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64|回复: 2

转载经典散文原文及赏析——《藕与莼菜》 叶圣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2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923年9月7日作,刊于《文学》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   
浓浓的思乡之情 清淡的文体风格                                       ——《藕与莼菜》赏析   叶圣陶是上海“开明派”的代表作家。“开明派”都是积极的人生派和热切的爱国者,讲求品格、气节和操守,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散文作为一种思索的方式,偏重于冷静观照、细心体味日常人生世事,重理念,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追求高远的情境,文章平淡如水、明白如话,严谨而有韵致。叶圣陶的散文以其风格朴实、语言流畅著称,《藕与莼菜》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23年4月,是他的代表作,风格严谨规范、平淡从容,具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清淡之美。 作品分析: 主题:怀旧和思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两种母题,叶圣陶的这篇散文主题就是怀旧,由于身在他乡上海,这种时间上的怀旧与空间上的游子思乡又交织在了一畦畦,互相激荡,演化出流传的艺术精品。《藕与莼菜》从故乡的两种食品入手,从吃藕而怀念起故乡,由藕而联想起莼菜,由这两种食品而联想起故乡的人,亲密的家人和知心的朋友,并在都市与乡村的对比中隐隐流露出赞美乡村、批判都市的意味,和返归自然与乡村的情感,令人联想起卢梭对“高尚的野蛮人”的赞叹与对现代文明病的批判。 艺术成就:叶圣陶的散文因文字平稳流畅、布局严谨有序而经常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中,《藕与莼菜》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讲究谋篇布局,结构缜密完整,重视结语。从通篇结构来看,作者重视的是平实、严谨,一如作者本人,不图奇巧,但求坚稳,以“法度”为文,不曾自命“特殊的天才”,没有展示他对新法度的创造,却自然而然地因题定序,缘事定体。《藕与莼菜》开篇扣题,“与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而怀念起故乡来了”,以藕及乡,由乡及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的藕,由藕联想到莼菜,由故乡的食物联想到故乡的人,将怀乡之情层层渲染,末了一句“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得故乡了”,迎面撒开思绪之网,一网收住了藕与莼菜,乃至故乡人、故乡景,紧紧系于一个“所恋”上,尽含怅然无奈,让全文在一声不曾发出的叹息中作罢,宛如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的诗。其次,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手法,作者表达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离乡背土之后的隐微的感叹,同时将这种情绪无形地传染给了读者。第三,风格朴实自然,宁静淡泊,语言流畅。作家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事总能理智地驾驭自己的情感和笔锋,使作品既不失之于浓艳,也不流于粗疏,总是恰到好处地在“凝重中保持着秀美”,善于以清淡娟秀的笔墨细腻地表达情感。此文在选取表露思乡之情的角度上很有特点,与朋友喝酒时“忽而怀念起家乡来了”,过渡自然;“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在做了种种对比和铺垫之后,终于将隐在心底深处的强烈感情抒发出来,但直抒中间仍不乏其含蓄。“向来不恋故乡”并非是作者初衷,故意这样写无非是要让“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产生更强烈深情的效果而已。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所常有的欧化气味,十分讲究规范化,经得起推敲和咀嚼,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圣陶的散文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表于 2014-8-13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雪峰妹妹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寶 发表于 2014-8-13 01:06
谢谢雪峰妹妹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6 00:35 , Processed in 0.0542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