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00|回复: 0

[玲珑公告] 玲珑阁第六讲讲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师:柳三 19:54:07
由于最近的讲课,我们已经慢慢的从诗体词学到了,双阙词。所以呢

讲师:柳三 19:54:57
今晚的课,就是将以往我们没讲过的,或者是讲过的内容,再次复习一遍

讲师:柳三 19:58:54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所以词分单片的词,双片的词,还有三片的词以及四篇的词,根据词的字数来分,分为:
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讲师:柳三 20:00:11
词 是唐朝兴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的结合着,和乐府诗的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前人探讨词的起源往往溯源于古代的乐府。从形式上看,南朝乐府里某些长短句的歌词,如萧衍、沈约写的《江南弄》十四首,一律都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定句、定字;隋朝杨广、王胄写的《纪辽东》四首更接近词的格律。但是我们认为,词之所以成为新兴的文体,还是有它自己发生、发展的一条历史线索,和乐府诗混同起来讲,不能说明问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自隋以来,今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那是代表西北民族刚健风格的新音乐,和中国原有的清乐有所不同。这两种体系和性质不同的音乐配合着不同的歌辞形式。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词,是这种新兴的曲子词的简称。这个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词兴于隋唐

讲师:柳三 20:01:57
曲子词 最早盛行于民间,后来由文人学习民间的这些曲子词而创作出新的曲子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事侬愁”。此外还有白居易的江南好,李白的忆秦娥等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

此外,敦煌词里还有保留着民歌色彩的作品。

如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大家是否发现这首和一首古诗雷同呢?

汉乐府里的一首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我们看这两首诗词,会发现一个特点,诗和词一样,都来自民间。他们的发展之路有很多雷同之处。

讲师:柳三 20:02:56
下面我看一首作品

讲师:柳三 20:03:22
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讲师:柳三 20:04:05
这是白居易写的赠孟梦得诗,

讲师:柳三 20:04:16
梦得是谁?

讲师:柳三 20:05:15
是呀,就是刘禹锡

讲师:柳三 20:05:57
白居易当年主张新乐府运动,他的好友中

讲师:柳三 20:06:10
只有刘禹锡一直跟随

讲师:柳三 20:06:51
或许大家看过元白诗祖,元是指元稹,白是白居易。

讲师:柳三 20:07:36
但是由于特殊的情况下,白居易后期和刘禹锡的关系要比元稹好上很多哦

讲师:柳三 20:07:57
后来到了南唐时期

讲师:柳三 20:08:11
冯延巳写了一首词,长命女,

讲师:柳三 20:08:32
冯延巳《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讲师:柳三 20:09:28
后世对这种新出的文体,乃至到诗和词的关系来说

讲师:柳三 20:09:38
这两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讲师:柳三 20:10:16
大家认为这两首作品,哪首更得大家喜欢呢

讲师:柳三 20:11:24
几乎是所有的朋友都说词比诗好

讲师:柳三 20:11:28
因为

讲师:柳三 20:12:45
词和诗相比较呢,词的句式灵活,长短句搭配起来,节奏比诗要灵活很多。
词的句式比诗灵活,压韵也比诗灵活些。其实,白的诗写的比较早,冯的这首是使用隐括的手法来写的,就是说把白的诗内容通过词的形式表达了这就说明了,词和诗的基本区别,但是并不代表词就比诗好。
不信,我们来看下一首作品同样后人也写了首类似与《长命女》的词,叫《雨中花》,我们来看下:

讲师:柳三 20:13:03
《雨中花》云:“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得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留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

讲师:柳三 20:13:41
就这词和老白的诗来说,是否可以胜过呢?

讲师:柳三 20:15:18
这个大家要记住一点:诗词的优劣不在于体裁,而在于写出来的效果。诗这文学体裁呢,不比词强,词也不比诗好。诗词只是文学体裁的形式。

讲师:柳三 20:16:06
下面我们来讲解第二点 词律和诗律的共通
要讲两点,部分小令和中调的词谱里的句子,都符合律句的要求。那么在这样的句式 七言仄起平收、五言平起平收的句式,在词里是否也存在孤平的禁忌呢?一般来说,小令和中调有些是词谱的格式是符合律句的要求,那么同样孤平的禁忌也存在。这个大家先了解下即可。我们以后讲到具体的词牌会再介绍的。
第二点,部分小令和中调的词谱可平可仄太多,例如,江城子第一句的词谱格式为 中中中中中中平,还有生查子的第一句,中中中中仄,那么这样的格式,该如何把握。
大家要记住,这样的格式,如江城子的第一句,中中中中中中平,这样的格式,一般是仄起平收,或者是平起平收的律句格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句式。绝对不会出现 仄仄仄平平平平,这样的格式。
这个呢,大家先熟悉,以后遇到具体的词牌,我们还会讲解的。

讲师:柳三 20:17:31
大家要记住一句:词律从于诗律,在一些小令里。律诗的孤平禁忌同样适用于词

讲师:柳三 20:18:09
像  阮郎归的第二句和下去第二句和结句

讲师:柳三 20:18:23
鹧鸪天的起句和结句

讲师:柳三 20:18:56
甚至是菩萨蛮和渔家遨的某些句子

讲师:柳三 20:19:43
诗,习惯上称为诗歌。“诗”和“歌”是联系在一起的,说明诗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诗经《大序》里有这样一段“情动与中,而行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说的言就是歌词,歌就是曲调;舞就是舞蹈。这说明了诗乐舞是同源的。诗歌最先是和舞蹈脱离的, 成为只可以咏唱的诗歌;后来又和音乐脱离开,成为只可以诵读的诗歌。不过这时候只能算是个半脱离的状态,因为诗还保留它的音乐性即节奏和韵律。
大家知道李白醉酒脱靴的故事不?当时明皇和玉环嫌乐工的辞太旧,于是招来了李白让其谱新辞的故事。
讲师:柳三 20:20:30
这个说明,古代的诗也是可以歌唱的,那时候有两类人--第一是文人,第二是乐工。
唐代就有这么一个比较出名的歌唱家,李龟年,其实他就是乐工。

讲师:柳三 20:21:52
文人大家都知道,他们写诗,以诗言志抒情。乐工呢,他们只是根据音乐而写一些简单通俗或者是一些毫无生命力的作品,例如歌功颂德一类的.唐代的歌妓,喜欢把著名诗人的作品,谱成音乐来演唱.那就说明了,乐工演唱文人的作品,是先有的作品后有的曲调.而乐工写的歌辞哈,是先有的音乐后有的歌辞.随着年代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包括语言环境的改变,后期的诗歌只能吟哦了.现在来说,也就只能吟唱了。
词刚兴起的时候,也是可以演唱的,但是随着这一新兴文体的出现,文人的词越来越多,逐渐的扩充了词的内容和题材。使词逐渐的脱离了音乐.这个划时代的词人,就是苏轼.因为最早的词,都是“词媚”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就是南宋的偏安,由于战争的原因,使一些词的乐谱损失在战火中了,虽然南宋也有不少懂音律的词人,也流传了一些工尺谱 --就是关于现在说的倚声填词的依据。
李清照当年就批评过苏轼,说苏轼根本不懂词。因为苏轼的词无法来唱

讲师:柳三 20:22:35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是倚谱填词,还是倚声填词?

讲师:柳三 20:23:57
其实都不对了

讲师:柳三 20:24:32
倚声呢,说实话,中国现在对词的演唱早就失传了

讲师:柳三 20:24:46
大家都无法来倚声了哦

讲师:柳三 20:25:00
倚谱呢,是首倚词谱来填词

讲师:柳三 20:25:19
但是

讲师:柳三 20:25:40
我们所谓的倚谱填词,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用规则来填

讲师:柳三 20:25:51
就是平仄的规则哈

讲师:柳三 20:26:36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的局限于平仄上

讲师:柳三 20:27:42
[动画表情]我们结合下一个课题来讲解

讲师:柳三 20:28:41
点染和如何感悟词的旋律

讲师:柳三 20:29:01
我们先来看下点染
  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我们来看一首例词,就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讲师:柳三 20:30:39
《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点明“去去”,就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接下去说:“多情自古仿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里点明“仿离别”,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再衬上多情,更觉难堪,所以说“更那堪”。这是一重渲染。
  再有这句点明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东西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这里有两重渲染,显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这样,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大家要知道不仅词里可以点染的手法,诗里同样可以用到。在使用点染手法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个要点。那就是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意思是说,我们用景物的描写去渲染,中间不能插一些无关的语句。

讲师:柳三 20:32:14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提顿

  我们过去讲了情景相生,而小令和中调呢,又多用具体的景物来表达主管的情感。那么就不得不介绍下提顿。提顿呢,就是顿挫。顿挫往往同抑扬连起来,说成抑扬顿挫,唱京戏的多讲究抑扬顿挫。唱腔避免平板,避免没有起伏,要有高低,是抑扬;要有缓急,唱到关键性的句子,要作小顿,唱得摇曳多姿,这就是顿挫。词里抒情和写景也需要注意这个,我们举个词的例子: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个是满庭芳,周邦彦的作品。

讲师:柳三 20:34:56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圃。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前三句讲景物美好,用“午阴嘉树清圆”作小顿。下面两句就来个转折,转到那儿土地低湿,衣服都潮润的,地方不好,“衣润费炉烟”是第一个转折的小顿。
  接下去说小桥绿水,可以泛船听歌,又来个转折,转到寻欢作乐上,“拟泛九江船”是第二个转折的小顿。接下去却说自己像社燕飘零,在外作客,只能借洒浇愁,没有听歌雅兴,是第三个转折,用结尾作顿。顿挫处含有对上文作小结转入另一意的意味,而这些顿挫写得很含蓄,所以说“顿挫中别饶蕴借”。
  以上两点,都是延续以前讲过的词的情和景的问题。 大家发现了么,我们举的例子都是长调。说明顿挫和点染是可以使用在长调中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下如何感悟词的旋律。有人说了,现在人填词都不对,因为都不懂声律。应该是填出来的词可以唱。我曾有个朋友,安徽人。据说拜师熊盛元,要学习倚声填词。我们在过去讲过,现在会倚声填词的人,没有了。并不是这个不值得去考证研究。而是被逐渐淘汰了。我们讲过,最早的诗和词都是可以演唱的,尤其是词,一直作为诗馀的形式出现。

讲师:柳三 20:37:13
直到词坛出现了苏轼,他把词的地位提升到了和诗一样。那时候呢,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苏轼不懂词。就连李清照也曾批评过苏轼,说苏轼不懂词,也有人这样形容苏轼的词风,说柳永的词,适合二八佳人来唱。苏轼的词呢,适合关西大汉,手拿铜弦铁琵琶来唱。但是当时的主流还是婉约风格的,一直到了南宋时期,姜夔时期,也是以婉约风格为主,他们的词还是可以演唱的。
  词呢,兴于隋唐,旺于两宋,亡于元,后又复起于明清。从元代开始,那时候的词很少可以演唱了。我们现在填词主要是声律填词,而不是音律填词。填词还是以声律填词为主,但是不能完全抛开音律。因为词长短句的搭配保留着诗词本身具有的节奏感。我们要掌握的是词的长短句搭配营造出来的这个词牌的“旋律”掌握表达的情感跟着这个旋律而起伏,或者说旋律和情感的起伏相辅相成。我们填词的时候,需要感悟这个词牌的旋律。

讲师:柳三 20:40:25
那如何感悟呢,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话题:
如何感悟词的旋律
1、 旋律的延承
2、 旋律的演变
3、 断句
4、 韵

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去讨论
1、 旋律的延承
我们来看几首临江仙:
临江仙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青琐馀烟犹在握,几年香冷巾篝。此生为客几时休?殷勤江上鲤,清泪湿书邮。 欲向镜中扶柳鬓,鬓丝知为谁秋?春阴漠漠锁层楼,斜阳如弱水,只管向西流。  

临江仙
倦倚纱窗闻竹韵,惊回往事朦胧。依稀去岁赏春浓。拈花听絮语,踏月沐清风。
数十年来如一梦,此身犹似飘蓬。当时月色已无踪。刘郎今又至,还识旧桃红?

讲师:柳三 20:42:34
大家看下这几首词,由于古代人多把词当艳科,或者把词当诗余,又或者说诗庄词媚。在填词的时候都是拿例词来写,一般来说旋律上没什么变化,顶多是风格上有差异,或轻灵或沉重。这个是由于,古时候大家写这个词牌的时候,一般都是拿一些写的不错的词当例词。
  这样填词,所以第一篇名作,或者这个词牌的第一首的旋律,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人。我们填词也是如此,很少有人会只看词谱里的平仄格式,而不去看例词就去填词的。
  古时候大家写这个词牌的时候,一般都是拿一些写的不错的词当例词 ,这样填词,所以第一篇名作,或者这个词牌的第一首的旋律,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人,但是也有改变的,改变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就是我们要讲的2、3、4 点。

讲师:柳三 20:43:30
2、 旋律的变革
我们用两首江城子来看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呢这个词牌本是多写一些欢快的调子,但是苏轼却把它写成了悲哀的调子。但是大家发现了么,这词的主旋律是没有改变的,改变的是内容。大家听过二泉映月么?知道是谁谱的曲么,阿炳,后世有人指责阿炳,说他自己拉出来的二泉映月,每次都不同。其实这说明指责阿炳的人不懂民乐。
  我小时候学过民乐,拜师学的哈。师傅教一个曲子,我学完后。发现每次师傅吹奏的都不一样。我也问过师傅这个问题。我师傅当时是这样说的,每次的音符可能不同,但是主旋律是没变的。手艺人呢,都是如此。后来我长大后,发现一个道理。演奏者每次的心情不同,可以即兴的改变一些。但是这曲子的主旋律是不变的,不仅仅民乐是如此,哪些说书的手艺人也是如此,学会一部书,就等于会了十部八部了。故事的主线不变,变的是人物,朝代,有点跑偏了哈。
  小令和部分中调,都符合律句的要求,节奏,句读都符合。例如,同样是七字句,如浪淘沙里的一句,“今年花胜去年红”这句的句读和诗的句读一样,又如,“可怜明年花更好,”句读也和诗的句读一样。但是词里还有可以这样断句,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可以适当的断句,违反律句的句读要求。

讲师:柳三 20:47:00
 例如,我朋友的一首浪淘沙 的到数第二句,叹水流悠悠万载,应是悲哀。使用了断句,把七字句,断成了上一下六的句读方式。我们来对照原来的句读,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叹水流悠悠万载,应是悲哀。
对照下,句读稍作了改变,
又如,05年的时候我写的一首千秋岁:
天清雁远,落叶随风转。人去后,珠帘卷。对斜阳晚树,流水轻烟软
对斜阳晚树,这句句读本该为221,变成了122 

我们来看下这首词:
天清雁远,落叶随风转。人去后,珠帘卷。对斜阳晚树,流水轻烟软。追旧梦,梦回月下流萤扇。
脂粉融香汗,水殿清歌满。都去也,唯遗叹。念年年燕过,岁岁春光短。鱼沉水,何时春去韶光返。
  下片的,念年年燕过也是如此,适当的断句,可以增加情感起伏,起到顿挫的效果。同时,一些词牌里规定了,必须使用领字,例如八声甘州,上片第三句,下片第四五等句,必须使用去声字作为领字。规定了有领字的要求,不可以改变的。

讲师:柳三 20:48:23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对,渐,望,叹,这些都是领字,由于出现了这些领句,是该句不符合诗的句读,这些领字呢和平仄一样属于是硬性规定。

我给大家看一首,一个朋友写的词,忘记了用领字:
八甘---寄柳三
对画屏泠泠竟三更,秋虫语窗纱.
叠西墙小影,寂寥开谢,逝若烟花.
谁管秋深几许,哪日了嗟呀?
一叹还痴后,慢起琵琶.
谁解琴心缱绻?最恐青丝老,独步年华
叹知音难觅,底事料难赊!
剩今生,千层词赋,
一番愁,寂寂数昏鸦.
还频问,这凋零梦,能落谁家?

  大家看下,不用领字,这词虽然辞藻华美,但气势上逊了许多哈。一首词里不同的断句是可以随便自己发挥,还是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来说,不轻易断句,一般来说必须按照词谱来写。
讲师:柳三 20:50:19
3、断句
只是在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需要,
断句必须保证以下三点:
A、不影响这词整体的节奏
B、为了深化主题情感,或者是为了主题情感服务
C、不能刻意的拆分词谱里规定的句子
例如,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样的就不能把他连成七字句

4、韵,
大家都知道,古诗词的韵,压韵读起来都很流畅。节奏明快。但是有时候呢,一些韵字,其实就是这词的节拍处。例如,我们来看一首词:
市桥柳
欲寄意、浑无所有。折尽市桥官柳。看君著上征衫,又相将,放船楚江口。后会不知何日又。是男儿、休要镇长相守。苟富贵、无相忘,若相忘,有如此酒。

  我们见过如果这词规定是用仄声韵的,上去声是通压的,但是我们讲过避免全部压上声韵或者去声韵。但是大家发现了么,这词,就一个韵字又是去声,其他都是上声韵字。这个词压韵,就压的特拗口,除了又字,其他都是上声,压韵压的读起来拗口,但是整体拗口却使整体的韵味实足。
  所谓改变断句,多是在改变句读,而不是任意的把词谱里规定的句子给打乱,这个填词里规定压的仄声韵,例如懂和宋是在一个韵部里的,可以压上声懂韵,也可以压宋韵。词里的炼字和诗里一样,没本质的区别。
在一个知识点,我们说了小令中调多用比兴手法,那么我们就来看下这比兴手法在填词里的运用。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最早提出赋、比、兴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最早给予解释的是后汉的郑众,他做过大司农的官,因称他为司农。他注《周礼》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用物来打比方,兴就是用物来寄托。

讲师:柳三 20:52:43
这节课的内容只是要大家对我们所学习过的一些小令来做个总结。所以我们要留个练笔,

梧桐影·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讲师:柳三 20:53:09
梧桐影是吕岩所写,大家知道吕岩是何许人么?
讲师:柳三 20:54:36
是道祖吕洞宾

讲师:柳三 20:54:52
其实吕洞宾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讲师:柳三 20:55:12
他和王重阳一样,是真实存在的

讲师:柳三 20:55:23
只不过是大家对他不是多了解。

讲师:柳三 20:55:56
他的这首小令,其实没什么。知道大家懂的小令的写作基础,就会知道该如何来写

讲师:柳三 20:57:53
所以这期的练笔就是梧桐影  ,不限题和韵。作为我们学习完小令的课程的一个总结性练笔。时间 2022年元月5日前交卷。我们六日来讲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8 07:12 , Processed in 0.0544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