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63|回复: 0

[玲珑公告] 玲珑阁第十九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玲珑阁第十九讲讲义
我们以往讲课都是讲小令和中调的写法。我们来总结下,小令和中调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所以当时我们讲了,小令中调主要是以情韵取胜。

后来我们学习了长调,知道了长调的写作手法--铺叙

简单的 说就是在写景或者叙事中,夹杂一些不当紧的句子。使写出的景物有层次感,叙说的事情也是如此

大家是否还记得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是谁呢

北宋初期开始是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当他见到苏轼后,于是就把这文坛领袖让给了苏轼

我们常说苏轼是豪放词的鼻祖,认为豪放词是从苏轼开始的,
那么我想问大家下,苏轼一生写了多少首词作?

苏轼写了三百多首

苏轼一生写了三百多首词。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我们来看下苏轼一生词作 的分类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念奴娇 大江东去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这些都是这类风格的作品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例如苏轼的蝶恋花 花退残红春杏小
这类词,例如,苏轼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
纵观苏轼的作品,从风格上来看,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这个和苏轼一生的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那么什么是以诗为词呢?

好吧,这个话题回头再说。我们先来看学习苏轼的词,从三个方面来讲解下

第一,隐括词
这个很多学院都在提倡使用隐括的手法来填词
其实是错误的
我们先来看下苏轼的隐括的作品
宋词中有一种奇怪的文体,叫“隐括体”。在词中属于“杂体”,尽管宋代的文人墨客颇喜写作,后来也是代有作者。但在词学批评中对于隐括词的评价普遍不高。

隐括其实就将一篇名作,用另一种体裁写了出来。

不值得提倡的写作方法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是苏轼的一首洞仙歌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相传是隐括孟昶的玉楼春
这是孟昶唯一的存世之作,也是孟昶写给花蕊夫人的。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但是这首词,据考证是明清时候人写的。但是否是苏轼隐括了,前人的作品呢,就这词来说,还有待争议。

什么是隐括,就是把前人的作品,换种形式来表达出来。
例如,   苏轼《哨遍·为米折腰》,其实是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苏轼《哨遍·为米折腰》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
   策杖看孤云暮鸿飞,
   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
   不自觉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谁计?
   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还止。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太长,我们就不复制了,其实隐括词,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一无可取。我曾经用这个手法填过一首词。
西江月   
酒后戏填词祝二兄新婚
锦帐合欢鸳枕,洞房桂蕊香飘。夫郎低语美妻娇。“窗外人声悄悄”。
檀口樱唇轻启,朱鬟玉首频摇。“莫忙携手度春宵,先数彩金多少”。

其实这首词隐括的是一个相声段子。说的是小两口新婚之夜,忙着数今天收了多少钱的笑话。

我记得当年我遇到过不少人,他们擅长用五律的形式来翻译诗经。说是翻译其实就是隐括。

当时他们称这种方式是学诗的最佳方法。其实每首诗当时就看出没有一点的情感在里面。

逐渐的这些方法就被人给淘汰了。

词兴于隋唐旺于两宋,亡于元。

胡云翼先生对隐括的手法,是这样讲的,隐括并不值得提倡。宋词发展到末期,虽然音律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是内容上却空洞无物,很多词人喜欢隐括前人的作品,这样的话,宋词的发展就非常局限,所以才有了元曲的出现
隐括词不值得提倡,胡云翼指出,宋人的词发展到最后只工于韵律,内容上的馈。使的词的道路越走越窄,从而促使了元曲的流行。

词到了南宋末期,很少有好的词人出现。也很少有优秀的作品问世。都在忙着如何锻炼唐人的诗句入词。

所以在元曲的出现,就意味着词的灭亡。但词并没有退出舞台,而在又后起于明清时期。

我们来看下苏轼词的第二个特点 “以诗为词”
什么叫以诗为词呢,大家知道么
其实从五代到北宋时期,词的题材范围很窄
多是流连在花前月下般的调子。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文字,选自宋词选的序文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咏怀的作用,这样,就解放了词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束缚,使它具有较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这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词,扩展了词的内容,词和诗一样,可以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使伤事、悼亡,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身世友情的书写,可以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苏轼用一些写诗的表现手法来填词,并且扩充了词的题材范围,

历史上第一首悼亡词大家知道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代词坛悼亡词双壁,苏轼的和贺铸的一首鹧鸪天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当时贺铸不久因事要离开夫妇共居的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发出“同来何事不同归”的哀叹。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在表现手法上,此词将赋比兴三者参酌运用,丰富了情感表现手段,增强了艺术感人力量。

鹧鸪天:词牌名。因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贺铸又名之为"半死桐"

这个正常。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来苏轼嫌其名不雅。就改名如梦令了

我们回到苏轼的词上来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轼悼亡的妻子是谁呢,这个大家知道不?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苏轼用一些写诗的表现手法来填词,并且扩充了词的题材范围,这个就是以诗为词。苏轼的功绩在于使词正式的和诗一样,成为了文学体裁的一种。

在苏轼之前呢,词叫诗余,只是在贵族之间的酒宴娱宾之用。词的风格过于单一,内容上呈绮罗香泽之态。

苏轼通过扩展了词的内容,词和诗一样,可以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使伤事、悼亡,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和身世友情的书写,可以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但是苏轼的这一理念,在北宋时期,并没有得到认可和普及。苏门四学士里没有一个秉承这理念。
我们来看下苏轼的几首作品《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苏轼当年在徐州任太守时候所写的一首词。燕子楼呢,我们第一次一青聚会的时候,我带着大家游览过。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 。“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 ,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 。“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 ,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大家仔细分析下这首词在铺叙的手法运用上和柳永等人有什么不同
可以谈下大家的看法。苏轼在长调方面的铺叙手法和柳永没啥区别,但是行气上不同。苏轼的笔法纵横,纯以诗法入词。

这是我们要讲解的学习苏轼词的第三点 ,行气。

我们先讲下什么是行气
行气的手法来自书法,
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一般要求笔断意连,联缀成行,积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书写中,既有变化,又能和谐,如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称:“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行气在行草书中的关系尤为重要。在运笔的同时要用自己的意念控制胸中之气自然流畅的运转起来,使之到达笔端,然后如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

我们来看下苏轼词中如何行气的
这个也是我们要讲的苏轼的第三个要点“行气之流水仗”

谁还记得我们在律诗课中讲的流水仗是什么意思?

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
这个就是流水仗的意思

其实抛开对仗来看,苏轼很多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大的流水对例如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虽然上下阙没有明显的对仗关系,但是却有流水关系
这首词,从气势上看,或者说是行气上看,上下片的关系,就是一个流水对的关系。
知道苏轼一生写过多少首浣溪沙么
总共46首,其中就有八首是写在徐州。当时苏轼带着人们抗洪取得了胜利
我们再来看一首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不是写在徐州的哈
关键要从词里体会到 苏轼行气的一个特点“流水对”流水对”上下联的衔接关系若行云流水;一般有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也就是说下句常常是对上句的延续、陈述或解说。
关键要体会出,苏轼词在上下片是如何承接,递进转折的,如何做到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这阙浣溪沙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
今天先到这里,假后我们重点用苏轼的长调和柳永的长调做比较,比较下二人是如何在长调中行气的。
这里要讲下,长调的关键点一,铺叙手法的运用,二行气。
我们留个练笔,作为假期练笔
我们写一个接近于长调的词牌,也算是对我们中调的学习和这一阶段的长调学习,有个交代哈
八六子
我们写这一体。88字的
不限韵了,限题以夏季赏荷为题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4-26 12:50 , Processed in 0.0551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