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8|回复: 0

[填词班讲义] 三期填词班第二讲 炼字和词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讲:院长柳三老师


上节课我们讲了句型和句法,我们总共讲了五七言诗句的十四种句型,讲了四种句法。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呢,以前我在一个朋友的群里客串点评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的作品,从字面上看都很精彩,但是整体韵味就是不能完全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字句调整上去做提高的话,作用是不大的。   以我们学习句型句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学习句型句法的同时,我们还讲了如何炼字,炼字包括的范围很广,狭义上讲炼字只是在炼动词形容词,广义上的炼字包括很多,广义上的炼字包括四个方面即 一为炼虚字,二为炼诗眼,三为炼叠字,四炼重出字法。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一:炼虚字   中国文字,可分为实字与虚字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   诗中所用之字以名词、动词、状词居多,而名词之运用较易,动词与状词之运用较难。故历代诗词名家,均于动词与状词等虚字上用功夫,如果虚字运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 王维之【过香积寺】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之“咽”为动词,“冷”字为状词。(按:此处亦可作动词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由此二字之运用,而使两句极为灵动。   至于所炼之字,于诗中之位置。我们在讲句式的时候简单的介绍了下,下面将重点介绍:
炼第一字者如: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颈联) 又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颔联)
炼第一字的句型一般第二字是名词的居多。  炼第二字者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颔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炼第二字的时候,这个句型第一个字多是名词。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岑参:送张子尉南海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颈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颈联)   这里要给大家说下,古人多是在五言中炼第二、三等字,七言中炼二、四、五、七等字。因为这样的句型使用的频率最多,这个大家要多体会。  炼第三字者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颔联)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颔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王渔洋:弥牟道中望八阵图遗址颔联)
藏舟移夜壑,华屋落泉台;(黄庭坚:王文恭公挽词颔联)  五言诗句炼第三字的句型是这样的,句中第二五字,多为名词。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李商隐:无题颔联)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杜甫:上兜率寺颔联)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滕王亭子颔联)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字,则余八字,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极,人力所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这里插播下。
古人写诗最擅长用虚字的,例如:  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自,犹二字用的相当妙。  我们在讲花间词人的时候,重点讲过温庭筠,温庭筠最常用虚字,犹,还,自,又,正。  炼第四字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颔联)
故国魂销吴苑水,行人肠断越溪丝;(王渔洋:姑苏怀古颈联)
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王渔洋: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颈联)  炼第五字者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五言炼第五字不常见,但是七言不少。  七言炼第五字的还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颔联)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
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王渔洋: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
绝顶高秋盘鹳鹤,大江白日踏鼋鼍;(王渔洋:登金山之二颔联)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炼第六字者如: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山谷:次元明韵寄子由颔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颈联)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薛邑:宫词颈联)  炼第七字者如: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颈联)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颔联)
三楚风涛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王渔洋:登金山之一颔联)
泠泠钟梵云间出,历历帆樯槛外过;(王渔洋:登金山之二颈联)   以上是单独列出,诗句中炼虚字的,分别在不同位置的例子,那么可以不可以在诗句炼两字呢,也可以,还有一句诗中炼两个字的,如下:  炼第一、第五字者如: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元微之:遣悲怀颔联 )  炼第二、第五字者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者颔联)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颈联)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虎跳驿颈联)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富顿驿雨颈联)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秋与八首之五颈联)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次韵杨君全送酒长句)  炼第二、第七字者如: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山谷:清明颔联)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刘克庄:冬景颈联)  炼第三、第六字者如:
木叶落时山露骨,晚烟平处水加衣;  炼第四、第六字者如: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陆放翁诗:题长不录)  炼第三、第七字者如: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昼眠;(杜甫:恨别颈联)   刚才我们说了,中国文字可以分虚实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
炼字多是炼虚字,一句诗中之字,有实有虚,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其病在于板滞沈闷,易使人费解;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则易流于轻浮与浅薄。
如何在实字中加入虚字,以为斡旋之枢纽,即是炼字之要务。想要句子写的精彩,用我们经常说的话是如何写出句子的生命力,那么在遣词成句上,就要多注意虚字的运用,要写好虚字。
二:炼诗眼   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谓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 其说出自江西诗派之论点,虚谷承山谷、居仁之论。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颔联)之‘坼’字与‘浮’字,及李白之‘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颈联)之‘寒’字与‘老’字等”。‘诗眼’原为江西派诗人之共同主张,然虚谷所论不限一字,更不限于第几字,此论与前述炼虚字之说吻合,唯前述仅限于虚字类,而‘诗眼’则不限虚实。   这个呢,是说诗眼一般指诗句中使用比较精彩的词汇,而这些呢,多是虚字。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些炼字的内容,但是诗眼也可以是实字,就是说是名词,代名词。   当然还有些人主张,诗眼就是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说这些字的位置很重要,这个是从节奏方面谈起的,说这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字要响。   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杜甫:返照颔联)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   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颔联)之‘浮’字与‘落’字乃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又如: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客舍)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张蠙:经荒驿颔联)
风枝惊散鹊,露草覆寒蛩;(戴叔伦:客舍)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赠河东虞押衙颔联)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古行宫颈联)   这个要问大家下,大家知道响字是指什么?这个只指开口声字。用现在汉语拼音讲的话,所谓开口声的字,一般是指发音长的字。【E04秋千】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杜甫:返照颔联)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可失,不是开口声字啊
【A25-笔离手】状,补语
【B25-人间正道 】浮 离 响字   失字,在古代发音是,   诗眼的位置上也有用实字的诗句,这些实字也要多用响字,又有云“眼用实字方健者”  如: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颔联)
夜潮人到郭,春雾鸟啼山;(张凡:赠薛鼎臣)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颔联)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岑参:奉和相公发苔昌)   关于诗眼的问题,以上是几种论述,但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诗炼字,炼诗眼多是在虚字上下工夫;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
关于响字问题,不多探讨,我们只需要知道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字的时候多注意使用就是了。关于开口闭口声字,过多的牵扯音韵学方面,不适合过多的探讨。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诗炼字,炼诗眼多是在虚字上下工夫;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
三:炼叠字   这个很关键,叠字又称重言。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付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顾炎武【日知录】云:“诗用叠字最难,‘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   连用六叠字:
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李清照,有首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最为精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个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诗中叠字大都以状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重言以发之,盖写物抒情,两字相叠,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  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
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苏东坡: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诗中运用叠字,使其余五字精神毕现,最佳”。由以上诸例,可证明叠字如运用得当,足使全篇生色。然叠字之运用贵在新颖、变化。云山一一看皆异,竹树丛丛画不成;(苏颋:扈从鄠杜间)
以“一一”状山之多,“丛丛”状竹之密,亦各得其当。  又如: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黄山谷:咏雪诗)   八字相叠,亦可谓匠心独运矣。 诗中叠字,有用于句首者,有用于句未者。明杨升庵曾就【杜诗】析其例云:“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今按七律中,有用之于句首者,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颈联)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新亭颔联)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颔联)  有用之于上腰者如:
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颔联)
云石荧荧高叶晓,风江飒飒乱帆秋;(简吴郎司法颈联)  句之上腰是说七言前四字,下腰是后三字,有用之于下腰者如:穿花蛱蝶深深现,点水蜻蜓款款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碧窗宿雾蒙蒙湿,朱栱浮云细细轻;  有用之于句尾者如: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还有很多例子,不再举了这里说两点
第一叠字运用主要是 状声,状行还有就是抒情
第二叠字运用要新颖精巧,切忌不可勉强为之
四:重出句法   重出者,谓一句或一首诗中,一字或数字再现之谓。如:一丛惨淡一丛深。
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
又如:一寸相思一寸灰   重出与叠字不同,盖叠字大都为状词。或状其形、或状其声、或状其动作等。而重出则不限于此,如前句之“望春”为宫名,非有“望望”与“春春”之意。其法有于一句中,或一联中各句,皆重出一字。相见时难别亦难,
行尽深山又是山
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有一句之中重出二字者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有二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秋暮重游曲江)  有四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游锺山)   关于重出句法的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论诗词中是否可以重字”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这个大家可以课后到论坛里藏经阁里的诗词资料栏目里去找来看下。   下面给大家发一首词,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例子,刘克庄的一剪梅。    《一剪梅》 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用这首词作为以上内容的收尾。
下面我们介绍下词的发展史
今天的内容有两个,第一简单的熟悉下,词的发展史,第二了解下词韵和如何看懂词谱。
        词 是唐朝兴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的结合着,和乐府诗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前人探讨词的起源往往溯源于古代的乐府。从形式上看,南朝乐府里某些长短句的歌词,如 萧衍、沈约写的《江南弄》十四首,一律都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定句、定字;隋朝杨广、王胄写的《纪辽东》四首更接近词的格律。但是我们认为,词之所以成为新兴的文体,还是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一条历史线索,和乐府诗混同起来讲,不能说明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自隋以来,今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那是代表西北民族刚健风格的新音乐,和中国原有的清乐有所不同。这两种体系和性质不同的音乐配合着不同的歌辞形式。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词,是这种新兴的曲子词的简称。这个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词兴于隋唐”。
          曲子词 最早盛行于民间,后来由文人学习民间的这些曲子词而创作出新的曲子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事侬愁”。此外还有白居易的江南好,李白的忆秦蛾等也是如此。
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个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此外,敦煌词里还有保留着民歌色彩的作品。如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大家是否发现这首和一首古诗雷同呢?
汉乐府里的一首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们看这两首诗词,会发现一个特点,诗和词一样,都来自民间。他们的发展之路有很多雷同之处。
好拉,我们回过头在继续讲词的发展。词在唐代中晚期时候,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作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家必须熟悉。
        从中唐开始,填词的风气已从民间传播到文人社会里来。大家都听过花间词,这个是五代时期部分著名词人的作品集。大家可能会问,怎么没有南唐李后主的作品,怎么没有冯延巳的作品?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么?甚至连后主父亲,中主的作品也没收录?这里我来给大家解释下,第一花间集成书的时候,后主才四岁,冯延巳才18岁。还有个原因是地域问题,花间词多收集的是西蜀的作品,所以也没收录中主的作品。这里要说下,花间词多描写闺情的作品,这里要告诉大家,花间词是学填词的人必读之书。
        除此之外,大家重点去熟悉下,南唐四大家的作品:温庭筠、韦庄、李煜还有冯延巳。
        此外,必须指出的,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分道扬镳这时已很明显了。民间词不限于写闺情,它体现了市民阶级比较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其中某些词发应出当代动乱不堪和民族矛盾的显示。贵族文人恰恰相反,竭力逃避现实,词成为他们歌庭舞榭、茶余饭后的消遣工具。作为晚唐五代词人代表的《花间词》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抒写绮靡生活中的艳事闲愁。
        这里要说下南唐四大家中的冯延巳,此人上承五代下开北宋。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欧阳修就是继承了他的风格。北宋的词到了柳七时,才发生了改变。柳七之前,所有的词牌多为小令和中调。
        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时柳永词不同于晏、欧一派局限于知识分子自我欣赏的狭隘范围的特征,也就是柳词受到一般市民欢迎而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宋初词人所用的词调还是限于比较简短的。晏殊的《珠玉词》、欧阳修的《六一词》里用的最多的词调是《浣洗沙》、《玉楼春》、《渔家傲》、《蝶恋花》、《采桑子》等。晏几道的《小山词》也是如此。其中有的是整齐的七言,有的是以七言为主的长短句。这可见他们还只是习惯于选择近乎诗体的词调来填词。
         柳永是一个精通音律、爱好民间音乐的词人,他和乐工们合作,创制了大量以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为其特色的慢词。如顾夐的《甘州子》只有三十三字,柳永的《甘州令》增为七十八字体;牛峤的《女冠子》只有四十一字,柳永的《女冠子》增为一百二十一和一百一十四字体;冯延巳的《抛球乐》只有四十四字,柳永的《抛球乐》增为一百八十七字体;李煜的《浪淘沙》只有五十四字,柳永的《浪淘沙慢》增为一百三十三字体;晏殊的《雨中花》只有五十字,柳永的《雨中花慢》增为一百字体。        柳永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晏、欧一派,受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影响不大。他善于向民间词吸取营养,从许多优秀的民间词里学会了怎样写闺怨,怎样适用俚俗语言,怎样运用铺叙的手法。他成功地运用铺叙的手法,为北宋文人写长调开辟了道路。作为一首长调,必须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因此,如何铺叙便成为关键性的课题。
        柳永普的特征主要是尽情描绘,不再讲究含蓄;他把写景、叙事、抒情打成一片,而在机构上却又有一定的层次,前后呼应,段落分明。与柳永同时的词人张先、晏几道都有长调的制作,但都不以铺叙见长。同时北宋文人词里有俚、雅之分,始于柳永。他完全不顾士大夫的轻视和排斥,适用极其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和传统的雅词分庭抗礼。北宋前朝的词,不论晏殊、欧阳修、柳永或其他词人,不论雅词或俚词,不论反映的是士大夫或者市民的精神面貌,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仍旧局限于男女相思离别之情,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极少例外。
这时,我们要介绍一个著名的词人:苏轼
        苏轼 的贡献首先是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致力于诗词合流以提高词的意义和风格,苏轼尽了他的责任,他的巨大成就震撼了当时的词坛。但是苏轼的风格,以及其填词之法,并没有在当时推广起来,苏门中诸位学士,都延续了婉约词的风格,如秦观虽为苏门学士中词水平最高者也未能继承苏轼的风格。关于苏轼我们以后会专门介绍。这里不多介绍了。
此外还要介绍另一个婉约著名代表人物:周邦彦
        周邦彦 词的特点是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过去柳永的词以铺叙为主,结构还是不免比较简单;周则在铺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求曲折、回环,变化较多。言情体物也比前人更为工巧,开了用长调咏物的风气。同时他又精于音律,辨析入微,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但是,周邦彦这些艺术技巧上的成就决不能掩盖他的作品内容的空虚、贫弱。词至南宋发展到了高峰。向来人们都认为宋朝是词的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如果把这话说确切一点,这光荣称号应归之于南宋前期。这时期爱国主义词作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矛盾——复杂的民族矛盾,放射出无限的光芒。南宋代表人物就是----辛弃疾        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普遍觉醒,整个词坛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中间出了不少著名的词作家,如张元干,岳飞,李纲等人。
        李清照本是闺阁词人,工于写别恨离愁;南渡以后,故乡故国之感提高了她作品的社会意义。朱敦儒本以高士自许,一心一意唱他的『插梅花醉洛阳』(《鹧鸪天》);南渡以后却发出『回首妖气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的感叹。
        辛弃疾、陆游 两个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以及团结在其周围的进步词人陈亮、刘过等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辛弃疾一生精力都贯注在词的方面(不同于陆游以诗为主),成就更为杰出。他继承着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地发扬了豪放的风格。
        在总结前人词思想艺术方面的创获的基础上,进而扩大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采,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他们的词作汇成南宋词坛一支振奋人心的主流——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著称的豪放派。姜夔、史达祖、吴文英 等是依附于统治阶级以清客身份出现的词人。他们承袭周邦彦的词风,刻意追求形式,讲究词法,雕琢字面,推敲声韵,在南宋后期形成一个以格律为主的宗派。南宋亡国前后的词坛显著地反映了辛派和姜派词人两种不同的倾向。
        以文天祥、刘辰翁为代表的辛派,用粗豪的笔调,写激昂的心情,淋漓肆放,慷慨悲歌,主题鲜明。张炎、王沂孙、周密另一群词人便不是如此。他们的词以浑雅、空灵、含蓄而不激烈见长,笔调委婉曲折,感情低回掩抑,意义隐晦难明。
        我们讲了下词的发展,大家会发现,词发展的颠峰期应该是南宋。刚文中指出的人物,大家抽空去熟悉下他们的作品。这样有针对性的增加积累对大家以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上节课我们讲了句型和句法,我们总共讲了五七言诗句的十四种句型,讲了四种句法。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呢,以前我在一个朋友的群里客串点评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的作品,从字面上看都很精彩,但是整体韵味就是不能完全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字句调整上去做提高的话,作用是不大的。   以我们学习句型句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学习句型句法的同时,我们还讲了如何炼字,炼字包括的范围很广,狭义上讲炼字只是在炼动词形容词,广义上的炼字包括很多,广义上的炼字包括四个方面即 一为炼虚字,二为炼诗眼,三为炼叠字,四炼重出字法。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一:炼虚字   中国文字,可分为实字与虚字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   诗中所用之字以名词、动词、状词居多,而名词之运用较易,动词与状词之运用较难。故历代诗词名家,均于动词与状词等虚字上用功夫,如果虚字运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 王维之【过香积寺】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之“咽”为动词,“冷”字为状词。(按:此处亦可作动词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由此二字之运用,而使两句极为灵动。   至于所炼之字,于诗中之位置。我们在讲句式的时候简单的介绍了下,下面将重点介绍:
炼第一字者如: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颈联) 又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颔联)
炼第一字的句型一般第二字是名词的居多。  炼第二字者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颔联)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颔联)炼第二字的时候,这个句型第一个字多是名词。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岑参:送张子尉南海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颈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颈联)   这里要给大家说下,古人多是在五言中炼第二、三等字,七言中炼二、四、五、七等字。因为这样的句型使用的频率最多,这个大家要多体会。  炼第三字者如: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李商隐:落花颔联)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颔联)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风雨颔联)
青天回玉垒,远树出华阳;(王渔洋:弥牟道中望八阵图遗址颔联)
藏舟移夜壑,华屋落泉台;(黄庭坚:王文恭公挽词颔联)  五言诗句炼第三字的句型是这样的,句中第二五字,多为名词。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李商隐:无题颔联)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杜甫:上兜率寺颔联)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滕王亭子颔联)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字,则余八字,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极,人力所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这里插播下。
古人写诗最擅长用虚字的,例如:  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自,犹二字用的相当妙。  我们在讲花间词人的时候,重点讲过温庭筠,温庭筠最常用虚字,犹,还,自,又,正。  炼第四字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颔联)
故国魂销吴苑水,行人肠断越溪丝;(王渔洋:姑苏怀古颈联)
鱼龙夜偃三巴路,蛇鸟秋悬八阵图;(王渔洋: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颈联)  炼第五字者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五言炼第五字不常见,但是七言不少。  七言炼第五字的还有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颔联)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
吴楚青苍分极浦,江山平远入新秋;(王渔洋: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
绝顶高秋盘鹳鹤,大江白日踏鼋鼍;(王渔洋:登金山之二颔联)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炼第六字者如: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黄山谷:次元明韵寄子由颔联)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颈联)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薛邑:宫词颈联)  炼第七字者如: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颈联)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颔联)
三楚风涛杯底合,九江云物坐中收;(王渔洋:登金山之一颔联)
泠泠钟梵云间出,历历帆樯槛外过;(王渔洋:登金山之二颈联)   以上是单独列出,诗句中炼虚字的,分别在不同位置的例子,那么可以不可以在诗句炼两字呢,也可以,还有一句诗中炼两个字的,如下:  炼第一、第五字者如: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元微之:遣悲怀颔联 )  炼第二、第五字者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者颔联)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颈联)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王渔洋:虎跳驿颈联)
灯昏山鬼逼,雨止蛰龙还;(王渔洋:富顿驿雨颈联)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秋与八首之五颈联)
秋入园林花老眼,茗搜文字响枯肠;(黄山谷:次韵杨君全送酒长句)  炼第二、第七字者如: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山谷:清明颔联)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刘克庄:冬景颈联)  炼第三、第六字者如:
木叶落时山露骨,晚烟平处水加衣;  炼第四、第六字者如: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陆放翁诗:题长不录)  炼第三、第七字者如: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昼眠;(杜甫:恨别颈联)   刚才我们说了,中国文字可以分虚实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
炼字多是炼虚字,一句诗中之字,有实有虚,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其病在于板滞沈闷,易使人费解;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则易流于轻浮与浅薄。
如何在实字中加入虚字,以为斡旋之枢纽,即是炼字之要务。想要句子写的精彩,用我们经常说的话是如何写出句子的生命力,那么在遣词成句上,就要多注意虚字的运用,要写好虚字。
二:炼诗眼   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盖取画龙点睛之意,谓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 其说出自江西诗派之论点,虚谷承山谷、居仁之论。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颔联)之‘坼’字与‘浮’字,及李白之‘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颈联)之‘寒’字与‘老’字等”。‘诗眼’原为江西派诗人之共同主张,然虚谷所论不限一字,更不限于第几字,此论与前述炼虚字之说吻合,唯前述仅限于虚字类,而‘诗眼’则不限虚实。   这个呢,是说诗眼一般指诗句中使用比较精彩的词汇,而这些呢,多是虚字。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些炼字的内容,但是诗眼也可以是实字,就是说是名词,代名词。   当然还有些人主张,诗眼就是五言诗第三字,七言诗第五字。说这些字的位置很重要,这个是从节奏方面谈起的,说这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字要响。   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杜甫:返照颔联)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   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杜甫:为农颔联)之‘浮’字与‘落’字乃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  又如: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客舍)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张蠙:经荒驿颔联)
风枝惊散鹊,露草覆寒蛩;(戴叔伦:客舍)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颔联)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赠河东虞押衙颔联)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古行宫颈联)   这个要问大家下,大家知道响字是指什么?这个只指开口声字。用现在汉语拼音讲的话,所谓开口声的字,一般是指发音长的字。【E04秋千】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杜甫:返照颔联)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可失,不是开口声字啊
【A25-笔离手】状,补语
【B25-人间正道 】浮 离 响字   失字,在古代发音是,   诗眼的位置上也有用实字的诗句,这些实字也要多用响字,又有云“眼用实字方健者”  如: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颔联)
夜潮人到郭,春雾鸟啼山;(张凡:赠薛鼎臣)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颔联)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岑参:奉和相公发苔昌)   关于诗眼的问题,以上是几种论述,但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诗炼字,炼诗眼多是在虚字上下工夫;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
关于响字问题,不多探讨,我们只需要知道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字的时候多注意使用就是了。关于开口闭口声字,过多的牵扯音韵学方面,不适合过多的探讨。   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诗炼字,炼诗眼多是在虚字上下工夫;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
三:炼叠字   这个很关键,叠字又称重言。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付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顾炎武【日知录】云:“诗用叠字最难,‘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   连用六叠字:
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李清照,有首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最为精彩。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个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诗中叠字大都以状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重言以发之,盖写物抒情,两字相叠,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  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张仲素:秋夜曲)
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苏东坡:台头寺步月得人字)   “诗中运用叠字,使其余五字精神毕现,最佳”。由以上诸例,可证明叠字如运用得当,足使全篇生色。然叠字之运用贵在新颖、变化。云山一一看皆异,竹树丛丛画不成;(苏颋:扈从鄠杜间)
以“一一”状山之多,“丛丛”状竹之密,亦各得其当。  又如: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黄山谷:咏雪诗)   八字相叠,亦可谓匠心独运矣。 诗中叠字,有用于句首者,有用于句未者。明杨升庵曾就【杜诗】析其例云:“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今按七律中,有用之于句首者,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颈联)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新亭颔联)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颔联)  有用之于上腰者如:
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滟滪颔联)
云石荧荧高叶晓,风江飒飒乱帆秋;(简吴郎司法颈联)  句之上腰是说七言前四字,下腰是后三字,有用之于下腰者如:穿花蛱蝶深深现,点水蜻蜓款款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碧窗宿雾蒙蒙湿,朱栱浮云细细轻;  有用之于句尾者如: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还有很多例子,不再举了这里说两点
第一叠字运用主要是 状声,状行还有就是抒情
第二叠字运用要新颖精巧,切忌不可勉强为之
四:重出句法   重出者,谓一句或一首诗中,一字或数字再现之谓。如:一丛惨淡一丛深。
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
又如:一寸相思一寸灰   重出与叠字不同,盖叠字大都为状词。或状其形、或状其声、或状其动作等。而重出则不限于此,如前句之“望春”为宫名,非有“望望”与“春春”之意。其法有于一句中,或一联中各句,皆重出一字。相见时难别亦难,
行尽深山又是山
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有一句之中重出二字者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有二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秋暮重游曲江)  有四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游锺山)   关于重出句法的问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论诗词中是否可以重字”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这个大家可以课后到论坛里藏经阁里的诗词资料栏目里去找来看下。   下面给大家发一首词,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例子,刘克庄的一剪梅。    《一剪梅》 刘克庄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用这首词作为以上内容的收尾。
下面我们介绍下词的发展史
今天的内容有两个,第一简单的熟悉下,词的发展史,第二了解下词韵和如何看懂词谱。
        词 是唐朝兴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的结合着,和乐府诗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前人探讨词的起源往往溯源于古代的乐府。从形式上看,南朝乐府里某些长短句的歌词,如 萧衍、沈约写的《江南弄》十四首,一律都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定句、定字;隋朝杨广、王胄写的《纪辽东》四首更接近词的格律。但是我们认为,词之所以成为新兴的文体,还是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一条历史线索,和乐府诗混同起来讲,不能说明问题。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自隋以来,今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那是代表西北民族刚健风格的新音乐,和中国原有的清乐有所不同。这两种体系和性质不同的音乐配合着不同的歌辞形式。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词,是这种新兴的曲子词的简称。这个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词兴于隋唐”。
          曲子词 最早盛行于民间,后来由文人学习民间的这些曲子词而创作出新的曲子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事侬愁”。此外还有白居易的江南好,李白的忆秦蛾等也是如此。
例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个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此外,敦煌词里还有保留着民歌色彩的作品。如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大家是否发现这首和一首古诗雷同呢?
汉乐府里的一首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们看这两首诗词,会发现一个特点,诗和词一样,都来自民间。他们的发展之路有很多雷同之处。
好拉,我们回过头在继续讲词的发展。词在唐代中晚期时候,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作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家必须熟悉。
        从中唐开始,填词的风气已从民间传播到文人社会里来。大家都听过花间词,这个是五代时期部分著名词人的作品集。大家可能会问,怎么没有南唐李后主的作品,怎么没有冯延巳的作品?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么?甚至连后主父亲,中主的作品也没收录?这里我来给大家解释下,第一花间集成书的时候,后主才四岁,冯延巳才18岁。还有个原因是地域问题,花间词多收集的是西蜀的作品,所以也没收录中主的作品。这里要说下,花间词多描写闺情的作品,这里要告诉大家,花间词是学填词的人必读之书。
        除此之外,大家重点去熟悉下,南唐四大家的作品:温庭筠、韦庄、李煜还有冯延巳。
        此外,必须指出的,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分道扬镳这时已很明显了。民间词不限于写闺情,它体现了市民阶级比较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其中某些词发应出当代动乱不堪和民族矛盾的显示。贵族文人恰恰相反,竭力逃避现实,词成为他们歌庭舞榭、茶余饭后的消遣工具。作为晚唐五代词人代表的《花间词》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抒写绮靡生活中的艳事闲愁。
        这里要说下南唐四大家中的冯延巳,此人上承五代下开北宋。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欧阳修就是继承了他的风格。北宋的词到了柳七时,才发生了改变。柳七之前,所有的词牌多为小令和中调。
        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时柳永词不同于晏、欧一派局限于知识分子自我欣赏的狭隘范围的特征,也就是柳词受到一般市民欢迎而风行一时的主要原因。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宋初词人所用的词调还是限于比较简短的。晏殊的《珠玉词》、欧阳修的《六一词》里用的最多的词调是《浣洗沙》、《玉楼春》、《渔家傲》、《蝶恋花》、《采桑子》等。晏几道的《小山词》也是如此。其中有的是整齐的七言,有的是以七言为主的长短句。这可见他们还只是习惯于选择近乎诗体的词调来填词。
         柳永是一个精通音律、爱好民间音乐的词人,他和乐工们合作,创制了大量以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为其特色的慢词。如顾夐的《甘州子》只有三十三字,柳永的《甘州令》增为七十八字体;牛峤的《女冠子》只有四十一字,柳永的《女冠子》增为一百二十一和一百一十四字体;冯延巳的《抛球乐》只有四十四字,柳永的《抛球乐》增为一百八十七字体;李煜的《浪淘沙》只有五十四字,柳永的《浪淘沙慢》增为一百三十三字体;晏殊的《雨中花》只有五十字,柳永的《雨中花慢》增为一百字体。        柳永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晏、欧一派,受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影响不大。他善于向民间词吸取营养,从许多优秀的民间词里学会了怎样写闺怨,怎样适用俚俗语言,怎样运用铺叙的手法。他成功地运用铺叙的手法,为北宋文人写长调开辟了道路。作为一首长调,必须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因此,如何铺叙便成为关键性的课题。
        柳永普的特征主要是尽情描绘,不再讲究含蓄;他把写景、叙事、抒情打成一片,而在机构上却又有一定的层次,前后呼应,段落分明。与柳永同时的词人张先、晏几道都有长调的制作,但都不以铺叙见长。同时北宋文人词里有俚、雅之分,始于柳永。他完全不顾士大夫的轻视和排斥,适用极其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和传统的雅词分庭抗礼。北宋前朝的词,不论晏殊、欧阳修、柳永或其他词人,不论雅词或俚词,不论反映的是士大夫或者市民的精神面貌,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内容仍旧局限于男女相思离别之情,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极少例外。
这时,我们要介绍一个著名的词人:苏轼
        苏轼 的贡献首先是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致力于诗词合流以提高词的意义和风格,苏轼尽了他的责任,他的巨大成就震撼了当时的词坛。但是苏轼的风格,以及其填词之法,并没有在当时推广起来,苏门中诸位学士,都延续了婉约词的风格,如秦观虽为苏门学士中词水平最高者也未能继承苏轼的风格。关于苏轼我们以后会专门介绍。这里不多介绍了。
此外还要介绍另一个婉约著名代表人物:周邦彦
        周邦彦 词的特点是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过去柳永的词以铺叙为主,结构还是不免比较简单;周则在铺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求曲折、回环,变化较多。言情体物也比前人更为工巧,开了用长调咏物的风气。同时他又精于音律,辨析入微,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但是,周邦彦这些艺术技巧上的成就决不能掩盖他的作品内容的空虚、贫弱。词至南宋发展到了高峰。向来人们都认为宋朝是词的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如果把这话说确切一点,这光荣称号应归之于南宋前期。这时期爱国主义词作突出地反映了时代的主要矛盾——复杂的民族矛盾,放射出无限的光芒。南宋代表人物就是----辛弃疾        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普遍觉醒,整个词坛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中间出了不少著名的词作家,如张元干,岳飞,李纲等人。
        李清照本是闺阁词人,工于写别恨离愁;南渡以后,故乡故国之感提高了她作品的社会意义。朱敦儒本以高士自许,一心一意唱他的『插梅花醉洛阳』(《鹧鸪天》);南渡以后却发出『回首妖气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的感叹。
        辛弃疾、陆游 两个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以及团结在其周围的进步词人陈亮、刘过等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辛弃疾一生精力都贯注在词的方面(不同于陆游以诗为主),成就更为杰出。他继承着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地发扬了豪放的风格。
        在总结前人词思想艺术方面的创获的基础上,进而扩大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采,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他们的词作汇成南宋词坛一支振奋人心的主流——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著称的豪放派。姜夔、史达祖、吴文英 等是依附于统治阶级以清客身份出现的词人。他们承袭周邦彦的词风,刻意追求形式,讲究词法,雕琢字面,推敲声韵,在南宋后期形成一个以格律为主的宗派。南宋亡国前后的词坛显著地反映了辛派和姜派词人两种不同的倾向。
        以文天祥、刘辰翁为代表的辛派,用粗豪的笔调,写激昂的心情,淋漓肆放,慷慨悲歌,主题鲜明。张炎、王沂孙、周密另一群词人便不是如此。他们的词以浑雅、空灵、含蓄而不激烈见长,笔调委婉曲折,感情低回掩抑,意义隐晦难明。
        我们讲了下词的发展,大家会发现,词发展的颠峰期应该是南宋。刚文中指出的人物,大家抽空去熟悉下他们的作品。这样有针对性的增加积累对大家以后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7 18:37 , Processed in 0.0608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