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59|回复: 2

【转帖】李清照咏梅词的心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女子,因其词被人们誉为“婉约之宗”。李清照一生写过很多咏物词,而以咏梅词最为多。细读这些咏梅词,我们可以发现梅花对李清照而言有不同一般的感情,有的时候她将梅看做可以倾诉的朋友,有的时候她以梅自喻。从这些咏梅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命途多舛的一生,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她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关键词】李清照
咏梅词
身世之感

李清照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传奇女子,并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辞,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婉约之宗”。

《漱玉词》保存其作五十二首,而咏物词就有十二首,约占了四分之一。不少研究者对李清照的咏物词予以较多关注,这种咏物词所咏之物包括茶酒,风雨及花卉。他们认为词发展到宋朝,咏物之作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李清照的咏物词为南宋词的发展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在论及南宋诸词人(姜白石等)咏物词的高度艺术成就时,绝不可忽略李清照这座沟通南北宋咏物词的桥梁”。①

读李清照的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是专门咏梅的。对于梅的青睐,我个人认为首先这应该是当时的一个文学背景,或者说应该是一个历史因素。六朝是咏梅诗的初兴期,梅花作为一种花卉,作为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对象广为人们注意和欣赏。鲍照《梅花落》的梅花就是不随俗流、坚忍不拔的品格的象征;唐朝是咏梅诗的成熟期,杜甫有《江梅》,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写《早梅》诗,张九龄作《庭梅咏》,李白、韩愈、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也都有诸多的咏梅诗;宋朝则是咏梅诗的巅峰期,宋以前的梅花审美大多以色香、习性等自然物色特征的认识把握为主,到了宋代,由于文人士大夫道德品格意识的介入和渗透,构成了梅花品格美的价值取向。

自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一出,梅花就和孤高傲世的高士、退隐江湖的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几乎成为封建文人士子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花史》载“孤山放鹤亭,隐此蓄二鹤,每泛舟湖中,客至,童子纵鹤飞报,即归”。“梅妻鹤子”的林逋是宋朝著名的隐逸诗人,他“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山园小梅》诗作以“疏影”、“暗香”的描绘,将梅花的神清骨秀、疏淡清香的气质风韵再现出来,这两句咏梅诗成为千古绝唱,后人常常为之顶礼膜拜。苏轼咏梅词虽只有五首,却在他的咏物词中独占鳌头;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词人朱敦儒,存词246首,其中咏梅词就有39首;稼轩咏物词中题咏最多的就是梅花,共约18首,另外,在其他词中也常常提及梅;姜夔现存词87首,其中写梅及与梅相关的词占28首。李清照有咏梅词9首,数量虽不是宋人中最多的,但她对梅的感情丝毫不逊于“梅妻鹤子”。李清照以柔弱之躯,纤纤素手亲种“江梅无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她或是把梅看作为她的挚友,她的倾诉对象;或是以梅自喻,借梅抒发自己的情怀。陈祖美先生说:“《漱玉词》中比重最大的是咏梅词,假如把它们依次联章,简直可以构成一部堪与两宋之间的三、四代皇室的兴衰史相始终的作者的心灵史。”②

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词,与苏门四学士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起并称为“后四学士”;母亲王氏也是一位精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在这样书香味浓厚的官宦家庭,她便有了普通女子没有的读书机会,所以李清照自小便饱览群书,受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渲染,于是她能深切地感受生活,体验美感,并将这一系列的感情都融于一阕阙的词中。

李清照咏梅词主要是这样几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满庭芳》(小阁藏春),《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清平乐》(年年雪里),《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这几首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咏梅,如《诉衷情》,《蝶恋花》,《浣溪沙》等;一类是融入身世之感,如《渔家傲》,《小重山》,《玉楼春》,《满庭芳》,《清平乐》,《孤雁儿》等。笔者是想通过浅析李清照的咏梅词来解读她命途多舛的一生,来解读她对梅的情愫,以及她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态。

(一)少女时代——骄傲自得

大约是元符元年或二年初,也就是李清照十六岁前后,她的父亲李格非把她从原籍接到汴京,她就将一株江梅亲手栽种在她的闺房窗外。从此以后,梅不仅成了她词作的主人公,还被引为她最好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化身。一些描绘梅的词句,大多都是在说自己的状况,一些不能够直接明白说出来的话,她都通过咏梅来表达。如《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关于这首词的出生年代,各家似乎颇有异议。《李清照词鉴赏》中杨恩成先生认为这首词是她新婚不久写的。《李清照词欣赏》中,刘瑜认为“作者在于通过咏梅花讴歌自己美好幸福的婚姻爱情”。陈祖美先生认为这是“写于词人出嫁前夕的咏腊梅”③,诸葛忆兵先生认为《渔家傲》是“比较舒畅欢快的作品,应该是她少女时候的创作”④。笔者在此同意陈祖美先生和诸葛忆兵先生的观点,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

我们读这首词可以毫不费力地感觉到李清照骄傲自得的心态。而再系统地看李清照的一生的话,除了她出嫁前夕,和结婚后一小段时间她是幸福的以外,后来的境遇真的是不如人意,被夫家抛弃,辗转奔波,何来幸福之感,更没有闲情逸致去“共赏金尊沉绿蚁”。而刚结婚那段时间,虽然他们夫妻相亲相爱,算得上是幸福的,但李清照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她并不会因为这个而骄傲自得。再看她出嫁前夕。李清照十六岁时写下一首名震朝野的《如梦令》。明一蒋说:“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者之道。”举国词文士几乎都称颂这首词,拜倒在李清照的脚下,她的才名响彻全京城。再者,她的父亲当时又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家世甚好,她的身价地位自是无比优越,所以才会自得吟出“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样高傲的词句。以梅自况之意,也溢于言表。梅花既然不与“群花”类同,那么能体现梅花意味精神的人,自是十分高雅,不同凡响了。词人在咏梅的同时,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节操升华到一个崇高而又纯洁的境界。而且还展示了自身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至此,花与人之美,情与物之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美。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是她一生中最得意的时代,她良好的家世背景,丰富的才情成就了她骄傲自得的心态,而正因为她骄傲自得的心态也成就了她“此花不与群花比”的传世名句。

(二)新婚不久——前途茫茫

李清照婚后有小段幸福快乐的日子,仅仅一年而已。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遂被降为京东提刑。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一百二十一人,李格非在余官第二十六人,罢其提点京东刑狱。而同年六月,赵挺之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李清照曾上诗翁舅赵挺之营救其父。但她这位身居高位的翁舅,出于对自身利害的考虑,便不顾儿媳的求助和安危,对其采取了“宁左勿右”的做法。李清照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于是,李清照便与父亲骨肉分离了。

但是,灾难并没有停止。因为政治利益关系,不仅翁舅改变了对李清照的态度,就连曾经十分恩爱的夫君赵明诚对她的态度也大不如从前了。崇宁二年,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不得不回归原籍山东。李清照是一个博学多才,对历史已有相当深邃见解的人,对人情冷暖尤为敏感,对自己当时的处境也有相当清醒地认识。于是她填下《玉楼春》这首词: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宋初的写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之神韵。而李清照的“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也被前人评为“皆得此花之神”⑤。首句以 “红酥”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琼苞”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都是抓住了梅花特征的准确用语,“肯放琼苞碎”者是对“含苞欲放”的巧妙说法。三四两句“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用对偶句,仍写未放之花,“蕴藉”“包藏”点明此意。而“几多香”“无限意”,又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纳入其中,精神饱满,亦可见词人的灵心慧思。

但是,李清照咏梅的含义不仅止于此,另一方面,也通过对梅命运的关注,寄予了词人本人因受党争株连,朝不保夕地身世之叹。词人把红梅看做是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向“她”倾吐内心的秘密。“道人”即李清照本人,她自叹形容憔悴,其愁闷已经到了无以复加,不敢再倚栏相望的地步了;同时,她又为含苞欲放地“南枝”(梅)的命运的担心:一旦风暴来袭,未曾开遍的花苞,也难免香消玉殒。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更是明白地说明了自己的处境,甚至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心中愁闷无以复加。

关于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题,各家也有不同的意见。诸葛忆兵先生认为这是一首“通过咏红梅写别离相思的词”,“词以咏梅始,最后折回到赏梅的题目上来,却句句在写自己的相思情怀”。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似乎有些牵强。“从背景上看,此作当作于宋徽宗崇宁前期,新旧党争反复无常之时;写作地点应该是李格非故居“有竹堂”。”⑥对李清照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黄胜璋和王学初二位先生,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均一再指出:赵明诚不曾“负笈远游”,新婚之初也没有离京外出做官;启功先生将自己收藏的赵明诚手泽俯允后学经眼,复制,从而证实其新婚不久的崇宁年间,赵明诚确在汴京任职。⑦既然赵明诚新婚之初不曾离京,李清照何来“别离相思”之谈。而且赵明诚和李清照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恩爱夫妻,他们之间的感情隐患很有可能起源于这件事情。所以,笔者认为这首词是词人要借咏梅来说明自己当下的处境——朝不保夕,前途茫茫。

(三)党人解禁——欣喜如狂

崇宁五年春,诏毁《元祐党人碑》,继而赦天下,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清照得以回京,恰好历时二年,梅开三度。于是,她高呼“归来也”。她此刻的心情是愉悦的,回到了京城,回到了赵明诚的身边。与亲人长久隔绝之后,一旦见面,李清照的激动与喜悦,真是溢于言表。被压抑过久的心灵,一旦解缚,轻松释然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李清照所写的《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度三年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真实地表现了这种感情。

首句“春到长门春草青”直接引用五代薛昭蕴同调词的成句,薛昭蕴《小重山》说:“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华露滴,月胧明。”李清照化用前贤成句,自然将其诗意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可能出于对这个情景相生的妙句的珍爱和心有灵犀的共鸣。长门是陈皇后失宠的以后被废居的地方。李清照引用这个典故,是在表明,那些像陈皇后一样被迫远居幽处的元祐党人,现在也迎来了“春天”。而她作为党人子弟,辞爱远行,禁受着重压造成的愁云惨雾,也同样有被废居“长门”的感受。现在春天的阳光也照临了她的“长门”,她终于可以回到爱人身边。

陈谢燮《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梅可以说是早春的标志。“些子”犹言一些,即少量之意。“未开匀”谓还没有普遍开放,此与唐代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绿杨才黄半未匀”意趣相同。因为“未开匀”,所以才显得特别新鲜可爱,使人感觉到春天即将来临。李清照在这样美好的春天中回到阔别已久的汴京,回到丈夫身边,心中的兴奋和快乐是无法言传的。看到可爱的梅陆陆续续地在开放,仿佛看到分别已久的朋友在欢迎自己的回归。下面写饮茶。宋人将茶制成茶饼,饮用时须用茶碾碾成细末,然后煮饮。“碧云笼碾”就是说碾茶。“碧云”指茶的颜色。“笼”是茶笼,贮茶之具。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是历史上公认的名句。用“压”字状映照在重门之上的花影分量,用“铺”字状天边淡月透过疏帘映照内室的清辉,意蕴丰富而美妙。天上的月,月下的花,本来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当它们介入女词人的生活氛围,花影映照重门,疏帘铺洒月色的时候,便和词心灵锐的女词人长生了感情上的交流。

关于这首词的“归来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李清照在呼唤丈夫回到自己身边,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李清照写自己重回汴京和丈夫身边的感慨。陈祖美先生曾提出过李清照可能因受党争株连而被迫离京的见解。笔者在此持这一观点。首先,从崇宁二年开始,李清照就因为元祐党籍的问题被夫家嫌弃,甚至还搬回娘家住,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不可能好到什么地方去,而且她又是个对人情冷暖极为敏感的人,她又怎么可能“明目张胆”地呼唤丈夫回到自己身边。所以,“归来也”说的是李清照自己回到京城,回到赵明诚的身边。这首词要表达的也是李清照重回京城的愉悦之情,以及重回丈夫身边的兴奋之感。

(四)十年青州之后——忧郁愁闷

但是,到了徽宗大观元年,蔡京再度复相,赵挺之被罢右仆射五日遂卒。是年或下年伊始,明诚母亲郭氏率其子女,媳妇归居青州。明诚,清照夫妇在“归来堂”猜书,斗茶。明诚撰写《金石录》,清照著《词论》,夫妇二人在青州渡过了轻松快乐的十年。

但是,赵明诚复官后并未带清照离开青州。虽然,李清照可能不止一次的祈求他,但他似乎忘记李清照陪他在逆境中奋斗。他竟以怨报德,辜负李清照的一番情意。她只能借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于是她写下《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寞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流。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首词是作者以梅自况。

如果联系作者可能有过“婕妤之叹”的身世加以品味,就不难发现作者这首词所隐藏的难言之隐。何逊《咏早梅》有这样几句:“朝久长门泣,久驻临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这类诗句,即使出自像何逊,杜甫那样著名的男性作者之手,也不外乎“美人香草”之喻。而对于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则具有真实感人的身世之感:她此时与当时失宠的陈皇后和被弃的卓文君有某种同病相怜之处,所以她特别声明——自己的内心况味,与不为荆州刘表重用而产生桑梓之念的王粲不同,故云“又何必临水登楼”。

从来都是以梅自况的作者,与其“手种江梅”一样,她以皎洁风雅取胜。由于所处环境优越,便经不起风雨的摧残。尽管如此,尽管“江梅”也有因失去白雪的映衬而香消色褪,甚至随风飘落之时,但因其浓香彻骨,即使将落花扫掉,却仍留有香气和情韵。这正如一对曾经沧海的夫妻,尽管经历挫折却仍不忘旧情。这一切“难言处”,待到“良宵淡月”时,其“风流”,“韵胜”,就像月色朦胧中的“江梅”,“疏影”一样,更加神采奕奕。

她怀着和何逊,杜甫那样的心情,从一树树梅花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与寂寞,也看见了摧毁美好生活的风风雨雨。她知道美好的生命如娇花,最需要多情人的细心呵护,不能承受世间风雨的揉搓。天赋多情的她,就像芬芳的梅花一样,曾经美好娇弱,如今却被雨搓风揉,“香消玉减”。她伤心,她失望,她痛苦。

(五)天人永隔——肝肠寸断

建炎三年,赵明诚在往建康朝见高宗的途中不幸染疾。八月十八日,明诚卒于建康。当赵明诚处于顺境时,往往对李清照表现出来的是不应有的冷漠和疏离,甚至还有“天台之遇”或纳妾一事;但当赵明诚处于逆境时,李清照表现出来的总是患难与共的真情,与不计前嫌的宽容。这是中国女性所具有的既可贵又可叹的精神。赵明诚病重期间,李清照竭力照顾他。《金石录后序》这样记载:“念侯性素急,奈何。病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

在赵明诚过世后,李清照写下《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来悼念他。

《孤雁儿》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并且是第一首将梅引入悼亡词的词,以梅抛砖引玉,吐露心声,写得含而不露,不露痕迹。李清照更是亘古以来第一个以“扫眉”悼念“须眉”的著名词人。上阕一开头 “藤床纸帐朝眠起 , 说不尽 , 无佳思。” 就开门见山地倾诉了词人寡居的凄清与悲苦。“ 沈香断续玉炉寒 , 伴我情怀如水 ”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的痛苦。接下来 “笛声三弄 , 梅心惊破 , 多少游春意。”写笛声吹开了梅花 , 带了春意 , 它勾起了词人无限的旧情往事 ,又惊破了词人的幽思遐想 , 使她心碎地意识到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 留下的只是眼前的伤感和往日的留恋。下阕正面抒写悼念亡夫之情。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自然紧密地承接上阙 , 沉香断续的玉炉 ,回荡幽咽的笛声 ,已经使词人柔肠寸断 ,而窗外凄凄的风雨 ,又使词人泪如雨下 。

词中有一句“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吹箫人”原指箫史,这里指赵明诚,箫史的情人是弄玉,二人都羽化成仙,这里也就暗寓李清照与丈夫都不是凡夫俗子。在茫茫尘世中孑然一身,纵然肝肠寸断,又向谁诉说的哀痛。

折梅寄远是前人在诗歌中经常写到的,南朝陆凯的《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这是折梅寄朋友。南朝乐府《西洲曲》“忆梅下西州,折梅寄江北。”这是折梅寄情人。李清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也想折梅寄远,却无人可寄,她与夫君已天人永隔。这句表面上不如‘肝肠寸断与谁同倚’那样痛绝,实际上却痛得更深,更久,更远,是对前句的深化和扩展。刘熙载《词概》曾评论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赵明诚生前对李清照虽然不是很好,但李清照对他却是一心一意。因为,赵明诚的病逝,李清照还大病一场。这首词就足以见得李清照对丈夫的一片深情。

(六)晚年时候——忧虑难当

可是,在赵明诚八月十八日去世之后,李清照脸上的泪水还没有干,这年的闰八月,金兵就以长驱直入之势再次南下。南宋朝廷岌岌可危,先是赶快分送六宫四面逃散,赵构自己随后也带这着一支忠君的人马,向浙江的西部丘陵地带逃窜过去。

李清照也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后半生。为了澄清“玉壶颁金”的谣言,李清照携带所有宝物,沿着高宗逃跑的路线,想将所有宝物呈给朝廷,以证明赵明诚的清白之身。

不仅家没有了,现在国也将不国,李清照心中的愁闷无以复加,只有借助词来抒发心中的愁闷。于是写下《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还在闺阁时就手种江梅。婚后早年也曾与丈夫一起赏梅,那是无疑是幸福的。但后来国破家亡,词人的心都碎了,哪还有心情赏梅呢?甚至泪水把衣襟都湿透了。

词人暮年沦落天涯,难以赏梅,忧郁愁闷。感叹垂老飘零江湖,无依无靠。“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双关语,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执行逃跑政策,因而民族斗争极为不利。这首词不仅是惜梅,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对民族前途的忧虑。

这首词是作者人生道路上乐哀生活的概括和总结。早年“常插梅花醉”,中年“捋尽梅花无好意”,晚年“难看梅花”。这一醉,一捋,一难,使词意一转再转,跌宕生姿。词人借咏梅表现国破家亡,沦落天涯的痛苦,寄托作者对国势衰颓的深沉忧虑。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快乐的,又因为才华出众,所以曾以梅花自喻“此花不与群花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婚后一段日子,她便因为“元祐党籍”,面临着要被丈夫被夫家抛弃的可能,她说“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终于三年后,元祐党人被解禁,她在“江梅些子破”的时候,高呼“归来也”,回到了故园,回到了丈夫身边。后来,又因为蔡京的再度复相,他们一家在青州渡过了十年。十年后赵明诚复官,可他并未带着李清照一起离开,于是清照只得重回娘家,住进“手种江梅”的院落。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成了未亡人,她写词悼念曾经丢下他的丈夫,她为他流下“千行泪”,她“肠断与谁同倚”,她想折梅寄远,却“没个人堪寄”。紧接着,就是金兵再次南下,家国沦丧,想起她的一生,她“满衣清泪”,如今颠沛流离,家国不保,于是“难看梅花”。

李清照这一生,有快乐,有伤心,有美满,也有颠沛流离。但,她的幸福是那么短暂,消失的那么迅速。她的不幸多过于她的幸福,她的付出多过于她的获得。她的爱情,她的婚姻,她的家庭,一切本来应该都是很美好的事情,却一次又一次在她面前破碎。她的才情在她失意的时候,在她伤心悲痛的时候,在她被丈夫,被夫家抛弃的时候,在国家沦陷,颠沛流离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被呼唤出来,她用一阕阙词去表达她的情感,去抚慰她自己那颗受伤的心灵。

李清照的咏梅词,就如一本历史书,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了解到李清照这一生的境遇,我们也可以从中解读到她不同时期的心态。她是一个内心柔软,却又无比坚强的女子。她少女时代的骄傲自得,她被丈夫抛弃的无奈和痛苦,她对爱情的执着,对赵明诚的尽心尽力,她对风雨飘摇的国家的担忧。虽然她是一名女子,可她“盖不徒俯视巾帼 , 直欲压倒须眉。”她的才情,是罕见的,她毫无疑问地占据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第一把交椅,甚至火星上的一座环形上,也以“李清照”来命名,她是齐鲁文化的深厚传统孕育出来的一块奇珍异宝!

【注释】


引自向梅林《李清照咏物词的艺术成就》[J].吉首大学学报,199701

陈祖美《李清照李清照作品赏析集》【C】。成都:巴蜀出版社,1992.P1

引自陈祖美《李清照评传》第143

引自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第18

引自陈祖美《李清照评传》第143页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清光绪文瑞楼刊本

《李清照诗词文评选》第28页

《李清照诗词文评选》第35页
(参见《李清照新传》,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参考文献】

[1]匡亚明主编.陈祖美著.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9
[2]陈祖美著.李清照诗词文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3]诸葛忆兵主编.诸葛忆兵著.李清照与赵明诚[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邓红梅著.李清照新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
[5]陈祖美著.李清照诗词文选评[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6]路文成著.宋代咏物词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唐圭璋等编著.李清照词鉴赏[C].济南:齐鲁书社,1984.4(2006.4重印)

[8](宋)李清照著.李清照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9]陈祖美编著.李清照词新释辑评[C].北京:中国书店,2003
发表于 2012-11-2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14-10-23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5:01 , Processed in 0.0663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