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03|回复: 1

[其他] 【第五讲】关于对仗---柳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教材之对仗篇

   一、前言对联和诗歌、散文、小说一样同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起源自五代时期,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说“诗言志,画寄情”,那么对联则是寓情志与其中,它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把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丰富的内容加以锻炼、浓缩、概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剥削阶级往往把对联作为他们歌功颂德、炫耀富贵的手段,内容陈腐者居多。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常用对联作为武器来抨击剥削者和封建制度,或者书法自己的理想和豪情。解放后对联真正成人民群众表达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呈现出万紫千红,璀璨的奇观。
由于上个世纪末网络的普及,互连网聊天室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了早期交流平台。由于对联短小精悍类似于“灵光一现”式的文学表达,正好符合聊天室即时交流的要求;其音韵和谐、和吟可诵,使爱好和追随者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对联经过了聊天室时代(如联一,联二等房间)、论坛时代(联都等论坛)到QQ群的时代(早期的蝴蝶谷群等)对联创作已趋成熟,无论是格律把握还是整体艺术感觉,都达到了圆熟的境界。
  二、对仗
   1、没学对联前必须了解的几个要点:
A、对联的特点 B、四声与平仄,C、对仗,
   “上下联句须相同, 字词失对理不通。 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 意象完美见句工。 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
以上歌诀正好诠释了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
其一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
其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
其三是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其四是节奏鲜明。对联上下联的平仄相反,节奏对称。  2、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也称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得概念并列起来,构成两两相对的语句,就叫对仗也叫对偶。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还可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有名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又例如下面这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③,所对的“腹中”  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 对“嘴”,“脚” 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3、对仗的分类
   一般来说对仗最常见分类
A、工对  句型一至,词性相对的对仗,就是工对。。如天文类可以对天文类,也可对对地理类,但不能对其他类别名词。传统意义上的工对,对人的束缚太大,创作当中很难完全符合此要求。所以,现在一般认为的工对,主要是指词性、结构相对的对子。通常也要求人名、地名、颜色、方位、数目等一致相对,至于天文、地理、器皿、饮食、动物、植物、宫室等类别,对仗时并没有严格限制,只要对仗工稳就可算是工对了。
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树对青山)——孟浩然〈过故人庄〉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对细柳营)——王维〈观猎〉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涓涓对细细)——杜甫〈咏竹〉
逝川前后水,浮世短长生。(前后对短长)——张渭〈送裴侍郎〉
贾傅竟行矣,邵公惟法然。(竟对惟,矣对然)——张籍〈和陕州十四翁〉
B、宽对  和工对相比较为宽松的对仗,对仗不严格、不工整的对子。是一种基本做到对仗的形式,常常是因为专用名词或不以词害意等原因造成的对仗。如:
三山半落九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青天外对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无路对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对黄鹂,词与词组对,春对好,名词与形容词对)
——杜甫〈蜀相〉C、串对  就是格律诗中的流水对。是将一个意思分成上下联来表述,内容连贯,语气衔接。上联和下联若单独考虑没有独立意义、在语法关系上。上下联分别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来逻辑上,上下联联合起来,形成对仗,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因果、假设、目的等关系。所谓:“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所谓“串对”。指上下联语气贯通,意思连贯。它一般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语句的表达前后有次序,不能上下颠倒。二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的关系,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原上草送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如 “心如明镜何须拭;身似流云自在闲”。
D、当句对
即出句与对句本句内还有另有对仗的对子。只是相对的词有时字数相等,有时不等而已。如: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白居易〈寄韦韬光禅师〉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开元寺 E借对(假对)
借对一般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借字义的。比如:
酒债寻常何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其中,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对此视为数量词对对七十。
又如: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真山民〈咏杜鹃〉
这里的白,是辩白的意思,而红却是本意,红色的意思。
如:
诔词作自先生妇,遗稿归于后死朋——李进《哭友》
诗里先生是称谓,后死是词组。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用竹叶青酒中的竹叶,对对句的菊花。
另一种是借字音的。比如: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庐山》
以楠谐男,儿子的意思,对出句的母字。
又如: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见寻》
以杨谐羊,对出句鸡。
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刘长卿《送穆谕德》
以皇谐黄,对对句白。
又如:
五风寒不下,万木几经秋。
以下谐夏,对对句秋。
又如:
残春红药在,终日子归啼。
以子谐紫,对出句红。
又如:
闲听一夜雨,更对柏岩僧。
以柏谐百,对出句一。
又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以迁谐千,对出句十。
F、错综对(交错对)
指上下句相对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交错相对的对子。比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赠美人》
又如: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G、无情对无情对又名羊角对。众所周知 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无情对必须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如
  上联:欲解牢愁唯纵酒;
  下联:兴观群怨不如诗。
  上联:雄黄酒;
  下联:牡丹烟。
  
如: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如
  皓月一盘耳,
  红星二锅头。
  4、对联、对仗、对课的区别
对联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对仗是一种修辞手法。对课则是古代私塾里叫孩子训练声律熟悉对仗等的一种学习方式。
补充一点对联的分类,根绝内容来分类:
根据内容来分:
A、流风遗韵 包括故事、传说、轶事
B、立身出世 包括格言、自勉、互勉
C、妙语解颐 包括幽默、讽刺、机智
D、寄慨抒怀 包括风景、名胜、祠墓
E、悼亡悲逝 包括 挽联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重复的地方以第一课的为主,我所发的重复的地方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5-1-22 21:00 , Processed in 0.0591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