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苍梧听风

【原创】史记述赞评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述赞第六

圣贤影响,风云潜契①。
高祖膺籙,功臣命世②。
起沛入秦,凭谋仗计③。
纪勳书爵,河盟山誓④。
萧曹轻重,绛灌权势⑤。
咸就封国,式盟罪戾⑥。
仁贤者祀,昬虐者替⑦。
永监前脩,良慙固蔕⑧。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列述了从高祖元年(前206)至武帝后元二年(前87)计一百二十年间汉家所封功臣的史事,简要记录了这些功臣的功绩、侯第、祀年及违法失位的原因。司马贞《史记索隐》统计,列入《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功臣有一百三十七人,兼外戚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述赞》述赞在写法上与以上几篇略有不同。它较少铺叙史事,而是据史评述,直抒己见。刘邦起兵小沛,先入关中,司马贞认为是“凭谋仗计”;多数王侯子孙坐法、殒命、亡国,他得出的结论是“仁贤者祀,昬虐者替”;司马迁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论》阐发谱制本表的目的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司马贞则更明确提出要“永监前脩”,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志识古之道,得以自镜当代之存亡”。由此还可以看出他晚年发愤补注《史记》、创作一百三十篇述赞的真正动机之一。

【注释】
①圣贤影响,风云潜契:圣贤遥相呼应,君臣遇合默契。
○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易·鼎》:“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影响:呼应,策应。
○风云:即风云际会。指君臣遇合、相从。《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意谓同类相感应。荀悦《汉纪·高祖纪赞》:“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潜契:犹默契。言圣贤有共同之处,他们相互感应,自然会汇聚一起。
②高祖膺籙,功臣命世:高祖刘邦获得了天赐的符书,有功之臣得以扬名于世。
○高祖:开国之君的庙号。此指刘邦。《汉书·高帝纪上》:“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 汉 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膺籙:音yīng lù 。亦作“膺籙受图”,或“膺图受籙”。 膺,担当、接受。籙,符命,即帝王自称其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作为御制天下的凭证。图,河图。膺籙就是帝王承受符命,应运而兴。颜延之《赭白马赋》:“后唐膺籙,赤文候日。”李善注引《春秋命历引》:“五德之运徵符合,膺籙次相代。”张衡《东京赋》:“高祖膺籙受图,顺天行诛,杖朱旗而建大号。”
○功臣:有功之臣。萧、曹、绛、灌之属。○命世:著名于当世。多用以称誉有治国之才者。《汉书·楚元王传赞》:“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
③起沛入秦,凭谋仗计:在小沛起兵反秦,后首先攻入关中,取胜依靠的都是智慧谋略。
○起沛:起于沛。指刘邦于沛起兵反秦。秦二世元年(前209),刘邦与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杀掉沛令,宣告起义。沛,即今江苏沛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秦置沛县,为泗水郡治。汉高初起于此,改泗水郡为沛郡,移郡治相,沛县属焉。时谓之小沛,……沛故城县治东南微山下。山无石,隆然一土冈耳。汉高初起于沛,为沛公。”○入秦:即进入关中。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由宛(今河南南阳)西进,克武关,入蓝田,大败秦军。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率大军首先来到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出降。刘邦在樊哙、张良的建议下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并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凭谋仗计:凭借计谋,依仗谋略。刘邦谋士众多,灭秦兴汉,用计无数,故有此说。《史记·项羽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④纪勳书爵,河盟山誓:记载功勋,记录爵位,宣读用黄河、泰山作比的誓言。
○纪勳:记载功勋。纪,通“记”。记录,记载。勳,同“勋”。特殊功劳。○书爵:记录爵位。爵,贵族封号。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河盟山誓:即“河山盟誓”。宣读用黄河、泰山作比的誓言。盟誓,起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
⑤萧曹轻重,绛灌权势:萧何、曹参是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能够把握形势、权衡利弊行事。
○萧曹:萧何、曹参。萧何:沛 (今属江苏沛县)人,与高祖于微时,从起兵,高祖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楚、汉相拒,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得不匮。高祖数亡山东而何常全关中以待之。高祖即帝位,论功第一,封萧侯。汉之典制律令,多所手定。汉惠帝二年(前193)卒,谥为文终侯。大汉建国之初的南宫酒会上,君臣论汉有天下、项氏失天下的原因时,刘邦这样评价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其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曹参:字敬伯,沛(今江苏沛县)人,是继萧何后的西汉第二位相国。楚汉战争及平定异姓诸候王中战功最多,曾负伤七十处,封平阳侯。萧、曹关系不睦,但萧何去世前仍推荐曹参继任相国。曹参继任后,仍然遵循萧何定下的制度,无为而治,天下安定,世称“萧规曹随”。 汉惠帝五年(190),曹参卒,谥号懿侯。其事见《史记·曹相国世家》。○轻重:谓左右、影响事物。指萧、曹是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韩非子·人主》:“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轻重者,谓能左右其事,彼以为轻则轻,彼以为重则重也。”
○绛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周勃:沛 (今属江苏沛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刘邦起兵反秦,以军功拜为将军,赐爵武威侯。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击赵贲,败章平,围章邯,屡建战功。楚汉成皋之战中周勃先留镇关(今陕西商县西北)重地,后率军投入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主要战场作战,与项羽正面对峙。先后攻取曲逆(今河北完县东南)等地,占领泗水、东海两郡(今皖北、苏北一带)。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绛侯。继因讨平韩信叛乱有功,升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合谋诛杀诸吕,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去世,谥号武侯。其事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灌婴: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从刘邦,以骁勇善战著称。在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之争中,战功卓著。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受封颍阴侯。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之乱。吕后死,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继周勃为相,次年卒。谥号懿侯。其事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权势:衡量形势。指绛、灌皆“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即能够把握形势、权衡利弊而行事的人。权,衡量、比较。
⑥咸就封国,式盟罪戾:诸侯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国,有的却萌生了反叛的恶念。
○咸:全、都。○就:归。○封国:所封之国。
○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盟:萌生。○罪戾:罪愆、罪恶。刘邦曾封了七个异姓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代王韩王信、淮南王英布、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为统治边远地区,刘邦又封无诸为闽粤王、赵佗为南粤王。被封的异姓王,有的野心勃勃,伺机而动,有的心怀不满,居心叵测;有的受人唆使,对抗朝廷。不久,中原异姓王便纷纷败落。高祖五年(前202)秋十二月,燕王臧荼反,九月为汉所掳,改封卢绾为燕王;十二年(前195),卢绾反入匈奴,改封刘邦之子刘建为燕王。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降匈奴,除代为郡,十一年(前196),刘邦之子刘恒被封为代王。高祖六年(前201)冬十二月,楚王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刘邦之弟刘交被封为楚王。九年(前198)春,赵王张敖被降为宣平侯,刘邦之子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十一年(前196)三月,彭越反死,刘邦之子刘恢被封为梁王。同年七月,英布叛乱被镇压,刘邦之子刘长被封为淮南王。至此,除衡山王吴芮改封长沙王而保住了王位外,其余异姓王尽被同姓王取代。
⑦仁贤者祀,昬虐者替:仁爱贤明的能保住王位,世代相传;昏昧暴虐的只能被他人取代。
○仁贤者:既仁且贤的人。○祀:世,代。指王国得保,代代相传。
○昬虐者:昏昧暴虐的人。○昬,古同“昏”。替:替代。一说废弃。
⑧永监前脩,良慙固蔕:守住王位的,都是把前代贤人作为一面镜子;失去王位的只能对着封王时王位永固的梦想而长久羞愧。
○永监:亦作“永鉴”。长久鉴戒。○前脩:即“前修 ”。犹前贤。脩,同“修”。此举指守住王侯之位者。
○良慙:即良惭,长时间羞愧。良,长、久、深。慙,同“惭”。○固蔕:即“深根固蒂”,即封王时王位稳固的梦想。此句指失去王位者。

【诗译】
圣人贤士能相互发生影响,君臣不知不觉就聚到一起。
高祖获得上天赐予的符书,有功之臣才得以扬名于世。
起兵小沛然后又先入关中,依靠的都是些制胜的妙计。
记下功勋后颁给爵位书证,再宣读用河山作比的誓词。
萧何曹参在朝中举足轻重,周勃灌婴做事能权衡形势。
诸侯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国,有的却萌生了反叛的恶意。
仁爱贤明的便能保住王位,昏昧暴虐的终被他人取替。
把前代贤人作为一面镜子,被废者想着誓言羞愧不止。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惠景之际,天下已平①。
诸吕构祸,吴楚连兵②。
条侯出讨,壮武奉迎③。
薄窦恩泽,张赵忠贞④。
本枝分荫,外腑归诚⑤。
新市死事,建陵勳荣⑥。
咸开青社,俱受丹旌⑦。
旋窥甲令,吴便有声⑧。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列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四朝九十三个侯的国名、侯功、年祀及这些侯的类别。司马迁在此表的序论中说道:“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惠景间侯者年表述赞》所褒共八人:周亚夫有平叛之功,宋昌有劝王为帝之绩,张尚、赵夷吾、王慎有忠烈殉节之风,吴芮有孝诚勤谨之名,薄、窦二夫人有侍主爱民之德。

【注释】
①惠景之际,天下已平:汉惠帝至汉景帝的时候,天下已经太平。
○惠景:惠帝、景帝。惠帝,名盈,西汉第二位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前195年至前188年在位,谥号孝惠。景帝,名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享年48岁,谥号孝景。他和父亲文帝统治的两朝合称文景之治。○际:时候。
○天下:之西汉王国。○平:国家稳定。
②诸吕构祸,吴楚连兵:吕太后的亲信吕产、吕禄等造成了祸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国联合发动武装叛乱。
○诸吕:指吕太后的亲信吕产、吕禄等吕姓诸侯王。曹冏《六代论》:“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吕太后专权后大封诸吕为王,高后八年(前180)七月,吕太后病重,为防大臣呢有变,便以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又命吕产统领南军。吕太后死后,高祖长孙齐王刘襄首先举兵讨伐诸吕。九月,太尉周勃诈以帝命入北军,将士从之。勃与陈平、刘章等协同,尽诛诸吕。○构祸:造成祸乱。《诗·小雅·四月序》:“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 孔颖达《疏》:“下国之诸侯又构成其祸乱。”
○吴楚: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连兵:联合兵力,集结军队。“吴楚连兵”指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发动的七国藩王之乱。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联合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共七个刘姓宗室诸侯共同举兵叛乱,三个月后,叛乱被周亚夫、窦婴等率兵平定。
③条侯出讨,壮武奉迎:条侯周亚夫率兵出讨吴楚之乱,壮武侯宋昌先入京城恭迎代为继承大位。
○条侯:周亚夫的封号。《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续绛侯后。”《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表皆作‘脩’字。”裴骃案引服虔曰:“脩,音条。”《史记索隐》:“《地理志》:条县,属渤海郡。”《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故蓧城俗名南條城,在德州蓧县南十二里,汉县。”条侯周亚夫是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大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后死于狱中。○出讨:出外讨伐:《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
○壮武:指壮武侯宋昌。《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宋昌)以家吏从高祖起山东,以都尉从之荥阳,食邑。以代中尉劝代王入,骖乗至代邸,王卒为帝,功侯,千四百户。”《史记索隐》:“县名,属胶东。”孝景时有罪,夺爵一级,封关内侯。事见《史记·孝文本纪》。○奉迎:恭迎,接待。诸吕被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刘恒。代王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遂入京城即帝位。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事见《史记·孝文本纪》。
④薄窦恩泽,张赵忠贞:薄夫人、窦太后得到了皇上的恩惠,张尚、赵夷吾都是忠诚坚贞的人。
○薄窦:薄夫人、窦太后。薄:薄姬,又称薄夫人。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而薄姬之父后来死在山阴。诸侯反秦,魏豹立为王,其母魏媪将薄姬送入魏宫为侍妾。魏豹背汉中立,与楚连和,高祖使曹参等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被汉王纳入后宫。高祖五年(前202),薄姬生子刘恒。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薄姬亦从其子到了代国。高祖死后,凡得宠幸者,或幽或死,皆为吕太后所害,薄姬因不得高祖宠爱,又远在代地,故得以自保。诸吕被诛后,“大臣议立后,疾外家吕氏彊,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弟薄昭封为轵侯。”(《史记·外戚世家》)薄家被封侯的,只有太后弟薄昭一人。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薄太后去世。窦:窦太后。汉文帝皇后、汉景帝生母,出身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清河县)。《史记索隐》引西晋皇甫谧所说,认为窦太后的名字为“猗房”。窦氏最初被选入宫中服侍吕太后。后被吕太后将其赐予代王刘恒,大得刘恒宠幸。窦氏有女刘嫖,后生景帝刘启、梁王刘武。景帝刘启即位后,她被封为皇太后。窦太后身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喜好黄老之学,晚年曾贬黜杀害习儒大臣多人。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去世。○恩泽:恩惠。言其如雨露之泽及万物,故云。此指薄氏、窦氏得到皇上的恩惠。
○张赵:张尚、赵夷吾。张尚:楚国丞相。楚王刘戊想参与叛乱,张尚力谏未成,被杀。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其子张当居被封为山阳侯,以彰父节。《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以楚相张尚,王戊反,尚不听,死事,子侯,户千一百一十四。”赵夷吾:楚国太子太傅。因反对刘戊叛乱被杀。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其子赵周被封为为商陵侯,以表父德。《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以楚太傅赵夷吾,王戊反,不听,死事,子侯,一千四十五户。”《史记索隐》:“《汉表》,在临淮。”○忠贞:忠诚坚贞。
⑤本枝分廕,肺腑归诚:刘家子孙都分得了汉皇的恩宠,宗室近亲也都真心拥护朝廷。
○本枝:同“本支 ”。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分廕:喻刘氏子孙封往各地为王,分得汉帝恩宠荣耀。廕,同“荫”。
○肺腑:同“肺附 ”。喻帝王的宗室近亲。《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史记索隐》:“柿,木札也;附,木皮也。以喻人主疏末之亲,如木札出于木,树皮附于树也。《诗》云:‘如涂涂附。’《注》云:‘附,木皮也。’”○归诚:犹归顺,投诚。
⑥新市死事,建陵勳荣:王康被封为新市侯,是因为其父死于国事;建陵侯卫绾以功勋获得封侯的恩宠。
○新市死事:王康被封为新市侯,是因为其父死于国事。赵王刘遂欲参加吴、楚发起的叛乱,赵内史王慎拒不执行刘遂指令,为刘所杀。○死事:死于国事,即为国献身。孝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其子王康被封为新市侯,以扬父忠。《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以赵内史王慎,王遂反,慎不听,死事,子侯,户一千十四。”《史记索隐》:“新市,县名,属钜鹿。”
○建陵:建陵侯卫绾。绾,代大陵人,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馀不噍呵绾,绾日以谨力。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汉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四月丁卯,以军功封为建陵侯。事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勳荣:功勋荣誉。勳,同“勋”。《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建陵,以將軍擊吳楚功,用中尉侯,戶一千三百一十。”
⑦咸开青社,俱受丹旌:他们都有了可以祭祀东方之神的青社,也都接受了朝廷封侯时颁发的红旗。
○咸开:都建立。○青社:祀东方土神处。借指东方之地。《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王者以五色土为太社,封四方诸侯,各以其方色土与之,苴以白茅,归以立社。”王康为新市侯,治所在今河北省滹沱河以南、平乡以北;赵周为商陵侯,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东;张当居为山阳侯,治所在今山东金乡西北。《史记索隐》引蔡邕《独断》云:“皇子封为王,受天子太社之土,若封东方诸侯,则割青土,藉以白茅,授之以立社,谓之‘茅土’。”此三侯治所均在东部,故云“咸开青社”。
○俱受:都接受。○丹旌:分封王侯时所授予的红旗。
⑧旋窥甲令,吴便有声:回头看看那些得到朝廷颁发封侯诏令的诸侯,只有吴便侯吴浅的名声最为显著。
○旋窥:回看。○甲令:第一道法令。即朝廷颁发的重要的法令。《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赞》:“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絶。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颜师古《注》:“甲者,令篇之次也。”在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保住了王位,其他诸王尽被刈除,为朝廷同姓王所取代。司马迁在《惠景间侯者年表序论》中称赞说:“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籓守职,信矣!”
○吴便:指吴便侯吴浅。浅乃长沙王吴芮第三子,汉惠帝元年(前194)九月,因其父长沙王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两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去世,谥为顷侯。便侯国共传四代,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以朝廷实行削蕃加之第四代便侯“坐酎金罪”而侯国被除。○有声:有声誉,著称。

【诗译】
惠帝景帝执掌朝政的时候,汉朝天下已变得比较太平。
诸吕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吴楚七国一时间联合起兵。
周亚夫率兵出师讨灭逆贼,宋昌恭迎代王恒进入京城。
薄窦二后得到皇上的恩惠,张尚、赵夷吾都忠诚持正。
刘家子孙都分得汉皇恩宠,宗室近亲对朝廷实意真心。
王康因父殉国被封新市侯,建陵侯卫绾获得功勋殊荣。
都兴建了祭祀神灵的青社,也接受了封侯颁发的丹旌。
回看那些得到诏令的诸侯,只有吴便侯吴浅最为著名。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述赞第八

孝武之代,天下多虞①。
南讨瓯越,北击单于②。
长平鞠旅,冠军前驱③。
术阳衔璧,临蔡破禺④。
博陆上宰,平津巨儒⑤。
金章且佩,紫绶行纡⑥。
昭帝已后,勋宠不殊⑦。
惜哉绝笔,褚氏补诸⑧。

【述评】
    建元,是汉武帝刘彻的年号。他十六岁即位,次年用“建元”为年号记年,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新的年号纪年法。《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列述自武帝即位直到去世这五十四年间所封的侯。司马迁编入表中的有七十七个侯国,褚少孙又补入了汉昭帝、汉宣帝两朝的四十二个侯。武帝所封,大多数是因其战功,司马迁列入的七十七个侯中就有四十个是对匈奴作战有功而得封,其他或是伐南越、朝鲜、东越有功而封或是因归降得封,少数是因祖荫、懂方术。表中简列了每个侯的国名、侯功、受封年月、享国等。《史记·太史公自序》:“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述赞》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对汉武帝开边用武、好大喜功的讽刺。武帝时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汉运一统,府库充盈,依靠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汉武帝“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在西南开边拓土,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在北方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刘彻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其《瓠子歌》、《天马歌》、《悼李夫人赋》等壮丽鸿奇,备受诗论家推崇。
    但由于连年用兵国库耗费巨大,人民负担加剧,甚至出现了饿殍遍野、人口减半的现象,司马贞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孝武本纪述赞》中曾沉重地总结道:“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甚至在最后把汉武帝说成是和秦始皇一样残暴的君主:“俯观嬴政,几欲齐衡。”《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述赞》的开篇总评“孝武之代,天下多虞”就是司马贞这种思想的流露。当然,抨击武帝滥施征伐、涂炭生灵,这无疑没有错,不过也应该看到武帝时代的部分战争是属于反侵略性质的,一味斥之,失之偏颇。

【注释】
①孝武之代,天下多虞:孝武帝刘彻当政的时候,整个中国多灾多难。
○孝武:孝武皇帝刘彻。他是汉王朝的第七位君主。汉武帝期,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封狼居胥,匈奴从此一蹶不振,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出现。武帝在位期间,是西汉王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但他迷信神仙,大兴土木,急征敛,重刑罚,好战事,喜开边。在开辟了大面积国土的同时,也给国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吕思勉在《秦汉史》中评议道:“武帝轻举寡虑,喜怒任情,用人以私,使中国之国力,为之大耗,实功不掩其罪也。”西汉后元二年(前87),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代:年代。
○天下:四海之内,全中国。○多虞:多忧患,多灾难。西汉王朝自建国以后对外一直对采取柔和的态度,汉武帝当政后的马邑之战,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他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兵犯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获得胜利。元朔元年(前128)秋,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迎敌,匈奴大败而逃。元朔二年(前127),匈奴以重兵攻上谷、渔阳,武帝派卫青率大军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抵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那仁乌博尔嘎查北的达巴图沟口),占领河套地区,获敌数千,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兵远征千余里,出北地,南下祁连山,重创匈奴右部,扩充了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之地。元狩四年(前119),卫青、霍去病率二十余万人穷追匈奴至漠北,直临瀚海而还。此次战役迫使匈奴远徙西北,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
②南讨瓯越,北击单于:征讨南方的瓯越,打击北方的单于。
○南讨:向南讨伐。或征讨南方的。○瓯越:亦作“瓯粤”。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今浙江瓯江流域一带。主要由早已居住在瓯江流域并创造了印纹陶遗存的土着民发展形成。后亦以指古瓯越所居之地。《史记·赵世家》:“夫翦髮文身,错臂左袵,瓯越之民也。”《史记正义》:“属南越,故言瓯越也。《舆地志》云:‘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文身断髮避龙。’”元鼎六年(前111),东越兵犯豫章。元丰元年(前110)冬,汉数路大军攻入东越东越王余善为部下所杀,汉迁东越民众于江淮间。
○北击:向北打击。或打击北方的。○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曰头曼。”《史记集解》:“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焦赣 《易林·屯之无妄》:“左衽为长,国号匈奴,主君旄头,立尊单于。”汉初,匈奴的君长冒顿单于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其东败东胡,北服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此时汉朝国力羸弱,只好采取和亲之策,但匈奴仍时时袭扰中原。武帝时,凭借雄厚的国力,开始对匈奴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击,“三元”(元朔二年、元狩二年、元狩四年)战役后,基本解除了匈奴一百多年来对西汉北方的威胁,使匈奴再也无力向东发展。
③长平鞠旅,冠军前驱:长平侯卫青向军队发出出征号令,冠军侯霍去病常做大军先锋。
○长平:长平侯卫青。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皇后之弟。抗击匈奴的名将。他原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家奴,后为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被封为长平侯。他前后七次率兵出击匈奴,本部无一败绩,为巩固西汉的北部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军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骁勇,深受将士爱戴。淮南王刘安的谋士伍被曾对卫青有过这样的评价:“才干绝人,众将皆为其所用。”《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元朔三年再以车骑将军击匈奴,取朔方、河南功侯。元朔五年,以大将军击匈奴,破右贤王,益封三千户。”《史记索隐》:“长平,《地理志》,县名,属汝南。”○鞠旅:向军队发出出征号令。犹誓师。《诗·小雅·采芑》:“鉦人伐鼓,陈师鞠旅。”毛《传》:“鞠,告也。”郑玄《笺》:“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之也。”
○冠军:冠军侯霍去病。去病,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亦平阳人卫皇后姊子,卫子夫、卫青的外甥,抗击匈奴的名将。他屡次和卫青一道反击匈奴,“匈奴不灭,无以为家”是他的名言。十八岁时,霍去病随舅舅卫青第一次参加和匈奴的战斗,他率八百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消灭匈奴2028人,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斩杀单于祖父若侯产,以功封冠军侯。他前后六次出击匈奴,为清除匈奴主力立下卓越战功。《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嫖姚校尉再从大将军,六年从大将军击匈奴,斩相国功侯。元狩二年,以骠骑将军击匈奴,至祁连,益封;迎浑邪王,益封;击左右贤王,益封。”《史记索隐》:“冠军,县名,属南阳。”○前驱:先头部队,先锋。
④术阳衔璧,临蔡破禺:术阳侯赵建德投降,孙都在汉军攻破番禺后以俘获南越国相吕嘉之功被封为临蔡侯。
○术阳:术阳侯(一作高昌侯)赵建德。建德,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五代君主,南越国第三代君主赵婴齐的长子、第四代君主赵兴的庶兄。元鼎四年(前113)被汉武帝封为术阳侯。元鼎五年(前112)秋,因南越国在丞相吕嘉的主谋下杀害汉使,诱杀两千余名汉军,汉武帝派兵一举平定南越,将原来的南越国属地分置了九个郡,置于汉朝统领之下。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历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占领。《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南越王兄越高昌侯。”《史记索隐》:“术阳,表在下邳。”○衔璧:即投降。《左传·僖公六年》:“ 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櫬。”杜预《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贄,手缚故衔之。”后因称国君投降为“衔璧”。
○临蔡:临蔡侯孙都。都曾任南越国郎官,汉破番禹后,以俘获南越国相吕嘉之功,于元封元年(前110)被封为临蔡侯。《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以故南越郎闻汉兵破番禺,为伏波得南越相吕嘉功侯。”《史记索隐》:“临蔡,索隐曰表在河内。”○破禺:攻破番禺。番禺,地名,即今广州老城区。秦始皇33年(前214)置县,为南海郡治,因境内有番山和禺山而得名。汉武帝平定南越后,番禺仍为南海郡治。
⑤博陆上宰,平津巨儒:博陆侯霍光是辅政大臣,平津侯公孙弘乃一代大儒。
○博陆:博陆侯霍光。光,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宣帝地节二年(前68)去世,霍光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灭族。○上宰:宰辅。亦称辅政大臣。褚少孙《孝昭时所封国名》:“霍光,家在平阳。以兄骠骑将军故贵。前事武帝,觉捕得侍中谋反者马何罗等功侯,三千户。中辅幼主昭帝,为大将军。谨信,用事擅治,尊为大司马,益封邑万户。后事宣帝。历事三主,天下信郷之,益封二万户。子禹代立,谋反,族灭,国除。”
○平津:平津侯公孙弘。弘,字季,一字次卿,菑川薛县人。公孙弘生于高祖七年(前200),年轻时做过薛县狱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贫,只得到海边放猪。直到四十多岁,发奋研读《春秋》。武帝时,六十岁的公孙弘被召为博士。武帝看他行为敦厚,“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于儒术”,于是把他提升为左内史,不久又升为御史大夫。公孙弘虽然名列三公,但他仍“食不重肉”,且“为布被”,又从不犯言强谏,汉武帝擢升他为丞相,并破例搞了丞相封侯,封他为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公孙弘去世。其事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巨儒:造诣高深的儒者。公孙弘为相数年,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弘》十篇,今已散佚。
⑥金章且佩,紫绶行纡:侯王门佩戴着金质的官印,用紫色的丝带系在腰间,缓慢地摇摆着往前走。
○金章:金质的官印。一说铜印。因以指代官宦仕途。○且:又……又。表示“佩金章”、“纡紫绶”同时并进。○佩:挂,带。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行纡:即“纡行”。行走时左右摇摆、得意非凡貌。纡,行走缓慢。
⑦昭帝已后,勋宠不殊:汉昭帝以后,以特殊功勋获得恩宠的并未断绝。
○昭帝:汉昭帝刘弗陵。汉武帝幼子,母亲钩弋夫人,西汉第八位皇帝。武帝临死前,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为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磾为次辅、上官桀为佐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继位。面对汉武帝时代的连年征战和繁重徭役,昭帝听取重臣的建言,大量减少赋税,进一步深化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出现了稳定的中兴局面。元平元年(前74)四月,昭帝于未央宫暴病而死,享年仅21岁,在位13年。
○勋宠:因特殊功劳获得的恩宠。○不殊:未绝。
⑧惜哉绝笔,褚氏补诸:可惜啊,司马迁的记事止于孝武帝,以后的内容由褚少孙先生补充。
○绝笔:停笔。司马迁记事止于孝武帝。
○褚氏:褚少孙。西汉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号先生,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寓居沛县(今江苏沛县)。汉宣帝或元帝、成帝时做过博士。少孙早年曾向汉朝大儒王式求教,少孙遵从王师式教诲,认真研究学问,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明人辑有《褚先生集》。○补诸:补充它。指褚少孙补写《史记》。司马迁殁后,《史记》或有散失,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十篇缺,有录无书。”,裴骃《史记集解》引三国张晏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阙,……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但具历来学者研究,褚少孙所补恐怕不只十篇,且其中多有文辞典丽者,不得迳以鄙陋视之。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众说纷纭,今已无从考知。

【诗译】
武帝刘彻统治天下的时候,战争的祸患经常不断发生。
出兵南方讨伐偏远的东越,挥师北方匈奴便溃散逃命。
长平侯卫青发出出征号令,冠军侯去病常做大军先锋。
术阳侯赵建德已投降汉朝,临蔡侯孙都在破番中立功。
博陆侯霍光荣任辅政大臣,平津侯公孙弘有大儒之名。
侯王门佩戴着金质的官印,紫带系腰走起来迂缓威风。
到了汉汉昭帝刘弗陵以后,没断绝因功勋获得的恩宠。
可惜啊史迁记事止于孝武,缺失的内容由褚少孙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汉世之初,矫枉过正①。
欲大本枝,先封同姓②。
建元已后,籓翰克盛③。
主父上言,推恩下令④。
长沙济北,中山赵敬⑤。
分邑广封。振振在咏⑥。
扞城御侮,晔晔辉映⑦。
百足不僵,一人有庆⑧。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埶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列述汉武帝所封王子侯国。武帝“推恩令”颁发后,他们得以分地为侯。列入此表的侯王共有一百六十二人。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述赞》总结西汉王朝的封建历史,指出了汉初矫枉过正的错误。
    武帝时,朝廷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允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亲自制定侯国名号。依照此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差不多。这样,一个王国分离出许多侯国,实质上就造成了王国的不断缩小、朝廷直接管辖土地的不断扩大。这既符合“亲亲之义”的古制,又“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因此司马贞大加称赞,认为“百足不僵,一人有庆”,这和司马迁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论赞》中“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的赞美是一样的。

【注释】
①汉世之初,矫枉过正:西汉建国之初,在封侯建藩的做法上上矫枉过正了。
○汉世:汉朝。○初:开始时。此指建国之初。
○矫枉过正:把弯曲的东西弄直,结果又歪向了另一边。比喻纠正偏差而超过应有的限度。白居易《议封建·论郡县》:“汉鉴秦之亡也,亦矫枉而过正。”秦统一天下后,考虑到周分封诸侯结果造成长时期的诸侯混战,兵革不休,民生凋敝,于是全面推行郡县制,不封一王一侯。西汉建国后,认为秦之所以灭亡,是由于不实行封国建藩制度,王室有急,没有相援解救之人,因而大封同姓,结果又造成了“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的不利局面,因此说“矫枉过正”。
②欲大本枝,先封同姓:想壮大刘氏家族掌管天下的力量,高祖分封同姓宗亲成员为王。
○欲:想要。○大:壮大。○本枝:同“本支”。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汉书·韦玄成传》:“子孙本支,陈锡无疆。”按封建宗法制度,长子曰宗,余者曰枝,妾子曰庶。这里的“本枝”泛指刘氏家族成员。
○先封:首先分封。○同姓:同一姓。亦指同姓之人。高祖念及“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駆,以镇抚四海,用承韂天子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所以先后封刘交为楚王,侄刘濞为吴王,子刘肥为齐王,子刘长为淮南王,子刘建为燕王,子刘如意为赵王,子刘恒为代王,子刘恢为梁王子刘友为淮阳王。晚年,高祖又和天下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之。想以此巩固刘氏江山。
③建元已后,籓翰克盛:汉武帝建元以后,朝廷有了能削弱诸侯国强大势力的重臣。
○建元:汉武帝刘彻即位时所使用的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共六年,即前140年至前135年。或以为建元年号并非汉武帝一开始就定名的,而是官员以 “改元宜应天瑞,当用瑞命纪元,选取名号”为由,在武帝元鼎三年时制定,然后追加的。但是更多人还是认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已后:同“以后”。
○籓翰:捍卫王室的重臣。《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传》:“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籓,古同“藩”。 ○克盛:已经强大起来。克盛:战胜强盛。此指削弱诸侯国强盛。
④主父上言,推恩下令: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武帝赞同,于是下诏执行。
○主父: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菑(今山东临淄)人。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拜见卫青,虽卫青多次向武帝引荐,但无结果。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召见后拜为郎中。上《推恩令》,言削弱藩国之策。后以齐王事被灭族。○上言:进呈言辞。《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推恩下令:即下推恩令。推恩,广施恩惠、移恩。推恩令是汉武帝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诸侯国的国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把自己的封地分出一部分给子弟,由朝廷钦定封号。从王国分出的小侯国,在行政上不接受王国统辖,由所在郡直接管理。如齐国分分为齐、城阳、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七个侯国;赵国分为赵、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六个侯国;梁国分为梁、济阴、济川、济东、山阳五个侯国;淮南分为淮南、庐江、衡山三个侯国。这些侯国“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从根本上削弱了藩国的势力。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又借口列侯所献祭祀宗庙的酎金分量、成色不足,夺爵一百零六人,又有一些侯王坐法绝嗣,先后除国。至此,彻底解除了藩国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⑤长沙济北,中山赵敬:长沙国、济北国、中山国、赵国都在推恩令后分置出了很多小侯国。
○长沙:指西汉景帝时的长沙国。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吴氏长沙国除。文帝也于同年去世。次年,文帝之子景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史称“刘氏长沙国”。仍以临湘为都。发,景帝第六子。这时的长沙国,领地大已大为缩小。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诸王来朝,以歌舞为父皇拜寿,刘发仅张袖小举手,上怪问之,发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乃加封武陵、零陵、桂阳。刘发以孝著称,封长沙王后,运大米至长安,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在位27年,卒后谥定王。推恩令颁布后,长沙国分成长沙、安成、宜春、句容、句陵五个侯国。“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废除拆除。○济北:西汉景帝时王国名。孝景四年(前153)徙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勃,刘邦孙、淮南厉王刘长子。汉文帝八年(前172),追尊淮南王长谥为厉王,怜淮南王,封刘勃安阳侯,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上怜淮南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早夭,乃三分淮南故地封厉王三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吴楚七国之乱时,刘勃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卢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刘勃王于济北以褒之。死后谥为贞王。推恩令颁布后,济北国分成济北、陪安、荣简、周坚、安阳、五據(左偏旁应为“木”)、富、陪、丛、平、羽、胡母十二个侯国。
○中山:西汉景帝时王国名。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封刘胜为中山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母亲为贾夫人。鉴于朝堂凶险,刘胜韬光养诲,远离政治,他专心色酒,有子一百二十余人。元鼎四年(前113),做了四十余年中山王的刘胜去世。谥号为“靖”,史称中山靖王。中山国共传六代。推恩令颁布后,中山国分成中山、广望、将梁、新馆、新处、陉城六个侯国。○赵敬:赵敬肃王刘彭祖。西汉王国赵国的第一代国君。彭祖,景帝第八子,贾夫人所生。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立刘彭祖为广川王。第二年,赵王刘遂谋反被除,刘彭祖改封赵王。刘彭祖为人巧佞,阴险狡诈。他在位六十年,国相从没在位超过两年。他派人监视国相,得其言语失误,辄上书告发,大者死、小者刑。征和元年(前92),刘彭祖去世,谥号敬肃。推恩令颁布后,赵国分成赵、尉文、封斯、榆丘、襄嚵、邯会、朝、东城、阴城八个侯国。
⑥分邑广封。振振在咏:朝廷施行推恩令,大国分出许多小国,增加了封国数量,这子孙繁盛的现象早在《诗经》中就曾有人吟唱。
○分邑:分出小的侯国。邑,古称小国为邑。○广封:即大量分封。增加封国数量。推恩令施行后,朝廷新增加了不少郡。全国总计有一百零三个郡,由朝廷直接控制的有八十三个,而王国仅有二十个,又全被郡县包围着,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振振:众多貌,盛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马瑞辰《通释》:“振振,盛也。振振与下章绳绳、蛰蛰皆为众盛。”此指子孙繁盛,侯国众多。○在咏:子孙繁盛的现象早在《诗经》中就有人吟唱。咏,曼声长吟、歌唱。《说文》:“咏,歌也。”
⑦扞城御侮,晔晔辉映:护佑百姓,抵御外来入侵,推恩的光辉光芒四射,映照着汉家江山。
○扞城:保护,保卫。《左传·成公十二年》:“政以礼成,民是以息,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此公侯之所以扞城其民也。”孔颖达《疏》:“言燕享结好,与邻国通和,甲兵不兴,人得安息,所以蔽扞其民若如城然,故云所以扞城其民也。”扞,音ɡǎn。○御侮:谓抵御外侮。
○晔晔:光芒四射貌。晔,音yè。○辉映:亦作“辉暎”。照耀,映射。
⑧百足不僵,一人有庆:西汉王朝势力雄厚,长盛不衰,是因为汉武帝推恩的德政。
○百足不僵:即“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比喻势力雄厚的国家等不易衰败。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此“百足不僵”指西汉广建封国,既使刘氏宗亲子孙皆得君恩,又巩固了朝廷的统治。
○一人有庆:赞美汉武帝推恩的德政。《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论》:“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诗译】
西汉刚刚建立国家的时候,纠正秦朝错误超过了限度。
想要壮大刘氏的统治力量,把同姓子弟封王全国各处。
等到汉武帝建元年间以后,重臣有了捍卫王室的筹谋。
主父偃给汉武帝上了奏表,实行推恩的诏令正式发出。
长沙、济北二国都已执行,中山、赵国也都不敢耽误。
大国分出小国后封国增多,古人就曾咏唱过子孙无数。
护佑百姓而抵御外来入侵,推恩的光辉映照汉家疆土。
汉王朝势力雄厚长盛不衰,都因武帝实行推恩的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高祖初起,啸命群雄①。
天下未定,王我汉中②。
三杰既得,六奇献功③。
章邯已破,萧何筑宫④。
周勃厚重,硃虚至忠⑤。
陈平作相,条侯总戎⑥。
丙魏立志,汤尧饰躬⑦。
天汉之后,表述非功⑧。

【述评】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载了从高祖至成帝间将相的的诛杀、封建、死、叛等大事。此表分五栏,首列年份、次大事记、次相位、次将位、次御史大夫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这明确说明了谱写本表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表无序,而以升拦倒书暗藏讥刺,代序寓旨。武帝时代忌讳颇多,将相行终难以直评,太史公以倒书易序,可谓用心良苦。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述赞》起高祖,迄天汉,涉及将相十一人,把褒贬之意寓于史实的客观叙述中,间或撮其要点,点示一二。赞末断清太史公绝笔年代,亦即《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索隐》所言:“(天汉以后)即褚先生所补也。”

【注释】
①高祖初起,啸命群雄:汉高祖刘邦最初起事的时候,意气昂扬地召唤反秦起义的各路英雄。
○高祖:西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庙号。《汉书·高帝纪上》:“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初起:最初起事。
○啸命:高声命令。○群雄:据地称雄的豪强。此指参加反秦起义的各路英雄。啸呼召、号召。
②天下未定,王我汉中:天下到底归属谁还没有最后确定,项羽竟然把刘邦封在汉中为王。
○天下:四海之内、全中国。○未定:尚未确定。
○王我汉中:指把刘邦封王在巴蜀、汉中一带。王,使……称王。我,史家指称当朝或本国,若写异朝的历史则指其朝。这里指汉皇刘邦。汉中: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及湖北部分地区。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东)。汉王元年(前206),项羽违背“先入关者王之”的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首先攻入关中的刘邦改封在巴蜀、汉中一带,而将关中旧地一分为三,封给秦的三位降将。
③三杰既得,六奇献功:刘邦已经得到了张良、韩信、萧何三位杰出的人物,陈平先后六出奇计,为汉朝献上了功绩。
○三杰:三位杰出的人物。指张良、韩信、萧何。张良(?~前186),字子房,城父(今河南郏县)人,秦末诸侯混战中投靠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立,封留侯。其事见《史记·留侯世家》。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曾先封齐王,改封楚王,降为淮阴侯,后被吕后、萧何设计诛杀。萧何(?~前193),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沛县吏,后佐刘邦取天下,封酂侯。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既得:已经得到。
○六奇:指陈平为高祖刘邦所谋画的出奇制胜的六条奇计。《史记·太史公自序》:“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陈平(?~前178),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末大乱,他先投魏咎,后从项羽,旋归刘邦。汉立,封曲逆侯。高后时为丞相,不治事。后与周勃定计诛杀诸吕,迎立孝文帝,任丞相。○献功:献上功绩,报功。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如出离间计,使项羽逼走谋士范增;出丹青计,使刘邦得脱平城之围;出伪游云梦计,使韩信束手被擒。“平自初从,至天下定后,常以护军中尉从击臧荼、陈豨、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封。奇计或颇秘,世莫得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至于 “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史记·太史公自序》),更显出陈平的勇气和智慧。献功:献上功绩,报功。
④章邯已破,萧何筑宫:章邯已经被汉军击败,相国萧何主持建造未央宫。
○章邯: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胜,迫其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爆发,汉王元年(前206)八月,章邯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已破:已经被攻破。
○筑宫:指建造未央宫·《史记·高祖本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⑤周勃厚重,朱虚至忠:周勃敦厚持重,刘章对汉室最为忠心。
○周勃:沛(今江苏沛县)人。从刘邦起事,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刘邦认为他“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荀悦《汉纪·高祖纪》)。后与陈平等共谋,诛杀诸吕,迎立汉文帝,任右丞相。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以侯位终。事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厚重:敦厚持重。
○朱虚:朱虚侯刘章。汉高祖刘邦之孙,齐悼惠王刘肥之次子。高后时封朱虚侯。高后为拉拢他,以吕禄之女妻之。但他忠于汉室,在诛灭诸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封城阳王。后来由于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有功而被加封为城阳王。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卒,年二十三,谥号景王。○至忠:最为忠心。
⑥陈平作相,条侯总戎:陈平担任丞相,周亚夫统管军事。
○作相:任丞相。孝惠帝六年(前190),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后绛侯周勃自知其能远不如陈平,谢病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陈平卒,周勃复为相。事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条侯:周亚夫。亚夫,沛(今江苏沛县)人,周勃之子,文帝时封条侯。景帝时,以太尉之职率兵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升为丞相。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被诬入狱,绝食死。事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总戎:统管军事,统率军队。
⑦丙魏立志,汤尧饰躬:丙吉、魏相有坚强、独立的意志,张汤、赵尧知道修饰身心。
○丙魏:丙吉、魏相的并称。两人均为汉宣帝时丞相,以知大体、为政宽平名重当时。《汉书·丙吉魏相传赞》:“孝宣中兴,丙魏有声。”丙吉: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丙吉自狱法小吏被起用,后来学《诗》、《礼》,通大义,任职廷尉府。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重,因怀疑长安中仍有天子之气,下令将长安狱中罪犯无论轻重全部处决。时丙吉负责在郡邸狱审理案件,他坚不执行旨意,保护了因巫蛊之祸被关押的卫子夫的曾孙刘病已。直至武帝因后悔撤回旨意。霍光掌权后,任命丙吉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汉昭帝死后,霍光初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因其荒淫而废之。在霍光同张安世等人讨论应立何人为帝时,丙吉向其推荐了刘病已,病已位后,是为汉宣帝。丙吉被为关内侯。丙吉在宣帝在位期间,绝口不提自己对宣帝的私恩。地节三年(前67),丙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旋任御史中丞。霍氏家族被族灭后,宣帝方才知道丙吉当年的保全之功,大为感动,封其为博阳侯。魏相去职后,丙吉代之为丞相。他处理政务崇尚宽大,讲求礼让。掾史有罪赃,使其休假、离职,终不查办。或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丙吉答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桉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替丙吉之职,便以此为前例,三公之府不直接查处下属官员,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五凤三年(前55),丙吉病逝,谥号 “定侯”。临终前,曾向汉宣帝推荐杜延年、于定国和陈万年三位贤臣,时人誉其知人善任。事见《汉书·魏相丙吉传》。魏相,济阴定陶(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徙平陵。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精通《易经》。历任茂陵县令,河南太守等职,宣帝时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地节三年(前67),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当时丙吉为御史大夫,《汉书·魏相丙吉传》认为“相为人严毅,不如吉宽。”视事九岁,神爵三年去世(前59),谥“宪侯”。○立志:坚强独立的意志。
○汤尧:张汤、赵尧。张汤:张汤,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又名张固。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在审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谋反事件中办事得力,得到武帝赏识,擢升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和“见知故纵”等法律。汤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十一月(前116),因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构陷,被逼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一代廉吏。其事见《史记·酷吏·张汤列传》。赵尧:赵尧,汉初任符玺御史,曾代周昌为汉朝御史大夫。刘邦尝忧虑将来吕后加害戚姬子赵王刘如意,赵尧建议说:“陛下应该立一位群臣、吕后皆惧的赵国相,辅佐赵王刘如意,保护他不受伤害。”同时推举周昌。刘邦遂封周昌为赵相国,后来立赵尧为御史大夫。吕后执政后,怨恨赵尧,遂免其职。事见《史记·张丞相列传》。○饰躬:修饰身心。
⑧天汉之后,表述非功:《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里有关天汉年间以后的事情,都已经不是司马迁所写了。
○天汉: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年号。汉朝使用天汉这个年号一共四年,即前100年至前97年。太初四年破大宛,汉武帝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
○表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记述的内容。○非功:无功。意即不是司马迁所写。司马迁去世的确切时间已经不可考,但他完成《史记》的尚可得知。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司马迁在写给任少卿的信里已经基本开列出《史记》全书的篇数,可见那时已基本完成,或许又过了一二年,司马迁便去世了。班固认为“司马迁记事迄于天汉”,宋人裴骃也认为“自天汉以后,后人所续,即褚先生所补也”,因此司马贞说“天汉之后,表述非功”。

【诗译】
高祖刘邦最初起事的时候,意气昂扬地召唤各路英雄。
还没有确定天下到底归谁,项羽硬是把刘邦封往关中。
三位杰出的人物已经得到,六项奇计先后都获得成功。
章邯的军队已被彻底击败,萧何在长安营建未央雄宫。
周勃为人处世敦厚而持重,刘章对汉朝宗室最为忠诚。
曲逆侯陈平担任当朝丞相,条侯周亚夫统管全国军兵。
丙吉、魏相有独立的意志,张汤、赵尧知道修饰心灵。
到了汉武帝天汉年间之后,年表内容已不是史迁之功。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书述赞第一

礼因人心,非从天下①。
合诚饰貌,救弊兴雅②。
以制黎甿,以事宗社③。
情文可重,丰杀难假④。
仲尼坐树,孙通蕝野⑤。
圣人作教,罔不由者⑥。

【述评】
    司马贞《史记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也就是说,八书是司马迁所创制的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礼,是封建国家按照等级社会关系指定的维系统治的社会制度,倡导纲常有别,尊卑有序,名分有差,规矩有别。它本来是一种文化和思想,就这样随着统治者的需要,演变成了一种制度和规范。行之,则说明社会安定;僭之,则意味着社会动乱。所以礼乃“治辨之极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史记·礼书》)。故司马迁把《礼书》列为八《书》之首。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史记·礼书》的主要内容已经亡佚,仅存太史公序论721字。“礼由人起”以下乃补之者割取荀子《礼论》及《议兵篇》内容而充之。《史记正义》云:“此书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为之。”
    《礼书述赞》基本是据补文内容写成。首二句说明礼产生的原因,中间部分强调礼的价值和作用,结尾二句照应开篇,指出圣人制礼是社会所需。

【注释】
①礼因人心,非从天下:为了抑制人的过多的欲望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礼,并不是因为专凭天下的人力。
○礼因人心:此句强调礼的成因。《史记·礼书》:“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非从天下:不是专凭天下的人力。《史记·礼书》:“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
②合诚饰貌,救弊兴雅:礼就是用来和谐人的情感,挽救衰败的社会风气。
○合诚饰貌:即“合情饰貌”。和谐人的情感。《礼记·乐记》:“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孔颖达《疏》:“合情,谓乐也,乐和其内是合情也;饰貌,谓礼也,礼以检跡于外是饰貌也。”合,和同、融洽。《史记·礼书》:“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饰貌:修饰容貌,端正仪态。指对仪表的看重。一说“貌”应作“理”。
○救弊:挽救衰败的社会风气。○兴雅:倡导合乎礼制的社会风气。兴,感发、兴起。《礼记·乐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节文。”
③以制黎甿,以事宗社:用礼来约束民众用礼的规定来做祭祀宗庙和社稷的事情。
○以:用。○制:限定,约束,管束。○黎甿:音lí méng。黎民,民众。《史记·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 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事:做……事。办理……事。○宗社:宗庙和社稷的合称。蔡邕《独断》卷上:“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天子所为羣姓立社也。”祭祀不同的对象礼法自然不同,所以《史记·礼书》云:“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④情文可重,丰杀难假: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礼仪的盛大与单调都称不上完美。
○情文:质与文。犹言内容与形式。《史记·乐书》论述“情”与“文”的关系道:“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杨倞《礼论注》:“情,谓礼意,丧主哀,祭主敬之类;文,谓礼物、威仪也。”情文可重,此句意在强调“情”与“文”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这才是完备的,意同“情文俱尽”。
○丰杀:指礼仪的盛大与单调,过程的增加与减少,品级的增益与降低。《史记·乐书》:“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史记索隐》:“隆,犹厚也。杀,犹薄也。”○难假:难以称得上完美。假,通“嘉”。赞美,表彰。丰杀难假,单独强调“丰”、“杀”都称不上完美,只有礼仪的形式和感情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才算是礼仪的正宗。
⑤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孔子坐在树下与弟子演习礼仪,叔孙通在野外束茅而立来演习朝礼。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人。《史记·孔子世家》:“紇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坐树:坐在树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孙通:即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西汉开国后,主持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高祖九年(前198),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约卒于汉惠帝元年(前194)。○蕝野:蕝于野。在野外束茅而立来演习朝礼。蕝,同“蕞”,音zuì。演习朝会礼仪时捆扎茅草立放着用来标志位次。刘邦即位后,废除了秦朝的礼仪,但朝堂之上,大臣时有任性之行,甚至拔剑击柱。高祖任命叔孙通制订宫廷礼仪。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共同商讨研制。结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删繁就简,终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成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史记集解》引徐广曰:“表位标淮。”骃案:如淳曰“置设绵索,为习肄处。蕞谓以茅翦树地为纂位。《春秋传》曰‘置茅绝’也”。《史记索隐》引如淳云“翦茅树地,为纂位尊卑之次”。按:贾逵云“束茅以表位为绝”。又《纂云》:“蕝,今之‘纂’字。”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的,不必完全依照古人或者全部新创。他指定的朝议获得了高祖的认可,首用于朝,让高祖刘邦发出了“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的感叹。
⑥圣人作教,罔不由者:圣人施行教化,无不都是从礼的教育开始的。
○圣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此指孔子。○作教:即施教。进行教育。
○罔不:没有不。罔,没有。○由者:由此。者,这、此。

【诗译】

礼因人心的实际变化制定,并不是光凭人力能够做成。
融合情志同时要装饰容仪,救治弊端还可兴雅正之风。
用它约束天下的黎民百姓,用它祭祀宗庙社稷的神灵。
情与文实际上都同等重要,单说厚薄算不上礼仪正宗。
孔仲尼坐在树下教授礼仪,叔孙通野外演习朝礼流程。
圣人进行各种内容的教育,无不把礼仪作为首要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乐书述赞第二

乐之所兴,在乎防欲①。
陶心畅志,舞手蹈足②。
舜曰箫韶,融称屬续③。
审音知政,观风变俗④。
端如贯珠,清同叩玉⑤。
洋洋盈耳,咸英馀曲⑥。

【述评】
    《史记·乐书》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正因为礼乐相辅为治,所以司马迁将其编列第二,与《礼书》相接。该篇全文近七千字,是八书中最长的一篇,除首尾之“太史公曰”为史迁史论外,其主体部分乃是改编的《礼记·乐记》,合其诸篇为一篇。
    《史记·太史公自序》:“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
    《乐书述赞》肯定乐的道德作用和愉悦作用,认为古代圣明君主制作、推行乐教的目的是为了教化民众,治理国家,隐括了能体现礼、义、勇的《商颂》、《齐风》等,认为它们都是圣乐的余绪。

【注释】
①乐之所兴,在乎防欲:制作音乐的目的,在于抑制人们过分的欲望。
○所兴:兴起的原因。
○在乎:在于。○防欲:预防人们的私欲。《史记·乐书》:“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又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彊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又云:“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闭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
②陶心畅志,舞手蹈足:通过音乐、舞蹈陶冶身心,畅快情志。
○陶心:陶冶心情。○畅志:指使心志舒畅。
○舞手蹈足:即“手舞足蹈”。舞蹈时配合乐曲,两手舞动,双足跳动。形容用动作来表达兴奋的心情。舞,舞动。蹈:跳动。《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史记·乐书》:“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又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又云:“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③舜曰箫韶,融称屬续:虞舜时制作的音乐叫作《箫韶》,祝融时制作的音乐称为《屬续》。
○舜: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姓姚,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尧去世后继位,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又称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史称虞舜。他巡行四方,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箫韶:又作“韶箾”。舜之乐名。《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传》:“韶,舜乐名。言箫见细器之备。”《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祝融。精通音律。《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屬续:指祝融所作之乐。《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贾公彦《疏》:“案《孝经纬》云:‘…… 祝融之乐曰《属续》。’”《史记·乐书》:“《大章》,章之也;《咸池》,备也;《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也。”
④审音知政,观风变俗:辨别音调可以明察政事,通过音乐观察当地的风气,可以通过音乐改变当地的风俗。
○审音:辨别音调。《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知政:明察政事。郑玄《乐记注》:“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史记·乐书》:“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又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观风:谓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变俗:改变原有的习俗。《史记·乐书》:“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⑤端如贯珠,清同叩玉:雅正的音乐圆润美妙,清脆响亮的声音如同敲击玉石。
○端:指音乐的雅正。○贯珠:连珠成串。喻声音圆润美妙。《史记·乐书》:“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稾木,居中矩,句中钩,累累乎殷如贯珠。”孔颖达《乐记疏》:“言声之状,纍纍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
○清:清亮。○叩玉:敲击玉石。形容声音清脆响亮。叩,敲打。
⑥洋洋盈耳,咸英余曲:美妙动听的音乐充满了双耳,这都是《咸池》、《六英》的流风余韵。
○洋洋:美善。《书·伊训》:“圣謨洋洋,嘉言孔彰。”孔《传》:“洋洋,美善。”《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盈耳: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盈,充满。
○咸英:亦作“咸韺”。咸:指《咸池》。古乐曲名。相传为歌颂黄帝德政普施天下的音乐,成于黄帝时,尧增修沿用,后成为周代祭祀地神的舞乐。故《周礼·春官·大司乐》:“舞《咸池》以祭地示。”《史记·乐书》:“《咸池》,备矣。”《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黄帝所作乐名,尧增脩而用之。咸,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无不施也。”又引王肃曰:“包容浸润行化皆然,故曰备也。”英:指《六英》,一作《五英》,帝尧时的音乐。黄滔《汉宫人诵洞箫赋》:“于时闲赵瑟,寝秦筝,驻云雨,咽《咸》、《英》。”六英,古乐名。相传为帝喾或颛顼之乐。《吕氏春秋·古乐》:“帝喾令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淮南子·齐俗训》:“《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高诱《注》:“﹝《六英》﹞,帝颛顼乐。”张华《晋正德大豫歌舞·正德舞歌》:“象容表庆,协律被声,轶武超濩,取节《六韺》。”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早忝游三署,曾闻奏《六英》。”○余曲:本指乐曲的非主要部分,这里有余绪、流风余韵之意。

【诗译】
考察音乐兴起的真正原因,在于防范人们内心的欲望。
陶冶身心的同时愉悦情志,手舞足蹈都是陶醉的摸样。
舜时的音乐名字叫做箫韶,融时的屬续也是名传四方。
辨别音调就可以明察政事,观察风气可用来改变时尚。
雅正的音乐真是圆润美妙,如同敲击玉石般清脆响亮。
满耳全都是美妙的音乐啊,都是咸池六英的流风余响。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律书述赞第三

自昔轩后,爰命伶纶①。
雄雌是听,厚薄伊均②。
以调气候,以轨星辰③。
军容取节,乐器斯因④。
自微知著,测化穷神⑤。
大哉虚受,含养生人⑥。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
    《史记·律书》,是论述律的专章。其中包含了乐律、军事、气象、律数等方面的内容。司马迁认为,圣王制定事理,建立法度,估量各种规范原则,都要根据六律。六律体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原理。
    六律,有阴阳各六共十二个音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分阴阳两类,其中奇数之律为阳律,合称六律;偶数之律为阴律,合称六吕。阴阳总合,谓之律吕。此章所谓六律,多系包括阴阳共十二律而言。据司马贞说,古律用竹,又用玉,汉末以铜为之。古人就是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奏出十二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从而确定音调。
    司马迁的《律书》由序论、正文、论赞三部分组成。序论首先强调六律的重要意义,然后举例论证了六律在古代战争及治理天下方面的应用,“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吹律听声”的军事应用论述详明,其于政权更替、治国安邦,似已抛开六律而言它。“文帝时”一段“太史公曰”则完全与“律”无涉,疑有脱文也。正文解说律历。历以数始,数自律生,其五行、八节之外,于十二风之论尤为详备。律数部分专述律管,有关十二律长度大小比例多有具体数字。此处内容是谈六律在气象、天文上的应用。太史公论赞追述天干地支与十二律的关系起于远古,强调要根据实际测度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律制、历法,并能严格遵守,突出律历的重要性。
    《律书述赞》自补制、律史事,然后从天文、气象、军事、音乐等方面机表述律制的重要,其意旨、识见仍在司马迁《史记·律书》以内。

【注释】
①自昔轩后,爰命伶纶:过去黄帝曾命乐官伶纶制律。
○自昔:往昔,从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蓺黍稷。”○轩后:即黄帝轩辕氏。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黄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后,古代天子与列国诸侯皆称后。此指黄帝。
○伶纶:黄帝时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他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以为“雄鸣为六”,应是六个阳律,“雌鸣亦六”,应是六个阴吕。自伶纶作《咸池》起,我国古代才开始出现专用乐名。《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注》:“伶伦,黄帝臣。”《汉书·古今人表》作泠沦氏,又《汉书·律历志》作泠纶,《说苑·修文》作伶伦。
②雄雌是听,厚薄伊均:听律声的强弱,看云气的厚薄,以此判断战争的胜负。
○雄雌:阳律、阴吕之声。泛指乐声的强弱。谓出军时或两军阵前,听律声可以预测敌人的强弱和战争的胜负。《兵书》:“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胜,军事张彊;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卒同心;徵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焉。”《易·师》:“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史记索隐》:“凡敌阵之上,皆有气色,气强则声强,声强则其众劲。律者,所以通气,故知吉凶也。”又引《周礼·春官宗伯》曰:“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占其吉凶。”
○厚薄:指云气、日晕的厚薄。《史记正义》:“凡两军相敌,上皆有云气及日晕。《天官书》云:‘晕等,力钧;厚、长、大,有胜;薄、短、小,无胜。’故望云气知胜负疆弱。”○均:调和。
“雄雌是听,厚薄伊均”二句就司马迁“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而言。
③以调气候,以轨星辰:用律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使之与气候相合;用律来考察天象从而制定出合乎实际的历法。
○以:用来。○调:调整。○气候:气象、节令、云气等变化。据此预测吉凶的变化。《史记·律书》:“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又曰:“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锺律调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
○轨:依循,遵循。○星辰: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二十八宿。
④军容取节,乐器斯因:军队的仪容从六律中节取其善,各种乐器也是根据它来设定音调。
○军容:军队的仪容。指军队的礼节、风纪、装备。左思《吴都赋》:“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刘逵《注》:“军容,军之容表,言矛剑等也。”○取节:谓节取其善。
○乐器:泛指各种音乐器物。《周礼·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斯因:即“因斯”。因此。根据这个。《周礼•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汉书·律历志》:“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
⑤自微知著,测化穷神:从事物的细微征兆认识事物的实质,穷究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
○自:从。○微:微小的特征。○知著:知道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的情况。著,明显。意近“见微知著”。
○测化:了解事物变化。○穷神:穷究事物神。测化穷神,意近“穷神知化”、“穷神观化”。《易·繫辞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孔颖达《疏》:“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德之盛极也。”《史记·律书》:“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然圣人因神而存之,虽妙必效情,核其华道者明矣。”
⑥大哉虚受,含养生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胸怀真是博大啊;帝德宏厚,养育着无数众生。
○虚受:“虚己以受人”的略语。《易·咸》:“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孔颖达《疏》:“君子以虚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泽,故能空虚其怀,不自有实,受纳于物,无所弃遗。”韩婴《韩诗外传》卷二:“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含养:包容养育。形容帝德博厚。《后汉书·郎顗传》:“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顺助元气,含养庶类。”○生人:犹众人。

【诗译】
早在过去轩辕黄帝的时候,受命制律的乐工名叫伶纶。
仔细辨听律声的强盛细弱,认真观察气晕的轻薄厚沉。
根据它调节行为适应气候,根据它制定历法核验星辰。
军队仪容从律中节取其善,乐器制作要用它调定声音。
从细微处认识现象的变化,从观察中探究本质的原因。
心胸博大啊接受他人意见,宏厚的帝德养育无数众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书述赞第四

历数之兴,其来尚矣①。
重黎是司,容成斯纪②。
推步天象,消息母子③。
五胜轮环,三正互起④。
孟陬贞岁,畴人顺轨⑤。
敬授之方,履端为美⑥。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五家之文怫异,维太初之元论。作《历书》第四。”《历书》是司马迁参考《大戴礼》、《国语》、《左传》等历史文献而撰写的关于古代历法的专文。它首先概述了古代三正历法的理论及其发展,评述了历法改革与朝代兴衰的关系,指出只有在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才能有精确的历法出现。其次,真实记载了太初历制定的经过。最后记录的是历术的《甲子篇》。《甲子篇》所采用的是古代历法相沿的四分法,计七十六个岁名以及大、小余。当时《太初历》已经颁行天下,故司马迁不录新历而录旧历,是存旧历而相较,完全合乎写史的要求。
    《历书述赞》概述了该篇的主要内容,并对荣成等历史人物做了增补。

【注释】
①历数之兴,其来尚矣:历法的出现是很久远的了。
○历数:犹历法。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兴:出现,兴起。
○尚:久远。《史记·历书》:“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史记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筭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②重黎是司,容成斯纪:尧命羲、和做执掌天地四时的官,黄帝时的荣成发明了历法。
○重黎: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司:主管、执掌。《史记·历书》:“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史记索隐》:“按:《左传》重为句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此言‘南’者,刘氏以为‘南’字误,非也。盖重、黎二人元是木火之官,兼司天地职,而天是阳,南是阳位,故木亦是阳,所以木正为南正也;而火是地正,亦称北正者,火数二,二地数,地阴,主北方,故火正亦称北正:为此故也。”
○容成:黄帝时的大臣,最早发明历法。○纪:记载天象。即研究历法。
“重黎是司,容成斯纪”二句因押韵而调整了前后位置。
③推步天象,消息母子:推算天上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度数,认识天下万物生生死死、孕育繁衍的规律。
○推步:推算天象历法之学。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后汉书·冯绲传》李贤《注》:“推步,谓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天象:天空的景象,指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易·繫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书·胤征》:“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消息:谓一消一长,互为更替。《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史记·历书》:“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史记正义》引皇侃云:“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母子:指繁衍生息。
④五胜轮环,三正互起:五行相胜,不断轮流;三正各建,相互起用。
○五胜:五行相胜。言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鹖冠子·度万》陆佃《注》:“五胜,五行之胜。”《史记·历书》:“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而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之瑞。”《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五行相胜,秦以周为火,用水胜之也。”○轮环:循环,轮流。司马贞补《史记·三皇纪》:“金木轮环,周而复始。”《史记·历书》:“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
○三正:又称三统。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史记·周本纪》:“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史记正义》:“按:三正,三统也。周以建子为天统,殷以建丑为地统,夏以建寅为人统也。”北斗星斗柄所指叫做斗建或建,斗柄旋转所指的十二辰称十二月建。夏代建寅,以农历正月一日为一年之始;殷代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颛顼、夏禹皆以建寅为正,汉至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得以颁行。《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太初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得十分合理,该历法在农历(夏历)中一直沿用到现在。○互起:指相互起用。
⑤孟陬贞岁,畴人顺轨:《太初历》规定正月为一年的开始,这是历算家们遵循日月星辰运行规律而推算出的结果。
○孟陬:音mènɡ zōu。孟春正月。正月为陬,又为孟春月,故称。《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孟,始也。贞,正也。于,于也。正月为陬。”○贞岁:正年。
○畴人:历算家。古代天文历算之学,有专人执掌,父子世代相传为业,称为“畴人”。《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 《史记集解》引如淳曰:“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畴官,各从其父学。”《史记索隐》引韦昭曰:“‘畴,类也。’孟康云:‘同类之人明历者也。’乐产云:‘畴,昔知星人。’”○顺轨:遵循运行的轨道。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表》:“上令三辰顺轨于历象,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晋书·天文志上》:“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薄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
⑥敬授之方,履端为美:把《太初历》的使用方法传授给百姓,规定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确实很好。
○敬授:即“敬授民时”。 谓将历法付予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后以“敬授人时”指颁布历书。《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蔡沈《集传》:“人时,谓耕穫之候。”《史记·五帝本纪》引作“敬授民时”:“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方:此指《太初历》的使用方法。
○履端: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朔日,谓之“履端”。《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餘于终。”杜预《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孔颖达《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历之上元,必以日月全数为始,于前更无余分,以此日为术之端首,故言履端于始也。”后因以指正月初一。○为美:称许之词。

【诗译】
早在远古的时候就有历法,它出现的年代已非常久远。
重和黎分别负责掌管天地,荣成对天象有了最早发现。
计算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去认识天下万物衰亡繁衍。
五行相胜永远是不停循环,三正互起都曾经颁行世间。
农历第一天作为一年开始,历算家已经做过精确推演。
把历法传授给天下的百姓,年历的起始确实妙不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官书述赞第五

在天成象,有同影响①。
观文察变,其来自往②。
天官旣书,太史攸掌③。
云物必记,星辰可仰④。
盈缩匪愆,应验无爽⑤。
至哉玄监,云谁欲誷⑥!

【述评】
    《史记·天官书》是司马迁参考当时天官的星占资料和历史记录写成的一篇关于天文史的专论。在当时,科学刚刚开始萌芽,迷信与神话充斥整个社会,《史记·天官书》的创作极富创造精神的,他第一次把有关古代天文的档案、记录、传说及家庭私授的内容整合进了正史的范畴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史记·天官书》记述了汉兴以来的天人感应之变,并对此做了力所能及的探索,肯定了经过实践验证的很多天文规律,强调在“天变”面前,执政者理应修德、修政。当然,《天官书》中的确夹杂着许多占星、望气、候岁之类的内容,这是当时人们认识、研究天文现象的实际情况,只能看作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面前的蹒跚学步,既无需嘲笑,更无需指责。
    《史记·太史公自序》:“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天官书述赞》主要肯定的是天人感应,看重人世变化在天上得到的“应验”,并强调其准确无误。这和司马迁在天人感应方面更强调重视人事的观点是有较大差距的。

【注释】
①在天成象,有同影响:人世间发生的事,很快就能体现在天象的变化上。
○成象:成为感官可以觉知的形象或现象,即形成具体的形象。《易·繫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韩康伯《注》:“象况日月星辰。”孔颖达《疏》:“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
○有同:如同。○影响:影子和回声。形容感应迅捷。《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传》:“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史记·天官书》:“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平城之围,月晕参、毕七重。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及兵起,遂伏尸流血其下。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见,长则半天。其后京师师四出,诛夷狄者数十年,而伐胡尤甚。越之亡,荧惑守斗;朝鲜之拔,星茀于河戍;兵征大宛,星茀招摇: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
②观文察变,其来自往:仰观天上星象的变化来体察人事的变化,从而认识社会自然地循环往复。
○观文:观察天文。此处的文指文昌,即斗魁六星。《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辅星明近,辅臣亲彊;斥小,疏弱。”○察变:体察变化。
○其来:它的起源。○自往:发展归宿。《史记·天官书》:“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③天官既书,太史攸掌:天文现象已经记载,这个事务由太史执掌。
○天官:天文,天象。《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古人把天空众星划分为五个区域,再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认为众星有尊卑隶属关系,像人间的官吏职位一样,故称天官。《史记索隐》案:“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史记正义》引张衡《灵宪篇》云:“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也。”○既书:已经记录。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及历官之掌,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秩六百石。古代史官与历官不分,故司马迁以掌天官之太史,而负修史之任。○攸掌:所掌。
④云物必记,星辰可仰:天象云气的颜色,一定要及时记录;仰望天上的星辰,观察其运行变化。
○云物:天象云气之色。《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玄《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郑司农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云物,气色灾变也。”《史记·天官书》:“王朔所候,决于日旁。日旁云气,人主象。”○必记:一定要按时记录。
○星辰:众星的总称。一说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辰指二十八宿。《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庄子·外篇·天道》:“天地固有常矣,日月故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可仰:能够抬头观察。《史记·天官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
⑤盈缩匪愆,应验无爽。推演木星的进退没有差失,对太岁星的验证也无差错。
○盈缩:即“赢缩”。伸屈,进退。这里指木星在天区运行的不同位置。木星超过正常达到的天区而还在往前运行,叫作“赢”;未能到达正常达到的天区却停止了运行,叫作“缩”。《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义失者,罚出岁星。岁星赢缩,以其舍命国。所在国不可伐,可以罚人。其趋舍而前曰赢,退舍曰缩。赢,其国有兵不复;缩,其国有忧,将亡,国倾败。其所在,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义致天下。”《史记索隐》案:“《天文志》曰:‘凡五星早出为赢,赢为客;晚出为缩,缩为主人。五星赢缩,必有天应见杓也。’”又曰:“赢,为王不宁;其缩,有军不复。填星,其色黄,九芒,音曰黄锺宫。其失次上二三宿曰赢,有主命不成,不乃大水。失次下二三宿曰缩,有后戚,其岁不复,不乃天裂若地动。”又曰:“蚤出者为赢,赢者为客。晚出者为缩,缩者为主人。必有天应见于杓星。同舍为合。相陵为斗,七寸以内必之矣。”○匪愆:没有差错。匪:假借为“非”,表示否定。愆:音qiān,错误,过失。
○应验:谓后来发生的事实与预先所言、所估计的相符。○无爽:没有差错。此隐括《天官书》关于太岁星的相关记载。《史记·天官书》:“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色苍苍有光。其失次,有应见栁。”
⑥至哉玄监,云谁欲誷:对天空星辰的观察真是太精准了啊,在这些问题上谁还能欺瞒视听呢!
○至:极、最。○玄监:即“监玄”,观察玄妙的宇宙太空。监:察,观察。《方言》十二:“监,察也。”监者,鉴之古字。鉴,又通“览”。玄:天,天空。《释言》:“玄,天也。”玄,有深奥不可探测之意,故以之称天。扬雄《太玄·玄告》:“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人以心腹为玄。”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云:发语词。○欲誷:想要欺瞒。誷,欺骗。

【诗译】
人间之事对应有天象生成,这速度快得像影子和回声。
仰观天文可体察人事变化,生生灭灭总会有具体过程。
天文现象都已经记录在案,占星望气也属于太史职能。
天象云气的颜色必定记载;日月星辰的运行观察衡定。
木星进退的推断没有差错,岁星应验的分野准确分明。
对天象的观察真是精准啊,且看以后谁还能欺瞒视听!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封禅书述赞第六

礼载升中,书称肆类①。
古今盛典,皇王能事②。
登封报天,降禅除地③。
飞英腾实,金泥石记④。
汉承遗绪,斯道不坠⑤。
仙闾肃然,扬休勒志⑥。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则万灵罔不禋祀。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礼,作《封禅书》第六。”《封禅书》记述了从上古到汉武帝三千年间帝王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动,题作《封禅书》是因为封禅是此类活动的最高形式。
    司马迁直接参与了汉武帝的封禅活动,而且为此感到自豪,但他又对汉武帝迷信鬼神的行为作了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批判,明确表示不能一味追求封禅,更要重视“修德”,“无其德而用事”只能加速国家的灭亡。司马迁也相信天人感应,“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天有五星”(《 史记·天官书》),这是对天人感应理论最明确地阐发。但司马迁毕竟对历史兴衰有深刻的探求,所以他又不相信上天、鬼神真得能支配人事。他在《封禅书》中写道,帝太戊时,“有桑穀生于廷,一暮大拱”,太戊接受了大臣伊陟“修德“的建议,桑穀遂死。殷高宗时,“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接受了大臣祖己“修德“的建议,结果位以永宁。这些足以反映出司马迁对神异的不以为然。
    《封禅书》是司马迁对大一统西汉王朝的颂歌,他同时又奉劝当政者要接受前车之鉴,只有励精图治,修德用贤,才能固根基,御元元。“淫德好神”,害民伤贤,只能是亡国灭种。这就是《封禅书》的积极意义之所在。班固作《郊祀志》,保留了司马迁《封禅书》的内容。
    《封禅书述赞》前四句追述了封禅的历史,肯定封禅是“古今盛典“,中间四句记述封禅的大致过程,最后四句赞美大汉能承继古代余绪。本篇述赞只作泛泛而谈,在思想深度上与《封禅书》差之甚远。

【注释】
①礼载升中,书称肆类:《礼记》中有“升中”的记载;《尚书》中称作“肆类”。
○礼:《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为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汉书·艺文志》著录131篇,西汉戴德删为85篇,名《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49篇,名《小戴礼记》,即今天人们常说的《礼记》,收入《十三经》中的《礼记》就是它。○载:记载。○升中:古帝王祭天上告成功。《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郑玄《注》:“升,上也。中,犹成也。谓巡守至于方狱,燔柴,祭天,告以诸侯之成功也。”后以“升中”指祭天。
○书:《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个别篇目为后人追补。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房屋墙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十三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称:称作。○肆类:《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孔《传》:“肆,遂也。”类,祭名。后以“肆类”称祭天之礼。
②古今盛典,皇王能事:封禅是古今盛大的典礼,有作为的帝王才能有资格进行这项活动。
○古今:从古至今。○盛典:盛大的典礼。
○皇王:指古圣王。后亦泛指皇帝。《诗·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毛《传》:“皇,大也。”○能事:所能之事。《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甞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五经通义》:“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③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在泰山顶上筑土为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上辟场为方坛以报地之功。
○登封报天:登上泰山,在泰山上筑土为圆坛,报天之功。
○降:下,其次。○禅: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为方坛祭地,报地之德。○除:修整,打扫。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史记正义》:“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史记·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又曰:“﹝武帝﹞遂登封太山,至于梁父,而后禅肃然。”
④飞英腾实,金泥石记:封禅的君主有名有实,诏书用金泥封着,封禅的事刻在石碑上。
○飞英腾实:即“飞声腾实”、“蜚英腾茂”。谓名实俱优。飞英:美名流传。腾实:谓功绩传扬。“飞英腾实”亦指名实相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蜚英声,腾茂实。”《史记索隐》引胡广曰:“飞扬英华之声,腾驰茂盛之实也。”《北史·周宗室传论》:“其茂亲则有鲁卫、梁楚,其疏属则有凡蒋、荆燕,咸能飞声腾实,不灭于百代之后。”
○金泥石记:用金泥封诏书,并刻石记录。金泥:以水银和金粉为泥,用以封印、玉牒、诏书等,多封禅时用之。石记:将封禅之事刻在石碑上。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刘良《注》:“石记,刻石书传记也。”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所以必于岱宗者,长万物之宗,阴阳交代,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遍雨天下,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高一丈二赤,克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祭上玄尊,而俎生鱼。坛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于其上,示增高也;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以璽。下禅粱父,礼祠地主,去事之杀,示增广也。禅谓坛墠当有所与也。”或曰“金泥石记”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
⑤汉承遗绪,斯道不坠:汉代继承了前代封禅遗留的风俗,封禅的礼仪、道统没有丧失。
○承:继承,承接。○遗绪:前人留下来的功业。
○斯道:此道。即封禅之道。○不坠:犹不失。
⑥仙闾肃然,扬休勒志:在泰山之上刻石记功,在石闾山、肃然山筑坛祭地;将大汉的美名传扬天下。
○仙闾:山名。指泰山南麓的石闾山。在泰山南部。方士指为仙人聚居处,汉武帝曾为立祠,故称。《汉书·郊祀志(下)》:“复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止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故上亲禅焉。”汉武帝八封泰山,并于太初三年(前102)、太始四年(前93)、征和四年(前89)三禅石闾山。○肃然:山名。在泰山东麓。《史记·孝武本纪》:“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谢灵运《泰山吟》:“登封瘞崇坛,降禅藏肃然。”汉武帝八封泰山,并于元封元年(前110)禅肃然山。
○扬休:传扬美名。○勒志:刻石而记。勒,勒石。刻字于石。即立碑。《史记·封禅书》:“东上太山,太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巅。”
    武帝热衷于封禅。元封元年(前110)下诏东巡泰山,三月,武帝东上泰山,立石泰山巅。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回泰山,在梁父山开坛祭地,后登封岱顶,只令车子侯霍嬗一人随从,礼仪内容皆秘而不宣。次日,武帝从阴道下山,在泰山东麓的肃然山除坛祭地,随后在泰山东侧的明堂接受群臣朝拜,宣布封禅告成。元封二年(前109)春,武帝巡东莱(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过祠泰山,建明堂于汶水之上。此后汉武帝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太初元年(前104 )、太初三年(前102)、天汉三年(前98)、太始四年(前93)、征和四年(前89)封禅泰山。武帝一生,前后八次巡幸、封禅泰山,是古代皇帝中封禅次数最多的一位。

【诗译】
升中是礼告天成功的记载,肆类是书祭祀天地的名称。
封禅已是古今盛大的典礼,有为的帝王才有这项活动。
登上泰山祭天报上天之功,下到梁父祭地谢四方神灵。
前来封禅的君主有名有实,金泥封诏同时要立碑山顶。
汉朝继承了遗留的的风俗,并没丢失封禅的礼仪道统。
石闾肃然筑土坛祭告大地,刻石立碑为传扬盛德美名。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渠书述赞第七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①。
禹疏沟洫,随山濬川②。
爰洎後世,非无圣贤③。
鸿沟既划,龙骨斯穿④。
填阏攸垦,黎蒸有年⑤。
宣房在咏,梁楚获全⑥。

【述评】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水的治理、利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在近乎原始的农业发展阶段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史记·河渠书》记载了从夏禹至武帝,对江河、沟渠的治理,肯定了李冰、西门豹、郑国、徐伯等人兴修水利、造田利民的功绩,尤其对治黄的宣房工程,司马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汉武帝时代最了不起的治水成就。至于河东渠田、褒斜漕运等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給后人留下了失败的教训,司马迁也作了详实的记载。
    述赞从司马迁有关水的议论起笔,首先点出大禹治水时随着山势疏浚河道的成功做法,然后以“爰洎後世,非无圣贤”承上启下,带出鸿沟、龙首渠、郑国渠、宣房治黄等了不起的治水工程,肯定了水利建设给黎民百姓带来的巨大效益。

【注释】
①水之利害,自古而然:水能够带来利益也能够造成灾害,从古代以来就是这样。
利害:利益与损害。
自:从。而然:就是这样。
②禹疏沟洫,随山濬川:大禹率领黎民百姓疏通田间水道,并随着山势疏通了河道。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禹王,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尧时被封为夏伯,史称伯禹、夏禹。其事见《史记·夏本纪》。疏:疏通。去掉阻塞使通畅。沟洫:田间水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至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随山:顺着山势。濬川:疏通河道。濬,同“浚”。 《书·舜典》:“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传》:“有流川,则深之使通利。”《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检讨父亲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为主导,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疏通了九河,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③爰洎后世,非无圣贤:到了夏朝以后,不是没有治水的圣人贤士。
爰洎:到了。爰,音yuán。句首语气词。洎,音jì。到,等到。后世: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易·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此指夏朝以后。
非无:不是没有。圣贤: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这里指治水的圣人贤士。
④鸿沟既划,龙骨斯穿:鸿沟运河已经挖通,龙首渠已经开凿。
鸿沟: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开始兴建。修成后,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时又称狼汤渠。既划:已经开通。划,划分,割开。《史记·河渠书》:“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龙骨: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的化石。斯:用在倒装宾语“龙骨”和动词“穿”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穿:挖掘,开凿。《说文》:“穿,通也。”龙骨斯穿是指修建龙首渠。武帝时,为灌溉今陕西北洛水下游东岸一万多顷盐碱地而开凿此渠。渠自今澄城县西南引北洛水向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渠经商颜山下,因土质松软,渠岸易崩塌,乃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长十余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史记·河渠书》:“其後后庄熊罴言:‘临晋民原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於是为发卒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⑤填阏攸垦,黎蒸有年:郑国渠修好后,用填淤的方法开垦出数万亩肥沃的农田,秦国百姓每年都能获得丰收。
填阏:亦作“填淤”。淤泥。亦指沉积,淤塞。《史记·河渠书》:“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鐘。”攸垦:所垦。所开垦的田地。《汉书·沟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师古曰:“注,引也。阏读与淤同,音于据反。填阏谓壅泥也。言引淤浊之水灌咸卤之田,更令肥美,故一亩之收至六斛四斗。”填阏攸垦是指郑国渠的修建。
黎蒸:亦作“ 黎烝”。黎民,民众。有年:丰年。《史记·河渠书》:“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⑥宣房在咏,梁楚获全:汉武帝《瓠子歌》中有关于宣房宫的咏唱,自瓠子决口被堵塞,梁、楚一带的地方获得了保全。
宣房:宫名。《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此指堵塞瓠子决口一事。西汉元光中,黄河决口于瓠子,二十余年不能堵塞,汉武帝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桓宽《盐铁论·力耕》:“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宣房宫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在咏:在汉武帝的咏唱中。《史记·河渠书》:“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於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梁楚:梁的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楚的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获全:获得保全。《史记·河渠书》:“(瓠子决口既塞)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诗译】

水带来利益也能造成危害,从古至今每一朝都是如此。
大禹教人开挖出田间水道,在疏浚河流时都顺着山势。
就这样社会发展到了后代,并不缺乏治水的圣人贤士。
鸿沟大运河已经顺利开通,开凿龙首渠竟然发现化石。
郑国用填淤开发关中田亩,民众年年获得丰收的粮食。
汉武帝留下宣房宫的咏唱,梁楚的百姓过上安生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准书述赞第八

平准之立,通货天下①。
既入县官,或振华夏②。
其名刀布,其文龙马③。
增算告缗,裒多益寡④。
弘羊心计,卜式长者⑤。
都内充殷,取赡郊野⑥。

【述评】
    《史记·平准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记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著作。它概述了汉初至武帝元丰元年近一个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详细记载了汉武帝时盐铁、酒榷、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政策实行的原因、过程以及出现的后果和造成的弊端。
    司马迁很重视商品货币经济,认为人人都有求财致富的欲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史记·平准书》),他充分肯定商人的价值和作用,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作了彻底否定。他鼓励人们发财致富,肯定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力,但他也认识到,商品货币经济过度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的稳定发展,甚至社会风气和由利益不均衡带来的社会动荡等,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尤其是在《平准书》的最后,司马迁义正词严地揭露统治者对黎庶的盘剥压迫,“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可谓一针见血,彻底剥下了统治者仁政的画皮。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於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第八。”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超越前人的,他对当时发生的经济现象和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探索是极具积极意义的。“以观事变”,便说明对有些经济现象,司马迁本人还没有完全思考清楚。《史记·平准书》,是研究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资料。
《平准书述赞》介绍了“平准”的建立和施行,认为桑弘羊的平准措施,充实了府库,为汉武帝的祭祀、封赏提供了经济保证。至于他把汉武帝“增算告缗”的税收政策看作是“裒多益寡”,实在是士大夫的迂腐!同时,他拿桑弘羊和卜式对比,也只是顺和武帝的评价,人与亦云而已。不知在《武帝本纪述赞》中曾经把汉武帝比成一代暴君秦始皇的司马贞何以又对前者如此谄媚、肯定呢?
    《史记·平准书》的司马迁史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充满真知灼见,但述赞却一无涉及,十二句的作品,竟拿出两句来介绍钱币的名称和式样,作为《史记·平准书》的史赞,其取材的疏漏反映出的是思想认识的迟钝,自然也就让人们难以从司马贞述赞里难以发见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睿智和超前了。

【注释】
①平准之立,通货天下:确立了贱买贵卖以平抑物价的官营经济措施,商货贸易在全国开展起来。
○平准:汉武帝时贱买贵卖以平抑物价的官营经济措施。它既有利于商品流通、调节物价和限制私商的非法活动,又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史记·平准书》:“弘羊以诸官各自巿,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天子以为然,许之。”○立:建立。
○通货:交换商货。《史记·平准书》:“孔仅之使天下铸作器,三年中拜为大农,列于九卿。而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
②既入县官,或振华夏:获得的税收已经收归官府,使王朝的财政状况得到振兴。
○既入:已经进入。指获得的利润已经收入国库。○县官:朝廷,官府。《史记·平准书》:“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
○或振:或者用来振兴。○华夏:原指我国中原一带,此指西汉王朝统治的地区。
③其名刀布,其文龙马:古代钱币的名字叫作刀布,武帝时杂铸银锡制成白金,第一品花纹为龙,第二品花纹是马。
○其名:钱币的名称。○刀布:古代货币。《管子·国蓄》:“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託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史记索隐》:“布者,言货流布,故《周礼》有二夫之布。《食货志》货布首长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钱也。《食货志》有契刀、错刀,形如刀,长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于人也。”
○其文:钱币上的图案。文,花纹,纹饰。《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龙马:有的是龙,有的是马。《史记·平准书》:“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填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
④增算告缗,裒多益寡:汉武帝颁行了算缗、告缗,这是削减有余以补不足的做法。
○增算:又增加的算缗。算缗是汉武帝为充盈国库,支付庞大的战争及封赏开销而颁布的征税政策。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曾“初算商车”,即对商人所拥有的车辆征税。至元狩四年(前119),张汤等人建议恢复原先算贾人缗钱的旧制,于是武帝又下诏“初算缗钱”。即对商人征收财产税,税额为“率缗钱二千而算一”,即每二千钱纳税一算(一百二十钱);对手工业者即“诸作有租及铸”征收财产税,税额为商贾的一半,“率缗钱四千算一”;对车﹑船征税,普通人的车出一算,商贾所有的轺车则为二算。○告缗:指告发富户隐匿财产,逃漏税款。张汤等人建议,对那些抗拒不交或隐匿财产,偷漏税款的商贾,罚以戍边一岁,没收全部资产;并且奖励百姓告发违法商贾,“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元鼎三年(前114)武帝下 “告缗”令,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武帝派遣御史和廷尉正﹑监等分批前往郡国清理处置告缗所没收的资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田地不计其数,商贾中家以上都因此破产。告缗沿续近十年,直到元封元年(前110) 才停止了告缗。此项政策使朝廷的财政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为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告缗是算缗的延伸。《史记·酷吏列传》:“出告緡令,鉏豪彊并兼之家。”《史记正义》:“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每千钱一算,出一等,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餘半入官。”黄宗羲《田制一》:“ 汉之武帝,度支不足,至于买爵、贷假、榷酤、算緡、盐铁之事无所不举。”
○裒多益寡:削减有余以补不足。裒:音póu。减去。益:增加。武帝是通过算缗、告缗来收掠钱财,应付战争、赏赐、祭祀等庞大的王朝开销,这与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传统儒家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武帝的税收政策虽暂时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但商人势力在经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
⑤弘羊心计,卜式长者:桑弘羊有计算的才能,卜式是德高望重的人。
○弘羊: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擅长财政管理的大臣。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60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昭帝时,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不合,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死之。○心计:计算,计算的才能。《史记·平准书》:“弘羊,雒阳贾人子,以心计,年十三侍中。”
○卜式:卜式,西汉大臣,洛阳(今属河南)人 。以牧羊致富。武帝时,匈奴屡犯边,他上书朝廷,愿以家财之半捐公助边。帝欲授以官职,辞而不受。又以二十万钱救济家乡贫民。朝廷闻其慷慨爱施,赏以重金,召拜中郎,他以赏金悉助府库。身为郎,仍着布衣为皇家牧羊于山中。武帝封其为缑氏令,以试其治羊之法,有政绩,赐爵关内侯。元鼎中,官至御史大夫。后因反对盐铁官营,又兼不习文章,贬为太子太傅,以寿终。曾著有《养猪羊法》,后失传。○长者:德高望重的人。《史记·平准书》:“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上以式为奇,拜为缑氏令试之,缑氏便之。迁为成皋令,将漕最。上以为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
⑥都内充殷,取赡郊野:武帝施行的各种税收政策使得国库充盈,巡游、祭祀等巨额花销都依赖国库供给。
○都内:内府,国家的金库。《史记·平准书》:“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史记集解》引服虔曰:“入穀于外县,受钱于内府也。”○充殷:充实富足。《列子·说符》:“家充殷盛,钱帛无量。”《史记·平准书》:“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而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
○取赡:供给。赡,供给财物。○郊野:泛指京城以外的地方。周代距王城百里谓之郊,三百里谓之野,统称“郊野”。《周礼·秋官·蜡氏》:“凡国之大祭祀,令州里除不蠲,禁刑者、任人及凶服者。以及郊野,大师、大宾客亦如之。”武帝出巡、祭祀、封赏等花销甚巨,多从国库调取。《史记·平准书》:“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所过赏赐,用帛百馀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诗译】

平抑物价由官方确立施行,商货贸易在全国开始流通。
获得的税收已经收归官府,王朝的财政于是得到振兴。
钱币的名字当时叫作刀布,铸成的白金有龙马的图形。
汉武帝颁诏推行算缗告缗,这个真是减多补少的事情。
桑弘羊素来有计算的才能,卜式的为人真是德高望重,
税收政策终于使国库充盈,巡游的花销都得靠它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太伯世家述赞第一

太伯作吴,高让雄图①。
周章受国,别封于虞②。
寿梦初霸,始用兵车③。
三子递立,延陵不居④。
光既篡位,是称阖闾⑤。
王僚见杀,贼由专诸⑥。
夫差轻越,取败姑苏⑦。
甬东之耻,空惭伍胥⑧。

【述评】
    《史记索隐》云:“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 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刘知几《史通·世家》曰:“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世家,就是诸侯王的传记,诸侯国的历史。
    在《十二诸侯年表》中,吴本殿后,是显示内诸夏而外夷狄之意,而《世家》是依照诸侯始祖与周王室的亲疏及开国功劳的大小排序,故司马迁将其置于三十世家之首。
    吴国的开国者是太伯,太伯卒,无子,立其弟仲雍,仲雍传十九世至诸樊,诸樊卒,立其弟餘祭,餘祭卒,子僚继位,是为吴王僚,诸樊之子光刺杀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卒,子夫差继位。周元王三年((前473))吴王夫差兵败于越王勾践,自杀。《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1200年的兴亡历史,不仅反映了吴国内部的王室斗争,也反映了吴与中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史记·太史公自序》:“太伯避历,江蛮是適;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吴国既灭。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吴太伯世家述赞》前四句写太伯的立国和虞仲得封夏虚为诸侯。“高让雄图”是对“太伯避历”的直赞,“别封于虞”是对虞仲的隐赞。接下的“”二句写寿梦。从太伯至寿梦,计十九世。寿梦得楚大夫申公巫臣乘车、排兵、布阵之法,吴国战斗力获得空前提高,于是伐它国,通中原,强盛一时,寿梦称王,因此司马贞在写寿梦得二句中,特意点出兵车的使用。七八句赞美延陵季子三辞王位。接着的四句写阖闾被刺,公子光为王。“篡位”、“ 贼”的使用,贬抑分明。最后四句,写吴王夫差以轻敌致败,遂使吴国灭亡。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吴国既灭。”即把吴国的灭亡归结为吴王夫差残害忠良、亲信奸佞、不分敌我,而司马贞仅言“夫差轻越,取败姑苏”,二人识见的高低,不言自明。

【注释】
①太伯作吴,高让雄图:太伯开创了吴国,他将王位拱手让出,胸中怀有宏大的抱负。
○太伯:一作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因为太王第三子季历的儿子昌有“圣瑞”,所以太王希望以季历为继承人,然后传位给昌。于是作为季历的兄弟,太伯与仲雍为满足父亲意愿,一同避居荆楚,最后定居在梅里(在今无锡梅村),并纹身断发,以示不可用。土著崇尚太伯的道义,归附者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作吴:开创了吴国。○作,兴起,开创。
○高让:拱手相让。旧时表示推让、辞让,往往高拱其手,故称。○雄图:远大的抱负;宏伟的谋略。
②周章受国,别封于虞:周章继承了吴国的君位,周章之弟仲另外被被封在虞。
○周章:周朝诸侯国吴国第五代国君。○受国:继承王位。周王朝分封封诸侯时,周章已经做了吴国国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别封于虞:另封周章之弟虞仲为虞国的国君。别封,另封。虞:又称北虞。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为虞国的国君,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与其先祖仲雍同号。周章卒后葬于常熟虞山东路,在其高祖仲雍墓旁。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假道灭虢”、“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等皆出于此。《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③寿梦初霸,始用兵车:寿梦在世时,吴国初次称霸一方,战车在吴国军队中开始使用。
○寿梦:吴国国君。姬姓。《世本》作“孰姑”,《春秋·襄公十二年》作“乘”,金文铭文作“姑发难寿梦”。吴王去齊之子。前586年,去齊去世,他继承了君位,吴国在此年有了纪年。寿梦当政时,国力始强,与中原各国时有交往,而且频频与他国交战,并开始正式称王。寿梦在位25年,前561年去世。吴王寿梦是吴王阖闾的祖父,吴王夫差的曾祖父。○初霸:初次称霸。吴国最为强盛的时候是在吴王阖庐当政时,故云“初霸”。
○始用:开始使用。○兵车:战车。《史记·吴太伯世家》:“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④三子递立,延陵不居:寿梦的三个儿子诸樊、馀祭、馀眛相继做了吴国国君,只有季札不愿居王者之位。
○三子递立:寿梦的三个儿子相继做了吴国国君。递,顺着次序。寿梦有四子,即诸樊、馀祭、馀眛、季札。寿梦在位时想传位给有德有才的季札,季札推让不受,于是寿梦让儿子以兄传弟的方式,由长子诸樊开始,依次传给馀祭、馀昧,再传到季札。
○延陵:季札。吴王寿梦第四子,人称公子札。不受君位,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简称“季子”。季札贤能重义,擅长外交,极富远见卓识。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寿梦欲立季札,季札让不可;王诸樊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原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王馀眛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不居:不居君王之位。
⑤光既篡位,是称阖闾:公子光夺取了王位,人们称他叫吴王阖闾。
○光:名光,人称公子光,吴王夷末之子,即吴王阖闾。阖闾,又作阖庐。音hé lǘ。吴国第二十四任君主。吴王阖闾是春秋时期武功最强盛的霸主,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当政时,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前506年,孙武、伍子胥率领率领三万吴军,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大败六十万楚军,攻入楚都,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夏,吴兴师伐越,两军在槜李(今浙江省嘉兴西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去檇李七里),后葬苏州虎丘山。○篡位:谓夺取君位。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阖闾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
⑥王僚见杀,贼由专诸:吴王僚被刺死,担任这次刺杀任务的就是专诸。
○王僚:吴王僚。姬姓,名僚,又名州于。《春秋公羊传》言其为吴王寿梦之庶长子,《史记》、《吴越春秋》则说他是余昧之子吴国第23任君主,十二年(前515年)被其侄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见杀:被杀。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贼:杀害。○专诸: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人。《左传》作“鱄设诸”,或作“剸诸”、“鱄诸”。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专诸刺死僚吴王僚,专诸亦被僚的侍卫所杀。吴王阖闾登位后,乃以专诸之子为卿。《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
⑦夫差轻越,取败姑苏:吴王夫差由于麻痹轻敌,忽视了越国,终于被勾践率兵围困在姑苏山上。
○夫差:吴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吴王阖庐之子。姬姓,吴氏,名夫差。又称吴夫差。夫差即位之初,为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励精图治,国力大增,吴王夫差二年(前494),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太湖中)打败越王勾践,使吴国达到鼎盛。○轻越:轻视越国。越王句践兵败,请委国为臣妾,吴王信之,与之定盟而罢兵。句践又率其众以朝吴,送上厚礼,吴王越发喜不自胜,完全丧失了对勾践的防备。伍子胥数次力谏,不为所动,最后竟将伍子胥赐死。“(子胥)将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九年后,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取败:遭致失败。○姑苏:亦作“姑胥 ”。指姑苏山。在 江苏吴县西南。《淮南子·人间训》:“﹝越王﹞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都城姑苏(今苏州)被勾践兴兵攻破,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吴国灭亡。
⑧甬东之耻,空惭伍胥:吴王夫差受到了将要被迁甬东的耻辱,想起当年伍子胥的话真是空生惭愧。
○甬东:地名。即舟山。今属浙江舟山市。○耻:耻辱。即兵败之耻。《史记·吴太伯世家》:“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史记索隐》:“《左传》‘乃缢,越人以归’也。”
○空惭:徒自惭愧。○伍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吴王磕闾九年(前506),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遂成为诸侯一霸。吴王夫差十三年(前483),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将其赐死。其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向吴王夫差求和,伍子胥劝谏道:“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后吴王夫差又要兴师北伐齐,伍子胥又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仍不听;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大送礼物,吴王甚喜,伍子胥惧谏:“是弃吴也。越在腹心,今得志于齐,犹石田,无所用。且盘庚之诰有颠越勿遗,商之以兴。”吴王依旧不听。此见《史记·吴太伯世家》。一朝亡国,思其忠臣之言,只有徒生惭愧

【诗译】
太伯当年开创了勾吴之国,胸怀宏图拱让出君王之位。
周章因地接受原来的吴国,虞仲有了执掌虞国的机会。
寿梦的时候初次称霸一方,战车开始用于吴国的军队。
寿梦的三个儿子相继为王,只剩下延陵季子坚决辞退。
公子光夺取了君王的位置,吴王阖闾也就是他的名讳。
吴王僚于酒桌前被杀身死,这行刺都是有那专诸所为。
吴王夫差只因为轻视越国,兵败姑苏被敌人重重包围。
蒙受越王欲迁甬东的羞耻,想起伍子胥的话徒生惭愧!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太公世家述赞第二

太公佐周,实秉阴谋①。
既表东海,乃居营丘②。
小白致霸,九合诸侯③。
及溺内宠,衅锺虫流④。
庄公失德,崔杼作仇⑤。
陈氏专政,厚货轻收⑥。
悼简遘祸,田阚非俦⑦。
沨沨余烈,一变何由⑧?

【述评】
    《史记·齐太公世家》是记载吕氏齐国兴衰的专史。吕氏齐国有齐太公吕尚开国,至齐康公吕贷为田和驱逐而亡国,共三十二位国君,历时近八百年。吕氏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太公时期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政治文化上,它不象鲁国固守宗法,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文化习俗,“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所以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为大国争霸斗争中的第一个霸主。自桓公去世,齐国渐趋衰落。尤其经过崔杼、庆封之乱,元气大伤,国步维艰,终于被新兴的贵族集团田氏所替代。《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发,爰飨营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田阚争宠,姜姓解亡。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齐太公世家述赞》首先叙述吕尚以谋略辅佐周朝,因功封齐,建都营丘。接下来肯定齐桓公的霸业,并将其悲惨的结局归结为“溺内宠”。桓公以降,齐国没有再出现有作为的国君。庄公以淫乱失德而丧身,悼公以私结仇恨而遇害,简公以蒙昧失政而殒命。述赞在叙述上述事件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思考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除了当政者昏聩专权、淫乱贪婪外,为什么原本强大的齐国突然间就成了田家的天下了呢?司马贞没有给出具体答案,所以在述赞的最后发出了“沨沨馀烈,一变何由”的疑问。

【注释】
①太公佐周,实秉阴谋:姜尚辅佐周,实际秉持的都是用兵的谋略。
○太公:即姜尚。尚,字子牙,一名望,东海海滨人。周文王尊之为太公望,武王尊之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又是齐国的开国之君,故称齐太公。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因以为姓。姜为其族姓。姜尚是兴周灭商的主要谋划者、西周的开国元勋,也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佐周:辅佐周。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打下了灭商的经济基础。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周文王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实秉:实际秉持的。秉,坚持、保持。《尔雅》:“秉,执也。”○阴谋:用兵的谋略。《史记·齐太公世家》:“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②既表东海,乃居营丘:已经在东部海滨名声彰显,于是定都于营丘。
○既:已经。○表:显扬、表彰。○东海: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此指齐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
○乃:就。○居:居住。○营丘:古邑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而得名。周武王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后改名临淄 。《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
③小白致霸,九合诸侯:齐桓公完成了霸业,先后九次作为盟主与诸侯会盟。
○小白:齐桓公。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名小白。齐僖公之子子、齐襄公之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五年(前681),齐桓公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致霸:完成霸业。致,达到。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成为霸主。合,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史记正义》释“兵车之会三”曰:“《左传》云:鲁庄十三年,会北杏以平宋乱;僖四年,侵蔡,遂伐楚;六年,伐郑,围新城也。”释“乘车之会六”曰:“《左传》云:鲁庄十四年,会于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同盟于幽;僖五年,会首止;八年,盟于洮;九年,会葵丘是也。”释“一匡天下”曰:“匡,正也。一匡天下,谓定襄王为太子之位也。”实际上,齐桓公会盟诸侯,据《春秋》记载,竟有十六次之多。
④及溺内宠,衅钟虫流:等到齐桓公溺爱内官姬妾,终于有了新君即位之时齐桓公的尸体已经有蛆虫爬出的结果。
○及:到,到了。○溺:溺爱。溺,沉湎,无节制。○内宠:即指帝王宠爱的人,即内官之有权宠者,也指帝王宠爱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易牙入,与寺人貂因以内宠以杀羣吏。”杜预《注》:“内宠,内官之有权宠者。”《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史记集解》引服虔曰:“内,妇官也。”身为一代霸主的齐桓公,晚年已经变得昏聩。《》:“管仲病,桓公问曰:‘群臣谁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对曰:‘杀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適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刀如何?’对曰:‘自宫以適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
○衅钟: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赵岐《注》:“新铸钟,杀牲以血涂其衅郄,因以祭之曰衅。”○虫流:蛆虫爬出。《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卒。易牙入,与竖刀因内宠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王者即位要举行祭祀,故要衅钟,“衅钟虫流”是说新君即位的时候,齐桓公的尸体已经有蛆虫爬出。
⑤庄公失德,崔杼作仇:庄公自己因过错丧身,崔杼一家也被自己结下的仇人杀死。
○庄公:齐国第二十五位国君。名光。齐灵公病危,权臣崔杼迎立太子光,是为齐庄公。庄公好色,前548年与崔杼妻棠姜有染,为崔杼所杀。○失德:过错,罪过。《史记·齐太公世家》:“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宦者贾举遮公从官而入,闭门,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于庙,不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
○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齐国权臣。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名倾一时。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杀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联合棠无咎杀庄公,立庄公弟杵臼为君,自己为右相。两年后,其子崔成等争权,家族发生内讧,左相庆封乘机攻灭崔氏,崔杼自缢,尸体为齐景公戮曝。崔杼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先后立庄公、景公,但他骄横异常,大行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开始走下坡路。○作仇:结仇。《史记·齐太公世家》:“庆封与崔杼有郤,欲其败也。成、彊杀无咎、偃于崔杼家,家皆奔亡。崔杼怒,无人,使一宦者御,见庆封。庆封曰:‘请为子诛之。’使崔杼仇卢蒲嫳攻崔氏,杀成、彊,尽灭崔氏,崔杼妇自杀。崔杼毋归,亦自杀。庆封为相国,专权。”
⑥陈氏专政,厚货轻收:田乞把持了齐国的国政,他收取租税时用小斗,出贷时用大斗。
○陈氏:即田氏。周朝建立后,武王追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田氏。此指田乞。《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悼公既立,田乞为相,专齐政。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专政:独揽政权。
○厚货轻收:以大斗出贷,用小斗收赋税。即让利于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而景公弗禁。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彊,民思田氏。晏子数谏景公,景公弗听。已而使于晋,与叔向私语曰:‘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史记·齐太公世家》:“晏婴之晋,与叔向私语曰:‘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⑦悼简遘祸,田阚非俦:齐悼公、齐简公都遇到了祸害,田成子、阚止不是同一类人。
○悼简:悼公、简公。悼公,名阳生,齐国的第二十八任君王。齐景公五十八年(前490),齐景公杵臼过世,公子荼即位,是为齐晏孺子。田乞联合鲍牧诸大夫发动政变,杀掉齐晏孺子,立公子吕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田乞立齐悼公,开齐国田氏贵族专齐政的先河。齐大夫鲍牧与齐悼公有矛盾,悼公听信馋言杀鲍牧于路邑,立其子鲍息以存鲍叔牙之祀。田乞独相齐国。简公:名壬,齐悼公之子,齐国的第二十九任君王。齐悼公四年(前485),吴、鲁攻打齐国南方时,侵至鄎。齐人惶恐,田成子乘机怂恿鲍息及齐人毒杀悼公,以齐国国君病卒讣告吴王以求和,却被拒。其后吴军从海路攻齐,为齐军所败。齐人共立悼公之子公子壬为君,是为齐简公,从此田氏成为齐国的最大专权世家。《史记·齐太公世家》:“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鲍牧与齐悼公有郄,弑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遘祸:遭遇灾祸。
○田阚:田成子、阚止。田成子,名恒,避汉文帝刘恒讳,人称为田常。田常承袭父亲田乞担任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前485年,田成子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齐简公。田成子和阚止分任齐国的左右相。前481年,田成子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和齐简公,拥立齐简公的弟弟为国君,是为齐平公。其后,田成子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成子的封邑,大于齐平公能管辖的地区。阚止:又作监止。字子我。齐简公时任右相。田成子作乱,阚止逃到丰丘被抓获,遇害于外城城关。○非俦:不是一类人。即不可同时任用。《史记·齐太公世家》:“简公四年春,初,简公与父阳生俱在鲁也,监止有宠焉。及即位,使为政。田成子惮之,骤顾于朝。御鞅言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弗听。……庚辰,田常执简公于袪州。公曰:“余蚤从御鞅言,不及此。”甲午,田常弑简公于袪州。”《史记集解》引贾逵曰:“阚止,子我也。”《史记索隐》:“监,《左传》作‘阚’,音苦滥反。阚在东平须昌县东南也。”
⑧沨沨余烈,一变何由:齐国是泱泱大国,有齐太公、齐桓公遗留的功德事业,为什么一下子竟变得亡国绝祀了呢?
○沨沨:形容乐声宛转悠扬。《史记·齐太公世家》:“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沨沨”是季札对歌魏的评价,此处“沨沨余烈”是言吕氏后人,所以用“沨沨”不当,应是“泱泱”。柳宗元《呂侍御恭墓志》 “沨沨之风乎不可追”注:《左氏·襄二十九年传》:吴季札来聘,为之歌《齐》,札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吕氏,太公后。当言泱泱,今作沨沨,误也。——此可为旁证。泱泱:气势宏大。《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史公曰:吾適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余烈:遗留下来的功绩、功德。
○一变何由:即“何由一变”。为什么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由,原因。《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田氏卒有齐国,为齐威王,彊于天下。”

【诗译】
姜太公竭尽心力辅佐周朝,实际秉持的都是谋略运筹。
已经在东部海滨名声彰显,于是就把国都安在了营丘。
齐桓公不断努力终成霸业,九次以盟主身份会盟诸侯。
等到齐桓公溺爱内官姬妾,新君即位蛆虫已爬满尸首。
庄公失德最后竟丢掉性命,崔杼亡家也因为结下冤仇。
田乞终于把持了齐国国政,大斗贷粮然后用小斗回收。
悼公简公同样都遇到祸害,田常阚止是难共事的对头。
泱泱大国又存有先君功业,亡国绝祀到底是什么缘由?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周公世家述赞第三

武王既没,成王幼孤①。
周公摄政,负扆据图②。
及还臣列,北面歔如③。
元子封鲁,少昊之墟④。
夹辅王室,系职不渝⑤。
降及孝王,穆仲致誉⑥。
隐能让国,春秋之初⑦。
丘明执简,襃贬备书⑧。

【述评】
    《史记·鲁周公世家》是记载鲁国诸侯的专史。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君主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凤翔),故称周,又因其为太傅,系三公之一,故尊称为周公。歧周代商后,周武王封周公于少昊之虚曲阜,周公乃鲁国开国之君,故又称鲁周公。
    周公旦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制定和完善了宗法、分封等各种制度,进一步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尚书大传》把他的政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史记·太史公自序》:“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彊,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从鲁周公开国至鲁顷公王国,计三十四世、三十八位国君、近八百年的历史。
    鲁国一向被认为是与周王室最亲且最有地位的诸侯国,是所有诸侯国中保留周礼最完整的“礼仪之邦”、圣贤之国。司马贞在本篇述赞中,赞周公辅佐王室,赞鲁国系职不渝,赞穆仲致誉知人,赞隐公高义让国,赞丘明褒贬详实。而司马迁在《鲁周公世家论赞》中却说:“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適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兄弟相互争夺,君臣相互攻击,民风狭恶,斤斤计较,所为大国风范、揖让之礼则徒有形式,是此状况,是太史公用鲁道崩摧来昭示时代的巨大变化,这与司马贞满口褒,津津乐道于几个人的功德业绩真有天壤之别。其中反映的,难道只是取材的不同吗?

【注释】
①武王既没,成王幼孤:周武王已经过世了,而继位的周成王还是年幼的孤儿。
○武王:周武王。姬姓,名发,谥武,应公鼎名为珷帝日丁,又称其为珷。是西伯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的创建者。○既没:已经去世。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
○成王:周成王。名诵,西周第二代君主。○幼孤:年幼的孤儿。《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②周公摄政,负扆据图:周公于是代成王处理国政,每每临朝听政,手靠着几案考虑国家大事。
○摄政:代国君处理国政。《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史记·周本纪》:“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负扆:亦作“负依”。背靠屏风。指临朝听政。扆,音yǐ。《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杨倞《注》:“户牖之间谓之依,亦作扆,扆、依音同。”《淮南子·氾论训》:“周公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负扆而朝诸侯。” 高诱《注》:“负,背也。扆,户牖之间。言南面也。”《礼记·明堂位》:“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郑玄曰:“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不于宗庙,避王也。天子,周公也。负之言倍也。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閒,周公于前立也。”○据图:据几而图。手靠着几案考虑国家大事。
③及还臣列,北面歔如:等到回到大臣的队列中,周公面向北,恭敬而谨慎。
○及:到,等到。○还:回到,回归。○臣列:大臣的队列中。《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北面:面向北。臣拜君,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之位曰“北面”。《周礼·夏官·司士》:“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嚮,三公北面东上。”○歔如:恭敬、谨慎的样子。《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长,能听政。於是周公乃还政於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匔匔,谨敬貌也。见三苍,音穷穷。一本作‘夔夔’也。”
④元子封鲁,少昊之墟:周公的长子伯禽代替周公回到鲁国封地,鲁的都城就是当年少昊都城的旧址。
○元子:天子和诸侯的嫡长子皆称元子。此指伯禽。《诗·鲁颂·閟宫》:“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朱熹《集传》:“叔父,周公也。元子,鲁公伯禽也。”○封鲁:封于鲁。《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少昊:也作“少皞”、“少皓”、“少颢”,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姓己(一说姓嬴),名玄嚣,为黄帝长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山东省曲阜市。因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墟: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此指少昊都城旧址。《史记·鲁周公世家》:“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兖州曲阜县外城即鲁公伯禽所筑也。”
⑤夹辅王室,系职不渝:伯禽辅佐周王室,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而不改变。
○夹辅:辅佐。《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王室:周王室。
○系职:牢记职责。系,牵挂。○不渝:不改变。伯禽即位后,管、蔡等联合淮夷、徐戎一起反叛周室。伯禽率师伐之於肸,作《肸誓》,遂平徐戎,定鲁。
⑥降及孝王,穆仲致誉:向下到了鲁孝公,他是因为穆仲的赞美而继承鲁国君位的。
○降:下,向下。○及:到。○孝王:姬称。鲁国第十二任君主。鲁武公之子,鲁懿公之弟。前796年,周宣王率领诸侯军队讨伐鲁国,杀死伯御,立称为鲁国君主。在位27年,一说为38年。
○穆仲:仲山父,西周宣王时大臣,封于樊(今陕西西安南),故称樊仲,樊穆仲。其事见《国语·周语》。○致誉:表达对他人的赞美。此处指穆仲赞扬姬称。《史记·鲁周公世家》:“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於遗训而咨於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於夷宫,是为孝公。”
⑦隐能让国,春秋之初:鲁隐公时刻不忘要归让君王之位,《春秋》就是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事的。
○隐: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惠公之子。隐公执政期间,处理事情谨慎公正,鲁国国力有所增强。周围小国如滕、薛等都到鲁国朝拜,与郑、齐等强国也关系较好。《史记·鲁周公世家》:“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於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让国:即让出国君之位。鲁惠公死,太子允还年幼,所以国人共立息姑摄政,行君事。息姑在位十一年,始终牢记自己是摄政行君事,一心等待太子允长大后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他。因此,当公子挥提出请求杀死太子允时,隐公断然拒绝;结果反被公子挥诬陷害死。《史记·鲁周公世家》:“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於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蔿氏。挥使人杀隐公于蔿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春秋:即春秋时期。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它是东周的一个时期。○初:初始,开始。《春秋》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因《春秋》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写的,所以当时很多东周的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而广为人知。
⑧丘明执简,襃贬备书:左丘明曾经担任鲁国太史,他编写史书的时候有褒有贬,非常完备。
○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鲁国(今山东肥城)人。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相传曾著《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春秋左氏传》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叙述详明,文字生动简洁,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国语》偏重记述君臣言论,是中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执简:手持简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指担任史官之职。
○襃贬:亦作“褒贬”赞扬或贬低。董仲舒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遗小,掇恶不遗大,讳而不隐,罪而不忽,明察以是非,正理以褒贬。”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备书:完备记录。

【诗译】

开国之君周武王已经病逝,周成王在当时还是个幼童。
周公旦便代替他临朝理事,背靠屏风在案前谋划国政。
等到回到大臣的队列以后,面朝北小心翼翼恭恭敬敬。
长子伯禽承父位封王鲁地,都邑曲阜便是少昊的旧城。
伯禽像父亲一样辅佐周室,牢记自己的职责从不改动。
以后到了鲁孝公摄行君事,赞美推举的就是周臣穆仲。
鲁隐公时刻不忘归让君位,春秋从隐公元年记载事情。
左丘明也曾担任鲁国史官,他笔下有褒有贬完备分明。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召公世家述赞第四

召伯作相,分陕而治①。
人惠其德,甘棠是思②。
庄送霸主,惠罗宠姬③。
文公从赵,苏秦骋辞④。
易王初立,齐宣我欺⑤。
燕哙无道,禅位子之⑥。
昭王待士,思报临菑⑦。
督亢不就,卒见芟夷⑧。

【述评】
    燕国的开国之君是召公奭。奭是周的同姓支族,初封于召,称召公,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故称燕召公。《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了西周诸侯国燕国从召公奭至燕王喜四十二代、三十六位国君计八百二十五年的历史。
    司马迁在《燕召公世家论赞》中没有提及燕王哙昏昧让国、燕昭王招贤纳士、燕惠王逼走乐毅、燕王喜刚愎自用等,而是抓住史篇开始的有关召公的二百多字的内容议论道:“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这充分反映了司马迁仁政治国的政治理念和惩恶劝善的良苦用心。
    《燕召公世家述赞》提到的燕国国君共有七位。
    召公不仅辅佐周王室统理天下,还把他陕西的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百姓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召南•甘棠》将此佳话保存至今,所以司马贞在述赞开始,以四句写召公,表达对其由衷的赞美和仰慕。
    燕庄公是享国时间较长的燕国国君。他当政的时候,致力于发展和齐国的关系,以至于已经做了霸主的齐桓公不仅帮助燕国抗击外来入侵,甚至还割出土地送给燕国,让燕国恢复召公的规章,继续履行进贡周天子的职责。然诸侯相交,王不出境。燕庄公的做法并不符合礼制,所以司马贞以一“送”字特意点出。
    写燕惠公,暴露他的荒淫无度;写燕后文公,肯定他对合纵的支持;写燕易王,交代齐宣王伐燕;写燕王哙,径以“无道”斥之,憎恶之情显见
    昭王纳贤,燕国振兴,这本是燕国历史上仅次于召伯开国的大事,但司马贞仍以写燕后文公、燕易王、燕王哙三人同等的笔墨来对待,且着眼点放在“思报”之上,于其功绩没有丝毫提及,这是不应有的疏忽。

【注释】
①召伯作相,分陕而治:召公担任周的相辅,他和周公把把陕地分作两部分,西部由召公治理,东部由周公治理。
○召伯:姬姓,名奭,是周武王的同姓族人,食邑于召(今陕西歧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称为周召公、召康公。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北北部),都蓟(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地区),但召伯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史记集解》引谯周曰:“周之支族,食邑于召,谓之召公。”又曰:“《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史记索隐》:“召者,畿内菜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后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至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也。”○作相:任相辅。周成王时,位列三公,担任太保的职务。召公奭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是“成康之治”的功臣之一。
○分陕:把陕地分作两部分。陕,古地名。战国陕邑,在今河南省陕县。《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治:治理。
②人惠其德,甘棠是思:人们折服于召公的美德,《甘棠》之诗表达了对他的思念。
○人:黎庶,民众。○惠其德:为他的美德所折服。惠,顺从。
○甘棠:木名。即棠梨。《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史记正义》:“今之棠梨树也。《括地志》云:‘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③庄送霸主,惠罗宠姬:燕庄公把齐桓公送出国境,燕惠公收罗了很多宠姬。
○庄:燕庄公。燕国第十位国君,在位32年。燕国国史疏缺甚多,不存庄公之名。○送:送别。○霸主:指齐桓公。燕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使燕复修召公之法。”《史记正义》:“《括地志》云:‘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地与燕,因筑此城,故名燕留。’”
○惠:燕惠公。燕国第十八位君王,在位九年。○罗:收罗,招致。○宠姬:受宠爱的姬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惠公)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惠公惧,奔齐。四年,齐高偃如晋,请共伐燕,入其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
④文公从赵,苏秦骋辞:燕文公支持合纵抗秦,苏秦凭借出众的语言表达技巧游说山东六国。
○文公:即燕后文公。燕国第二十九位君王,在位二十九年。○从赵:合纵于赵。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从,古同“纵”。《史记·燕召公世家》:“(文公)二十八年,苏秦始来见,说文公。文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因约六国,为从长。”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或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曾游说六国国君联合,身佩六国相印而攻秦,可是由于六国之间矛盾丛生,终败于秦。《汉书·艺文志》著录《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骋辞:亦作“骋词”。谓自如地、尽情地运用言语文辞。
⑤易王初立,齐宣我欺:燕易王刚刚继承君王之位,齐宣王就欺压燕国,对燕国发动战争。
易王:燕易王。燕国第三十位君王,在位十二年。○初立:刚开始继承君位。
○齐宣:齐宣王。名田辟疆,田氏齐国的第五位君王。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几乎灭亡了燕国。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我欺:欺我。欺压我国。我,指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为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我,取十城;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
⑥燕哙无道,禅位子之:燕王哙做事不合情理,他竟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子之。
○燕哙:燕王哙,燕国第三十一位君王,在位七年。○无道:指违反常理或不近情理。
○禅位:让出君王之位。《史记·燕召公世家》:“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於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於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於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於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卖已讼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於子之。”○子之:燕人。承燕王哙禅让,主持燕国之政,导致贵族不满。子之主政的第三年,以太子平为首的贵族与将军市被联合,发动叛乱,子之反击,数月,死者数万,取得大胜,太子平及将军市被皆死。前314年,齐国齐宣王在孟子的策动下,派匡章率军,五十天内攻下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⑦昭王待士,思报临菑:燕昭王以礼待士,时刻想着报齐国破国杀父之仇。
○昭王:燕昭王。燕国第三十二位君王,在位三十三年。名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之弟。简称昭王或襄王。本在韩国做人质。燕王哙死后,职继为燕昭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西起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东北),东到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北面)的北长城。又攻破齐国,尽雪前耻。燕昭王一手造就了燕国盛世。○待士:礼待士人。《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原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於隗者,岂远千里哉!’於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思:寻思。○报:报复。○临菑:亦作临甾、临淄,以城临菑水得名。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此以齐国都城代指齐国。《史记·燕召公世家》:“(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⑧督亢不就,卒见芟夷:燕太子丹派荆轲想借向秦王献督亢地图的机会刺杀秦王,终于没能成功,秦国发兵灭掉了燕国。
○督亢:古地名。战国燕的膏腴之地。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有督亢陂其附近定兴﹑新城﹑固安诸县一带平衍之区皆燕之督亢地。○不就:没有成功。《史记·燕召公世家》:“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於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卒见:终于被。○芟夷:铲除,削平。

【诗译】
召公奭长期担任周的相辅,他和周太公分治陕的地方。
人们都折服于召公的美德,用甘棠诗表达对他的念想。
燕庄公将齐桓公送出国境,惠公把很多宠姬网罗一堂。
燕文公全力支持合纵抗秦,苏季子言辞高妙出口成章。
燕易王刚继王位正忙丧事,齐宣王欺压燕国夺城破疆。
燕王哙做事真是不合情理,他竟然把王位向子之禅让。
燕昭王招纳人才以礼待士,向齐国复仇一刻不曾遗忘。
献督亢地图行刺没有成功,燕国最后被秦军彻底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敏行 发表于 2012-8-19 17:02
古籍浩如云烟,“取其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又格外分明,扩大”,确是大有裨益的事。苍梧先生精勘 ...
很多年前出版的东西,讹误不少,借今天打成电子稿的机会,做一次大修改。一如看到自己早年光屁股的照片,尽管有些羞涩不安,也只能说,那确实就是自己。谢谢管理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管蔡世家述赞第五

武王之弟,管蔡及霍①。
周公居相,流言是作②。
狼跋致艰,鸱鸮讨恶③。
胡能改行,克复其爵④。
献舞执楚,遇息礼薄⑤。
穆侯虏齐,荡舟乖谑⑥。
曹共轻晋,负羁先觉⑦。
伯阳梦社,祚倾振铎⑧。

【述评】
    《史记·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彊。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管蔡世家》从题目看是记载管叔鲜、蔡叔度的合篇。但该篇涉及管叔度的内容仅有五六句话、五十多个字,全篇主要记载的是蔡叔度、曹叔振铎的传嗣兴亡。蔡国共传二十五位国侯,前447年为楚国所灭。曹国共传二十六位主政者,始称伯,前761年,姬武杀死兄长曹伯石甫自立,是为曹穆公,以后曹国主政者皆称公。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周文王有子十人,管叔鲜排号第三,蔡叔度排号第五,曹叔振铎排号第六。关于本篇的史料安排,司马迁在蔡国内容结束后有专门解释:“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武王发,其後为周,有本纪言。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後。周公旦,其後为鲁,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後为蔡,有世家言。曹叔振铎,有後为曹,有世家言。成叔武,其後世无所见。霍叔处,其後晋献公时灭霍。康叔封,其後为卫,有世家言。厓季载,其後世无所见。”因此《管蔡世家》实际是《蔡曹世家》。为何不题“蔡曹”而曰“管蔡”?《史记索隐》的解释颇有道理:“按:上文‘叔振铎,其后为曹,有系家言’,则曹亦合题系家,今附管蔡之末而不出题者,盖以曹微小而少事迹,因附管蔡之末,不别题篇尔。且又管叔虽无后,仍是蔡、曹之兄,故题管、蔡而略曹也。”
    作为《史记·管蔡世家》的述赞,本来应该全面而有重点的括写原篇内容,然该述赞的前六句除起句交待管、蔡、霍三人都是周武王的弟兄外,余皆赞美周公旦的德政、作品,宛然《鲁周公世家述赞》也。写蔡国,涉及三位国侯。“胡能改行”径出本作“胡乃改行”,彰蔡仲胡“率德驯善”,得“奉蔡叔之祀”。哀侯献舞以失礼囚死于楚,缪侯肸以女弟而受辱于齐。此两位蔡侯都不是什么有作为的人,“执”、“虏”二字下得冷峻而有深意。余下四句写曹国。在对待公子重耳的问题上,司马贞拿曹共公、僖负羁君臣二人进行对比,一个轻忽,一个先觉,其德行、政治眼光的高低晰然自明。写曹伯阳在位时有人梦见众人在土地庙里谈论曹国灭亡等事,是概述原篇司马迁的猎奇内容,“祚倾振铎”的句子却让曹国的倾覆更显示出了天意的迷信色彩。
   
【注释】
①武王之弟,管蔡及霍: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都是武王的弟弟。
○武王:周武王。名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谥号“武”,史称周武王。其事见《史记·周本纪》。○弟:弟兄。周武王同父兄弟有十人。《史记·管蔡世家》:“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厓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史记正义》:“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咸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文王之子为侯者十有六国。”
○管:管叔鲜。名鲜,又称管叔、关叔。是西周初年管国的唯一一任君主。鲜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第三子,周成王的叔叔。管叔鲜和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反对周公,被杀。○蔡:名度,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武王灭商朝后,叔度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三监之一。以三监之乱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及:和。连词。○霍:霍叔处。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之弟,叔处被封在霍(今山西霍州市)。三监之一。以三监之乱,被周公旦贬为庶人,其子继封。《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厓季载皆少,未得封。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②周公居相,流言是作:周公旦居于相辅的位置,代成王处理国政,于是就有周公将危害成王的流言产生。
○周公:名旦,又称周公旦、叔旦、周旦、周文公、鲁周公。谥号文。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封于鲁,称鲁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鲁周公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事见《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居相:居于相辅的位置。即担任相辅。《史记·鲁周公世家》:“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流言是作:散布流言。流言,散布没有根据的话。《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于国。”作,产生。《说文》:“作,起也。”
③狼跋致艰,鸱鸮讨恶:《狼跋》表达了周公旦代理国政遇到的艰难,《鸱鸮》是声讨叛乱害国的恶人。
○狼跋:即《诗·豳风·狼跋》。诗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致艰:表达出艰难。《诗·豳风·狼跋》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朱熹《诗集传》卷三云:“周公虽遭疑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故诗人美之。言狼跋其胡、则疐其尾矣。公遭流言之变、而其安肆自得乃如此。盖其道隆德盛,而安土乐天有不足言者,所以遭大变而不失其常也。夫公之被毁,以管蔡之流言也。而诗人以为此非四国之所为。乃公自让其大美而不居耳。盖不使谗邪之口得以加乎公之忠圣,此可见其爱公之深,敬公之至。”
○鸱鸮:即《诗·豳风·鸱鸮》。诗云:“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史记·鲁周公世家》:“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讨恶:声讨恶人。朱熹《诗集传》卷八云:“武王克商,使弟管叔鲜、蔡叔度监于纣子武庚之国。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而二叔以武庚叛,且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故周公东征,二年,乃得管叔、武庚而诛之。而成王犹未知周公之意也,公乃作此诗以贻王,托为鸟之爱巢者,呼鸱鸮而谓之曰:‘鸱鸮鸱鸮,尔既取我之子矣,无更毁我之室也。以我情爱之心,笃厚之意,鬻养此子,诚可怜悯。今既取之,其毒甚矣,况又毁我室乎!’以比武庚既败,管、蔡不可更毁我王室也。”
④胡能改行,克复其爵:蔡仲能够改变行为,使蔡国的封号得到恢复。
○胡:蔡仲。仲,名胡,蔡国第二任侯王。《史记·管蔡世家》:“蔡叔度既迁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闻之,而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改行:改变行为。
○克复:能够恢复。○爵:爵位,封号。
⑤献舞执楚,遇息礼薄:只因为对息侯的夫人无礼,息侯主谋,让楚文王把蔡哀侯拘禁在楚国。
○献舞:蔡哀侯。名献舞,又称蔡季。蔡国第十三位侯王,在位二十年。○执楚:被楚国拘禁。《说文》:“执,捕罪人也。”
○遇息:遇到息侯。息侯,息国王侯。息国是周代的诸侯国,姬姓,侯爵,国都在今河南息县城西南。春秋初期为楚文王所灭,其地被楚国设置为县。礼薄:没有礼节。《史记·管蔡世家》:“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陈,息侯亦娶陈。息夫人将归,过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救于蔡,蔡必来,楚因击之,可以有功。’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哀侯留九岁,死于楚。”
⑥穆侯虏齐,荡舟乖谑:齐桓公夫人蔡氏故意摇荡船只嬉戏,确实有些过分;她的哥哥蔡缪侯竟因此被齐桓公的大军俘获而去。
○穆侯:蔡缪侯。名肸,蔡国第十四位侯王,在位二十九年。○虏齐:被齐国俘获。
○荡舟:簸荡船只。○乖谑:过分的戏谑。乖,指违背常情。《史记·管蔡世家》:“蔡人立其子肸,是为缪侯。缪侯以其女弟为齐桓公夫人。十八年,齐桓公与蔡女戏船中,夫人荡舟,桓公止之,不止,公怒,归蔡女而不绝也。蔡侯怒,嫁其弟。齐桓公怒,伐蔡;蔡溃,遂虏缪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诸侯为蔡谢齐,齐侯归蔡侯。”《淮南子·人间训》:“蔡女荡舟,齐师大侵楚。”“穆侯虏齐,荡舟乖谑”因押韵而将两句倒置。
⑦曹共轻晋,负羁先觉:曹共公轻视晋国的的公子重耳,釐负羁感觉重耳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曹共:曹共公。名襄。曹国第十六位主政者,在位三十五年。○轻晋:轻视晋国的的公子重耳。
○负羁:僖负羁,又名釐负羁。曹国大夫。○先觉:事先认识觉察。《史记·管蔡世家》:“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釐负羁谏,不听,私善於重耳。二十一年,晋文公重耳伐曹,虏共公以归,令军毋入釐负羁之宗族闾。或说晋文公曰:‘昔齐桓公会诸侯,复异姓;今君囚曹君,灭同姓,何以令於诸侯?’晋乃复归共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羇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飱,寘璧焉。公子受飱反璧。”
⑧伯阳梦社,祚倾振铎:曹伯阳执政时,有人做了一个梦:众人在土地庙前议论要灭亡曹国,曹振铎制止他们说,等到有个叫公孙彊的人出现,曹国才会灭亡。
○伯阳:曹伯阳。曹国第二十六位国君。在位十五年。宋国攻灭曹国时被杀。○梦社:梦到土地庙众人议论曹国灭亡之事。《史记·管蔡世家》:“伯阳三年,国人有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谋欲亡曹;曹叔振铎止之,请待公孙彊,许之。旦,求之曹,无此人。梦者戒其子曰:‘我亡,尔闻公孙彊为政,必去曹,无离曹祸。’及伯阳即位,好田弋之事。六年,曹野人公孙彊亦好田弋,获白雁而献之,且言田弋之说,因访政事。伯阳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亡去。”
○祚倾:国祚倾覆。祚,王位。振铎:曹振铎。名铎,字叔振。颛顼的后代曹安最初被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周武王建国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曹,而把曹安的后代改封在邾(今山东省曲阜东南),都于陶丘。振铎是曹的开国之君。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史记·管蔡世家》:“公孙彊言霸说於曹伯。十四年,曹伯从之,乃背晋干宋。宋景公伐之,晋人不救。十五年,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彊以归而杀之。曹遂绝其祀。”

【诗译】
武王姬发有十个同母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姬处。
周公旦暂居于相辅的位置,管蔡二人便已将流言散布。
狼跋表达代理国政的艰难,鸱鸮声讨坏人祸国的恶毒。
姬胡能够改正错误的行为,蔡国的封号于是得到恢复。
蔡哀侯之所以被捉到楚国。因他对息夫人太缺少礼数。
缪侯肸被齐桓公派兵俘获,源于蔡女荡舟时戏谑过度。
曹共公看不起来曹的重耳,僖负羁感觉他会大有前途。
伯阳在位时先祖社庙托梦:公孙彊出现曹国就会倾覆。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杞世家述赞第六

盛德之祀,必及百世①。
舜禹余烈,陈杞是继②。
妫满受封,东楼纂系③。
阏路篡逆,夏姬淫嬖④。
二国衰微,或兴或替⑤。
前并后虏,皆亡楚惠⑥。
句践勃兴,田和吞噬⑦。
蝉联血食,岂其苗裔⑧?

【述评】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的是陈国、杞国两个诸侯小国的历史。陈国的开国之君是胡公满,亡国之君是湣公越,共二十五位国君,约五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杞国的开国之君是东楼公,亡国之君是杞简公,共二十位国君,约六百年的历史。“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史记·陈杞世家》),故司马迁写杞国只言立卒,不记事件。
    陈、杞乃舜、禹之后。这两个诸侯国早在殷商时就曾得封,其间或失获续、获得获绝。周武王立国后,寻找舜、禹的后人,得胡公满、东楼公,又正式封于陈、杞。
    陈、杞两国在西周的诸侯国中都因封国太小而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司马迁之所以用世家的形式来写它们,就是为了彰显舜、禹的地位,赞美舜、禹的功德。这些远古的贤君,只因为他们有德于百姓,于是血食后代,泽被苗裔。
    《陈杞世家述赞》前六句是说陈胡公满得封陈国,杞东楼得封杞国,二人都能够继承先祖的功业,赞美帝舜、大禹盛德奕奕,泽及后人。中间六句写杞哀公弑君自立、夏姬荒淫得宠,陈、杞逐渐走向衰落,西周的封国攻取吞并,或兴或亡。最后四句写勾践称霸、田和代齐,“蝉联血食,岂其苗裔”不仅肯定了帝舜、大禹的后人能够光大祖宗,也是对起句“盛德之祀,必及百世”的勾连回应。

【注释】
①盛德之祀,必及百世:品德高尚的人做国君,他的后人代代相传,一定岁月久远。
○盛德:品德高尚。○祀:世,代。
○必及:一定到。○百世:世世代代。指岁月久远。
②舜禹余烈,陈杞是继:帝舜、大禹功德长存,陈国、杞国的国君都是他们的后代。
○舜:五帝之一。名重华,又称帝舜、大舜、虞帝舜,简称舜。舜帝生于姚墟,故以姚为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又号为“有虞氏”。○余烈:遗留下来的功绩、功业。
○陈:金文作敶,西周妫姓诸侯国,是帝舜后裔,为三恪之一。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陈亡后,陈的分支,即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杞:是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是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西周建国后,武王重封大禹的后人,杞国得以重新建国。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陈杞世家》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屡有迁徙。初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新泰,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是继:继是。陈国、杞国国君者是帝舜、大禹的后继者。
③妫满受封,东楼纂系:陈满接受武王分封,开立陈国;东楼公被武王封在杞国,以继承大禹世系。
○妫满:陈满。其父遏父(又称阏父)在周文王时曾担任陶正 (掌制陶),妫姓。陈满是诸侯国陈国的开国君主,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得姓为陈氏,故称陈满。在位六十年。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受封:接受封建。《史记·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东楼:杞东楼公。杞国开国君主。姓名不详,《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之后,封东楼公于杞。○纂系:继承世系。《史记·陈杞世家》:“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史记索隐》:“杞,国名也,东楼公,号谥也。不名者,史先失耳。”杞县曾有东娄公庙,1949年后被毁。
④阏路篡逆,夏姬淫嬖:阏路杀死君王篡夺了王位,夏姬深受陈灵公宠爱。
○阏路:杞哀公。名阏路,是杞国的第十八任君王。阏路是杞湣公之弟,湣公十六年,阏路弑君自立。○篡逆:篡夺叛逆。《史记·陈杞世家》:“(杞湣公)十六年,湣公弟阏路弑湣公代立,是为哀公。哀公立十年卒,湣公子敕立,是为出公。”《史记索隐》:“阏,音遏。哀公杀兄湣公而立,谥哀。谯周云:谥懿也。”
○夏姬:春秋时代郑穆公之女,母亲为少妃姚子。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因称夏姬。夏姬貌美,妖淫成性,与陈灵公及大臣孔宁、仪行父等人通奸,引发多次流血事件,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诗·陈风·株林》即言其事。○淫嬖:受君王宠爱的女人。《史记·陈杞世家》:“十四年,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衷其衣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君臣淫乱,民何效焉?’灵公以告二子,二子请杀泄冶,公弗禁,遂杀泄冶。十五年,灵公与二子饮于夏氏。公戏二子曰:‘徵舒似汝。’二子曰:‘亦似公。’徵舒怒。灵公罢酒出,徵舒伏弩厩门射杀灵公。孔宁、仪行父皆奔楚,灵公太子午奔晋。徵舒自立为陈侯。徵舒,故陈大夫也。夏姬,御叔之妻,舒之母也。”《史记正义》:“《列女传》云:‘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徵舒之母,御叔之妻也,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杜预云:‘夏姬,郑穆公女,陈大夫御叔之妻。’《左传》云:‘杀御叔,弑灵侯,戮夏南,出孔、仪,丧陈国。’”
⑤二国衰微,或兴或替:陈国、杞国逐渐走向衰败,当年西周的封国,有的兴起,有的灭亡。
○二国:陈国、杞国。○衰微:衰败,不兴旺。
○或兴或替:有的诸侯国兴起,有时侯国被别国攻占。《史记·陈杞世家》:“舜之后,周武王封之陈,至楚惠王灭之,有世家言。禹之后,周武王封之杞,楚惠王灭之,有世家言。契之后为殷,殷有本纪言。殷破,周封其后于宋,齐湣王灭之,有世家言。后稷之后为周,秦昭王灭之,有本纪言。皋陶之后,或封英、六,楚穆王灭之,无谱。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陈氏灭之,有世家言。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垂、益、夔、龙,其后不知所封,不见也。右十一人者,皆唐虞之际名有功德臣也;其五人之后皆至帝王,馀乃为显诸侯。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周武王时,侯伯尚千馀人。及幽、厉之后,诸侯力攻相并。江、黄、胡、沈之属,不可胜数,故弗采著于传。”
⑥前并后虏,皆亡楚惠:先是陈国被楚国吞并,后来杞国国君简公春也被楚军俘获,陈、杞两国都是被楚惠王派兵攻灭的。
○前并:先是陈国被楚国吞并。《史记·陈杞世家》:“二十四年,楚惠王复国,以兵北伐,杀陈湣公,遂灭陈而有之。”○后虏:后来简公春也被楚兵俘获。即亡国之意。《史记·陈杞世家》:“杞简公春立。立一年,楚惠王之四十四年,灭杞。”《史记·楚世家》:“惠王乃复位。是岁也,灭陈而县之。”
○皆亡:都灭亡。○楚惠:楚惠王。芈姓,熊氏,名章,《墨子·贵义》以及出土楚国文献又作献惠王。楚昭王之子,母为越女,是战国初期的楚国君主,在位五十七年。他即位后,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训,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得以迅速复苏,使楚国重又步上争霸行列。楚惠王十一年(前478)夏季七月,楚惠王命公孙朝率楚军攻陈,杀陈湣公,灭陈为县。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又灭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
⑦句践勃兴,田和吞噬:禹的后裔勾践蓬勃兴起,成为霸主;舜的后裔田和也吞并了齐氏侯国,建立了田氏侯国。
○句践:又作勾践、句践;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里作鸠浅,《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践于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勃兴:蓬勃兴起。勃,盛貌。勾践即位后不久,即兵败于吴国。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投降,臣事吴王,三年后被赦归返国。句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重用范蠡、文种等人,“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史记·货殖列传》)越兵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甚至“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齐俗训》)。
○田和:齐太公。本名田和,前404年至前384年在位。田子和元年(前404),田和自立为齐君。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使食一城,以奉姜姓之祀。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田和是田完的十世孙。田完,即陈完。陈国开国之君胡公满的十世孙。胡公满作为舜的后裔,于武王立国后得封陈国为诸侯。传到陈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陈完与御寇私交相厚,陈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素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姓,田完也被尊为为田姓的始祖。因此,田姓一脉也都是舜的后裔。○吞噬:犹吞并,兼并。
⑧蝉联血食,岂其苗裔:舜、大禹能够连续不断的享受祭品,难道不就是因为子孙后代能够承其遗业,光宗耀祖吗?
○蝉联:亦作“蝉连”。绵延不断,连续相承。○血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颜师古《汉书注》:“祭者尚血腥,故曰血食也。”○岂其:难道不是。表示肯定。○苗裔:子孙后代。《史记·陈杞世家》:“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楚惠王灭杞,其后越王句践兴。”

【诗译】
品德高尚者一旦成为国君,他的后人就能够传承百世。
帝舜大禹遗留的美德功业,陈国杞国的君王得以承继。
胡公满受封成为陈国君主,东楼公开启杞国传承世系。
姒阏路竟然杀掉湣公自立,夏姬得宠依然是风骚邪僻。
两个封国已逐渐走向衰败,西周诸侯一时间或兴或替。
先吞并陈国然后俘获杞君,两国全都亡在楚惠王手里。
越王践蓬勃兴起成为霸主,田和把姜姓齐国整个吞噬。
舜禹能连续不断享受祭品,难道不是因为自己的苗裔?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1 21:20 , Processed in 0.08007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