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31|回复: 1

【原创】爱国者的颂歌——曹植《白马篇》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猨,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属乐府杂曲歌辞中的《齐瑟行》,题作《游侠篇》。因首句有“白马”二字,故《文选》又作《白马篇》。
这首诗写在魏明帝太和间,是曹植中后期的作品。
       明帝即位后,不仅“西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求自试表》),而且长城之内的匈奴日渐强盛,不断侵扰魏的边邑,西北部的鲜卑族群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部族力量不断增强,他们又联合西蜀,蚕食边土,给魏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武艺超强、为国建功不惜壮烈牺牲的“游侠”形象,赞美了关键时刻能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忠勇”精神,也表达了诗人“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的满腔热忱。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将一幅动感极强的画面陡然推到读者面前:广褒的原野上,一匠雪白的战马风驰电掣般向着西北方向飞奔,铜饰的马络头泛着金黄色的光,格外引人注目。两句中没有一字提及骑马的人,但从这马络的装饰及马奔的速度、方向上已经让人感觉到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是谁?他为何要往西北方向狂奔?诗人顺着读者的阅读期待指向,采用问答的句式,将骑马者的身份一笔带出:他是幽州、并州一带的游侠。这第一部分仅仅四句,却是用足烘托,以势见气,造成了“先气夺人”的艺术效果。清人沉德潜尝赞其“极工起调”,此例己可见诗人开篇功夫。需要注意的是,读者的两个心理期待,诗人只回答了一个,而另一个却按下不提,这便于不动声色中,布下玄机。
       按照正常的思路,当交待完诗中人物的身份后,就应该续写他“现在时”的行为过程,即撮述其典型事例,但诗人却宕开一笔,以十句诗补叙游侠的经历及他高超的武艺。这便是诗的第二部分。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这是对游侠经历的概述。这位年轻的侠士自幼便离开了家乡,腥风血雨,斩将夺旗,大漠战尘,边塞狼烟,终于成就他游侠的英名,由少小离家到扬声边陲,这中间到底发生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那只有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咀嚼了。这两句看似平常,却为读者的阅读想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这在追述他日常习惯的同时,对其韇丸情节进行细致描画。“宿昔”明示读者,这位游侠一直都是人不离马,手不离弓,这是生活环境形成的优良素质。韇丸中楛矢参差,这既是马上颠簸的实际写照,又显现出主人潇洒不羁的侠士性格。在作了如此铺垫之后,诗人集中笔墨,以六句诗重点描述游侠高超的箭术:只见他弓开满月,箭去流星——左射,射中了箭靶;右射,射破了白色靶子月支;仰射,射中迎面扑来的飞猱;俯射,射碎黑色的靶子马蹄。“的”是静的目标,“猱”是动的目标,而游侠均能射中,反映出他射术的高超;“月支”是白色靶子,“马蹄”是黑色靶子,而游侠均能将其射破,说明他不仅能与敌昼斗,还能与敌夜战。这四句运用“破”、“催”、“接”、“散”四个动词,写出游侠左右上下皆能箭无虚发,集中表现其过人的武艺。诗人又以猴猿、豹螭作比,进一步突出他剽悍敏捷的身手。这六句诗不仅综合运用对举、互文、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游侠的武艺,在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频有特色。它急管繁弦,一气呵成,闪转切换,让人目不暇接。不断变换的动作,快速联结,形成了巨大的动力场,于是便有了摇人心旌的气势,给人以巨大的感官和心灵的震撼。
       这部分内容,既回答游侠扬声边陲的原因,又为下文写游侠的战场表现做了有力铺垫,实是一石二鸟。
       第三部分描述游侠疆场杀敌并揭示游侠的内心世界。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此四句续接第一部分游侠“现在时”的行为描写,并揭启玄机,正面回答其“连翩西北驰”的真正原因。
       随着匈奴、鲜卑部族的不断壮大,魏的北部边境进入了多事之秋。大队入侵,小股袭扰,至使边城军情不断。而且虏骑侵无定处,居无常所,这更增加了打击的难度。征召的紧急文书又从北方发来,于是游侠厉马登高,投入了打击入侵者的战斗。由于前面对游侠的超人武功已经做了充分的描述、渲染,游侠参战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诗人对整个战斗过程高度浓缩,仅用两句诗加以概写: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长驱,跃马直进,径从正面冲入匈奴的阵营,这不仅突现了游侠进击的力量、气势,同时还显示了他必胜的信念和勇武的精神。左顾,向左看,这里指侧击。长驱直入匈奴的营阵,又掉转马头从侧面击溃了鲜卑的骑兵。“长驱”与“左顾”配合,意在表现游侠纵横敌阵、如入无人之境的英雄气概,“蹈”与“凌”,气势雄大,形声兼备,显示出游侠的英雄战绩。这两句诗言简意丰,概括力极强,由此可见诗人的构思、剪裁工夫。诗至此,游侠的勇武、战绩已尽,如果就此收笔,那么游侠给人的感觉只能是平面的,单一的,即只让人看到了他的武功战绩。于是诗人将笔伸向了游侠的精神世界,用八句诗去写游侠的丰富内心:两军阵上,枪林箭雨,随时都可能殒身碎首,然而为消灭入侵者,只能奋力拼杀,又怎么能顾惜自己的生命呢?亲生父母都不能关心、照料,更不用说妻子儿女了。既然自己的名字已经编入了勇士的名册,心中就不能再眷念个人的私利。投身到解救国家的危难中就应该勇于献身,把死亡看得如同回家一样。这一段以游侠口吻出现的内心独白,充分反映了游侠纯正的思想品德、高尚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他为何小小年龄便远离家园,他为何练就一身武艺而扬名边塞,他为何能不畏生死、克敌制胜,就是因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作感!内在精神与外在武功的结合,使一个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游侠形象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光耀千古的名句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艺苑卮言》:“(植)才敏于父兄,然不如其父兄质。汉乐府之变,自子建始。”这个评价是就三人对汉乐府诗歌语言风格的继承方面加以比较而言的。的确,曹植才藻宏富,骨气雄奇,就像这首《白马篇》一样,他的很多“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词采华茂,精洁沉健,已与汉代乐府诗有了明显的不同。然而,在《白马篇》中,曹植的创新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人物形象上。游侠形象在乐府诗中屡次出现,然而其思想行为多停留在救人急难、反抗社会秩序的层次上,也就像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评述的那样:“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盖亦有足多者焉。”而曹植笔下的游侠却成了为捍卫国家利益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爱国战士。与同题的乐府诗相比,曹植已变的,又哪里仅仅是语言风格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枯枝牡丹 发表于 2012-6-5 11:5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即便如此,曹植依旧报国无门,让人不禁更增惋惜。欣赏先生精彩赏析,问好!{:1_ ...

是啊,古今一理。以古鉴今,莫不晰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0:42 , Processed in 0.0981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