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8|回复: 0

韩偓诗歌对词体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2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大学  孙克强
   
    内容摘要:韩偓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歌诗《香奁集》多都市女性生活为题材,内容上呈现出绮艳、“淫靡”的特点,并且采用“男子作闺音”的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词体特色。韩偓的《香奁集》不仅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而且成为后代词人借鉴的重要对象,在词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韩偓;香奁诗;词体特色
   
   
   
    “香而软”是五代词人孙光宪对温庭筠词风格的概括[i],亦成为后世对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唐五代文人词的风格特征的认识,同时又被视为词体的当行本色的特征。所谓“香而软”的当行本色,后人解释为“柔情曼声”[ii]、“婉娈而近情”[iii],乃指词题材内容多写男女之情、相思离别、闺怨怀人;情致语言风格绮艳柔婉缠绵。词体当行本色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决定文体风格的的因素有多种,此种文体对他种文体风格的借鉴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词与诗本有血缘关系,特别是作为“诗客”的文人词作者,填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诗歌传统的影响,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唐诗风格有初盛中晚之分,晚唐诗风与前代有显著的差异。吴可《藏海诗话》云:“晚唐诗失之太巧,只务外华,而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耳。”[iv]清人田同之也说:“诗词风气,正自相循。贞观、开元之诗,多尚淡远。大历、元和后,温、李、韦、杜,渐入香奁,遂启词端。”[v]晚唐诗风的变化对于醉心于“盛唐气象”的人来说是一种悲哀,但对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词体来说,则是难得的营养之源。本文拟以晚唐韩偓的诗歌为例,对此问题作加以探讨。
   
    韩偓(844—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有诗集《韩翰林集》和《香奁集》,而其《香奁集》名气远大于《韩翰林集》。“香奁”为妇女梳妆镜匣,以此为诗集之名意在指明诗的题材内容香闺秀襜的特点。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香奁体,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文学观念上,女性生活往往与男女情爱的内容和绮丽的风格相联系,后人常将“香奁体”与六朝艳体诗如《玉台新咏》、宫体诗,以及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绮靡”之诗相提并论。《石洲诗话》卷二云:“韩致尧香奁之体,溯自玉台”。《唐音癸签》卷八云:“韩致尧冶游情篇,艳夺温李。”韩偓的香奁诗因与诗道传统不相合而为诗论者所批评,清人纪昀云:“香奁一集,词皆淫艳,可谓百劝而并无一讽矣。”[vi]然而,这种香奁体诗的风格恰恰适合于词体。南宋张侃曾说:“偓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vii]可见韩偓的诗歌是后世词家借鉴、采摘的对象。本文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韩偓诗歌与词体的关系:
   
   
   
    一、都市女性生活的题材
   
   
   
    中国上古以来的诗歌多以山乡农村为背景,抒情主人公多为农夫村姑,从《诗经》的十五国风,到汉魏六朝乐府民歌莫不具有这种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不仅是基于中国乃农业大国的现实,也与朝廷“采诗观风”的传统以及诗人的创作观念相联系。《国风》和乐府民歌采自乡村,一方面朝廷观民风以改善朝政,一方面文人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出于“移风易俗”的目的,创作出具有民歌风味的诗歌。正如中唐刘禹锡《竹枝词序》中谈到的,其创作〔竹枝〕词是听到了“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感其“伧伫”、“鄙陋”,“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说明其〔竹枝〕词采自民间,加以雅化,为了“后之聆《巴渝》,知变风之所自焉”,以期起到通过民歌认识民风民情的作用。刘禹锡此言颇具有代表性。隋唐以前,无论是采自民间的诗歌,还是文人诗歌,其诗中的生活背景多为乡村。词体乃配合燕(宴)乐的歌词,本是都市娱乐文艺形式。燕乐成熟于隋唐,文人填词渐盛于中晚唐,这个时期正是都市快速发展的时期。词创作于都市,由聚集于都市的乐工歌妓演唱于都市的娱乐场所,因而词的题材大多集中于都市,表现都市女性的生活。[viii]韩偓的香奁诗虽非燕乐歌词,但其题材却与词体非常相似,集中于描写都市女性生活。如描写的社会环境是“酒楼”(《咏灯》)、“秦楼”(《青春》),主人公生活的室外环境是“深院”、“池塘”、“亭台”(《春尽日》)、“廊柱”(《绕廊》)、“玉阶”(《夏日》)、“鸾桥”、“香径”(《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花坞”(《秋千》),主人公室内的器物是“罗帐”(《闻雨》)、“绣笼”、“屏山”(《懒起》)、“锦褥”(《已凉》)、“绣幔”(《咏手》),主人公的衣饰是“白罗”、“绣屧”(《屐子》)、“罗袜”、“锦衣”(《懒起》)、“玉钗”(《闻雨》),这一切与晚唐五代词中女性主人公的环境器物衣饰几乎完全相同,都具有典型的都市特征。生活在这种环境的都市女性,或为富家女子,或为青楼歌妓。亭台楼阁、锦衣玉食的富贵精致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仅是真实的写照,而且也为词中营造都市女性怀春、幽怨、相思的氛围提供了基础,从而与词体特有的韵致相和谐。试看韩偓的《忍笑》:
   
    宫样衣裳浅画眉,晚来梳洗更相宜。
   
    水精鹦鹉钗头颤,举袂佯羞忍笑时。
   
    “宫样衣裳”和“浅画眉”的装饰皆是都市女性时髦的表现。又如《袅娜》:
   
    袅娜腰肢淡薄妆,六朝宫样窄衣裳。
   
    著词暂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
   
    诗中的主人公身材苗条,化妆时尚,身着款式时髦,生活环境雅致,具有典型的都市生活特征。再如《中庭》:
   
    夜短睡迟慵早起,日高方始出纱窗。
   
    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
   
    这首短诗描写一位女子起床后的生活片断,她晚睡迟起,慵懒无聊,末句“戴一双”点出这位女子相思的心绪,此与温庭筠笔下〔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孤寂无聊的女主人公十分相似,可以看出其都市女子的身份。
   
    韩偓有《偶见》、《懒起》二首诗因后来被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改写而闻名,《偶见》如下: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诗中写闺中少女的生活片断,活泼而或有些顽皮的少女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秋千是都市女性尤其是闺中少女的娱乐工具,荡秋千是到藏于深闺的都市女子喜好的活动。韩偓还有一首《秋千》诗:“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五丝绳系出墙迟,力近才瞵见邻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由诗中可见,荡秋千不仅是闺中少女的娱乐和身体锻炼活动,而且给她提供了一瞬间窥见墙外世界的机会,因而荡秋千以及由此引起的情绪变化正具有都市女性生活的典型特征。
   
    韩偓《懒起》诗的后四句为: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以上《偶见》、《懒起》二诗表现的都是都市女性的生活片段。李清照袭用此二诗的意趣写成〔点绛唇〕(蹴罢秋千)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两首小令,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易安之所以对此二诗有所偏爱,应与她都市闺中日常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相似有关。
   
   
   
    二、绮艳、“淫靡”的内容
   
   
   
    词体被称为“艳体”是因为词的内容多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欧阳炯《花间集序》曾描绘了词的创作场面:“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词不仅由具有“娇娆之态”的歌妓演唱,而且歌唱的内容也是女性的“娇娆之态”。因而作为“倚声填词之祖”[ix]的《花间集》的风格特色被概括为“婉媚”[x]。有些《花间》词作还有露骨的床笫之欢的描写,如欧阳炯〔浣溪沙〕中:“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的词句被晚清况周颐称为“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xi],这些词句甚至被斥为“淫言媟语”[xii]。词体的这种“婉媚”风格和“淫言媟语”的特点在韩偓的诗歌中亦表现得十分充分。南宋张侃说韩偓的诗“淫靡”,田况亦曾用“淫靡”说韩诗[xiii],可见这是宋人对韩偓诗相当普遍的认识。所谓“淫靡”是指对女性的艳态描写以及超出一般限度的男女之情的表现。此类描写在在词作中被视为本色当行,在诗坛上虽也不乏其踪,但尚为“异类”,而韩偓《香奁集》中的诗歌表现出了典型的趋艳嗜情的词体特色。
   
    香奁诗的趋艳嗜情首先表现在对女性的身体、衣饰、姿态等能够引人情色联想的艳态描写。如《偶见背面是夕兼梦》:
   
    酥凝背胛玉搓肩,轻薄红绡覆白莲。
   
    此夜分明来入梦,当时惆怅不成眠。
   
    眼波向我无端艳,心火因君特地然。
   
    莫道人生难际会,秦楼鸾凤有神仙。
   
    描写的是男主人公偶然见到一个女子的背影意乱情迷乃至当晚入梦的情形。诗的首句集中在女子的身体:“背胛”、“肩”,并用“凝酥”、“玉搓”加以比拟,显得极为香艳;次句写女子的衣饰,“红绡”、“白莲”不仅富贵且又鲜艳,给人以极强的感官刺激,后文的“惆怅”、“心火”,乃至“秦楼”、“鸾凤”皆由此而来。又如《昼寝》:
   
    碧桐阴尽隔帘栊,扇拂金鹅玉簟烘。
   
    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
   
    烦襟乍触冰壶冷,倦枕徐攲宝髻松。
   
    何必苦劳魂与梦,王昌只在此墙东。
   
    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的睡态,视点也集中在这位女子的身体和衣裳。施粉之后嗅觉之“香”,触感之“滑”,发髻因睡而松乱,尤其是“解衣唯见下裳红”一句,镜头直摄外衣之下露出的红色内衣,颇具情色意味。再看下面一首《意绪》:
   
    绝代佳人何寂寞,梨花未发梅花落。
   
    东风吹雨入西园,银线千条度虚阁。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
   
    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
   
    颈联“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刻意描写女子的面庞和口红,突出其“娇饶意态”。
   
    《香奁集》中还有一些颇似花间词人欧阳炯〔浣溪沙〕“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之类的诗,描写男女幽会的场面,更是其“淫靡”之甚者。如《半睡》:
   
    眉山暗澹向残灯,一半云鬟坠枕棱。
   
    四体著人娇欲泣,自家揉损砑缭绫。
   
    此诗写男女相会喜极而悲,描写女性的形体动作可谓无所忌讳。又如《六言三首》其一:
   
    春楼处子倾城,金陵狎客多情。
   
    朝云暮雨会合,罗袜秀被逢迎。
   
    华山梧桐相覆,蛮江豆蔻连生。
   
    幽欢不尽告别,秋河怅望平明。
   
    直接写“狎客”、妓女的云雨会合,措语之直露,场面描写之真切,置于花间词中亦可谓突出。韩偓的《五更》诗则可谓“淫靡”之甚者:
   
    往年曾约郁金床,半夜潜身入洞房。
   
    怀里不知金钿落,暗中唯觉绣鞋香。
   
    此时欲别魂俱断,自后相逢眼更狂。
   
    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
   
    这首诗写男女幽会场面,尤其是前四句写深夜赴约的过程,格调颇近狎亵,谓之“淫靡”毫不为过。《瀛奎律髓》评此词:“前四句太猥、太亵,后四句始是诗。”在诗论家的观念中,诗即使写男女之情,亦应以形而上出之;而这种“猥”、“亵”的格调恰与词体相近。
   
   
   
    三、“男子作闺音”的表现手法
   
   
   
    所谓“男子而作闺音”是清代词论家田同之对唐宋词表现手法的概括[xiv],即指唐宋词的男性作者在词中代女性发言,模拟女性的心理、性情、口吻、声腔的表现方法。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记:“今人独重女音,不复问能否。而士大夫所作歌词,亦尚婉媚,古意尽矣。”由于士大夫所作之词是由“女音”来演唱,所以作词要考虑到闺音的“婉媚”特点,正如李方叔〔品令〕所说:“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此为词体的典型特征。在晚唐诗中已出现了这种为女性代言,模拟女性心理和声腔的表现方式。吴世昌先生说:“唐人诗多闺怨,乃代思妇之言;词亦多闺怨,但未标题,又多为歌女行酒令时所写。”[xv]指出了唐诗与词体在内容和表现方法上代女性发言的一致现象。
   
    韩偓的《香奁集》中亦有不少“代思妇之言”的诗歌,或表现女性的心理活动,或以女子的声腔倾诉,传达出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婉媚缠绵的情调,这种特点与词体的特点并无二致。如《袅娜》诗:“春恼情怀身觉瘦,酒添颜色粉生光。此时不敢分明道,风月应知暗断肠。”写一位女子感怀春情又无人倾诉的烦恼。《春闺》其二:“氤氲帐里香,薄薄睡时妆。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诗中孤寂女子叹息的声音和幽怨的心理真切可感。《半睡》诗:“抬镜仍嫌重,更衣又怕寒。宵分未归帐,半睡待郎看。”诗中的女子合衣半睡,失望而又期望,写出了独守空房的女子的寂寞惆怅的心理。
   
    用第一人称来模拟女子的声腔口吻,是“男子而作闺音”中最生动、演出效果极强的表现手法,北宋的柳永和周邦彦皆长于此道。如柳词:“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忆帝京〕)“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似初相识。”“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征部乐〕)“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玉女摇仙佩〕)通过揣摩歌妓性情,模拟歌妓声口,把歌妓的内心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对此种能够增强演出效果,赢得俗众热烈欢迎的表现方法,正统的词论家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张炎[xvi]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如‘为伊泪落’,如‘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如‘天便教人,霎时得见何妨’,如‘又恐伊,寻消问息,瘦损容光’,如‘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晌留睛’,所谓淳厚日变成浇风也。”张炎批评周邦彦词的例句,亦皆为为歌妓代言拟声的词句。韩偓《香奁集》中亦有不少用第一人称代女子运腔发言的诗作。如《意绪》诗写一位“绝代佳人”,“娇饶意态不胜羞,愿倚郎肩永相著。”后句即代女子之言。又如《不见》:“动静防闲又怕疑,佯佯脉脉是深机。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亦以女子口吻表达心意。韩偓另一首《惆怅》:
   
    身情长在暗相随,生魄随君君岂知。
   
    被头不暖空沾泪,钗股欲分犹半疑。
   
    朗月清风难惬意,词人绝色多伤离。
   
    何如饮酒连千醉,席地幕天无所知。
   
    诗中所表现出的女性对男人的眷恋,“生魄随君君岂知”以向对方倾诉的口吻表现女性主人公的痴情和执着。施蛰存先生说:“《香奁集》虽属歌诗,然其中有音节格调宛然如曲子词者,且集中诸诗,造意抒情,已多用词家手法。”[xvii]而模拟女子的声腔口吻则是最典型的“词家手法”。
   
   
   
    韩偓《香奁集序》称“所著歌诗不啻千首,其间以绮丽得意者亦数百篇,往往在士大夫口,或乐官配入声律,粉墙椒壁,斜行小字,窃咏者不可胜纪。……柳巷青楼,未尝糠粃;金闺绣户,始预风流。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窃;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此序有二点值得注意:其一,香奁诗在当时已由“乐官配入声律”,成为声诗;其二,香奁诗在“柳巷青楼”、“金闺绣户”广受欢迎。此二点都与词体的形成和传播相联系。韩偓《香奁集》中的诗歌,对后世许多词人产生了影响,前引李清照的小令即是模拟韩偓诗的显例。此外张侃曾指出欧阳修词借用韩诗之语[xviii],清初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也举出欧阳修和柳永袭用韩诗的例子:“欧文忠‘拍堤春水四垂天’,柳员外‘目断四天垂’,皆本韩句。”[xix]清初另一位词论家贺裳也提到:“‘无凭谙鹊语,犹得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xx]周邦彦《清真词》中引用、化用香奁诗有十多处,如〔荔枝香近〕中“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一句,取自《夜深》诗中的“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法曲献仙音〕中的“时闻打窗雨”取自《效崔国辅体四首》中的“欲明天更寒,东风打窗雨”;〔少年游〕《荆州作》中“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奈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其中“衣薄”一词取自“六铢衣薄惹轻寒”;“海棠”两句,化用《懒起》诗“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还有〔诉衷情〕《残杏》中“齿软怕尝酸”取自《幽窗》中的“手香江桔嫩,齿软越梅酸”。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更是承袭韩偓的《哭花》诗而来。
   
    风格具有时代性,晚唐的时代审美风尚有着显著的特点,李泽厚先生说:“(晚唐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xxi]罗宗强先生说:“(晚唐时期)诗歌创作倾向的又一明显变化,是大量的写闺阁生活,爱情主题,以至歌楼舞榭。”[xxii]晚唐时期的审美主旋律为关注并反映自身乃至内心深处的感受,因而闺阁生活、爱情主题成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的主流;词体亦是受时代审美潮流感召而兴起的文体,因而词体的本色当行特性与同样体现时代审美风尚的晚唐诗风相一致,从而使词体得到了向晚唐诗歌借鉴的时代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偓诗歌亦体现了晚唐的审美风尚,于是香奁诗就成为词体借鉴的对象。
   
   
   
   
   
   
   
    --------------------------------------------------------------------------------
   
    注释:
   
   
   
    [i] “(温)词有《金荃集》,盖取其香而软也。”《北梦琐言》,《历代词话》卷二引。
   
    [ii] 何元朗《草堂诗余序》。
   
    [iii] 王世贞《艺苑卮言》,《词话丛编》。
   
    [iv] 《历代诗话续编》。
   
    [v] 《西圃词说》,《词话丛编》。
   
    [vi]《书韩致尧香奁集后》。关于“香奁”之名后人亦有不同解释,清代中后期的丁绍仪说:“韩致尧遭唐末造,力不能挥戈挽日,一腔忠愤,无所于泄,不得已托之闺房儿女。世徒以香奁目之,盖未深究厥旨耳。”(《听秋声馆词话》卷一)此论有微言大义之嫌。
   
    [vii] 《拙轩词话》,《词话丛编》。
   
    [viii] 参阅袁行霈《长吉歌诗与词的内在特质》,《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印行,1994年。
   
    [ix] 《古今词论》,《词话丛编》。
   
    [x] 黄昇《花庵绝妙词选序》:“(赵鼎)中兴名相,词婉媚,不减《花间集》。”
   
    [xi] 《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
   
    [xii]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中引屋梁子语云:“《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传播里巷,子妇母女交口教授,淫言媟语,深入骨髓,牢不可去,久而语(与)之俱化。”
   
    [xiii] 《儒林公议》卷下:“伪蜀欧阳炯尝命作宫词,淫靡甚于韩偓。”
   
    [xiv] 田同之《西圃词说》,《词话丛编》。
   
    [xv]《词林新话》,北京出版社,2000年。
   
    [xvi] 《词源》卷下,《词话丛编》。
   
    [xvii]施蛰存《读韩偓词札记》,《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xviii]《拙轩词话》,《词话丛编》。
   
    [xix]《词话丛编》。
   
    [xx]《皱水轩词筌》,《词话丛编》。
   
    [xxi] 《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xxii]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8 23:49 , Processed in 0.0629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