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彬彬哉我文明!五千余岁历史古,光焰相续何绳绳。圣作贤述代继起,浸濯沉黑扬光晶。君不见朅来欧北天骄骤进化,宁容久扃吾文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更加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研究,写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派诗”,《爱国歌》就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的作品。
《爱国歌》是由四首诗结合在一起的组诗,这里选的是这组诗歌的前两首。 第一首诗,作者对祖国的赞颂,主要是从我国的土地面积、行政区划、丰富物产等方面落笔的。首句“泱泱哉我中华”,使用倒装句式,对谓语“泱泱”加以突出强调。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泱泱”一词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形象鲜明。作者此句亦有所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也说:“美哉,泱泱乎,堂堂乎!”作者灵活化用前人语句,然后围绕“泱泱”,放开思路,信笔铺写,从国土总面积在亚洲位居首位这一点上对“泱泱”之义作具体的描述。我们是世界上最大一洲之中的最大一个国家,是一个有二十二个省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大家庭。试问,在这一点上,有哪一个国家能与我们相比?细写行省的多少,仍是说明国家的庞大,这两句诗,音调铿锵,透出一股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最大洲中最大国”,还在明白如话的诗句中应用了比较、映衬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从而又避免了诗意表现的平直白露。然后,作者又从丰富的物产方面进一步渲染祖国的美好、可爱;“腴沃”形神兼备,它不仅包含有“肥”的意思,而且还有“美”、“丰裕”的内容。一个“甲”字,语气肯定,斩钉截铁,使下句诗更显得不容置疑。“天府雄国”,这是世代人民对自己心爱祖国的盛赞,哪里有一点点夸张?作者从辩诘的角度加以肯定,而不直抒胸臆,使诗意更显得果断有力。六、七两句,取譬说明,极能打动人心。英国,一个远处天涯海角的岛国,当我们富丽堂皇的司母戊大方鼎摆上气势威严的殿堂的时候,英人的祖先们还陷在原始的泥沼中瞪着天真的眼睛向外张望呢。然而,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英国资本积累的列车开始加速,十八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俊一股春风掠过英国的每个岛屿。此后,它开动战争机器,侵占了比它本土大一百五十倍的土地。从公元1870年到公元189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一直居世界首位。 日本这个位于大平洋西侧的小小岛国,也后来居上,经过公元1868年的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国力的日渐雄厚,立刻吹涨了它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气球。像英 、日这样的小国都能先后崛起,我们堂堂的中华为什么就不能腾飞呢?作者以事明理,对比强调,对中国的兴盛充满了自信和乐观。 如果说第一首诗重在写祖国疆域辽阔的话,那么,第二首则主要歌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彬彬哉我文明”,起句仍用与第一首诗相同的句式,对整首诗的内容加以提示和概括。然后,一说历史的久远——五千年的文明;二说英才倍出——圣贤相继、著书立说,“浸濯沉黑畅光晶”,对圣人贤士追求真理、涤荡谬误的贡献给以充分地肯定。作者接着便列举沙俄帝国的例子,说明中国一定要强盛,也必然能够强盛! 沙俄帝国,这个被称为“欧北天骄”的国家,在我国唐朝末期时,才在基辅拼凑了个“基辅罗斯”大公国,建立了留利克王朝。公元1547年,伊凡四世改称“沙皇”,开始向东扩张,到公元1613年便把乌克兰、白俄罗斯、坡罗的海沿岸、北高加索、摩尔达维亚、中亚、西伯利亚、波兰、芬兰并入了沙俄版图。从公元1858年到公元1881年,又通过四个不平等条约,从中国的疆域里割去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骤进化”的沙俄帝国就是这样依仗自己雄厚的国力,四处劫掠。我们还能再夜郎自大、不求进取吗?“宁容久扃吾文明”,透出作者对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激愤和改良国政、以图富强的期盼。的确,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又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然而近代,我们落后了。英、日、俄等国家的迅速崛起,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是发展还是“久扃”? 是生存还是毁灭? 作为改良主义者的梁启超,在这远离故园的异国他乡为中国的时疾开出了疗治的药方:“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他认为,只要这样,就能使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世界里“雄飞”。 作者写此诗的时候,华夏神州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变法失败,群英殒散,此时的情形,他在《纪事诗》中作了真实的记述,“猛忆中原事可哀,苍黄天地入蒿莱。”但粱启超不甘沉沦,写诗著文,编报出刊,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思想,呼唤人们学习西方,救亡图存。毋需置疑,洋溢在《爱国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祖国文明的讴歌赞颂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它对昏晛昡曜中的国人的确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正像作者的其他诗文一样,这首诗的某些内容也有不当的地方。作者把重塑中华、腾飞神州的希望只寄托在一部分民族“精英”身上,认为只要几个政治团体能联合起来就能使国家独立富强,这纯粹是唯心主义的幼稚病。另外,对清朝统治者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都是改良主义者的先天不足。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爱国歌》主体思想的充分肯定。 粱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前就曾提出过“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试作新诗。他当时的“新诗”的确还停留在“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阶段,流亡日本后,他著《饮冰室诗话》,冷静思索自己的诗歌创作,井继续鼓吹、宣传他的“诗界革命”,更具体地提出了以“旧风格合新意境”及“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主张,积极创作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派诗”。因此,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在与陈三立、陈衍为代表的“同光体”对垒的同时,成了新派诗人公认的擂主。《爱国歌》脱去了作者早期“新诗”的幼稚、生硬,是最能代表他“新诗”特色的成熟之作。 《爱国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诗风清健豪放,慷慨激昂。无寄身异国的凄楚,无变法败乱的哀愁,作者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呼唤变革,赞美理想。其次,善于用典,巧妙地化用前人的语句,为我所用。如“泱泱哉我中华”、“天府雄国”、“圣作贤达”等,无不自然流畅,毫无生吞活剥之嫌。而比喻、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也显得灵活多变,使富含理性的内容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三,能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充分利用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技巧手法,并注入时新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他“旧瓶装新酒”的诗歌改革思路。从用词上看,有雅而正的传统词汇:“泱泱、腴沃、堂矞、雄飞、彬彬、绳绳、圣作贤达、浸濯”等,又有当时一度流传的新词“团体、精神、可爱、国民、文明”等。 从诗的整体结构看,两首诗歌结构完全相同,按照古诗“歌行”体的要求,除主诗(或称“正诗”)外,副诗(或称“附诗”)内容必须在每首诗的后面以相同形式出现。副诗,或为配合乐谱而进行的合唱,或为照顾整首诗的完整而添加的“诗尾”,一般与主诗无关或关系不大。作者却一反传统习惯,赋予副诗同样重要的内容,在复沓重叠中,使诗歌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又始终严守“歌行”体的形式要求,表现得对称而齐整. 从用韵上看,每首诗的第一句的“韵脚”与该首诗的主诗中的每个韵脚相同,一韵到底,中间概不换韵。第一首的韵脚为:华、家、夸、华;第二首为:明、绳、晶、明。除去首句,中间均为隔句用韵。副诗换韵,隔句使用,为:神、伦、民。当时的很多“新”诗,在用韵上表现得极为随便而作者给新诗的音韵以足够的重视,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梁启超写诗较晚,存诗也不是太多,绝大部分诗作均于流亡期间写就。但他能充分发挥诗歌的宣传教育作用,使之成为政治斗争中灵活而有效的工具,同时又力求使诗歌不成为诗味索然的政治口号,他努力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以散文笔法入诗,以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新口号入诗,并努力保持传统诗歌的特有风味。 闻一多先生曾在他的著名论文《诗的格律》中主张新诗的艺术魅力要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行的整齐),以此概括《爱国歌》的艺术成就,笔者以为是切中肯綮的。 政治抒情诗不仅要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还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爱国歌》的创作经验,对于我们今天从事这类诗歌创作的人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