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0|回复: 0

八期基础班第十三讲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法和写作基本技法赋比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夏一青八期基础班第十三讲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法和写作基本技法赋比兴

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我们班是基础班,基础格律都讲完了。今天我们就开始讲解一下基础写作,咱们还是老时间,每周二晚八点半准时开课。
  大家好,上周呢,我去了趟重庆和河南郑州,所以上周的课让田宝老师替我讲了一节。古典诗词的基础包括,基础格律。简单的说就是基础规则。基础规则学完后,就该学习基础写作。上节课呢,我们讲了一诗三读和化用,一诗三读就是教大家如何来读诗的。化用呢是告诉大家如何来遣词成句。
今天呢,我们来讲解两个关键点:中国古典诗歌的语法和古典诗歌写作基本技法--赋比兴。

  第十三课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法和写作基本技法赋比兴
  大家可能很奇怪,为什么我们班很少留书面的作业,因为基础的知识呢,需要的是多积累,通过阅读大量的古典诗歌,来加深巩固我们讲过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讲下古典诗歌语法特点
  记的我刚学古典诗歌的时候,就是从1979年福建大学出版的《毛泽东诗词赏析》一书的附录中,学会的基础格律,同时也在附录里了解到了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这个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是王力先生截取其著作《汉语诗律学》中的部分。由于当时是处于特殊时期,所以大量的例子是以毛主席的诗词为例子,我们不可否认毛主席在诗词上的造诣,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个。
我们把现代诗歌叫做新诗,把古典诗歌叫做传统诗歌或者旧体诗歌。旧体诗词,作为诗歌形式,同样要求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作为旧式题材,本身还受到特殊格律的严格制约。由此,在语法上除了具有古代散文的一般规律外,还有一些为古代散文所没有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通过分析语言,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下面我们来看下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到底有哪些。
  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频繁,是旧体诗词语法特点之一。
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现在说的词性,结构,古人也这样说么?@云翾 你是我们班里的老师,现实生活里你是老师呀。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说的词性,词组结构一类的说法,其实是现代汉语语法。而这个现代汉语语法呢,创始人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根据西班牙语的特点,提出的现代汉语语法。古代不叫词性,叫词类。词类活用----词类活用频繁,是旧体诗词语法特点之一。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名词,这里活用成动词 “把、、、当做粪土”的意思。又如“弹洞前村壁”,洞,这里也是名词活用成动词,是打穿的意思。
2、形容词活用成名词或者动词:
   在动词后充当名词宾语的。如“把酒酹滔滔”“六月天兵征腐恶”“跃上葱茏四百旋”“帝子乘风下翠微”;
   在名词后充当动词谓语的,如“不周山下红旗乱”。这种形容词,虽然用作名词或者动词,仍具有形容的词性,比起用一般名词或者动词,往往能节省笔墨而富有表现力,为诗词所常用。
3、词类的活用,在诗词中有时还通过对句关系,使意思更加醒豁。
如“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动词“牺牲”,用做名词,形容词“多”用作动词,就是由于同“换”和“日月”的对仗而更加明确的。

  二、语序变换
  语序变化大而多,是旧体诗词语法的重要特点。诗人往往由于强调某种思想感情的需要,或者适应某些格律的要求,在语序上比散文作了更大、更多的调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调动突破了语法的一般规律,起着散文中所没有的倒装作用。

A、因格律关系的变换:
1、词序的倒置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九重霄)
2、修饰词和被修饰语的倒置
“屈指行程二万”(二万行程)
“人民五亿不团圆”(五亿人民)
“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前故园)。
3、主谓、动宾句子成分的倒置
“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一唱)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五岭连天,三河动地)

  B、因修辞关系的变换:
1、为强调一点而故意调动
  “长夜难明赤县天”,这里“赤县天”是主语,“长夜难明”是谓语,但为了在一开篇即强调、总结旧中国灾难深重这一特点,加上押韵关系,就把谓语提前了。
2、为创作某种意境而加以调动:
  “萧瑟秋风今又是”这里本是一个判断句,即“今又是萧瑟秋风”;“萧瑟秋风”在判断词“是”的后边,组成合成谓语。但为了首先创造一钟意境,然后强调“今又是”这个词,使气候相似、社会不同的意思表达得更为强烈,就把“萧瑟秋风”提前了。甚至由于这种高度的语言艺术,如果还原回去,读起来反而觉的文法不通了。

我们来看下主席的这首浪淘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主席的词。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燕字,这里读平声。一般来说燕字作为地名的时候都读平声,如燕京,燕云十六州等。
我们看下这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序是今又是萧瑟秋风,那么这样的话,这句就显的和全篇不协调了。

  三、省略与压缩
  由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化,和受到格律制约,形成了旧体诗词语法的另一重要特点:语句的尽量省略与高度压缩。在旧体诗词中,出现不完全句的现象,比起散文来显得经常、复杂而特殊。

1、虚词的省略
为了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表现最重要的东西,诗词中总是尽量的省略除了副词以外的虚词,特别是介词。如:
独立寒秋  独立于寒秋
茫茫九派流中国  茫茫九派流于中国
省略了介词“于”
2、动词谓语的省略
动词、能愿动词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很少见。但在诗词里,一些动词性不太强的动词或者能愿动词,都可以省略,成为缺少动词谓语的句子,而意思仍很清楚。

  大家知道什么是能愿动词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例如:
表示可能:能 能够 会 可 可能 可以 得以
表示意愿:愿意 乐意 情愿 肯 要 愿 想要 要想 敢 敢于 乐于
表示必要:应 应该 应当 得(dei) 该 当 须得 犯得着 犯不着 理当
表示估价:值得 便于 难于 难以 易于
能愿动词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但可以加上谓词性词语形成述宾结构。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不”和“~不~”的格式中。例如:
能——不能不/能不能
要——不要不/要不要
会——不会不/会不会
可能——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应该——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A、保留副词、省略动词的句子,而意思仍然很清楚。
如 雨后复斜阳,六亿神州尽舜尧,芙蓉国里尽朝晖。
B、省去动词,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列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 “寥廓江天万里霜”和“飒爽英姿五尺枪”还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3、主语的省略
  散文中的主语省略,多半是依上下文关系而省略。诗词中的省略,则可以不必依此关系,而由谓语推及主语。
A、省略句中“我,我们”的:“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助苍龙”“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B、省略句中特定主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六亿神州尽舜尧”前者主语“你”及柳亚子,后着主语是“人民”

4、语句的压缩
诗人为了在短短五、七字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常常采用高度压缩的手段,使得诗句呈现复杂的情况。
A、采用集锦的修辞手法,把几个名词排列在一个句子里
   如“宁化、清流、归化”“ 赤橙黄绿青蓝紫”古人这样的作品也有很多例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集锦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以后会讲到。这里简单的介绍下。集锦也叫“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B、把几个主谓词排列在一个句子中
   如“路隘林深苔滑”“赣水苍茫闽山碧”
C、用几个单纯而完整的主谓分句构成一个并列复合句
如“我失骄杨君失柳”
D、把一个大而复杂的符合句压缩在一起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很多人都说是合掌了,其实不是。这两句都是转折关系的复句所压缩,实际上是“虽然五岭逶迤,但红军视如细浪腾,尽管乌蒙磅礴,可是红军视如泥丸上行走”
E、几个不同类型的词组交错压缩在一起
   如“长空雁叫霜晨月”表面上好象“雁”是主语,“叫”是谓语,“月”是宾语。其实 “雁叫”是一个主谓词组,“霜晨月”是一个偏正词组,而“长空”是一个词。按古汉语散文可以理解为“霜晨月雁叫于长空”凛冽的霜晨,朦胧的月色,万里长空过雁在鸣叫,三层意思统一在云贵高原的残冬早晨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上,构成了行军的浓重气氛。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不完全句
  不完全句也是古典诗词里最常见的。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在诗歌的句子里,如果是复杂句,其中有一部分是没有谓...《汉语诗律学》把“近体诗”的不完全的句式,分为17个大类,54小类,并且认为“不完全句可以说是近体诗所特有的句法”。
刚才我们举例的省略与压缩的例句都是不完全句    本来,散文中也有一些不完全的句子,但那是个别情况。在诗词中,不完全句则是经常出现的。诗词是最精炼的语言,要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有许多句子的结构就非压缩不可。所谓不完全句,一般指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全的句子。
最明显的不完全句是所谓名词句。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就算一句话。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两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甜蜜的友谊的回忆来。这个意思不是很清楚吗?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里有四层意思:“晴川历历”是一个句子,“芳草萋萋”是一个句子,“汉阳树”与“鹦鹉洲”则不成为句子。但是,汉阳树和晴川的关系,芳草和鹦鹉洲的关系,却是表达出来了。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了;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里也有四层意思:“云鬟湿”是一个句子形式,“玉臂寒”是一个句子形式,“香雾”和“清辉”则不成为句子形式。但是,香雾和云鬟的关系,清辉和玉臂的关系,却是很清楚了。杜甫怀念妻子,想象她在鄜州独自一个人观看中秋的明月,在乱离中怀念丈夫,深夜还不睡觉,云鬟为露水所侵,已经湿了,有似香雾;玉臂为明月的清辉所照,越来越感到寒冷了。

  有时候,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不完全句。如苏轼《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
铜钲是什么大家知道不?@冰岛 ?
  我们都知道有一成语叫鸣金收兵。鸣金其实就是敲打的铜钲。铜钲呢是一种古代的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击之而鸣。传世春秋晚期南方徐、吴等国的镇,自铭为“征城”,是行军乐器。
毛主席所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月”并不是“叫”的宾语。西风、雁、霜晨月,这是三层意思,这三件事形成了浓重的气氛。长空雁叫,是在霜晨月的景况下叫的。有时候,副词不一定要像在散文中那样修饰动词。例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里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恰”字是副词,后面没有紧跟着动词。又如《菩萨蛮》(大柏地)里说:“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复”字是副词,也没有修饰动词。
应当指出,所谓不完全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的。我们不能认为诗人们有意识地造成不完全句。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

  今天我们笼统的讲了下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讲这个呢,主要是有利于大家在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正确的 理解古典诗歌。我们还是要继续的阅读唐诗三百首里的五绝和五律的作品,或者是千家诗里的五言绝句和律诗的作品,增加积累量。

  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下古典诗词的写作技法赋比兴

  我们学诗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汇----意境。那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提起意境,大家就会想起另一个词汇---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直至孤帆消失了,依然站在立江边,若有所失,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挚意。又如杜牧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一个典型的景物描写蜡烛滴下来的烛泪,把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升华。

又如,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这首诗估计大家都没读过,所以这里要讲解一下。
此篇多写静景: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写荒寂之景是映衬诗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惊,不仅把前面的景物带活了,而且,意味深长,含蓄蕴藉,是传神妙笔。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写诗呢要学会用意象说话,就是说把我们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出来。切忌直接的说出。所以毛主席与陈毅元帅通信中就诗词写作上有这样一段“、、、、、写诗词要多用形象思维,少用逻辑思维、、、、、、、、”
也要正确的理解这样一段文字“诗言情,情不能达,则寄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
这里是简单的介绍了下意境。至于如何营造意境,随着我们的学习,我们会再次讲解的。

  古典诗歌写作技法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就三种写作技法---赋比兴
我们来分别阐述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现在成为诗词创作的写作方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例诗1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写出了山村的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如同一幅田园风景画。

例诗2.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例诗三
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尝过九江,尝的意思是曾经。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感叹,也可以写景。
  比 比这里不仅仅是说比喻,因为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的比呢是一种写作手法。比是说把诗人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一般在写诗中有两种表达手法第一通过恰当的比喻,把要表达的抽象情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出来。

例如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四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前两句说愁生白发,以白发之长,喻愁之长;后两句把镜中的白发比作秋霜。对镜触目惊心,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而感叹。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的颔联、尾联都有比喻,尤其是颔联,比喻精美,把抽象的感情变成生动地艺术形象,感情真挚,意境含蕴。美妙传神的比喻,不仅使所咏事物形象鲜明。并能加强抒情气象,使所抒之情真感人。

赠汪伦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把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用桃花潭水深来表达出来,说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
说句题外话,桃花潭具考证只是一个水池。比的手法不仅仅使用在诗里,还使用在词里。因为我们讲的赋比兴是古典诗歌的写作技法,当然包括词了。例如,李后主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种呢,用景物来抒发主题情感,但是不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一般运用在绝句中,绝句前两句叙事或者抒情,那么后两句写景,这个时候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情感抒发的延续。这个延续是把抒发的情感具体化了。
例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作者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们来讲一下这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我记的年轻的时候看过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面有一诗,陈家洛写的。携书弹剑走黄沙,瀚海天山处处家。大漠西风飞翠羽,江南八月看桂花。我们这里不讨论诗词的格律,因为金庸先生不精通格律。我们只看诗的写作技法,诗中的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
  用赋法也容易产生平直散芜的毛病。所谓“平”,就是平板、单调;“直”就是一览无余,缺少蕴藉和含蓄;“散”,就是散漫,形象不集中、不鲜明,感情不能一气贯通;“芜”就是芜杂,内容不精炼。所以,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又主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赋、比、兴三法兼用为好。所以说诗中有赋有比,很正常的。

  我们来看下兴。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兴,就是起,是诗的开端,是最初触发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说白了就是触景生情,因景生情。
  《国风·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两句就是兴,诗人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一对睢鸠在河中小洲上相对鸣叫作为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先言的“他物”。即起兴的形象,也就是最初触发诗人展开丰富联想的起点。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前两联完全写景,颈联忽转,即景生情。前两联起到造境的作用。

明代黄荣的牧牛图诗。明&#8226;黃榮《牧牛圖》:
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不管事因景还是触景生情,那么这个景物的描写都是在为要抒发的主题情感而服务的。绝对不能情景分离。我们要注意这点。诗中的景和情的关系,景是为抒情而做的铺垫,两者密不可分。我们刚讲的意境,也就是诗的内涵,说白了就是我们写诗人的想象力,表现力。通过诗人的对事物特有的敏锐观察力,通过想象力来把对事物的观察写出常人所不能的感受。
  02年左右,在QQ聊天室里曾有人问过我,说“柳三你的诗词都有真情实感的么,你表达的情感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我反问她“琼瑶女士”的言情小说,影响了一代人,那么她说描写的感情故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么?同时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也影响了一代人,那么金大侠绝对不可能有亲身经历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作家呢 都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景物可以做到细致的观察,抓住其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这个独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人不能经历这世界上所有的热闹,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顺便说一句 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才是好诗。

  今天呢,我们要留书面作业了。写一绝句,以夏天的夜晚为主题。不限韵。下周呢,我们群里统一讲评。

  我们八期的课,没剩几节了呀。大家要勇于动笔。记住这样一句话,丑小鸭是天鹅的童年。我们虽然现在是一只丑小鸭,但是我们的未来都是一只白天鹅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7 00:35 , Processed in 0.05785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