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76|回复: 0

9月24日青山老师讲义关于词的对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词的对仗
今晚的内容比较少,都是关于词的对仗。实际上,学过诗班的同学对于对仗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
词的对仗并不像近体诗那么要求严格<?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词的对仗可以同字相对、不拘平仄甚至同韵相

这个恐怕就是许多人喜欢宋词不喜欢近体诗的原因之一。

我曾经问过不少的朋友对于近体诗的感受,许多人认为,近体诗的格律以及对仗的要求是大家最不喜欢“玩”近体诗的理由。实际上,近体诗的格律只有二十八体。而宋词,据《钦定词谱》所记录的体就有两千多个。但是,在对仗方面,宋词的对仗就比近体诗的对仗宽松得多。

    例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中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头”在这里就是同字对仗当然,并非所有的字数相同的前后两句都需要对仗。刚才我给大家说的《卜算子》就是这样。
    在宋词中,是否需要对仗往往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来定。再次,并排出现的几个字数相同的句子之间可能对仗,这种地方往往是起数句或结数句,也有句中者。这类的对仗比较特殊,一般存在如下两种情况。
    其一【鼎足对】,这种对仗是三句连对,如同宝鼎的三个脚一样。常见的例子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个词是“中秋词”中最出名的之一冯延巳在《酒泉子》“春色融融”词中前结三句的地方也采用了“小桃寒,垂杨晚,玉楼空。”来对仗,这个也是鼎足对。
    其二【扇面对】,这种对仗是隔句相对。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中“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为一字领后面跟扇面对。这里我解释一下:“月华收练”与“云山摛锦”对仗“晨霜耿耿”与“朝露清清”相对。至于“渐”字,就是领字。这样的结构就是一字领的扇面对。晁端礼《玉蝴蝶》中有“乱沾衣、桃花雨闹,微弄袖、杨柳风轻。”在这里“乱沾衣”与“微弄袖”相对;“桃花雨闹”与“杨柳风轻”相对。这种也是扇面对。最后,具有领字结构的地方,其后跟着的几个句子需要对仗。事实上,关于词的领字结构,我们已经涉及不少了。在领字结构,往往是是领字引领一组对仗的句子。刚才,我们例举的是一字领。“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领字还有两字领,三字领。例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中写到“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词中前结后三句“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下面我讲解一下宋词中例用对仗的处理。第一种是固定对仗。这样的词调很少,常见的只有《鹧鸪天》一调。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辛弃疾的《鹧鸪天》:
“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村头荠菜花。”因为这词调是从律诗脱胎出来的,而且变动很小,所以第三、四两句必须对仗,这个对仗是固定的。上例中就用“平冈细草鸣黄犊”和“斜日寒林点暮鸦。”构成一联

第二种情况是原则上对仗是固定的,但有一点机动性。这样的词调比较多,也多是从律诗脱胎出来,但变动较《鹧鸪天》大些。如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睡梦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这首词的上下片头两句各六字,组成工整的两个对仗。分别是“凤额绣帘高卷”和“兽环朱户频摇”;“好梦狂随飞絮”和“闲愁浓胜香醪”
前人作品中多数都是这样的格式,所以说原则上必须对仗,但并非要求绝对对仗。
因为前人作品中也有不全对仗的。如苏轼《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眠醉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倚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这词上片第一、二句“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对仗,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不对仗。————这个下片,实际上还是有争议的。“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可以算流水对,这个在宋词中是允许的。

    又如张孝祥的《西江月》是这样的:“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这首词上片头两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不对仗;下片头两句“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半对半不对。这样的情况不单单在《西江月》这个词牌,在《浣溪沙》词牌中也有类似的例子。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词调下阕的前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但也有少数把对仗移到另外的位置上的。韦庄的《浣溪沙》:“惆怅梦里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红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这首词把对仗移到下阕的后两句去了。苏轼就更“牛”了,他的《浣溪沙》是上阕的前两句对仗,下阕的前两句不对仗。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再看《破阵子》,上下两片,都有两个相邻的句子字数相等,但是不同的作者,用对仗的情况不尽相同。南唐后主李煜,他的《破阵子》是这样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一首上阕第一、二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对仗;第三、四句“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还是对仗;下阕句式一样,却不对仗。
到了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一词。上阕第一、二句对仗;第三、四句对仗;下阕第一、二句不对仗;第三、四句对仗。————具体的例词,大家在网上寻一寻即可。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词中,上下两阕第一、二句,第三、第四句全对仗。综合上面的情况来看,《破阵子》一般上阕两对对仗比较固定,下阕对不对仗则听便作者。总的来说,《西江月》也好,《浣溪沙》也好,《破阵子》也好,这类从律诗脱胎出来的小令和中调,字数相等的相邻的句子较多,原则上要求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有一点机动性。
例用对仗的第三种情况是:一般在固定的位置上用对仗,但也有的不用。这在长调中较多。
例如《满江红》上下片的第七、八句一般用对仗,如:
??
??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
飞)

也有的不用对仗。辛弃疾四首《满江红》下片第七、八句,有两首对仗,两首不对仗:
对仗:
“人似秋雁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园熟。”出自《游清风峡》;“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出自《江行》。

不对仗:“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令头白。”出自《赣州席上》;“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出自《山居即事》。
类似的情况还有《念奴娇》上下阕第五、六两句,《沁园春》上下阕几个相邻四字句。最后一种情况是完全自由的
如《水调歌头》上阕第五、六句多数不用对仗,下阕第六、七句有的用对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贺铸)
    也有的不用对仗,如: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叶梦得);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叶梦得)
换句话来说,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用对仗。如《忆秦娥》上下阕的末两句,《卜算子》上下阕的头两句,《生查子》上下阕的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字数都相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一般来说,在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
在词谱中,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我只能建议大家,针对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1-27 12:08 , Processed in 0.0599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