故以月纪事名表也。”为突出陈涉、项羽灭秦的功绩,该表由陈涉举事记起,至项羽入关为止,月、年并用以记事。
⑦汹汹天下,瞻乌谁屋:天下是这样混乱不堪,苦难中的百姓将归依何处?
○汹汹:骚乱不宁。
○瞻乌谁屋:《诗·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毛《传》:“富人之屋,乌所集也。”郑玄《笺》:“视乌集于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当求明君而归之。”刘知几《史通·编次》:“盖逐鹿争捷,瞻乌靡定,羣雄僭盗,为我驱除。”后以比喻乱世无所归依之民。
⑧真人霸上,卒享天禄:真命天子就是先占领霸上的刘邦,他首先得到了上天赐予的福禄。
○真人: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霸上:地名。因地处灞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为古代咸阳长安(今西安市 )附近军事要地。《史记·高祖本纪》:“ 汉元年十月,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卒享:最终享有。○天禄:天赐的福禄。指帝位。《书·大禹谟》:“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诗译】
秦朝失去统治天下的权柄,群雄开始争夺帝位的角逐。
楚人的祠庙传来狐狸鸣叫,真龙已经兴起于小沛山谷。
武臣攻下邯郸后自立为王,魏豹借兵一定将失地收复。
田儋杀掉狄令后占据齐地。英布本是祖居六安的刑徒。
秦朝灭亡后项羽主掌号令,被迁的义帝终于丧命中途。
记载每月史事以连缀成年,世道悠渺运命又苍黄反复。
天下就是这样混乱不堪啊,苦难中的百姓将归依何处?
真命天子就是霸上的刘邦,他最终享有了天赐的福禄。
发表于 2012-7-1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述赞第五
汉有天下,爰鉴兴亡①。
始誓河岳,言峻宠章②。
淮阴就楚,彭越封梁③。
荆燕懿戚,齐赵棣棠④。
犬牙相制,麟趾有光⑤。
降及文景,代有英王⑥。
鲁恭梁孝,济北城阳⑦。
仁贤足纪,忠烈斯彰⑧。

【述赞】
    司马迁在《秦楚之际月表论赞》中说:“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桀。”及汉统天下,鉴于秦朝未封诸侯,王朝有急,无人援卫,因而大封王侯,以镇抚四海,保卫京城。高祖的子侄兄弟同姓,被封为王的有九人,只有长沙王是异姓,功臣被封侯的有一百余人。《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了从高祖元年(前206)到武帝太初四年(前101)一百零六年间汉家所分封的王侯的史事。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述赞》采取叙事、评论相结合的手法,首先说高祖“惩秦孤立而亡”,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接着举出具体事例:韩信、彭越在汉初曾被封为楚王、梁王,一年后韩信被废,高祖之弟刘交承继楚王之位;六年后彭越以谋反被诛,高祖之子刘恢又做了梁王。对于汉高祖以同姓王替代异姓王的做法,作者是颇为赞赏的。述赞后半部分分别评论文景、两代之事。文、景二帝采取了削弱王国势力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高祖时王国独立、干弱枝强的不利局面,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风气清平,刑罚闲置,这就是封建社会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作者没有深究出现这种兴盛局面的真正原因,只是举出几个“英王”加以褒扬,且有明显粉饰的地方。

【注释】
①汉有天下,爰鉴兴亡:汉朝统治天下之后,接受了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
○汉:汉朝。西汉王朝。汉王元年(前206),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后经四年的楚汉之争,于汉高帝五年(前202)统一天下,建国号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有:获取。
○爰:于是。○鉴: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兴亡:专指灭亡。此指秦朝灭亡。西汉初年,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人,多数异姓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给朝廷造成较大威胁。高祖采取断然措施,灭掉了六位异姓王。高祖感觉到“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无力掌控全国,于是接受秦朝国有危难无宗亲同姓救援的教训,便大封自己的子弟亲属为王。
②始誓河岳,言峻宠章:开始封王侯爵位的时候要发拿河岳作假设的誓言,誓言语词峻切,并让被封者穿上显示爵位的章服。
○河岳:黄河和五岳的并称。分封王爵时,要宣读誓词。《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史记集解》引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绝耳。”
○言峻:言语峻切。○宠章:古代表示高官显爵的章服。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蕃卫王室,左右厥世也。”李善《注》:“《礼记》曰:‘以为旗章,以别贵贱。’郑玄曰:‘章,识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③淮阴就楚,彭越封梁:韩信到楚国做楚王,彭越被封为梁王。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汉四年,汉王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天子巡狩会诸侯计,令武士缚信,载后车,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汉十年,舍人弟告信欲反,吕后乃与萧相国诱之,斩于长乐钟室,遂夷信三族。就楚:到楚国做楚王。○就,到。其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原在巨野泽中打渔为生,曾聚众抗拒官府,后响应陈胜起义。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四月率兵投汉。成皋之战期间,彭越一直领兵游击于梁、楚之地,袭扰楚军后方,断其粮道,两次迫使项羽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回兵救援,有效地配合了汉军在成皋主要战场的作战。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汉军转入反攻后,彭越接连攻下昌邑周围20余城,得谷10余万斛,供应汉军。继率部南下,与刘邦、韩信、英布会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刘邦称帝后,封为梁王,都定陶。十一年,以谋反罪名被捕,贬为庶人,于徙蜀途中被吕后截回,杀于洛阳。○封梁:封在梁地为王。其事见《史记·彭越列传》。
④荆燕懿戚,齐赵棣棠:荆王刘贾、燕王刘建都是皇亲国戚,齐王刘肥、赵王如意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荆燕:荆王刘贾、燕王刘建。刘贾,沛(今属江苏)人。汉高祖堂兄。初任将军,从刘邦东击项羽。不久,奉命深入楚地,佐彭越断楚军粮草。后渡淮,招降楚大司马周殷,会兵垓下。旋与卢绾击平临江王共尉。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淮东。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他率兵御之,为布所杀。刘建,汉高祖刘邦子,母不详。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燕王卢绾逃入匈奴,第二年(前195年),立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前181年),刘建死。建有美人子,为吕太后所杀,国绝。○懿戚:音yì qī。犹懿亲,指皇亲国戚。刘贾是高祖的堂兄,刘建是高祖的儿子,故称“懿戚”。
○齐赵:齐王刘肥、赵王如意。刘肥,是高祖最大的庶子。其母乃刘邦早年的情人曹氏。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有城七十座,百姓凡说齐语者皆都归齐王。如意,刘邦第三子。是刘邦的宠妾戚夫人所生。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代王,九年(公元前198年),徙为赵王。因母有宠,刘邦数欲立为太子,因大臣与吕后反对而罢。孝惠元年(前194),如意被吕太后毒死,年十五岁。○棣棠:比喻兄弟。棣棠亦作“常棣”、“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木名。冯浩笺注李商隐《寄罗劭兴》:“《尔雅》分列唐棣、栘,棠棣、棣,而疏以《召南·唐棣之华》、《小雅·常棣之华》分属之。《本草》合引于郁李下。”《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齐王刘肥乃曹姬所生,赵王如意为其夫人所生,齐、赵二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故云“棣棠”。
⑤犬牙相制,麟趾有光:诸侯国的地盘如犬牙交错,相互牵制,高祖子孙繁盛都获得了荣耀。
○犬牙相制:又作“犬牙相错”。谓地界接连如犬牙交错,借以互相牵制。《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论》:“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戹塞地利,彊本幹,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史记索隐》:“言封子弟境土交接,若犬之牙不正相当而相衔入也。”
○麟趾:比喻子孙昌盛。《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郑玄《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于麟。”后以“麟趾” 喻子孙昌盛。○有光:指获得荣耀。
⑥降及文景,代有英王:以后到了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每代都有英明的王侯。
○降及:以后到。○文景: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的并称。两帝相继,社会比较安定富裕,史称“文景之治”。
○代有:每代都有。○英王:才能杰出的诸侯王。
⑦鲁恭梁孝,济北城阳:鲁恭王刘馀、梁孝王刘武、济北王刘勃,城阳王刘章。
○鲁恭:鲁恭王刘馀。刘馀,景帝子,程姬所生。景帝前二年(前155)立为淮阳王。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将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刘馀好治宫事苑囿狗马,晚年爱好音乐,不喜辞辩。为人口吃。初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旧宅壁中得古文经传。在位二十六年病死。○梁孝:梁孝王刘武。刘武,汉文帝嫡次子。与兄长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刘武与刘参、刘揖同日被汉文帝分别封代王、太原王和梁王。两年后刘武被改封为淮阳王。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梁王刘揖逝世,却无子嗣,刘武又被封改梁王。刘武在位期间曾带兵抵御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的进攻,功劳极大。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病逝,葬于永城芒砀山。武在位23年,谥号为孝,故称梁孝王。武死后梁国一分为五。
○济北:济北王刘勃。勃乃淮南厉王刘长次子、刘安之弟。始为安阳侯。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勃被汉文帝封为衡山王。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他被改封济北王。两年后刘勃去世,谥号贞。○城阳:城阳王刘章。汉高祖之孙,齐王刘肥之子。吕后时,受封朱虚侯,并被迫娶吕禄之女为妻。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病故,刘章与周勃、陈平等共诛诸吕。因平定诸吕功大。文帝元年(前179年),加封朱虚侯刘章益封刘章二千户,黄金千斤。汉文帝曾许诺封章为赵王,得知刘章当时意在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位后,贬黜其功,封他为城阳王。
⑧仁贤足纪,忠烈斯彰:这些诸侯王的仁爱贤能值得纪念,他们的忠诚刚正应该加以表彰。
○仁贤:仁爱贤能。○足纪:值得纪念。
○忠烈:忠诚刚正。○彰:表扬,表彰。

【诗译】
大汉王朝拥有了整个天下,对朝代兴亡进行认真考量。
封王伊始都要以河岳为誓,誓言峻切还要穿专门服装。
韩信改封楚王已到了楚地,彭越也被汉高祖封王大梁。
荆王燕王全都是皇亲国戚,齐王赵王更如同诗中棣棠。
诸侯国的地盘如犬牙交错,高祖的子孙真是繁盛荣光。
以后到文帝景帝执掌朝政,每代都有才能突出的侯王。
鲁恭王刘馀和梁孝王刘武,济北王刘勃与城阳王刘章。
他们的仁爱贤能值得纪念,忠诚刚正也应该加以表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2:02 , Processed in 0.0843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