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2|回复: 1

【原创】“仲尼问官”与“夹谷之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隆庆海州志·舆图·历代郡名》中引用了与孔子有关的两则史料,即“孔子问官于郯子”与“孔子相礼于夹谷”,细加甄核,实有语焉不详和误裁史料之处。
    《历代郡名·志论》云:
    昔孔子问官于郯子尝登山望海,世传其山为孔望山。夹谷之会,孔子相焉。圣人过化存神之所,又安可不表之以志此邦之名胜哉?
    “孔子问官于郯子”,史有其事。《左传·昭公四年》道:
    秋,郯子来朝,公与子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自颛頊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之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这段记载实有二百六十二个字。《隆庆海州志》加上“昭公十七年”的纪年语后,一字不易,悉数抄入。但将《历代郡名·志论》与《左传》的这两段文字相对照就不难发现,其相关内容有抵牾不合之处。《左传》所记甚为明了:郯子前来朝拜鲁昭公,昭公设宴款待他。席间,昭子向郯子请教为什么少昊氏的所有官职都用鸟来命名,郯子给了他详细的解答。孔子闻之,进见郯子,向他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显然,这是孔子抓住郯子出访鲁国之机,向郯子求教的。在此之前,郯子国与鲁国尚无往来。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或云二十一年),据《史记·孔子世家》:“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仲尼问官”之事发生在昭公十七年,此时的孔子恰是二十七、八岁,正当好学上进之时。有“《左传》癖”之称的西晋学者杜预在他的《春秋经传集解》中也郑重其事地于“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后注释道:“于是孔子年二十八。”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三十岁之前的孔子,仅有一次跨出国门的记录,那就是在鲁君的赞助下,与南宫敬一起适周,向周朝守藏史老子求教周礼方面的事。因此,孔子来到郯子国“问官”之余登上今之所谓孔望山眺望大海的事情于史无征,该说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持。当然,“海州山川,不登图记”(《隆庆海州志·山川》),史籍无载,不能说明孔子就绝对没有来孔望山的可能。另外,“由穷壤而来山,盖历几千万年矣,而孔子始登;由孔子而来,又几千百年矣。……昔之学于孔子者,有言必纪,乃望海则未有述焉”(《隆庆海州志·词翰》引倪润《孔望亭记》),漏载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我们至少有足够的理由说,孔子即使来过孔望山,也绝不是在向郯子请教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的时候!因此,倪润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写《孔望亭记》时只说“州昔为郯子国,孔子至郯,尝登山以望东海,因曰孔望山云”,绝口不提“问官”之事。《隆庆海州志》沿袭《舆地要览》之误,借《左传》之记而附会出孔望山云云,只能看作是“世传”的民间故事。
    夹谷之会,是指春秋时期齐、鲁之君在夹谷订立友好盟约的事,孔子在此次会盟中担任礼仪官,并在订立盟约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见《左传·定公下》。《隆庆海州志》认定齐、鲁会盟的夹谷就在今连云港市赣榆西面的祝其,这实是一种误解。查《日知录》第三十一卷“夹谷”条可知,“赣榆在春秋时为莒地,与齐、鲁之邦相去各五、六百里”,因此顾炎武据《金史》、《大清一统志》及《莱芜县志》等断定,夹谷之会是在今山东莱芜南面的夹谷山。该山旧称祝其山,当时位于齐、鲁的边境上。顾氏的说法已为学术届认可。顾先生是从地域位置及莱民居处两方面来收集史料、订正谬误的。笔者要补充说明的是,据《左传》及其它典籍所载,当时莒与齐交恶,齐鲁会盟是齐主动提出,从外交常识上讲,齐绝不可能远出国门到他的敌对国去与另一个敌对的鲁国结盟。
    地方志资料丰富,在很多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但它又往往夹杂着很多代代相传、无法稽考的东西。良莠混杂、金砾互掩是一切地方志的共同特点,因此,《隆庆海州志》在“仲尼问官”与“夹谷之会”上的讹误也就不奇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当,文史不分家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17:34 , Processed in 0.0588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