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唐诗百话》施蜇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窦弘馀的诗集中,有一篇《广谪仙怨》,也是六言八句。他在诗序中说:玄宗在安禄山乱时,逃难入蜀的路上,很后悔不听张九龄之言,以致国家不可收拾。因此谱了一支笛曲,名曰《谪仙怨》。以寄托他悼念贤臣之意。这个曲子在大历年中盛行于江南。刘长卿降官为睦州司马时,在一处宴席上听到这个曲子,就谱作曲词,但刘长卿并不知道这个笛子的来历和寓意,因而他补作一首,名曰《广谪仙怨》,意思是增广刘长卿词的内容。  根据窦弘馀所述的故事,后世词家就把刘长卿这首六言诗改题为《谪仙怨》,把八句分为上下片,每片四句,于是这首六言律诗一变而成为词了。不过,不要紧。韩翃有《送陈明府赴淮南》和《河上寄故人》二首,都是六言八句,无论如何,总该算是六言律诗了。  六言律诗作者甚少,绝句则愈作愈好,宋代诗人如康伯可、王安石、秦观、参寥子等,都有很好的六言诗。现在选录张继一首,以结束唐人六言绝句。  奉寄皇甫补阕  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六言诗从古代乐府歌曲中解放出来,成为不合乐的诗的形式,为时不久,又被唐代新流行的歌曲吸收进去。与刘长卿、窦弘馀同时的韦应物有一首《三台》、一首《古调笑》,都是六言句的曲词。  三台  冰泮寒塘水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衡门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古调笑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塞北江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建有《宫中三台词》二首、《江南三台词》四首。《三台》是当时新行的小曲,故后世称为《三台令》,认为是一个词调名。今选录《江南三台词》二首:  扬州桥边小妇,长干城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青草湖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  万里三湘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王建也有《调笑》一首,即韦应物的《古调笑》,大约这是一个古代传下来的曲子,故韦应物加“古”字。后世称《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絃。  絃管,絃管,春草昭阳路断。  戴叔伦有一首《转应曲》,就是《调笑》: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茄一声愁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首边塞词,在唐诗中亦为仅见之作。韦、王、戴三家所作,句式,韵法都相同,已成定格,故后世划入词调,名《调笑令》,或《转应曲》,但南唐词人冯延巳有三首《三台令》,却就是《调笑令》。由此可知,《转应曲》或《调笑令》,就是《三台》的变体。以六言四句为本体,加了四个二言短句。今选抄冯延巳一首:  南浦,南浦,翠鬟离人何处。  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  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  六言句不但用入了唐五代的曲子词,也用入了北曲小令。请读一支元人张小山的《晚步》,调名《天净沙》:  吟诗人老天涯,闭门春在谁家。  破帽深衣瘦马,  晚来堪画:小桥风雪梅花。  以上叙述了六言诗的起源与流变。另外,还有一首顾况的《渔父引》,六言三句,尤其是中唐六言诗的新体。但此诗不见于顾况诗集,而见于宋人记录。黄山谷、徐师川都很爱此诗,全文借用来作为《浣溪纱》的上片。因为无法证明此诗确是顾况所作,更无从知道这三句是否全篇,题目是否原有,故只能作为附录,以备参考。  渔父引  新妇矶边月明,  女儿浦口潮平;  沙头鹭宿鱼惊。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97.联句诗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五年)春,起造了一座柏梁台。此台用香柏为梁,故名柏梁。元封三年(公元前一O八年),在柏梁台上开宴,规定二千石以上的官,能作七言诗者,可以坐于上席。于是皇帝首先作了一句七言诗,亲王、大将军、丞相等按官位高低每人接下去作一句,都用皇帝所作第一句的韵脚。从此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首连句体的《柏梁诗》。“柏梁诗”既是诗题,又是诗体名词。后世的一切联句诗都可以称为“柏梁诗”或称“柏梁体”①。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三年)十一月,柏梁台被大火烧毁。“柏梁诗”遂成为此台唯一的纪念文献。  柏梁诗  日月星辰和四时(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  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  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  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围交戟禁不时(卫尉卿路博德)  总领从宗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清谳决嫌疑(廷尉杜周)  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  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  擞道官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刺兆尹)  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东掌)  蛮夷朝贺常会期(典属国)  柱枅樽栌相支持(大匠)  枇杷桔栗桃李梅(大官令)  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齧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  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梁王以下二十二人都是文武官员,每人作诗一句,讲他自己的职责。例如太常卿是礼乐官,他管的是“撞钟伐鼓”。宗正卿是主管皇族的,所以他知道“宗室广大”,贵族愈多。京兆尹是首都市长,他最怕“外家”和“公主”,他管不了。大官令是管理果树园的,他不会做诗,只会凄合果名七字。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而上林苑是皇帝的猎场,“走狗逐兔”是他的本职。最后还有二人:郭舍人是武帝的管家,东方朔是文学侍从,此二人都以滑稽著名。故以诙谐的诗句结束。郭舍人说:我咬宫女的嘴唇,甜得象饴糖一样。东方朔说:我做不出七言诗,窘得简直没有办法了。  这里有许多官名,如大鸿胪、大司农、执金吾、京兆尹等,都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年)所设置,元封三年还没有这些官职。梁孝王名武,是汉文帝的儿子,元封三年以前早已去世,怎么还能“从梁来”。这些都是疑点,因此有人以为是伪作,但此诗见于《三秦记》,即使是后人伪作,时代也相当早,它仍然可以说是最早的联句诗。  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有一个贾充,历官尚书令、司空、太尉。他娶李丰的女儿为妻。李丰得罪被杀,他的女儿也判处流徒。贾充便再娶郭配的女儿。后来李女得赦回来,皇帝允许贾充兼有二妻,称为左、右夫人。可是郭夫人不许李夫人同居,贾充只得为李夫人另建住宅而不与郭夫人往来。李夫人名琬字淑文,郭夫人名槐,字玉簧。李夫人有文才,贾充去看她,二人联句成诗一首。这是比较可信的一首最早的联句诗。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妻李夫人联句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贾)  叹息亦何为,恐但大义亏。(李)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贾)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李)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亦知。(贾)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李)  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每人二句,用同样的韵脚。贾充问:谁在屋子里叹气?李夫人说:我叹气是为了怕夫妻的情义有所缺损。贾说:夫妻情同胶漆,我的心终不改变。李说:这很难说,日月也有离合。贾充说:不用担忧,我们二人是彼此知心的。李说:只要你说话算数,我就与你一起过活。  此后,联句诗绵延不绝。齐代诗人谢眺似乎很高兴和朋友联句,他的诗集中还有七篇连句诗:其中《阻雪连句遥赠和》一篇,是和江革、王融、王僧孺、谢昊、刘绘、沈约共七人的连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谢朓首唱。这首联句诗不是七人在一起时同作的,是用通信方法互相赠和的,故题目说明是“遥赠和”。这又是联句诗的创格。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元帝萧绎有《宴清言殿作柏梁体》,是摹仿汉武帝与群臣联句,每人各作七言一句,叙述本人的职责。可惜全诗已亡佚,仅存三句。  梁武帝萧衍有《清暑殿效柏梁体》一首,也是与群臣联句,每人作七言一句,各人讲他的本职。  梁简文帝萧纲有《曲水联句》,是他为皇太子时与朝臣王台卿、庾肩吾等人的联句,每人作五言四句,赋咏曲水。太子作结句。  梁诗人何逊也喜欢联句。他的诗集中有联句诗十六首,都是每人作五言四句,有《拟古联句》、《相送联句》、《至大雷联句》、《折花联句》等,题材有所扩大了。但象《送褚都曹联句》一首,全文止有四句,句下都不注明作者,显然是只保存了他自己所作四句,而没有保存其他作者的诗句。  齐梁以后,联句之风冷落了一时。到唐初,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大破突厥后,宴请突利可汗于两仪殿,也效法汉武帝与群臣联句为柏梁体。《全唐诗》中收此诗,联句者为淮安王、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王禺】,太宗首唱七言一句。其后,高宗李治有《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一首,仅存高宗首唱“屏欲除奢政返淳”一句。中宗李显景龙四年(公元七一O年)正月五日在蓬莱宫大明殿看吐蕃人骑马之戏,也和群臣作了一首柏梁体联句诗。这首诗共十四句,中宗首唱之外,参加联句者十三人。皇后、公主、昭容作六句,都是女诗人。最后由吐蕃舍人明悉猎作结句,这又是联句诗的新样。以后几朝皇帝,不见有与群臣联句的记载,但中宗李昂与柳公权的联句却又是唐史上著名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开国以后三朝皇帝的提倡,联句诗在唐代繁盛起来。《全唐诗》第二十九卷所收全是联句诗。从李白、杜甫起,有颜真卿、顾况、皎然、白居易、刘禹锡、韩愈、孟郊、段成式,直到皮日休、陆龟蒙,从开元、天宝至唐末,联句的风气没有中止过,可知联句诗特盛于唐代。  唐代的联句诗,有二人联句或数人联句。有每人作二句或四句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言的。但都是数人合作一诗,共赋一事一物,而没有对话体。象贾充和李夫人的对话体联句诗,文学史上恐怕仅此一首。  李白有《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是李白、高霁、韦权舆三人联句。李白先作二句,高霁续作二句,韦权舆再续二句,最后李白又作结尾二句。颜真卿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参加者有皎然、陆羽等二十八人。颜真卿作五言二句为首唱。接下去每人续作二句,成为一首五言五十六韵排律,这是作者最多的一首联句。  李益有《天津桥南山中联句》一首,参加者为韦执中、诸葛觉、贾岛,主客共四人,每人作五言一句,合成绝句一首。这是最简单的联句诗。诗云:  野坐兮苔席,(李)山行绕菊丛。(韦)  云衣惹不破,(诸葛)秋色望来空。(贾)  李绛、崔群、白居易、刘禹锡四人的《杏园联句》是每人作二句的七言律诗:  杏园千树欲随风,一醉同人此暂同。(群上司空)  老态忽忘丝管里,衰颜宜解酒杯中。(绛上白二十二)  曲江日暮残红在,翰苑年深旧事空。(居易上主客)  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丛。(禹锡)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是崔群首唱。他先作两个起句。“上司空”是指定要谁接下去。司空是李绛的官名。于是李绛续作一联。指定要白二十二接下去。二十二是白居易的行次。白居易作了颈联,指定主客郎中刘禹锡作结句。这个办法,就是现代赌酒、赛球的“点将”。  白居易与刘禹锡,韩愈与孟郊,皮日休与陆龟蒙,是作联句诗最多的搭档。他们的联句多数是每人作五言四句。首唱者作起句二句,可以是散句,也可以是对句。接下去再作一联对句。第二人接下去作对句二联。如是轮番各作二联,到最后才以二个散句结束。这样的联句,可以成为五十韵、一百韵的长篇排律。  韩愈与孟郊的《城南联句》是一首著名的五言联句。它创始了一种新的联句法。韩愈先作第一句。孟郊作第二、三句。接下去韩愈作第四、五句。如此轮番写下去,最后韩愈以一句结尾,全诗长到一百五十四韵,三百零八字。这种联句方法,名为跨句联法。过去都是每人作二句或四句,概念是完整的,对偶也是由各人自己结构。现在韩愈改为从第二句联起,就必须先对上句,然后作第二联的上句,留给对方去找下句。这样就避免了一人自作对联。在思想内容方面,要先补足对方出句的诗意,然后自己提出半个概念,让对方去补足。这样的联句,就比较难做了。自从韩愈创造这个联句形式后,唐诗中止有陆龟蒙、皮日休、嵩起三人的《报恩南池联句》用过这个联法。宋代以后,联句作者很多,一般都是用跨句联法作五、七言律诗。每人作二句或四句的联句方法不用了。作长篇排律的也极少了。  一九八五年六月五日  ①连句,齐梁以后称为联句。柏梁体是连句诗的名称。《沧浪诗话》以每句用韵的诗为柏梁体,非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98.唐人诗论鸟瞰

  本文目的在将唐人关于诗的评论研究作一个鸟瞰。其实,我在讲诗的时候,已随时接触到这一方面的情况,本文只是再综合一次而已。诗论、文论,都属于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专题。关于唐代诗论,已有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诸家的专门研究成果,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讲得都很详尽,读者可以参阅。我也没有能力讲得更多,更好些。此外,陆佩如的《中国诗史》,也讲到过唐人诗论,读者亦可与各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参详。因此,本文只是把唐人诗论作一个简单的提纲,所以名之曰鸟瞰①。  文学批评,产生于文学繁荣的时代。繁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唐诗在继承齐、梁、陈、隋及北朝的基础上,逐渐繁荣,逐渐形成了本时代的文化特征。王、杨、卢、骆以后,诗风大盛,作为唐诗第一个特征的律诗,在声律、体制等各方面都成熟了。从初唐到中唐前期,诗人们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格诗的“格”和律诗的“律”。我们合称为“格律”。汉魏以来传统的五言古体诗,唐人称为格诗。格诗要讲究“风骨”。这个名词,到晚唐时,皮日休、陆龟蒙写作“风格”。可知,风格就是风骨。后世文论家没有注意这一字之变,往往把风格与风骨认为是不同的概念,因此就讲不清楚。律诗的“律”,是指音律而言,不是“法律”、“规律”的“律”。所以唐人论律诗,都注意于词句的音乐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唐时期的诗论,较多的是关于律的研究。齐梁诗人沈约首创的四声八病说,在这个时期被重视而采用了。四声是平、上、去、入。在两句诗中,要使字声和谐,就创造并确定了调声的方法。就是所谓“平仄粘缀”。八病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都是上下二句之间的声病。例如平头是指上下二句第一字和第二字都同声。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一联中,芳、提,都是平声;时、壶,也都是平声。读起来就不美听了。这叫做犯了平头之病。“避忌声病”,也是当时诗人所十分注意的。  律诗要用对偶句。如何作对,也是初唐人最关心的。上官仪首先归纳出六种对法:(一)正名对(即的名对。如以“天地”对“日月”)。(二)同类对(如以“秋雨”对“春风”)。(三)连珠对(如以“微微”对“漠漠”。又名叠字对,重言对)。(四)双声对(如以“槐黄”对“柳绿”。用双声字)。(五)叠韵对(如以“旁皇”对“尚羊”。用叠韵字)。(六)双拟对(如以“花明柳暗”对“月白风清”)。此后就有人接着研究对法。元兢作《髓脑》,提出六种对法。崔氏提出三种对法,皎然提出八种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日本和尚弘法大师,在贞元年间来中国求佛法。他也关心中国诗学。抄集了不少中国诗学资料,回国后编成一书,名曰《文镜秘府论》,以供日本诗家借鉴。我国初、盛唐时期有许多研究诗格的著作,例如元兢的《髓脑》,王昌龄的《诗格》,至今均已亡失,幸亏《文镜秘府论》中还保存了一部分。《文镜秘府论》的内容,即以研究声病为主,据此书的记录,八病已扩大到“二十八种病”,对法已增添到“二十九种对”。根据此书所反映的情况,可知唐代初期的诗论,集中于研究律诗的声病及对偶。  关于诗的风骨与作用,未见有专书论述。但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慨叹于“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李白作《古风》诗,也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以表示他的诗学观点。他以为作诗应“方驾屈宋”,不应作“齐梁后尘”。这些论调,虽然仅见于片言只语,都分明看得出他们在诗的辞藻及思想内容两方面,都主张恢复到魏晋以上,直到《诗经》、《楚辞》。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结编《箧中集》,就是针对当时诗家只讲究声病而不注意诗的内容及作用的。他在序文中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然哉?彼则指咏时物,会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汙惑之声于私室可矣。若令方直之士,大雅君子,听而诵之,则未见其可矣。”他虽然批评近世诗人的“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但并不否定这种诗。他以为这种“会谐丝竹”的诗,只能用于私室宴会,让歌儿舞女去讴唱,以供嬉乐,而正宗的诗,则必须风骨雅正,为“方直之士”、“大雅君子”所“听而诵之”。这个观点,就为后来白居易把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三类的根据。  贞元、元和、长庆这一段时期,经梁肃,柳冕、权德舆、独孤及而至于韩愈,古文运动的文艺理论在唐代文学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有许多思想观点,从初唐以来已有人分别提到,但到韩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他在捍卫儒道的基本思想上,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与创作方法,提出了明确的口号。他主张“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有思想性。一般诗人都以诗的功能为“缘情体物”,即歌咏事物,以抒发性情。“载道”就是对“缘情”的否定。他主张为文要“能自树立,不因循”。又主张为文要“务去陈言”,“词必己出”。都是提倡文学的创造性,反对摹仿古人,反对袭用陈言滥调。这些话都是针对当对文风的弊病而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对诗的观点,更为积极。他在给元稹的一封长信中痛快淋漓地讲了诗的意义和作用。他主张诗要为政治服务。在上的统治阶级应当“以诗补察时政”,在下的诗人应当“以歌泄导人情”。诗必须通过比兴手法寓有讽刺时政的作用。所谓“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否则,但有美丽的佳句,而不起讽谕作用,无益于治道,那就只是“嘲风雪,弄花草”的无聊作品而已。他说自己在年轻时,做过许多诗,朋友都以为好。其实还没有认识到作家的任务,年长做官以后,与人谈话,常常关心时事;读书史时,多研求政治得失。于是,才知道文章应当为时代而作,诗歌应当为时事而作。这些话,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白居易的诗论,已接近了近代西洋文学中现实主义的理论,但另一方面,也还是继承并发扬了“六义”的传统诗教。  从韩愈到白居易的诗论,虽然如洪钟震雷,惊动当代。但在同时代诗人的实践中,可以说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温飞卿、李商隐反而把绮辞丽句推上了高峰。贾岛、姚合,仍然依靠风云花草,才能成诗。这时的诗家,已不必再研求四声的粘缀和八病的避忌,他们所注意的是搜集许多可以摹仿、抄袭学习的佳句。编成一本摘句图,作为自己的“枕中秘”。例如齐已有《玄机分别要览》一卷,摭录古人诗联,以风、赋、比、兴、雅、颂为分类法。姚合有《诗例》一卷,亦是摘取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李洞有《诗句图》一卷,取贾岛警句五十联及其他唐人警句五十联。郑谷有《国风正诀》一卷,亦是摭取诸家诗联,分为六门,注明其比兴意义。这些书现在都不传了。现在只存皎然的《诗式》五卷,张为的《诗人主客图》一卷。这两种书,仍是以摘选佳句为主。总之,从中唐后期至唐末,诗学研究都集中在律诗的句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空图的《诗品》一卷,是唐代诗论中突出的著作。他用二十四首四言诗描写二十四种诗的境界,或说风格,例如他描写“典雅”的诗境云: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诗写得很好。但要从这样一首诗中体会典雅的诗境,至多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诗铭,我以为不能算是文学批评。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日  ①“岛瞰”是个外来语,中国原来没有。它是bird—eyeview的译语。如鸟飞空中,俯瞰大地,虽见全形,实在只是一个轮廓。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99.唐诗绝句杂说
 
  本文曾在一九八一年《语文学习》发表过。当时应编者之请,为唐诗绝句写一篇专文,谈谈绝句的起源和发展。我曾计划就历代各种文学形式有系统地各写一文,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探索其承先启后的情况。这个计划被教学工作与患病阻止了,迄未实现。现在只有这一篇,附在本书,聊以充数。原来不在本书的计划中。  一九八五年五月附记  (一)什么叫绝句?  绝句是以四句为一首的诗,每句五言或七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没有人会发问。现在要问的是:这种体式的诗,为什么名叫“绝句”?这个“绝”字是什么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是一句诗,不论是五言或七言,不可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例如《古诗十九首》第一首第一句“行行重行行”,第二首第一句“青青河畔草”,我们读了之后,得到什么概念呢?“走啊走啊”,走到那里去?“河边的青草”,又怎么样呢?我们必须读下去,读到第四句,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四句为一节,表达一个概念,或说一个思想段落。这样的四句诗,在南北朝时代的文艺理论上,就称为“一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晋宋以后的诗,差不多都是四句为一绝。不管多少长的诗,语言、音节、思想内容,都需要连续四句,才可以停顿下来。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诗前段六句,后段四句,可见是汉魏时代的诗,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如果齐梁时代的诗人做这首诗,他们肯定会删掉两句,或再加两句。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但它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则为齐梁以后的事。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收了汉代的四首五言四句诗,给它们加了一个题目“古绝句”,又收了吴均的四首五言四句诗,题目是“新绝句”。这里反映出“绝句”这个名词是当时新产生的。既然把四首原来没有题目的汉诗称为“古绝句”,就不能不把同时代人吴均的四首称为“新绝句”了。新、古二字是作品时代的区别,不是诗体的区别。这种诗体,只叫做“绝句”。但是,作《玉台新咏考异》的纪容舒却把“新绝句”改为“杂绝句”,又加了说明:“体仍旧格,不应云新。当由字形相近而误。”他以为吴均这四首绝句还是和汉代的四首同一体格,不是唐代近体诗中的绝句,所以不能说是新绝句,因此就大笔一挥,改作“杂绝句”。理由是“新”字与“杂”字“形近而误”。这是一种荒谬的校勘学,“新”字和“杂”字的字形决不相近,他的理由实在非常武断。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北周庾信的诗集里,有两个诗题《和侃法师三绝》、《听歌一绝》,都是五言四句诗。庾信和徐陵是同时人,不过一在北朝,一在南朝,可见绝句在南北朝都已定名、定型,而且可以简称为“三绝”、“一绝”了。  《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实际上也是“一绝”。汉魏五言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这时候,才有需要给这一类型的诗定一个名叫做“绝句”。  宋元时代,通行把“绝句”称为“截句”。他们以为“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一半。他们似乎不知道“绝句”的产生早于“律诗”。如果说绝句是半首律诗,就应该先有八句的律诗了。这个观点,是违反诗体发展史的现实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古绝句与近体绝句  徐陵所谓古绝句,是指汉魏五言四句的诗。它们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有第一句起韵的,也有第二句才起韵的。但是它们不讲究声调,也不谐平仄。吴均、庾信的绝句,出现了对句,也偶尔有平仄黏合的,不过还没有全篇平仄和谐的。除开吴歌西曲这些民间绝句以外,庾信似乎是文人中写绝句最多的。他的诗集第六卷,全是绝句,而且卷尾有三首七言绝句。  初唐后期,诗句的平仄和谐成为诗的声律。四声八病的理论,愈来愈被重视,五言古诗,七言歌行,各自发展成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齐梁时期的绝句也趋于服从声律,讲究平仄和谐,于是形成了唐代的绝句。唐代人把新规格的绝句和五、七言律诗都称为近体诗,而把传统的一切五、七言诗称为古体诗,或者干脆称为古诗。《玉台新咏》里的“古绝句”、“新绝句”,在唐代人看来,一律都是古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6:18 , Processed in 0.0606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