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诗社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80|回复: 4

中岳庙——道文化的访古考察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郁离格格 于 2009-10-29 15:42 编辑

题记:
       与青牛西去“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的道学家学说的鼻祖老耽不同,公元424年,一名叫冠谦之道的道人怀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抱负,推开这扇沉重的大门,走出了“隐处中岳三十余年”的洞府,长袖飘飘地前往魏都平城去了……此后,紫气东来,中岳庙与蒿山,这个有着“第六小洞天”之称的道教名山一起,随着道教文化的长足发展而备受推崇。中岳庙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烟云,宋元明清的风雨后,仍就如坊额题字般:依嵩,带颖。
中岳庙
——道文化的访古考察侧记

       走在中岳庙那由磨光的青石所铺成的中轴线上,仰望那由低到高,由基到殿的七进十一重依山而建的宏伟庙宇,解读着“蒿山正当天之中“的那份霸气,品评着延续千年不绝的文化以及由废到盛由人到神的思想沉积,那不绝如缕的青烟和随风明灭摇曳的火烛,颇能撩起游客们慕仙的畅想和礼神的情致。(插入采访)


       李敖说:“寺庙的用意并不完全是为了超度死者,也是为了觉悟生者。”身在寺庙内,历史的细节如秋日落叶在人的眼前翻飞而下,或清晰或朦胧,总免不了一份残缺。“云思旧事,厥叹何穷“说的便也是这份心境吧。

       这个丘处机曾经修道的洞府,而今不仅随着金庸先生的墨香驰名,更因百年来对道学家说的锤炼而声名远播。吴梅村曾有诗云:“客比乱山多。”现在拾起,用在中岳庙却也不夸张。如果暂且搁置一下哲学判断的话,仅以“密宗传教”,“法不宣六耳”这份神秘,来看道家那“师法天地”,“道法自然”,“观物取象”的修炼,更能将游客的心智引入香火与青烟外的一份澄清与淡远。
      
        如果智者的目光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人神相杂、封山拜岳的大典盛况,那么,游客便应能在现存的殿,宫,楼,阁,亭,台,廊,庑里寻找到“峻极”的美名了。


       中岳庙在清乾隆年间按照工部营造则例的官式作法,而脱胎成现今这形制极似北京“故宫”的完整古代建筑群。中轴有中华门,逍遥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蒿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和御书楼。庙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66米、面积17600平方米。。两侧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九龙宫等跨院建筑,共400余间,高低落差37米。
        
       据小道士说这青石铺成的中轴曾经是御道。“只有皇上才能走的。”踏着那光可鉴人的青石,拾阶而上,脚下的路,似乎蕴含了数代的风流。而在宇宙造化的流转中,一切礼义现今看来都显现得那么微不足道。

        
       举目望环,苍苍蒹葭,娇娇玉树;寂寂松柏,翩翩野禽;飘飘游云,矫矫惊龙;轩轩屋脊,濯濯暮色,也许道不尽天然寺产的丰厚,那么看一看,“致虚极”“守静笃”“观道”“体道”的宁静,是否会想起老庄所开辟的那条让精神返朴归真的“道”路呢?

      
       进殿仰望,忽然见“神”!

      
       在世间居久了,游人每每走到此处,总有些太远的感觉。虽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绕过那人间帝王扮相的中岳大帝,走到峻极殿东侧的寝殿里,看着“坐娘娘睡爷爷”的布置,又觉一切有迹可寻。中岳神夫妇歇眠之所在庙宇的建筑里的大约十个孤例。

     
     “寝殿”之名的人性化,使“神”显得入世了。

        
        强调个体精神修养的道家思想体系“内圣”与强调社会秩序规范的儒家学说“外王”,常常是难以协调的,而中岳庙则是又一个另例。

      
        从汉武的刘彻奉中岳神像起至清乾隆五十二年止,共有
120位天子、要臣到此燔架祭封。其目的不外乎:“以神之灵、塑神之形、俾神之明、福我苍生”了。这种受命于天的活动至封建社会的灭亡而告终。这种被称为“礼”的大典过程,随着历史的终结,随着信仰的变化也就慢慢湮没了吧?新“礼”的开篇是摒弃还是一种继承呢?
      
       而此种旷代大典,规格最高的一次是唐朝则天皇帝垂拱四年之时。祭祀中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妻为“天灵妃”。此后,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加封中岳,尊为神岳,称天中王为“神岳中天皇帝”,妃为“天中皇后”。同时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并将当时的嵩阳县改名“登封县”,将阳城县改名“告成县”,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

      
         至此,中岳庙声望大增。此时,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成为中岳庙的鼎盛时期。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中岳庙制作衣、冠、剑、履。此风俗沿袭至今,知道“岳神”被当做人间之圣来盛祭,就可以解释这里“龙栋凤梁”的建筑风格了。

      
         道家出世的精神旨趣,与儒家入世的功利人生,在中岳庙这里,不再是此疆彼域,水火不容,内圣与外王被联系在一起。

      
        中岳庙与不远处的嵩阳书院同汲着晨风朝露,携嵩山地区的佛家圣地少林寺一同形成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奇观。嵩山做为道教名山的那份博大境界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揉合的本身不就是一种品格和姿态吗。


       中岳庙内,碑刻林立。勒纂刻隶:有弘道法、明教义、记灵应、显神迹之辞;亦有文人墨客的留芳处处,真、草、隶、纂各体具备,仅汉、魏、唐后的金石铸器就有119件,成为研究和校补正史的珍贵实物。
      
        有目共睹:社会的发展进程常使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向着科学与文明大步迈进,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上频频地返顾旧乡,寻归自然。

      
         在这中岳庙内,华服、高冠的祭祀场面虽不频繁,但“升歌一阙追周雅,他日高文乐府宣”的景象常常使人驻足,久久凝望——回顾、前瞻、疏沦五脏、澡雪精神。


      庙内的鸟兽或踏着苔迹徜徉在铺道觅食、嬉戏……
      或宛然漫步在碎锦似的草地观望、休憩……
      或栖居于雕梁画栋的庙顶唱和、相亲……
      或盘旋占据在古松苍柏间游弋、筑巢……
      看着日升月落,听着晨钟暮鼓……
      自元代以来,全真龙门派道士从“道德通玄静”到“三界都是亲”的百字排列辈数,在鸟兽们的眼中又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明、至、理”三字辈分的道众,每日诵经持戒不辍,打坐炼炁,不也成了游人目中的一份景致吗?为保存这样一份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景观,修缮残桓断臂的境况,仅凭香客的善款远远不够,近年来,文物的,宗教的,地方政府的各种维护措施并举,与其说是在拯救一处文化圣地,不如说是在保存一份文化的尊严。

       清乾隆游嵩山,下榻中岳庙,写下了一副对联:“嵩山最高 泰华衡恒群贤拱手;王政至善 贤富智愚莫不归心”生动的描述了中岳庙在我国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先生也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于道教”。回头再听一听传诵在民间百姓口头上的故事,虽与庙史、宗教的流派渊源无关,但却更引遐思,可见其“道”影响的深远了。

       说“道”,便免不了有诸多的形式流程,这是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轻视的圣洁礼仪。放置祭器的古神库及四个镇库的宋代铁人风雨中伫立了千年,也昭示着文化的传承在这里浸润得深厚。铁人与岳飞共抗金人的神话,现在看来更富戏剧情味,但又怎么不是底层民众对于外王一统懦弱的无奈和对于精神寄托“道”的一种依附呢!在这里似乎可以触摸到宋代赵王朝的脉搏,也似乎可以看到民族融合时那铁马金戈的恢弘壮阔场景了。
        
        不远处一片苍蔚的是嵩山柏,苍皮溜雨,扶疏阴翳,最高年龄至今
2900余年,这些“活”的文物不也成了中岳庙史的天然见证吗:挺拔的侧柏,斜曳的刺柏,孤傲的血柏,禅静的桧柏,遒劲的龙柏,馥郁的香柏,蟠扎的地柏……可谓“路从古柏荫中转,殿向云峰缺处开。”
        频顾林林总总的一切,似乎目不暇接,又似乎原应如此静穆伫立在这千年的风雨中。中岳庙,与我们记忆底片里的影像太相似了,从楼台庭阁、从帝王将相、从曲阆苑落、从人居鸟兽……这相似的一切都在注释着千年道观——嵩山“中岳庙”的历史出场,也炫耀着道家文化的理性光辉和人文情致。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0-2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地方,好去处,好文字,不过最好的还是格格哦。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得分了!谢谢柳大管家
笑纳了
发表于 2009-11-1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识格格婉约娇柔,小女子之情怀.今品中岳庙佳文,改变此印象.因你的文章透着雄风与刚劲.气势飞动有风骨,手笔力度非凡有义薄云天之气.无小女子绮靡柔弱之风.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要有硬、有软、有味道;一深、一广、一交叉;有情、有景、有气势;见人、见物、见精神。在这点上格格作到了.景致的层次很强,气势恢弘;语言上豪放无拼凑堆砌之嫌;引典到位;在角度上说很老辣,予赏读者一表现力.    说实在的,这种文章非常难驾驭,但也非常见功底.    你很棒,加油!!!!
发表于 2013-12-27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一青诗社 ( 沪ICP备2021008031号-2 )沪公网安备31011502402258号

GMT+7.8, 2024-12-22 17:26 , Processed in 0.0606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