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我们第二十一讲 古典诗词写作之五 虚实和含蓄
古典诗歌写作,离不开情景虚实。情景我们讲过了,今天我们来讲下虚实。
我们说了,写好一首古典诗词,无外乎情景虚实
这个是我们古典诗词写作的基本,情景我们讲过了,今天来讲下虚实
一般讲虚实呢,我总会用一首诗来讲解。我们先来看下这首诗:
无题 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这首诗吧。所以总是喜欢拿这首举例
这是李商隐无题诗的第四首,相信大家都看过这诗,也看过这诗的解释。但是一般书上的解释、网络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我们先来看下网络上的解释。
【诗文解释】
你说要来却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斜月照着高楼,五更的钟敲响了。梦中因为离别啼哭也难以唤住你,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写信。烛光朦胧地映照着金翡翠屏风,熏香依稀地从芙蓉帐里微微地透过来。刘郎已经恨透了蓬山遥远,更何况你我之间隔着万重蓬山。这是从诗文字上来解释的。这是网络上的解释,也是绝大多数赏析书上的解释。
说他错误呢,是有原因的。我昔日曾和朋友交流诗词写作,说要避开把诗歌写成大白话,首先就要学会,在诗中使用情景,用景语来传情;或者是诗中体现虚实;又或者是情景和虚实结合使用。
我们来看李商隐的这诗,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哪些又是虚实结合的。这诗是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
这里的刘郎是说东汉时刘晨,他和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这是实写“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这两句前一句是虚写,后一句是实写。
需要解释一下,墨未浓是啥意思。古人书写文字都用毛笔,先将墨倒入砚台中,以松香磨匀。墨未浓是因为作者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未磨浓。
第三联”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其实就是虚实结合的体现。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大家是不是很奇怪呢,我们是填词学堂,咋会举诗的例子呢?其实诗词归根到底,写作的技法是一致的。我们学完了填词,说实话,有悟性的诗友呢,就会发现原来诗也进步了,同样我们格律诗班呢也是如此。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这么一点写作经验“好的诗词贵在虚实结合”
那么我们下面要介绍两点虚实在写作上的运用。
(一)化虚为实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其实就是诗词写作技法中的比的方法。也叫以实写虚。
要表达的情感是抽象的,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这个就叫做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愁呢是虚无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词里呢用东去的一江春水,使这抽象的“愁”变的具体可感了。
又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的深情厚谊,形象而生动。
诗人还可以通过景物描写形容内心的思想情感,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绝,用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限“闲愁”。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写作时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些都是,一首是李易安的武陵春,一首是欧阳修的踏莎行。
刘禹锡有首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由虚而实,突出了诗人对秋的独到见解。尤其一“胜”字,笔力千钧,堪称诗眼。
第三句描写辽阔的晴空下一鹤排云而上的壮景,更是将诗歌引入高潮。这既是实景,也是不甘沉沦,昂然不屈的诗人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谓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而“诗情”本是抽象的,诗人用一“引”字,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 。
(二)化实为虚
(1)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韦庄有首诗我比较喜欢,题目是伤昔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从第二句一直到第六句,全是描写过去的场景,都是虚写。就是因为有这些句子的铺垫,那么结尾实写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才更有韵味。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这词的下片更是设想,设想分别后的情景。
又如: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里的设想的场景,未来的场景都是虚写。
(2)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那么我们来讲下,化实为虚。
刚才我们讲的是化虚为实,这个别搞混了哦。
化实为虚,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把情思藏在景物的描写里。看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
例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化实为虚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 利用谓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写诗填词要炼字,这个大家都常听说到。那么炼字炼哪些字?一般是炼动词和形容词。
例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连接名词之间的动词或者形容词,通过炼这样的词,来体现诗的内涵。
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两个谓词,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种化实为虚的方式,也是古典诗歌修辞手法中的集锦。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
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我记得毛主席老人家曾写过一首词如梦令。毛主席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那么什么是集锦,列锦又叫集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一般来说最常用的化实为虚的方式就是结合景物,运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典型代表有诗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和梦之间用轻似,思雨和愁之间用细如。一个轻一个细,体现出了全词的内涵。
(三)“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最出名的一首绝句,就是人面桃花。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两句虚写,写的过去的场景。后两句实写,虚实结合。突出主题。两者正好场景相反,一个场景中有人面,一个场景里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了。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
讲解下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我们这课呢开头用了一首律诗来讲解虚实,那么结束的时候,我们再来看首律诗。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第一联是实写,苏武遇到来接他回去的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第二联是虚写,用两个场景来概括了,他十九年在匈奴那度过的岁月。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第三联呢,则是虚实结合。看到回朝时候的楼台依旧,但甲帐全无,想起了自己出使的时候,正直壮年,回来后却人到暮年。
最后一联,发出感叹。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时光不还。
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含蓄。这个是初步的探讨一下,因为含蓄我们在节后还要再次深入讲解的。
奉旨填词柳三 21:03:46
中国第一个正式的诗派,大家知道叫什么诗派不?
江西
叫做江西诗派,成立于宋代,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中有个叫韩子仓的诗人,有人曾问过他关于写诗的技法。韩子仓当时就说了,唐人有一首诗,如果你读明白了那么你就会写诗了。这个唐人的作品是 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他说你知道读懂了这首诗,就明白了写诗的技法了。
意思是古人写诗喜欢从一件题外事物开始,这件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或者呢,喜欢把心里要说的话,用其他事物来隐含的说出来。这种手法古人用的最多。用现代的话说,是诗要表达的内容,不可以直接说出来,最好是转个弯来说出来。
填词也是如此,我们学习的小令中调的写法,多是用情景烘托的手法来表达主人翁的具体情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学会用景物来传情,用景物来说话。上次的课,我们讲了情景的处理。其实就是这意思。这个手法呢,叫做含蓄。我们说的诗贵浑涵。就是说的含蓄。我们下面会重点介绍下如何做到含蓄。我们就来讲下写诗分别在立意上,写景上以及炼字上如何做到含蓄的:
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又如冯延巳的蝶恋花的结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有姜白石的一首踏莎行的结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古人要表现节操,一般喜欢用松竹梅菊荷等具体事物来代替。为什么呢,如果直接说出人的某些节操,而不使用借物言志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诗太直接,很容易写成老干体。表达愁绪的作品,多喜欢用一些景物来替代,不直接说出来。直接说出来,就显的作品平白如水了。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以反面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含蓄是古人使用的最多的手法。司马相如最出名的长门赋中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法,不写陈皇后的冷宫凄惨生活,反而写其他地方的欢歌笑语,从而反衬出陈阿娇在长门宫内的凄苦。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反衬手法不仅仅适用在诗词中,其他文学体裁也照样适用。 反衬手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以乐景来写哀愁,比直接写哀愁更感人 。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这里要解释下,为什闲坐说玄宗,就表达出美丽的宫女那种无聊之情呢,因为元稹生活的时代是唐德宗时期,唐玄宗是在唐德宗之前,这个时候宫女还说着上一个皇帝的事情,说明宫女的内心是比较寂寞的,情绪是比较无聊的。
唐代有个诗人叫朱庆馀的。曾写了一首“画眉深浅入时无”名扬天下。全唐诗收录他的作品两首,还有一首是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宫》表达 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讲某种情绪含蓄的道出,没有直接写出来。这个就是含蓄的表达手法之一。
聂胜琼一首鹧鸪天换来了一段美满姻缘。这词的结句写的比较感人“枕边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大家想下,这情景多感人。比直接说泪如雨下,更感人。
王维的《秋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我们再来看首熟悉的作品: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要说明一点,江清月近人,这个月是指水中的月亮。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
贺铸的一首青玉案最为出名,人称贺梅子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所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都是在诠释前面的“闲情都几许”。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个是说结句用景语结句,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
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用景句是作为诗词的结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结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结的有味。
这是一首曲
要说用景结尾的还的说下南唐四大家的冯延巳,他上启花间下开北宋词风
l
北宋欧阳修和晏殊都继承了他的风格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下冯延巳的蝶恋花,蝶恋花词最早叫鹊踏枝: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这里的“巧说为妙”其实就考验大家的想象力,大家都知道刘禹锡的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诗。但是将这句翻入典中很巧妙。
我记得宋人有词云:花复认郎否。意思是说,花还是去年的花,人却不是去年的人了。这里表现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同样我也曾写过一首词,永遇乐,在结尾的时候是这样写的,纵前度桃花依旧,刘郎识否。桃花如果还是去年的桃花,那么刘郎今日是否可以认识呢?道理是一样的,说法不同而已。这里说的就是大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要将心里的话,很巧妙的说出来。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如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又如,我曾写过的一首小诗:
七绝 美人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
用问句做结,更容易做到结的深远。我曾写过一阙临江仙,也是用的疑问做结:
临江仙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疑问做结呢,比直接结句更显的含蓄。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这个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其实诗做到含蓄很简单,首先要处理好情景的问题,其次要处理好虚实的问题。虚实呢,我们下节课重点来介绍。这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大家只要正确理解这一句话就可以“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予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理解了这句话,那么我们再来学着今天的这一讲,就会很容易。
以上九点,关于含蓄的。忘记是我在哪里寻来的了。好像也没人还找我,但是我还的说下,这个不是我原创
索性再多讲五点常识
学习填词的常识
A、诗词写作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词汇在华美,句子在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诗 。古典诗词贵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谈其它的,例如修辞,炼字等。所以说成篇是基础。
一首诗,即使里面有一两句句子相当精美,如果诗不成篇的话,这首诗也不能算一篇成功的诗,更不会是好诗。在成篇的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如何的去谴词造句,如何的锻炼字句,如何的去发挥我们的思维,去完善诗的内涵。
B、今月亦曾照古人,不管我们离古人有多远,时间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古人中秋的时候会对月思人,想念家乡,今人也是如此。不能说古人可以中秋想念家人,我们中秋就不能在写思乡的题材了。我们要出新,但不能刻意的出新。
这里需要讲三点:
第一点,关于近体诗的格律。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格律是工整,但也不能一味的强调放弃格律。我们要学习格律,驾御格律。格律只是诗的要求,并不是符合格律的诗才是好诗,不符合格律的诗就不是好诗。
第二点,关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没写过的词汇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上,也不是完全的背离一切。出新指的是构思,取材上异与古人,而又能营造出超越或者雷同与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特色,比如我们对待同一件事物异于古人的思想表现在诗词的写作中。
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这个意思。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每个时代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不同的。我们现代人写诗词呢,有的喜欢用一些现代词汇来写诗,认为这就是出新了。其实这不叫出新,这只是用现代语境入诗词而已。
第三点、虽然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我们所写的一些题材,虽然是古人写过的,我们也可以来写。但是得写出这雷同的情感里,我们异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从考虑问题的角度上,我们和古人的区别差异。
我曾经和人打过一个赌,当时是在云南昆明客居的时候,我说你读一首前人的词,我未必可以记的住这是谁的作品。但是我可以明确的说出来,这作者是哪个时期的人。因为古人每个时期都有它比较明显的历史痕迹,用社会学的话说就是背景文化。例如南宋词人多写一些民族矛盾的作品,那是因为南宋偏安一隅。五代的词人就不会这样来写,因为背景文化不同。
C、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续性的,所以说一味的生造词汇是错误的,不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们用折柳或者草来表达离情别绪,这个意象就是我们延续古人的。
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诗就是写离别的作品。以草而喻离别,源自《楚辞 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我们学习写古典诗歌,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然后再考虑发展。源流,没有源哪里来的流,这个说明古典诗歌的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古典诗歌写作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读,大量的阅读。然后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我们学习写作,多读呢,是必须的。但是真正体现水平高低的时候,在于感悟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量,感悟再多,再好,也没用哈
D、诗贵浑涵。
诗的特点就是“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唐诗叙事说理都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唐诗是以韵胜,故浑雅而酝籍空灵”。
这点呢,不做解释。需要大家去感悟。写诗呢首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是一个感悟的过程。有些是需要自己感悟的,而不是借助与别人的解释。因为人不具备复制性,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四点呀,我记得是五点,好像有一点总是惹争议,就给去掉了
就是关于词的对仗问题
词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对仗的
例如鹧鸪天浣溪沙等,多没有对仗的要求
流水对也是一种对仗的方式哈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