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忆中原事可哀,苍黄天地入蒿莱。
何心更作喁喁语,趁起鸡声舞一回。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日本,身在异乡,心系故国,海涛茫茫,忧思倍增。他接连写下了一系列感怀时事、追思变法的诗章,《纪事诗》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诗的首句“猛忆中原事可哀”,出语劲拔,似空谷雷鸣,振魂夺魄。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就这样很快地烟消云散了,山河犹在,风物迥异。谭嗣同等六人血洒皇城,粱启超师徒出走海外。想砸破这大清帝国的铁屋子,哪怕是捅开一扇窗子,放进些许新鲜空气都是这样艰难。一个“哀”宇,显示出作者此时心境的悲凉。萦绕于心的酸楚、凄然,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这可悲可叹的“别种滋味”,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涌上心头。因此,“猛忆”二字活写出对“中原事”神思梦牵的程度之深。“苍黄天地”,也就是天地苍黄。这句诗从内容上看与首句衔接致密,是对“哀”字的进一步铺写。变法失败后,所有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均被取消,一切恢复旧制。凡参与变法或倾向、同情新政的官员,或斩首、或革职、或囚禁。一时间,神州大地,黑云压城。罗网更加严密,国政愈加坏乱,兵魂销尽,国魂何在?回天无力,何其痛哉?“苍黄天地入蒿莱”,这句诗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清政府一塌糊涂的国家面貌。“入蒿莱”的比喻是新奇而又深刻的,鲁迅先生《无题》中“万家墨面没蒿莱”一句语本于此。 “何心更作喁喁语”,诗思陡转,似有别寄,而读至诗末才知晓这是以儿女私情反衬英雄豪情的写法。“无情未必真豪杰”,作者抛家离国,只身东洋,并非没有亲情之思。他曾在日本照了一张穿和服的照片,并把照片寄给当时在澳门避难的妻子,以表相思之情,但他在信中写过这样的话:“衣冠虽异,肝胆不移”,表示他继续为中华未来而奋斗不移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哪里还能再有心思去喁喁地低诉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呢!“何心”,并非真正无心,只是国难当头,无暇顾及罢了。“谁怜故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粱启超《读陆放翁集》),此时充盈于作者心中的是对国家、民族的殿殷关切之情和对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的愤愤不平之意。诗的末句“趁起鸡声舞一回”,笔调高昂,使人为之一振。晋朝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千余年来不知鼓舞了多少奋发有为、为国出力的志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就这样写过:“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至死心如铁。”粱启超面对国破家亡,飘零异国,没有消沉,没有悲观,而终于在这首绝句的最后呐喊出响遏行云的强音;“舞一回!”这气冲斗牛的豪言壮语里包含着作者磨炼自我、准备报效祖国的炽热情怀,和对祖国前途充满自信的乐观.宛如一首乐曲,在经过了一段低沉、呜咽之后,奏出了激越高亢的声调,使全诗于此戛然而止,收到了曲终人去、余音犹在的艺术效果。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杰出人物的粱启超,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局限。戊戌变法失败后,一部分人,如孙中山等积极寻找新的救国之路,拿起武器,开始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斗争。而梁启超与他的老师康有为却在日本组织“保皇会”,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倒退到了革命党人的对立面。但是,他早期的爱国精神还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纪事诗》正是这样一首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