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田寶

[转] 诗词的创作常识和技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句的语法特点  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炼,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三个方面。
  (一)省略
  省略可以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格律的要求,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对语句的省略较常见。
  1、省略主语
例如:
  (1)向晚(余)意不适,(我)驱车登古原。
  (2)平明(我)寻白羽,(白羽)没在石棱中。
  2、省略谓语
例如:
  (1)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如)挂玉弓。
  (2)迟日(照)江山丽,春风(吹得)花草香。
  3、省略宾语
例如:
  (1)愿君多采撷(红豆),此物最相思。
  (2)岐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歌唱),崔九堂前几度闻(他的歌声)。
  4、省略介词
例如: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自)九天。
  (2)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省略方位词
例如:
  (1)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里)无人见泪痕。
  (2)天街(上)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省略定语中心词
例如:
  (1)王杨卢骆(的诗文)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2)此夜曲中闻折柳(调),何人不起故园情!
  7、省略连词
例如:
  (1)(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                 
  (2)明朝风起应吹尽,(故)夜惜衰红把火看。
  8、省略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
例如: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耸立于)风雨中。
  (2)思家步(于)月(下)(在)清宵立,忆弟看云(于)白日眠。
  此外,还有省略状语、兼语等成分的,兹不一一列举。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错列
  错列是指诗词成分的倒装、交叉等情况而言,这往往是为了押韵、调平仄、对仗和修辞的需要。错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语被移到谓语后面
例如: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与“杨柳风,” 是主语或主语部分,“沾”、“吹” 是谓语。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人”是主语,“归”是谓语)。
  (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白鹭”、“黄鹂”是主语,“飞”与“啭”是谓语。)
  2、宾语置谓语之前
例如: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看”是谓语,“草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有”是谓语,“此曲”是宾语及附加成分。)
  (3)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弃”与“疏”是谓语,“不才”与“故人”是宾语。)
  3、定语后置
例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晚”是宾语“枫林”的定语,应译为“晚秋枫林”。)
  (2)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一片”是主语“征帆”的定语,应为“一片征帆绕蓬壶”。)
  4、交叉错列(变换的位置不止一个)
例如: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深树上”是状语,“黄鹂”是兼语,应为:深树上有黄鹂鸣。)
  (2)水落(鱼龙) [夜],山空(鸟鼠)[秋]。
(应为:鱼龙川的水夜落,鸟鼠山在秋天空旷。)
此外还有状语后置、补语前置等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名词性语式
  由名词性词组组成的句子,句中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可,我们将这种句子叫做“名词性语式”。它是由于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或几个句子紧缩而成的古体诗中的特殊语式。它所隐寓的意思,可从题意、词序、或上下句之间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前面的名词语不能独立,只是作为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的。例如: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主语“燕”前面的名词性词组是定语、状语,这上句主要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可译为: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都是刘郎离开后栽的。上句也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名词语作为一个句子或作为一个复句的分句而存在。例如:
  (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下句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下句也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
  (3)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这两个名词语句,均省略了动词,可译为:远离故乡三千里,幽禁深宫二十年。上句从空间着眼,下句从时间着眼,用时空对比的角度入手,以增加诗句的凝炼与意境的深度。)
  名词性语式不仅常在绝句中出现,而且常在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出现,成为名词性语式的对仗句,更使人感到工整优美。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孤村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者只有对这些诗句反复吟咏、深入体味,才会知道它们的艺术语言的精妙。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创作  (一) 题材分类
诗词的创作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时事类;山水田园类;咏物类;题画题照类;酬唱贺挽类;咏志抒怀类;军旅类;边塞类:情爱类:讽谕类等等,当代又出现了旅游诗词、环保诗词、校园诗词等。有些类别的题材有部分交叉,要想列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类表来是比较困难的。 (二) 立意
  立意,是作者在自己作品中先经过认真的考虑和锤炼,而后用确切的形象化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或对某些情景的感受。“意”,就是指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诗立意的好坏,必将决定这首诗的优劣。立意高、立意新则立意好。高,就是不同凡响,新,就是不落俗套。但是要做到立意高,立意新并不那么容易。
  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完全摆脱了封建文人咏菊的窠臼,他为当时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菊花的象征)所遭遇的命运而激愤不平,立志要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旧的社会秩序,建立农民革命政权,让劳苦大众也过上好日子,享受春天般的温暖。这首诗由于立意高而别开生面,所以能使文人学士表达自己孤高绝俗的一切咏菊诗相形失色。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看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表达了边防将士保卫祖国的决心,赞美了多次击败匈奴侵扰的历代飞将军,也含有对那些无能的边将的不满与讽刺。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一扫历代文人悲秋之感,生动地描绘了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比春天还到艳丽的的秋色。他在诗中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立意既新又高,成为不朽的名作。
  即使是同一题材的诗,由于作者在立意上的差别,他们的诗作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现在来看下面两首。劈地开天水,倾山动魄声。
千秋哺华夏,万里赴东瀛。
波染黄肤色,涛翻赤子情。
摇篮歌一曲,红日破云生。
    (当代·张智深:《五律·登眺黄河》)  张智深这首诗的立意在于歌颂黄河母亲造福于炎黄子孙的伟大贡献,炎黄子孙以黄河母亲为骄傲自豪的情怀。整首诗气势磅礴,充满豪迈向上的激情与力量。一泻汪洋万里洪,弯弯龙字大书中。
蒸云化雨情如海,穿峡排峰气若虹。
烟水苍茫销霸业,波涛汹涌载英雄。
五千年后腾飞起,昂首长吟遨太空。
      (当代·曾建开:《黄河》)  这首七律立意在于回顾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以龙为喻,讴歌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飞跃与进步。两诗题材相同,由于立意的角度不一样,前一首的诗意显得生机勃勃,后一首则在昂扬激奋的同时还显示出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近体诗创作的布局
  什么是诗词创作上的布局?布局就是在诗词主题确立后,将选取的相关素材根据深化主题、表现内容、营造意境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词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形成一篇完整的诗歌作品。
  一首诗词的布局,在确立主题以后,就要有一个选材、安排的初步打算。但是这种布局,往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反复比较、不断深化构思中完成的。对于一名诗词写作新手来说,这种布局的完成,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许是一天,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对于熟悉诗词创作规律的诗人来说,思路敏捷时,十分钟左右便可以完成一首绝句的构思与布局。在网络诗坛上,这种“出手成章”的人并非罕见。
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绝句与律诗的常用布局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布局八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1)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此诗用的就是起、承、转、合布局法。起句“兰陵美酒耶金香”,既贴题,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美酒”说来,连贯自然。这两句说明了朋友的盛情款待,李白欢饮美酒的情景,这才使第三句转到抒情“但使主人能醉客”,第四句表明看法:“不知何处是他乡。”第三句用“但”字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昂奋的精神状态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钱明锵有一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
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其余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韩愈的《晚春》,也都是用的起承转合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由古人的这些议论,可见结句的重要性,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3) 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
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唐杜审言的《赠苏书记》、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杜甫的《八阵图》,也都是用的这种布局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4) 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
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旧”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他所用的就是对比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5)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   
  我们再来看今人钱明锵的这首《仙女岩》诗: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
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  这也是先景后议。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6)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来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鹤”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7)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惊”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或“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又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中以“杜陵寒食草青青”作结,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七)中以“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结,也都是用的“末句寓情于景”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8)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0:59 , Processed in 0.06922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