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1|回复: 6

华夏一青一期升级词班第二十三讲讲义整理处 讲师,奉旨填词柳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一期是咱学院最早的班
最近很多学员在问我
我们班是不是要毕业了。
其实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我们相处了几年,我还真不舍得大家毕业
第二我们办学院并不是为了一期期的学院搞形式,弄升级,弄毕业,我们是为了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诗词,一起进步
所以呀,我们班是学院的元老班
诗词上的学习永无止境,大家说对么
所以今天我郑重的宣布,我们一期将永远存在。不会终止的哦
那么既然存在,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仍然是在学习在练习,在练习中,大家共同进步
最近我找了不少学习资料发到了论坛上哦,发现大家都没去看。我就把我最近的学习笔记,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古典诗词写作,有三个关键点。第一首先要确定下来情感主题,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结构,第三呢,要写好关键句。这个是最基础的三点。
一首古典诗词的情感主题只有一个,诗词内所有的字句都是为这个主题而服务的。
古典诗词和现代文体如小说,散文,记叙文等,行文方式不同。古典诗歌有其固定的章法结构。我们学习过绝句的章法,学习过律诗的章法,同时也学过中调小令的章法结构,用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写古典诗词的话,那就会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关键句呢,我们讲过,关键句就是我们讲过的绝句中的结句,律诗中的中间两联,词里的中心句。这三点,大家要记住。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诗词也是一样。未来避免诗词过于平淡,意向过于浅薄不够丰满。我们在使用合理的章法的同时呢,还要在诗词的意象上下工夫。
关于如何使诗词的意象更加丰满,我发了十五个主题帖子在藏经阁里,发现大家没去看。加上我最近在学习这个,所以我们最近的讲课,就是分享下我的学习笔记那么如何体现诗词意象美呢,主要从以下十五个方面
我们今天来介绍两个
第一,从时间上
1、时间的延展
从某一特定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到往古,向后延伸到未来,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为深广,
这个就是我们以往讲过的利用时空的变换来营造诗词的立体感
我们来看个例子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个时空是向前交错的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这首绝笔诗呢,是时空向后延展的
还有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写分别的场景,下片写分别后的
这个是时空向后延展的
这个时候要注意虚实结合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是实,下片就为需。虚实结合境界全出
所以我们经常在讲 好的诗词要注意虚实结合
时空还有一种展现手法,那就是过去和未来交错出现。这个在填写长调的时候会经常遇到
例如我们写一长调,由现在笔风一转回到了过去,然后用过去的种种美好和和现在的凄凉做一个对比,渲染氛围,再联想到未来时刻。
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意象丰满
2、时间的凝聚
这种手法和时间的延展相反,即把几年、几十年或千百年的经历、时态在铺叙、抒怀中突然来个凝聚,让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情怀浓缩在一个典型的场面或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之中,类似电影中的定格或特写,实际上是截取时间流程中的一个横断面,只不过它比一般场面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代表性而已。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的,说用一个典型的画面来渲染主题情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用儿童见了都不认识,这个典型的画面来渲染主题。
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呢,诗水平很高。
但是为人不好呀。
记的有这样一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刘希夷的作品。相传刘是宋之问的外甥
当时宋之问竟然为了盗取这首诗竟然闷杀了刘
宋之问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武则天当政的时候,
宋之问上书与武则天,说要做其面首,
但是由于宋之问有口臭的毛病,被拒绝
这个是题外话。
但是宋之问的诗确实不错
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面两句总写,后面两句采用个典型的画面来抒发主题情感
直到现在这个近乡情怯还被大家经常引用
这个就是时间的凝聚的表现手法,我们过去的课讲过很的例子,大家可以找以往的讲义来看下3、时间的变形
在现实生活中,人在忧愁或者悠闲的时候会觉的时间过的很慢
例如
陆龟蒙的《王先辈草堂》:
松径隈云到静堂,杏花临涧水流香。
身从乱后全家隐,日较人间一倍长。
时间真过的很慢么?不是,
但是这样写,确实很感人
诗人笔下的这位前辈是位隐士,诗人夸羡其隐居环境的清幽:静谧的堂前是条白云相偎的松径,堂旁的山涧开满杏花,使流水也带着芬芳。环境的清幽再加上隐者特有的清闲,所以给诗人的感受是:时间在这里仿佛已经凝滞,岁月显得格外漫长——“日较人间一倍长”。
南朝乐府《子夜变歌》说的就是这种感受:
打落长鸣鸡,弹走乌桕鸟。
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只一晓。
两人好不容易结合到一起,共度春宵,但天亮得太快了,转眼之间就又要分手。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不说时间过得太快,而是抱怨公鸡不该报晓,鸟儿不该晨啼,似乎鸡不叫、鸟不啼天就不会亮了。最后说出自己的希望:“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只一晓”。这种看似无理的荒诞表达方式,却反映了一种真情:两人结合如此之难,希望永远结合在一起。
这样不合常理的表达,确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就是重在表现家与国的矛盾,情与志的冲突,显得真切而感人。其中下阙数句,将将士们的思亲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怅惘尽情加以挥洒和倾诉。“人不寐”的前提,自然又是时间的加长和变形。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更是以高度的夸张将时间变形
这些不合常理的时间变形,反而比常规描写更加感人4、时空上的回环
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与公京口云水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诗人与友人在京口(今镇江市)分别,当时的明月为友谊作证。经过一番人生颠簸,诗人又回到京口这个初始之地,再往下延展就是归隐钟山。
杨万里《听雨》:“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蓬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蓬声”,亦是采取同样的手法。所不同的是王诗是昔——今——未来;杨诗是昔——今。在时间的延展上,王诗的时间延展更长。
5、时空和空间的互相交错。这个留我们讲完空间上的交错,在讲。先空下来。
下面呢,我们重点介绍下理趣
们讲过再讲一首成功的诗词具备的三个要点:第一易懂,流畅,自然;第二情感真实,第三要多反映生活中的情趣和理趣。当时情趣讲的多,理趣只是一带而过。今天我们把理趣补充讲下
当时主要讲情趣多些,讲理趣呢,主要是给大家讲了两点,第一从平常生活中的细微来反应一些朴实的道理,第二就是在人在失意的时候的一些感触抒发今天我们重点来介绍下诗的理趣
唐代的诗以情韵取胜,
唐代的诗歌发展到了顶峰,那么宋代的文人在情韵方面无法超越唐人的作品,所以另寻出路,以理趣入诗
这个是宋代诗歌的特点
我们用两首诗来看下唐宋诗的区别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旨在惊叹庐山瀑布的神奇壮观,重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夸张、想象等浪漫手法来完成的。
这个就是典型的以情韵取胜的作品
那么我们来看下苏轼的作品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一座墙壁。苏轼此诗与西林寺并无关系,也是抒发在庐山生发的感慨。这种感慨并非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夸张庐山瀑布的壮美神秀,而是意在阐述自己由此生发的人生感受:前两句是要告诉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后两句则揭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个生活哲理。
这个就是以理趣入诗的例子
诗中的理趣,是指诗中蕴含或意在阐发某种人生哲理,读者也能从中得到某种人生的感悟。这里要指出的是:诗中的理趣与哲理诗不是同一个概念。哲理诗主要用来阐发某种人生哲理,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而非描景、叙事和抒情;诗中的理趣只是诗中蕴含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某种领悟,其表现手法并不排除叙事、描景和抒情,甚至主要是叙事或描景抒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4-1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看下面几首作品
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歌主要叙述诗人隐居中的感受,其中像“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句都蕴有丰厚的人生哲理,且不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和其中含蕴的归隐之趣,“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表达的老庄忘言之境,
即使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类描述,它也意在告诉我们:鸟倦飞而知还,夕阳西下时刻也飞回山峦。为什么人要眷恋官场之上,滚滚红尘之中,而不知山林之乐呢?但是从整首诗的表达方式来看,他并非一味议论,而是以写景写景和叙事为主。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下哲理诗
所谓哲理诗,这是在宋代哲理诗派出现后才真正在中国古典诗坛上被认可的一种诗歌类型。这个诗派以宋代的理学家程颐、张载和朱熹等为代表,他们通过诗歌来宣传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理学主张,虽然不排除形象思维,但主要是通过叙事加议论的表达方式,而且以议论和阐发哲理为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这个就是朱熹的哲理诗
这首《观书有感》并非是游览方塘,而是借此谈他读书的感悟:小小方塘之所以能清净明澈,容纳天光云影,主要是它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头。人心要保持清净明澈,也必须借助圣贤阐述的天理来荡涤人欲,这样才能格物致知,永远高尚纯洁,这就是他读书时的感受。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仰首》
陆九渊
陆九渊则以“直承孟子”为学源,以本心为本体,以易简为功夫,以自由为境界,构建起心学体系。他认为现实中之所以有恶存在的原因在于本心被放失、被蒙蔽,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心蔽,恢复心的本然至善。一个人只要不失其赤子之心,依本心而行,行为无不善。这首《仰首》中所塑造的倚身天外、高度张扬的超人形象,并不同于李白等浪漫诗人的夸张想象,而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诠释和诗意化,当然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虚幻。
下面我们来讲下理趣诗的分类
A、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写景咏物、生活中的人生领悟、题画、赠答以及直接用于哲学论辩包括佛偈、禅宗语录、机锋等诸多方面。
我们分别来介绍下
第一,写景咏物中的理趣。诗人在游历之中,登览之时,受到自然景物的触发,从而产生对自然、对万物、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如欧阳修的这首《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此诗与其说是谈画眉鸟的感受,一只鸟的生活选择,倒不如说是诗人据此对人生的感悟,是诗人的人生选择。
这类诗的写法一般是:写景咏物中的理趣阐释,往往是先描绘客观景物,或是回忆某种人生经历,然后再阐释其中的哲理或是某种人生领悟。
王安石的这首《登飞来峰》就是如此: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才能不被浮云等遮蔽障目,这也是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感受,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此诗的理趣所在。
第二,生活抒怀中的理趣。它同前一种的差别在于并非具体于某一次登览或游历,而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或是起居之中,或是散步之时,或是某次品茗或弈棋之际
现在多是我们在描写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例如写生活中一些平常的小事物,来抒发一些朴实的道理
这个是我们和古人所处环境的不同,
我们先来看下 前人的例子
王安石的这首《午枕》: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这首诗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政治家的失意慨叹,它的涵盖面和内在意蕴要深广得多,它对新旧事物的更迭、世事的沧桑变化,富贵荣华的兴废起落都有探讨,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含蕴着深深的理趣。其中的“旧蹊埋没开新径”就是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旧事物总是要被新事物取代的,即使一时的曲折反复,也改变不了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规律,
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有一首梦觉词,表现的则是另一种人生哲理,题为《鹧鸪天•睡起即事》:
  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
  名利处,战争多。门前蛮角日干戈。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他在另一首题咏诗《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中,也作了类似的思考,只不过涵盖面更加广阔,是把人类放到整个自然宇宙之中:“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记当年,嚇腐鼠,叹冥鸿。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鹍鹏斥鷃,小大若为同。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
名利场中是非太多,小人的征名逐利,不过像蜗角触蛮为着蝇头微利,争逐不已,到头来不过是南柯一梦,虚幻而已。这就带有人生的终极思考,有一种老庄哲学的意趣。而且,这也从个人遭际的感慨转向大千世界的思考,带有更广的涵盖面了。人类放到整个自然宇宙之中,
当然这些老庄类的理趣一般都是在古代士大夫情绪低落,或者际遇坎坷,遭受挫折情况下才会产生的对人或者对事甚至对万物的思索
苏轼也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被近代人批判为流露出很多消极的情绪。
第三,诗书画论中的理趣 。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
这方面的理趣,多体现在以诗论诗,以诗论画等等
赵翼的这首有名的《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论诗,还不如说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新陈代谢,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在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在肯定创新。他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迷信权威,千万不要沉溺于往古,人类历史就是在否定、创新中前进的,
刘禹锡诗中所说的:“劝君莫奏前朝曲,请听新翻杨柳枝”。其深沉的理性意义,自然不限于诗歌创作,更不限于李杜的诗歌。
此外还有题画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轼的题画诗,太长了就不发出来了
苏轼的诗是对唐代两位画家作品的评价。其价值不仅在于评论的精到、准确,出神入化地概括了吴道子和王维这两位大师的绘画艺术特征,而且揭示出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当然从中也透露出作者的艺术旨归和理趣。
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苏轼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苏轼认为诗画同理,它们的最高境界皆是自然和创新,那种一味追求逼真,只强调就事论事,必定不是好诗和佳画,那种主张也像孩子一般幼稚。
四、佛偈、禅机、语录等哲学或学术论争中的理趣 这个在当代不多见了。多见的是人在某种失意的时候抒发的一种顿悟般的感觉。这样的作品是现代人写的多的。
例如人失恋的时候,会发现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都不美好了,生活充满灰色
虽然这样的顿悟不可取,但是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经历,而这样的经历最容易被谱成诗歌,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个就是理趣根据内容上的分类
根据写作技法上呢,我们还可以分成这样三类
第一种,含而不露,让读者从题外之意、弦外之音中去咀嚼领悟。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类似这种表现手法的还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情词,描叙一对意中人在元夕之夜街头巧遇的情形,实际上却是另有怀抱。从创作主旨来说,词人着意塑造一位幽独的美人,她不慕繁华、刻意避开节日的喧闹,自甘寂寞独立于灯火阑珊处,这实际上是作者处境和人品的象征。
第二种,直接点破。这与前一种恰恰相反,诗人把自己的人生领悟以及诗中含蕴的哲理,直接告诉读者,与读者共同分享其中的理趣。
如辛弃疾的这首《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道天凉好个秋。
第三种,欲吐未吐,介于两者之间。在一首诗词中,有的地方直接点明其内涵,有的地方又含蓄隐晦,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体察,如陶渊明的《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类似这种欲吐未吐,介于两者之间还有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鬓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状元出身的张孝祥被任命为静江(今桂林市)知府。在此任上,张孝祥想做一番事业,而且也确实“治有政绩”。殊不知一年不到,就被言官弹劾,以“脏烂”罢官。这首《念奴娇》即写于从任上返回家乡芜湖途中路过洞庭湖之时。时间是中秋之夜。词人面对“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八百里洞庭,一方面感受着月白风清的大自然美景,更是借此表白自己的清白和无端受诬的不平。
这当中有公开的表白,如“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鬓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公开表白自己在南岭之外的静江府任职一年来,自己恪守为官之道,内心像冰雪一样洁净。古人常用“玉壶冰”来比喻操守的纯洁,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就说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张孝祥在此也是作如是表白。
下面的“襟袖冷”也是针对言官抨击自己受贿“脏烂”而作的回击;“稳泛沧溟空阔”是说自己内心很踏实,不会愧对天地万物。但词中也有含蓄隐晦、似吐未吐的“真意”:一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心会”的是什么?什么“妙处”?为什么“难与君说”?关键就在于“表里俱澄澈”五字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4-4-1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庭湖的中秋之夜,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外在的天地自然澄澈。词人身处澄澈的大自然中,又操守纯洁,稳泛沧溟,肝胆皆冰雪,诗人的内心也很澄澈。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后者是自己的人生表白。其间的关联就是“怡然心会”,将自然和人生和谐地统一起来,我想这就是作者难以言说的“妙处”。
二是结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前面已清楚道出“近中秋”,这里又说“不知今夕何夕”,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也是上面所说的“怡然心会”的结果,词人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也许他想到:自己与大自然相比,是何等的渺小;政治上的不快与月白风清的美景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自己内心很踏实,对操守很坚持,没有愧对天地万物。这是八百里洞庭对自己的洗礼,也是大自然美景对自己的陶冶,这也许就是词人要告诉我们的内在哲理。南宋词人魏了翁曾对此点评道:“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自尔神采高骞,兴味洋溢
这首是长调,我们先赏析下。
辛弃疾的《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 》中哲理也在欲吐未吐之间: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上阕写景,为全诗定下一个伤感和灰暗的基调,下阕点出辅佐汉惠帝的商山四皓,指出即使德高望重如商山四皓者也在为名利奔走,批判之中当然也就划清了自己与之不同的人生态度。但结句“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又用含混之语,故意不加点破,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所以总体表达方式也在欲吐未吐之间。
写诗词也是这个道理,妙在欲吐未吐之间。直接说出来这诗词就索然乏味了,要说的太晦涩的话,读者又看不懂。所以说妙在欲吐未吐之间
今天的课,我们就到这里
下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用做点评课。
炼笔 七律 不限制题目和韵部。

发表于 2014-4-1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翠辛苦
发表于 2014-4-18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也辛苦
发表于 2014-4-18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翠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5 17:14 , Processed in 0.0775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