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7|回复: 1

初识散曲创作的门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初识散曲创作的门径
     
   诗词曲这三种不同却又血脉相连的韵文形式,在唐宋元三朝分别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以后,又相濡以沫并肩走过了千百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直至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才逐渐式微,被新的文学形式所屏蔽。在沉寂了大半个世纪以后,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诗词之花又在民间土壤处处绽放开来。但是,曲相对于诗词来说,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什么是曲?如何写曲?曲与词有什么不同?曲律是不是很严?这类问题,对许多初涉曲坛的朋友来说不算鲜见。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普及制曲常识,笔者经过学习和归纳整理,在前人研究论述的基础上撰写本文,以供初学者参考:
一、明确曲和词的共性
   首先,历史上曲和词的概念就不明确。唐宋人把词叫做曲或曲子词,以及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等。而元明清时代大部人所谓的词,又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曲。宋代人把词叫做乐府,元代人也把曲叫做乐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宋词元曲都是配乐演唱的歌词,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其次,曲和词有渊源关系,曲是由词发展演变而来的,不少曲的宫调、牌名和格律来源于词,有的词调则直接变成了曲调,其名称、字数、平仄都完全相同。有人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有七十五种之多。第三,曲和词都是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都需按照各自的定式倚声填词,讲究合辙押韵以及形、音、意的俱现。从音乐意义来说,词曲都是当时的社会流行歌曲;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是各具风格的别裁诗,在吟诵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国学权威对曲与词主要区别的定性
    中国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曾在《汉语诗律学》中把二者的主要区别归纳为三点:“1.词的字句有一定;曲的字数没有一定,甚至在有些曲调里,增句也是可以的。2.词韵大致依照诗韵,曲韵则另立韵部(按:分为十九部)。3.词有平上去入四声;北曲则入声被取消了,归入平上去三声”。这三点虽然有的并不十分确切,但大体上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什么是曲。

三、散曲的形式
    曲有南北之分,主要是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元代北方盛行的散曲和杂剧,用的是北曲;后来南方盛行的传奇,用的就是南曲。在形式和风格上,二者都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曲或散曲,一般指的是北散曲。它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小令、联套和带过曲:
(一)小令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而曲只有单调,也就是只有一段曲文。单调也叫小令,它和诗的一首,词的一阕相当,很多曲牌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转韵,而且几乎句句押韵,显得节奏繁促。
a.小令专用曲牌
  元人小令最常用的大约六十多种,在《全元散曲》中,曲牌独用于小令的只30多个。以下是常见小令专用的曲牌:
  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圣朝》。
  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
  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春来》。
  大石:《阳关三叠》。
  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骤雨打新荷》、《楚天遥》、《青玉案》、《皂旗儿》、《河西水仙子》。
b.常见小令套数兼用的曲牌:
  黄钟:《出队子》、《节节高》、《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   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令》。
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六幺遍》、《双鸳鸯》、《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仙吕:《寄生草》、《游四门》、《后庭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季花》、《青哥儿》、《忆王孙》、《后庭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三学士》。
  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门)、                             《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庭芳》、《醉高歌》、  《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醉春风》、《石榴花》、《耍孩  儿》、《鲍老儿》、《剔银灯》、《缕缕金》、《行香子》、《榴花泣》、《绕红楼》、《驻云飞》、  《摊破喜春来》。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莺儿》、《踏莎行》、《应天长》、《绕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园春》、《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江神子》。
  双调:《大德歌》、《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孩儿)、《对玉环》、《胡十八》、《一锭银》、《庆东原》、《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船》、《捣练子》、《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
(二)联套
  联套也称散套或套数,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按照一定规则连缀到一起,要求一韵到底,除了以带过曲作结的联套以外,每套必有〔尾〕,以表示全曲结束。〔尾〕也叫〔煞〕、〔煞尾〕、〔尾声〕、〔收尾〕等。散曲和杂剧均可以联套,散曲的联套没有科白。元散曲的联套来源于宋词中的联章词。
  常用的散曲联套举例:
为方便阅读和记忆,联套曲谱中的各支小令通常用英文字母代替,一个字母代表一支曲。如[黄钟]宫调的联套中有醉花荫、喜迁莺、出对子等,就分别用A、B、C等来表示,字母右上角的逗号(如C’)表示幺篇:
  黄钟:
1.醉花荫(A)喜迁莺(B)出对子(C)刮地风(D)四门子(E)古水仙子(F)尾声(G)。
2. A  B  D  E  F  G 。
3.  A  B  C  D  E  F。
4.  A  B  C  C’D  E  F。
5.  A  C  C’G 。
  正宫:
1.端正好(A) 滚绣球(B)倘秀才(C)塞鸿秋(D)脱布衫(E)小梁州(F)醉太平(G)煞尾(H)。
2.  A  B  C  B  C  呆骨朵(I) H。
3.  A  B  C  B  C  叨叨令(J) E  F  H 。
4.  A  B  C  B  C  B  E  F  F’二煞(K)一K  H。
5.  A  B  C  B  C  D  耍孩儿(L)(借《般涉》调)四K  三K  二K  一K  H。
6.  A  B  C  B  I  C  G  E  F  F' 二K  H。
7.  A  B  C  L  四K  三K  二K  一K  H。
8.  A  B  C  E  F  F'  G  J  一K  二K  三K  H。
9.  A  B  C  B  E  F  F'  H。
10.  A  B  C  G  H。
11.  A  B  C  G  E  F  F' H。
12.  A  B  C  E  F  H。
13.  A  B  C  J  E  G  H。
14.  A  B  E  G  H。
15.  A  B  E  F  F' H。
16.  A  B  H。
17.  A  B  C  B  C  B  H。
18.  A  B  I  C  B  C  B  C  H。
19.  A  B  C  B  J  B  I  H。
20.  A  B  C  E  G  H。
  仙吕:
1.点绛唇(A)  混江龙(B)  油葫芦(C)  天下乐(D)  哪吒令(E)  鹊踏枝(F)  寄生草(G)  金盏儿(H)  后庭花(I)  青哥儿(J)  尾声(K)。
2. A  B  C  D  醉中天(L)  H  K。
3. A  B  C  D  G  赚煞(M)。
4. A  B  C  D  H  K。
5. A  B  C  D  L  I  J  K。
6. A  B  G  H  I。
7. A  B  C  D  F  E  G  G'。
8. A  B  C  D  E  F  G  G' G' K。
9. A  B  C  D  K。
10. A  B  C  D  G  K。
11. 赏花时(N)K。
12. N N' L H K。
13. N  N' K 。
14. N  M。
15. N  N' M。
16. N  N'  H  L  M。
17. A  B  C  D  F  M。
18. A  B  C  D  E  G  M。
19. A  B  C  D  E  F  G  G'I  J  M。
20. A  B  L  C  D  N  H  M。
  南吕:
1.一枝花(A)  梁州第七(B)  骂玉郎(C)  感皇恩(D)  采茶歌(E)  尾声(同[正宫]煞尾)(F)。
2. A  B  F。
3. A  B  C  D  E(C D E为带过曲,可不用尾声)。
4. A  B  C  D  E  E' 隔尾(H)。
5. B  A  F。
6. A  C  D  E。
7. A  B  G  C  D  E  F。
8. A  B  G  F。
9. A  B  G  C  D  D'  E  F。
10. A  B  C  F。
  中吕:
粉蝶儿(A)  醉春风(B)  迎仙客(C)  红绣鞋(D)  十二月(E)  尧民歌(F)  耍孩儿(G)  上小楼(H) G' 尾声(I)(同[正宫]煞尾)(I)。
2. A  B  C  D  E+F(带过曲)I。
3. A  B  C  D  E F  G  I。
4. A  B  C  D  满庭芳(J)  G  I。
5. A  B  D  普天乐(K) H  H’ E  F(E+F为带过曲,故无“尾”)。
6. A  B  D  H  G  I。
7. A  B  D  J  H  I。
8 A  B  D  G  I。
9. A  B  K  E  F  G  I。
10. A  B  E  F  I。
11. A  B  K。
12. A  B  D  K  E  F  I。
13. A  B  C  H  H’ J  E  F  I。
14. A  B  H  H’小梁州(L)  L’(借[正宫]) J  E  F  I。
15. A  B  C  J。
  商调:
1.集贤宾(A) 逍遥乐(B)金菊香(C)醋葫芦(D) 幺 幺梧叶儿(E)浪来里煞(F)。
2. A  A’ C 浪来里(G,即《浪来里煞》) F。
3. A  B  E  后庭花(借[仙吕]) 双雁儿(H)  D  D’ D’ D’ F。
4. A  B  C  D  F。
5. A  B  C  D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6. A  B  C  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7. A  B  C  E  D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8. A  B  C  D  D’F。
9. A  B  B’ B’ B’ F。
10. A  B  D  D  D  D  F。
11. A  B  C  D  E  D  D  D  后庭花(借[仙吕])H  F。
12. A  B  D  F。
13. A  B  D  E  后庭花(借[仙吕])H  D  F。
14. A  B  D  D’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15. A  B  E  C  D  F。
16. A  B  C  D  D  F。
17. A  B  C  D  D’D’D’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18. A  A’C  F  F。
19. A  B  D  D’D’E  后庭花  青哥儿(借[仙吕])F。
20. A  B  C  D  D’ D’ D’ D’ D’ D’E。
  越调:
1.斗鹌鹑(A) 紫花儿序(B)小桃红(C)调笑令(D) 秃厮儿(E)圣药王(F)尾声(G)。
2. A  B  C  金焦叶(H) G。
3. A  B  C  天净沙(I) G。
4. A  B  C  I  D  G。
5. A  B  D  E  F  G。
6. A  B  D  C  I  G。
7. A  B  H  D  E  F  G。
8. A  B  H  D  E  C  F  G。
9. A  B  H  C  G。
10. A  B  E  G 。
11. A  B  E  F  G。
12. A  B  E  C  I  G。
13. A  B  I  G。
14. A  B  B’G。
15. A  B  I  C  G。
16. A  H  D  E  F  G。
17. A  D  E  F。
18. A  C  醉中天(J)(借[仙吕])I  G。
19. A  B  D  C  H  I  E  F  G。
20. A  B  C  G。
  双调:
1.新水令(A) 驻马听(B)雁儿落(C)得胜令(D) 甜水令(E)折桂令(F)水仙子(G)余音(H)(同[越调]《收尾》或[黄钟]《尾声》,有时不标《余音》,径标《尾》或《尾声》。)
2. A  B  乔牌儿(I) C  D  G  H。
3. A  B  I  沉醉东风(J) E  F  随煞(同[黄钟]《尾声》)。
4. A  B  I  落梅风(K) C  D  H。
5. 夜行船 (L) J  J’H 。
6. L  步步娇(M) 风入松(N) J  H。
7. A  B  C  D  E  F  H。
8. A  B  C  D  F  H。
9. A  B  I  C  D  E  F  H 。
10. A  B  I  J  E  F  H。
11. A  B  I  K  C  D  H。
12. A  B  K  M  E 。
13. A  I  C  D  E  青哥儿(借[仙吕]) F  G  H。
14. L  I  C  D  J  H。
15. A  L  C  D  K  E  F  G。
(三)带过曲
  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按一定格式联缀在一起以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这种特殊形式称为“带过曲”。它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用以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足。带过曲与重头或么篇不同,后者是同一曲牌的重复。《全元散曲》共载小令“带过曲”26种形式:       

〔正宫〕:《脱布衫过小梁州》
〔仙吕〕:《哪咤令过鹊踏枝、寄生草》
〔南吕〕:《玉交枝过四块玉》、《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齐天乐过红衫儿》、《快活三过朝天子》、《快活三过朝天子四换头》、《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醉高歌过红绣鞋》、《醉高歌过喜春来》、《醉高歌过摊破喜春来》、《十二月过尧民歌》。
〔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雁儿落过清江引》、《雁儿落过清江引碧玉萧》。《一锭银过大德歌》、《沽美酒带过快活年》、《殿前喜过播海令大喜人心》、《沽美酒过太平令》、《楚天遥过清江引》、《对玉环过清江引》、《水仙子过折桂令》(即〔湘妃游月宫〕)。
〔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过折桂令》
〔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过青哥儿》
除此之外,还有资料记载存在以下带过曲:
〔正宫〕:《小梁州带过风入松》
〔仙吕〕:《后庭花带过青哥儿》
〔南吕〕:《骂玉郎带过采茶歌》
〔双调〕:《梅花酒过七兄弟》、《锦上花过清江引碧玉萧》、《楚天遥过清江引》、《江儿水过碧玉萧》、《竹枝儿过侧砖儿》、《十棒鼓带清江引》。
〔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过殿前欢》、《满庭芳过青江引》等。 

四.散曲的句式
    词的句式有齐言,也有杂言,而且杂言是大多数,从一到十一字不等,所以也称之为长短句。其中除了某些句子有特殊规定的平仄外,一般都采用诗的律句。而曲在这点上与词有很大的不同。曲除了用律句之外,更多的是非律句(也可称之为拗句),这是乐谱所特别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歌声更动听,也是为了作者能更好地表达感情。散曲既要有和谐的律句,也要有转折的拗句,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乐曲起伏跌宕,富于变化而不显得板滞,这正是散曲的本色特点。试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
a.平平仄平:“黄花又开,朱颜未衰”马九皋《西皋亭适兴》。
b.仄平平仄平(首字不得用平,第三字不得用仄,节奏还可作上一下四):“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c.平平仄平平去上:“西风信来家万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
d.仄仄平平仄平平:“满眼云山画图开”马致远《四块玉》。
e.仄仄平平仄平仄:“此外虚名要何用”马致远《小桃红》。
f.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字平仄不拘,第三字必仄,第五字必平):“绣到凤凰心自闲”查德清《一半儿(美人八咏)》。
  这类句式,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归纳为十种。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句式既非律句,也不在上述归纳的十种句式内,平仄根本无规则可循,我们姑且称它为“自由句”。这种自由句只规定字数,所以与衬字也不同。那就是说,在散曲最盛行的元代,就允许“自由句”出现了。

五.散曲的韵、声调及平上互代
    词的押韵一般根据戈载整理的《词林正韵》,除押本韵部外,还可以邻韵互押,有些跨韵部的也可以通押,比诗韵宽得多。而曲的押韵一般根据清末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分为十九个韵部,凡入声字都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这是和词韵最大不同的地方。词忌重韵,而曲不忌重韵,但是最好还是不要重韵。由于元代北方官话已无入声,故曲韵一般是平上去三声通押,比之词韵又宽泛了许多。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曲调都可以通押,还要根据曲谱的要求相押才行。除了本韵、借韵外,曲谱还允许赘韵,即不该用韵的地方也用韵。另外我想说明的是,汉语普通话已推广多年,早已成为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了。也已经有不少人尝试用普通话写格律诗词,照样引人入胜。北散曲所用的曲韵已十分接近普通话,因此可以方便使用,这也能使散曲这种文学形式更接近于人民大众。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3-6-7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4:07 , Processed in 0.0590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