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01|回复: 0

【原创】郑板桥的读书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9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像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一样,郑板桥一生酷爱读书。“点染诗书万卷开”,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吟撼夜窗秋纸破”,读趣浓浓,老而弥增。一册《板桥集》,不仅留下了他当时生活、创作的酸甜苦辣,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经验。
    他强调读书要有所选择。当读则读,当弃则弃,断不可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记什么。
    《论衡·谢短篇》说:“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然而不做“陆沉”、“盲瞽”,能够才通古今,学富五车又谈何容易?所谓“读尽天下书”,不是学人的狂妄便是一种可爱的无知。因此,板桥强调读书一定要注意遴选。如果好书、坏书兼收,精华糟粕并取,那便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面对众多书籍要有所选择,而读一本书也不能平均用力,而要挑出重点章节,集中阅读、领会;反复揣摩、玩味,从文章义理,到语气辞采,都要理出个头头脑脑。他举例说: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核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他把那些“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人称为“没分晓的钝汉”,并认为这种读法是应该破除的“陋习”。
    板桥的择书,看重四书五经、《左》、《史》、《庄》、《骚》及韩文杜诗,至于小说、传奇、俚曲等,尽在摒弃之列。毫无疑问,这种取舍标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反对盲读,蠡分轻重的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如果说他的“选择读书”仅仅是读书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强调“读书要有特识”则是对读书人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谓特识,也就是超出一般的、特殊的见解和认识。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说:
    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而特识又不外乎至情至理,歪扭乱窜,无有是处。
    读书人针对书中内容,要有分析判断的能力。人难尽知,书又安能全信?所谓“全信书不如无书”就说明了不能迷信书本的道理。人云亦云、听之信之是错误的,盲目否定、断章取义也是错误的。郑板桥一针见血地指出:
    竖儒之言,必不可听,学者自出眼孔,自竖脊骨读书!
    书中有书,书外看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岂复为后世小儒所颠倒迷惑反失古人真意乎?
    他多次呼吁:“学者当自树其帜”,并不厌其烦地提醒年轻人:“读书时要眼高心细,明察其中谬误,不受其欺!”汉时的荀悦在《申鉴·俗嫌》中指出,读书要“不受虚言,不听浮术”,如果读书人真能像板桥那样不束缚于古人,不迷惑于小儒,放出眼光,洞察幽微,定能“抛虚言而弃浮术”,泛舟书海,不会迷航了。
    但读书的特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只是骗人的瞎话。特识,来自于反复的读书实践。因此,板桥重视读书的“奋勉用功”,认为名篇佳作“百读不厌”。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
    励自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无裨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潍县署中谕麟儿》)
    他在另一封书信中又写道:
    特此郑重告诫,谨遵勿忘: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潍县署中谕麟儿之二》)
    正因为板桥强调读书的“勤”、“细”、“恒”,所以对所谓“过目成诵”不以为然。他对堂弟郑墨语重心长地说: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而在《潍县署中答刘、宋二生》中,他又一次重复阐述自己的看法,反对过目成诵式的阅读,认为“陶潜之不求其解,最是学他不得”。
    过目成诵,说明记忆力特强,当然无可非议。中国历史上不乏过目厉诵的奇才,但郑板桥反对的是平日读书一概以过目成诵显能耐的“浮读”,认为这样难免不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孔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有过目不忘之誉,但他读《周易》竟然把编联竹简的熟牛皮条翻断了很多次,其阅读次数又何止百遍呢?晚年还感慨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
    东坡的记忆力也非常人可比,当时就有传言,说东坡读书不须两遍。而无名氏《道山清话》载:
    东坡在雪堂,一是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几数遍,每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息,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
    老兵苦之,东坡却兴趣盎然,不知疲倦。好书不厌百回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悟出书中三味,正所谓“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经一书》)。因此,郑板桥经常盛赞孔子、东坡的苦读之功,认为他们才“可谓善读书者”。
    郑板桥一生饱读诗书,他曾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成六个字:有识、有决、有忍。我国“读道”源远流长,而历代文苑巨公、艺坛名流各有自己的读书之法,郑板桥的读书之确实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

GMT+7.8, 2024-6-10 06:31 , Processed in 1.1162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