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75|回复: 8

[其他] [启蒙乐园]第一课 对联(串讲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   对联
目标:基本明白对联的定义、功用、分类、主要特点、张帖形式、会补横幅
  一、对联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上为对联定义:对联:名词,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句.
<<辞海>>里为对联定义:对联:即楹联.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对联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
网络上的联家们也根据自己的解读给对联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综合各家的叙述,我将对联概念概括为:对联,是一种由两句或两段相互照应的文字组成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义完整、字数相同并具有强烈节奏感的的汉语言文体。
二、与对联概念相关的几个名词
(一)句脚: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
(二)联脚:无论上联还是下联,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单句联的句脚也就是联脚。有人曾用联脚概念出过一个句子:
出句:对联有脚不能走。
(三)成联:上下联完整的称为“成联”,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成联称为“自撰联”。
(四)出对句:应对游戏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根据出句而应对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由于下联一般是收尾,语义一般等同或重于上联,若出成下联留给应对的空间相对小些,因此在网络应对游戏中,大多数人偏爱出上联和应对上联。 
(五)横批:对联还常常有横批,就是张贴在壁柱间横眉上、对全联的意思带有总结性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字、五个字乃至七个字的。 [注:横批,也有称为横额或者横幅的,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相同。横幅包括最广,过去凡轴在两端的横条形字画,都包括在内,而今多指横写横挂的条式标语。横额过去包括一切碑题与匾额,而今多指其不依附其他文字而独立存在者。横批始终与对联配合使用。因此,若指对联上方横写的带有总结性的文字,还是叫横批为好]。
1.横批的书写格式.古时横批都是从右自左书写,为了适应或者迎合现代人阅读习惯,新式张帖法多数将横批从左自右书写。
        2.横批的要求.
  (1) 横批应同对联的内容互相切合。如: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教授陈寅恪在口结舌重庆因随时要跑警报而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见机而作;
落土为安。
横批:死而后已。
   这副对联描写了当时跑警报的情形与心境。横批的“死而后已”,是说只有死了这种生活才能结束。对联文来说,这是很切合的。
    若事先已有横额,题联时就要对横额的内容加以发挥。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有一座关城,名曰“阳关”。此关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而著名并成了别离之地的代名词。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人们在城门两边(亦说在关外长亭)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不管“阳关”二字是否写上,这副对联都是根据王维的诗意对“阳关”二字加以发挥的结果。对横额来说,也很切合。
    (2)横批还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1917年,北洋军阀南下骚扰湖南,领兵的头目为张子志、张敬尧二人。官兵的危害,激起了民众的愤慨。有人以二张姓名为题作了如下一副对联:
此子本俗人,偏说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吠尧原桀犬,何曾识敬以为国,敬以临民。
横批:堂堂乎张也。
       (3)横批与对联的语言风格也应保持一致。有一副贺一医生与教师结婚的对联:
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
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炬春蚕。
   据说作者开头就是用“珠联璧合”作横批的,但同对联一比较,觉得失之过雅,于是改为“天生一对”。“天生一对”,基本意思没有变,通俗而有情趣,与对联的语言风格就和谐了。
3.横批的另类——横批自成对联.
两个横批分别张帖镌刻在相关的两个地方成为相对应的横额联。《对联通》中对此有以下叙述:
    “一种是横额下皆无对联者,兰州五泉山一例即是。该处望来堂后有一石牌坊,柱上无联,正反面各有一横额,分别为:
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更比上来难。
    两横额字数相同,对仗(自对)工整,完全可以视为一副对联。也许题额的人当初就有这种考虑,使之成为“无联之联”。
    一种是横额(批)下皆有对联者,北京中南海静谷一例即是。在其“曲径通幽”处的西门,门外横额(批)为“荟蔚适于幽处合”,其下有“悟物思遥托,悦心非外缘”一联;门内横额(批):为“谽岈每与望中深”,其下有“芝径缭而曲,云林秀以重”一联。如将两横额(批)摘出,便是:
荟蔚适于幽处合;
谽岈每与望中深。
    这又是一副对联。这种额联,其两横额(批)既分别与所配的对联切合,又合起来表达新的意思,是一种“联上之联”。这种“联上之联”,与其相配的对联一起,内容与形式都呈交合层迭状态,给人一种别致、错综、浑深而又曲折的美感。
    有的额联并不在同一地方。岳阳楼公园北边石坊上题“北通巫峡”四字,南边对称的石坊上题“南极潇湘”四字,两坊遥遥相对,相去数十米。这样的额联,可能别的地方也有。(注:以上内容摘自<对联通>).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联的书写张贴格式
由于对联是实用文体,大量张帖悬挂,千百年来已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书写张贴格式。
(一)不悬挂张帖的对联在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
(二)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四、对联的单位
由于对联上下联互相对称,因此,对联的单位一般是“副”,通常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五.对联的标点
古时对联是不加标点的,需读者自己断句。现今对联可以不标点也可以标点,加标点时,如上下联是单句,则上联脚通常标逗号,下联脚通常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脚通常标分号。根据内容、语气的需要,对联也可以标感叹号、问号及其他标点符号。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对偶、对仗、对子、对联的异同
在讲对联时,总是提到对偶、对仗、对子这三个词,他们之间是啥关系?有何区别呢?
(一)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看起来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反或相近意思的语句.有严对和宽对之分,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用重复字,宽对只要求达到五项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是汉语言文学中的 修辞手法一。
(二)对仗:是对偶句中一种更严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同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
(三)对联:是具有对仗形式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体,与诗歌、散文、小说等并列于汉语文学之林。
(四)对子:对子就是对联,对联就是对子,两者完全等同,区别在于对联是雅称,对子是俗称。
(五)对联是对偶句,但对偶句不一定就是对联,只有具有对仗形式的意义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书写张贴的对偶句才可以称为对联。对联要讲究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对仗。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在于: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仗是艺术表现形式,对联则是以对仗的形式组成的对偶句,是文学体裁,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对联的特点        
    对联同其他文体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根据上面对联的定义,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长短句式。两分句以上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一点颇类似于词。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数相等的对联并不多。稍微常见一点的也不过限于四字句联。如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有的对联,虽然看起来每分句字数相等,但节奏并不一样。如峨眉山九老洞的一副:
问九老 何处飞来,一片碧云 天影静;
悟三乘 遥空望去,四山明月 佛光多。
前分句三四节奏,后分句四三节奏。
(三)断句一致。即节奏相同,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如九老洞这副例句联,上下联各自两分句断句虽然不同,但上下联间两分句断句处却是相同的。
(四)词性相当。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按古人的说法叫实对实,虚对虚。按现在的说法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介词对介词、虚词对虚词、颜色对颜色、数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等等。
(五)上下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关联的方式有时空相关、人事相关或其他相关。虽然在联中字面常有牛头对马嘴,但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关的。
(六)仄起平收。即上联脚一般用仄声,下联脚一般用平声,但由于对联是实用文体,有时为了表意的需要或使用者的规定用字等,从古至今都存在一些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平起平收联。作为初学者不必刻意排斥也不必努力效仿。
(七)平仄相谐。平仄相谐的含义为:句内平仄相替,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只有这样才能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对联的功用
(原文照搬,没啥自我发挥的余地)地址:http://www.zhgc.com/bbs/dispbbs. ... ID=65556&page=2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  
  (一)装饰环境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有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二)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为国争光,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
  
  (三)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夸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借用陶渊《归去来辞》字义,说明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可说是对郑板桥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雅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孙奕在《示儿篇》提到,黄耕庚夫人3月14日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五)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联不可多得也。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语在于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分文不取原非易事,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贪;下联说明做事不可强求尽善尽美,要顺其自然,不可为“名”而做无能为力之事。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但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六)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大则嘲讽时政,小则劝友去疵,不一而足。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实则暗有所指。“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无疑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党口号。“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腐败、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今时代,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化、没落的东西也随之滋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随处可见,在许多报刊、书籍、文章、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讽刺腐败现象的联语,如黎时忠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世有叶公龙反假;
   今无伯乐马偏多。
  
  联句上联借“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反其道而行之,以道破“假做真时真亦假”的社会时弊;下联借伯乐识马的故事,对那些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的现象给予了无情讽刺,联句用典得当,对仗工整,一语双关,绵里藏针,堪称讽刺联之佳品。
  
  (七)广告宣传
  
   利用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只不过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行业联了,因一副好的店联而生意大盛的事情在古籍中时可见之。江苏泗水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妙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极度形容佳酿之美,试想其味鸟可闻之成凤,其糟鱼可食之化龙,况其精华之酒乎?这种手法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致,诱惑力强,收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一段时间内可说是妇孺皆之,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八)征答交际
  
   应答联作为楹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如:
  
   山光扑面经宵雨;
   江水回头欲晚潮。
  
  传上联乃罗聘游镇江焦山时所出,正在其苦苦思索下联,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应答巧对发展到现在,已从三五朋友间的应答发展到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征集联句,使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参与其间,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对句。如1982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征五个出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应征稿件达18万多件,尽管限了题,但征稿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涌现出许多佳联。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下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出句与对句皆由当代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的名字串组而成,几个人名自然成句,意义连贯,对仗工稳贴切,实乃联中上品。
  
   征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电视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如获得“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湖南省刘人寿的一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的热烈气氛。联句句尾还巧嵌两个戏剧剧目名称,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对联种类
(一)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上下联各30字及以上为长联。最短的两个字成联,最长的五千字(读五千字的对联有可能不如读五千字的散文舒服).
(二)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
1.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
3.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4.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5.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6.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
8.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
9.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0.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三)按艺术特点分:
1.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2.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3.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4.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5.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6.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7.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8.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四)从广义内容来分类:写景状物类、叙事咏物类、抒情言志类、格言哲理类、讽刺讨檄类,分述于下:
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绘状佳美事物,让人们赏心悦目;展示雅兴志趣。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2.叙事咏物类: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存之于内,发乎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4.格言哲理类: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作为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联句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5.讽刺讨檄类: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五)按对仗的形式划分: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3.串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仗也叫流水对。
4、工对:一副对联,如果做到了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再加上平仄协调,那就是工对了。工对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6、自对: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自唐代以降,自对在对联中也逐渐使用开来。使用方式首先可分为两类:有单字自对和词组自对。
单字自对例:
杜老乾坤今日眼,
  范公忧乐古人心。
上联“乾”(名词),与“坤”自对,下联“忧”(动词转名词)与“乐”自对。
词组自对例:
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春秋报事,福我佑民。
联中的“黄蕉”与“丹荔”是自对,“福我”与“佑民”也是自对。“黄蕉”与“丹荔”是偏正结构,“福我”与“佑民”是动宾结构。结构不相应,上下自然不对仗。但因自对的词语彼此之间却是词类相同、结构相应的,因此也就工整了。
例:
甘霖成瑞雪,
  百岭见千娇。 此联
对联用自对,一般只在部分词语中进行。上下联完全自对的情形也是有的,例: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因为是完全自对,容易使人觉得上下无对仗可言。一副对联,时而自对,时而上下联相对,交错进行,就不会造成这种感觉。
“甘霖”与“瑞雪”对,中间隔一“成”字;“百岭”与“千娇”对,中间隔一“见”字。
对于自对的认识,有些人不知道或者未看出是联内自对,便认为上下联失对。如有人谓昆明大观楼长联中上联首句之“空阔”(形容词)与下联首句之“英雄”(名词)“不对仗”,但是“空”与“阔”自对,下联是“英”与“雄”自对,只是把联内自对的范围扩大化。
7、无情对:只求上下联的平仄与对仗相合,而不管内容上有无联系。特点是以借对取胜。即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包括某种词性和结构)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
          
        必做作业:
1.请将以下几副对联送给恰当的人(20分.送错一个得0分).
2.某联家写了许多副对联,因大风吹得七零八落,恰巧顾客来取,请你扮小二帮联家整理成对(20分.整错一个得0分).
3.请将2题中某联家写的几副对联挂到恰当的地方(20分.明显挂错一个得0分).
4.为以下对联配上恰当的横幅(20分).
5.为长联断句(20分.断错1处扣2分).
        (同步对课另开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是一种由两句或两段相互照应的文字组成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义完整、字数相同并具有强烈的相同节奏感的的汉语言文体。
——知秋老师,个见以为此定义很好,但须将“具有强烈的相同节奏感”这方面内容作调 ...
秋风听雨 发表于 2009-11-5 19:25
接受意见,修改为:对联,是一种由两句或两段相互照应的文字组成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语义完整、字数相同并具有强烈节奏感的汉语言文体。
发表于 2011-10-1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1-11-9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学生有个问题请教: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联不可多得也。
此联意境新颖,我非常喜欢!只是对联能有“虫子”吗?
谢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20 07:51 , Processed in 0.07554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