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3|回复: 0

[六期领读] 2016-06-29诗词领读资料(天部扳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9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6-29
诗词领读

先到先读,后到后读,
勤学不辍,君子慎独

大家努力哦!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

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

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

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梨。

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

《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

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

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


《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

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俞平伯)


《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这一点和朱光潜诗论中的(诗与谐)相关论点互看,颇有趣味!

现在通读声律启蒙


二 冬


春对夏,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
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
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
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
秋天寒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
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
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
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
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
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
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
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
绣虎对雕龙。
柳塘风淡淡,
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
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
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踈慵。




翻译和注释


二冬1
——注释—


1“冬”和“东”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完全一致,但在中古读音不同(主要是韵腹不同),所以分属不同的韵部。


春对夏,秋对冬。
暮鼓对晨钟1。
观山对玩水,
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2。
舞蝶对鸣蛩3。
衔泥双紫燕,
课蜜几黄蜂4。

春日园中莺恰恰,
秋天塞外雁雍雍5。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6。

——注释——

1古代寺庙傍晚击鼓、早晨敲钟以报时。

2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下》。冯妇,晋国人,善搏虎,以此为业,后来不再杀虎,被称为善士。有一次在野外偶遇众人逐虎,不觉技痒,又卷起袖子下车打虎,遭到士人的取笑。后代便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者。

下联出自西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子高自称喜欢龙,房屋四处都雕刻彩绘上各种龙的图形。天龙听说后便现身于他家,叶公看见后吓得魂飞魄散。后代便以“叶公”代指表面爱好而并非真正爱好的人。

3蛩(音qióng):古代蝗虫、蝉、蟋蟀等类的小昆虫都可叫蛩,此处指蟋蟀。

4课:此处是“为……而劳作”的意思,“课蜜”即采蜜。“课”本指收税,古人经常“课”、“役”连用,故“课”也就带有“役(劳作)”的意思了。

5恰恰:像声词,黄莺的叫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雍雍:像声词,大雁的叫声。《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有“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大雁雍雍地鸣叫,旭日东升光闪耀)。

6上联源出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为“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一作“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迢(音tiáo)递,遥远的样子。

嵯(音cuō)峨:山势高险的样子。危:高。


明对暗,淡对浓。
上智对中庸1。
镜奁对衣笥,
野杵对村舂2。

花灼烁,草蒙茸3。
九夏对三冬4。
台高名戏马,
斋小号蟠龙5。

手擘蟹螯从毕卓,
身披鹤氅自王恭6。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
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7。

——注释——
1中庸:本来指做事不偏不欹、恰到好处,这里是中等人才的意思。

2奁(音lián):镜匣,古代妇女多用来收放梳妆用具。

笥(音sì):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形的盛物器具,多用来盛放衣物。

杵(音chǔ):舂米用的一种木制的棒槌。将稻、粟米等放置在臼中,用杵不停地舂捣,可除去粗皮。

舂(音chōng):此处指臼。

3灼烁(音卓硕):联绵词,花盛开的样子。
蒙茸:联绵词,草茂盛的样子。

4九夏对三冬:夏季有三个月九十天,故称九夏;冬季有三个月,故称三冬。“九”和“三”也可看成虚数,“九夏”与“三冬”都指时间很久。

5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戏马,台名,亦名掠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县南,据说项羽曾于此驰马取乐。

下联出自《晋书·卷八十五·刘毅传》。蟠龙(盘龙),书斋名。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曾在南州修筑一书斋,上面绘满龙的图案,称为盘龙斋。盘、蟠在此处义同。

6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世说新语·任诞》和《晋书·毕卓传》。晋人毕卓酒后曾对人说,左手剥着蟹螯,右手拿着酒杯,漂游在酒池中,就足以了此一生了。

擘(音bò),分开、剥开。蟹螯(音aó),螃蟹的两个大前足,是下酒的美味。

下联见于《世说新语·企羡》和《晋书·王恭传》。晋人王恭披着仙鹤羽毛做的披风,乘着轩车,在小雪中前行,孟昶在篱间窥见,说:这真是个神仙呀。鹤氅(音chǎng),用仙鹤羽毛制成的外套。

7五老:山峰名,在江西庐山的南部,由五座小山峰构成。三姑:山峰名,由三座小山峰组成,在今安徽境内。

金镛:一种乐器,青铜铸造的大钟。



仁对义,让对恭,
禹舜对羲农1。
雪花对云叶,
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2,
绣虎对雕龙3。
柳塘风淡淡,
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
秋风那更夜闻蛩4。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
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5。

———注释——

1禹、舜、羲(音xī)、农:分别指夏禹、虞舜、伏羲、神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四位圣君。

2陈后主: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陈叔宝字元秀,昏庸荒淫,被隋所俘,死于长安。

汉中宗:汉宣帝刘询。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在位 25年,很有作为,班固称之为“功广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

3绣虎:指三国时魏国曹操的儿子曹植,他文章出众,当时人称绣虎。

雕龙:指南朝梁的刘勰(字彦和),他曾作《文心雕龙》一书,十分出名。

4更(音gēng):经历、经受。

5藉(音jiè):借助、凭借。疏(一作“踈”)慵:正在懒适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11-1 09:15 , Processed in 0.0647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