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1|回复: 2

尘封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彭城奔牛 于 2012-2-12 10:29 编辑

尘封的记忆
——游戏人生
彭城奔牛

引子

      “也许是真的老了。”老徐说:“读完徐向中老师的《月光下的含羞草》之后,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一篇篇显现在我的眼前。儿时的记忆,年轻时的初恋,像一只跳动的小鸟不停地拨动着我的心弦,使我夜不能寐、浮想联翩。”
      思念是习习清风,投进你的门缝;
      思念是霏霏细雨,敲打你的窗棂;
      思念是纷纷白雪,覆盖你的房顶;
      思念是悠悠道路,托着你的身形;
      思念是常开的花,日日芬芳;
      思念是不落的月,夜夜晶莹;
      “谁的诗?太美妙了”我放下手中的书,问道。
      徐向中老师的诗“思念”。老徐说:
      思念是寒冬的炉火,总燃着热切;
      思念是滴答的时钟,一刻不停……
      “啊,太感动人了。”
      我情不自禁都说:“这种感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是一种渴望,一种想把逝去的东西原原本本、原滋原味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冲动,这冲动发自内心、激活了人们潜在的创作灵感。”
      “是呀。”老徐说:“我迫切地想写一部小说,一部用小说或散文串联起来的自传体文章,把它们一篇篇、一串串用一根主线串起来,像穿冰糖葫芦。”
      “这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文体。”在老徐的介绍下,我对这种文体感起了兴趣。
      “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不知道。”我困惑地摇了摇头。
      “这是一种自传体小说……”老徐说:“自传体小说属小说范畴,是站在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作者在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方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文章就叫自传体小说。”
      “哦,我明白了。像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都应该属于这一类。”
      “是的,这些小说都属于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写作者亲身经历、教训,因此不乏素材。但是,素材多了,又会面临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老徐饶有兴致地说:“什么样的素材最适合写自传体文章?什么样的素材在自传体文章中更重要、更有表现力?这些,都是作者在动笔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哦。”
      “自传体小说允许虚构,允许想象、加工。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来写。要防止写成流水账,要有意境、有情节,还要对读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么说,你是打算写自传体小说的了?为什么你突然对自传体小说产生了兴趣?你不觉得现在写这些有些早吗?”我像一个令人讨厌的小报记者,一连串地追问着。
      “早什么?不早了。难道你没有遇到过这种尴尬情形?”老徐望着我认真地说:“乘公交车时有人起来给你让座,走路时有人背后喊你爷爷。”
      “有啊。”我不以为然地说道:“这算什么?前几天,一个50岁多岁的老妇女向我问路,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称呼我为大叔,羞得我差一点闭过气去。我说,大嫂你看仔细些,在你眼里我就那么老吗?说得那老女人面红耳赤、目瞪口呆。”
      “呵呵!有意思。”
      “听人家说,好像人只有到快死的时候才开始写自传,可你……”
      “快死的时候那就晚了,头脑时清醒时不写,老眼昏花时你写得了吗?再说,自传体小说是一种写作题材,不同于自传。好了好了,我还有点事,改天再和你辩论。”说完,老徐把一摞稿纸轻轻地放在我的电脑在桌上说道:“这是我刚完成的自传体小说,请你浏览一下,把把脉。”
      “免了吧?你是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协会理事,出版过《诗文集》、诗词作品入编《世界汉诗》杂志2010年刊。呵呵,让我给你把脉,别埋汰我了。”
      “埋汰你,我可不敢。”
      老徐认真的说:“就我那点水‘瓶’瞒得了别人还瞒得了你?我们从小光屁股长大,几斤几两你还不清楚?再说,我们是好朋友,铁哥们。文化大革命后期又一起下过放、在一个锅里抹勺子,这点面子你一定会给的。”
      “那倒也是。”我趁机与老徐开起了玩笑:“难得你还记得过去的事情,既然你那么相信我,看来我也只好委屈一下自己了。我一定坚持把它读完,哪怕它臭得像一篇小学生作文。”
      “好啊,这才是好哥们。”老徐兴奋地伸出了大拇指。
      “拜托了,我还有点事,先走了,看完后别忘了给我提意见啊。”老徐说完,挥挥手一阵风似的走了。
      老徐走后,我慢慢地拿起电脑桌子上的稿纸,认真地阅读起来……

   
   
    横空出世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5月19日,母亲说我落地那一天,大雨哗哗啦啦地下了一整夜,天亮的时候,雨停了。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郁郁葱葱的大山,照亮了僻静的小山村。
      我出生的时候,太阳光透过窗棂照射进来,照得满屋红光四起、蓬荜生辉。随着我落地的第一声啼哭,窗外树林里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唤起来,恬静淡雅的小山村也在朝霞的烘托下变得生机勃勃、充满了生气。母亲说:“那一年收成特别好,风调雨顺、山里的人们全都吃上了新麦……”
      我懂事的时候,父亲告诉我祖籍山东省阳谷县徐良府村。至于村子为什么叫徐良府,徐良是谁?父亲没有讲。只得意地告诉我说:“你出生之前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了浩瀚的大海,梦见了大海之中突然隆起一座高山。山上仙风阵阵,鼓乐齐鸣。那一夜我睡得特别香,小日本也没有在梦中骚扰。醒来时,我感到浑身舒畅,精力倍增。于是,给你起了一个乳名叫‘海山’。”海山作为我的小名,一直叫到我开始上小学。   
      满月的那一天,村民们来我家祝贺,满满的站了一院子,父亲也从县里专程赶回来应酬。欢庆中,父亲把我抱出来给村民们看,村民们都称赞我有福,一出生就赶上了好年景。正说着,一个云游方士走了过来,围着我左转右转仔细端详了半天,开口说道:“这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身后跟着百十号人,日后定成大器。”
      村民闻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道:“请大师明示,这孩子到底有多大富贵?几多前程?”方士闻听沉吟半天,伸出细长的手指掐指一算,说出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来:“比排长大,比团长小,最起码也是个副连长。”说罢,推开众人飘摇而去。
      这些……
      都是成年后母亲告诉我的。
      母亲没有文化,没有时间概念,更不懂得什么阴历阳历,对往事的回忆仅凭记忆。因此,有很多事情她都说不清楚,时间上经常前后颠倒。比如,我出生在什么地方?村子叫什么名字?她始终都没有说清楚。那时候父亲干八路,母亲随父亲东奔西跑、居无定所,在一个小村庄里住上个十天半月就走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情她却记得特别清晰,那就是我的生日。母亲说我是‘牛’年生人,出生在阴历“四月十九”。并一再重复说我天生有福,出生后不久就吃上了新麦。   
      解放后,父亲为我办户口时犯了难,由于受条件限制、阳历阴历无法换算,只好把我的年龄做模糊处理,把我的阴历生日往后推迟一个月,定为阳历5月19日(实际上应该是5月16日”),这就是我的户口生日比实际生日相差3天的原因。而我,也只好将错就错,把1949年5月19日作为我的出生日。   
      小时候,我没有吃过鸡蛋,因此对母鸡下蛋很新奇。有一天,哥哥告诉我家里养的老母鸡快要生蛋了,母亲说鸡蛋生下来之后煮给我们吃,为此我们哥俩高兴了好多天。
      母鸡下蛋的那一天,我早早地搬了一个小板凳,双手托鳃、坐在鸡窝旁边等母鸡生蛋。大概是第一次生蛋的缘故吧?母鸡见我在旁边候着烦躁不安,在鸡窝里走来走去就是不下蛋。我等急了,跑出去问母亲。母亲说:“母鸡第一次生蛋,见生人害怕。你还是先出去玩吧,等鸡蛋生下来后就煮熟给你吃。”听完母亲的许诺,我蹦蹦跳跳地去了。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农民生活条件很艰苦。为了减轻国家负担,母亲带着我和哥哥离开父亲返回山东老家,父亲则继续留在徐州工作。由于家乡太远,交通不方便,父亲很少回家。
      返回家乡后,母亲在互助组劳动。哥哥在村里点上当售货员,向村民们销售油盐酱醋之类。哥哥比我大14岁,据母亲说,哥哥和我之间还有一个姐姐,由于战争年代环境恶劣,出生不久就夭折了。
      天黑之后,我从外面回到家里。第一句话就问鸡蛋煮熟没?母亲指着地上的鸡蛋壳说:“我把它蒸在窝窝头里了。”说着掀开锅盖,拿出一个窝窝头递给我。并指着窝窝头里面白白的东西悄悄地说:“快趁热吃吧,别让你哥哥看见了。”我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窝窝头,一边偷偷地瞥了哥哥一眼。见哥哥一点都不生气,他正拿着鸡蛋壳得意的笑着。他一边向我做着鬼脸,一边把鸡蛋壳放在嘴上轻轻地比划着。母亲瞪了他一眼,夺过蛋壳扔进了锅底。哥哥默不做声,也从锅里拿出一个窝窝头吃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和哥哥的窝窝头都吃完了。由于吃的太快,始终没有吃出鸡蛋是什么滋味。那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吃鸡蛋,所以印象很深。
      几十年后,我回家探亲时又向哥哥提起那次吃鸡蛋的事。哥哥说:“其实,那天晚上你吃的根本就不是鸡蛋,是母亲“浆线”时剩下的一点白面渣。那天我嗓子疼,听别人说喝生鸡蛋可以降火,就央求母亲把鸡蛋给生我喝了。母亲说你都‘经济’好几天啦,怕你知道后心里‘松’得慌,就用白面渣蒸窝窝头替代、哄你。”
      ……
      “我靠,老徐,你还真把自己当根葱了。”读到这里,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什么方家预言,什么横空出世,全是你老兄瞎编的。文章写得也太肤浅了,始终没能逃脱明清章回小说的约束……老徐呀老徐,写文章长进些好吗?求你了,别再写这些无聊的东西玷污读者的眼球了。
    笑罢,我拿起笔在老徐的稿件上胡乱点评起来:既然你老兄的“大作”已经完成,鄙人实在不好意思再“吹着尘土找裂缝”了。尽管我对你的“横空出世”不尽赞同。但是,也只好随你了。谁叫自传体小说允许加工、虚构呢?”写到这里,我放下手中的笔,停止了对老徐文章的评论。
    至于后面文章里有多少东西是真实的,有多少东西是虚构的,只好由读者自己来分辨了、澄清了。
   
      待续
      2012.1.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2-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尘封的记忆写的好精彩,对于这一类题材的小说,我是第一次那么饶有兴趣的去读,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眼光,为小说注入丰厚多元的内涵,写出了那么精彩的故事,为彭城奔牛 而喝彩
发表于 2013-12-13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3 17:50 , Processed in 0.0703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