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回复: 0

[文心阁讲义] 文心阁第十讲 绝句的结句该怎样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阁第十讲   绝句的结句该怎样写

今天是我们文心阁第十讲 ,从这讲开始我们主要讲解下绝句的写作的关键。

第十讲  绝句的结句该怎么样写
我们说了,写绝句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明确主题情感,第二要采用合理的章法,第三要写好结。我们在讲起承转合的时候,结句简单的谈了下。那么今天我们再把结句的问题,详细的讲解下
有人说,一首诗词,起不怕起不好,就怕尾收不好,因为很多时候,诗词的结句很重要,我曾把诗词的结句比作电影里的高潮部分,这个是不可或缺的,一首诗好坏在于结句是否结的漂亮,尤其是绝句,绝句的结尾更为重要,如果绝句的结句写失败了,那么这诗就整体失败了。可见结句在诗里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时候,诗写作的时候,前两句总写,后两句描写一个特写镜头。而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个特写镜头,这个是情语结句的方式一。例如: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结句,是以情语结句的,但是他是体现了诗的一个特写镜头。
很多时候,诗写作的时候,前两句总写,后两句描写一个特写镜头。而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个特写镜头,这个是情语结句的方式。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虽然以叙述结尾,但是这个叙述就是一种间接的抒情。这个是以一个特写的镜头:描写的是心里活动近乡情怯,不敢问来人。

绝句结句方式二:景语作结
这种结句的方式,不仅仅是叙述抒情,还可以写景: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前面总写,后面局部特写。
这个是古人常用的方式。这里还要注意,转结之间是有联系的,杜甫的这首是一种并列联系两句勾勒出一副局部特写。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个结句也是有联系的,结是转的后续说明。个时候一定的注意,第三句和第四句不可以脱节,必须是一个整体,否则这诗就写的失败……这个也是我们强调的,绝句三个要点的第三点,要写好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

我们就这结句的方式再看一首作品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湖水和波是有联系的,这个就是我们在讲评中经常提到的,要有关联性。如果两者不相关,没有任何的关联,那么这诗就写的莫名所以了。

绝句结句方式三:直接抒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柳三
孤红一剪笑东风,枯树花开春正浓。
到此人生方得意,纵然飘落亦从容。

作者:柳三
一曲阳关唱断肠,横空雁阵两三行
愁情更入东流水,寄字犹怜月下霜。

这些作品都是直接在结尾处抒情的。直接抒情还有个写法,就是转结时候用比的技法,我们第一课讲赋比兴时候就讲过。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情感抒发到位这个手法,是我们讲过的比的手法。诗词写作技法归根到底就三种:“赋比兴”这个“比”是说写作技法中的“比”。我们要抒发的情感是抽象的,借助一个形象的比喻,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将这个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这个写作手法就叫比。

比的技法还有种不用比喻的方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刘禹锡写了两首秋词,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嗾是使的意思。这诗的意思是: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刘禹锡这两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我们了解下这诗就可以。回到课上来哈。

绝句结句方式四    虚写: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根据眼前之景展开的想象。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清平调三首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后两句是虚写,所以说写诗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想象力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也是。前两句实写,后两句展开了联想?借问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在哪里?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据考证,杏花村,在现在徐州到丰县的城外收费站处。
想象是指合理的想象,想的内容都是虚写,我们讲过虚实,借问开始,就是一个虚写,第四句遥指,看似实写,但第四句重点在杏花村呀,如果是可以看到的,就不用问了,看到的为实,看不到的为虚。眼前为实,过去或者未来为虚,这是说,写诗要多运用虚实结合。如果前两句是虚写,写过去的景象。那么后两句要实写。

绝句结句方式五:前两句是虚写,写过去的景象,后两句实写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就要实写了。虚实结合才是一首好诗

绝句结句方式六:议论,设问等方法结尾

议论的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五无吟六首之一
唐如元
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

赴广西别甥彭郎
清解缙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设问的有:
美人醉
文/柳三
宴罢芳辰兴不孤,芙蓉暖帐卧流苏。
朦胧醉眼问夫婿,昔日娇憨今有无?

说起这个绝句,还有个故事呢。记得是当年,我一个朋友过生日,非要整一组诗词,那几天天天的琢磨诗词,于是这首绝句呢,是在睡梦中写出的。醒来后,觉的有趣,就记录下来了。

当年我一个朋友,她还是小女生的时候,现在都当奶奶了,时间过的真快。

总结下,关于诗如何结句,一般是不能单独来看的,要结合这诗的章法来看,这样理解的更透彻。总的说来,不管是哪种结句的方式,其实无外乎是用景语或者是情语。景语呢要注意结的深远,情语呢要注意,言浅情真意远。言浅是说可以让读者看明白,不能过于晦涩。情真呢是说要有真情实感,意远呢,同样要求结的深远。

我们再讲下绝句的写作,另一个。
当年在北京和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他唱了一曲青衣的段子,要我写首诗,我即兴写了首

远观山上一峰青,近看水清如画屏。
满目春光赏不足,几多美好是曾经。

这诗如何,不做评价。

我是想说一点,一首好诗的评价不能和我们接触过的古人的作品去比较。

因为我们接触的作品,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品

例如,我们所接触过的绝句: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别
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样的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作品,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古代任何一个诗人,他的所有的作品都可以达到这一的高度么?都同样达不到。这个时候呢,就给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那么我们写古典诗歌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以什么样的作品为参照物,我们往这个目标前进。这个呢,我们以后会讲到。我们今天讲的只是一个铺垫,我们先来看首作品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道过赞善庵元
元 萨都剌

大家觉的这作品如何?我们或许对唐宋诗歌比较熟悉,又或者对明清比较熟悉,但是对元代的诗歌不是很熟悉。我们来分析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的是一总景:在夕阳快下山的时候,路上只有很少人的行人,就是因为行人少了,才会发现翠绿的绿苔,铺满了路面,发现远望过去,已经分不清道路了。
这个写景虽然是总景,但是确是从近写到远。后两句呢,写的是一个特写镜头:山风拂过,使那些高大的竹松影子映在了,近处人家的窗户上,好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流动。这个是我的理解,未必全对,但不会有多大的出入。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绝句的章法里第一种

绝句的上半部和下半部都是在写景的写作方法(三点)
1、要注意写景的层次:就是写景物的顺序
2、不管是如何布局,如何去选景入诗,最终要写出画面的美感
3、尽量采用对仗的方式

我们在接触一篇作品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去分析先看对方的优点,也就是这诗到底好在哪里,然后结合我们讲过的章法问题,一起来分析,先看对方的优点,也就是这诗到底好在哪里。这样呢,既可以对讲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还学习到讲义之外的东东。
庵是什么,在古代呢,这个是出家人居住地,只指女尼所居住的场所。出家人所居住的地方,不可能会有过于喧嚣的场景。所以呢,作者选景是比较幽静的说景。这个时候,写景呢,要体现出景幽。

古人写景体现的情感是他当时看到这样景的情,或者是他把自己的情感加到了景物之上,这首诗明显是前者。古人的作品,不会是每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寄托,一定的寓意。大家知道全唐诗,总共收录了唐代多少位诗人么,多少篇作品么?总共收录了唐代2200位诗人,约5万首作品,二千二百余人。唐诗三百首,这里就收录了三百首作品。但是这三百首作品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传播,我们认为还是名作的有多少首?所以呀,我们拿古人的作品去和这些千古流传的名作来比较,那惨了。我们别学了,有的诗人一生中未必会有一篇作品。

我们再来看首作品,同样是元代萨都剌的作品。
赠弹筝者
元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大家读这首诗,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诗不咋样。前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后面写的是虚景。扬子江头月满船。这句是虚景。虚实结合,产生了意境。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写诗,这个不急,我们后面会讲到的。我们再来看首作品。

绝笔诗
近代王诗徐
高炉万丈倘相邀,一缕青烟上九霄。
不使皮囊污大地,天风卷我化狂飙。

这个是上世纪我们徐州著名诗人王诗徐先生所写的绝笔诗。我们不说这个诗是好是坏。我们不说这个诗是好是坏。任何一个人,一篇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我们要多关注他们作品的优点。同样我们在现实里交往朋友也是如此,多关注他们的优点。这样呢,你会发现朋友越来越多,会发现这世界越来越好。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诗言情”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是说言情,这个情是心境。
可以写在某种状态下的心境,多是以景来体现或者呢是心里有所想,将这所想呢,寄托在景物上。这样的诗呢,就是有寄托的。
二是说言志,抒发理想抱负类的
抒发对某种事迹事件的批判、赞美抒发心志我们还的回到诗上来。我们举的这几篇作品,甚至还有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比较容易看懂,都比较流畅自然。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看古人的作品会有一些注释,那是因为古人和我们有一定的差距,大家所处的背景文化不同,在当时这些是不需要加注释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去看了,就要去加注释。因为我们和古人离的太远了,有很多的差异,所以要加注释。

大家想过么,一首七绝28个字,我们的诗要加上7个注释,你想呀,七个注释要有多少个字来解释呀。要远远超过28个字。那么这诗是我们现代人写的,就太失败了。同时即使是古人的作品,也是失败的。
古人的作品有几个是比较晦涩的,如李商隐,但是抛开他的寓意,我们只看作品,如无题诗,也是可以看懂的,也能领略到诗的美。流畅是说,诗歌要有一定的节奏美,不流畅的作品,读起来比较生硬。那么这诗也不好。诗歌毕竟还保留着音乐的特性。自然呢,是指不做作,自然而然。我们不刻意的表达什么,不做作,好的诗词不在于辞藻多么华美。关键是我们要把心里想表达的,完美的表达出来。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该如何做到呢?前面都是铺垫,下面进入正题了。
在先掌握我们讲过的初学写作的三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知道要写的是什么?这个就是说先要明确主题情——我们不要无的放矢。
第二、要采用合理的章法结构。这个就是谋篇的第一步,我们要知道该如何将心里所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出——我们以往讲过的绝句的十六种章法,是我们初步谋篇的依据
第三、我们要写好绝句的第三四句,尤其是第四句。这个是说,我们要将诗中最能体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的句子,放在第三四句或者是第四句。这个是谋篇的最后一步。用流畅的文字表达真情实感。

可能大家觉这个是新手要掌握的三点,我们有很多人已经在一青呆了好多年,完全可以抛开这三点来写了,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咱们一青的“学诗九点”是咱们学院的讲义精华,这九点是不分先后的。咱们的讲义是一个圆。不是直线,老学员都知道,大家每期学习这九点先后顺序是不一样的。那是我根据每期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讲解。
所以要求大家要先掌握我们刚见过的那三点。然后再进一步做到“易懂,流畅,自然”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了解了一青的讲义,但是还写不好诗呢?这个估计是很多学员都要问的。

首先我们抛开个别的现象。一是比较有天赋的,二是比较没有天赋的。我见过好多天赋极高的人,一点就透,闻一知十。但是这样的学员呢,在诗词写作这个道路上很难坚持的。我也见过很多没有天赋的人,他们闻十知一,怎么讲解都不明白,这样的学员呢,未必写不好诗词。
咱们一青有个老学员,第一文化程度低,第二接触诗词比较晚,是退休之后才接触的。她也在很多学院学习过,甚至被很多学院认为她不适合写诗,也写不好诗词。但是她很勤快,勤能补拙。是我们一青最早一个,学出来的。她就是我们一期的晚秋大姐。后来她的作品,好多人看了都认为,晚秋大姐一定是毕生都在研究诗词。
我们抛开有天赋的和没天赋的这两种个例来看解释下大家为什么进步这么慢的原因,有三种情况,影响了大家。

1第一、过耳不闻
这些并不是个案,而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网络学校的学员来自网络上其他学院、或者是本身有一定的对诗词写作的见解。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呢,很难放下以往的这些见解。所以呢,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始终不能再进一步,有的干脆就放弃了诗词。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建议先要保持一个空杯的心态。

先要认可讲师的讲义,然后通过阅读古人的诗歌,然后慢慢的学会质疑,然后再思索,再通过炼笔,然后会发现,原来讲义是对的。这样经过几个来回,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咱们一青的远黛,还有翠袖西风。他们是最早的一批学员,她们不算是天赋极高的人,也不算是没天赋的人。他们现在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我,有时候我都对她们两都羡慕嫉妒恨。

11.3.2第二、很多人带着结果学习
大家知道什么叫带着结果学习么?这个带着结果学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没学前,就给要学的内容,脑海里给下了一个定义。因为有了这个提前下的定义,所以对要学习的知识呢,很难理解全面。我曾和台湾那边的一个老先生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现在年轻人学诗都不懂的用真感情。然后专门就真感情写了一篇文字。我和他交流的时候,我们就拿着我们学诗九点之一的情感真实,和他交流……我说不是大家不理解,而是大家在看到标题的时候,就把正文想象了一遍,没用心去看完全部文字。这个就是带着结果学习,所以要永远保持一个空杯的心态。

其实学诗词很简单的 ,首先要广泛的阅读,大家自问下,有多少人读完了全唐诗,或者是唐宋诗鉴赏里的作品。
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这些该读过吧。
第三、大家被生活所累,很难有时间去认真的思考网络中的学习问题。这个事客观的现实情况。说实话,这几年我也很少看书了。因为诗词不能当饭吃的,所以大家有所舍弃是对的。

下面的时间给大家看几首诗
是中国书法大师沈鹏所写的一首诗,要求朋友来步韵的。后来沈鹏老师出了本书虎啸集

作者:网络
但凭辛卯换庚寅,岂有红尘自在身?
抛却浮生千万种,青山对坐始相亲。

作者:网络
诗书半卷已庚寅,杨柳梢头蟾半身,
渐觉胸中无俗味,一庭风月两相亲。

作者:网络
兔走乌飞丑复寅,年来落得病愁身。
窗前忽见疏梅影,不似儿时亦觉亲。

作者:网络
时光荏苒到庚寅,岁岁飘零落寞身。
回首前尘思绪起,隔山远望一枝亲。

大家觉的哪首好些呢?
前两首是远黛和西风所写,后两首是我所写的

今天咱们的课就到这里。

今天留个作业:写首七绝,以夏夜幽思为题,展开联想,发挥各自的才思哈,不限韵了。
下周三同一时间我们来讲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6-16 12:56 , Processed in 1.1193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