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3|回复: 1

薪传·心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薪传·心传
——62年前先父顾随为弟子叶嘉莹评改诗词曲习作
顾之京
  时光的年轮上溯62个周期,1942年的9月,辅仁大学新学期开始,国文系二年级我父亲顾随主讲的“唐宋诗”课堂,走进了班上年龄最小的女生叶嘉莹,从此开启了她师从顾随学诗的道路,直至她毕业后三年1948年离平南下,前后共六年之久。
       多年来,叶嘉莹教授每当堂说法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总要谈到自己的教师顾随;上世纪80年代初,《顾随文集》即将出版时,她撰写了洋洋三万言的《纪念我的老师清河顾随羡季先生》,论述老师的教学与创作,作为“文集”的“代跋”;此后,《顾随临贴四钟》、《顾随诗文丛论》《顾随全集》相继出版之际,她都特地撰写了序文;不止于此,在《什刹海的怀思》、《我与南开二十年》、《迦陵文集·序言》等五篇文章中,也都有一定篇幅真情地追忆自己的教师。这些文章她都已收进了在台湾出版的《迦陵作品集》之《迦陵杂文集》中,且结集时特将《顾随诗文丛论》之序言加上了“诗词中的师生谊”这一副标题。无论是讲课还是撰文,言谈话语、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教师的尊崇、忆念之情,承传师法、回报师恩的拳拳之心。写至此,我不能不占用篇幅简述先父顾随遗著的出版一事。先父著述在十年动乱中损毁殆尽,1987年叶嘉莹教授回国讲学后,倾心尽力于遗稿的蒐集、整理、编订,又亲至上海古籍出版社商订出版,这才有了1984年《顾随文集》的问世。如若没有嘉莹教授,文集的出版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连红学家周汝昌(先父任教燕京大学时的弟子)都坦城地说:“这个事(指文集出版)除了她,哪个弟子也办不到!”由于有了文集在前,这才连锁般地有了嗣后先父著作多种以至“全集”的出版。在这方面,嘉莹教授的贡献与回报师恩的深情,是怎么估价都不为过的。
       我是父亲最小的女儿,有幸于孩提时得见嘉莹学姊青年时的风采,更有幸于中年以后,直接受教于嘉莹教授将近一年。遗憾的是由于学识与年龄的差距,若是述说父亲与学姊在学术上的传承与学姊的学术成就,确是力所不及。缅怀早已西归的父亲,面对风采依旧的学姊,实感汗颜。所幸者,我手边尚有嘉教授珍存的62年前经我父亲评改过的诗词习作15纸(复印件)八开大型 竖行稿纸,嘉莹学姊毛笔书写,共有诗、词、曲作品57首,父亲朱墨评改,粗略计数,也有六、七百字之多。而今权且透过这小小的窗口,略窥62年前年轻弟子出众的学力屯才华和老师对弟子的指教、护持、期许。
       父亲在弟子的习作上,留下了修改的印迹和夹批、眉批、总评。这里有对字、词、句的修改。如《鹧鸪天》之末句“几点流莹上树飞”,“上”字改为“绕”字,并注明“上字太猛,与萤不称,故易之”这是一字之易;《春游杂咏》之七“年年空送夕阳归”句,“年年”,改为“晚来”,并注明“‘年年’与‘夕阳’字冲突”这是一词之易;《寒假读诗偶得》“诗人原写世人情”一句,改为“眼前景物世问情”这是一句之易;有的诗句可以看到两次修改的痕迹,如《杨柳枝》之七,“而今大似琅玡木,谁抚长条一泫然”二句,先建议:“木字拟改树字如何?”后又建议:“末二句拟改作‘而今谁上琅玡道,为抚长一条一泫然”由一字之易而再次斟酌为二句之易。……边修改、边阐释、边商议,“循循然善诱焉”的老师引导着好学深思的弟子,字、词、句的改易之中,我们触到诗人跃动着的敏锐善感的诗心,更感受到师弟子间诗心的相融共通。
       微观的字斟句酌而外,更有总体的评点。如套曲《仙吕点绎唇》之总评日:“稳妥。有似明人之作。欠当行者,似少生辣之致耳。”《临江仙·连日不乐夜读〈秋明集〉有作》之总评曰:“是用力之作,但少自在之致耳。”无言长诗《咏怀》之总评曰:“大体甚好,选语有时或欠矫健耳。”都是在肯定弟子习作之后,又从诗词的风格语言等方面给以批评指正。《杨柳枝》八首之总评曰:“近作诗,极见思致,但音节中稍欠和谐生动,不知作者以为如何?”为师者见到弟子的长足之进,又于批评中带着启发、商榷。《初夏杂咏》四首之总评曰:“锤字坚实,想见工夫。但此更希望保存元气也。”《忆萝月》词之总评曰:“太凄苦,青年人不应如此。”评诗中包含了对弟子人生的关切与爱护。《落梅风》等四首散曲之总评曰:“小令妙在自然,深刻之思力,健举之笔力,须要使不觉。此作庶几近之。”评语实为对散曲、小令艺术特质的精要概括,于弟子的鼓励中的对进行着教诲。
       对于嘉莹学姊这样的高材生,老师的评语自然更有许多的称赞。凡是习作中的好句,父亲者用朱笔在旁边加上圈点,再用眉批加以评述。如《折寓前雪竹赠嘉富姐》中,“此竹常近人常远”一句,圈点后眉批曰:“‘此竹’七字是宋人得意笔也。”“一片冻云白簇簇”一句,圈点后眉批曰:“好句。妙在笔力矫健。”套曲《仙吕点绛唇》中“纵教那人间万象改尽虚空,则我但有这情心一点终留恋”二句眉批曰:“元人无此等思致。”如此评点不仅让弟子知道哪里是好句,且让弟子明了何以为好句,怎么就写出了好句,在接受夸赞之中进一步拓展了眼界,增长了智识。对一些看似平易、似不经意而写出的好句,老师又提醒弟子不可忽略,如《春游杂咏》之八首二句“斜阳依山树影长,畏吾村畔柳千行”,评曰:“起二句似不经意,实乃佳句。”对57首习作中的好作品,老师又时时给弟子以总体评赞和鼓励。如《寒假读诗偶得》七绝二首之总评曰:“两首俱有思力,后一首尤佳。”《春游杂咏》七绝八首总评曰:“八首皆有思致,可喜也。”《贺新郎》与《鹧鸪天》二首,三词之总评曰:“三首俱好。首章飞动中有沈着之致,颇得辛老子笔意。次章最完整。三章稍弱,然亦稳妥。”曲作《塞鸿秋》之总评曰:“造语坚实,大似晚明诸大家之作。”我想,凡是读过叶嘉莹教授青年时期这些诗词曲作的人,都会服膺于我父亲对她的指导和评赞。
       此外,在一纸散曲小令空白的下半页,我父亲写下了几行由衷赞语:
       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岁善自护持。勉之勉之。
喜悦爱护之情,不言自出。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父亲对弟子诗词曲作品的总体评价,更是对弟子人生道路的黾勉与关切。
       15纸习作,字字句句是弟子诗情的飞动,才力的闪光,是老师对弟子精心的栽培、真情的护持与期望。62年岁月飞驰,父亲已辞世44周年,嘉莹学姊早已是卓有建树、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父亲泉下有知,定是无比欣慰。                                   顾之京 二00四年九月
                                为庆祝叶嘉莹教授80华诞而书附记:文中我曾提到“直接受教于嘉莹教授将近一年”的话。对此,我忍不住要在此赘言几句。
        1981年冬,我曾到南开大学旁听嘉莹教授讲北宋词,连续几天,嘉莹学姊就让我与她同住在她当时下榻的天津饭店的房间里。1982年我又到北京师范大学旁听嘉莹教授讲唐诗,每周两次,共一个学期。这时,嘉莹教授把她多年带在身边的听我父亲讲课的笔记本八册郑重地交给我,要我据此依古代诗话体式加以整理。这一期间,嘉莹教授对我真称得上是“手把手”地指导——我在每周去听课时把所作的摘录呈交给她,由她审阅;她则把上周已审阅、改订过的部份发还给我,由我誊录清楚;待全部笔记摘录誉清完成之后,嘉教授之拟定了若干小标题,要我据以对摘录的内容加以归类、排序,在我归类排序之后,她又进行了调整与最后的编订——如此才有了《顾随文集》中十万字的《驼庵诗话》。听课与整理笔记的过程是我直接受于她、又通过她间接受教于自己父亲的过程,这对我学识上的助益与此后整理先父文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数年以后,当嘉莹教授再将两册听课笔记本和二寸厚的活页笔记交给我时,我已能独立地进行工作,据以整理为“驼庵说诗”等15篇14万字,收入此后出版的先父著作中。)嘉莹教授总是亲切地对我以“师妹”相称,她是我的师姐,但在我的心底,都时时真诚地以她登堂入室、亲受指画的弟子自居,并因此而备感温暖、亲近与自豪。内心的这一份深挚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也从未向她表述过。今天,在庆祝她八十华诞之际,我不避琐屑地叙及于此,并忝颜自许为她的弟子,只是为了表达我久存心底的那份真情,并真诚地向她说一句:感谢您,我的好师姐!感谢您,我的好老师!
                                 2004年9月19日灯下补记
发表于 2013-6-7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月妹妹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5-19 06:05 , Processed in 0.0565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