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亢捣虚”是一个熟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王伯详先生《史记选》(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版)第143页的第51条注释云: 批,抛撇。亢,充满。捣,冲击。批亢捣虚谓撇开敌人充实的处所,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即所谓避实击虚。 而王利器先生主编的《史记注释》(1988年三秦出版社第一版)中对该熟语的注释除将“批”字改释为“排除”外一如伯详先生所注。 “批亢捣虚”真的就是“避实击虚”吗?否。 首先,“批亢”不应训作“抛撇”、“充满”。
据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批”是“ ”的俗字,后汉许慎释“ ”为“反手击也”,晋人吕忱《字林》则直接释“批”为“击”。因此,“批亢”之“批”用的就是本义“击”,查《辞源》、《辞海》的相关词条,采用的也是这种解法。 其次,要注意该熟语的语境及内容背景。
魏国伐赵,赵危,求救于齐,齐派大将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前去解救。怎样完成这一重任,田忌、孙膑起初的打算并不相同,田忌认为,应直接率大军开赴前线,与魏决战,孙膑不以为然。他认为: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孙子吴起列传》) 孙膑首先以喻说理:想解开一团乱丝,不能用握紧拳头去打,想劝解斗殴的人不能参加进去打,然后提出自己的总体战略:批亢捣虚。既而作具体阐述: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此乃“批亢”;冲其方虚——好所谓“捣虚”。这种战略设想的主要特点就是要首先抓住敌国的要害。要害是什么?就是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此时正是“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之时,应乘击“批亢”亦即“捣虚”。因此,“批亢”与“捣虚”涉及的对象是相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亢”译作咽喉,引申为要害之处,用作名词是显而易见的,而不能硬套用“避实击虚”来释译“批亢捣虚”。 再次,从这个熟语自身的结构来来看,“批亢捣虚”是典型的“动宾+动宾”式的并列关系,批、捣作动词,亢、虚作名词,对称整饬,极富表现力,与“形格势禁”(“主谓+主谓”式)的并列关系的熟语相照应,读起来节奏短促有力,让人感到虎虎生气。如“亢”作“充满”解,则这种效果荡然无存矣。 另外,司马迁用语有一习惯,每当记迭发之事,状激迫之情时,常常喜用“动宾+动宾”的联合短语。
可以说,整部《史记》中,此类语例俯拾即是,如“吊死问疾”(《伍子胥传》)、“投石超距”(《王剪传》)、“舞文弄法”(《货殖传》)、“救火扬沸”(《酷史传》),而仅在一篇《苏秦列传》中就有“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披山带渭、渡河逾漳、绝疑去谗、挽臂瞋目”等十余条,这虽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至少可以证明司马迁“批亢捣虚”这种格式的短语运用绝不是偶然为之。 综上所述,“批亢捣虚”意即攻击敌人的要害,直捣敌人的薄弱之处,它与“避实击虚”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将两者当作同义词、近义词混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