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25|回复: 3

工句与拙句---远山回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句与拙句   刘餗《隋唐嘉话》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曾在北周为官,出使陈朝期间,写了一首《人日》诗,表达思归之情。古代以正月初七为“人日”,开头一句破题,接下来写离乡时间已久。这两句确实写得拙笨,难怪陈朝人嗤笑:“这是什么话?谁说这家伙会作诗!”后两句却写得兴会淋漓,说大雁已经北归,自己落在大雁后面了;春花未放,而自己思归的心花早已绽开。这两句扣住人日的自然风物下笔,把思乡的情感注入其间,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诗名终于得到陈朝人的认可。如此看来,这诗的布局是以拙句开始,以工句结束,在工与拙的对比中让读者的心理出现波澜——始白眼,终眼青,从而获得对工句的强烈感受。从人们的鉴赏心理来看,如果一首诗中,句句皆工,没有差别,反倒觉不出怎么好来;惟其拙句与工句兼备,构成对比,方使人感受到工句的精彩。
   再举几例。据传郑板桥《咏雪》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皆不见。”前三句很难说它们是诗句,但是第四句一出,整首诗意就有了,原来作者是在借雪写梅,不仅写出梅花的洁白,还写出梅花的繁盛。梅花也有白色的,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就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比较,写出各自的特征。此外,第四句还饶有趣味,试想,那么多纷纷飘扬的雪花,进入梅林之后,顿时消失在人的视野中,这颇像捉迷藏啊。
    四川省眉山市有“三苏”故居,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后人改其故居宅为祠堂,加以祭祀。新中国建立后,又修建了“三苏纪念馆”,朱德题诗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前三句写得平平,属于世人尽知的事,第四句陡然崛起,用当地的峨眉山作为参照,形象地写出三苏的崇高地位,表达出朱德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回顾前人留下的诗篇,一首诗中句句皆佳者,的确难找;多数情况是有那么一两句出色而振起全篇。宋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中说:“诗中有拙句,不失为奇作。”认为拙句不会影响诗歌的艺术水准。范温《潜溪诗眼》中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他举杜甫的《望岳》为例,说这诗的首句“岱宗夫如何”就是拙句,下句的“齐鲁青未了”则是工句;而工句能够补救拙句,拙句能够彰显工句之妙。宋人罗大经也注意到杜甫诗中大量出现的拙句,在《鹤林玉露》中列举几十例拙句,如“在家常早起”、“一月不梳头”、“秋水才深四五尺”之类,说这些拙句用得恰到好处。
    诗中句子“工拙相半”,这其中的原由,倒不是作者的才力不足,而是有其意图在的,也就是以拙句陪衬工句,以拙句来突显工句,而工句能够取胜全篇。正如作律诗,为什么要让中间两联整齐对仗,而让首尾两联散行?这里面也有以散衬整、以散显整的意图在。这个道理也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市场上的摊贩们,把某种商品分为等级加以陈列。比如卖苹果的,把苹果分成好的、稍好的、次的。目的就是让顾客在货物的比较中,认出好之所以为好。倘若他没有这种对比做法,尽管全是一等的苹果,恐怕顾客也难以认购。
发表于 2011-2-7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远师关于工句与拙句的详解!
发表于 2011-2-11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之受益匪浅。待再慢慢领会!
发表于 2012-9-1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1:35 , Processed in 0.0581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