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3|回复: 1

人名地名与平仄声调 讲解 远山回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名地名与平仄声调使用人名、地名可不拘平仄写近体诗难免也要使用人名、地名。使用人物典故,人名往往躲不开;为了开拓诗境,或丰满形象,或深化感情,使用地名又常常是十分必要的。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一连串使用五个地名,这不是记流水帐,更不是填差旅报销单,而是借以表达飘逸、洒脱的情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连用四个地名,把如箭的归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创作实践中,让人感到头疼的是所用的人名、地名,每每在平仄声调上成为羁绊,因为人名、地名不像其它词语有许多同义词语可选。古人的处理原则,是尽量想办法使之合乎声律的要求;但如果实在做不成,则不为平仄所拘,听任它不合声律。可以举出不少的例证,来说明这种做法。例如,初唐诗人李峤的五律《凫》: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
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
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舃来。
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
此诗颈联的平仄声调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李陵”的“陵”字是平声,在《广韵》中属平声“蒸”韵,故此处于声律不合。考虑作者的用意,就是因为此处是人名,虽说不合声律,读者也会明白,也会通融。又如,盛唐诗人李颀的七律《题璿公山池》: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
首句的平仄声调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而“庐山”的“庐”字是平声,在《广韵》中属平声“模”韵,故于声律不合。作者也没有躲闪,照样使用这个地名,也是因为地名的平仄声调可以放宽的缘故。再如,杜甫的七律《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按规则,首联的平仄声调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的“帝”字,不合声律,“帝”字在《广韵》中属去声“霁”韵。杜甫绝不是没有发觉,他也不想换个词语,就那样原封不动地放着,因为他放心,他相信读者会在这个地方通融一下的。再如,他的七律《题郑县亭子》: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此诗首联的平仄声调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郑县”的“县”字是仄声,在《广韵》中属去声“霰”韵。作者依然使用它,也是由于它是地名的缘故。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宋之问七律《函谷关》的颔联“灵迹才辞周柱下,祥氛已入函关中”, “函”字是平声,在《广韵》中属平声“覃”韵,而此处应该用仄声字。“函谷关”是地名,故“函”字的声调可以通融。
又如宋之问五排《下桂江龙目滩》“暝投苍梧郡,愁枕白云眠”,“苍梧”亦是地名,唐诗中常用,故“梧”字(《广韵》中属平声“模”韵)声调可以通融。
又宋之问五排《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尔寻北京路,余卧南山阿”,“南山”即终南山,唐诗中常用地名,故“南”字(《广韵》中属平声“覃”韵)声调可以通融。
又如李峤五律《豹》的尾联“若令逢雨露,长隐南山幽”,也是因为使用“南山”地名,而不能看作“三平调”之失误。
又如李峤五律《马》的尾联“得随穆天子,何假唐成公?”“唐成公”的“唐”字,在《广韵》中属平声“唐”韵,因是人名,故可以通融。
又如杜甫七律《黄草》的首联“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甲”字是仄声,在《广韵》中属入声“狎”韵,因赤甲山是地名,故“甲”字的声调可以通融。等等。
古人的处理方法如此,那我们也就不必在这类句子面前大惊小怪。而且,我们在写作近体诗的时候,遇到人名、地名声律不谐的情况,不妨参照古人的做法,大家都这样做,形成习惯,达成共识,这不知要消掉多少烦恼,节省多少时间!
发表于 2013-6-6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4:05 , Processed in 0.0611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